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而憔悴诗歌

时间:2019-05-15 12: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为何而憔悴诗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为何而憔悴诗歌》。

第一篇:我们为何而憔悴诗歌

我们为何而憔悴

流入时光中的是我们无尽的泪水

从生到死,黑洞的色彩斑斓且从不寐

我们遥遥相望,生死无期

我们的思念将化作漫天星辰,洒遍银河之内

……

我们为何而憔悴

生命中的光辉落入尘寰

月色寂寞清冷,我们去雨水中寻求安慰

当泥泞的道路被我们走过

当我们喝下咸涩难尝的海水

才发现,我们不过只为了一个没有理由的答案

……

我们为何而憔悴

我们举起手来,对着太阳

我们是新生者,充满朝气

我们将会在色彩繁杂的世界里度过很久

我们将发现理想,友谊,爱情的真谛

我们将抛弃与被抛弃

我们将站在生的地方迎接日落

我们将感慨无数流转无常的时日

我们将领悟我们来这世上一遭的意义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我们可以看清楚梨花开落的过程

我们走过的春夏秋冬,暗含无尽施舍,面包与馒头

……

我们为何而憔悴

夜莺因为自己的歌声太美而沉醉

忧伤者永远都在哭诉自己不会流泪

我们的伤口,被荆棘再度划破

用了血液填堵

我们虽然痛苦,视野却变得无限开阔

从而我们发现了夜与夜

我们没理由憔悴

第二篇:《我们为何而读书》演讲稿

《我们为何而读书》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为何而读书》。

曾经有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回答老师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时,毅然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果然将这句话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成就了一番事业。今天我们都知道,他就是伟大的共产党人,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周恩来。正是因为他从小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日后他才收获了辉煌。光明荏苒,几十年后的我们早已远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因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何而读书?”

首先,作为我们自身,读书为我们打开世界,打开全新的时空。叮叮当当的咏叹声中,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扪扣我们心扉。从书中可以领略诗歌的平平仄仄,纵览历史的缕缕丝丝,触碰科学的七分二寸,演绎音乐的八音三叠,让我们看到另一种繁华。在书中感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自由的同时,我们的灵魂也得以净化,素养得以提高,知识得以丰富,可谓一举多得。因此,为了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丰富,我们要读书。

其次,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肩负着父母和学校给予的厚望,同样也在心中怀揣着关于未来的小小梦想。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素养要求的越来越高的科技时代,难以想象不读书的后果。我们正值青年,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读书时”。大好的青春怎能虚度,岂不闻“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英才?”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我们要读书。

最后,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更要读书。我们的祖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饱蘸了血泪的屈辱史。祖国的身上印满了鞭挞的痕迹和血红的烙印。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回忆中国的近代史,只能用悲歌彻地,血染尘寰来形容。一切的一切都不容我们忘记,遍体的屈辱正等着我们去清洗。倘若我们不读书,被优越的物质横流冲垮,那么祖国的伤痕将无法被抚平,祖国的未来也将前途黯淡。因此,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我们要读书。

书籍是通往进步与光明的阶梯,也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读书。因此,让我们学会读书吧!让书籍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斯人独憔悴的诗歌

黄昏又北风

逻娑城犹如一幅剪影

红山宫缥缈得像海市蜃楼

送嫁的队伍,骤然停歇

金城公主隔着肩舆,苦笑了

整理衣摆,款款出帐

吐蕃使者满心欢喜

她跪在一个人的脚下

那是个野狼一样眼眸的男人

惊鸿一瞥

艳光傲然惊四座

吐蕃赞普终于开口了

“大唐公主好气魄。”

“为两国修和,李奴奴情愿改嫁父王。”

金城公主不卑不亢

年轻的王子堕马身亡

阴差阳错

遂成今日尴尬之情殇

那时节 她离了长安城

布拉马河畔水汽如箭

洞穿了她雪狐绒的披风

和一颗冷硬的心

临行前,父皇的话愣是硌疼了

奴奴孤绝的身影

梨白的月光映着奴奴

白瓷样的颊

她清丽的眸子

应声而碎

碎成一地星光

梨雪纷纷

奴奴呆坐窗前

枯寂中金城公主研习吐蕃语

编排好的人生,豁然逆转

纳朗妃的歹毒

致使九曲河源糊涂地入了吐蕃籍

也击碎了唐皇

心疼奴奴的一番情意

觊觎着吐蕃王权

庞大的纳朗家族使出浑身解数

“还我九曲河源!”

奴奴像一头草原母狼

“胡闹!”吐蕃王双眸充血

寒了心的奴奴

肚里的孩子却再也等不及

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

奴奴的哀号像草原上的夜枭

男婴堕地

高兴坏了纳朗妃

被抢走了孩子

奴奴陷进前所未有的癫狂

纳朗妃一朝封后

让奴奴的心境

如同梦安城一样阴风惨惨

哀恸里奴奴的眼泪已经哭干

崎岖的山道上

奴奴挽着简陋的包裹

她在等,等着和心上人一起私奔

心脏就要跳出胸膛

忽听一阵马嘶人嚷

吐蕃王

把一团冰冷狠狠扔给她

她最信任的人,最后出卖了她

狼烟起了,倒在血泊里的狰狞

她知道

那是她狼子野心的甜蜜爱人

一切追悔

似乎来得太晚

金城公主

始终被阴谋和欺骗

锁死

时光漫过卅载,金城公主 当初

乌亮的双眸不再明澈

只等死神的光顾

她却听见了一个声音轻轻唤她“奴奴”

那是谁

除了草原雄鹰和狼一样的他

还能有谁

冰凉的手背上

她感受到他滚烫的泪

和胡茬的粗粝

她皱瘪的心湖

爱断 情伤

被禁锢的除了一颗心

还能有什么

斯人独憔悴

憔悴在红山宫内梦安城外

阳光不进驻

空洞的影子搁浅在黄沙

岁月深处

第四篇:中华文化为何不灭而长生

题目:论中国文化为何不灭而长生

作者:XXXX

学院:

管理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320090905981

论中国文化为何不灭而长生

作者:田寅伟学号:320090905981

年级及专业:2009级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基本表述如下: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但是回顾李约瑟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中国文化长生而不灭呢?又是什么使得李约瑟难题的出现呢?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为何长生而不灭以及由中国特色的文化所产生的李约瑟之谜。

关键词:中国文化;长生;李约瑟之谜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背景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与此同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观念也日益严重。社会文明在此时也经历了大踏步的前进:比较成熟的文字业已形成;尊王、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文化的创建活动愈来愈活跃;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以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迅速地形成;社会风俗也应运而生。这些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之久,流风余韵至今犹存的巨大文化建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五千年色彩斑斓的中华文明,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二、中国文化的特征

1、“墙”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格是内向的。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为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自春秋始,便在中原北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

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衙门筑有宫墙,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无墙不成家园。只不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的;但住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些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2、崇尚皇权文化特征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仆,人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李,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道、佛排座次,认为佛第一,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亦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仙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子,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帝。不但如此,连天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有一出传统戏《铡判官》,讲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包青天便去地府判断冤情。结果惹怒了阎君。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了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一样了。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己服务。

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于一切的,但皇帝亦不能长命百岁。皇帝死了,便要根据其一生表现给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启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景帝。刘彻八次出兵,将匈奴逐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昏庸暴虐,死于臣子之手,便称菱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恭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看来,皇权虽大,但冥冥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则即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且可以“管”世间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那许多美丽、善良的鬼狐,谁不喜欢?

3、道文化特征

中国古人的“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近乎现代人观念中的普遍性规律。不过不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规律,唯其如此,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古人重视“道”的影响,讲究天理、天命、天道、天运,又讲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人合一。无论天上地下,还是世间万物,都被统一的力量所左右,而这力量正与人间的伦理纲常相合。

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合一,而且相信天人感应。统治者作了坏事,会天怒人怨;做了好事,等于顺应天理,会得到上天与人世的共同支持。所以《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要人们去恶扬善,自强不息。

4、重视人生、热爱人生特征

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视人生,也最热爱人生,强调“食、色,性也”。认定吃饭是第一位的,生儿育女是顶重要的。一是珍视生命,贵生恶死;二是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为重视生命,所以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与其它一般宗教绝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点是研究人死后怎样,而道教则一心关注人怎能不死?因为重视传宗接代,所以对孔夫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国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独不能没有子嗣。

5、重农抑商、重“仕”轻技特征

中国文化传统,又是一种重农抑商、重“仕”轻技的文化类型。一方面轻视和歧视商人,一方面又轻视和藐视科技。所以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在世界近代科学史上的发明创造者中,却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字。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虽然早于哥伦布,却没有取得哥伦布那样的历史性成绩。此无他,因为郑和后面缺少近代商业作后盾,也缺少近代文明的有力支持。

三、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1、在生活态度上的表现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勇于生活并善于生活的民族。这表现在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特别能够吃苦耐劳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讲究美食美味的民族;既是一个勇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环境以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国的饮食,曾经独领风骚于世界。中国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亦能顽强生存,自给自足。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使民族和睦成为中华民族关系史的主旋律。历史上虽有多次民族冲突,但终究归于一体。

2、在信仰上的表现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人生信仰方面,虽主张宗教宽容,但却没有明确的信仰。虽然也曾有过宗教冲突,但总体而言,不同的信仰可以和睦相处,甚至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盛唐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文化共存共融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其中任何一家的努力,都不会有伟大的盛唐文明。

3、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使中国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人善于师法自然、造化天功、抒情写意,不失天然本色。比如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最擅长借天然景色,变天上景为人间景,使二者相互融为一体,更见光辉。如北京旧时“燕京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就深得个中三昧。月亮本是自然景观,建筑师却使它与芦沟桥发生关联,桥因月而生辉,月因桥而增色。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设计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现代人类保护和利用环境,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四、中国文化长生不灭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长生不灭源于其文化的特点:使中国文化更具兼容性、整体性、现实性和模糊性。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古代中国人不喜欢天人分裂的极端行为,更喜欢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人情。虽远游千里,终不忘落叶归根。有人说中国人最看重种族血缘关系,其实不然。和日本民族相比,中国人更重视“土地”,日本才是最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所以异族人在日本生活,即使住上一百年,仍然不能同化到日本民族中去。西方人又不同,他们最重功利,利之所在,即义之所在。所以离乡背井,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特别难堪的事。中国人是最季视乡土关系的,只要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涪,便是老乡,而“老乡见老乡”,便要“两眼泪汪汪”。旧诗中写人生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拿榜题名时。”其中第二件说的就是乡土情谊。

日本的一位学者比较中、日文化,说中国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合一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分离的文化。日本历史上的至尊者,唯有天皇,所以除非阜族嫡亲,没有人对天皇的宝座存在幻想。但至强者却未必是天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天皇固然至尊,幕府才是至强,所以日本人的文化性格,就有了两重性:一方面不作至尊的梦想,一方面又有无比强烈的自强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至尊者,是皇帝;至强者,也是皇帝。其流势在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智慧固然绝不弱于他人,但人格很难完整,在皇权与官僚面前,往往不知不觉,便矮下去三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在相当多的历史阶段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而且自我中心观念严重。总认为别人有的,我们中国全有;不但全有,而且比人家的资格更老。这种盲目的老大思想,往往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日本人总有危机感,中国人却最少危机感。很多情况下,明明已经发生危机,还以为天下无事不乐,只管高枕无忧。

公平地讲,世界上各个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宏观意义上考虑并没有优劣之分;而在阶段意义上讲,却有优劣之别。中国自15世纪以后,与西方文明拉开距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实是一部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兴衰史。中国虽然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历史文明古国,但没有断层,不等于没有兴衰荣辱;中华民族虽然曾领风骚于世界,但也曾成为让别人看不起的东亚病夫。

反思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凡开放时期,便是兴旺时期;凡封闭时期,则是已经衰落或正在走向衰落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楚人可以北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唐代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段。唐前经过数百年兴衰**,使得唐王朝具有博大的历史胸襟。唐时文化兴旺,对儒文化、道文化、佛文化以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均采取宽容的态度。所谓唐人有胡气,正说明了唐人勇于开放;唐人有胡气,才显示了唐文化博大瑰丽的历史风貌。

中国自15世纪始,落后于西方。此后一去三百年,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鸦片战争,才使得中华民族从历史文化迷梦中惊醒起来。

积中华民族数千年之经验,积中国历史数百年之教训:唯有开放的中国才有光明的前程!自然,开放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举措。与其说国家的开放是一项政策,不如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国家的开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和经济战略相配合,要讲究科学与文明,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未来中国要赶上世界潮流,就要造就一代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中国人:一要开放,二要科学,三要文明,这正是中国历史兴盛发达的原因所在。现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反思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是要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从而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赶上世界潮流成为先进国家。

李约瑟说过:“当东西方科技接触时,会达到一个互相融为一体的时机。”但他没有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机。我们认为,当世界各民族文化终于融为一体的时候,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历史机遇和空前盛大的历史性节日。

五、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信仰上的原因

1、我们的社会缺的是什么?

信仰是最高形式的信念,是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会依照我们对世界的最基本的概念去创造我们的生活实相。因此,有怎样的信仰,就会导致怎样的社会状况。

中国社会存在哪些明显的问题?是不是都跟信仰有关呢?这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问题。既然信仰是信念最集中的表现,而信念引致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那么,社会存在的种种现象必然与信仰的方向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中国文化主要的纠结在于对道家和儒家的理解之上。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一些对比。

儒家信奉的教条可简单总结为“仁、义、礼、智、信”几个字,虽然看起来很光鲜亮丽,但是,却是失去了对“道”的理解之后追求表面事物的最集中的表现。在《道德经》第38章中对德、仁、义、礼的评述,很明确地点明了追逐德、仁、义、礼的人只重视追逐虚假、表面的事物,是失去了对道的理解之后的表现,一个比一个更加远离了道的本意。因为儒家思维重的是一种“术”,而不是“道”;只是一种不包含基本概念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不能够悟出“道”的真谛,只能追逐那些他们看得到的表面的事物。

任何阶级社会,文化总在展现统治阶级的信念。

儒家文化所展现的正是士大夫阶层和追求进入这个阶层的人们的信念和意志。然而,就如信仰是文化的概念源头一样,中国文化中的物质性信仰并不是因为儒家产生后才有的,相反的,是因为先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产生了适合它的文化。因此,不论中国出不出现一个儒家,都有与它相类似的学说被奉为文化代表。只是儒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加强了此一信仰的物质追逐性。中华文化在宋、明两次强化儒文化之后,已经完全将信仰理解为:人是强权、金钱的追逐者。不论它还说了些别什么,统治阶级和世人都依照它的这一信仰创造自己的生活。

道的本质是“爱”。《道德经》中所有名词性的“道”字我们都可以用“爱”字来替代。

当一个思维模式不能够理解“道”的时候,它只能通过一些形式来表达它的认知。由于失去了对“爱”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我们的文化现在总在强调“孝道”。在这里,我提个问题,当爱是一种常态的时候,人们还需要时时用“孝”来教导吗?“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孝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只有那些不理解“爱”的思维模式才会强调“爱”的某个表现。同样的,如果一个文化是了解“大爱”的,那么它有什么必要时时宣布说,我们是“仁、义、礼、智、信”的呢?这些都是“爱”自然表现出来的品德,如果真的有“爱”,根本不用去说这些,它们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但是儒家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紧抓住那些表面的东西不放。所以儒家思想下的中国文化直到今天也不能够自然的表达“爱”,我们的社会经常给自己的文化下定义为:不善常表达“爱”。这正说明了我们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失去了对爱的理解。然后才有《道德经》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这样的总结。而我们也发现,2000多年来,我们社会提倡什么,我们社会就总缺乏什么,从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因为,我们总在追逐着失去了对“爱”的理解后,那些本应由“爱”的自然流露而展现出来的某个表象。

原来,我们的社会缺乏的是对“爱”的理解和信仰。

所有不抱着政治目的的人看毛泽东那个时代,总觉得那时比现在似乎总多了什么,这不正是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展现出来的“大爱”吗?当时的政策给予了人民极大的自由。有人就会说:“那个时期什么能说有'大爱'?社会一片混乱,武斗、迫害层出不穷,根本看不出”爱“来。”但是这恰恰说明了由于我们社会和文化不能理解这份“大爱”,导致从这个文化中成长的人民也接受不了这份“大爱”。由于不理解,而将这份“大爱”引向了错误的用途,将给予我们的自由和权利用在谋取个人私利上、用在争权夺势上,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而且十分严重的乱相。

到了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怀念毛老人家?仅仅是因为“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吗?或是更多地因为怀念那个时期展现的“大爱”?

2、文化的延续

许多人觉得儒文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让中华文化延续了2000年,事实是不是如此的呢?我想来比较一下中西方主要文明的文化延续史。

西方文明的代表罗马帝国是因日尔曼部族的入侵而灭亡的。然后由于要重现古罗马帝国的兴盛,西方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西方文明基本是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文化信仰间相互倾轧。古罗马帝国被灭亡时,它还处在奴隶社会,它被日尔曼部族势力灭亡之前,社会制度已经落后于生产力的需要,已经由于内部的矛盾而导致社会日益动荡和严重恶化,所以日尔曼部族的入侵助推了西方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步伐。但是处于奴隶社会的古罗马的文化,在被基督徒引导下的日尔曼部族看来,并不显得高明多少。因此,古罗马文化被弃用,文明出现断层就不难解释了。而中华文明,被异族大规模入侵是在进入封建社会几百年之后,入侵的异族尚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那些原始人一进入中原大地,立即被封建社会所展现出来的文明给倾倒了,因此,他们不由自主的溶入了这个更为先进的文化之中。因此,并非儒家文化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而是中华文明的进步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中华文化只是因为“被”儒家文化代表,让人们以为这是儒家文化的功劳。在上文已经说过,中华文化,即便不被儒文化代表,也会被与之有相同信仰的学说代表,因为,中华文明的信仰就是强权与物质,它总会吸引到相同的思维模式--相同的文化。

因此,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因为中华文明的本质决定的,而不是某家的功劳。

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叩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明同化”的招式就失灵了,这正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以上的结论。3、2000年不变

西方国家的中世纪延续了大约900多年,然后在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这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期基本同时出现,甚至还晚于中国。然而,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起来,中国却被扼杀了呢?在我看来,正是由于信仰的物质化,导致文明更倾向于追逐物质利益,而不是追求进步,所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级结构就成了整个社会的追求。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说中华文明的重农轻商。商人不断的四方移动,在统治者看来,产生了难以控制的不可预测因素,这对维护一个简单、稳定的阶级结构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强权看来,人民越是相对稳定,对强权的稳定就越有利,因此商人一直是受到中华文明打压的一个团体。

相反,西方社会由于一直维系着宗教与文化统一的信仰,中世纪的宗教压迫让人们转向从科学和实践中去寻找信仰的证明。其中,证明地球是圆的,这对地心说、日心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而大航海的兴起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重要诱因。西方的航海家们一方面是想开辟新的航道,另一方面也在想通过新航道的开辟来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

而中国的大航海,并不担负着探索事实的目的,相反的,只是统治阶级向外展现国威的工具,所有的中国人甚至没有从海平面的变化中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当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的统治者就失去了航海的意愿,从此中国关上了探索的大门,也关上了进步的大门。

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更加人性化的对待各阶层的人民,这也体现了人类对“爱”的理解。没有精神性的信仰,失去了对“爱”的理解,中国社会放弃了自己进步和更加强大的机会。

2000多年的不变,是一种伟大的尝试,也是一种巨大的失败。因为,变化才证明了存在,变化正是存在的意义。但是,对于一个只追求强权和物质的文化来说,这是它所不能够理解,同样也不支持的。

4、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是什么?粗看起来,科学探索是一种为了丰富人类生活、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而通过实践和发现去总结客观规律的活动。但是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不是就是为了丰富人类生活和提供便利呢?

我们现在常说的科学一词,源自于西方文化。其实,中国最初的科学发展跟西方的很类似,并且曾经领先于西方文明。二者都是从巫医的寻找治疗疾病和进行祭祀、预测的方法开始的。可以说,它是为了延长人的寿命,追求一种能力的展现。说白了,就是人们追寻一种展现“神”的能力的过程,是人们对自己真正是什么的理解的一种展现。

以我们的四大发明为例,火药是道士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进行炼丹活动时发现的;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知识和资讯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们的特权,他们享有对“神”的祭祀权,因此能够掌握着文字和知识。造纸术和印刷术正是人们对知识和资讯的渴求,要发明出一种廉价、易用的传播方式,使它们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指南针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祭祀时要定好方向,因此指南针的特性让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由这四个例子,我们多少可以发现,古代的科学发明都跟“神”有关,更明确的说,跟人类想实现并行使“神的权利”有关。

中国的中世纪,由于信仰和代表思维模式的文化的变更,“神”变成了一种工具,而不再是一种信仰,人们对追求“神”的答案和“自己真正是什么”已经不再迫切,因此科技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相反,西方文明在经历了中世纪之后,人们对从宗教教条上去寻求答案已经不太认同,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和发现去证明自己的信仰。因此,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违反了宗教教义的科学学说。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相抵触的,其实都在干一件事--证明人类真正是什么。西方社会在证明“自己所是”的时候,各种科学发明和发现喷涌而出。因此,对比中国和西方二者的中世纪,我们可以发现,对信仰的选择,决定了科技的发展。

直到今天,新中国成立60多年后,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很置后,我们只是将科技当成了完善物质生活的一个手段,当成能够立于世界舞台不被淘汰的一种方式。我们对科技进步追求的渴望程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候问过:“我到底是什么?人真正是什么?”

信仰与文化统一的西方文明,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他们要追寻上帝的步伐,要实现上帝的能力。通过几百年来的不断努力,在科技上不断实现着原来人们根本想象不到的能力,不断给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现在的科技水平对于中世纪来说,基本已经等同于“神迹”。而中华文明由于追求的是强权和物质,当达到了某个程度,人们就放弃了继续前进。其实,我们的社会2000多年没有大的变化,原因也在于此。

第五篇:历史教学究竟为何而教

历史教学究竟为何而教?

——关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讨论

历史教学究竟为何而教?这是历史教师的方向问题。

今天,学习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老师的《如何制定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后,我与其他几个历史老师进行了交流,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于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由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而我自己对于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解是,和以前相比,更加强调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这基本上还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当然人文素质包括能力和知识,但是我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为重要。(其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应该融合在一起的)。

自从教改以来,我开始真正反思,研究过去的教学道路,思维训练的正反两方面、历史人文精神、我们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这次假期研修,我开始将这几部分联合起来思考,我觉得能力与精神意识都不可缺,能力的培养就是个性的培养。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实施。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老师着重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历史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历史阅读、阐释、评价、欣赏的能力,也要形成教师自己各具特色的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中,思维方式占据核心的地位。并且,学生的阅读、阐释、评价、欣赏都应该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之处,便是其内在的历史思维方式,个人或者群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它相融,这就是我现在对思维能力与历史观念(思维方式或历史意识)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我认为历史教学目标既要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有历史人文精神的训练。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二者融合起来。我经承认过去为了考试,确实是有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导致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有很多训练没有用到点子上,这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理解的不全面,教学的方式缺乏历史感,没有内在的精神意识造成的。这一切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很重要,历史教育也确实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但历史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还不是态度与价值观的灌输或养成(这可以说是目标之一),而是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或曰历史观。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历史观的基础上生成的,否则就会成为外在的或附加的,就像过去(失败的)思想教育那样。

这里,涉及到历史学是什么的问题。我们教历史,往往总是在教过去是怎样的,让学生记住过去。这样的教学,生成的态度与价值观很容易是被动的和脆弱的。其实,历史学并不是研究过去是什么的学问,而是研究过去是怎样发展和怎样变化的学问,是判定过去发展和变化的学问,是解释过去发展和变化的学问。因此,教历史应该是教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过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重要性、如何对这些变化进行解释、这些变化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就是历史的意识。要想这样做,就要运用联系、比较、分析等方法,做出接近事实的论述,这就是历史思维了。如果学生能够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他的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变得更正确。所以,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学会辨证、客观、全面、历史、发展地看待人类的社会活动,包括过去和今天的活动。态度与价值观正是在看历史、想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中生成的,人文素质也是这样培养和提高的。

另外,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还不大一样,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之前,不一定具有相关的知识和认识(如学习化学之前,我可能没有什么化学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哪怕是小学生)在上历史课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虽然会是不系统、不正确的)和历史意识,如学生看了电视里的历史剧,就可能以为清朝的皇帝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察秋毫,秉公办事,关怀民生,常常微服私访,惩治贪官,甚至还有绝技在身,会武功什么的(这不就是历史意识吗)。这种媒体造成的知识和意识,也是态度和价值观。一方面这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有好处,而另一方面,也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挑战,即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变得更正确。使他们接触和认识真实的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就会发生变化了。

所以,我的看法,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一堂课中具有指导性地位,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下载我们为何而憔悴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为何而憔悴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 教师每天都上课,每堂课都很努力也很投入,为什么学生自己就学不会呢? 1. 教师深陷课堂教学“忙碌之井”。比如:现在给你一只桶,让你把细沙、沙砾和石块装 进......

    我们为何活着——读《活着》有感

    我们为何活着——读《活着》有感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勾起了一场漫长的命运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句简短的对白,一句随便的谈话,又或是一段朴实的故事,铺满了一......

    《我们为何而读书》演讲稿与《我爱我的岗位》演讲稿范文合集

    《我们为何而读书》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为何而读书》。曾经有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回答老师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时,......

    泪,为何滴诗歌欣赏

    泪,为何滴我的喝醉,是有所不甘。我的落泪,是有所思念。我的负累,是有所期盼。我的洗罪,是望眼欲穿。我的幸福,是有你相伴。我的无奈,是望洋兴叹。作者耕夫之苦的文集执着…为你有那......

    为何这样爱情诗歌(5篇)

    为何你这样对我憎恨,曾经的誓言,难道如此不堪,你喜欢看到我沉沦,还是深夜让我买醉?为何这样?你可记得我们一起度过幸福的青春,那快乐的美酒令我们陶醉,春天享受着百花的祝福,夏天是那......

    如期而至诗歌

    每个夜晚,如期而至,一点不徘徊,与你有关的无耐。是谁?让它总是,如期而至?忧伤的思潮,在这儿澎湃。像风吹动柳枝,像水漫过岸边,像夜幕兵临,如期而至。这世界因为你,而不精彩,因为我交给你......

    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致富(范文)

    全世界都费解的问题 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致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的成就非常突出。1980年中国GDP相当于全球GDP的4%,2006年已上升到约16%。跟印度相比,1980 年时中......

    生命为何而存在――《张思德》观后感五篇

    生命为何而存在――《张思德》观后感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电影张思德中相关的故事情节,并引入了其中的片段,试图思考生命中的信念、执着对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让自己生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