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22: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

第一篇: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

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 文庚淼04月04日 21:24 分享到: 韩剧 继承者们 动漫 分类 : 娱乐 摘要 : 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好莱坞大片,日本有AV

和动漫,韩国有韩剧,在浩繁的各国文化中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喜爱的哪一款?

近日兴之所至,考察了世界互联网中心——美国的视频网站,除了兼容并包的大佬Youtube,在各个细分领域混的风生水起的网站往往都和某国文化有关。说起“文化标签”,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好莱坞,日本有AV和动漫,韩国有韩剧,中国的大片和国产剧则面目模糊。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冲,并非像亨廷顿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而在相互渗透和影响下,一步一步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依靠民族自身的价值熠熠生辉。伴随着经济崛起,中国的文化价值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巨资兴办孔子学院是否是输出的唯一途径?对比一下周边的韩国和日本,在经济崛起之后的文化扩张,尤其是在从东方到西方的跨界营销,专业的文化品牌的打造过程,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日本动漫:高新科技打造文化先锋

日本动漫,即使有众多动漫大师的名作和专业公司的推广也经过近三十年,才慢慢在美国成为流行文化,近年逐渐和美国超级英雄动漫比肩,吸引到越来越多的粉丝。新千年后,“Anime ”(动画)和“Manga”(漫画)从租借漫画书店的不起眼角落,挪到互联网的平台上。2006年,还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读书的高坤(英文名Kun Gao),和另外三个朋友创办了Crunchyroll,成为喜欢日本动漫的美国人的在线交流平台,大家在Crunchyroll分享日本动画片以及提供字幕翻译。公司随后迅速壮大,短短两年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动漫内容平台,并被TV Tokyo收购。Crunchyroll也紧跟潮流,在各大系统平台上推出其应用程序,邻居的十三岁孩子就是其重度用户。苹果iOS环境,微软Xbox,还有Android系统,Roku,SmartTV等一系列美国主流平台上,都有Crunchyroll应用程序的存在,让美国的消费者可以轻松地享受配有英文、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字幕的动漫文化产品。

韩流来袭:社交营销创造文化热点

韩国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局,推广韩国文化,尤以韩剧为主力军。借助互联网革命的春风,社交营销成为韩剧在美推广的利器。韩国在流行文化的热点上找到营销的契合点,主推偶像剧,让西方受众对于韩国文化更易有共鸣和认同,使得韩剧在美国尤其是青少年人群中流行起来。DramaFever就是美国的韩剧网站代表,其于2008年

应运而生,聚合粉丝翻译为其亮点,在Facebook、Twitter等网站推广,使韩国的电视剧在美国互联网更加流行。2013年,DramaFever配合SBS拍摄了《继承者们》,更是让李敏镐成为众多美国Teenager的OPPA。

《How I met your mother》是继《Friends》后展示纽约年轻人生活的热播情景喜剧。在经历了十年的寻妈后,大结局引发关注。DramaFever将这部脍炙人口的美剧桥段,巧妙地与韩剧《爱情雨》结合起来。视频剪辑的文字说明颇为幽默(“我怎么遇见你妈?不重要,告诉我怎么遇见我的OPPA”)。同样是一把黄雨伞带来的爱情,在不同国度的观众中引起共鸣,一下子降低了美国非韩剧粉丝的接受成本,甚至更有兴趣去了解一下韩剧,哪怕是《爱情雨》这部片子呢?

冰雪奇缘(Frozen)在世界热映,并成功登顶动画片世界票房榜冠军,各种恶搞热门曲目的视频剪辑长期成为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粉丝一篇类似于微博上比较中外明星的 “你心目中哪个韩星来饰演冰雪奇缘中的角色”引发吐槽潮。不仅韩国电视明星,还有K-pop 的影视歌星,都被拿来盘点,他们她们整容过的容颜也中枪了。

借鉴日韩的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也需要更多的思考。虽然说传统文化的渲染必不可少,但是外国人也更关注现实中国的发展,软实力的体现并非买下美国的院线,就可以造就中国电影的辉煌;亦非广撒网式地办学、硬性地教授传统文化,就可以获得另一种文化的认可和尊重。路漫漫其修远兮,更需上下左右求索,求索。(感谢DramaFever和Crunchyroll对于采访的支持)

第二篇:日照太阳文化探秘

日照太阳文化探秘

------中国太阳神羲和与日照太阳文化

一、太阳神羲和的传说

灿烂辉煌的太阳,不知多少万年前就辉映着大地,荫护着人类,给人类以无限的遐想。与此相应,人们敬仰太阳,崇拜太阳,祈祷太阳,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令人激动不已的太阳神话。太阳于是成为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意象。19世纪形成的西方宗教研究领域中自然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派生出来的。太阳“从仅仅是个发光的天体变成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统治者和奖赏者——实际上变成一个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太阳带给人类温暖和光明,是远古人类最早意识到的最为神奇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中,远古先民都有崇拜太阳神的习俗。大概自人类具有思维的第一天起,就会发现太阳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发现太阳总是从天的一边升起,到另一边落下。于是,远古喜欢探索的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冲动,他们想知道这神奇的太阳到底是从哪里升起来的,这大概就是夸父追日的故事所传达的远古信息吧。

太阳神,传说、神话中的神,人们较熟知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希腊神话里被称为太阳神有三位:许配利翁、赫利乌斯、阿波罗。中国也有太阳神,是位女神叫羲和,传说中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

羲和是“太阳之母”。早的大百科全书《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也就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在古人的眼中,太阳的变化是清晨日出时凉爽,尔后温度逐渐升高变得炎热直至落山,循环往复。古人对太阳在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太阳女神羲和在甘渊中浴日,使其降温的传说。在《山海经图》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浴的场景。到了文字《山海经》,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太阳之母”就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由后世的羿射十日继承了下来,马王堆出土的汉砖、帛画上也有这一记载。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弭:平息;崦嵫:yānzī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于是指示羲和,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规律,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

二、日照太阳文化崇拜的历史

《山海经》记载:《山海经· 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山海经》研究专家,晋代郭璞为此作注说:“此经甘渊,实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称。古时日照东部沿海或者称“东海”,或者称“东南海”,《汉书·地理志》载“莒,故国赢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之后”。日照在汉代称为海曲。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日照地区是赢姓莒国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领地。而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区属于羲和之国的一部分。

据《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辉教授认为,“汤谷(旸谷)”就在日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震中也认为,《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这个甘水、甘渊就是《尧典》中日出之地的旸谷,旸谷日出之地的“嵎夷”,不但属于东夷的范畴,很有可能还是少皞氏之一支。

专家一致认为,日照市是中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尧王城古国是一个崇拜太阳的古国。《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中国远古先民(羲和)祭祀太阳神的汤谷(旸谷)就在日照地区。

日照市文化学者田文阁在《老家日照》中对于“日照”地区的来历记载:在明嘉靖《青州府志》和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的《日照县志》里,此事说得更仔细,前者载:以濒海日出处故名。后者则妙笔生花——日出初光先照

随后,元、明、清皆因之。而至光绪版的《日照县志·艺文·新改建学碑记》则记为: 日照僻处东壤,与扶桑相掩映,因以名邑者此也。

“扶桑”――神话中的神木,传说日出其下。

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pèi)乎扶桑。

《淮南子·天文》:日出于阳(即“汤”、“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关于“日出初光先照”的“地利”,亦曾得海外认同。曾任大明王朝高丽书状官,后任高丽庆尚道按廉使、艺文馆直提学和大提学,封号下侍中益阳君忠义伯王的高丽状元郑梦周在游历华夏时曾专以《日照县》为题留诗一首:

海上孤城草树荒,最先迎日上扶桑。我来东望仍搔首,波浪遥望接故乡。

(1)、尧王城遗址的远古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

尧王城遗址一带留有厚重的远古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相当或还要大些,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2—3米,最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尧王城遗址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南部3公里处的天台山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齿一样,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后代建立了十日国。

在古人的眼中,太阳的变化是清晨日出时凉爽,尔后温度逐渐升高变得炎热直至落山,循环往复。古人对太阳在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太阳女神羲和在甘渊中浴日,使其降温的传说。这表现在《山海经图》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浴的场景。到了文字《山海经》,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根据黑齿国在“汤谷上(南)”,汤谷地望应在黑齿国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对应的是日照市的尧王城遗址,这就是所谓的“十日国”,羲和之国。而汤谷就是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

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土坯房建筑,特别是奠基石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在建筑领域举行奠基仪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独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围镶陶片构成方形墓框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该遗址出土的铜渣,表明该地最先迈进了铜石并用的文明时代。根据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与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普查结果,尧王城周边地区为三级聚落分布。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尧王城遗址面(东)向大海,背(西)靠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为傅疃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气和风水宝地。

尧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向均朝向遗址南部的磴山一带。磴山东北麓有石盆山(天台山),石盆山上有众多关于太阳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传说。现在仍然有太阳神石、石祖像、太阳神陵、鸡呴呴喽山、老母庙等遗迹。石盆山中的山谷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涧。根据清人王陨的记载,望仙涧中有老母庙,祭祀的是女娲和羲和。

天台山主峰海拔258米,东临大海,西南是嶝山,北靠尧王城遗址,环绕于群山之中,山峦起伏,植被茂盛,郁郁葱葱,苍松翠柏古槐,忘忧草胭脂草遍布山谷,山下河流交错,稻田纵横。天台山上有羲和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太阳神陵遗址、女巫墓、祭祀羲和与女娲的老母庙和老母洞、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女娲补天台与神鳌、天然东方神龙、魁星阁遗址与独占鳌头石刻、忘忧谷、秦始皇赐名的望仙涧、东方朔记载的东方玉鸡等众多遗迹与传说。天台山历来有天台八景之说:八景分别是东海日出、太阳神石、独占鳌头、东方神龙、女娲补天、老祖象、太公避纣处和秦皇望仙台。

天台山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曾经吸引无数历史人物和文人墨客到此驻足。天台山主峰南侧留有姜太公避纣时的太公台和太公崖。秦始皇东巡琅琊时曾三次到天台山祭祖求仙,并将汤谷南侧的山谷赐名为望仙涧。大荒居士应东海居士之邀前来天台山汤谷做客,酒后雅兴大发,曾挥毫写下上联:“汤谷汤汤汤汤汤谷东海外羲和祀日石为神”的上联,东海居士随声和之写出下联。可惜下联失落,至今无人能补。

在天台山顶上,有一块太阳石。这块太阳石为一直径约3米,重约20吨的圆形巨石。当地人历朝历代将其作为神石供奉。太阳神石的身世无人知晓。有人说是盘古开天辟地之时所造;有人说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余的巨石;有人说是大羿射日时被射下的太阳所成。太阳石西北侧有100米长的巨型石龙所护卫。除了太阳石之外,这里还有太阳神陵、老祖像、老母洞、报晓玉鸡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各种遗迹和传说。

太阳神石图片

原直径约3米,重约二十余吨的太阳神石,底部只有三个支点支撑在斜坡上,看上去有一种摇摇欲坠之感。隋唐之前,人们认为太阳神石是女娲练石补天时所剩。详见清琅琊人王陨的《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根据考证,日照在远古时期是东夷人最为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部落观象授时的所在地,是春秋时古莒国的所在地,一贯尚夷风,用夷礼。太阳石是东夷人太阳崇拜的产物,也是东夷人的传家之宝、镇国之宝。太阳石曾经两度遭到破坏。根据太阳石断面的风化程度测定,第一次在数千年前,太阳神石从顶部被凿掉一块。文革期间,太阳石又作为封建迷信的典型再次被破坏,从左前方被凿掉一块。对于这次破坏,村民记忆犹新。目前石上凿痕犹在,坡下残石仍存,分别见证着太阳石的非凡经历和传奇故事。

太阳石南侧有太阳神殿遗迹。据传神殿为莒国末代国君所建,但尚未完工,莒国就在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所灭。建设神殿用的巨石仍散落在遗址上。(2)、两城遗址的远古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

“在族人的三次跪拜中,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神鸟在太阳的光润中展翅飞翔,大地变得温暖,生灵开始复苏,东方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大地„„”大型旅游歌舞《日出先照》文明曙光部分勾勒了“中国最早城市—— 日照两城”部落生活场景,突出了古代两城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祭太阳”在日照境内是一项从远古开始民间祭祀的崇高民俗活动。据光绪版县志记载,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素有“太阳城”之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勤劳纯朴的人们对太阳有着无比的崇敬与虔诚。据悉,两城镇“祭太阳”作为民间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代代延续下来。“祭太阳”习俗与东港区境内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相辅相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祭太阳”活动从迷信、神话传说到科学,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缘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敬,表现了人们从古至今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愿望,目的是希望太阳赐福与人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这就使人类在同自然相处中,能自觉地树立起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的良好风尚。“祭太阳”已列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大荒东经》:“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玄股国地望大约在两城遗址一带的地域。两城遗址背山面海,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据英国版本《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山东日照市两城为亚洲最早的城市。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该遗址文化层厚2—5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化层以龙山文化层为主,这里出土了全国唯一的一件兽面纹玉锛;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玉钺也是玉器中的精品;陶器的器型十分丰富,出土的器物造型几乎涵盖了此后历朝、历代的造型,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艺术性也极强,遗址中出土的陶鸟、太阳纹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证明两城镇先民不仅是一个崇尚鸟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太阳的民族。两城镇遗址有三圈城壕,遗址是所处聚落群的一个核心,是两城镇古国的“都城”;遗址内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房址,应为祭祀或大型聚会所用。

纵观日照地区源远流长历史,夏、商时期属东夷。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历经沧桑沿革,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金(南宋)翰林日照状元张行简在祝贺日照由镇升县时写到:“大定二十四年,闻莒州升日照镇为县。喜不自胜,欣然命笔。《山海经》曰:“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纪年》亦云:“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三、太阳崇拜与三足乌的联系

对太阳的崇拜并不局限于仅是对太阳的顶礼膜拜,实际上是以对太阳的崇拜为核心,向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发散。单单是崇拜的对象就存在多个实体。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对太阳的崇拜常常与“三足乌”联系在一起,一说是“三足鸟”。早在汉代石刻中太阳就已经与乌鸦(鸟)混为一体了。《史记•龟策列传》就说:“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在《淮南子•精神训》中也记载:“日有骏乌,而月有蟾蜍。”骏乌,汉族神话中太阳之灵,形态为三足乌鸦,共有十只,它们住在东方大海扶桑树上,轮流由它们的母亲——羲和驾车从扶桑升起,途径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鸟次山,悲谷,女纪,渊虞,连石山,悲泉,虞渊。

古人对太阳的东升西落也感到不解,于是就沿用了上古时三足鸟的形象,认为是由乌鸦负载这太阳进行运动,《山海经•大荒东经》就说“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太阳是驾车而行的,将日与鸟联系得最为紧密与广泛、持久者则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国古籍中常说的“金乌”、“赤乌”、“阳乌”、“踆乌”,即指太阳。《淮南子·精神》言:“日中有踆乌”,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戴)于乌。”郭璞注云:“中有三足乌。”

四、从汉字看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上古羿射九日及日出扶桑等传说,在中国先民中烙印极为深刻,以至于在汉字中留下不少痕迹。如旭字,便是指九日落,一日出,因汉字笔画顺序是左为先。再如旯旮二字,是指被射落的九日——不论太阳九个,还是九个太阳,都躲到了角落里。而一日则为旦。还有日与扶桑树的关系,如柬字,是日在木中,即日在树中。果字乃指日在枝头。杳字指日在枝下,如此,都是以《山海经》所载十日故事为依据的。传说中的东夷集群,最早以太昊、少昊为总代表。一般认为,太昊、少昊即大昊、小昊,实是东夷集群先后兴起的两大集团的代称。作为东夷总名的“昊” 字,古籍大都写作“皞”,或又写作“皓”、“浩”等。“昊”即“昊天”,指太阳高照而广袤无边的天。“皞”、“皓”等字,或表示洁白,或表示盛大,均取义于“日出貌”,即晨曦初生的写照。考古学者注意到,还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约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500年间),海岱地区彩陶纹样母题中多见的圆点和圆圈,1992—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发掘中,陶文残片是在尧王城遗址最早的地层中发现的,残文之一与莒县陵阳河17号墓那件尊形器上刻画符号的局部极为相似,之二可能代表一种未识的新图像。这对研究文字的起源以及与陵阳河遗址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已经透露出清醒的太阳文化意识;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经曾盛行于海岱各地的大镂孔(一种形似高脚盘的陶制食器),其镂孔装饰中的标准圆形也被视为太阳或星体的模拟;下至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600年间),见于彩陶器物表面的黑白同心圆及红色大回点等圆形,更一向被认为是典型的太阳纹饰。古夷人以象征太阳文化的“皞”或“昊”字为族群集团的名号,当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海岱居民的太阳崇拜习俗。

五、远古先民崇拜太阳的缘由

(1)、太阳崇拜反映出太阳与远古先民生存的密切关系

在世界各地诸多种类图腾物的崇拜中,以对太阳的崇拜最为普遍。在天地万物之中,太阳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最为密切,其给人们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尤其在农牧业产生之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不仅可促使动植物的生存繁衍,而且有时又因为烈日和酷热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因此上古时期的原始人普遍对太阳予以崇拜。

太阳或太阳神的崇拜,或者放开一点,通兑包括日月星辰等在内的天体崇拜,以至包括风、雨、雷、电、水、火等一切自然现象在内的自然崇拜,几乎同以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古老风俗一样,曾经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部族中。原始人类从季节变化及自身生产、生活的经验观察中早就意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都与太阳的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祖居海岱地区的东夷集群,由于背依大陆、面向海洋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洋溢着浓烈的太阳文化意识,与太阳崇拜结下了不解之缘。

太阳文化在上古华夏之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不限于东夷地区,从文化心理的比较上观察,东夷集群的太阳文化意识无疑最为强烈,这是追述东夷传说古史首先要关注的重大特征之一。后来可靠的文献记录,从商代甲骨文中的日出、日入之祭,直到周、秦时代齐地八神祠中的日主、月主、阳主、阴主、四时主之祭.仍然深切显明地印证着古夷人太阳崇拜的悠久传统。《史记•封禅书》说,八神祠“ 绝莫知起时”,或曰“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其中日主祠在成山头,成山头“入海,最居齐东北际,以迎日出”。相传这里曾有“不夜城”,因为有太阳在夜间升起,故名“不夜”,当是古人迎祭日出的场所。最为特出的行为事例,莫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于海隅,遂登之果,昭临朝阳”,以致为回归太阳文化精神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日照,属于古代“东夷”的范围。古人认为,这里是“海上日出,曙光先照”的地方。考古发掘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找到了4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千万年来,这里的原始先民在海边狩猎、捕鱼,繁衍生息。东夷民族靠近大海,历来崇拜太阳,留下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祭祀太阳的遗迹,日照地区出土有5000---6000年前的“日火山”陶文,反映的是远古人类在高山之巅点火祭祀太阳神的场景。

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这或许是《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吧。

刘云涛(山东省莒州博物馆馆长)指出:农业的发达需要一定的气象知识作为指导,或许,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通过对太阳的观测,总结出一定的气象知识,用于农业生产。他们发现,在太阳处于山峰正中的时节播种,可以取得好的收成,于是,这个景象被固定成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表示万物生长、农业丰收,出土文物大口尊上的神秘符号寄托了远古人对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心愿。从出土文物可以发现,早在5000年前,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就掌握了一定的天文、气象知识,由此,这块土地上的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生活在日照这片海边的人们有了高度的文明,他们住在有壕沟和高大土墙环绕的城里,用石锄耕种土地,结网捕捞鱼虾,用蛋壳陶器和丰收的谷物祭祀太阳。

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 辛勤了大半年的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炕)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直到今天,当地人仍保留着祭祀太阳的传统。

(2)、太阳崇拜在日照产生的地理原因

考古学家把莒县陵阳河出土距今4000多年的古人类墓葬中大陶罐器物命名为“大口尊”。土罐上重复出现了一个同样的符号,它看上去像一幅图画,仿佛是太阳、月亮和山峰。它们的上部都有一个圆形,这是全人类通用的符号,圆代表太阳。山东省莒州博物馆研究员苏兆庆认为它是图腾崇拜,这个地方的人是最早崇拜太阳的人了,因为这是东夷民族靠近大海,是最早崇拜太阳的人。

日照乃嵎夷所在地。古代嵎夷也称隅夷或郁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的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较大的河谷平原。该类型西、北两侧分别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邻,东至黄海,南界约在陇海铁路以北。行政区划包括临沂、日照两市和江苏东北角之一部分”。“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日照、临沂一带是尧王城类型的中心地带。这里地理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古代环境同现在差别较小。考古发现表明,这里龙山文化遗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遗址”。地下考古尧王城类型的地域恰恰就是嵎夷的分布范围。尧王城以南天台山,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史料记载日照在商周时均属青州。根据《禹贡》成书时的地理知识或九州的概念,其时胶莱平原尚为海洋或沼泽之地,山东丘陵为海岛,日照地区当时位于华夏的最东端,正是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太阳崇拜在这里产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远古祀日图位于天台山极顶,图中有刚从海面上初升的太阳,有星星和月亮,有祭祀太阳的人群,图中的甲骨文为“王其焚吉”字样,是远古时期东方民族祭祀太阳的真实写照。

(3)、太阳崇拜在日照产生的宗教原因 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可以出现对太阳的崇拜,是与这一时期的客观发展分不开的。自旧石器末期,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母系氏族社会诞生了,于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生活:严格实行了族外婚制度,保证了人类繁衍的顺利进行;原始语言开始出现,原始思维初步形成;同时,这一时期原始人的体质特征与脑容量也与现代人相仿。在以上这些条件的推动下,原始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原始宗教诞生了,而图腾崇拜正是作为原始宗教的基础产生的。

天台山是山东东部沿海太阳崇拜文化的发源地。考古专家认为,山东地区的古人类(猿人)最初(大约40-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相当)活动于沂源县鲁山一带。后来有部分先民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最早到达日照地区。他们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浩瀚无际的汪洋大海,第一次看到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是从浩瀚的大海里面升起来的,那种震撼与壮观的神奇景象使他们产生了对太阳崇拜的冲动,并从此在天台山上开始了对太阳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数万年来持续不断,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

天台山下是太阳谷(《山海经》中的汤谷),太阳谷中有祭祀女娲与羲和的老母庙,太阳谷之上有太阳神石和太阳神庙遗址,有商王到东海来祭祀太阳时留下的石刻岩画等遗迹。天台山中还有数万年前的太阳部落遗址。遗址上有巨型石椅,石椅靠背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有石砌的图腾柱,居住用的石头房基,生活用的石盆、石磨、石臼、石火坑以及女巫和族长等人的积石冢等。遗址上出土过石球、石斧、石镰、石箭头、及各类生活或祭祀用陶器等旧石器或细石器时代文物。遗址周围的山岩上刻有反应远古时期先民生活的岩画。太阳被原始人类当作祖先,就势必会对太阳进行祭祀活动。因为祭祀的实质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神之间”。在当时,人们认为太阳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无可匹敌的力量。

远古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其居住的客观环境有了很多感性的认识,也存在很多在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先民就用最为直接的办法进行解决——设想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并将这一力量赋予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为了求得安定、富庶的生活,他们对这些自我创造的圣灵顶礼膜拜,而到了必要的时候,他们又对灾难的创造者予以惩罚;为了团结本氏族的人们,他们把这些神灵作为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这就是上古时期人们的宗教生活。在天台山上对太阳神的祭祀活动就突出反映了这一宗教生活。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仪式,延续到今天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台山羲和部落遗址有巨型石椅,石椅靠背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有石砌的图腾柱,居住用的石头房基,生活用的石盆、石磨、石臼、石火坑以及女巫和族长等人的积石冢等。

六、日照太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当前,从日照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战略高度来看,传承和弘扬太阳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对日照太阳文化研究做出准确、科学的定位;深入挖掘、科学研究,将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推出拳头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努力将日照太阳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之路。

日照太阳文化受到了考古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山东省1996-2010年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纲要》将日照列为“东夷文化区”。纲要中指出“该区包括临沂日照等市,是东夷文化区的中心地域,齐鲁楚文化的交汇地。保护开发要突出远古文化和山水港湾风光特色”。具体包括“保护开发东夷文化遗址;在东海峪设立考古实验区;扩建莒县博物馆,反映莒文化和鲁东南文化”等措施。

《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重点抓好......日照太阳城主题度假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实现旅游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单一观光产品向多元产品的转化,提升旅游产业水平。搞好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游船专用码头建设,开辟海滨各城市之间的观光旅游线。策划组织好青岛啤酒节、烟台葡萄酒文化节、荣成渔民节、日照太阳节等有影响的节事活动”。

北京旅游学院著名旅游规划专家杨乃济教授谈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时说:“国际通行的海滨旅游地的三大卖点是“沙滩”,(Sandy-beach)、“阳光”(Sun)、海水(Sea)。由于这三个英语词汇起首的字母都是“S”,所以合称之为“3S”。许多知名的海滨旅游地赢得美誉,几乎都得益于“3S”中某一两方面的优势;但在三个“S”上拔尽头筹的,日照市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如果这“3S”的开发有一个“阳光”(Sun)瘸腿,日照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势必要大打折扣。“要使旅游业成为日照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的支柱产业,日照市旅游定位于:拥有太阳品牌的,独具特色的海滨度假旅游。全新创意,创造海滨景观,确立日照海滨旅游高品位的创新特色”。

国家旅游局计财司魏小安司长于2003年指出:“日照有人提出搞太阳文化旅游,这可能成为一个好产品。因为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过太阳崇拜。搞太阳文化旅游,日照本身就变成了资源了。目前我们搞太阳文化关键是选好切入点。能否想办法把太阳文化转化一些形象,开展一些活动,这样日照本身的总体形象就可能树立起来”。

山东省旅游局李德明局长在2003年也认为:“世界上太阳文化积淀深厚,太阳崇拜普遍。日照有太阳文化背景,太阳文化旅游是个独特的产品,同意建太阳城,办太阳节。可先办太阳节,太阳节搞起来也,就逼着建太阳城,市场需要了,太阳城的投资者就会脱颖而现”。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吉良新和仪孝法教授认为:“这一命名的由来使日照拥有了“中国太阳城”的专利。尽管日照市的全年光照时数未必居于全国之首,但拥有“日照”之名,就使她成了普天之下阳光最为灿烂的海滨。如果作为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城市自己不去深入打造,而坐视他人比自己做的还好,那时再去争取或者打造岂不晚矣?”

值得欣慰的是,“聚落与环境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日照尧王城文化论坛”在日照市落下帷幕,40余名历史与考古专家一致认为,尧王城遗址是一个强大的崇拜太阳神的文明古国。专家认为,日照市是中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中国远古先民(羲和)祭祀太阳神的汤谷(旸谷)就在日照地区。为日照太阳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

中央四台《走遍中国》“走进日照说日照”(2010.03.01)就日照太阳文化做了详尽的介绍。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点击山东大行动”栏目将日照市的特色定位为“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

《日照日报》2010年5月12日报道,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成立,日照太阳文化研究会是研究推广太阳文化的群众社团组织,致力于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考古发掘、推广策划、文化创作、影视动漫以及相应的编纂、制作、开发、宣传、庆典等活动。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日照继承和弘扬太阳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促进日照历史文化走向世界,推动日照文化事业及其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大型歌舞《日出先照》的诞生,增强日照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带动日照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将“中国最早城市”先民对太阳文化的祭拜展现给世人,让人们充分领略到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日照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日照是东夷民族文明的摇篮和中国太阳文化的源头,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日照“太阳古国”及太阳文化,具有世界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是日照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是日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照的太阳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在我国太阳文化事业和产业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打造“太阳古国”城市名片,加快建设滨海文化名城的重要步伐,提高日照知名度美誉度。努力将日照太阳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http://www.xiexiebang.com/ 3.《日照日报》相关报道

4.东方太昊,博文《古夷人的太阳崇拜---日照太阳文化》 5.中央电视台四台,《走遍中国.日照》

6.新华网,山东日照是中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

7.范海钧,鞠志国 ;《高丽大儒郑梦周与日照新罗村》;《从日照市上元下元村名看道教习俗与太阳崇拜》

8.阎延文,博文《太阳女神羲和》

9.大众日报,山东日照天台山探秘 一座“神”山

第三篇:感受欧美日韩外企文化

感受欧美日韩外企文化

欧美企业是求职者心中当之无愧的明星,而日资公司却遭到冷落,受欢迎程度排在国企和民企之后。专家认为,是企业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外企行情冷热不均。

在职场中,我们每分每秒都呼吸着这种叫“企业文化”的空气。它无孔不入,蕴涵在身边的点滴小事之中:它是打电话的方式,它是互相之间的称呼,它是上下班的时间„„今天,你可以看到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是怎样看待各自的企业文化的。或许他们的看法有主观、偏激之处,但却是他们眼中最真实的一切。就让我们一起——

欧美型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开放民主

美资企业

Bill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美国电脑公司的销售工程师,他的眼里激情洋溢:“你见过这样的办公室吗?它完全是开放式的,没有间隔,每人每天的位置都不同,打卡时自动分配!所有人都忙得团团转,打电话、敲键盘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我一走进办公室,看到繁忙的景象,就觉得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体内的干劲就像要往外溢似的。”

Bill说,在公司里,大家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直呼对方的英文名,感觉很平等、很民主,这也算外企特有的风景线吧!公司对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要求很高,大家工作都很拼命,通宵加班是常事。“我们的待遇很好,但正式员工并不多,很多员工是以协作形式聘请的,公司里的电脑、电话系统也都是外包的,成本降低了不少。”

Bill最满意的,是公司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果你要求加薪,公司可能会犹豫;如果你要学习,公司一定欢迎。从我们进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永不停止的‘魔鬼式’培训了,即使做到经理,仍有不同的培训在等着你。经过打磨,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有的、健康的自信,这种自信,几乎成了公司员工脸上的标签,走在人群里,我们能被准确无误地认出来。”

港台型企业文化: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港资企业

小C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和记黄埔公司工作,虽然这个怀揣着洋证书的小伙子目前只是负责一些客户服务工作,但他干得兴致勃勃。“香港人的职业精神是无可挑剔的,他们经常把‘职业操守’这个词挂在嘴边,这是他们珍贵的个人品牌。在香港公司里,人和事分得很开,私下里可以是好朋友,但做起事来却六亲不认。我以前曾经在一家香港人开的家族企业打工,员工都是老板的亲戚,但他们并不把这种关系带到工作中去,做错了事,照样要受罚。刚开始,我不太习惯这种工作方式,但转念一想,这正是他们敬业精神的体现,我不仅要理解,更要向他们学习,早日融入到这种企业文化里去。”

“香港人个个都是工作狂,这种文化已经使公司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不要妄想让它停止或减速,我能做的,就是跟着一起转动,否则就会被碾得粉碎。可以想象,在香港公司工作,压力是巨大的。我的香港同事们,经常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每个周末都自觉加班。”

虽然都是中国人,但两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光说语言,就经常有沟通不畅的情况。有时交流实在有障碍,就干脆使用英语。想想看,两个中国人,却用英语沟通,这种事,恐怕只有香港公司才有吧!

台资企业

进入这家台资的电子集团,是冲着它在业内的名声来的,如今探明了水深水浅之后,蒋小姐在喊着后悔的同时,对公司仍然抱有信心。“台湾公司很务实,新进员工都必须从基层干起。我一报到,就被派去生产线进行为期半年的锻炼。吃点苦是正常的,但公司不信守承诺,不重视员工的感受,却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基本工资不高,招聘时说好2000元,但来了后就变成1500元了。当初公司许下的承诺,通通没有兑现。上班这么久以来,除了第一个月正常休息以外,其余每月只休息一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我们在生产线上干了很长时间,公司还没有调我们回总部,一个女同事按捺不住,去部门经理处询问,经理却说:”我们部门根本不要女的,你就在生产线上呆着吧,实在受不了,就走人好了。‘“

“在生产线上的日子是难熬的,组长每天对我们大呼小叫,还经常告我们的状,但我还是决定熬下去。当初应聘的时候,公司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几个台方经理为人谦和、彬彬有礼,让我感到了台资企业文明、有人情味的一面。”小蒋说,当时就有前辈提醒她,刚进公司,条件肯定比较艰苦,但公司在行内是有实力的,否则名气不会那么大。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关键在于一个字———“捱”,捱过几年后,个人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薪酬待遇也会涨得飞快。“既然这样,那就捱吧,也许这就是台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不如欧美企业那样规范、制度化,一切都不会来得太容易,但我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小蒋笑着说。

日韩型企业文化:约束个性、突出等级

德资企业

拥有众多伟大哲学家的德国,被赋予了严谨、冷静、内敛的性格。德资企业是否也具备这些特征呢?

安琪是西门子移动的部门经理,她在这里已经服务4年了。“德国的企业文化,就好像西门子的手机,简单、大方,”安琪三句不离本行,“公司给了员工不小的自由度。我们上下班不用打卡,待遇优厚,但工作压力却很小。德企的人手,总是比实际需要的宽松很多。我们从不加班,公司也不鼓励加班,因为德国人善于享受生活,不会把工作变成生活的全部,德国人中出现工作狂的机率非常小。”

“德国人的严谨、细致举世闻名,我们公司当然也有体现,那就是我们的规章制度,细化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在制度的执行上,德国公司一丝不苟,不讲情面。奇怪的是,你并不会被这些制度束缚住,它们只是恰到好处地告诉你工作有哪些流程。只要按照流程做,没有人会来干扰你的具体操作,因为德国人更重视结果。”

“我们的培训体系相当完善,只要做到主管级,就能被派到德国学习,我已经去了三四次了。公司还要出钱送我去中欧攻读MBA,十几万的学费呀,这么大的手笔,恐怕只有德国公司才会有。”

“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已经完全本土化了,中国文化战胜了德国文化。在德国,如果你不喜欢别人,还可以照样拿薪水,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中国,‘关系’和工作目标密不可分,关系始终是很重要的。”

日资企业

日本,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废墟上异军突起,秘密何在?在日本某重工公司担任主管的Jacky认为,企业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为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这一点上,是受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管理严格,但为了让员工能更卖命地工作,也尽力把企业弄出家的氛围。众所周知的终身雇佣制、企业工会,都是人情味的表现。员工过生日、结婚,都能收到公司的祝福。日企的福利相当好,红利、津贴就不必说了,公司还兴建游泳池、体育馆,不定期举办一些健康咨询、心理培训方面的活动。”

但是,日企的一些做法,也让Jacky不习惯。“日企是个只讲团体、不讲个性的地方,你在这里一定要服从服从再服从。日本人觉得,市场竞争是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雇员队伍必须整齐划一,所以我们即使有意见,也很少提出来。另外,日本人个个是拼命三郎,在他们眼里,按时下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比赛谁更晚下班。结果,我们明明事做完了,却都不敢走,还要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更有甚者,很多日本人加班都不拿加班费,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搞得我们也不好意思拿。”

“日企的工作效率比较低,因为强调绝对服从,一个提案必须层层上报审批,耗时耗力,这一点,倒和有些国企的作风比较像。”

韩资企业

刘先生所在的韩资企业,是中国电子行业里响当当的角色。在这样一家公司担任中层干部的他,谈起企业文化,脸上却挂着几分无奈。

“韩国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使全体员工对企业高度认同,对企业战略目标高度理解,为企业付出劳动时高度自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要接受为期两周的新入社员培训,每天高喊热爱企业的口号,拉练、爬山。平日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有的员工吃饭时没有穿工作服,结果要么不吃饭,要么接受罚款。在这种环境下,员工渐渐都认同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工作习惯。”

刘先生说,按规定,他们每周工作6天,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7点20分,下班前还要向上级详细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好在他们的培训计划比较吸引人,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都有去韩国受训的机会。但是,在韩企晋升相当困难,他能走到今天,付出了几倍于常人的努力。

“工作的艰辛并不算什么,最大的问题是,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地位不够平等。韩国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很多倍,就连食堂里的饭菜,也有明显的档次。公司里的领导职位也几乎全被韩国人占据着,中国人再出色,也得不到提拔。我感觉自己在这里的发展已经到顶了,下一步该怎么走,我很茫然。”

欧美企业是求职者心中当之无愧的明星,而日资公司却遭到冷落,受欢迎程度排在国企和民企之后。专家认为,是企业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外企行情冷热不均。

在职场中,我们每分每秒都呼吸着这种叫“企业文化”的空气。它无孔不入,蕴涵在身边的点滴小事之中:它是打电话的方式,它是互相之间的称呼,它是上下班的时间„„今天,你可以看到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是怎样看待各自的企业文化的。或许他们的看法有主观、偏激之处,但却是他们眼中最真实的一切。就让我们一起——

欧美型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开放民主

美资企业

Bill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美国电脑公司的销售工程师,他的眼里激情洋溢:“你见过这样的办公室吗?它完全是开放式的,没有间隔,每人每天的位置都不同,打卡时自动分配!所有人都忙得团团转,打电话、敲键盘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我一走进办公室,看到繁忙的景象,就觉得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体内的干劲就像要往外溢似的。”

Bill说,在公司里,大家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直呼对方的英文名,感觉很平等、很民主,这也算外企特有的风景线吧!公司对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要求很高,大家工作都很拼命,通宵加班是常事。“我们的待遇很好,但正式员工并不多,很多员工是以协作形式聘请的,公司里的电脑、电话系统也都是外包的,成本降低了不少。”

Bill最满意的,是公司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果你要求加薪,公司可能会犹豫;如果你要学习,公司一定欢迎。从我们进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永不停止的‘魔鬼式’培训了,即使做到经理,仍有不同的培训在等着你。经过打磨,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特有的、健康的自信,这种自信,几乎成了公司员工脸上的标签,走在人群里,我们能被准确无误地认出来。”

港台型企业文化: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港资企业

小C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和记黄埔公司工作,虽然这个怀揣着洋证书的小伙子目前只是负责一些客户服务工作,但他干得兴致勃勃。“香港人的职业精神是无可挑剔的,他们经常把‘职业操守’这个词挂在嘴边,这是他们珍贵的个人品牌。在香港公司里,人和事分得很开,私下里可以是好朋友,但做起事来却六亲不认。我以前曾经在一家香港人开的家族企业打工,员工都是老板的亲戚,但他们并不把这种关系带到工作中去,做错了事,照样要受罚。刚开始,我不太习惯这种工作方式,但转念一想,这正是他们敬业精神的体现,我不仅要理解,更要向他们学习,早日融入到这种企业文化里去。”

“香港人个个都是工作狂,这种文化已经使公司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不要妄想让它停止或减速,我能做的,就是跟着一起转动,否则就会被碾得粉碎。可以想象,在香港公司工作,压力是巨大的。我的香港同事们,经常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每个周末都自觉加班。”

虽然都是中国人,但两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光说语言,就经常有沟通不畅的情况。有时交流实在有障碍,就干脆使用英语。想想看,两个中国人,却用英语沟通,这种事,恐怕只有香港公司才有吧!

台资企业

进入这家台资的电子集团,是冲着它在业内的名声来的,如今探明了水深水浅之后,蒋小姐在喊着后悔的同时,对公司仍然抱有信心。“台湾公司很务实,新进员工都必须从基层干起。我一报到,就被派去生产线进行为期半年的锻炼。吃点苦是正常的,但公司不信守承诺,不重视员工的感受,却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基本工资不高,招聘时说好2000元,但来了后就变成1500元了。当初公司许下的承诺,通通没有兑现。上班这么久以来,除了第一个月正常休息以外,其余每月只休息一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我们在生产线上干了很长时间,公司还没有调我们回总部,一个女同事按捺不住,去部门经理处询问,经理却说:”我们部门根本不要女的,你就在生产线上呆着吧,实在受不了,就走人好了。‘“

“在生产线上的日子是难熬的,组长每天对我们大呼小叫,还经常告我们的状,但我还是决定熬下去。当初应聘的时候,公司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几个台方经理为人谦和、彬彬有礼,让我感到了台资企业文明、有人情味的一面。”小蒋说,当时就有前辈提醒她,刚进公司,条件肯定比较艰苦,但公司在行内是有实力的,否则名气不会那么大。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关键在于一个字———“捱”,捱过几年后,个人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薪酬待遇也会涨得飞快。“既然这样,那就捱吧,也许这就是台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不如欧美企业那样规范、制度化,一切都不会来得太容易,但我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小蒋笑着说。

日韩型企业文化:约束个性、突出等级

德资企业

拥有众多伟大哲学家的德国,被赋予了严谨、冷静、内敛的性格。德资企业是否也具备这些特征呢?

安琪是西门子移动的部门经理,她在这里已经服务4年了。“德国的企业文化,就好像西门子的手机,简单、大方,”安琪三句不离本行,“公司给了员工不小的自由度。我们上下班不用打卡,待遇优厚,但工作压力却很小。德企的人手,总是比实际需要的宽松很多。我们从不加班,公司也不鼓励加班,因为德国人善于享受生活,不会把工作变成生活的全部,德国人中出现工作狂的机率非常小。”

“德国人的严谨、细致举世闻名,我们公司当然也有体现,那就是我们的规章制度,细化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在制度的执行上,德国公司一丝不苟,不讲情面。奇怪的是,你并不会被这些制度束缚住,它们只是恰到好处地告诉你工作有哪些流程。只要按照流程做,没有人会来干扰你的具体操作,因为德国人更重视结果。”

“我们的培训体系相当完善,只要做到主管级,就能被派到德国学习,我已经去了三四次了。公司还要出钱送我去中欧攻读MBA,十几万的学费呀,这么大的手笔,恐怕只有德国公司才会有。”

“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已经完全本土化了,中国文化战胜了德国文化。在德国,如果你不喜欢别人,还可以照样拿薪水,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在中国,‘关系’和工作目标密不可分,关系始终是很重要的。”

日资企业

日本,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废墟上异军突起,秘密何在?在日本某重工公司担任主管的Jacky认为,企业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为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这一点上,是受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管理严格,但为了让员工能更卖命地工作,也尽力把企业弄出家的氛围。众所周知的终身雇佣制、企业工会,都是人情味的表现。员工过生日、结婚,都能收到公司的祝福。日企的福利相当好,红利、津贴就不必说了,公司还兴建游泳池、体育馆,不定期举办一些健康咨询、心理培训方面的活动。”

但是,日企的一些做法,也让Jacky不习惯。“日企是个只讲团体、不讲个性的地方,你在这里一定要服从服从再服从。日本人觉得,市场竞争是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雇员队伍必须整齐划一,所以我们即使有意见,也很少提出来。另外,日本人个个是拼命三郎,在他们眼里,按时下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比赛谁更晚下班。结果,我们明明事做完了,却都不敢走,还要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更有甚者,很多日本人加班都不拿加班费,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搞得我们也不好意思拿。”

“日企的工作效率比较低,因为强调绝对服从,一个提案必须层层上报审批,耗时耗力,这一点,倒和有些国企的作风比较像。”

韩资企业

刘先生所在的韩资企业,是中国电子行业里响当当的角色。在这样一家公司担任中层干部的他,谈起企业文化,脸上却挂着几分无奈。

“韩国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使全体员工对企业高度认同,对企业战略目标高度理解,为企业付出劳动时高度自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要接受为期两周的新入社员培训,每天高喊热爱企业的口号,拉练、爬山。平日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有的员工吃饭时没有穿工作服,结果要么不吃饭,要么接受罚款。在这种环境下,员工渐渐都认同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工作习惯。”

刘先生说,按规定,他们每周工作6天,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7点20分,下班前还要向上级详细汇报一天的工作情况。好在他们的培训计划比较吸引人,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都有去韩国受训的机会。但是,在韩企晋升相当困难,他能走到今天,付出了几倍于常人的努力。

“工作的艰辛并不算什么,最大的问题是,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地位不够平等。韩国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很多倍,就连食堂里的饭菜,也有明显的档次。公司里的领导职位也几乎全被韩国人占据着,中国人再出色,也得不到提拔。我感觉自己在这里的发展已经到顶了,下一步该怎么走,我很茫然。”

第四篇:探秘中国婚鞋文化

早在千年前就有了中国人穿鞋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至今,中华传统的鞋文化也一直在演变。婚鞋除了具有保护脚等基本功能外,还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已经成为了一种婚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一探究竟吧

尽管足服居下,却仍然体现着文化,包括民俗与风情。有时作为爱情信物,在鞋底、袜底上绣着姑娘的一片心;有时作为经济地位的显示标志,皮鞋和草鞋绝不可 能同时属同一层次人所有(草鞋拖鞋除外);有时作为护身符,兔鞋、虎鞋、猫鞋连同歌谣一起伴随着孩子成长;有时又作为闺房手工的展示,少女少妇站在一起,鞋头那一朵红花被绿叶簇拥着,暗暗地比试着,各自的女红水平居高还是居低,一眼便可明了;有时也被取来为无聊文人作乐,中国就曾有用女人三寸金莲的小弓鞋 内装酒杯相嬉饮酒的。而鞋在婚俗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沿用至今。曾经有人将鞋比作婚姻,显示了中国人的文化智慧。“婚姻是自己脚下的鞋,感觉如何,只有自己 最清楚。”寥寥数语,将恋爱的浪漫,婚姻的现实,描绘得贴切到位,恰如其分。婚姻是鞋,感觉是脚,虽说看着有合适的鞋,穿不到脚上,会抱憾终身,但是,为 了穿鞋,只图表面光鲜,削足适履,愣往里伸脚,倒霉的只能是自己。鞋作为婚礼服饰的一部分,在婚礼仪式中也充分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一、婚俗中的鞋

在中国,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的关键,未婚男女的终身大事,不仅受到朝廷、官府、父母、媒妁的干涉,而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这一点在中国婚礼隆重而繁琐的仪式以及特定的穿着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 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包裹,夫妇交递之,名曰„和谐‟。”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都是以鞋取 “谐”的吉兆。传统婚俗中的婚鞋主要有三种:

一是黄道鞋。古时结婚要选黄道吉日,新娘在上轿时要穿着用黄布折成的鞋,叫“上轿鞋”,也叫“黄道鞋”,到夫家后再换红色婚鞋。

二是踩堂鞋。有些地方是指女子结婚拜堂时所穿的鞋,有些地方则指新娘从上头到开脸时所穿的鞋。开脸后,要另换新鞋,将踩堂鞋扔到床底最里面,让其烂在床底,不再见人,以示新娘此生不二次嫁人。另有一说,踩堂鞋早烂早生孩子。

三是睡鞋。睡鞋是旧时女子洞房上床时所穿的鞋,因为是一双又薄又轻的软底鞋,故又叫“软鞋子”,上床时需由新郎亲自脱下。富贵人家还在鞋内藏有以男女情事为内容的画,脱鞋上床后由新郎新娘同看。

二、鞋在婚俗中的意义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由于文化及地域的差异,世界各地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婚俗。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婚俗也千姿百态,颇富情趣,中国不同的地域对鞋在婚俗中的运用也各不相同:

作为荆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传统婚俗重视用“鞋”。许多地方男方过礼时,会送上全家大小人等的鞋样,女方照鞋样做好,婚礼的时候用来“散喜鞋”,也有亲友 邻里主动向新娘讨“喜鞋”的。湖北姑娘出嫁,一定要为自己准备一件压箱之宝——做工精美的“筒鞋”,即一男一女两双布鞋,其中女鞋大红绸缎面绣花,男鞋用 青缎素面,花秀在鞋垫或鞋底上。出嫁时,将女鞋套在男鞋中带到婆家,作为嫁妆。因为在湖北方言中,将一物套在另一物中称“筒”,所以两双鞋套在一起,自然 就称作“筒鞋”了。这正合了婚礼上的一句口头彩话——“同偕到老”,故被当作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象征物,足见“筒鞋”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在安徽婚俗中,新人会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夫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同样是 在安徽的徽州,进入洞房后,人们要取新娘嫁妆中的男、女新鞋各一双置放在床前,谐音“同鞋(行)到老”,因为在徽州方言中,“鞋”与“行”同音。

在丽江纳西族办喜事时,当男家把新娘迎进屋后,新娘先送给公婆各一双鞋。在人洞房时,女方送亲的人故意将新娘送给新郎的一双鞋丢到新床底深处,迫使新郎弯腰到床底取出,而后拉着穿起。此鞋称为“换脚鞋”,也取夫妻同偕之意。

在江苏海州地区,有解怀脱靴的婚俗。当夫妇进入洞房,送房人退出后,新郎替新娘解开一个衣扣,俗称“解怀”,寓意早开怀,早生子。解怀后,新郎坐在床沿,新娘替新郎脱鞋脱袜,俗称“脱靴”,以示对丈夫的尊敬,表示自己甘心情愿终身照料丈夫起居。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的众姐妹送新娘到男家,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 摆开筵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带的礼鞋献 到米筛中来,表示礼轻情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歌,送亲人收下封包,才行 告别。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

在崇明岛上,当女子出嫁时,一定要穿一双虎头鞋,俗信借老虎的威势,过门可制服丈夫。

北方有些地区的汉族,在结亲时,男家必须向女家送丝麻鞋,鞋必须成双成对,取吉祥和谐、双双对对、永不分离之意。同时,亦含新妇穿丝麻鞋上轿,以丝麻之绵韧,谐“思妈”之意,喻新妇于归,不忘生母。所以作为婚姻礼物,鞋子也含吉祥和谐的意思。

在福建惠安县崇武半岛上的大乍村。那里住着惠安女,她们穿自制的绣花鞋,其形似拖鞋。鞋面用红布绣花而成。鞋底用旧布裱叠成约一寸厚,后来有人直接用旧 鞋底内衬旧布而成。这种鞋因是以结婚时上轿必穿而得名,俗称“踏轿鞋”。以后逢喜事,如生子、娶儿媳、孙子满月时才穿。最后一直穿入棺中。就这样,形成 “一又红鞋穿到死”的民俗。

三、鞋所反映的婚姻中的关系

从各地不同婚俗中鞋所表达的意义可以看出,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姻关系。归纳起来,主要反映了鞋与经济和性的关系,除此之外,在某些地区还有有关鞋的禁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特征。

(一)鞋与经济的关系

在以家庭为完整经济单位的条件下,子女对家庭存在着一种依附关系。婚姻对于女人来说,象征着从此与原来的家庭割裂,成为夫家的一员,正所谓“嫁出去的女 儿,泼出去的水”;而对于男方家庭来说,新娘和嫁妆一同成为了男方家庭的私有财产。婚俗中的鞋在很多时候就表现出这种象征意义。民间习俗对新娘的婚鞋穿着 有严格的要求和讲究,叫做“鞋不沾土,脚不踏地”。旧时汉、回、满、壮等许多民族都有这个讲究。在上海,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准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 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为人父,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而山西、山东等地的说法却 不一样,叫女儿出嫁离家时“不带娘家土”。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女儿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

(二)鞋与性的关系

足和鞋之所以能与性和生殖产生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从表象特征上来看,足底的凹隙如同女阴,而将双脚并在一起形成的孔隙,又可被看作“非法 出精之工具”。因此,鞋也就与脚一起,有了性的意味。《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邰氏的女子姜嫄,在郊野见到神人的足迹,“践之而身动,如有孕”,后生下了 周之始祖后稷的故事。这是最早将生殖与女人的脚联系在一起的“足迹感孕”神话。鞋也就因与脚的密切关系而逐渐有了性和生殖的象征意义。《周易》中就有将鞋 作为婚配现象的导引和借喻的记载。

(三)鞋与禁忌

在山东,新娘忌穿红色的鞋子,因为红色象征着火坑,穿红鞋结婚,就是跳 入了火坑,过水深火热的日子,不吉利。河北等地则要穿红鞋,象征着初婚;再婚妇女,不允许穿红鞋,只能穿绿鞋。有些地方,喜鞋的用料忌用缎子,这与繁育后 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象征着断子绝孙,因此很不吉利。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良渚文化遗址探秘

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遗址探秘

观众在参观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资料照片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资料照片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2月14日,杭州雪后初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中心主任邓聪教授率领20多位师生,专程到良渚博物院进行学术交流。

像邓聪教授这样对良渚文化始终抱有浓厚兴趣的,大有人在。

70多年来,在经历了一次次“轰动世界”、一次次“石破天惊”的发掘之后,随着历时10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的公布,良渚遗址的神秘面纱被渐次揭开。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联名发表的《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之间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这一结论表明,良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已改写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方式、途径的认识。

“黄河中心说”被颠覆

1936年,当24岁的业余考古学家施昕更站在这块土地上时,可曾感到这份神秘?这位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在此发现并试掘了6处以黑陶和石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双年轻的手拉开了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工作的帷幕,而他的考古发掘也被公认为是我国东南地区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良渚这个江南小镇,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揭开了5000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长江流域逐渐与黄河流域一起,共同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

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对记者说,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是以黄河为中心,江南属“化外之地”。二十世纪初掀起的考古热,陆续发现了周口店、西阴村、殷墟、城子崖等遗址,都为“黄河中心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然而良渚的考古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

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尽管如此,“黄河中心说”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占主流地位。

直到1973年。

“1973年是良渚考古的又一个里程碑。”蒋卫东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一九八号墓的发掘,首次使得琮、璧、钺这些长期被定为‘周汉古玉’的玉礼器,回归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之中。可以说,玉礼器的发现快速改变了对良渚文化内涵的认识,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当年《光明日报》对此也做了报道。无独有偶,1973年浙江对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7000年前发达的原始稻作农业、精美的刻纹黑陶,以及漆器、象牙等艺术品。这些考古发掘成果颠覆了‘黄河中心说’:长江流域史前文化丝毫不落后于黄河流域,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此后苏秉琦教授提出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即中华文明起源多中心说。”

蒋卫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迎来了辉煌期。1986年,反山墓地的发掘震惊世界,11座墓葬出土3000多件玉器,这是迄今为止出土良渚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一次。反山十二号墓中发现一件高8.8厘米、重6.5公斤的神人兽面纹玉琮,这是良渚文化的“琮王”,代表着墓主人崇高的地位。

次年,距离反山5公里的瑶山遗址又有惊人发现,12座墓葬共出土玉器700余件。此次发掘还发现一座祭坛。至此,余杭良渚、瓶窑、安溪、长命4个乡镇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发现四五十处良渚文化遗址点。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王明达认为良渚是一个“遗址群”,一个“部族聚居区”。这意味着良渚文化研究开始从点向面跨越。

1992年,莫角山遗址中心发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称,中国还未发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夯筑基址、如此复杂而高超的夯筑技术。他确认:莫角山上曾经矗立的大型建筑肯定是礼制性的高级建筑!

密集的遗址点,丰富的墓葬,惊人的发现,良渚文化发散着的“中华文明之光”,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性。

良渚古国之谜

2007年,良渚考古再次震惊世界——良渚发现距今5000年的规模恢宏的古城,经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营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级的古城!

很快有考古学家提出,良渚古城的发现意味着当时存在着一个“良渚古国”,这一发现使传统的中国文明史观念崩塌了,这意味着在夏之前还有很长一段存在国家文明的历史,而良渚就是那段历史的实证!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中国考古学界被震动了,专家们惊称:良渚古城的发现是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2013年8月23日,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公布了10项“2011年至2012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荣居其列。

一般来说,在构成文明的要素中,城市、礼仪建筑、文字、青铜器是重要的四项要素。在良渚,城市、礼仪建筑已有实证,而文字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

难道良渚文明是一种“没有文字的文明”?

2013年,喜讯传来,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符号。7月6日,全国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浙江平湖,对此进行论证。在这次出土的器物中,有240余件器物发

现了刻画符号,专家认为这是良渚早期文字的印记。有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而良渚先民5000年前就已开始使用文字。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的所有出土文物都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庄桥坟遗址的研究表明,良渚先民已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交流沟通,就会出现这类具有原始文字特征的刻画符号。

蒋卫东说,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城达90多座,而良渚古城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城址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座,许多方面已具有初期城市的特征。

5000年前的古城,承载着一个怎样的古国?莫角山上恢宏的宫殿,建设宫殿需要多少财富?莫角山人工堆积的台基平面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高约10米,这个巨型人工营建的台基需要多少人力来完成?能够建造如此恢宏宫殿的主人,该是古国的统治者,他们是如何调度这么多的财富和这么多的人力的?这些统治者死后有那么多玉器陪葬,他们生前死后享受着怎样的尊荣?良渚文化建筑群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良渚先民尊崇的是怎样的信仰?古城外发现有陶器作坊、玉器作坊,还有码头,良渚该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都相当发达的古国吧?还有,2011年在莫角山宫殿旁发现的二三万斤已碳化的稻米,显然是粮仓失火后的堆积物,这应是良渚稻作农业高度发达的物证吧?

良渚文化已不只是一抹文明曙光,它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良渚使中华文明辉耀世界

春节的良渚博物院依然热闹,《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吸引了各地游客。“每天有2000多人参观。”展教部主任罗小群对记者说。

良渚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胜地。

目前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已扩大到42平方公里,遗址内分布着135处遗址点。大面积遗址保护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况且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区域,要使这么大型的遗址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受破坏,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据介绍,良渚遗址196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在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时做出这样的评价:“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重大考古成果曾五次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9年全国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达成《良渚共识》,呼吁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来推动大遗址保护,缓解文化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2010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良渚文化遗址群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存在,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良渚遗址是研究探索中华5000年文明最好的标本,没有一个遗址能像良渚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良渚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绕不开的话题。”蒋卫东说,“近年来,良渚文化研究已越来越成为热门课题,围绕良渚古国的消失、良渚古文字、良渚古玉、良渚古环境、良渚古人的衣食住行等等。”(本报记者 叶 辉 严红枫)

下载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韩文化跨国流行探秘(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行文化有的意义

    流行文化有的意义:现代的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

    关于流行文化的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论证及对策浅析 萍乡卫校 德育教研室 张 蕾杜俊远 [内容摘要]: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普及,流行文化......

    让文化流行散文

    没有灵动的生命,却蕴含着思维的睿智;走不出生活的空间,却能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文字的世界,奇妙无穷!唐诗的雄阔厚重,宋词的婉约绮丽;小说的凝重,散文的优美,抓着我们的心,牵着我们......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优秀教案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绵阳一中高瑾 课型: “梳理探究、语言表达”实践活动课 教师要求: 准备充分、语言表达能力强、灵活变通 教学目的: 了解新词新语相关知识,理解新词与流行文......

    跨国经营中的文化障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国经营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与此同时,跨越文化障碍进行市场营销的问题也成为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定稿

    1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教学目标: 1、积累新词新语,探究新词根源。2、挖掘文化内涵,感知时代脉动。 3、会用新词新语,理性面对流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定的梳理方法,掌握......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一、导入: “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柜族”(一个集装箱算小户型,两个重叠在一起就算跃层,这样苦涩的自嘲背后,反映出的是“蜗居族”最深切的无......

    词语与流行文化(教案)

    词语与流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 2、学会从语言变化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