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西部开发借鉴意义
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西部开发借鉴意义
【摘要】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在历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始于18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时近200年。这一时期,从最初的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到后来的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美国西部的经济结构,这一系列的行为和举措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美国 西进运动 西部开发 借鉴模式
一、美国西进运动历史背景
美国西部开发在美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独立以后,废除了英国政府颁布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赦令,许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纷纷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西进运动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美国充法国手里购得路易斯安那,大批移民纷纷涌向西部,开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纳西等地区,为后来日益扩大的中西部产粮区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1815年以后,移民们再大湖区开拓,建立棉花种植园,扩大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第三次高潮是19世纪中期,开拓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到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和领土扩张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西进运动过程中,西部得到开发。达达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想西部地区迁移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美国向西部的领土扩张和开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经济的极优越的自然条件。它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处宜耕的气候带,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西部的开拓,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
二、美国西进运动政策措施
(1)土地政策。首先,美国政府颁布了在西部建州的程序和规定。1784年由杰斐逊起草了《关于弗吉尼亚让出的西部土地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土地为美国全体国民所共有;规定从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数达到一定的数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数额)时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对西部开发和经济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农民取得土地和进行农业开发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使美国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2)在基础设施开发政策。美国在“西进运动”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视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四是在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面,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提供一片土地,当时美国总统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在内的宏大的教育制度。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在铁路修建上美国政府采取了“多修铁路多得益”的政策。铁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铁路,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面积的土地;同时,规定铁路公司可以根据修筑铁路的长度和地形的不同,从政府那里获得不等的贷款。1828年美国才开始修筑铁路,1860年铁路里程便长达3万英里,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区。这一时期铁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在公路的建设上,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是鼓励私人投资。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收费公路成为美国最早优先发展的事业。从1792-1794年修建
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830年修筑公路总里程长达6400公里。随着蒸汽机船的发明与使用,美国政府又加强了对水运的建设。1817-1828年由纽约州资助修筑长达350英里的伊尔运河,把东部的哈得逊运河和西部的大湖区联系在一起,使当时一英里20美分的运价降到1美分。总之,在1815-1840年间,各州投资1.25亿美元,建造了3000英里的运河,使美国当时成为世界上运河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美国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大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
(4)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根据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获得一片土地,当时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宏大的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的教育制度。于是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186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莫里尔法》,决定由政府把至少3万英亩公地永久赠予每个州的有关院校,当时依阿华州农学院就是接受这种土地赠予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60年代,根据《莫里尔法》,美国建立了一批农学院和工学院,如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马塞里工学院、康奈尔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为美国西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1887年《哈奇法》规定每年拨给各州1.5万美元,为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联邦基金。1907年又将这项经费扩大了一倍,以扩大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而且,又通过立法把给予各校的津贴增至每年5万美元。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在1860年以前,美国共发布了3.6万项专利,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大力发展科技。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发生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美国西进运动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法可依,规划发展。
(二)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推动西部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小城镇发展。
(四)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
(五)创造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
(六)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概括来说,西部大开发必需遵循中国的国情,开发由中国特色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王旭;美国西部开发与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
陈锡镖;内战前美国国有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张礼萍;美国西部开发成功的经验与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高国力;《美国西部开发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中国投资》
第二篇: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西进运动不仅在一个世纪左右开拓了一个新大陆,堪称现代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壮举,而且也有力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但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对自然环境的肆意开发和破坏,也给美国留下了一些至今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近看了一部反映美国西进运动的电影《与狼共舞》,本文就根据这部电影和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顾名思义,西进运动是美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向西部边远地区以前被认为荒原的西部为开发地区进行迁徙的过程。美国建国之初的领土今本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后来通过战争,购买等手段,领土开始向西部扩展,在美国领土的扩展过程中,处于领土西部边缘地区的广大未开发土地一般都被称为西部。内战之后,西部也就成为包括了大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而在这广大地区内则生活着被当时的美国人视为野蛮、未开化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最早的居民,在美国人到来之前,他们在这广袤的土地上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式的生活。美国向西部开发的措施,必然要和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冲突,所以西进运动中形成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而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同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在第一阶段,在建国初到1830年,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笼络边疆,镇压内部印第安人的政策1。因为在这一阶段,刚刚诞生的美国还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势,一方面处在英国、法西班牙等殖民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方面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虽然无力对印第安人采取过于强硬的行动,但有觊觎印第安人生活的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就只能采取这种两手的措施。为了充实国库和开发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在建国之初,美国政府对边疆印第安人采取了怀柔的策略,注重发展和印第安人的“友谊”,树立友好和善的形象等,还在法律上给印第安人一定得地位。例如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管理对外国的,各州之间的以及土著的贸易。”1970年通过的《贸易交往法》进一步赋予国会处理印第安人事务的权利,强调“只有联邦立法机关而非各州政府能够同土著部落进行谈判和订立条约”等2。而对内部的印第安人,则采取镇压的措施。
在第二阶段,美国政府实行西迁印第安人,推行保留地制度的政策。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美国急于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白人社会的土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印第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就成了美国人的目标,国内局势的稳定,使美国腾出手来对付印第安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不愿他们与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印第安人被破迁移到更西部的贫瘠荒凉的保留地区,电影《与狼共舞》的背景就是美国内战后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过程。在电影《与狼共舞》之前,西部电影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但印第安人在电影中的一般都是充当负面或者是陪衬的角色,电影《与狼共舞》是本着为印第安人翻案的态度拍摄的,这部电影虽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却是做的最彻底全面的,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的印第安人,他们要么充满智慧,要么坚强勇敢重视友谊,可以说,用一篇文章来形容,就是“从‘野兽’到英雄” 1 《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
吴洪英
转自《纽约时报》, 1 9 9 1 年11 月2 5 日
2《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
吴洪英
转自《纽约时报》 3。在早期的西部电影中,印第安人甚至不是被当做“人”来刻画的,而只是一种陪衬或者说是背景,用来反应大草原上荒凉、广阔的场面,其作用和一匹狼或一棵树差不多。1956年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执导的《搜索者》中,约翰·韦恩饰演的伊森已不再是到的完美的白人化身,福特将真正的英雄桂冠颁给了杰弗里·亨达饰演的马丁——一个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这一点看,不妨把马丁看做印第安人由负面形象向正面形象的过度4。接着1950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一部描写白人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电影《折箭为盟》。虽然该片并不是一部经典的西部片,但却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印第安人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片在美国电影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一改以前野蛮,未开化的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坚强、正直、诚恳、自尊的一面,可以说,为《与狼共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折箭为盟》并未能表现出印第安人生活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情况,《与狼共舞》结束了这一向现象。《与狼共舞》
6的成功标志着银幕歪曲印第安人的终结。
《与狼共舞》改编自迈克尔·布莱克的同名长篇小说。凯文·科斯纳自己担任导演、制片人,还亲自出演了影片的主角——邓巴尔少校。“与狼共舞”即邓巴尔少校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影片讲述了1890 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骑兵少校约翰·邓巴尔主动请缨去居住地附近的边地驻守,在与当地印第安人接触后,邓巴尔最终被古朴、勇敢、刚毅的印第安人彻底同化7。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首先是白人士兵,标榜“讲文明带入蛮荒的心脏”的白人士兵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推崇征服、掌控自然,相人是自然的霸主,只有人才有灵魂,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拥有灵魂的,自然界与其他一切生物应臣服于人并为人服务8。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为了开垦土地,开发矿产,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通过武力,阴谋等手段,从印第安人手里夺取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把他们赶离自己时代生存的家园,赶往荒凉、贫瘠的保留地带。为了获得食物,更可恨的是仅仅为了消磨时间,他们肆无忌惮的猎杀动物,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他们的入侵,还给苏族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当苏族人拒绝交出固有的领土时,他们采用武力、收买等手段不断侵吞他们的土地,并将他们赶出自己固有的家园。以白人士兵为代表的白种人,在影片里显露出一副副粗俗,野蛮的形象。反而是用了大量的画面描写了印第安人纯朴、自然的生活,这两种对立,表现了入侵者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印第安人的文化的丑恶现象。这也为邓巴尔少校后来身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影片中开始不久,就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当邓巴尔少校去驻地的时候,身旁跟着一个喋喋不休,粗俗野蛮的白人,邓巴尔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哪个人跟着,这个旅程对他来说将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因为他已经深深地被大草原壮美的景色所打动,所以才被白人的喧闹所烦扰。那个吵闹的白人车夫,可以说就是整个白人入侵者的一个 3《<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
林常青
《环球文化大观》
2001年10月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表现。
接下来,重要的一个象征,就是那匹狼,狼可以说是大草原上一种常见的动物,狼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狡猾、凶狠的动物。可是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的话,狼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的祖先。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远古时期,人类能够驯化狼的原因是,狼具备和其他种族成员建立友好、互助关系的本能。温驯、友善是狼的本性。狼拥有极高的智商,是极具团结意识的族群。它们结群而居,行动一致,众志成城。狼其实十分胆小,对人类本能地惧怕。但是在人类将狼定为敌人以后,迫于人类的进攻,就连最胆怯的动物,也会成为最无畏的勇者9。所以狼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和狼十分相像,狼和印第安人是当时大草原上最早的居民,而狼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他与邓巴尔的友谊,正象征着邓巴尔和印第安人之间将来所形成的友谊,而邓巴尔第一次遇见他就用了“白袜”这样一个具有印第安人风格的名字来称呼他,也表现了这一点。“狼的自然本色在电影中其实是苏族乃至整个印第安土著民族的象征”10。影片中最注重刻画的还是印第安人的形象,基本上真实的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印第安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影片中刻画的多个印第安人,他们智慧、友善、勇敢在白人到来前,自由纯朴的生活在壮美的大草原上。但是白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不仅土地被掠夺,连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野牛,也被屠杀灭绝,野牛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尤其在冬天,野牛皮可以用来取暖,但是,白人的到来,使野牛的数量急剧减少,邓巴尔少校来到边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看一看野牛,但是却被告知,已经很少能见到野牛了,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画野牛,数千头野牛在草原上奔腾的场面尤其令人震撼。当邓巴尔少校和印第安人一起围捕野牛时,看到数不清的野牛被剥去皮躺在草地上,所有人都沉默了,印第安人沉默是因为他们天赐之物被屠杀的越来越少,而邓巴尔沉默,是同情印第安人的处境,还是反思白人的行为,不得而知,而野牛越来越少了。
在内战结束时,西部大平原还有数百万甚至千余万野牛生存,白人开始对野牛进行屠杀,是为了开发的需要。修筑铁路的公司,为了获得新鲜的牛肉,开始屠杀野牛,后来为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铁路公司雇佣猎手屠杀铁路附近的野牛,渐渐的,屠杀野牛成为一种消遣娱乐,有些铁路公司的广告就是猎杀野牛的服务11。但是,对屠杀野牛起更大推动力的,还是当人们发现野牛骨可以作为肥料和野牛皮可以制作皮革后。有记载表明, 1872—1874 年每年被杀死的野牛为30万头。有些估计认为, 到1885 年, 整个大平原被杀死的野牛多达1 000万头,尽管一些统计数字不尽相同, 但在1872—1883 年间, 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白人开发者屠杀殆尽, 这是不争的事实。1883 年, 一个博物馆远征队到西部去寻找野牛标本,结果在整个西部寻找到的野牛还不足200 头。到1903 年,大平原的野牛减少到34 头。大平原上主要的野生动物—— 野牛被消灭了12。一百年后的今天,电影《与狼共舞》用几千头野牛重现当年也牛奔腾的景象,不仅是为了让 9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
李敦之
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周钢
史学月刊
2002年第七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周钢
史学月刊
2002年第七期 人们欣赏,我想,还有一种祭奠和警告的意味在里面吧。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野牛灭绝了,印第安人也失去了生存必须的环境,印第安文化也随之消失了,在电影的末尾,印第安人宁静的冬营被白人的马蹄声打破,孤独无助的狼仰天长啸,象征着印第安文化的最后回响。电影独白说:“十三年后,他们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在内布加斯拉州的罗宾逊堡,与白人签署了居留地协议。美洲平原的马背文明,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13
后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虽然屡有改变,但印第安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和文化。印第安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西进运动留下的许多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西进运动的一些教训,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民族问题的解决,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一定得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是由电影《与狼共舞》引起的一些思考,所以写到这里,随着电影的结束也就可以结束了。关于西进运动的其它问题和借鉴意义,要在其他地方继续讨论。
电影《与狼共舞》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09级历史学二班
学号
40903060
姓名
朱亚辉
第三篇: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关于电影《与狼共舞》和西进运动的一些思考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西进运动不仅在一个世纪左右开拓了一个新大陆,堪称现代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壮举,而且也有力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但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如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对自然环境的肆意开发和破坏,也给美国留下了一些至今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近看了一部反映美国西进运动的电影《与狼共舞》,本文就根据这部电影和西进运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顾名思义,西进运动是美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向西部边远地区以前被认为荒原的西部为开发地区进行迁徙的过程。美国建国之初的领土今本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后来通过战争,购买等手段,领土开始向西部扩展,在美国领土的扩展过程中,处于领土西部边缘地区的广大未开发土地一般都被称为西部。内战之后,西部也就成为包括了大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而在这广大地区内则生活着被当时的美国人视为野蛮、未开化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最早的居民,在美国人到来之前,他们在这广袤的土地上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式的生活。美国向西部开发的措施,必然要和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发生冲突,所以西进运动中形成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印第安人的问题。而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同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在第一阶段,在建国初到1830年,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笼络边疆,镇压内部印第安人的政策1。因为在这一阶段,刚刚诞生的美国还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势,一方面处在英国、法西班牙等殖民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方面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虽然无力对印第安人采取过于强硬的行动,但有觊觎印第安人生活的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就只能采取这种两手的措施。为了充实国库和开发印第安人生活的地区,在建国之初,美国政府对边疆印第安人采取了怀柔的策略,注重发展和印第安人的“友谊”,树立友好和善的形象等,还在法律上给印第安人一定得地位。例如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管理对外国的,各州之间的以及土著的贸易。”1970年通过的《贸易交往法》进一步赋予国会处理印第安人事务的权利,强调“只有联邦立法机关而非各州政府能够同土著部落进行谈判和订立条约”等2。而对内部的印第安人,则采取镇压的措施。
在第二阶段,美国政府实行西迁印第安人,推行保留地制度的政策。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美国急于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白人社会的土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印第安人居住的广大地区,就成了美国人的目标,国内局势的稳定,使美国腾出手来对付印第安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不愿他们与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印第安人被破迁移到更西部的贫瘠荒凉的保留地区,电影《与狼共舞》的背景就是美国内战后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过程。在电影《与狼共舞》之前,西部电影一直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但印第安人在电影中的一般都是充当负面或者是陪衬的角色,电影《与狼共舞》是本着为印第安人翻案的态度拍摄的,这部电影虽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却是做的最彻底全面的,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的印第安人,他们要么充满智慧,要么坚强勇敢重视友谊,可以说,用一篇文章来形容,就是“从‘野兽’到英雄”1 《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吴洪英转自《纽约时报》,9 9 1 年11 月2 5 日
2《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吴洪英转自《纽约时报》
3。在早期的西部电影中,印第安人甚至不是被当做“人”来刻画的,而只是一
种陪衬或者说是背景,用来反应大草原上荒凉、广阔的场面,其作用和一匹狼或
一棵树差不多。1956年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执导的《搜索者》中,约翰·韦
恩饰演的伊森已不再是到的完美的白人化身,福特将真正的英雄桂冠颁给了杰弗
里·亨达饰演的马丁——一个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这一点看,不妨把马
丁看做印第安人由负面形象向正面形象的过度4。接着1950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一部描写白人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电影《折箭为盟》。虽然该片并不是一部经典的西部片,但却是第一部正面描写印第安人的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片在美国
电影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在这部影片中,印第安人一改以前野蛮,未
开化的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坚强、正直、诚恳、自尊的一面,可以说,为《与
狼共舞》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折箭为盟》并未能表现出印第安人生活的整
体风貌,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情况,《与狼共舞》结束了这一向现象。《与狼共舞》
6的成功标志着银幕歪曲印第安人的终结。
《与狼共舞》改编自迈克尔·布莱克的同名长篇小说。凯文·科斯纳自己担任导
演、制片人,还亲自出演了影片的主角——邓巴尔少校。“与狼共舞”即邓巴尔
少校的印第安人的名字。影片讲述了1890 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骑兵少校约
翰·邓巴尔主动请缨去居住地附近的边地驻守,在与当地印第安人接触后,邓巴
尔最终被古朴、勇敢、刚毅的印第安人彻底同化7。在这部电影里出现了许多不
同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首先是白人士兵,标榜“讲文明带入蛮
荒的心脏”的白人士兵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推崇征服、掌控自然,相人
是自然的霸主,只有人才有灵魂,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拥有灵魂的,自然
界与其他一切生物应臣服于人并为人服务8。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以
破坏自然为代价,为了开垦土地,开发矿产,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为了获
得更多的土地,他们通过武力,阴谋等手段,从印第安人手里夺取他们世代赖以
生存的土地,把他们赶离自己时代生存的家园,赶往荒凉、贫瘠的保留地带。为
了获得食物,更可恨的是仅仅为了消磨时间,他们肆无忌惮的猎杀动物,使生态
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他们的入侵,还给苏族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当苏族人拒绝交出固有的领土时,他们采用武力、收买等手段不断侵吞他们的土
地,并将他们赶出自己固有的家园。以白人士兵为代表的白种人,在影片里显露
出一副副粗俗,野蛮的形象。反而是用了大量的画面描写了印第安人纯朴、自然的生活,这两种对立,表现了入侵者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印第安人的文化的丑恶
现象。这也为邓巴尔少校后来身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影片中开始不久,就已
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当邓巴尔少校去驻地的时候,身旁跟着一个喋喋不休,粗俗野蛮的白人,邓巴尔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哪个人跟着,这个旅程对他来
说将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因为他已经深深地被大草原壮美的景色所打动,所以才
被白人的喧闹所烦扰。那个吵闹的白人车夫,可以说就是整个白人入侵者的一个
34《<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
《<从“野兽”到英雄>——记银幕上的印第安人》林常青《环球文化大观》2001年10月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5 6 7 8
表现。
接下来,重要的一个象征,就是那匹狼,狼可以说是大草原上一种常见的动物,狼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狡猾、凶狠的动物。可是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的话,狼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狗的祖先。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成果: 在远古时期,人
类能够驯化狼的原因是,狼具备和其他种族成员建立友好、互助关系的本能。温
驯、友善是狼的本性。狼拥有极高的智商,是极具团结意识的族群。它们结群而
居,行动一致,众志成城。狼其实十分胆小,对人类本能地惧怕。但是在人类将
狼定为敌人以后,迫于人类的进攻,就连最胆怯的动物,也会成为最无畏的勇者
9。所以狼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和狼
十分相像,狼和印第安人是当时大草原上最早的居民,而狼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他与邓巴尔的友谊,正象征着邓巴尔和印第安人之间将来所形成的友
谊,而邓巴尔第一次遇见他就用了“白袜”这样一个具有印第安人风格的名字来
称呼他,也表现了这一点。“狼的自然本色在电影中其实是苏族乃至整个印第安
土著民族的象征”10。影片中最注重刻画的还是印第安人的形象,基本上真实的还原了一百多年前印第安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影片中刻画的多个印第安
人,他们智慧、友善、勇敢在白人到来前,自由纯朴的生活在壮美的大草原上。
但是白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不仅土地被掠夺,连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野牛,也被屠杀灭绝,野牛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尤其在冬天,野牛
皮可以用来取暖,但是,白人的到来,使野牛的数量急剧减少,邓巴尔少校来到
边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看一看野牛,但是却被告知,已经很少能见到野牛
了,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画野牛,数千头野牛在草原上奔腾的场面尤其令人
震撼。当邓巴尔少校和印第安人一起围捕野牛时,看到数不清的野牛被剥去皮躺
在草地上,所有人都沉默了,印第安人沉默是因为他们天赐之物被屠杀的越来越
少,而邓巴尔沉默,是同情印第安人的处境,还是反思白人的行为,不得而知,而野牛越来越少了。
在内战结束时,西部大平原还有数百万甚至千余万野牛生存,白人开始对野
牛进行屠杀,是为了开发的需要。修筑铁路的公司,为了获得新鲜的牛肉,开始
屠杀野牛,后来为了确保铁路运行安全,铁路公司雇佣猎手屠杀铁路附近的野牛,渐渐的,屠杀野牛成为一种消遣娱乐,有些铁路公司的广告就是猎杀野牛的服务
11。但是,对屠杀野牛起更大推动力的,还是当人们发现野牛骨可以作为肥料和
野牛皮可以制作皮革后。有记载表明, 1872—1874 年每年被杀死的野牛为30
万头。有些估计认为, 到1885 年, 整个大平原被杀死的野牛多达1 000万头,尽
管一些统计数字不尽相同, 但在1872—1883 年间, 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白
人开发者屠杀殆尽, 这是不争的事实。1883 年, 一个博物馆远征队到西部去寻
找野牛标本,结果在整个西部寻找到的野牛还不足200 头。到1903 年,大平原的野牛减少到34 头。大平原上主要的野生动物—— 野牛被消灭了12。一百年后的今天,电影《与狼共舞》用几千头野牛重现当年也牛奔腾的景象,不仅是为了让9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与狼共舞>的主题内涵和价值反思》李敦之电影文学2001年第八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周钢史学月刊2002年第七期
《野牛的灭绝和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周钢史学月刊2002年第七期10 11 12
人们欣赏,我想,还有一种祭奠和警告的意味在里面吧。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野牛灭绝了,印第安人也失去了生存必须的环境,印第安文化也随之
消失了,在电影的末尾,印第安人宁静的冬营被白人的马蹄声打破,孤独无助的狼仰天长啸,象征着印第安文化的最后回响。电影独白说:“十三年后,他们的家园被毁,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后的苏族部落,在内布加斯拉州的罗宾逊堡,与
白人签署了居留地协议。美洲平原的马背文明,和神秘的西部处女地,很快湮没
于历史的长河之中。”13
后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虽然屡有改变,但印第安人最终失去了自己
独立自由的生活和文化。印第安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
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西进运动留下的许多问题,依然有待解决。西进运动的一
些教训,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民族问题的解决,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一定得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是由电影《与狼共舞》引起的一些思考,所以写
到这里,随着电影的结束也就可以结束了。关于西进运动的其它问题和借鉴意义,要在其他地方继续讨论。13电影《与狼共舞》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09级历史学二班学号40903060姓名朱亚辉
第四篇: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二期项目
中国西部开发远程学习网二期项目
课件公开招标技术规范
为了兼顾课件开发的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以完整、方便地展示课件内容为主旨。中标方交付的课件,应符合如下技术规范:
一、课件基本素材要求
每门课件的基本素材应该包括电子讲义、教学大纲、演示文稿、教学录像、自测及考试题、参考资料、实时交互设计、讲师简介等8个方面。
1、电子讲义。该课程主要讲义的电子版,提供标准的WORD文档。包括:完整规范的文档结构、教材全文、所有图、表以及附件等。最终以PDF文件格式存储并提供访问。
2、教学大纲。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版,提供标准WORD文档。包括:各章的学习要求、重点、难点、学习时间安排等。最终以PDF文件格式存储并提供访问。
3、演示文稿。该课程的演示文稿,提供标准的PPT文档。要求演示文稿设封面、目录和具体章节。
4、教学录像。
主讲老师讲课的实况录像,每讲时间在60分钟之内。同时提供三种格式的视频文件,这些文件格式分别为高清晰的DVD格式、中码流(300K)、低码流(100K)的流媒体格式,以便满足不同带宽接入用户的要求。具体技术要求为:
1(1)原始录像
主讲老师讲课的实况录像,提供标准的DVCOM或DVPRO格式的原始录像带。
(2)高清晰的视频文件----文件格式: DVD PAL----音频 224kbps,48000Hz,Layer2----视频:25fps,720*576 符合PAL DVD标准(3)300k流媒体文件参数:----格式:wmv----音频编码模式: CBR----视频编码模板: CBR----受众: 300 Kbps----音频编解码器: Windows Media Audio 9----音频格式: 48 kbps, 32 kHz, stereo CBR----视频编解码器: Windows Media Video V7----视频比特率: 242.98 Kbps----视频大小: 352 x 288----帧率: 15 fps----关键帧: 6 s----图像质量: 95----缓冲区大小: 5 s(4)100k流媒体文件参数:----格式:wmv----音频编码模式: CBR----视频编码模板: CBR----受众: 104.01 Kbps----音频编解码器: Windows Media Audio 9----音频格式: 22 kbps, 22 kHz, stereo CBR----视频编解码器: Windows Media Video V7----视频比特率: 75 Kbps----视频大小: 352 x 288----帧率: 15 fps----关键帧: 6 s----图像质量: 95----缓冲区大小: 5 s
5、自测及课试题库。按照内容提供电子题库,提供标准的WORD文档。题库应包含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主观题(简答、分析、论述)以及思考题。
6、参考资料。每门课程至少提供三套以上的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可以是多种类型。如论文、著作、音视频资料等。
7、实时交互设计。根据课程需要,可对需要交流、沟通、统一和总结的问题设计交互题目。交互题目以标准的WORD文件格式提供。最终以PDF文件格式存储并提供访问。可以再论述题和思考题中选择实时交互题。
8、讲师简介。具体介绍主讲人的履历和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提供标准WORD文档,最终以PDF文件格式存储并提供访问。
二、课件标准要求
课件符合AICC、SCORM等国际课件标准和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课件标准。具体的多媒体课件要求:
1、符合scorm标准;
2、视音频与讲师讲稿(ppt格式)同步播放;
3、有章节信息和章节索引,及通过点击章节能够进入相应章节进行课件的浏览和播放;
4、有每个ppt页面的索引,及通过点击ppt索引图片能够进入相应位置进行课件的浏览和播放;5具体模板样式见附件:
附件:课件模板说明 附件说明:
A.左侧上方显示视频图像,左侧下方显示章节信息,点击章节能够进入相应的章节进行学习,及通过点击章节能够进入相应章节进行课件的浏览和播放。
B.右侧主按钮及主显示区说明,(1)点击“开始学习”按钮,播放视音频,并在主显示区显示讲稿(PPT)和缩略图,讲稿显示与视音频同步,点击缩略图片,进入相应的讲稿和播放相应的视频图像;
(2)点击“讲稿全文”按钮,则在主显示区显示教师的讲稿全文;
(3)点击“课程介绍”,则主显示区显示课件背景、课件大纲、课程设计等资料;
(4)点击“讲师介绍”则显示讲授人员的简历等介绍信息;(5)点击“自测练习”显示互动式的考试页面;(6)点击参考资料,则显示参考资料等信息。C.右侧上方小按钮说明,(1)点击“视频全屏”,视频全屏播放;
(2)点击“讲稿全屏”,讲稿(PPT)全屏播放,视音频播放不停止;
(3)点击“讲稿下载”和“全文下载”,能够下载相应文档。D.点击视频区右侧的 “300k”按钮,则播放300k的流媒体视音频图像,点击 “100k” 按钮,则播放100k的流媒体视音频图像.在浏 览课件时可以自由切换。
第五篇:美国农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彭春红
(徐州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 08国贸(1)20081401123)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一吨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规模经济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促进美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都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之处。
[关键词]美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特点;中国农业的不足;启示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美国农业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经过大约六十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的半机械化进程。随着半机械化的实现,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涉农劳动力明显减少。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的三十年,从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虽然遭受1929-1933年的大危机及二三十年代两次沉重的农业危机,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畜牧业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美国政府依然对农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保护其健康的发展。
二、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机械化与家庭农场
目前,美国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技术的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管理的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 %,合伙农场占10 %,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经营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20世纪70年代之前,南部的一些烟草和棉花农场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现在大都成为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目前,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176公顷,其中大农场已经达到1200~1600公顷。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而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农场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高度区域化与专业生产
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美国形成了些著名的生产带,如东北部的乳畜带、中央大平原的冬春小麦区、南部的棉花带、位于中央大平原冬春小麦区之间的玉米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政府政策支持
农业保护制度作为一个政策体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美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支持制度: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特别灾难援助、(2)价格支持制度:农产品贷款计划、政府采购、出口补贴
(3)信贷支持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信贷公司主要提供农场主以滞销农产品为抵押的短期贷款,进行农产品价格支持,以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利用这种金融手段对农产品销售和生产实行政府干预和调节,为农场主提供筹措和运用资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
4.农产品商品化
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体化 在1991年,美国消费者在食品上的花费价值高达4860亿美元,而农民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只有1010亿美元。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Agribusiness),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如在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入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机关单位食堂等,形成了个完整的体系。
美国的现代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由农业范围进入交换领域,除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以及兽医服务等,形成了农产品要素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中的社会分工已经深化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原来由农场完成的耕地、播种、收获、灌溉、运输、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和农场建筑等等,早就全部由专业公司来完成。同时,农
民的生活消费也全部成为商品性消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1.农业生产效率低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
2.农产品过剩
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
四、美国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1.政策支持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行并加大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完善农资综合直补制度。积极研究改进补贴办法,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应尽量简洁高效。要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救济的做法,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
2..科技的应用与规模化。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3%。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农教科紧密结合。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现代农民的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快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3.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之路,倡导生态农业
美国农业部通过实施土地休耕、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环境质量激励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和技术援助的方式,把这些资金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使农民直接受益。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走过不少弯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已经有了沉痛的教训,特别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建议借鉴美国经验,在继续抓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能源事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引导农民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发展节水、节能、节约用地的节约型农业。
参考文献:
[1]牟寅.美国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J].经济学动态,1979,(2)
[2]美国农业发展,投入保护及对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0,(63)
[3]刘志扬.美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乡村发现,2008,(7)
[4]林志远.可借鉴的美国“三农”政策[J].经济要参,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