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

时间:2019-05-14 22: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

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总第35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5期

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

巴中市司法局副局长 王刚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企业效益下滑、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大量聚集,稍有处置不当,个体问题可能转化为群体问题,民事案件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普通纠纷可能转化为政治事件,势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深刻反思,冷静分析,认真总结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领域、类型、规律、特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有六个显著特点:

(一)数量逐年攀升。全国1997年发生群体性事件187件,1998年发生279件,同比上升49.2%;1999年发生675件,同比上升141.9%。我省2002年发生群体性事件1143件,2003年发生1540件,同比上升28.9%;2004年发生1985件,同比上升28.9%;2005年后全省群体性事件数量虽有小幅下降,但仍保持高位运行。去年贵州瓮安县“6o28”事件、云南孟连县“7o19”事件刚刚过去不久,今年6月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湖北石首“6o17”事件、福建延平区“6o23”事件和广东韶关市“6o26”事件而引发的“7o5”新疆暴力犯罪事件。群体性事件由来已久,但今年仅6月份1个月内连续发生3起,群体性事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已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二)利益矛盾居多。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或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企业改制、拆迁安置、征地补偿等。我省2003年发生群体性事件1540件,其中因利益矛盾引发的占52.4%;2004年发生1985件,其中因利益矛盾引发的占56.5%;2005年发生1886件,其中因利益矛盾引发的占46.7%。

(三)关联性相互作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局部地区、某一行业对个别问题处理解决,诱发了相邻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相关群体连锁反应,形成了“蝴蝶效应”,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四)突发聚合快速。从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来看,往往起因于一件极为普通的治安案件、民事纠纷,看似情节简单,但矛盾纠纷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发生,特别是受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传统从众心理的双重影响,一些与事件起因毫无瓜葛的人员在媒体谣言的传播中快速聚集,跟“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多,而且来势迅猛、影响巨大,令人猝不及防。

(五)冲突激烈加剧。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方式日趋激烈,采取聚众堵塞交通,非法游行、示威,聚众滋事和围堵党政机关等激烈方式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

(六)处置难度增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积淀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方式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大多数群众的无利益参与与少数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交织在一起,群众的正当利

益诉求与少数公务人员作风、腐败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大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和风险。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尤以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农民工失业返乡、房地产开发“烂尾楼”矛盾纠纷突出,群众愿望难达到,处理起来难度更大。

二、着眼未来,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新态势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压力,必须着眼未来,认真研究和科学预测今后一个时期诱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态势,才能有的放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预防和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

(一)群体性事件总量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将是一种常态。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社会转型的局部质变阶段,必然是一个机遇不断涌现、矛盾层出不穷,传统的痼疾、时代的痛楚叠加交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身份结构都发生着重大转变。特别是由于阶层分化、利益结构失衡、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不健全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和参与主体,使得矛盾冲突更为复杂多样,在这种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总量可能上升,矛盾可能更加尖锐,冲突可能更为激烈。

(二)利益矛盾仍是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首要因素。从全国、全省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80%以上都与群众自身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更多地从过去的“是非之争”被如今的“利益之争”所取代。有调查资料表明,农村征地补偿、城市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改革、教育医疗住房改革、收入分配差距、劳动和社会保障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外出民工大量失业返乡、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土地流转等领域中的利益矛盾,仍是当前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首要因素。

(三)发展失衡是未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性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使得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是导致现阶段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性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全国社会和谐稳定形势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96,最高20%的人占有58.4%的收入份额,而最低20%的人仅占有3.0%的收入份额,收入均值比达到18.2∶1,东、中、西部人均年收入比为2.23∶

1.14∶1。另一份统计资料更暴露出行业收入差距悬殊,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性收入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四)“三风”问题将会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燃点”。党风、行风、干部作风是人民群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发展升级的“燃点”。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燃点”比较高的阶段。近年来,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还未根本改变,部分干部作风简单粗暴,人民群众严重不满,甚至形成逆反和抗拒心理,特别是在出现矛盾纠纷后,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依赖于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动不动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加速矛盾纠纷升级,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

(五)偶发事件将可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反映,但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一件偶发小事引起的。这些极为普通的矛盾纠纷“火星”背后,都有一堆“干柴”,一旦有适当的导火钱,加上“仇富、仇官、仇不公”情绪的助推,大量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一个街头纠纷也可能酿成一场波及全城的集体无理性发泄。这表明,一方面,当前社会各类深层次矛盾达到临界状态;另一方面,许多利益受损群众的心理承受程度处在“崩溃”边缘,一旦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六)社会传媒的介入和传统的从众心里使群体性事件发展升级加快。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报纸已进入普通老百姓家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媒体快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这一方面可以使群众及时了解与知晓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导致群众对某些事件的传播和聚集速度加快。由于信息不对称,群众难以分辨真相,加上社会传统从众心里的影响,群体抱着聚集看热闹、起哄的心态,在谣言、串联、煽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铤而走险,采取极端行为。

三、开拓创新,建立机制,妥善处置群体事件的新措施

(一)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转变观念,深化认识。一个社会存在矛盾和纠纷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群体性事件中真正实施违法犯罪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群众只不过是凑热闹的看客,但看热闹并不等于闹事,聚众并不等于骚乱。因此,我们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要坚持没有事不惹事,出了事不怕事;既不因怕而忧心忡忡,束手无策;也不能掉以轻心,水来才开沟。要转变观念,深化认识,直面问题,寻求破解之道。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冲突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在第一时间处理好第一现场。

(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四种心态:一是拖。上任的矛盾纠纷不想碰,自己任上的矛盾纠纷往下拖。二是躲。群众从前门进来,领导从后门逃走,躲矛盾,躲群众,躲难听的话。三是捂。捂矛盾是为了考核得高分,捂矛盾是为了升迁提拔,捂矛盾是为了评先受奖。四是推。你推我,我推你,任何部门、任何人也不愿意牵头去解决,一些问题一推就是几年甚至十多年。

(三)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纠纷解决机制通常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和审判、仲裁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构成。法院裁判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手段,并非唯一手段,也不是优先选择。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和熟人社会,有着“和为贵”的传统,建立和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诉讼调解为主导和法院裁判、商事仲裁为保障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能够将文化传统、情理习俗、法律规定等融于矛盾纠纷解决之中,更符合我国国情,也是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影响较大、对立情绪较强,涉及面广的矛盾纠纷,尽可能从调解方面多做工作,争取用和解的方式解决,才能更好地防止矛盾纠纷“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

(四)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处置群体性事件是一项复杂而又敏感的工作,是政治、法律、政策、策略的全面运用,尤其是对党政一把手来说,确实是考政治,考水平、考谋略、考胆识的一道综合考题。由于群体性事件形成演变较快,聚集人数较多,一定要讲究法律、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必须坚持慎用警力、慎用警用器械、慎用强制措施,坚决防止因用警不当、定位不准、处置不妥而激化矛盾,坚决防止伤亡事件。

在具体的处置方法上,一是用法。在法律的框架内,动用法律的手段,合法解决问题。执法者要依法办事,不能执法犯法,否则会授人以柄;对群众合法诉求尽快解决,不合法的不能一味迁就;对违法人员和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二是用策。适时运用法律、政策、教育、强制等措施,在妥协和弹压“灰色地带”把握尺寸。三是用势。用好权、用好人、用好媒体,确保决策政策,执行得力,舆论正面引导,群众迅速疏散,事件迅速平息。

(五)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培育特殊群体的“代言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一方面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特定群体“代言人”缺位,群体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他们有意见、有委屈,没有地方、没有机会表达,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特定群体之间没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机构来代言,成为引发群体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在一些特殊行业建立协会、商会、工会、基金会等群团组织,或对一些有争议的事实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独立公正作出结论,使之成为行业或客观事实的“代言人”,已是当务之急。

(六)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需要政府和媒体及时公开信息与引导。过去,一些地方之所以群体性事件形成气候,在于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封锁消息或保持沉默,新闻媒体一再失声,导致正面消息听不见、看不到,流言、小道消息满天飞,引发成千上万群众聚集围观,最终发生群体性事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探索建立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分析、新闻发言制度,需要完善大众传媒快速反应机制,需要提升通过媒体传达政府声音的能力,需要在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事实真相,引导群众配合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迅速恢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8-1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与思考

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与思考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行为。群体性事件是由群体性上访演绎而成,一般以合理的诉求、非法的方式,群体参与、扩大事态、激化矛盾、制造影响、加剧冲突为手段,以参与人数多、诉求标的高、处置难度大、耗费大量精力为特征,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给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铜梁县公安局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处置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的棘手的难点和问题,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我县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

(一)现状及特点

今年以来,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中,群体性事件成为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执法过错等方面,个别人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挑唆,聚集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采取集会、集体上访等方式,围堵党政机关、交通要道、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采取过激手段,以求解决问题,造成恶劣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公安机关通过对近期发现的如原xx部队退伍军人、沿井村村民的多次集访和闹事、原民办教师、老知青、移民集访等xx余件闹事苗头和xx余起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都在xx人以上。我局在处置过程中做到了快速反应,采取积极措施,协助有关部门作好矛盾纠纷的疏导化解工作,避免了矛盾的升级和事态的扩大,确保了全县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根据对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当前群体性事件具有几个带共性的特点:一是具有复杂性。从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案件中出现了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民内部矛盾挑拨是非、插手制造事端的动向,从合理的诉求发展到非法的方式,致使少数上访者无理取闹。因此,复杂性与合理性互为表里、相互交织。二是具有利益性。社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群起响应,多人聚集上访,酿成群体性事件。三是非政治性。大多数群体性矛盾尽管有些转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非常激烈,社会影响也很大,当事人的要求过高,但大多具有合情合理的因素,他们并不具有反对社会政治制度的目的,所以一般属于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非政治性的特征。四是具有渐进性。任何突发事件都有酝酿、发展、蔓延、爆发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没有前兆或没有准备。事件规模越大,涉众越多,其准备的过程就越大,时间就越长。因而,我们一定要发动基层组织,及时发现苗头,提高未雨绸缪的能力,将各类突发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五是具有多变性。由于引发矛盾的因素具有多层次性、多发性。如个体性矛盾由于化解不及时、处置不妥当就可能变成群体性矛盾;群体性矛盾由于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可能转化、激化,成为突发性事件,因而,我们要注重群体性矛盾的多变性,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情况,积极化解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二)处置策略及经验

一是依靠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是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力保障。

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都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坚持各方配合、多方施策。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互相配合,多方施策,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力争把群众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造成危害。

二是依靠基层治保组织,发挥骨干作用,是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先决条件。基层治保机构组织健全,治保人员作风正派,处事公正,严格执行依法调解的原则,得到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就能够及时制止事态的扩大。对当事人一视同仁,不分地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决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积极主动,无利可图则推三阻四,敷衍了事,甚至放任矛盾激化引起犯罪发生。坚决避免因态度冷漠和作风粗暴引发农村不安定事件。

三是依靠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缓解矛盾激化的有力武器。当前不论是农民或是个别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其严重程度已不可忽视,特别是与上访群众有利益关系的个别机关干部素质低下、阳奉阴违、利用对政策法律的一知半解,挑唆、鼓动、策划群众闹事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加大对公务员和人民群众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改变生硬灌输和走过场的做法。概括的讲: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禁恶于已然之后,德治禁恶于将然之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和农民教育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提高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是灵通情报信息,及时掌握动向,做到防范于未然,发现事态能够迅速制止,是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功在于灵通信息、情报准确,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因此,要形成公秘结合,专群结合,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层次信息网络和反馈制度,把信息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力争做到信息队伍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上下联系一体化,分析信息专业化,综合反馈网络化。积极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动向,把矛盾解决在萌芽或初始阶段,对于群体性事件要坚持治“早”,防止形成事实。

五是加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坚持慎用警力,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是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开展队伍整训、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在执法过程中要对一些业务素质差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以管人者自居,言行粗鲁、随意动手打人,“吃了原告吃被告”、唯利是图、时常与群众发生争执冲突的执法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或岗位轮换。对教育后仍不改正的,采取有效措施,调离执法队伍,保持执法队伍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在做群众工作中,树立群众观念,讲究工作方法,防止随意抓人,切忌工作人员言行不当激化矛盾。

六是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分类处置,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成功方法。在实践中,对纯属人民内部矛盾的事件,要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的合理和正当要求给予耐心的解答,讲明道理,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属于敌对分子插手操纵的问题,要把事件的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群众区分开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控制幕后操纵者和组织者。在整个处置中,坚持慎用警力的原则,在现场采取克制和忍让的态度,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有效防止授人以柄,激化矛盾和酿成新事端等问题的发生,保证整个处置过程是在有理、有节、有序的情况下进行。

二、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从近年来我县依法妥善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来看,有一定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了一定处置规律,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难点和问题,给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处置工作带来相当难度。

(一)事前预防和化解至关重要,如果矛盾升温,处置难度就会增大。群体性事件真正突发性的并不多,有的事前已有苗头,有的有明显的群体活动,有的出现集体上访,有的发出群体聚集的信息等。许多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表明,群众矛盾严重激化也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果在群众个体上访阶段国家工作人员态度冷淡、处置不当、处置不公,矛盾冲突极易激化。把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着眼点。既要高度关注显性热点难点问题,从中寻找苗头和倾向,又要高度重视隐性热点难点问题,慎防矛盾转化成显性、激化成严重冲突。

(二)处置不当、处置不公已成为目前群体性事件发生并激化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由直接、相关的物质利益矛盾引发,少量的是由涉及公平、民主权益保障以及文化因素引发。当前我县呈显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移民安置补偿等;呈隐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干群矛盾、执法不公、分配不公等基本权利不公等。因而,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冲突正在成为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矛盾冲突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干部,在某种意义上说:干部个人的政治业务素质、亲民爱民思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都是决定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必定留下隐患。

(三)动向把握不准,情报信息不灵,就会导致群体性处置工作被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有组织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素质低下、无理取闹、故意刁难、乘机寻衅滋事的群众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易引起社会同情,使情报信息收集的难度不断加大。但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缺乏认识,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缺乏敏感性,甚至不愿意提供情况。一些干部对各类复杂的社会现象见惯不怪,没有积极主动地收集掌握当地的不安定因素。在一些容易引发事端的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灵敏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尚未建立,导致情报信息和阵地控制工作十分薄弱。发生群体性事件后,我们的力量往往沉不进去,难以及时获取深层次、内幕性、高质量的情报信息,造成处置工作的被动。

(四)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社会权威结构失衡,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近年来,社会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呈明显的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尤其是在农村,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行政管理和控制严重弱化。基层组织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加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知之甚少或知之不管不问,致使一些本该在本地区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群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家权威的保护,单个的社会成员会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就会有组织的进行集体上访,因此,对抗性群体力量就会产生。

(五)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利益冲突调停不公正,是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

满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由于执行者认识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使部分群众因利益受到损害而对政策产生不满,以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二是因企业经营亏损、破产、转制企业的职工在工作安排和生活保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时,很容易引发群体上访甚至闹事事件。三是因征地搬迁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等相关政策不落实不配套,影响了村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六)处置群体性事件难度大,风险更大,尺度难以把握,是执法部门处置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处置现场情况的不确定性与处置方法的原则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政策性、灵活性、原则性灵活拿捏。群体性事件情况错综复杂,现场瞬息万变,而上级确定的处置方法一般比较笼统、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易把握。比如,何时动用警力,在群体性事件的各个阶段如何使用警力,强制手段使用的时机如何判断等等,都是比较敏感和难于把握的问题。实践中,公安机关深有感触,处置群体性事件难度大,风险更大,稍有不慎,就会铸成大错。因此,往往是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大都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三、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法制建设,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正确处理群众利益与合理诉求的关系,指导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等等因素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和个别国家工作人员,对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客观性、规律性、严重性认识不足,治本性措施落实得不够好,缓解社会矛盾的渠道不够通畅,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彻底,留有隐患,授人以柄,致使矛盾纠纷多发,隐患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基层组织对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复杂性、特殊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对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于各类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它可能导致暴力倾向,造成严重的暴力事件,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严重干扰党委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阻碍发展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会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大的社会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公安机关和基层治保组织必须克服无关紧要、无碍大局的思想,必须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来对待这个问题,认真地谋划、组织和指挥,使每一件群体事件都得到妥善的处理。

二是对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群体事件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从其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从众心理产生的聚众性,现场情绪的激烈性,事态发展的多变性等诸多因素上看,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因此,需要每个参与处置的干部特别是现场指挥的机关领导要全面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掌握和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和科学地分析判断,要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要特别讲究政策和策略。这一切需要全面提高政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同治安灾害事故作斗争,而且能妥善地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各类冲突和纠纷,会做群众工作。

三是对群体性事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以铜梁县为例,从近几年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很大部分与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群众观念淡薄,对职工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漠不关

心、态度冷淡、有问题不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又不会做群众工作,又不能引导群众认识、了解、支持国家政策,体谅国家困难,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政府的工作人员群众意识强、处理问题不留后遗症的话,能减少很多群体事件的发生。

(二)正确处理群众利益与合理诉求的关系,合理调停矛盾纠纷;国家工作人员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问题不留尾巴,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是缓解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

一是对群众的利益矛盾冲突处置欠妥。利益矛盾的大小是判断群体性事件发生及走向的主要考量,决定着冲突的严重程度及性质。比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虽然个别群众有攀比心理,毕竟丧失的是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对此所得到的补偿,他们不会随便让步;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群体,心理承受力较差,如果遇到不公平对待,很小的矛盾也可能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可怕的是,当前一般群众都有一种情绪化的消极心态,往往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事情并不大,也不难处置,如果交通执法人员不顾大局、为所欲为、偏听偏信,很容易演变成为上千群众聚集,围攻官员及警察等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因而不可轻视。

二是群众诉求渠道需进一步畅通,干部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业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群体性事件处于萌芽状态,各级干部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切不可麻痹大意,或者一旦发生就惊慌失措、进退失据。要下大力改变各级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渠道不畅的状况。尤其是在个别基层干部出于政绩考虑,隐瞒下情、掩盖矛盾、堵塞言路的情况下,利益受损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声音不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委政府,群众就会“兴师问罪”,“要个说法”。因而,很多群体性事件是“拖”出来的,结果将小事拖大,易事拖难,最后难以收拾。

(三)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法制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重心之一

一是不断加强和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三农”关系,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建设成果的关键。在农村,把开展依法治村同健全基层组织结合起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实行村务公开、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强化监督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实行上下互动,干群互约的治理;既要依靠法律的约束和治理,又要运用教育、说服、疏导的办法进行调理;既要体现法治精神,又要运用民主的方式;既要科学管理农民,更要约束基层干部。

二要全面提高农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切实抓好农村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保证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书籍、资料、报刊、杂志,同时要做好基本法和新法的辅导、培训工作,要把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作为任用和考核农村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农村具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开发和提倡适合农民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等专业的自学考试,并作为选任农村干部时必备条件之一进行考核,切实为他们解决学习、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他们逐渐成为建设和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第三篇:如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发言稿(最终版)

如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发言稿

各位领导、战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叫,现年31岁,中共党员,参加工作。今天我能站在这里接受大家的挑选,深感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妥善处置群体事件,演讲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当前,县委政府“三化一游”主战略的实施,使我县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

期,随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设生产,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开发建设,征地拆迁等工作的展开,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个别矛盾甚至尤为突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演变成群体事件。众所周知,群体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会演变成暴力事件,这样就会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社会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还会危及到国家安全,为此,如何妥善处置群体事件,是摆在我们公安机关面前的重要任务。

妥善处置群体事件,第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预防、处置群体事件的工作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给我们总结的一条好的经验。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是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首先,要健全社会舆论分析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各种诉求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掌握各种线索和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把群体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处置群体事件的应急预案,要坚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力量积极协调配合,确保群体事件发生后,能快速反应,及时应对。

第二,因情施策,对症下药,审时度势,分类处置。群体事件发生后,一般不宜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要慎用警械、武器,要以做群体工作为主,策略上刚柔并济,要大张旗鼓的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让群众知道使用非法手段反映诉求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要宣传、引导和教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采取合法方式反映诉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要及时给予解决,不在职权范围内的,也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部分合理的部分解决,没有道理但确有困难的,也要从人文关怀方面千方百计的给予帮助,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要始终做到“有利、有理、有节”,要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机,大胆决策,要及时找出群体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通过恩威并施等方法,做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使其为我所用,对通过政策攻心后仍然执迷不悟的,或者纯属无理取闹提出过分要求的,要视情节予以控制,防止事态扩大,对于一般参与者,则重在搞好政策法规教育,对属于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煽动或者操纵群体事件的,要及时给予惩处,对一些犯罪分子从中进行打、砸、抢、烧等严重威胁人身、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要果断处置、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第三,防止事态反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事态平时后的工作与平息事态同等重要,切忌“重处置,轻善后”。一是在处置过程中承诺群众要解决的问题,要兑现政策及时解决,不能因解决不及时,又产生新的群体事件;二是要深入群众中做群众工作,消除误会;三是要密切关注社会面的新闻宣传工作,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和不明真相的人打着维权等旗号炒作事件,误导社会舆论。实践证明,通过宣传工作,可以及时有利的控制事态,为平息整个事件创造有利环境。

竞争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也许,这次机会不能成为我工作的新起点,但至少也是我人生旅途的加油站,无论这次竞选结果如何,我将永远牢记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两句话,“不抛弃,不放弃”,今天我在这里争分夺秒地说,明天我仍会只争朝夕地干。我要做一名敢于碰硬的“铁匠”,绝不做攉稀泥的“瓦匠”。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借此机会,我衷心祝福各位领导,战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谢谢大家。

第四篇: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课程考试答案

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课程考试答案

一、单选(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群体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指导原则中,比例原则是指?

A.? 预防+治疗

B.手段必要,并与目的相称 C.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D.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是信息

2.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是尊重国民的什么权利?

A.选举权 B.被选举权 C.表达权 D.知情权

3.总结贵州瓮安县发生的6·28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经验,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遵循哪项原则?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准备在先的原则 C.依法表态的原则 D.从众原则

4.下列不属于预防为主,准备在先原则要求的是?

A.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积极地开展各种隐患的普查工作。B.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C.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地收集发现和发布信息,也就是要开展预警工作。D.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学习突发事件相关法律 5.突然爆发的以寻求共同利益为种类采取自发或者有组织聚众犯事,与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发生对抗的行为或者活动。这指的是?

A.群体性突发事件 B.国家安全事件 C.军事打击事件 D.民族分裂事件

6.我国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是在何时?A.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B.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

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的时间是?

A.2003年11月1号 B.2007年1月1号 C.2003年1月1号 D.2007年11月1号

8.衡量党委和政府是否有处置能力的第一标准是什么?

A.反应适度原则 B.真诚沟通原则 C.承担责任原则 D.速度第一原则

二、多选(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1.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中具有的典型性包括?

A.涉及利益群体具有广泛性

B.引发问题具有全国的普遍性 C.在全国范围有延伸效应

D.处置方式中新的尝试和新的思维值得总结和归纳

2.衡量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有没有能力的标准包括?

A.速度第一原则 B.承担责任原则 C.真诚沟通原则 D.系统运行原则

3.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下列哪些单位应当及时调节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A.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B.乡级人民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4.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指导原则包括?

A.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B.行政应急性原则 C.比例原则 D.问责制原则

三、判断(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依法表态原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具体到预防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需要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

正确 错误 2.政府应当正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正确 错误

3.今天遍布大江南北发生的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征地拆迁。

正确 错误

4.政府面对紧急情况,必须以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现场,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正确 错误

5.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但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越级上报。

正确 错误

6.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大时代课题面前,打造一个对人民负责的透明政府,建立一个可问责的政府也是时代需要解决的难题。

正确 错误

7.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政府必须以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危机中,贯彻承担责任原则。

正确 错误

8.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面前,问责制原则恰恰是一个动力机制。

正确 错误

第五篇: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各阶层不断分化,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平衡日益明显和突出,出现了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以及利益对立关系显形化,导致群体矛盾逐渐凸显。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已经不显见了,苏州“通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因此,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问题,建立有效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已经成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当务之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作者系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一文系统全面地从政府、利益表达者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包括观念、制度和技术层面;利益表达者的角度包括对制度设置的是否认同和自身素质、维权意识的提高;社会的角度包括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通讯所带来的群众广泛参与和舆论监督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对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推动作用。该文从社会结构转型、文化变迁以及社会风险的分配逻辑等社会学视角系统地分析了导致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论证了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性。同时,对国外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提供借鉴。此外,本文对规范和引导集体表意行为和防范群体性事件、建立社会危机的预警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述文献:

王文祥.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2009.相关文献:

【1】任剑涛.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 2006,(01).【2】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6,(01).【3】崔凤,张海东.社会分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及其政策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3).【4】王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中师

范大学, 2007

【4】高恩新.当代中国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复旦大学,2009

【5】容志.政策变迁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D].复旦大学,2008

【6】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 2009

下载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关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初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妥善处置校园安全稳定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妥善处置校园安全稳定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一、指导思想为了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全面落实“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要求,本着“及时报告......

    广东人才培训网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5套答案

    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答案 五套 方法:编辑----查找-----填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了单选题 ------- 1.( )是衡量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没有成功的最后判断标......

    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

    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 材料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

    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

    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

    关于群体性上访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群体性上访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周建平陈海龙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新旧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引起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

    对我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公安[5篇]

    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争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已成为影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日,笔者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对我县近年来群体......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判断和对策思考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判断和对策思考 王金豹2009-07-21 08:43:04一、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判断(一)群体性事件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矛盾,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