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一个年仅13岁的农村女孩张玉玲,居然可以肩负那么重的重担——这是我看完本片后的第一感受。
张玉玲在村里出生8个月大时,父母就因去外地打工而离开她,作为留守儿童的她从小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所以也导致她从小她就缺少父母的疼爱,我想这可能就是造就她今日如此坚强的理由。为了减轻对父母思念的痛苦,张玉玲采取了好朋友韦月碧的建议“帮助别人会让自己快乐一点。”于是小小年纪的张玉玲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对全村60个大大小小的留守儿童,张玉玲就如大姐姐一般,对每个人都照顾有加,为了让那些和她一样的留守儿童排解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她还想出“大山呼唤”的方法来让大家释放心扉,她带着他们一起爬山,在山顶对着大山喊着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她不仅帮助孩子,还体贴老人。看到高龄老人独自搬水桶,她的内心便不由自主的想帮助老人,帮老人送水、用节约下来的钱拿来给老人买新衣服,这些举动似乎成了她的习惯。还有她组织的“小小少年抗旱送水队”,这支送水队不仅是给人们送去水,还送去了送水队成员充满爱的心意。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无一不显出张玉玲为他人着想的美丽的心灵和她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而这,也可能是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们无法做到的,所以我们应虚心学习。
张玉玲对于大家的帮助,都源自于对父母的思念。而当她看见自己父亲时,却没有很激动,反而显得腼腆,这可能就是一种无语言表的激动。大山里的呼唤哪,你何时才能结束!
第二篇:《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穗工陇穷同心小学四年级颜秋线
少儿频道播出的《大山里的呼唤》,讲的正是我们学校——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穗工陇穷同心小学留守儿童代表张玉玲姐姐的故事。我看完后,又一次被玉玲姐的故事感动得留下热泪。
2008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学校时曾亲自接见了玉玲姐,2010年3月2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带着吴委员长的关怀再一次视察学校时又接见玉玲姐。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使全校师生受到精神鼓舞,也给玉玲姐强大的精神动力,她学习进步很快,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12月玉玲姐先后荣获了田东县委县政府举办的“科学发展在田东”征文比赛学生组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百色分赛区小学组二等奖。学校鼓号队比赛时她担任旗手,她带领同学们顽强拼搏,使我校鼓号队参加全县鼓号检阅大赛荣获乡村组特等奖。2010年7月她又荣获百色市第一届“十佳自强妇女孩”的光荣称号。
玉玲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平时就连父母给的零用钱都舍不得花,经常给困难同学买作业、铅笔或墨水等学习用品。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原本家庭就很不富裕的她毅然捐80元,在她的感召下,全校200多名师生共向灾区捐款2450元。在旱灾面前,玉玲姐能起到少年先锋队模范作用,带头节约用水、用电等。她关爱老人,多次组织少先队员到两公里外的兰奶奶、谢奶奶家中送水和一些鸡蛋、蔬菜等,同时还帮助老奶奶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等,深受当地干群一致好评。在她的带动下,一种充满爱心、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我校蔚然成风。她的抗旱事迹发表在2010年5月26日出版的《中国少年报》上。玉玲姐能模范遵守队章,她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 1
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她擅长画画、舞蹈,特别在舞蹈方面能做到自编自演,多次参加重大节日里学校举办的文艺汇演,她那娴熟的动作、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玉玲姐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仪仗队的旗手,成功地完成了县、乡两级在学校举办的国庆60周年升旗仪式和2010年3月23日中央首长视察学校的欢迎仪式,并在捐赠活动仪式上作了代表发言,她那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中央首长的赞赏。2010年六一节,玉玲姐又荣幸地代表百色市参加第六次全国少代会,并代表全国留守儿童在会上作了发言,还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玉玲姐饮水思源,2010年7月她写信向吴邦国委员长汇报自己参加少代会的情况和家乡的变化,委员长在日理万机中给她回信,希望老区人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老区孩子个个都有出息,这不但给我们师生极大的精神鼓舞,而且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玉玲姐,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我们留守儿童的“大姐大”。期盼全国的留守儿童都像玉玲姐那样坚强,这一定是所有留守儿童父母的共同心愿。
(指导老师韦文勇)
第三篇:大山里的呼唤
《大山里的呼唤》观后感
学校:琅琊完小
在2011年7月17日,我观看了少儿频道《飘扬的红领巾节目―――大山里的呼唤》后,节目中校外志愿辅导员温玉娟讲述了关于张玉玲小朋友的故事,因家庭条件十分恶劣,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张玉玲留在家乡,让爷爷奶奶哺养;张玉玲不怕困难,很努力、积极的面对生活所带来的一切困难,通过张玉玲小朋友的努力,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她的学习成绩很好,通过努力被评选为全国少年先锋队代表,在课余时间,不仅帮助爷爷奶奶完成家务,还积极组织班里的同学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她和其它留守儿童一起到山里面,大声呼喊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父母无限的想念。她们虽然和父母分居两地,但和父母的心是不分开的。这份情深深地打动着我。使我觉得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帮学、帮教、帮困、帮管等形式为留守儿童补健康“钙片”;依托村级设立留守儿童服务站,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011年7月17日
第四篇:大山里的呼唤
大山里的呼唤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张玉玲,今年刚满13岁。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常年都在广东打工,一年也只不过回来一两次。张玉玲也就成为了人们所说的留守儿童中的一员。这样,张玉玲平时在家里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有一次,奶奶的腿痛病突然又犯了,因为爷爷不在家,这时只有8岁的张玉玲看到奶奶发病的情形,吓得不知所措,乱了方寸。奶奶说:“小玲,给奶奶拿个小刀片,用刀片在奶奶的手上划个小口子,这样我就不痛了。”小玉玲哆哆嗦嗦拿起刀片不忍心地划向奶奶的手,连划了几到口才划对。
还有一次,家里干旱,张玉玲和村里其他的几个留守儿童一起拿水桶到山下取水时,看见一位年近90岁的老奶奶也去取水,她走过去,对老奶奶说:“奶奶,你息一会儿吧,我来帮你。”从那以后,经常在那老奶奶的家里外看到张玉玲的身影。
每当要想爸妈的时候,张玉玲和她的小伙伴们就爬到山顶向着爸爸妈妈打工的方向大声地呼唤,表达自己的感想。
说真的,张玉玲姐姐,你是好样的!我一定要向你学习。
梅岭小学 三(13)张宇涵 2011.7.19
第五篇:观.《大山里的呼唤》后感doc
观《大山里的呼唤》后感
六(2)班刘佳倩3号
今天中午,我们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一部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电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张玉玲的中学生。
张玉玲是一个留守儿童,她生活在乡村,生活十分艰苦,她家里还有八十几岁的爷爷奶奶。有一次,她奶奶的腿病又犯了,她爷爷恰巧又去犁地了,8岁的张玉玲没法把奶奶送到医院,急得在地上跑来跑去,幸亏她奶奶知道一些民间的土方子,奶奶说,她做,终于使奶奶的痛苦减少了一些。
张玉玲听好朋友说,帮助别人会感到快乐,从此就开始帮助别人。去年陇穷村发生了世界罕见的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只有在高山上才有水。张玉玲就鼓动大家成立一支抗旱送水队,他们从高山上取得水,然后再每家每户地送水去。他们不仅仅送去水,还送去了温馨和祝福。
因为她的实际行动,被选为“红领巾代表大会”广西代表,参加了北京的会议,她感到非常骄傲。山西的代表知道她喜欢看书,就回去号召同学捐书给她,但她把书全都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张玉玲带领60多位和她一样大的留守儿童在高山上喊出他们的心思和愿望,她还像个大姐姐一样安慰别人。
故事里的主人公张玉玲只有13岁,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但她却比我们都要懂事。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做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