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8-6)含解析
2015届高三 历史一轮阶段性测试题(6)
(第11-12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哈六中模拟题)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A.摇滚、爵士乐盛行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社会经济盲目发展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2.(2014·广州市模拟题)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 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 000美元升至25 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装
000美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号A.土地供应紧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B.分期付款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 C.炒房投机直接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D.新政实行国家干预提高了消费能力 考3.(2014·惠州市模拟题)著名历史学家刘绪贻认为,如果只看到新政维护美国垄断资本利益的一面,而无视扭转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崩溃,恢复美国社会信心的一面,那就无法解释“新政”开始后美国国家得以恢复,民主制度得以保存的事实。这一观点()A.全面肯定了新政对美国的作用
B.强调新政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C.证明新政具有某些社会主义因素
D.认为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
名姓订 4.(2014·金山中学模拟题)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 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5.(2014·肇庆一中模拟题)20世纪以来,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工人劳动、就业权利的法规,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而中国、朝鲜和古巴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级班这两者道路的共同点是()
A.用暴力革命促进社会变革B.彻底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C.用和平方式实现人的解放D.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
线
6.(2014·金华市模拟题)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 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校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学7.(2014·育明中学模拟题)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18.(2014·日照市拟题)《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评价的依据是()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9.(2014·绍兴市模拟题)赫鲁晓夫规定今后国家只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下达出售农副产品总额的指令,其他具体生产管理措施由农庄和农场自行决定。这一改革措施()A.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增加了国家的农业税收D.调动了农庄(场)的生产积极性
10.(2014·三明市模拟题)1965年前后,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这一新体制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建立新的企业管理体制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1.(2014·冀州中学模拟题)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消“宪法第六条”中苏共的领导地位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范围内取消共产党时,也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说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政治路线错误,社会思想极度混乱 B.苏共特权滋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C.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支持 D.管理体制僵化,漠视民众切身利益
12.(2014·长春市模拟题)二战后初期,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此观点最终推动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世界银行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3.(2014·沈阳市模拟题)2012年9月11日,据尼日利亚当地媒体报道,世界银行向尼日利亚提供了45亿美元贷款,以改善尼日利亚的环境和卫生状况。另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11月8日,世界银行贷款8 000万美元,支持宁夏治理荒漠化土地。这表明,世界银行的重要使命包括()A.稳定国际汇率B.减少贫困
C.促进国际贸易增长D.稳定世界金融秩序
14.(2014·丹东市模拟题)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1991年欧洲联盟建立后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由此可见,欧盟的建立有利于()A.世界区域间的完全统一B.多元并存世界的发展
C.尽快结束世界的冷战局面的发展D.欧俄均衡的世界新格局的发展
15.(2014·营口市模拟题)“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盟
16.(2014·邯郸市模拟题)2013年4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召开的部长级会
议上,部长们同意成员经济体间分享信息,并承诺到2016年将关税削减到5%或以下。这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
A.将建立统一的亚太区域市场体系B.将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贸易自由化 C.将对抗欧盟放在了首要地位D.将完全消除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17.(2014·石家庄市模拟题)“世贸组织采取‘一成员一票’制,不分国家大小„„可以行使否决权。(任何决议)如果没有达成‘完全协商一致’,自然也就不能实施”。这有利于()①实现发达国家的利益②减少成员间的不平等状况 ③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④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
18.(2014·龙岩市模拟题)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最强有力的推动者是()A.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B.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国 C.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D.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积极介入国际市场
19.(2014·无锡市模拟题)2012年11月5日,中国就欧盟部分成员国的光伏补贴措施,提出与欧盟及其相关成员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正式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2013年7月,中欧就光伏贸易谈判关键内容达成一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经济全球化组织 B.世界贸易对于发达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 C.欧盟的宗旨是消除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D.中国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
20.(2014·增城市模拟题)曼弗雷德·马伊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认为:“我们在谈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世界,似乎我们的地球上存在四个世界。这种谈论在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不应该。我们只有一个世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B.经济全球化世界相互依存 C.社会变革日益公平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地主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14·威海市模拟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
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
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指什么?这一模式开始修正的标志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修正?(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5分)
22.(2014·南阳一中模拟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派观点: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道路。另一种则赞同罗斯福的做法。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即将颁布条文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三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提出了一种理解的新视角,那就是将“中国形象”表述为“淡色”。他指出,所谓“淡”,即是融合“水”与“火”的矛盾结合体,在汉语中,“淡”将 “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而和谐既是中国传统的价值,也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中国需要一种“淡色”的国家形象,将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为什么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反对派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赞同派认为的“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中有何体现?(6分)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三中的“淡色是水与火的矛盾结合体”。(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评析三国政策的相同之处。(4分)
23.(2014·望江二中模拟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5分)(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3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A项错误,摇滚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B项是在1929年开始的;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后,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盲目发展阶段,市场一片虚假繁荣,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C项。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材料反映土地价格过高,这与分期付款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有关。故选B项。3.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只看到……而无视扭转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崩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新政对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故选B项。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错误在“直接管理”。其他项都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选B项。5.答案D
解析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中国、朝鲜等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反映了人类对幸福的探索,故选D项。AC项与材料无关;B项说法过于绝对。6.答案B
解析读题目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电气化”,体现了列宁重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选项中B项最符合题意。7.答案D
解析从“1932年”“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可知,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从“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可知D项正确。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B项。A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D两项时间不符。9.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扩大了农庄和农场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
农庄和农场的收入,因而可以调动农庄与农场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10.答案C
解析A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当时苏联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可排除BD项。由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可知C项正确。11.答案C
解析从“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可知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12.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要求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而这正是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故选A项。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世界银行对尼日利亚和宁夏的援助,体现了其减少贫困的职能。AD项主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C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选B项。14.答案B
解析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打破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使世界格局走向多元化,所以欧盟建立有利于多元并存世界的发展。故选B项。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组织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且人口较少,只有3.6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此特点的只有C项。16.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将进一步削减关税,这有利于各成员国间自由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A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7.答案B
解析“完全协商一致”是为了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①不符合此目的,排除①即可得出B项正确。18.答案C
解析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故最大的推动者应该为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C项正确。19.答案D
解析欧盟不是经济全球化组织,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原先还可以说有“四个世界”,可当今世界“只有一个世界”,能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模式:自由主义工业化。(1分)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1分)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分)
(2)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6分)(3)战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
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4分)22.答案(1)原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影响:经济得到发展;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6分)
(2)不同意,理由:罗斯福新政放弃的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企业制度并未改变;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表面带有一定计划性,但与社会主义具有本质区别。
体现: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防止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承认工人集体谈判权利等。(6分)
(3)理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4分)(4)评析:三国政策都是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23.答案(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2分)
(2)欧洲: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国际: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5分)
(3)压制。(1分)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2分)(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2分)
第二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基本策略
史地政组:白丽满 2012-8-29
综合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与单科试卷相比,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此第一轮复习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
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学生要什么,我们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呢?知识与能力;学生要什么呢?分数!而分数是要通过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围绕这个原则,我们进行高考复习时要特别重视第一轮复习,这是因为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能力的提升大都在第一轮复习中形成的。第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复习效益的奠基工程,这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那么,如何搞好第一轮复习?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实行单元复习,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目、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三、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在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能力考察的今天,如果学生一味机械地背教材知识而不注意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考试时即使把教材全部提供给考生,考生的得分也不会增加。因此,我们(全体师生)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历史学科只要下劲背一阵子就能得高分的陈腐观念,要下功夫阅读教材。那么,如何阅读教材呢?
1、阅读教材时要注意抽取教材的信息。
历史高考考试范围有五本教材一千多页课文,显然,机械的背诵是徒劳的,只有靠对教材的理解才能予以掌握,而要理解就得读懂教材。怎样才能读懂教材呢?在复习中,学生不要把自己的精力仅放在关注教材的语句背会了多少,而要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沉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做到了这些,一段课文就可以玩弄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知识点也就铭记在心,还需摇头晃脑机械地背诵吗?这既培养了考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正切中高考的命题立向。一节课文一章课文一册课文都如是做,那么,五本教材知识也就掌握了;或者结合老师的讲课提纲,自己给自己当老师,看自己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2、阅读教材时要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些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复习中如果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隐性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可从两方面入手。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
具体做法是: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五、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在复习完每一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 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第五,就主观性试题来说,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⑴详略的断定。做题时要根据分值和能否把问题论证清楚为标准来决定书写文字的多与少,处理叙述的详与略。⑵卷面的要求。考生的卷面总体上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在手下留情中提升了考生的分数。那么,怎样做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呢?这里有四句与大家共勉:卷面要整洁,书写能辨认,答案分段落,排版要整齐。
以上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取得好的成绩。
第三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法指导
主要是要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理清知识线索,形成历史知识阶段特征,点击知识重点、难点、热点、联系点、延伸点。介绍复习方法、技巧。由于复习课的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历史试题明显带有抽样性测试的特点,与地理、知识容量大、进度快,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掌握住老师所讲的东西。也不
政治科相比,历史题的答案大多在教材中有现成的表述,只有将课本内容记清楚,才能得高分。故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不应该过份迷信资料,迷信所谓的“重点”、“热点”,而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对教材的识记和理解上去,系统全面地掌握好教材才是根本。如何掌握好教材呢?下面我就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和做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首先应弄清楚“学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看书时,首先要明确书上的内容哪些只需了解、哪些必须记忆、哪些应该理解,切不可漫无目的地看书。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打基础,而怎样才算掌握好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呢?它应包括:①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掌握,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②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全面的理解,主要包括历史事物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性质及其影响、评价。③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要全面,要抓本质。④抓历史阶段特征,抓住了特征,才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认识历史演进的进程。⑤对历史发展过程、线索的清晰掌握。线索、过程反映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搞不清线索和过程,答题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关键是知道“如何学”,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一是所记的知识忘得快;二是复习到一定量的时候同类知识出现混淆;三是记住了的知识在解题时不会用。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它主要信息输入的路途不合理造成的,即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不当。我认为高三一轮复习,对教材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听好讲,做好笔记和学习提示。搞好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是必须听好讲。在老师的具体引导下去复习,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老师在讲复习课时
可能保证以后不遗忘,所以同学们在听讲和思考的过程中要在书上做好笔记和学习提示,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及考前对教材的快速复习和查缺补漏。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老师组织复习的思路、模式、方法明确该学什么和如何学。
2.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素入手处理教材。大多数同学在看书时习惯于从某章节第一句话起从前往后顺着看,这种单一的看书方法不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打开历史课本后,同学们不妨先看第一页的主目录,从宏观上掌握整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再看某章的节目录,掌握本章知识的主体内容,再看某节知识的子目灵(黑标题),最后再去记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要点。这就是按知识结构到知识要素的顺序来掌握基础知识,它易于帮助同学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给知识点定位。
3.做好记号。注意知识的条理性。边听讲或边看书的同时边做记号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并为以后的继续复习创造条件。记号的内容一般包括:①拟好小标题(如原因、特点、性质、结果、意义等)。②编好序号,使知识要点化、有序化。编序号时,要注意序号的规范性,层次性。③长短记号交替使用,短记号要寓于变化,以突出知识的层次、重难点。④注明学习提示,主要指与其它相关知识联系、对比或此知识的延伸内容、隐性的含义等。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的教材是一个宝库,书一打开,琳琅满目,该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再要复习很方便。反之,成绩并的同学的书上或是空白,或是乱七八糟的横线,再要复习只得重新去找知识要点。学习的效率很难提高。
第四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组
进入高三以来,我们历史备课组深入分析了课本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近几年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借鉴上届高三经验,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手段,努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1、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①立足现实,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知识点全覆盖,把知识和能力做到实处,踩实考点,不留死角,初步构建知识框架;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时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科追随者,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认真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特点,明确学科教学的广度、难度与深度;④加大训练的实效性,讲练结合,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⑤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新老高三之间、南北学区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2、备课组主要复习新策略:: ①实施三轮复习法:
一轮,以模块和小专题为主干,辐射边缘知识,夯实基础;依据课标,整编章节,构建纵向知识体系。
二轮,以阶段历史为主干,进行通史复习,依据考纲,整编教材,构建横向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三轮,知识点扫描,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尤其突出重点难点,以试题形式呈现,提高知识难度广度,深度,进行综合模拟训练,以适应高考要求。
②一轮复习策略: 按照第一轮复习讲全、讲实、讲透的原则,按照考纲考点,一步到位,落实知识和能力,不留死角。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教师的功夫在于备课,要加强教师在史实、史识、史观等方面的修养。力争在第一轮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构建知识网络,按模块、专题的结构,构建纵向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总结归纳知识框架,老师进一步指导完善。
重视规范考试和试卷讲评:我们相信能力是练出来的,潜力是挖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规范训练。首先使学生明确学科高考能力要求,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坚持限时训练,练思路、练速度、练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讲评,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及时确定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个别辅导。
关注新的史观研究,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备课组
第五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转眼半年过去,一轮复习即将结束,结合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对一轮复习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按照学校和教科院的要求,上课之前坚持集体备课。根据之前制定的集备计划,主备人在提前备课的基础上主备一个周的课,在主备人集备的基础上完善优化个备,并完善课前学案,制定好课中案和课后案。确保每一节课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定期集备以外还有不定期的集备,组内成员互相讨论每一节课的补充细节,每日一练题目如何讲解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每一节课的学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集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抓好基础知识落实,夯实必备基础知识。
每一节课基本都要通过听写方式落实巩固基础,加强巩固落实的力度。规范听写程序,给学生印发听写纸,听写之后听写内容当天及时评阅,完不成批阅晚上回家完成批阅。对于听写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二次过关。抓好二次过关的听写和提问。讲评试卷的时候,对于基础知识部分也通过学生回答方式落实。
三、利用好晚自习,做好试题讲评。
正课时间进行一轮复习,尽可能给学生巩固落实的时间。试题讲评的任务就落到晚自习的身上。充分利用好每一节晚自习,根据学生做题的正答率做好试题讲评解析。一节晚自习基本要处理三天的试题,任务量大,时间紧,只能充分备课,提前准备,做好筹划,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试题讲评做到先批阅再讲评,讲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和薄弱能力点,规范学生的答题思维路径。
四、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也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要发言完善计划。制定计划之后严格按照计划复习,每人认真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老师们其他的工作时间。
五、跳入题海还能跳出题海,精选题目。
负责选题的组员,将题目下载下来之后,首先自己要亲自做一遍,将题目筛选一遍之后,钉钉发其他成员再看一遍,确保选题精选,体现新高考的要求。不抢占和浪费学生的时间,确保练习的高效。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方面觉得做得还不够,比如课本里面的拓展性材料没有引起做够的重视,有些材料分析不透彻不到位。在二轮复习中还要弥补这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弱科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