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

时间:2019-05-14 22: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管理-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管理-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

第一篇:社会管理-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

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 年06月22日08:21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市及市直部门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区(县、市)及区(县、市)部门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

区(县、市)长和市直机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公开接访,每周至少安排一名其他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

乡镇(街道)每个工作日都要有党政领导值班接访,做到随访随接……

昨日,中共长沙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水平;更加注重机制建设,努力实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切实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区县领导下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

【机制】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机制

【举措】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各自分工,建立农村、街道、企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基层联系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中结对子、交朋友。市及市直部门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区(县、市)及区(县、市)部门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了解民意;要进村(社区)入户,访贫问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重大节日、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群众。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结合自身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有效地联系和服务群众。乡镇(街道)要实行“两进两承诺”,即进基层一线,进群众家中;承诺办理实事,承诺办结时限。村居两委要做到“四联四访”,即每名村居“两委”干部分别联系一名老党员老干部、一户困难家庭、一名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一名致富能手;群众家中有重病住院必访,有老人去世必访,有意外灾害必访,有子女辍学或待业必访。“对话长沙”探索常态化模式

【机制】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举措】完善“一健三联”(健全信访责任体系,联网受理群众信访、联调解决群众诉求、联合办结信访积案)信访工作机制,确保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得到办理。深入落实《书记、市长信件办理暂行办法》,强化书记、市长信访信件交办、督办、协调化解等工作力度,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区(县、市)长和市直机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公开接访,每周至少安排一名其他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乡镇(街道)每个工作日都要有党政领导值班接访,做到随访随接。积极推进领导“带案下访”制度,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带着群众诉求问题下访,深入实地调查,与诉求人约谈处理。大力推广通过网络视频、短信平台、百姓热线、市长热线、书记和市长信箱、民情恳谈会等形式与群众沟通交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完善“对话长沙”沟通交流机制,探索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模式,有计划安排党政领导干部通过媒体与群众面对面互动交流,倾听百姓心声,回应百姓诉求。

与群众利益密切的事项要公示听证

【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举措】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群众参与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认真采纳人民群众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物价、收费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领域的重要决策、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要严格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和信访评估,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坚决反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立健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进行民主协商和监督的制度。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制度,保障广大群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惠民举措为民实事要接受群众监督

【机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

【举措】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民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各级各部门每年要出台一批惠民举措、办好一批为民实事,并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针对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四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业主体,强化政策扶持,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鼓励百姓创业,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推进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真正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大力推进以“一健三改”(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制度改革、房屋改造和环境改善)为内容的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对群众在维权的法律服务力度

【机制】建立健全权益维护机制

【举措】注重调节社会利益关系,高度关注群众意愿、群众情绪和群众利益,公正合理、及时有效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职工权益状况定期分析和报告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和纠正拖欠职工工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健全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平等协商、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加强妇女、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弱势群体的维权工作网络、渠道和制度建设。加大对群众在工资集体协商、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维权的法律服务力度,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深入开展“五清查一打击”活动,全力推进“平安长沙”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排查出的矛盾要亲自研究处理

【机制】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

【举措】市、区(县、市)要进一步建立矛盾排查制度,坚持经常性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重要敏感期集中排查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对排查工作亲自安排部署,对排查出的问题亲自研究处理。健全矛盾化解制度,对社会矛盾定期进行分析梳理,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疏导、听证等办法,推动突出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市、区(县、市)要定期召开联调会议,协调解决复杂矛盾纠纷。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加强调解组织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体系。

突发事件主要负责人及早介入

【机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举措】加强社会舆情的分析研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群众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加强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完善工作预案,强化工作责任,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及早介入,把握群众心理,疏导群众情绪,缓和群体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有关信息通报制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置措施,及时稳定控制局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澄清事实,促进矛盾有效化解,赢得群众理解支持。

培养理性向上的社会心态

【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

【举措】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力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开展“四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四情”(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四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增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工作,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与群众恳谈对话、为群众排忧解难”活动内容

听心声

采取多种形式面对面与群众恳谈对话,心贴心与群众真情交流,平等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呼声。

一是听真话,全面了解群众的呼声、基层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问题,真实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二是听访求,全面掌握群众的追求、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拓宽维护老百姓知情权、参与权、表述权、监督权的途径和渠道。三是听意见,全面收集群众对本地本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看法和建议,包括对市县乡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批评。调心态

通过积极引导,让广大群众树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好心态。

一是心中有大局,克服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要求他人不要求自己的不良倾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觉维护发展大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利益。二是心中有理性,引导广大群众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表达诉求、理性维护权益,做到不狭隘、不偏激、不极端。三是心中有法纪,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典型和看得到的事实加强教育和引导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学法、懂法、依法、守法的高度自觉。

解心结

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交流与沟通,形成心齐气顺的良好局面。

一是与群众拉近距离。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千家万户、走进广大群众,随机走访居民户,反复走访上访户,重点走访贫困户,注意走访空巢户。二是与群众加深感情。做到串百姓门、知千家情、暖万人心,以更好地把握民情、化解民怨、凝聚民心。三是与群众形成共鸣。与群众敞开心扉谈形势、谈政策、谈法律、谈实际问题、谈日常生活,回应关切、释疑解惑,消除群众心中因贫富悬殊、因处事不公、因心存疑虑、因诉求无门等因素而积累下来的各种怨气。

暖心窝

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一是做好事。当广大群众的政策宣传员、致富引路员、贴心服务员、矛盾调解员、文化传播员,办群众欢迎和期盼的好事。二是办实事。突出办好确保食品安全、改善生活条件、营造宜居环境、满足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实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三是解难事。通过各种途径,认真解决群众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生活难题,排查处理矛盾纠纷、信访积案、安全隐患、权益维护等现实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群众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群众工作第一责任人,并且群众工作还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昨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群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意见》要求,把群众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奖惩任用挂钩。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议、民主测评,要吸收基层群众参与,对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重点考核其基层基础工作和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要把群众工作实绩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党性分析和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鼓励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良好导向。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因工作失职、渎职,或因工作处置不当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对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社区党员干部要进每家每户

昨日,市委下发《关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与群众恳谈对话、为群众排忧解难”活动的通知》,要求建立党员干部调研走访制度,明确每年的入户率、见面率,其中社区(村)党员干部要进入每家每户、实现全面覆盖;乡镇(街道)一般党员干部不少于20户,领导干部不少于50户;区县(市)直部门一般党员干部不少于5户,区县(市)及区县(市)直部门领导干部不少于10户;市直部门一般党员干部不少于2户,市及市直部门领导干部不少于3户。

同时,要建立党员干部恳谈对话制度,将公开对话、定期访谈、个别交谈等方式规范化,开辟听取民意的广泛途径。建立党员干部接访接待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的登记、处理、答复、销号等程序,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

第二篇:XX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及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XX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及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为建立完善全区设施农业长效监管机制,严防“大棚房”问题反弹,根据《XX省自然资源厅

XX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X自然资规发〔2020〕X号)、《关于建立常态长效监管机制防止“大棚房”问题反弹的通知》(X农业〔2019〕X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XX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及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一、加强部门协作

(一)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和管理

区级职责:区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的监管,做好设施农业用地信息备案、使用、土地复垦监督和土地利用变更工作。将设施农业用地纳入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和实时监管范围,对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业用地用于非农建设的、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按违法用地进行查处;对擅自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的,由各镇(街道)责成设施农业经营者予以纠正整改。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并协同财政部门对涉及农业补助资金进行调查和依法追回。

镇级职责:各镇(街道)要加强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按照《XX省自然资源厅

XX省农业农村厅

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X自然资规发〔2020〕X号)的有关规定,及时做好设施农业用地的审查、备案。对擅自改变设施农业用地用途、擅自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以及违法违规搞非农建设和其他非农经营的,要及时制止,责令设施农业经营者限期纠正,并及时上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严格履行用地协议(合同)条款、内容和约定,依法依规经营、诚信经营。自觉履行备案程序,自觉接受各方监督,配合检查。

(二)强化常态长效监管

建立全区设施农业用地规范管理协调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对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和设施农业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抽查核查,组长由区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XX分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工作组以联席会议形式开展工作,定期邀请区政府督查室有关同志参加联席会议。区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同志兼任。

区工作组负责研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协调解决协作监管中的重要问题,针对农业园区、设施农业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对策并向区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等。各镇(街道)建立相应的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农村工作部门,由各镇(街道)分管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镇(街道)农村工作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会议。工作组办公室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印发工作组成员单位。工作组成员单位联合督导检查原则上每半年1次,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集进行联合督导检查。

二、完善保障机制

(一)加强巡查和抽查

1.镇级进行日常管理。各镇(街道)应将辖区内所有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纳入网格化管理,每季度至少进行1次巡查并做好记录,建立台账。发现问题要拍照留档,及时进行认定,属于“大棚房”问题的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并限期跟踪整改到位;不属于“大棚房”问题但属于其他违法违规类型的,依法依规进行另案处理。每年7月10日前将上半年检查工作总结、次年1月10日前将全年检查工作总结报区工作组。

2.区级开展巡回抽查。区工作组不定期巡回抽查各镇、街道,做好检查记录,建立台账,并将抽查结果向区政府汇报。

(二)强化举报处理

1.镇(街道)巡查未落实或区级巡回抽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瞒报、漏报“大棚房”问题的,经查实,追究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监管主体责任。

2.巡查未发现,但被上级部门明查暗访发现,或被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等“大棚房”问题的,经查实,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完善问题认定与处置

1.对于巡查中认定的“大棚房”问题,各镇(街道)及时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理结果通报区工作组。

2.镇级难以认定的疑似“大棚房”问题,由区工作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认定,或报市级以上相关部门进行认定,认定结果通报至所在镇(街道)。

3.经区工作组或上级相关部门认定确属“大棚房”问题的项目,由镇(街道)依法依规进行整改,区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做好整改的督促指导工作。

三、增强监管水平

(一)建立相关台账。

各镇(街道)要利用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以及“回头看”工作期间形成的排查成果,建立设施农业管理台账制度。在严格落实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的基础上,重点对工厂化作物栽培连栋温室、规模化养殖畜禽舍、水产养殖池塘等建立设施农业管理台账,明确到镇到村、到设施到主体。对新建设施农业要及时纳入台账管理。

(二)定期信息公开。

各镇(街道)应在设施农业用地显要处设立标识牌,标明项目用地备案信息,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要对本辖区内设施农业台账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做好台账档案的整理保存,并及时更新台账信息,根据要求及时上报。

(三)运用数字化监管平台。

按照上级设施农业用地信息备案监管系统相关数据报送要求,充分运用现有数字化监管平台,对设施农业用地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对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变更等情况进行网上动态监管。

(四)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

1.探索利用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等方式,及时发现违法建设的监管目标。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土地卫片执法、违法用地实时监管等工作中,对设施农业用地开展监督检查。

2.增加问题线索来源。区、镇(街道)两级,各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设立常态化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相关举报,定期监测媒体曝光或网络散播非法租售“大棚房”信息等,多渠道获取问题线索。

四、工作要求

(一)落实属地责任。

各镇(街道)要认真落实设施农业长效监管工作职责,切实履行属地主体责任,引导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将违法违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作为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敢于担当,负起监管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将对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的监管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各镇(街道)监管工作的指导检查。

(二)加大支持力度。

各镇(街道)要切实加强对监管工作的保障,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对监管工作给予支持。各相关单位要根据监管职责,研究制定保障措施,在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监管工作合力。

(三)加强责任追究。

根据违法违规事实对生产经营主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将擅自改变农业用途、违法违规建设、经营等的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诚信体系,并通报各相关单位;对触犯法律、涉及犯罪的,依法依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对在工作中存在不作为、充当“大棚房”问题保护伞或参与“大棚房”问题建设、租售等行为的公职人员,移送纪委监委机关。

(四)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细致宣传农业、土地、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设立禁止违法违规建设“大棚房”警示牌和标语。采取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栏、明白纸、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宣传引导,强化农地农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执行过程中若因国家政策调整,按新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篇: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

姓名1,姓名2,...(论文撰写人的工作单位,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 要: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这不仅事关党的形象,还对诸如政策执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多方面有重大影响。然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作风不正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本文就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分析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现象及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旨在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引言

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和生命力,作风状况如何,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新时期、新形势下,制度建设对改进作风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总书记强调指出,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抓作风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结合当下社会情况和党的发展路线,本文就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行了讨论研究。2 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及制度执行现状 当前,干部党员的作风及制度执行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首先要对其思想与行为的当前现状进行讨论研究。本文认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制度执行有如下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导致了思想作风建设难以有效推行。(2)作风问题向隐蔽化发展

在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明里的“四风”问题已大为减少,但“打擦边球”、“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

(3)制度约束作用难以发挥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正所谓“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单位,重制定、轻执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导致很多制度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约束作用。针对这些漠视政治纪律执行和慢作为,不作为的作风,应积极探索用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为抓手,整治不良风气。逐步建立健全这些长效机制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为了有效解决一些干部作风不良、执行不力问题,我们要在“常”“长”二字上狠下功夫,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3 教育引导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实现作风教育常态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转变干部作风,根本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正确的思想认识需要靠(1)建立健全系统性开展作风教育引导机制。完善教育学习制度,把廉政、勤政与作风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要突出理想信念、党的宗旨、群众观念、道德情操、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干部自觉抵制“四风”,以多种方式落实作风教育,将作风教育融入各类专题教育,把作风教育纳入干部常规教育体系,做到有计划、有部署,促进作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开展作风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定期性开展作风教育引导的运行机制。要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采取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学习。对群众反映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小贪变成巨腐。(3)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建立健全日常性开展作风教育引导的约束机制。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廉洁从政等日常工作行为规范方面。通过健全约束机制,在遵守日常行为规 范中,潜移默化进行作风教育,促使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廉洁自律。(4)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建立健全作风教育引导的激励机制。要坚持培育先进典型,以选好典型、树立榜样为目标,树立能够符合作风建设要求、体现岗位特色、具有鲜明人格魅力的先进典型,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环卫服务中心通过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岗、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党员带动群众,促进工作发展。另外要注重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利用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坚守底线、远离红线、筑牢防线”。源头防腐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建设常态化 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建立相应机制,更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推进教育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惩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建立和落实党 员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抽查、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公务消费“公务卡”结算等制度。加强对权力集中部门和资金密集部门的监管,坚决纠正不正之 风,健全完善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决策机制。今年,根据中办、国办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利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师市纪委《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城管委在机关和委属单位开展对权利内控监督责任的梳理和确认工作,对各岗位上已不符合当前监督管理要求或与现行法律法规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不相符的规章制度,予以废止。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健全或完善新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推进落实。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保证作风建设成果,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工作与干部管理同步推进,坚决处理作风不好、作风不实、作风漂浮的干部,促进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消除领导干部特权思想和作风,严肃政治纪律,坚定理想信念;严正工作纪律,纠正作风不实问题,健全、完善查岗制度、请销假制度、会议制度、干部约束制度;严格财经纪律,纠正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严明群众纪律,密切联系群众,建立深入基层工作制度、民情接待制度、干群互动意见征集机制、调查研究制度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全方位考评领导干部,做到能力与作风、发展与长远、成效与基础并重。密切联系群众,民评作风机制,实现联系群众常态化 民评作风建设活动,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机关作风转变的重要举措。因此,应通过机制建设,促进民 评作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建立科学管用的作风建设评议评价机制,把改进作风、反对“四风”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与任期考核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 重要内容,用刚性纪律约束促进作风转变。综合运用个别访谈、组织座谈、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多种形式,对改进作风情况进行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 选拔的重要依据,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养成良好的作风。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制度,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作风改进情况的根本标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社会 评价工作当中,形成“党风好不好、廉洁不廉洁,群众来评价”的工作机制。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线工作法”活动“贴地皮”;开展“转作风、走基层、办实事、解民忧”活动“接地气”;开展“三心”工程,通过“一帮

一、多帮一”让群众暖心;通过承诺、践诺,让群众开心。基层干部落实“八法工作制”,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民情民意;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切实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群众,切实在联系群众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现整治不良良作风常态化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权力公开规范运行,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力保证。应坚持用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不断深化惩防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 制度体系。继续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积极推行约谈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 问责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公共经费预算、使用和决算监督。关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建议 改进作风要想取得实效,关键还是经常抓、长期抓、抓落实。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按照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着眼作风建设常态化加强制度建设,应从强化问题意识、建立规范体系、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入手。(1)强化问题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围绕解决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2)建立规范体系

党内法规制度健全,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有所敬畏,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有了基础和保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这一背景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要抓住建立规范体系这个重点,在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狠下功夫。

(3)激发内生动力

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激发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内外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性、责任心。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制度、定期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制度、定期通报党 内情况制度、群众监督评议党风制度、领导干部年终和任期测评制度等,激发党内外群众参与党风建设的积极性,使群众参与党风建设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4)领导带头表率 风气好不好,主要看领导。改进作风,一定要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起。在联系群众上做表率。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结对帮扶等制度,引导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面对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督促问题及时解决。在坚持民主集中制上做表率。

(5)严肃执纪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想好制度规定不落空,关键还是抓落实。找准切入点,从具体问题抓起。坚持从最能体现良好作风的具体事情抓起。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拖沓、态度蛮横、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6)健全机制建设

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把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摆在首位,定期就作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这一重点,创新载体丰富的联系群众机制。探索各方参与的监督考评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督约束和惩戒警示效果。8 结论 本文就当下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常态化及长效化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就当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不仅分析了问题的现象及原因,还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建议,为思想作风建设工作及长效化机制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1] 夏可珍.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破解[D].中南大学, 2012.[2] 张文渲.论十六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D].太原理工大学, 2013.[3] 张鑫.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相关理论研究[J].理论学刊, 2013(11): 30–34.[4] 任慧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 2008.[5] 刘伶俐, 吴江龙.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5(02): 77–80.[6] 重庆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组.党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11.[7] 马振清.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与途径[J].理论月刊, 2009(12): 33–35.[8] 王继元.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长白学刊, 2007(01): 131–135.

第四篇:XX县设施农业用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XX县设施农业用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严防“大棚房”问题反弹,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乱象,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监管机制。

一、明确设施农业用地范围

设施农业用地包括农业生产中直接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按功能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与生产关联的辅助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分为作物种植生产设施用地和畜禽水产养殖生产设施用地。

1.作物种植生产设施用地包括直接用于农作物设施种植(包括工厂化栽培)、育种育苗大棚、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防虫网大棚温室采光带、绿化隔离带、场内通道、进排水渠道等生产设施用地。

2.畜禽水产养殖生产设施用地包括养殖中畜禽舍、养殖池(车间)、配种用房、水产苗种繁育车间、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绿化隔离带、场内通道、进排水渠道等设施用地。

(二)辅助设施用地分为作物种植辅助设施用地和畜禽水产养殖辅助设施用地。

1.作物种植辅助设施用地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看护房、检验检疫监测、病虫害防控、秸秆处理、农资农机具存放场所等,以及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贮藏)、副产物(渣、皮、糠、麸、核)处理等设施用地。

2.畜禽水产养殖辅助设施用地包括与养殖生产直接关联的畜禽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疫病防治、消洗转运、必要的管理用房、非经营性饲料加工场所、养殖场自用的无害化处理设备(填埋井、化尸窖)、渔业生产资料和渔业机械存放设施用地等设施用地。

(三)设施农业用地规模。

1.作物种植辅助设施用地原则上控制在生产设施用地面积的5%,最多不超过10亩。看护房应为单层,单体用地面积控制在22.5平方米以内。

2.畜禽水产养殖辅助设施用地原则上控制在生产设施用地面积的10%以内,最多不超过15亩;生猪养殖可不受15亩上限限制。

3.种植设施用地不能建设多层建筑。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但必须符合相关规划、建设安全和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

(四)各乡(镇)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要严格掌握设施农业用地监管要求,严禁随意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以下用地必须依法依规按建设用地管理:经营性粮食存储、加工和农机农资存放;

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永久性用地。

二、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一)设施农业属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实占补平衡。

种植设施不破坏耕地耕作层的,可以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需补划;破坏耕地耕作层,但由于位置关系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允许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但必须补划。养殖设施原则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但必须补划。

(二)设施农业用地不再使用的,必须恢复原用途。

设施农业用地被非农建设占用的,应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原地类为耕地的,应落实占补平衡。

(三)设施农业用地由经营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用地位置、设施类型、用地面积、土地用途、使用年限、土地复垦要求、土地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协商一致,由村委会将建设方案和用地协议在乡(镇)政府、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

公告期满无异议的,经营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用地协议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经营者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建设方案和用地协议向乡(镇)政府备案,备案后方可动工。乡(镇)政府1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信息汇交至县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

(四)对涉及使用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乡(镇)政府在办理备案手续前向县自然资源部门报告。

县自然资源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论证通过的,县自然资源部门要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并出具同意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意见。县自然资源部门同意后,经乡(镇)政府备案后方可动工;未经县自然资源部门同意的,项目用地不得备案、不得动工。

(五)建立设施农业管理台账。

各乡(镇)要在规范落实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的基础上,利用“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期间形成的排查成果,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管理台账,细化明确到村、到设施、到主体,对XX的设施农业要及时更新,纳入乡(镇)级台账管理。要建立辖区设施农业用地信息台账,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月底分别报送至县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县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及各乡(镇)要逐步推动实现设施农业数字化、网格化、精准化、动态化管理。

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设施农业建设和经营行为的技术服务及跟踪指导,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县自然资源部门要及时做好设施农用地上图入库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三、严格落实属地责任

各乡(镇)主要领导是设施农业用地监管的具体责任人,负责监督经营者按照协议约定具体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复垦责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相关手续。要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认真落实“三到场”监管要求,即项目动工放线时要到场监督,防止不按备案范围和备案方案使用;项目建设中要到场抽查,防止超规模占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其他不按照协议约定使用土地等现象发生;项目竣工时要到场验收,防止违反用地许可现象发生。

要将监管责任压实到村,做到关口前移,严格源头控制。对不符合设施农用地规定、未经备案或备案未通过的,一律不得动工,也不得作为设施农用地管理。

四、强化部门协作共管

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乡(镇)政府要将设施农业用地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范围,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依据各自职责加强设施农业用地日常监督检查。县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每季度对全县范围内设施农用地进行一次联合巡查,乡(镇)政府每月开展一次全面实地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同时要建立巡查台账,并由巡查人员签字背书。设施农业用地经备案后,经营者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及规模,对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业用地用于非农建设、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擅自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等行为,自然资源部门要按违法用地进行查处,确保农地农用。对违法违规建设“大棚房”等问题的责任主体,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实行网格化管理

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络化监管体系,真正将保护责任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头,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报告的问题整改到位。探索建立“田长制”,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对耕地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业用地等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六、强化社会监督

各乡(镇)每年公开一次设施农用地备案信息和设施农业台账信息;县自然资源部门及各乡(镇)政府要督促经营者在设施农业项目出入口显著位置设置标识牌,公布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主体、建设时间、占地面积、地类性质、土地用途、建设规模、举报电话及受理举报单位等基本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举报电话长期保留,继续接收社会举报监督。对相关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一经核实确认,立即严肃处理。相关部门要提高宣传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举措,县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大典型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形成强大舆论震慑,提高群众依法依规用地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本机制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4年12月17日。

第五篇:XX区建立设施农业用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设施农业用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为严格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对设施农业用地的常态长效监管,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建立“区级抓总、部门统筹、乡镇级落实、协同一致”的设施农业用地监管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分工,逐级压实责任,“零容忍”管住“大棚房”新增问题,把“大棚房”问题防反弹措施落到实处。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双牵头统筹全区设施农业建设和用地管理工作,其他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作,指导各乡镇、办事处将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乡镇(街道)村要层层压实属地责任,确保将“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发现在基层、处置在基层。

二、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由经营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用地位置、设施类型、用地面积、土地用途、使用年限、土地复垦要求、土地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协商一致,村委会将建设方案和用地协议在乡镇(街道)、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10天。公告期满无异议的,经营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用地协议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经营者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建设方案和用地协议向乡镇(街道)备案,备案后方可动工。

乡镇(街道)负责做好设施农业用地的备案工作,对不符合设施农业用地有关规定的,由乡镇(街道)督促纠正,发生变更的,应按要求重新签订用地协议后备案。乡镇(街道)完成备案后1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信息汇交至区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对涉及使用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乡镇(街道)在办理备案手续前向区自然资源部门报告。区自然资源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论证通过的,区自然资源部门要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并出具同意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意见。区自然资源部门同意后,经乡镇(街道)备案后方可动工,未经区自然资源部门同意的,项目用地不得备案、不得动工。

区自然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有关事项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328号)要求上图入库。设施农业用地经备案后,经营者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及规模,对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业用地用于非农建设、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擅自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等行为,区自然资源部门要按违法用地进行查处,重点负责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设非农设施行为,确保农地农用。未进行备案的设施农业用地一律按违法占地严肃查处。

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设施农业建设和经营行为的技术服务及跟踪指导,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工作。

三、构建信息化监管体系

各乡镇(街道)、区直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对辖区内的设施大棚、各类温室等设施农业全面建档立卡,建立管理台账,明确到区到乡镇、到设施到主体。在完成“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回头看”整改信息登记的基础上,要建立设施农业用地数据库,设施农业用地备案信息全部入库,并及时向市级汇交数据。

四、严格落实巡查抽查制度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明确细化部门职责,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建立自然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设施农业用地加强监督检查。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每季度对辖区内设施农用地进行一次联合巡查,乡镇(街道)要每月开展一次全面实地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同时要建立巡查台账,并由巡查人员签字背书。做好市级对我区设施农业用地不定期开展实地检查的准备工作。

五、实行网格化管理

各乡镇(街道)要将设施农业用地纳入网格化监管内容,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地块、落实到人,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进一步推动建立“田长制”。

六、建立监管问责机制

各乡镇(街道)、区直相关部门要严格履行监管责任,规范监管行为,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违规建设“大棚房”等问题的责任主体,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七、加强社会监督

各乡镇(街道)、区直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设施农业信息公开,每年公开一次设施农用地备案信息和设施农业台账信息;区自然资源部门及各乡镇(街道)要督促经营者在设施农业项目出入口显著位置设置标识牌,公布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主体、建设时间、占地面积、地类性质、土地用途、建设规模、举报电话及受理举报单位等基本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区自然资源局和农业农村局要公布举报电话、信箱,畅通举报渠道,对相关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一经核实确认,立即严肃处理,并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市农业农村局报备,区自然资源局要加大典型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形成强大舆论震慑,提高群众依法依规用地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八、强化服务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的支持,自然资源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特别是设施农业用地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做好设施农业建设和经营行为的技术服务及跟踪指导,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一产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下载社会管理-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管理-八大机制保障群众工作常态长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关于建立设施农业用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

    XX县关于建立设施农业用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为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严防“大棚房”问题反弹,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监管,坚决遏制农地......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细读《群众工作九法》,让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省委书记栗战书凭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实践总结中,系统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教给我们......

    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群众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 做好群众工作阿克苏市委党校 张玉华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经常性工作,贯穿于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

    **街道构建“走百户、访百人、谈百心、交百友” 群众工作网络 **街道位于**中心地带,它东临迎宾路,西靠体育路,北接亲贤北街,南至晋阳街,辖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18493万人。近......

    镇人居环境常态化长效管理方案

    镇人居环境常态化长效管理方案为巩固村屯环境三年整治成果,进一步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谋划明年管理方案,在保持原有成绩基础之上做到稳步提升,建立一套有序的常态......

    社会管理创新要从群众工作抓起

    在全省首期乡镇党委书记加强社会管理培训班上,我同**15名乡镇党委书记一道,认真聆听了市委**书记的精彩讲课——《群众工作“五点”》。**书记的讲课在学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从中享受到的改革开放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是历史的进步,社......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扎实做好群众工作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最近,党中央,省、市委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要求和意见,这预示着我们党和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