030第30课时教案(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时间:2019-05-15 01:4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30第30课时教案(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30第30课时教案(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第一篇:030第30课时教案(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第30课时(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新课导入:

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探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在探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神话故事的差异:东方神话中,人物形象大多是人身体,动物头像;如:猪八戒、孙悟空、牛魔王等。西方神话人物形象则与此相反,为人的头像,动物身体;如:狮身人面怪、美人鱼怪等。说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考虑的视角不同,西方重视人的思想智慧和动物强健的身体。中国文化则从嬉戏观赏等角度创造神话中怪物形象。

2.打招呼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3.告别语的差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4.宴请餐饮的差异: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国人为了显示热情,喜欢给别人夹菜。但是老外却不喜欢要别人给自己夹菜。老外乐于让人自主选择喜欢的食物。中国人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都喜欢随处逛,到处看。虽说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是好的待客之道,但老外还是忌讳你在做客的时候在他家里东逛西逛,甚至偷窥他的隐私。同样的,涉及到薪资、年龄等隐私问题我们也不要张口就问。咱们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老外就觉得中国人奇怪,拿两根树枝就能吃饭了,而且是能切、能剁、能叉、能碾、能搅、什么都能做。他不 1

理解,他觉得中国人真聪明,手特别灵活。所以老外到中国吃饭一般最怕的就是用筷子,每次吃完饭手都抽筋,因为手实在是太累了。

二、传授新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创性和不同的历史渊源,不能厚此薄彼。体育文化也有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两大类别。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使东西方体育文化也必然存在的差异:

1.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伦理精神——超越精神)。东方社会对等级地位、精神道德的侧重,也对体育运动的审美目标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了东方体育文化把体育运动被赋予的伦理道德视为重点,而忽视身体的外在美。如练武并不是为了伤人,相反而是为了防身、强身健体;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

2.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重文轻武——健全人格)。从整体上说,受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为主导。西方人生观是“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

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趋向的差异,(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中国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的养生体育文化,促进了那种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印度的瑜咖、中国的气功等)的顺利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而西方体育文化则是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形式,充分强调个性发展,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文化。在古代奥运会举行的数千年间,古希腊人一直保留着赤身裸体参加竞技比赛的习俗,以展示外形的健美和肌肉的发达,就是如实写照。为进一步探讨体育对人体各部分的作用情况,在西方发达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解剖学、人体组织结构学的基础上,人们企图以“分析”“实验”的认知方式去揭示体育的奥秘,沿着“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途径不断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以此衡量体育的功能,规范其手段、内容和方法,使体育活动向着严格的“针对性”“专门性”的方向发展。

4.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没有形成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竞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形成理论体系)。西方体育文化,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它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

三、课堂小结:

总结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四个方面的差异。

第二篇:《中庸》第30课时教案

《中庸》第三十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23章。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第23章之一的内容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诵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23章之二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诵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看幻灯,理解文章内容。

四、学生一起诵读。

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六、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进一步深化本节中心,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七、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八、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九、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能真诚待人。同学们,能做到吗?

十、课后作业: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第三篇:30 教案

诗五首

一 《饮酒》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⒉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⒊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一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重点字词讲解 三 思考讨论:

1、作者说“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

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这是陶诗中的点睛之笔,描写诗人采菊东篱时于无意之中偶见南山,南山的美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同时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出来。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以。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4.找出主旨句,谈谈对这两句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人的自然本性,也指人生真谛。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迷惘的情形。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行 路 难

李白

一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2 诗歌创作背景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 【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 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三 诗歌分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手法高度夸张。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问:面对美酒佳肴,作者为什么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呢,这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与1、2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赏析: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写哀,生动刻画了诗人内心悲苦无所适从之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是写实吗?比喻什么?

不是。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够重新得任用 的愿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连用四个三字句有什么作用? 

反复咏叹,节奏急促,声调低抑,唱出诗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6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在用这两句诗表达什么?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坚信自己总会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写照. 现在经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7

在诗歌中是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

四、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 2.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 用典——

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 1 解题:

岑参:江陵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 并称为“高岑”。“白雪歌”:即“咏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二、重点字词讲解

三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赞叹边地奇异风光,颂扬将士意志

雪中送别图(后8句):与友人离别的 无限惆怅之情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四、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揭示雪的洁白、鲜润,为寒冷的边塞增添无限春意,表现了作者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

“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用词精确,真实的写出了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飘不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5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运用顶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6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和依依不舍之情,“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给人无尽的遐思。五 补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 己亥杂诗 一 1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2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二 注释: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东指:指东方故里。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三 思考: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3、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

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

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5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花落了也不是无情地东西,她要变成泥土,培育更多的新花。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现在用这句话多用来表现老一辈甘愿牺牲自己,来培育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第四篇:30 西门豹 2课时

西门豹

教学目标: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

学的教育。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79 节)

教学内容: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

“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激趣导入:1.板题激趣: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

思吗?请学生自由说。没听说过“西门豹”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种动物──豹子的种类。那么,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2.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这一课生字比较多,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

3.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读哪段。

4.默读,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几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新授: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a.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

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b.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邺在什么地方?西门豹姓什么?西门豹如何开凿十二条渠道?”等问

题,由学生借助资料解决。

合作探究: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

出的问题有:

a.“面如土色、提心吊胆”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理解,并随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b.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c.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d.西门豹为什么“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

e.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官员也扔进漳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a、b为重点研究问题。

课堂小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小结一下吧!课堂作业:组词

淹()绸()饶()渠()

掩()稠()浇()染()

作业布置:

1、第30课生字一行,词语一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第80节)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

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导入新课:1.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深入读文,概括归纳。

2.铺垫问题,加深理解: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

官员,如果他们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大胆想

象。

3.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细细揣摩其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巧妙

用意。

引导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学生再自评、互评。

例如“扔巫婆”一节,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架起、投进”等词句揣摩、体会,练习有感情地 朗读。

感情朗读: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自己读也行,找小伙伴分角色读也可以;读全文

也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也可以。

2.朗读展示。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选择部分段落读给大家听? 探究合作:1.自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能既整齐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给大家

介绍经验?

3.书写生字词,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课堂总结:1.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方法很巧妙,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2.编演课本剧。

拓展延伸: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

有官绅、老百姓、老人、小孩等,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呢?

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堂作业:我会理解,我会选择。

A发生b吵,扰乱c干,弄,搞

1、邺地天地荒芜,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2、从那以后,这个地方再也没闹旱灾。()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第30课黄冈小状元。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摸清底细

破除迷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兴修水利

教学后记:西门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西门豹这个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治贪官

巫婆、造福百姓的故事。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有趣,结局也是大快人心,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及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学习运用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受到教育。而作者在叙述这一重点、难点时,是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官绅们的言行来突出的。因此,教学《西门豹》时,我紧紧抓住“三惩”,并有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第2章:函数,教案,课时第 (30)

第三十一教时

教材:单元复习之二——续单元复习之一

目的:通处理一些未了的例题(《教学与测试》备用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过程:

1.某产品的总成本 y万元与产量 x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y300020x0.1x2 x(0,240),若每台产品的售价为25万元,则生产者不亏本的最低产量为多少?

解:25x300020x0.1x2即:x250x300

00∴x≥150(x≤120舍去)即:最低产量为150台2.已知函数 f(x)ax2

a2

x2ba

31 当x(2,6)时,其值为正;x(,2)(6,)时,其值为负,求a, b的值及f(x)的表达式2 设F(x)k

f(x)4(k1)x2(6k1),k为何值时,函数F(x)的值恒为负值

解:1 由已知 f(2)4a2a22ba300

解得:32a8a2

0(a < 0)f(6)36a6a22ba3

∴a =  4从而 b =  8∴f(x)4x216x48

2 F(x)k4

(4x216x48)4(k1)x2(6k1)kx24x2欲 F(x)0则 

k0168k0得k <  2

3.已知 a > 0,且a

3x

a

3x

52,求 a x的值。

解:设taxax则a3xa3x(axax)(a2xaxaxa2x)t(t23)52∴t33t520(t4)(t24t13)0∵t24t13(t2)290∴t = 4即 ax

a

x

4∴(ax)2

4ax

10∴ax

22

4.已知 a > 0,a  1,x12

(an

an)2 , 求(xx21)n的值。

112211

解:x2

11(anan)211(anan

2)11(anan)244

4111(a1)(xx2

1)n

[1n11n

a2(aan)2(anan)]1

a

(0a1)

5.已知nN*,f(n)n0.9n 比较 f(n)与 f(n+1)大小,并求 f(n)的最大值。解:f(n1)f(n)(n1)0.9n1n0.9n0.9n(0.9n0.9n)

9n

0.9n10

当1n9时,f(n1)f(n)

∵0.9n0∴当n9时,f(n1)f(n)即f(10)f(9)

当n9时,f(n1)f(n)综上:f(0)< f(1)< „„< f(9)= f(10)> f(11)> f(12)>„„∴ 当 n = 9 或 n = 10时,f(n)最大,最大值为 f(9)= 9×0.9 9

6.已知 9x4y1,求 3x122y1的最大值。

解:∵

3x122y113x1(19x)1(3x1253223)9∴当3x1 即 x =  1时,3x122y153有最大值 9

7.画出函数 y|(12)|x|12|的图象,并利用图象回答:k为何值时,方程 |(1)|x|1

22|k无解?有一解?有两解? 解:当 k<0或k>1

时,无解。1

2当 k

时,方程有唯一解(x = 0)。当 k = 0时,方程有两解(x =±1)。

当 0k

时,方程有四个不同解。作业:《课课练》P76—77“例题推荐” 1、2练习:4、5、6、7、8

下载030第30课时教案(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030第30课时教案(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0 狼教案

    30 狼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汇。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3、理解句意、文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的能力。......

    30、《狼》教案

    30、《狼》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一篇描写两只狼与一个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的短篇小说故事。虽然它是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的,但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内容带有劝喻性和讽喻......

    30《棉花姑娘》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棉花姑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 《棉花姑娘》是一篇童话故事。本课讲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

    关于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英语剧本

    Taiji is on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mɑ:ʃəl] arts. Long long ago, it was designed as a unique and profound self-defense technique. As an typical......

    人物形象教案30晚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两类: 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苏......

    30 棉花姑娘 教案

    30 棉花姑娘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的7个生字,结合课文学习理解“惊奇”、“斑点”、“碧绿”等词语。 2、 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3、 认识一些对人类有......

    30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

    30《诗四首》教案

    30 诗四首 教案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主备教师 李亚荣 授课人 李亚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