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人为何而战读书笔记(共)
冯荣0121319620216
美国人为何而战读书笔记
0121319620216
社工1302
冯荣
这本书一共讲了美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与伊拉克的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表面上这三次战争,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但其实这三次战争美元都是根本的原因,也可以看出美国都是以自身利益为目的的。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布雷顿森林确立了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整整40年,美国在全世界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这种绿纸换财富的游戏使全世界的财富都流向了美国。
这种制度,使得美国只需把精力放在美元的金融业上,也能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好景不长,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得美国遭受巨大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国人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就不能印足够多的美元!因为你对全世界有承诺,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货币,你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这使美国陷入了空前的窘境。美国最终还是采取了印发美元来解决本国经济危机,这使得美国从中获得利益。然而也使得美元与黄金的挂钩被打破,试问有谁愿意用黄金去购买随时有可能贬值的美元?美国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如何使得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
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这两根支柱,就能确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全世界畅通无阻。美国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随心所欲地玩纸币转移实物财富的魔术。
但仅仅这样是完全不够的,美国必须要使世界上其他国家承认才可以。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阿拉伯决定以抬高油价作为自己的武器,美国要求美元与石油交易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全球化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我想我不否认这个观点,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各国经济交流和关系的日益密切。但我们也不得不说,美国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自然不只是为了适应历史趋势,美国需
冯荣0121319620216
要全球化来扩大自身利益我们来看经济全球化美国所处的地位和所获得的利益。美国人用比较优势理论把全世界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美国,美国人认为它的优势就在于生产美元;另一块是全世界。全世界的比较优势,比如中国因为劳动力优势,作为全世界的加工厂。概括起来说,美国位于经济全球化的最顶端,其他国家负责生产商品和财富,但最大的获益者却是美国。
我们来看第二个战争,有人说美国人打南联盟,是为了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然而后来发现这不过是西方媒体的谎言。我们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 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 元跌幅达30%。
美国攻打科索沃其根本目的在于打击欧元,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同时美国还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原本在欧洲盘旋的4000亿投资资金,其中两千亿进入美国。
从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发动的战争和其他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从目标到方式再到结果都很不相同。美国人的战争除了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之外,还驱赶资本流入美国。9·11”发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因为全球的投资人突然对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美国产生了疑虑。美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是纽约的中心,世贸大厦则是中心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中心居然让恐怖分子给撞毁了,谁还敢对你的投资环境保持信心呢?
美国打阿富汗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恢复世界人对美国的投资信心,我们不能说这场战争真正达到了反恐的目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无疑使得其他地区的投资环境更差,相比较美国就具有了优势,相对安全。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次战争,表面上并没有什么目的,但是我们如果从美国的利益,以及经济霸权的地位,不难看出这三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也充分证明了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地位是不同的,占据金融首位的美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元的地位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意发动战争无疑不利于世界和平。
第二篇:美国人为何不过五一劳动节
美国人为何不过五一劳动节?
美国人为什么会在9月份过“劳工节”,而不是像很多国家那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呢?其实,5月1日劳动节也跟美国劳工运动有关,然而,多数美国人并不纪念这个日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五一劳动节与芝加哥干草市场事件*
一百多年前,美国处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同时,大批产业工人不断组织起来和资方抗争,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早期的劳工运动时常发生暴力冲突。资本家会动用严厉手段对付工会和工人罢工,而劳工领袖中也有很多激进的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1886年5月1日,美国各地工人举行集会,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日,芝加哥工人也举行了总罢工。5月4日,工人们在芝加哥干草市场广场集会示威,期间有人向警察扔了一枚炸弹,警察随即开枪。混乱中,8名警察丧生,还有一些平民伤亡。这就是史称的“干草市场事件”(Haymarket Affair)。事件后,几名组织工人集会的无政府主义人士被处以死刑。工运支持者怒斥司法不公,并把他们尊为“烈士”。
1888年,工会组织“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领袖萨谬尔.龚帕斯(1850-1924)号召在5月1日举行罢工,继续推动8小时工作制。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国巴黎,包括左翼社会民主党人在内的工会领袖组建的第二国际也宣布在这一天举行大罢工,以示声援。从那以后,第二国际决定每年5月1日都要举行活动。这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美国工运没按马克思指的路走*
恩格斯在1890年兴奋地写到:“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第一次动员起来的战斗力量......今天的情景将会使全世界的资本家和地主看到: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
不过,假如马克思在世,他看到的将是:美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渐行渐远,而“五一”活动在美国更是很快就失去了势头。
美国劳工领袖龚帕斯并不热衷把工运变成一场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激进政治运动。他主张工会应该注重工人的实际物质问题。在政治上,他主张工人们通过参与民主选举,以支持或者反对某位候选人的方式来维护劳工权益。
*普尔曼罢工与美国劳工节*
1894年5月,芝加哥爆发了“普尔曼罢工”(Pullman Strike)事件,铁路交通陷入瘫痪。卷入罢工的是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社会主义者之一的尤金.德布斯领导的“美国铁路工会”(American Railway Union)。总统克利夫兰把联邦军队派入芝加哥,以平息罢工。
但是这一年是中期选举年,克利夫兰和他的民主党同仁不想得罪广大劳工。于是,国会迅速通过法律,宣布了一个全国假日“劳工节”(Labor Day),向劳动者表达敬意。克利夫兰总统立即签署法案,签字的“御笔”赠送给了龚帕斯。他的劳联并没有卷入普尔曼罢工。克利夫兰和龚帕斯都不想把“劳工节”定在已经跟社会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挂钩的5月1日。政府宣布的“劳工节”的日子是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这个日期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882年,纽约的“中央工会”(Central Labor Union)就在9月2日在纽约市组织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劳工节”活动,包括游行和野餐。后来,“中央工会”建议各地工会把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做为劳动者的节日,天下同庆。到1894年,很多州已经通过立法,把这一天定为劳工节。所以,1894年6月国会宣布劳工节为全国假日时,把日期定在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也算是水到渠成。
*龚帕斯对美国工运的影响*
伦敦出生的龚帕斯是美国劳工运动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赢得了各界尊敬。他成为白宫的座上宾,还以劳工顾问身份参与“巴黎和会”等国际外交活动。
和龚帕斯的大力推动有关,美国工人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工会积极参与产业界的决策并在国家政治中发挥影响。
1955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和另一家工会“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为“劳联-产联”(AFL-CIO)。这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工会联盟。
*劳工节成为美国人夏天最后假日*
随着时间推移,在办公室上班以及从事服务工作的美国人已经超出了工厂工人的人数,劳工节不再仅仅是产业工人的节日,而是全民共庆的假日。
对多数人来说,9月的劳工节这一天不用劳动、不用工作,它是夏天最后一个长周末大假的一部分。人们在假日期间和亲朋好友团聚,在户外烤肉,出门旅游,观看球赛。不过,劳工节和美国劳工之间的纽带并没有被切断,美国人把劳工节做为承认劳动者对美国经济和社会所做重要贡献的一种表示。
第三篇:共同为绿色而战
共同为绿色而战
共同创建一个文明卫生、绿色和谐的生存环境,构建一座美丽的花园式的国家卫生县城,是我们解放学校全体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星期三上午7:30,解放学校四年级学生举行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游行宣传活动。同学们热情空前高涨,大部分学生7:00以前就来到了学校,等待老师的一声令下,随时准备出发。7:20游行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聚集在了操场上,学生们分成五个方阵,分别为学校的鼓乐队、229班的小旗子队、233班的气球队。235班的鲜花队、236班的扫把队,同学们穿着干净而整齐的校服整整齐齐的站在操场上。7:20,我宣布游行现在开始。由一个女同学高高地手持校旗开路,2个男同学当当整整地抬着“创国卫”横幅紧跟其后,后面是五个方阵。队伍从学校正门开拔到腊园街后,鼓声喧天,口号声洪亮而清脆,道具五颜六色,队伍浩浩荡荡,同学们的脸上堆满了欢快的笑容。同学们经交通街从新校门回到学校,这次游行中,同学们没有一个掉队、离队、散队的,每个学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游行纪律,处处体现了解放学校的精神面貌,他们个个是好样的,我们为之骄傲。同学们,我们时刻牢记:茶陵是我家,创卫靠大家!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而改”
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而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
越是技术层面的改革,越容易迷失方向;越是价值层面的改革,越容易失去方法,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而改”。仔细看看教育领域中的两大改革,课程改革重在教育理念的引领,大家都觉得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么好的理念却找不到落实的方法;再来看课堂教学改革,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在或多或少的开展与努力,但同样让大家觉得困惑的是,课堂教学改革这么多年了,在方法与模式上层出不穷,但在结果上却不甚理想。因此,要让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只有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与举措出来;同样的道理,要让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如果缺少价值层面的引领,不去追问我们究竟为何而改,相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只会事倍功半了。
一、课堂教学为何需要改革
大概在二十年前,老师对学生的轻微体罚,完全可以看成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至少我自己的父母是经常这样对老师说,请您一定要严格对待我们家小孩,你对他的骂,你对他的打,我们不会责怪您,只会感谢您。可是,到了今天,谁要是还敢对学生进行体罚,这就是对学生人权的侵犯,不但是一个教育过错,严重时还要承担法律责任。以前老师为了防止学生上课调皮和分心,可以叫学生听课的时候把手背起来,需要记笔记的时候再放回来,现在的教师恐怕已经没有这个教学权利了吧!这些变化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这些变化的基本趋势,那就是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手段在越来越少,对教师教学内涵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学生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要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比如我们的娱乐方式不再以看电视为主,而是以上网或者玩平板电脑为主;比如我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是国际上那些巨大的成就或者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变化能够对我们的教学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社会变迁越快,代沟越大,我们自己只是这个时代变迁的见证人,而学生则是这个时代变迁的推动者。我们那个时代以玩家家为乐,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愤怒的小鸟为乐;我们那个时代以看小说为乐,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游戏为乐。面对学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果视而不见,仍然采用严肃的教学手段,以严肃的表现形式,来传统严肃的学科内容,那学生不接受我们、不理解我们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了。曾经有一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被学生们集体造反,当校长去问同学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位学科带头人时,有同学回答道,他在过去是带前面那个头,过了这么多年了,他现在是带后面那个头,您说我们为什么不把他造反下来。当学生变化,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变化,原本最成功的方法,很可能就变成最失败的方法了。
知识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最迫切的要素。有一次去听高二的化学课,课前我看了看化学教材,这才让自己大吃一惊,居然自己基本上看不懂了。可是,在当年的高考中我的化学考了一百四十分呀,怎么会让自己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化学盲了呢?再仔细审读了一教材之后,就发现今天的教材的确更新了不少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呈现形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化学教材是直奔知识要点去的,估计编教材的人也在尽力把知识要点,以公式或者化学方程式等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而现在的教材只是在尽力呈现知识的发现过程,至于究竟发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没有讲得特别清楚。这就难怪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抱怨新课程的教材编得不好了。其实,并不是今天的教材编得不好,而是新旧教材的编写目的发生了变化,旧教材以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为标准,新教材以有利于知识的发现为标准。当教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还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呢?
将学生的变化与知识的变化相对比,我们更容易感知到知识的变化,而忽略学生的变化。因为知识的变化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虽然我们也可以抱怨教材编得不好,但不管教材编得如何,教材已经是教材了,大家都深知这种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是如何让自己适应这种教材。但对于学生的变化来讲,这却是主观的,我们不认为学生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反而认为学生的变化是学生自己贪玩,是学生自己偷懒所导致的。而且,知识的变化范围是可控的,而学生的变化范围却是不可控的,他既是学生这个群体变化的反映,也是学生生活这个家庭、这个社区、这个社会变化的反映。对于可控的变化,当然也就更容易应对;对于不可控的变化,自然是难以应对了。对于容易应对的,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对于不容易应对的,往往以抱怨来结束,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而改”》。
二、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
看起来课堂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了,可是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去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正在变化中的学生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正在变化中的知识呢,当变化中的学生与变化中的知识相冲突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应该去适应学生还是知识呢?当我们总是去追问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时候,当我们去追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追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好课是为何而教呢?当一堂课失去方向时,大家就越发地在方法上做文章,于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呈现出形式上热烈,但实质上毫无进展的局面。比如大家都以有效教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有效与无效自身并不是目标,关键是要相对于目标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对有些课堂来讲,如果以知识的传授为目标,那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但以能力的培育为目标,这样的课堂可能就无效了。但是,课堂教学是不是有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呢?究竟是大家迷失了课堂教学目标,还是课堂教学真的就没有自己的终极目标呢?
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讲,是一番事业;但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成长过程。当我们站在教师这边时,自然希望课堂教学有一个终极目标,只有课堂教学有了一个终极目标,课堂教学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教师才觉得有成就感。可是,如果课堂教学真的有了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学生就成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工具,学生成长,尤其是学生自主成长就可能受阻于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于是,究竟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重要,还是学生的自主成长重要,这就成为我们追问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做出的选择。可是,有人会说,难道我们非得把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对立起来吗?的确,两者有可能有冲突,两者也可能有一致之处;但如果两者相冲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会阻碍学生自主成长,在学生得不到自主成长的情况下,相信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也难以得到持久的实现(虽然不能持久实现,不等于不能暂实现,正因为有了暂时实现的可能性,才会出现以牺牲学生自主成长来换取眼前效果的教学现象)。当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与学生的自主成长保持一致时,这样的终极目标就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视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不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课堂教学总是要在学生长远发展和短期成绩之间进行度量,如果让学生在无阶段性测试的教育环境中成长,那么课堂教学自然不必考虑短期成绩问题,只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成长的事,都可以给予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可是,当学生必须在经过阶段性学习就要接受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配置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时,自然应该在两者之间寻得平衡了。当我们过于短视地,比如每天都要成绩,或者每个月就要成绩时,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会阻碍学生的自主成长;如果我们真正地把教学周期置于三年或者六年,相信这个时候的课堂教学目标离学生自主成长也就近了。还有,在知识获得与兴趣培育之间,也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虽然长远来看,知识获得与兴趣培育之间并没有矛盾,甚至可以说没有知识获得,自然也不会有长远的学习兴趣。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两者间的冲突还是不容忽视的,过于功利的知识灌输肯定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诱惑性的兴趣又会干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专注。还有一个需要把握的问题,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完全顾及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是知识的学习,在没有能力的支持下,这样的学习注定是阶段性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培育所学学科能力的潜力与兴趣,如果非得等到这些能力培养起来再学习,那也就为时已晚了。
三、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既然课堂教学自身并没有一个终极目标,它的终极任务只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彷徨在方向上,一直执着在方法上。我们一直在提有效教学,甚至还会提到高效教学,但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说课堂教学有效还是无效,说课堂教学低效还是高效,却始终讲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否定了课堂教学自身的终极目标,而提出课堂教学的终极任务只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时,并没有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清晰一些。但唯一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至少我们搞清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那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但究竟在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定位在什么程度,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课题。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前提是教师对学生有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既然课堂教学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太执着于单一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单一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教师必须以每个知识点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为课堂教学目标,那这样的课堂很少是有趣的,学生与教师都成为单一知识点和单一教学目标的奴隶,要想求得自主成长的概率也就很低了。可是,当教师从单一知识点和单一教学目标中解放出来后,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降低了,而是实实在在地加重了,因为教师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从而确定究竟应该在几个知识点或者几个教学目标上与学生“清算”一次。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一个长远的“学生自主成长”,来不断地放任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对教学目标的完成,那这样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纵容”;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基于对学生全面而又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若干个知识点或者若干个教学目标上与学生“算总帐”,那这样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宽容”。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就意味着教学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习的学习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在深刻理解学生学习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学;在没有深刻理解学生学习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越是高深莫测,越是对学生学习的取代与误导。比如记忆,在深刻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就会帮助学生找到很多与自己掌握的知识相关联,或者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理解性记忆方法;但如果我们既不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又不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让学生记住特定的知识,那就只好教他们一些“记忆术”。当学生依赖这些记忆术来学习时,会很兴奋地使用这些记忆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很有效,但这样记来的知识不会融入学生过去的知识,更不会对继续学习带来丝毫的帮助,反而会由于死记硬背的知识多了,让后续的知识无法装进自己的大脑。
如果说否定了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否定了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功能,那是大大地委屈笔者了。虽然我在这儿极度地强调大家对学生的了解,大家对学习的了解,但并没有说就不再要求教师对教什么和考什么的了解了。之所以更强调教师对学生和学习的了解,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目前教师对这两个方面真的不够重视,或者不如对教什么和考什么那么重视;另一是因为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学习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把教什么和考什么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任务才会很自然地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阶段性目标。如果教师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上,还把教什么和考什么传授给学生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就是我们讲的应试教育呢!
第五篇:营销战读书笔记
《营销战》读书笔记
这本书阐述了当今市场营销的策略、计划和战术原则。书中这样写到:“营销即战争”、“敌人就是竞争者”、“阵地就是顾客的头脑”、“武器就是语音、图像、声音!”。的确,战争和营销极为相似,比如两者都有伤亡,都充满了灵活性、胜利通常属于更强大的一方等等。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受到科特勒老先生的影响,他认为一切都应该从消费者出发,面对顾客的市场调研才能扩大并满足需求量。但里斯、特劳特的《营销战》向我倾注了新的观念。营销如同战争一样,伊拉克和科威特抢占海湾地区发动战争时,肯定不会对海湾的地形特点进行过多的研究,重点是对敌方的战略、动向等做详细研究。正如我们所学过的波特的五力模型,竞争者和顾客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作者认为对竞争者的分析显得更为重要且有效。
书中主要观点:
1. 兵力原则:
小时候我们一直听大人讲述着赤壁之战、解放三大战役这些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但更普遍的现象是强大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在营销战争中,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质量最有说服力,经过作者的分析,我意识到质量的优势远远不及数量上的优势。想用优质感染顾客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人的心理几乎是无法改变的。
2. 防御优势原则:
数学法则同样适用于防御中,所以要想从一个根基稳固的竞争对手手中夺走生意,还不如重新考虑下对原本不受制约的顾客下手。而一个根基稳定的领先者更具有付出代价的能力和高超的防御技巧和能力。防御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要轻易争当英雄,有时候为国牺牲不一定就是胜利。
3.占据制高点:
营销战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如果能在头脑中对顾客情况绘制出一幅地图,在竞争对手甚至还不知道战场在哪儿的时候就占据了头脑中的制高点,那么你领先了对手一步并且有时间考虑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增兵或撤退。
4. 防御战原则:
(1)只有市场领先者才应考虑进行防御(领先者应是顾客脑中既定的)
(2)最好的防御策略是进攻自我的勇气(自己进攻自己)
防御者提高地位的最好方法是不断引进新的产品和服务,取代原有的部分,也就是所说的自己攻击自己来巩固地位。
(3)要时刻准备组织竞争者的强大营销攻势(后备军)
5.进攻战原则:
(1)考虑的重点应该是领先者在市场中的强势(领先者的降低就是竞争者的提升)处于第二位或第三位的公司应该做的,是吧精力放到领先者身上。
(2)要找到领先者强势中的弱点,并攻击此处(领先者的优势同时也是他的弱势)
(3)在尽可能狭窄的阵地上发动进攻(局部优势兵力)
6.侧翼战原则:
(1)一次好的侧翼进攻行动应该在无人竞争的地区展开
市场细分,即寻找市场空缺。想发动一次真正的侧翼战,就必须要头一个抢占细分市场。
(2)战术奇袭应该成为计划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成功的侧翼进攻是完全没有预见性的。奇袭的程度越强,破事领先者作出反应和设防的时间就越长。
(3)追击同进攻本身一样重要
巩固胜利成果,消除失败影响。意思就是及时停止带来损失的项目,而把财力、物力追加给取得利润的项目中。
7.游击战原则:
(1)找一块细分市场,要小的足以守得住
有时产品线的延伸是错误的,因为分散力量可能会导致灾难。
(2)不要你多么成功,也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像一个领先者
领先者往往出现作战人员少,后勤人员多的情况。因此游击公司应该抓住这一弱点,尽量作到全部投入。
(3)一旦有失败迹象,随时准备撤退
对于一个游击公司来说,应该运用其灵活性,适时打入市场,当然遭遇失败也应当及时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