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中小学教师制度的影响
美国中小学教师制度的影响
一 引言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关系到美国国家前途的大事。美国学生在国际教育测评项目上的成绩每况愈下,排名在10个欧洲国家之后,令一向以最强者自居的美国人颜面蒙羞。
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美国教育专家开始信服这样一个观点: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其根本在于好老师的多少。美国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急需改革,但是由于教师工会的强大,几乎很难炒掉不胜任的老师,从而影响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
面临国内渐高的改革呼声,奥巴马政府正酝酿进行一场教育大洗牌,但是传统教师工会和政府改革力量之间的博弈依然难分胜负,改革之路充满了阻力。
二 美国中小学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美国中小学生教育水平的下降,一直颇令美国国民感到难堪,同时也威胁到了美国的未来。曾经一度,美国学生在国际教育测评项目中的成绩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优秀。然而,如今,跟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学生的水平跌落到立陶宛学生的水平,至少落后于10个国家。而在美国内部,白人学生和贫穷学生及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业差距一直存在。随着白人生育率的下降,少数族裔人口的增加,落后学生人口进一步增多,美国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继续下滑。与此同时,教育不平等和对教育的不信任导致美国正经历一场“退学危机”。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教育界一直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如果可以找到正确的教学法,一切便都可以迎刃而解。于是,自上世纪50年代起,新数学、开放式课堂、整体语言教学法等新名词在美国层出不穷,也都被普及到中小学教育去,但是,事实证明,没有一种方法能起到明显而持久的改善作用。
近几年来,教育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本应显而易见,却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否认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真正决定教育水平的不在于课堂规模、教科书的编排、教学法如何、教学硬件是否齐全、教学大纲设置是否合理,而在于教师的质量。研究证明,好老师的许多能力是天生的,好老师一方面懂得激发儿童的思维,另一方面又有足够的能力维持课堂纪律。而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一般5年的时间就可以分辨出来。
在美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是那些能力最差的老师越容易被分配到贫民区学校,而那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贫穷的少数族裔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毁掉还是造就,全在于老师的水平好坏。
美国“教育信托”组织的卡蒂•海考克是2006年的一个研究报告《教育不公平——贫穷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在教师质量方面所遭遇的不公正》的作者之一。她指出:“研究显示,不管各自的家庭背景怎样,那些同时拥有三四个好老师的孩子往往能够学业优秀,而那些同时由两个较差的老师教的孩子,则永远无法翻身。”
三 美国教师制度的问题
可以说,对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聘用好老师,解聘差老师。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首先,从美国教师队伍的来源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尽管许多美国老师都关爱学生,但是不可否认,公立学校的教职并不总是能吸引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老师。
曾经一度,教书和护理一样,是极少数对妇女和少数族裔开放的职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有才华的女性和少数族裔进入薪酬更高、更有成就感的职业领域。最新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自最底层三分之一的准大学生(而在芬兰,最顶层的10%的准大学生将来会做中小学教师。)
其次,美国教师工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美国教师工会——全美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合会分别拥有320万和140万会员。在大多数州,一般教师在任教两三年之后就可获得终身教职,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被炒掉的可能性很小。2008年,纽约市3万在职教师中只有3名被解雇。在其他城市,这一比例也差不多。2005年~2008年,芝加哥中小学教师因教学表现差而被炒鱿鱼的只占教师总数的0.1%。在俄亥俄州的亚克朗市,这一比例为零,在托莱多,这一比例为0.01%。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这一比例也是零。
《新闻周刊》评论说,在美国从来没有哪个对社会如此重要的行业的员工绝缘于考核和问责。当然,责任不仅在教师工会,许多校长根本不去“清理门户”,有时干脆把较差的老师转到其他学校。年复一年,美国约99%的老师都能获得“满意”的校内评价。与此同时,解雇一个老师将会令校方陷入与教师工会之间昂贵的官司中。
四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
美国中小学的教师属于社会的中产阶级,处于中等偏上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教师的工资起点基本由该教师的学历来决定,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起点工资是不一样的,然后随任教的年限逐年递增工资总额。同时,由于各州各地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同,各地的起点工资也是不一样的。从教三十年左右的教师的年薪可能从开始任教时的2-3万美元递增到5-7万美元。
在不同的社区学校任教的工龄不能连续计算,如果在一个社区学校任教十五
年后,转到其他学校去任教,起点工资是根据该教师的学历从最低点重新递进,这从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了成熟教师的过多流动。
一般情况下,一名教师在同一社区任教超过三年后获得在该社区学校任教的教师资格。为了保持教师资格,美国教师每隔几年就要通过一次进修,取得一定的进修学分。这种业务进修是自费的,也是教师个人在业余时间进行的。
校方和董事会无权随意剥夺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的工作。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可能失掉工作,那就是:学校里班级数目减少,不再需要这么多的教师。
美国学校里一个闲人也不养,班级数目的减少必然会导致校方和董事会辞退多余的人员。但是,在辞退教师的时侯,必须首先辞退获得该社区教师资格年限最短的教师。这时,教师的资格年限是唯一可考虑的因素,其它如健康状况、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等因素都不能考虑。这是为了保护教师的个人利益不受行政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的个人好恶或裙带关系的影响。
五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制度
美国具有完备的教师管理制度。州、学区、学校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对教师进行管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中小学教师不评职称,没有职务级别之分,但分临时教师、长期教师两类。根据法律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由州教育厅颁发,教师的聘任则是由各学区教委负责。校长参与招聘、审查、面试,录用与否需报请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校长由学区教委任命,由校长协会参与培训和管理。
1.教师资格制度。美国中小学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及具体实施由各州的教育厅或教育委员会负责。各州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大多包括有美国公民身份、年龄、品德与专业(包括学历)几部分。美国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学历条件一般为,经4年本科学习(可以是非教育类学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再在州教育厅认可的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1年到1年半的师范教育专业进修,经初步实习和全面实习,获得教育学学士或硕士学位。认定程序一般为,申请者必须首先具备参加州认定的基本条件,通过资格认定考试,然后提出申请,参加州认定,通过认定以后,可以获得教师资格,颁发教师资格证书。80年代
中期以后,美国实行的是教师任职资格终身制。1985年以后,一些州开始通过立法进行改革,废除了教师证书终身制。如加州,每隔5年重新审核换发教师资格证书。核发时,要求5年之内教师至少要完成150个小时的业务培训。2.教师聘用。美国实行教师聘任制。根据法律规定聘用教师权力属于学区教育委员会。教师聘用条件一般包括:必须持有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签署教师誓约,是美国公民或正在申请公民资格者,并是在法院登记了的居民。聘用一般程序:申请当教师人员经过选拔委员会考核,通过提问、交谈、笔试等方式,全面考察申请人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考核合格后由选拔委员会向学区教育委员会推荐,由学区教育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聘任,试用期三年。依照美国的相关法令,教师聘用要签订聘约。按照聘用期限的长短,聘约可分为定期聘约与长期聘约两种。定期聘约多为一年至两年,长期聘约多数州规定至少执教三年以上。
3.教师考核。美国重视对教师的考评,特别是刚刚从教三年的教师的考评。取得初任教师资格三年期满后,需经过学校、学区考评来判定其能否取得长聘教师的资格。美国各州的教师聘约多半要求教师要接受州法所规定的考评,以作为其续聘、调动或调整工资的依据。教师不得以宪法工作权保障为由,拒绝接受考评。各州对于教师考评的要求并不一致,有的以法律规定,有的则以行政命令加以规范。各州一般要给经考评表现不利的教师,提供改进机会。
4.教师教育。美国政府特别重视教师的教育和培训。2002年,联邦政府提供各州28.5亿美元的补助款用以招收优秀人才从教和现有教师培训。各州也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师每隔几年就要通过一次进修,取得一定的进修学分。如纽约州对教师的学历和培训要求: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毕业后只能任教5年,5年内必须拿到硕士学位,否则不能在学校继续任教。
六 综述
美国中小学的老师虽然在选拔上有严格的要求,但一旦老师的到工作之后就几乎没有竞争的压力,加之美国老师待遇丰厚,并且是铁饭碗,没有事业的风险,所以造成美国中小学教师缺乏活力,最终结果是美国教育质量下滑。美国的中小
学教师制度值得中国引以为戒。
参考书目:
(1)王定华主编:《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柯森:《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3)Joel Spring.American Education,(4)Wayne J.Urban, Jennings L.Wagoner, Jr.American Education – A history.New York: Routledge.2009.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教师学习交流制度
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正规、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学校每学期要制定政治、业务学习计划,由党支部、校长室和课程教学部轮流主持,利用每月一次星期一下午的时间,与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交流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2、教研组学习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举行周周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教研组长要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也可以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并配合教科研室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3、校内交流。原则上第二学期举行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和成果交流会,对教科研工作总结的同时,对教师的课题(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组织交流,让教师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4、对外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学校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名师来我校举办教科研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介绍、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5、外出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学习培训等活动,要求教师将外出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向组内教师传达,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6、每学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撰写教科研论文、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等。撰写科研论文不同层级老师不同要求。一般老师坚持每月写一篇有关教育或文学类的读书笔记或随笔、反思等小文章,每学期不少于4篇。
7、网络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科研栏目、FTP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师论坛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和专题读书活动,以多种方式和手段丰富教师学习内容。
8、学校科研室和教工团支部合作汇编《教师论文集》及《小荷》校刊,以便于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与成果推广。
9、学校建立教科研成果归档制度。凡我校的教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结题材料、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获奖课件等原件须及时向教科室申报、登记、归档。一方面学校作为教科研档案保存;另一方面也用于作为奖励的依据。
10、学校要建立点名考勤制度。除政治学习遵守请假制度外,参加教研组学习也要遵守请假制度,对无故迟到、缺勤的教师教研(备课)组长做好详细记录,并纳入期末教师出勤考核奖。
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为深化我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一、异地交流
1、全县教育行政部门所属中小学校教师,凡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工作时间较长的都要分批进行交流。交流以市县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交流面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小学每年在10%左右,初中、高中在2%?5%。
2、教师交流自每学年始执行,交流时间不低于三年。交流前,要与学校确定交流的工作目标,交流期满时进行考核,对未实现交流目标的教师适当延长交流时限。
3、编制限额内,教职工在本乡镇范围内流动的,由中心学校具体负责,并报县教育局备案。超编学校应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将富于人员分流到本乡镇缺编以及薄弱学校;整体超编的乡镇,要通过转岗、培训、调出等方法进行消化。
4、教职工跨乡镇流动,由县教育局根据编制余缺、学科需求情况,统筹考虑,实行有序流动。
5、高中、完中(含完中建制的初中)教职工在县内流动,编制限额内,由县教育局负责办理,相关学校要于每年7月底前将名单报县教育局。
6、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中小学教师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严格控制教师向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及超编乡镇流动。
7、本着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严格控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任期内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二、轮岗支教
进一步推进城镇中小学校教师对口支教工作,采取上挂、下派、轮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支教重点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一)、范围和对象
1、城区各中小学校、各级示范学校、农村完全中学、乡镇所在地中心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均有支教义务。
2、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实行轮岗支教。
3、支教期限为1-2年。支教期间,实行顶岗教学。
轮岗支教人数:中学每学年安排2-4名,小学每学年安排1-3名。
4、支教的范围是我县农村相对薄弱的学校。
5、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偏远学校每年可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有支教义务的学校挂职或顶岗任教。
6、教师轮岗支教派出单位,于每学年开始前,将安排情况上报县教育局同意后实施。派出单位编制不足的,由薄弱学校上挂教师跟(顶)岗。
7、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交流任职,农村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锻炼,任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
(二)、轮岗支教人员待遇
1、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行政、工资关系不变,并享受原单位同职、同岗、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派出单位对支教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给予其适当的生活补助。受援学校要妥善安排和解决好支教人员的生活问题。
2、支教人员表现突出,在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时给予优先考虑。有农村任教经历,原则上作为中小学特级教师评选、省市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定、县以上优秀教师评选依据之一。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必须在其任期内要有在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三)、轮岗支教人员的管理
1、轮岗支教人员受派出单位和受援单位双重管理,以受援单位为主。支教人员每年要提交支教工作总结,由受援学校进行认真评议后,上交派出单位和县教育局,并进入个人档案。
2、县教育局将定期对支教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号召,实现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和持续提升七宝社区学校各项工作展开的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2005年七宝社区学校学习交流制度。
一、指导思想:
加强七宝社区学校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教育重镇的迫切要求,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因此,七宝社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认识和实践社区教育的新内涵,以学习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二、具体学习交流制度如下:
1、每学期各分校校长(居委主任、村副书记)学习交流一次,认真学习上级党委和教育部门的指示、决定,坚持社区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充分体现公益性、群众性、服务性,要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2、每月各分校办学干部学习交流一次。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交流各自分校开展群众性各项活动的情况。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每周五下午规定七宝社区学校全体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及时事政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每季度定期与讲师团教师学习交谈、研究讨论教育、教学情况。
5、每次开班前与任课老师学习社区学校有关章程。研究、教育、教学进度,分析研究学员学习情况,研究教材使用情况。
6、每月召开一次教务主任、班主任、学科班长学习交流会。研究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分析解决学员的学习情况,分析解决学员的意见和要求。
7、每两月召开一次关于筹办七宝社区学校通讯的学习交流会。学习兄弟学校的办报经验,交流各自想法。为出好当期通讯出谋划策。
每两月召开一次“七宝社区学校教研中心组”学习交流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心组成员联系自己的管理和教学的实践、相互学习交流。为七宝社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培训及各项活动献计献策。从而推动七宝社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教师学习交流制度
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正规、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学校每学期要制定政治、业务学习计划,由党支部、校长室和课程教学部轮流主持,利用每月一次星期一下午的时间,与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交流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2、教研组学习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举行周周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教研组长要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也可以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并配合教科研室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3、校内交流。原则上第二学期举行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和成果交流会,对教科研工作总结的同时,对教师的课题(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组织交流,让教师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4、对外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学校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名师来我校举办教科研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介绍、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5、外出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学习培训等活动,要求教师将外出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向组内教师传达,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6、每学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撰写教科研论文、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等。撰写科研论文不同层级老师不同要求。一般老师坚持每月写一篇有关教育或文学类的读书笔记或随笔、反思等小文章,每学期不少于4篇。
7、网络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科研栏目、FTP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师论坛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和专题读书活动,以多种方式和手段丰富教师学习内容。
8、学校科研室和教工团支部合作汇编《教师论文集》及《小荷》校刊,以便于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与成果推广。
9、学校建立教科研成果归档制度。凡我校的教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结题材料、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获奖课件等原件须及时向教科室申报、登记、归档。一方面学校作为教科研档案保存;另一方面也用于作为奖励的依据。
10、学校要建立点名考勤制度。除政治学习遵守请假制度外,参加教研组学习也要遵守请假制度,对无故迟到、缺勤的教师教研(备课)组长做好详细记录,并纳入期末教师出勤考核奖。
沂水二中
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为深化我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
一、异地交流
1、全县教育行政部门所属中小学校教师,凡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工作时间较长的都要分批进行交流。交流以市县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交流面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小学每年在10%左右,初中、高中在2%?5%。
2、教师交流自每学年始执行,交流时间不低于三年。交流前,要与学校确定交流的工作目标,交流期满时进行考核,对未实现交流目标的教师适当延长交流时限。
3、编制限额内,教职工在本乡镇范围内流动的,由中心学校具体负责,并报县教育局备案。超编学校应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将富于人员分流到本乡镇缺编以及薄弱学校;整体超编的乡镇,要通过转岗、培训、调出等方法进行消化。
4、教职工跨乡镇流动,由县教育局根据编制余缺、学科需求情况,统筹考虑,实行有序流动。
5、高中、完中(含完中建制的初中)教职工在县内流动,编制限额内,由县教育局负责办理,相关学校要于每年7月底前将名单报县教育局。
6、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中小学教师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严格控制教师向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及超编乡镇流动。
7、本着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严格控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任期内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二、轮岗支教
进一步推进城镇中小学校教师对口支教工作,采取上挂、下派、轮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支教重点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一)、范围和对象
1、城区各中小学校、各级示范学校、农村完全中学、乡镇所在地中心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均有支教义务。
2、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实行轮岗支教。
3、支教期限为1-2年。支教期间,实行顶岗教学。
轮岗支教人数:中学每学年安排2-4名,小学每学年安排1-3名。
4、支教的范围是我县农村相对薄弱的学校。
5、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偏远学校每年可选派1-2名优秀教师到有支教义务的学校挂职或顶岗任教。
6、教师轮岗支教派出单位,于每学年开始前,将安排情况上报县教育局同意后实施。派出单位编制不足的,由薄弱学校上挂教师跟(顶)岗。
7、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交流任职,农村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锻炼,任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
(二)、轮岗支教人员待遇
1、支教人员在支教期间,行政、工资关系不变,并享受原单位同职、同岗、同类人员的同等待遇。派出单位对支教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给予其适当的生活补助。受援学校要妥善安排和解决好支教人员的生活问题。
2、支教人员表现突出,在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时给予优先考虑。有农村任教经历,原则上作为中小学特级教师评选、省市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定、县以上优秀教师评选依据之一。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必须在其任期内要有在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三)、轮岗支教人员的管理
1、轮岗支教人员受派出单位和受援单位双重管理,以受援单位为主。支教人员每年要提交支教工作总结,由受援学校进行认真评议后,上交派出单位和县教育局,并进入个人档案。
2、县教育局将定期对支教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社区学校学习交流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号召,实现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和持续提升七宝社区学校各项工作展开的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2005年社区学校学习交流制度。
一、指导思想:
加强七宝社区学校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教育重镇的迫切要求,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因此,七宝社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认识和实践社区教育的新内涵,以学习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二、具体学习交流制度如下:
1、每学期各分校校长(居委主任、村副书记)学习交流一次,认真学习上级党委和教育部门的指示、决定,坚持社区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充分体现公益性、群众性、服务性,要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2、每月各分校办学干部学习交流一次。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交流各自分校开展群众性各项活动的情况。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每周五下午规定七宝社区学校全体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及时事政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4 每季度定期与讲师团教师学习交谈、研究讨论教育、教学情况。
5、每次开班前与任课老师学习社区学校有关章程。研究、教育、教学进度,分析研究学员学习情况,研究教材使用情况。
6、每月召开一次教务主任、班主任、学科班长学习交流会。研究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分析解决学员的学习情况,分析解决学员的意见和要求。
7、每两月召开一次关于筹办七宝社区学校通讯的学习交流会。学习兄弟学校的办报经验,交流各自想法。为出好当期通讯出谋划策。
每两月召开一次“七宝社区学校教研中心组”学习交流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心组成员联系自己的管理和教学的实践、相互学习交流。为七宝社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培训及各项活动献计献策。从而推动七宝社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
2.坚持统一制度,分类管理,体现中学和小学的不同特点;
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4.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5.坚持与中小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坚持聘用制度和按劳取酬制度相配套,特别要体现多得就要多劳,不能只按职称发工资,职称高的反倒工作量少,很不公平;职称工资差距不能太大。
主要内容
(一)健全制度体系
1.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2.统一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3.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4.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
1.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要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与艺术,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国家制定各级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见附件)。各试点省根据本地教育发展情况,结合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中小学教师具体评价标准。对于少数特别优秀的教师,可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的评价标准要体现中学、小学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所区别,并对农村教师予以适当倾斜。各试点省可根据本地教育发展水平,在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条件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三)创新评价机制
1.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要按照分类改革、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各试点省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完善评委会的组织管理办法,扩大评委会组成人员的范围,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2.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认真总结推广同行专家评审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中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实现形式,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增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公信力。要在水平评价中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增加评审工作的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1.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是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和关键环节,岗位聘用是职称评审结果的主要体现。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职称评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的实际需要。公办中小学教师的聘用和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管理和规范。
2.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之外、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中小学教师竞聘上一职称等级的岗位,由学校在岗位结构比例控制范围内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评审,并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聘用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到相应教师岗位,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兑现受聘教师的工资待遇,防止在有评审通过人选的情况下出现“有岗不聘”的现象。
3.坚持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4.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要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监督作用,确保评聘程序公正规范,评聘过程公开透明。评聘工作应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
个人申报。中小学教师竞聘相应岗位,要按照不低于国家和当地制定的评价标准条件,按规定程序向聘用学校提出申报。考核推荐。学校对参加竞聘的教师,要结合其任现职以来各学的考核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经集体研究,由学校根据核准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择优推荐拟聘人选参加评审。专家评审。由同行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评价标准和办法,对学校推荐的拟聘人选进行专业技术水平评价。评审结果经公示后,由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确认。
学校聘用。中小学根据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将通过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
5.中小学教师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根据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等级体系,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篇:中小学教师听课制度
中心学校听课、评课制度
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学习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更好的实施,特制定听课、评课活动制度:
一、听课数量
1.校长、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2.教务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3.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4.科任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
5.学校组织教师到校外听优秀教师讲课,每学期一次以上。
二、听课要求
1.学校组织比武课、示范课、观摩课,全体教师必须全参加听课,学校领导要在听课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学能手,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2.教研组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学科带头人的实验课、研究课,本组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听课,且在听课前认真熟悉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以便听课时抓住重点和关键。
3.学校领导听推门课,可不事先通知,随时到教室听课,同时检查授课与教学进度、教案是否相符。教师个人听课可自行联系安排。
4.听课教师必须提前进教室,态度要认真虚心,不能有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如带手机进教室)。要认真写好教学全过程的听课记录,有听课时间、班级、授课人、课题,有课堂某一环节的评析和全部的课堂评价。
5.听课杜绝走形式,不能为应付检查而抄袭他人听课笔记或假造听课笔记。
6.听课后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和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实行跟踪听课指导,帮助改进,限期提高。
7.教务处要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情况,并记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档案。
三、评课要求
1.评课时先由执教教师自我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促使执教者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激发全意进取,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
2.听课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善于发现教师讲课中的优点,充分肯定。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要有深度,不许光唱赞歌,浮在表面。
3.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有评课组织者全面客观地做出总结,使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得到提高。
4.检查听课记录,要注重对评课意见的检查。如果评课敷衍了事,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视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