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5篇]

时间:2019-05-14 22:5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第一篇: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处置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据我局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共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51起,涉及4630人(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现形式呈多样性。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就我县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越级上访、闹事、斗殴和冲突。一是越级上访。近3年来发生的51起群体性事件中,上访共33起,占上访总数的64.8。其中,赴市上访22次,是到县上访6次的近4倍。二是闹事和斗殴。闹事和斗殴占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11.6,具体表现多为群体性打、砸、抢行为和双方互相发生群体性斗殴甚至械斗,这两种形式均带有某种暴力性的倾向与表现,会对国家、集体和群众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失,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极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三是冲突。冲突多发生在道路、工地等特殊区域,这类事件共发生3起,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如2003年8月29日在晋长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冲突。

(二)地域分布不均衡。去年以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分布在经济状况较好、煤矿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乡镇。其中高都、周村、川底、下村、金村、巴公、大东沟等7个乡镇最多,发生在这7个乡镇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80.4。

(三)人员规模逐渐扩大。30人以下的19起,30-50人的11起,51-100人的17起,100人以上的5起。从人员规模上可以看出,我县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不强,策划发动者在事件中的组织煽动作用不很突出,参加人员多是久已成为一派或与所反映问题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较少出现个别人员“一呼百应”的情况。

(四)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我县与全国一样,群体性事件作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重复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越来越多,在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村矿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我县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性经济高速发展,各村、各煤矿由于自然资源的差异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由于占地、补偿、招工、环境污染等因素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3年来,因村、矿利益冲突和纠纷或以此为主要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到全部群体性事件的21.5。如晋煤集团成庄矿与大东沟镇长坡、范庄、沟西、河底和上庄等村因废水、废矿排放、煤矿开采造成土地下陷、地下资源开采等问题产生长期矛盾;县营王坡煤矿与下村镇上村村、万里村因煤矿占地补偿、煤矿招工等问题存在的矛盾,都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因煤矿开采引发群体性事件。多年来,在煤炭业高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煤矿严重越界开采、越层开采,造成地面部分群众房屋、土地裂陷,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安全威胁,这些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历史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合理,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且多数是重复性的事件。如北义城镇城公村群众反映的三八煤矿开采造成的全村80的住房裂缝问题,下村镇中村村群众反映的镇办煤矿造成的住房裂缝问题,等等。

(三)因财务不公开引发群体性事件。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权谋私、工作透明度不高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产生了怀疑,导致群众以群体性上访、闹事等过激行为表达自已的不满。3年来,由此类因素引发或以这类因素为主要诱因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5.7多。如高都镇下元庆村部分群众反映村务不公开、村委领导贪污腐败等问题,并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处理意见不满,多次到市、县政府群体性上访,2003年2月18日,该村30余名村民集体到市政府上访,堵住市政府大门,扰乱市政府正常办公秩序,并大声辱骂、殴打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致使大批群众围观,交通被堵塞,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四)因煤矿承包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尤其是一些镇办、村办煤矿承包经营,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分配不公、拉大了贫富差距、损害了村民利益,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极端反响。如南村镇段匠村在煤矿对外承包经营中,由于群众对承包方式不

第二篇: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处置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据我局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共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51起,涉及4630人(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现形式呈多样性。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就我县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越级上访、闹事、斗殴和冲突。一是越级上访。近3年来发生的51起群体性事件中,上访共33起,占上访总数的64.8。其中,赴市上访22次,是到县上访6次的近4倍。二是闹事和斗殴。闹事和斗殴占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11.6,具体表现多为群体性打、砸、抢行为和双方互相发生群体性斗殴甚至械斗,这两种形式均带有某种暴力性的倾向与表现,会对国家、集体和群众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失,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极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三是冲突。冲突多发生在道路、工地等特殊区域,这类事件共发生3起,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如2003年8月29日在晋长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冲突。

(二)地域分布不均衡。去年以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分布在经济状况较好、煤矿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乡镇。其中高都、周村、川底、下村、金村、巴公、大东沟等7个乡镇最多,发生在这7个乡镇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80.4。

(三)人员规模逐渐扩大。30人以下的19起,30-50人的11起,51-100人的17起,100人以上的5起。从人员规模上可以看出,我县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不强,策划发动者在事件中的组织煽动作用不很突出,参加人员多是久已成为一派或与所反映问题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较少出现个别人员“一呼百应”的情况。

(四)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我县与全国一样,群体性事件作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重复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越来越多,在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村矿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我县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性经济高速发展,各村、各煤矿由于自然资源的差异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由于占地、补偿、招工、环境污染等因素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3年来,因村、矿利益冲突和纠纷或以此为主要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到全部群体性事件的21.5。如晋煤集团成庄矿与大东沟镇长坡、范庄、沟西、河底和上庄等村因废水、废矿排放、煤矿开采造成土地下陷、地下资源开采等问题产生长期矛盾;县营王坡煤矿与下村镇上村村、万里村因煤矿占地补偿、煤矿招工等问题存在的矛盾,都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因煤矿开采引发群体性事件。多年来,在煤炭业高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煤矿严重越界开采、越层开采,造成地面部分群众房屋、土地裂陷,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安全威胁,这些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历史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合理,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且多数是重复性的事件。如北义城镇城公村群众反映的三八煤矿开采造成的全村80的住房裂缝问题,下村镇中村村群众反映的镇办煤矿造成的住房裂缝问题,等等。

(三)因财务不公开引发群体性事件。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权谋私、工作透明度不高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产生了怀疑,导致群众以群体性上访、闹事等过激行为表达自已的不满。3年来,由此类因素引发或以这类因素为主要诱因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5.7多。如高都镇下元庆村部分群众反映村务不公开、村委领导贪污腐败等问题,并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处理意见不满,多次到市、县政府群体性上访,2003年2月18日,该村30余名村民集体到市政府上访,堵住市政府大门,扰乱市政府正常办公秩序,并大声辱骂、殴打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致使大批群众围观,交通被堵塞,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四)因煤矿承包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尤其是一些镇办、村办煤矿承包经营,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分配不公、拉大了贫富差距、损害了村民利益,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极端反响。如南村镇段匠村在煤矿对外承包经营中,由于群众对承包方式不

满和对村干部不信任,引发了群体性冲突事件。

(五)因农村换届选举引发群体性事件。村委换届选举是农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措施,唤起了农民参与管理集体的极大热情,但是因选举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集中多发趋势,仅在选举期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占3年来群体性事件的15.7。其中,既有群众对选举法规和规则理解不深的原因,也有有关职能部门对选举组

织不力、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六)因工作不力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实际情况看来,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不是突然爆发的,多数是通过合法渠道反复反映无效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往往经历了一个由个体上访到群体性上访,从合法合理反映到越级上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有关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三阻四,对反映问题的群众“冷硬横推拖”,使群众求助无门,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预防和处置措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全力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说到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党委政府必须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积极组织,有效整合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发挥出最佳合力,对于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协调解决,必要时要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面作出某些决定,树立基层组织的权威,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竭尽所能地为人民服好务,维好权,千方百计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形势需要时,要现场成立临时指挥小组或指挥部,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力预防群体性事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扎实高效的排查调处,预防工作就是空中楼阁,这方面应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排查。排查是发现矛盾纠纷和隐患的过程,是做好预防的根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排查,及早发现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目前的状态,可能的发展趋势,可能导致的后果,并记录在案,对于已经发生、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发出预警性信息,以引起高度重视。排查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包村乡镇领导和包片民警等深入群众中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耐心的工作态度,去倾听、去了解,既要向村干部了解,也要向群众了解,要接触群众的不同层面,对于已经明确为两个对立面的双方,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努力掌握真实情况,为下步调处工作做好准备。二是调处。调处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关键。问题和隐患能不能消除在萌芽状态,主要在于调处的质量和效果。调处是一项需要非常细致、牵涉面较广的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协调各方利益,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抓在手中,多方创造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进行解决。要列出时间表,以诚恳的态度、积极的姿态争取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条件比较成熟的,要立即解决;不很成熟的,要限期给群众答复;确实不能解决的,要立即上报上级,寻求支持,绝不能因推诿扯皮、瞒报、隐报造成后果。

(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坚决打击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体性事件无论表现形式如何,是否有过激行为,就其性质来说,绝大多数还是属于利益诉求的表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采取说服教育和疏导缓解等方法来解决。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辄把公安机关推到第一线,决不能用专政的手段对付人民群众,从而激化矛盾,使事态复杂化。但是要坚决防止“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密切注意群体性事件的动态,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严格履行职责,该出警时要快速出警,绝不能缩手缩脚,该采取强制措施时要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决不能放弃职责。当群体性事件出现聚众冲击党政机关、阻塞交通、打砸抢烧等行为时,要快速果断依法处置。对于混迹其中,煽风点火的,要坚决打击。

第三篇: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处置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据我局统计,2003年以来,我县共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51起,涉及4630人(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现形式呈多样性。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就我县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越级上访、闹事、斗殴和冲突。一是越级上访。近3年来发生的51起群体性事件中,上访共33起,占上访总数的64.8%。其中,赴市上访22次,是到县上访6次的近4倍。二是闹事和斗殴。闹事和斗殴占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11.6%,具体表现多为群体性打、砸、抢行为和双方互相发生群体性斗殴甚至械斗,这两种形式均带有某种暴力性的倾向与表现,会对国家、集体和群众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失,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极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三是冲突。冲突多发生在道路、工地等特殊区域,这类事件共发生3起,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如2003年8月29日在晋长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冲突。

(二)地域分布不均衡。去年以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分布在经济状况较好、煤矿企业较多、交通便利的乡镇。其中高都、周村、川底、下村、金村、巴公、大东沟等7个乡镇最多,发生在这7个乡镇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80.4%。

(三)人员规模逐渐扩大。30人以下的19起,30-50人的11起,51-100人的17起,100人以上的5起。从人员规模上可以看出,我县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不强,策划发动者在事件中的组织煽动作用不很突出,参加人员多是久已成为一派或与所反映问题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较少出现个别人员“一呼百应”的情况。

(四)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当前,我县与全国一样,群体性事件作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往往是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特别是重复性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越来越多,在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村矿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我县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性经济高速发展,各村、各煤矿由于自然资源的差异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由于占地、补偿、招工、环境污染等因素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3年来,因村、矿利益冲突和纠纷或以此为主要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到全部群体性事件的21.5%。如晋煤集团成庄矿与大东沟镇长坡、范庄、沟西、河底和上庄等村因废水、废矿排放、煤矿开采造成土地下陷、地下资源开采等问题产生长期矛盾;县营王坡煤矿与下村镇上村村、万里村因煤矿占地补偿、煤矿招工等问题存在的矛盾,都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因煤矿开采引发群体性事件。多年来,在煤炭业高利润的驱使下,一些煤矿严重越界开采、越层开采,造成地面部分群众房屋、土地裂陷,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安全威胁,这些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历史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解决不合理,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且多数是重复性的事件。如北义城镇城公村群众反映的三八煤矿开采造成的全村80%的住房裂缝问题,下村镇中村村群众反映的镇办煤矿造成的住房裂缝问题,等等。

(三)因财务不公开引发群体性事件。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权谋私、工作透明度不高等行为,这些行为使农民群众对农村干部产生了怀疑,导致群众以群体性上访、闹事等过激行为表达自已的不满。3年来,由此类因素引发或以这类因素为主要诱因的群体性事件占全部群体性事件的15.7%多。如高都镇下元庆村部分群众反映村务不公开、村委领导贪污腐败等问题,并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处理意见不满,多次到市、县政府群体性上访,2003年2月18日,该村 30余名村民集体到市政府上访,堵住市政府大门,扰乱市政府正常办公秩序,并大声辱骂、殴打维持秩序的公安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致使大批群众围观,交通被堵塞,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四)因煤矿承包引发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一些煤矿企业,尤其是一些镇办、村办煤矿承包经营,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分配不公、拉大了贫富差距、损害了村民利益,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引起了群众的极端反响。如南村镇段匠村在煤矿对外承包经营中,由于群众对承包方式不满和对村干部不信任,引发了群体性冲突事件。

(五)因农村换届选举引发群体性事件。村委换届选举是农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措施,唤起了农民参与管理集体的极大热情,但是因选举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集中多发趋势,仅在选举期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占3年来群体性事件的15.7%。其中,既有群众对选举法规和规则理解不深的原因,也有有关职能部门对选举组织不力、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六)因工作不力引发群体性事件。从实际情况看来,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不是突然爆发的,多数是通过合法渠道反复反映无效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往往经历了一个由个体上访到群体性上访,从合法合理反映到越级上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有关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三阻四,对反映问题的群众“冷硬横推拖”,使群众求助无门,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预防和处置措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

第四篇: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各阶层不断分化,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平衡日益明显和突出,出现了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以及利益对立关系显形化,导致群体矛盾逐渐凸显。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已经不显见了,苏州“通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因此,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问题,建立有效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已经成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当务之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作者系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一文系统全面地从政府、利益表达者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包括观念、制度和技术层面;利益表达者的角度包括对制度设置的是否认同和自身素质、维权意识的提高;社会的角度包括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通讯所带来的群众广泛参与和舆论监督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对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推动作用。该文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变迁以及社会风险的分配逻辑等社会学视角系统地分析了导致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论证了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性。同时,对国外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提供借鉴。此外,本文对规范和引导集体表意行为和防范群体性事件、建立社会危机的预警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述文献:

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2009.相关文献:

【1】任剑涛.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 2006,(01).【2】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6,(01).【3】崔凤,张海东.社会分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及其政策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3).【4】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中师

范大学, 2007

【4】高恩新.当代中国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复旦大学,2009

【5】容志.政策变迁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D].复旦大学,2008

【6】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 2009

第五篇: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提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首先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的兴起是必然趋势。其次,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对政府极其职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对政府避害趋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 群发性事件 政府 应对策略 【主体】: 绪论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络在民众生活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随之出现兴起。从“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对于社会、政府、民众的影响愈见巨大。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的掌握,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成为谣言萌发传播之地,为不良用心之人所利用,还可以使网络成为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型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然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政府实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正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异变性、利益性、突发性、群体的情绪性等特点,同时,基于其运行载体的特性,它还具有高度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复杂的结合体几个特点。网络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传播参与主体多元性、传播环境宽松性、传播资源的永续共享性,以及跨国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事件讨论的“网中人”。[1] 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网络更具草根性、平民化。从而使得政府对其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传播途径、形式基本固定,发布的内容也受到政府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的多方审查和制约。虽然现在市场化下,其自由度相对扩大,但基本上可以说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此情形下,其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即由上达下,民众是被动的接收者,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比之下,网络的监督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媒体,这使得传播内容庞杂,有时甚至传递谣言。同时,网络参与主体的年龄层次、教育背景、从事的职业的异质性,使得网络在主体构成上具有多样性,代表了不同立场、利益的各个群体。而网民身份的匿名性,最大限度的淡化了网民的现实身份,包括性别、职业、地位等分层,使得网民在发表意见时较少有顾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

此外,网络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与传统的报纸、电视相互制约,互为依托,共同对社会形成影响。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事件,在网络形成热点和高关注度、高点击率后,无一例外的又进入报纸电视,形成第二波热潮和争论。[3]这种交互性作用,使得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以上海钓鱼执法案为例。这个案例虽然比较老,发生在2009年,但却非常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以关键事件为结点,钓鱼执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受害者张辉以“善良的被骗”为名在网上发帖,揭露交通执法大队一“钓鱼”手段,非法取证。此后被各大论坛转载推荐热评,各电视台、报纸也相继跟进。而上海政法相关部门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应及应对。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8岁小伙子孙中界在面对钓鱼执法时,愤而断指以证清白。天涯社区的帖子“上海又现钓鱼执法”一文,再次引发网友对钓鱼执法事件的关注和抨击。同时,传统媒体较大规模的介入迅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使其成为了全国性的关注狂潮和社会焦点。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开始正面回应媒体,表明态度。第三阶段,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公布调查报告称孙中界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取证手段并无不当。该调查报告引发了各界的强烈批评和质疑,事件再次升级。第四阶段,10月,浦东新区政府宣布重新组建一个包括各界代表在内的调查组对案件进行重新审查。最终确定原南汇执法大队在执法过程中使用了不正当的取证手段,原调查结果与事实不符。浦东新区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并启动相应的问责制度,追究责任。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民众诉求渠道的缺失。事实上“断指”并无“证清白”之功效,对此,孙中界向媒体的解释是,因遭执法机关诬陷,且辩解无效、投诉无门。[4]这其实是表现了孙中界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在面对执法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时,出于极端的弱势地位,通过自残的方式,吸引网友与民众的关注,形成一股舆论力量以抗衡政府权威。追根溯源,国家、民族、社会、政府的形成都有着通过团结以求生存的原因。在面对巨大生存挑战的时候,人通过组成团体的方式追求力,与危险相抗衡。因而网络群体的产生也有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力的结合,以保障自己权益的成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则是诉求过程中的极端表现。

反观政府部门的应对。在事件前期,即张辉阶段,政府出于消极的不作为态度。这其实是错过了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有利时机。网络群体性事件虽然是突发的,但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是普遍性的。如在张辉阶段,其实就已经表明了钓鱼执法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由此可见,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一个预示和反映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功能。而在孙中界阶段,执法虽然给予了足够重视,但却做出了“取证手段并无不当”的调查结论。这实际上使得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降低,及至后面重新立组调查,推翻了原先结论,可谓是一败涂地。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见识到网络舆情对政府、社会的影响力之大。因而,政府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如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而取得民众的信任,以恢复加强政府公信力是首要及关键。

当然,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有很成功的案例。如厦门px事件。就海沧PX化工项目,政府首先在网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虽然投票一度被中止和撤消。但最终通过市民座谈会的形式圆满结束。厦门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最终选择疏而不是堵,选择向民意靠拢而不是与民意对抗,选择把民意纳入地方治理,鼓励市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媒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讨论,知识分子在自己的职业范围提供专业意见,所有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启动,才能最终起作用。起于网络,终于座谈会的px事件可谓是榜样之作。

在前两个案例中,网络媒体,公众舆论都显示着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上网络也会成为谣言滋生之地。如先前的抢盐**即为一例。民众对网络传播的信息真伪度不加判断,盲目跟风,以谣传谣,成为笑谈。即使是在钓鱼执法事件中,我们也应当警惕网络舆论会演化为一种民主暴政,以自由民主为名扼杀自由民主。

对策探究:

为应对网络群体性,政府应该建立敏感政策领域的预判预警制度。委派专业人员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时掌握网络热点议题,确定网络敏感领域的问题,形成实时监控,及时反映、及早预防,做出科学判断,在预判预警的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降低由网群事件引发危机的概率。

其次,政府要增设新的诉求通道,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通过制造新兴的诉求,使得民意得以汇聚,公众可以完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则借助电子政务建设,发布讯息、公布统计数据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平台,让网民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5]一方面可以保障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弱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计公众网络参与评比到市民座谈会,大规模地自由讨论促成政府与网民有效互动,推动事件的解决,提升政府公信力,进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同时,政府还需要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同步。以抢盐事件为例,借助传统媒介,如电视、电台、报纸,可以有效的去除虚假信息,澄清真相。

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应将网络平台视为了解民意的快捷渠道,利用网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对话。政府要转变治理理念,恢复政府形象基层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国家强制力进不去,应对网群事件的法则应是以疏导为主,在基于信息公开与交流互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坚持原则,耐心劝说,注重策略和方式的灵活性主动融入到网络虚拟世界中,使政府角色与网络社会产生互动,与网民形成共鸣。

【结束语】:

在信息社会,网络作为新生的媒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会产生“一点发信,多点感知,交互传递,滚动扩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目前,政府在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比如没有完善的信息预警机制、对网络含有怀疑抵触的情绪等。因而难以有效的制止谣言、规避群体性事件发生。在新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网络平台打造为了解民意的快捷渠道,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以疏导为主,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交流互动、平等对话;要求实时监控,及时反映、科学预防等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问题,本文受条件经验所限,只能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变挑战为机遇。

注释

[1]李金龙 黄峤 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1)第31页

[2]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 理论月刊 2008(4)第22页

[3]叶匡政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公众舆论的法庭 青年记者 2009,(07)第35页

[4]翁文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第27页

[5] 廖芳玲 顾金喜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浙江学刊 2011(1)第44页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黄峤 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 [期刊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1)2.王智军 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须有新思维 [期刊论文] 探索与争鸣 2011,(05)3.汝信 陆学艺 李培林 社会蓝皮书—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姚伟达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特征、成因及应对 [期刊论文] 理论探索 2010,(04)5.叶匡政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公众舆论的法庭 [期刊论文] 青年记者 2009,(07)

6.贾宝林 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期刊论文]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 0 0 9(3).

7.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 [期刊论文] 理论月刊 2 0 0 8(4).

8.刘雅静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期刊论文] 福州党校学报 2011(4)9.凯斯-桑塔斯.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M]. 黄维明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10.翁文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期刊论文]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7(2)11.廖芳玲 顾金喜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期刊论文]浙江学刊 2011(1)12.Kropp, T.System threats and vulnerabilities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 J ] IEEE Power & Energy Magazine 2006, 4(2)13.Weihui DaiXiqiong Emergency Event: Internet Spread, Psychological Impact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 J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1, 6(8)14.Kumar,S ;Yogesan,K;Hudson,B ;Tay-Kearney,ML Constable,IJ Emergency eye care in rural Australia: role of internet [ J ] Eye 2006, 20(12)15.孙培军 基于抗争性质、动因与治理的分析 [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 2011(2)16.肖文涛 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 [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9(6)17.李松 理性把控网络舆情,[期刊论文]瞭望新闻周刊 2009(33)

下载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安边防部队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方法

    公安边防部队处置各类群体性 事件的具体方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就群体性事件中的执法规范化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群体性事件中的规范执法问......

    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与思考

    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与思考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群体性......

    关于对运用“群众路线”思维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关于对运用“群众路线”思维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无形间增加了公安机关调处矛盾纠纷和处臵群体性事件的成本和难度,不仅时......

    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

    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应对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应对研究孟彩霞1(1.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郑州市,450053)摘要: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

    群体性事件下的公安临战舆论引导

    江苏警官学院毕业论文 浅论群体性事件下的公安临战 舆论引导 摘要:公安舆论引导是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安机关做好新形势下涉警舆......

    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报告(合集5篇)

    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的第二单元,要求学员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我结合自身在基层政府工作,需要经常面对群众,解决群众反映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较多接触到群体性......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摘要: 中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是我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