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分析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分析
一、人美版第九册实验教材的特点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画人像》;国画系列的《动物的脸》;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泥塑系列的《杯子的 设计》;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唱起来跳起来》。欣赏系列的《肖像艺术》、《飞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 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再如:《有趣的汉字》是语文与书法的结合;《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美术与数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讲比例的定义,讲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 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 ,“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 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 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 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同时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编排了《飞天》、《有趣的汉字》、《偶戏》;内页大开本介绍了《雅典娜神庙》,《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重点欣赏了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的比例之美,体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提线纸偶》《有人脸的器物》《光盘架的设计》《杯子的设计》等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
二、如何把握教材
1、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直观示范性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价值观,强调美术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强调评价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美术课堂活动多了起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美术课堂也出现过于注重课堂活动,美术课堂上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存在误区,在教学形式上不能进行直观示范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手能力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体现在专业技能的能力上。美术学科是融动手动脑于一体的学科,这样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教师示范教学。例如,本册《画人像》一课,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在黑板上画出某位同学的形象,启发学生了解人物相貌特征的知识点,为下一步教学打基础,再通过“找特征”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捕捉同学的相貌特征,从而总结出同学的脸形、发型、五官、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再如:《动物的脸》一课,教师用娴熟的技法绘画出动物脸的形态、颜色。笔道之精妙,用色之圆润,整体画面的神韵,无不展现出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学生会在教师的笔墨中感受到中国画的精妙,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以教材知识为目标发挥美术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美术学科的综合性。加强了相邻学科和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扩大教材的综合性使得美术与音乐、文学、信息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综合。例如,《我们来跳舞》一课,正是抓住了美术与音乐的相通之处,巧妙地舞蹈与绘画结合实现了学科整合,使学生理解音乐与美术的节奏、韵律等相通之处。不仅不同艺术形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且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之间,以及整个艺术领域与哲学、科学、历史和文学之间都是相互沟通的。在教学中把握好美术教材,应实现这几方面的沟通与综合,并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整体生活。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才不至于变成孤立的技巧和知识,而是儿童生活的艺术化的反映。美术教育才能形成各个领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美术学习环境,使艺术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动力。
三、科学地使用美术教材,合理处理 “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媒介,“教学”是手段,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1、结合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个别和统一的原则,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2、要重视技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能够发挥学生个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学习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因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和求知欲。
3、作到继承和发展,既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又要继承宝贵经验。例如,美术欣赏课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枯燥的讲解的方法,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内容生动、自然、活泼。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
《飞天》教案
授课教师:余盛君
学生分析:
由于传媒信息常侧重于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宣传,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太容易感兴趣,加之对于石窟艺术、佛教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要理解和感悟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以极其赋予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准备大量的相关信息,并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培养其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2、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串联知识内容,发展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总结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天艺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讨论、分析,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3、道德情感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优秀美术传统。
教学重点:
了解飞天的艺术特点,掌握飞天的基本的创作技法,并试着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教学难点: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课前准备:课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欣赏《敦煌》片断。
2.提欣赏要求:师提问:飞天美吗?美在那?
3、学生边看教师边介绍飞天: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飞天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喜闻乐见。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4.学生谈飞天的美。
5.教师总结:是呀,我们中国的飞天是不带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人物的动态,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飞天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古代艺术家到底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飞翔的样子的。
二、欣赏和思考(小组交流):
1、课本中的飞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中人物飞翔的姿态是如何表现的?
3、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
4.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边汇报边欣赏课件,分析飘带与人物动态的关系。
5.师总结:飞天的飞动的表现就是靠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灵动轻盈的身躯,才显得飞翔与空中的人形是这样自然生动。同学们假如你是飞天,你会怎样飞?
6.学生摆人形纸模,提醒学生注意动态。
四.做画步骤:
1、画飞天的大形。
2.添画飘带衣裙。
3.添画背景。
4.上色。
四、学生做业,教师巡视指导。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作品,感受飞天的美感以及线条的感染力,鼓励学生继续练习,画出更好的作品。
六、拓展;
1.课件欣赏:奥运会开幕式的飞天、08年春节晚会节目飞天、油画家曾浩的油画作品。
2.师提问:设计灵感来自哪里?生:飞天。
3.今天老师从你们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你们的创意,看到了各种现代派的飞天,老师想说你们的创意让我自豪。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
《飞天》说课
授课教师:余盛君
说教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00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这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这些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能过欣赏、表现飞天的形象,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表现方法,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法学法及依据:
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中教师用谈话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导游情境、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古典音乐的动人旋律,生动的飞天图片,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2、赏析教学法。赏析品味祖国传统飞天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学法 :
1、探究法。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教学中,紧抓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设臵相关的启发性提问。
2、自学法。由于学生对飞天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欣赏书中的飞天图片,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新课开始之前,我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摆人体纸摸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追溯历史,交代审美背景。每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相关的时代背
景。交待飞天艺术的来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内涵。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学生边看动画教师边为学生讲述飞天的由来: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在印度神话中,是云和水的女神,在佛教中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通过飞天由来的讲述,让学生理解古人用飞天表现超脱凡尘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3、设立交流空间,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感悟后的交流环节,是师生共同研究、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的总结,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飞天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飞天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解决本课的重点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5、情感激励,升华审美体验。同学们,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学生欣赏课件:奥运会开幕式的飞天舞、08年春节晚会节目舞蹈飞天、油画家曾浩的油画作品。在此飞天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更是一种精神,带着这种精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真正的实现了它飞天梦,神州七号上天课件。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今天老师从你们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你们的创意,看到了各种现代派的飞天,老师想说你们的创意让我自豪。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
《飞天》教学反思(余盛君)
一位外国艺术家说过:“艺术只能诱导不能命令”。也就是说美术欣赏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美,只有自己去发现美才更有趣。然而鉴于美术欣赏本身的意义和学生审美心理的可塑性等特点,小学欣赏课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因此,在《飞天》一课中我是这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的。我致力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动起来,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美表现美。
一、动眼观察
审美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让学生欣赏飞天的动画,以大量的飞天图片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欣赏,如在欣赏飞天的美时,重点让学生体会飞天的姿态美、飞动的美。通过提问:
1、画中人物飞翔的姿态是如何表现的?
2、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让学生对作品内容美术语言的仔细观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二、动口评述
学生不但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述,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重点内容古人是如何在平面上表现人物飞动的样子的,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重点,然后我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重点的演示讲解”这一环节,要求所有学生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由一人汇报。
三、动脑诠释
动脑诠释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评述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诠释所画形象其 主观的诠释须根据眼见的事实。例如在演示画飞天时,用许多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头发、五官、衣裙可以画成这样也可以画成那样。
四、动心体验
动心体验是对作品造型、构图、线条、色彩韵味等进行体验。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的情景与氛围,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飞天的美。
由于本堂课的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眼、口、脑、心,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全方位都动起来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反思教学过程,感觉自己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多,展示交流作品的时间 相对少了些。
第三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案(全)
1肖像艺术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
四、教学理念
本课是开学第一课,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
六、教学资源
网上搜集大师的作品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常规。
二、讲授新课。
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指的是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要想把二者都刻画出来,首先要抓住神,既要表现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抓住人的外部特征。我们欣赏肖像艺术就要特别注意艺术家是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一)、出示教师的动态速写范画让学生观看,接着向学生讲解速写的涵义。
速写是有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之用,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这要求以迅速、概括的方法描绘对象,通常是用简洁的线条来记录各种形象和动态的。
(二)、根据教材分析,讲述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和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
人的动态千变万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而形成的,如颈、腰、肩、肘、膝等主要关节,每个关节的转动屈伸均有一定限度和范围,在活动中人体的重心经常移动,身体的不平衡与平衡相互交替,这就形成各种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
速写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人物的动态特征准确的描绘下来。
(三)、挂出教师预先绘制的动作速写过程图,并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示范,使学生明确速写过程(从动态线开始,然后再画其他,从整体到局部)。在示范时,注意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各部分的基本比例运动规律和袋子体重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人体比例及速写步骤。
四、学生速写。(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掌握人物动作的大势早,经过分析找出动作的重心、支撑点和动作特征的动态线,然后在画面定位,用简括的线条轻轻勾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分组互画,每组选一个同学为模特儿,供同学写生。速写时间为20分钟。
五、讲评:
抓住动态的表现作重点讲评。
九、课后小结:
2、画人像
一、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三、教学难点
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四、教学理念
本课是开学第一课,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 的名称是: 猜猜“他”是谁
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画人像)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 · 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 · 芬奇、《蒙娜 · 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 ·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 · 高自画像》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4、现代版的《蒙娜 · 丽萨》
5、探索
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脸型
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
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
表情
同学们,你们“哭过”、“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有过)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 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 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
探索:头部比例——三停五眼
A、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测量”“三停五眼”,并记下大体的结果。
B、请学生说一说刚才测量的结果。
C、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简介)
A、人体比例——立
七、坐
五、蹲三半
B、人体结构——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感觉一下自己的肌肉和骨骼
出示人体肌肉和骨骼图
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人物的脸型与表情,下节美术课我们来尝试一下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在画肖像之前,我们还要去感受一下画家们是如何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
第二课时
一、临摹练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仔细观察你所选的肖像画,把人物特征用简洁的言语写在作业上。
二、引导评价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摹出画中人物的神情吗?
你所临摹的画是否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认可?
(精选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填写好评价表,并存入学习档案袋。
三、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存入学习档案袋,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搜集罗中立《父亲》相关资料。
四、学生习作、教师进行辅导:
尝试观察和描绘你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特征?
五、小结:展评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到台前讲述人物都有哪些面部特点,作品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等等。
九、板书设计
画头像
《蒙娜 · 丽萨》、罗中立 《父亲》
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表情:哭、笑、怒、乐、惊 人体比例、结构:三停五眼;立
七、坐
五、蹲三半
十、课后小结:
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三、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理念
本课是开学第一课,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六、教学资源:
网上搜集的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习近平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 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第二课时
1、讲评上节课作业 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6、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7、布置课外写生练习,描绘各种体现透视现象的画面。
8、作业展评。
九、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
十、课后小结:
4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三、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表现。教学生用尝试的学习方法去进行创作,教师给于适时的点评。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第二课时
1、讲评上节课作业 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用美术中的比例关系表现花瓶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6、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7、欣赏课本中的古瓶,挑一件你认为造型美的,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设计成功的原因。学习它们的比例关系,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8、作业展评。
九、板书设计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
十、课后小结:
5.偶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
2.欣赏偶戏图片,了解偶戏的种类。
3.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并自编偶戏故事,进行偶戏表演,激发学生喜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偶戏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魂宝及偶戏的种类。
教学难点:制作偶戏人物并利用偶戏人物表演。
课前准备:
教具:偶戏作品图片及偶戏人物范作
学具:疲旧布料、手套、剪刀、胶水、彩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你们喜欢看偶戏吗?
2、你知道偶戏是怎衫动起来的吗?
3、请一学生上台说出或表演出来。
4、师小结: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魂宝。
板书:《偶戏》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作品:《木偶戏演出图》
(1)这些人在看什么?
(2)上面的木偶是怎么动起来的?
(3)还有什么办法使木偶人也能动起来?
2、出示示范作品:(1)提线偶
(2)扙头偶(3)布袋偶
(4)皮影
师:你有办法让它们动起来吗?(请学生表演)
3、我们玩的这些木偶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名称吗?(请学生翻开课本填空)
4、师出示学生的创作作品:(1)这些木偶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2)怎样才能让它们动起来呢?
(3)你能把它放在一起编成一个故事吗?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喜欢的童话故事
(2)用带来的材料怎样制作故事人物?(3)怎样去表演?
三、作业练习:
与小组同学选一个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跟据内客制作一组布袋偶
四、作品展示:
展示并表演,小组根据布袋偶戏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
五、课堂小结:
6.提线纸偶
教学目标:
1、应用纸等材料制作纸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用制作难道纸偶编故事并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小组合作分工并表演,分享快乐。
教学难点:制作纸偶、背景、道具。
教学准备:
教具:示范作品、绳线、彩纸、铅画纸、木偶戏录象片段等。
学具:剪刀、胶水、绳、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录象
(1)戏中的人物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演这部戏需要些什么?(背景、简单的道具、配音等)
2、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提线纸偶。
板书:提线纸偶。
二、讲授新课
1、师拿出一件自制提线纸偶的作品:(1)师演示,并配音
(2)分析一下,这个纸偶是如何动起来的?系线彻关键点在哪里? 师:再拿出一些范作,分小组讨论方法,并交流。
(3)问: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纸偶动起来?
2.师:知盗纸偶的做法,那么你们准备做什么纸偶呢?(可自冉讨论)
3、合作编故事,并进行角色分工。
(1)主要人物的制作
(2)背景的制作
(3)必要道具
(4)配音设计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前课知识,检查材料准备情况
二、小组合作:分工制作纸偶.背景.道具等。
三、表演展示:
1、作品展示并介绍人物及合作人员
2、小组表演
3、其他小组评价
4、师简要小结
5、评最佳表演小组
四.课后小结
7、动物的脸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韵味,体验水墨的特性。
2、通过赏析、尝试、总结掌握画动物脸的一般方法
3、抓动物的长相特征以墨点、线、面(块)来表现。
4、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身心。
二、直接示范导入:
1、猜一猜画的是什么
2、找一找作画的技巧
3、师总结:表现的方法是墨点、墨线、墨块
4、实物与画作对比引出重点——概括特征、夸张表现
三、尝试作画
1、生画
2、个别作品点评(表现方法的不同及墨色的变化)
3、小结:抓狮王的长相特征,以不同墨色的点、线、块表现出外形各异的狮王。
四、优秀作品赏析
1、学生评价作画的方法
2、出示动物图片,分析特征,讨论作画的方法
五、学生练习
1、作品展示
2、学生自我介绍作品(作画方法、满意之处等)
六、拓展、延伸
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我们的生活将更加阳光灿烂。
第二教时:
解决作画中的技能技巧如:皴、擦、染、点相结合的不同作画效果
七、课后小结: 8有趣的汉字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书法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书法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写书法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教学重点
字的结构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 字的结构。
四、教学理念
一学生发展为主体,扩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外。
五、教学资源
历代汉字的演变材料、字体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具与学具
1、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
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2、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1)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 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2)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3)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4)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5)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字区别不相连绵;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特点是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三、作业布置
感受汉字特有的美,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些汉字,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创作一张新颖、有趣的作品。
四 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用具。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书法艺术,在字体上可分为几类?
三、讲授新课:
你听说过“书画同源”吗?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
在本课的图片中,汉字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你认识其中的哪些字?你认为字和绘画怎样才能结合得更好。
(三)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九、教学板书:
有趣的汉字 范作 范作
十、课后小结:
9飞 天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飞天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飞天的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飞天的艺术特点,掌握飞天的基本的创作技法,并试着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三、教学难点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四、教学理念
本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对称图案的特点及构成规律,运用尝试教学法逐步引导孩子利用剪对称的方法,制作一两件小装饰品。
五、教学准备
飞天的资料、水彩笔等。
六、教学资源 飞天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以及课堂常规。
二、引导阶段:
1、导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壁画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祖国的壁画艺术的精品——飞天。
2、板书课题:飞天
3、相关介绍: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喜闻乐见。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
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怀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莫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由于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摹仿阶段,运笔豪放,大胆着色,显得粗犷朴拙。
创新时期。从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年),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
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壁的飞天。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其代表作品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宣传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鼎盛时期。从初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国化历程。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
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真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写的诗情画意。
衰落时期。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公元907--1368年),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徒刑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无隋代时创新多变,唐代时的进取奋发精神。飞天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点虽有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推动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
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
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文中(商标、广告),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板书设计:
三、欣赏课本中的飞天壁画艺术:
思考问题:
1、课本中的飞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中人物飞翔的姿态是如何表现的?
3、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
小组交流:
1、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
2、和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四、学生做业,教师巡视指导。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以及用具准备。
二、引导阶段:
1、欣赏上节课学生的飞天作业,找出造型等方面的不足。
2、提醒学生本节课继续创作飞天作业,请学生在线条方面多下功夫,尽量用优美的线条表现出飞天的动态美。
3、板书课题:飞天
三、发展阶段:
1、启发谈话:比较范画和作品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谈谈感受。
2、继续欣赏飞天的动势美感,理解怎样用线条去表现。
3、示范线条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感受。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作品,感受飞天的美感以及线条的感染力,鼓励学生继续练习,画出更好的作品。
九、教学板书 飞天
资料图片
十、课后反思
10.色彩的色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重点:
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
教学准备:
学生: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美妙的。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世界是彩色的,有千变万化的色彩。(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色彩。)
观察过自然中的色彩,观察学生的衣服、学习用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色彩。思考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有多少种?
(二)新课。
1、复习三年级开始的色彩知识: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间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老祖宗”,有称三原色。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
2、什么是色相?
色相,顾名思义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所有的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叫色相。
3、赏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
(1)、挑选自己喜欢的色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色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己准备用哪些色相不同的色彩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4、小组交流发言
(三)、学生作业
(四)、作业评价
(五)、教后反思:
11.色彩的明度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建议此课教授2课时:第一课专门练习色彩的调制;第二课专门练习色彩的装饰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
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色。
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讲评学生作品。
(五)、小结,课后拓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上一节课中的成功及不足的作品,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做的尽可能好。
(二)、新授
欣赏课本中的装饰画,讨论装饰画是怎样画的?你想怎样画?
1、画一个简单的图形。
2、用尺子将每个图形分割成均匀的几份。
3、用色彩调成不同深浅的明度细心填入。
4、画好底色。
(三)、学生绘制练习
(四)、作业交流展出
(五)、总结延伸
学生说说通过色彩的明度的认识和绘画练习,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色彩调配的方法,学会用色彩的明度渐变绘制了一幅怎样的装饰画。
(六)、教后反思
12.人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
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
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
教学重点:
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作品要画出新意。
教学准备:
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
生:不可能!
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出示人物形象
提问:老师这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你能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
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
生:可以将人物位置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什么环境中。
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
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
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
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 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
六、教后反思:
13.光盘架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适当的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整体。
2、体验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简单的制作光盘架,体验制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光盘架小制作)老师这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制作,你们看看,他可以派什么用?有什么益处?
2、学生猜想交流
3、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我们一定有很多学习与娱乐的光盘,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帮助,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光盘架,将这些光盘有秩序地摆放在一起,既方便查,又可增添生活情趣。
4、板书课题:光盘架的设计
二、师生探究
1、生活的多彩使我们的光盘种类繁多,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架子(展示更多工艺光盘架)观察选用的是哪些材料?
不锈钢 木材 铁 布 等等
2、这些漂亮的光盘架美观耐用,使用方便更是装饰家居的理想物品,那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什么问题呢?
①平衡 ②尺寸 ③选材 ④插接口的设置
小结:制作时用较硬的包装盒纸或硬纸,也可使用其他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整体。
三、体验创新
1、我们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是未来的创造者,你觉得你的创新思维怎么样?
2、先来欣赏这些小创新者的作品吧。(出示书上的若干作品范图)
集体讨论:选材 造型 创意
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3、有比较才有发现,有胆量才有惊喜,老师期待着你们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用自己或小群体的智慧设计制作一个既实用又有个性的光盘架。
四、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
1、自我推荐
2、相互展示
3、师小结 鼓励
六、总结全课 生活赋予我们很多的乐趣,制作光盘架的全过程你开心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你会更乐观,更接近成功!
七、教后反思:
14、杯子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2、学会观察、学会体验。
教学重点:设计造型漂亮,功能实用的杯子
教学难点:观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用途,体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具准备:杯子若干个 图片若干副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你注意过平时喝水的被子么?出示几个:这些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3、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4、你呢,想选哪件?说说原因。
二、师生探究
1、欣赏了这么多东西,你发现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
花纹
色彩(师板书)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心,一件可以使用的东西,要让大家都喜欢,我们不仅要改变他的形状,还可以改变他的花纹和颜色。
3、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更多美观实用的物品,现在,老师请大家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一起来欣赏书上的作品:分析其造型、材质、功能等,让学生体验并感受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
1、学生欣赏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2、这些精美的杯子显示着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鲜明的设计意识,每一处的设计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杯子?(师生交流)
4、再来看看书上的杯子设计,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识。(比较这些杯子,想想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二、作业
1、设计时要注意什么?(构思大胆、设计合理、实用美观)
2、根据你的观察,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杯子。
3、学生作业,师指导
三、展评
1、介绍
2、修改
四、总结全课
五、教后反思:
15有人脸的器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人脸的器物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适合装饰或者面部佩带的艺术品。
2、欣赏和制作有人脸的器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有人脸的器物,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有人脸的器物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难点
脸的造型与色彩的创新设计。
四、教学理念
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纸板、彩笔、剪刀、胶水、白板纸等。
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及课堂常规。
二、引导阶段:
1、板书课题:有人脸的器物
2、引导学生欣赏大禾人面铜方鼎、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以及古埃及金面具和贵州人脸面具等作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小结:人连器物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的,适合装饰和佩带的工艺品,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人脸装饰艺术。书上的这几件人脸艺术品都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古老艺术的不朽瑰宝。你能说出它们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这些艺术品的五官以及色彩方面的特点。
3、启发想象:你想设计制作一张什么样的人脸器物?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三、发展阶段:
1、师生共同分析各种人脸艺术品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出示人脸设计范样,讲解制作方法: l 设计人脸形象,画好五官的形状和位置。l 刻线:实线剪、虚线折。l 添加色彩和其它装饰。
3、布置作业要求:用泥巴做人脸器物,还可以加一些其它材料,让它和平常的脸不一样,你能试一试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收拾用具。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以及课堂常规。
二、引导阶段:欣赏上节课人脸器物作业,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板书课题:有人脸的器物
三、发展阶段:
1、互相欣赏有人脸的器物作品,交流各自的感受。
2、教师简单讲解染色的方法。
3、鼓励学生大胆为自己设计的人脸器物设计奇特的色彩。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欣赏讲评学生人脸器物作品,评出最奇特的人脸器物。
六、课后拓展: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脸器物代表各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课后找出有关资料讲给同学听。
九、教学板书
有人脸的器物
出示人脸设计范样,讲解制作方法:
设计人脸形象,画好五官的形状和位置。刻线:实线剪、虚线折。添加色彩和其它装饰。
十、课后反思:
16、唱起来 跳起来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歌曲与舞蹈。
2、掌握喷雾法的表现技巧。
3、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用喷雾法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作品。
课前准备:
(学生)喷壶、颜料、水、剪刀、纸等。
(教师)剪纸作品、歌舞录象、喷雾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激起兴趣
1、播放一段歌舞录象,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来、唱起来。
2、学生就坐后提问:我们为什么在听到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唱想跳?
3、让学生说一说对歌舞的感受。(听到音乐感到……看到跳舞也会……)
二、欣赏作品、体会内涵
1、欣赏一些歌舞题材的美术作品。
2、讲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3、分析画面里人物动态的表现。
4、介绍新的表现方法:喷雾画
三、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1、师生一起操作
1)取出预先刻好的人物剪纸作品固定在底板纸上;
2)在喷壶中加入颜料和水调和;
3)对着作品进行喷射;
4)稍后取下剪纸作品,一幅喷雾画就完成了。
2、出示个别学生作品,分析成败之处(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3、学生第二次尝试喷雾画(要尽量避免前面的失误。)
要求:剪纸作品待干后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再剪一些简单的造型(如花、草、鸟、云、月、星等)让画面更完整。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1、评价标准:
1)形象是否清晰
2)色彩是否协调
3)构图是否合理、饱满
2、选出优秀作业
五、总结延伸
1、小结本节课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六、教后反思:
17电脑美术 有趣的人像
一、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电脑软件绘画的基本方法,深入了解“WINDOWS”画笔的操作程序,熟练掌握“滤镜” “效果”等画图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WINDOWS”画笔的操作程序的熟练掌握.三、教学难点
电脑作画的创意及画面的各种特殊效果的构思设计。
四、教学理念
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电脑、范画等。等。
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按常规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启发谈话:以前我们学习了用电脑作画的方法设计创作了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等图案,同学们对电脑作画充满了兴趣,今天,我们再接再厉,继续学习用电脑作画的方法来画一些 其他事物,像人物肖像画等 2 板书课题:电脑美术 有趣的人像
三、讲授新课:
1、请每一个小组上来一位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启发学生思考,画什么样的人物肖像?怎样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小结: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最想画的人物肖像画,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这个自由创作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画出最美的图画。
2、引导学生看书欣赏书上的电脑人物肖像范画,谈谈看了这些画后的感受。
3、教师通过电脑简单演示绘画程序:(1)开机。
(2)单击“开始”,出现“开始”菜单。(3)点击“程序”中的“附件”。
(4)双击“画图”,进入“画图”界面。
(5)大胆点击每一个工具选项按扭,熟悉它。(6)分别打开“滤镜”等选项,实现它们的用途。(7)指导学生先起人物肖像画稿,然后在画板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色彩着色。
4、教师出示电脑绘制的人物肖像范画,引导学生欣赏,评议。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板书设计:
17、电脑美术 有趣的人像
5、提出作业要求:熟练“画图”工具的使用,学习制作一幅电脑绘画作品。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巡视观看学生制作的人物肖像创作画作品,指出明显存在的问题,比如:构图、色彩搭配等。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稳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打开电脑,将上节课的创作画打开,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谈谈创作体会。
2、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人物肖像的特殊处理效果,如马赛克拼贴效果 铜版雕刻效果 染色玻璃效果等新奇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3、电脑演示上述几种特殊效果的设计制作过程。
4、提出作业要求:用电脑尝试几种效果的制作,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让自己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展示讲评学生的优秀电脑人物肖像创作画,鼓励学生课后多练习,提高自己的电脑作画水平。
九、教学板书
电脑美术 有趣的人像
十、课后反思:
18献出你的爱心
一、教学目标
本课是为了配合新年设计制作一张贺年卡送给山区孩子。同学的制作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运用学过的色彩几实用美术、公寓制作的有关知识和激发,设计贺卡送给山区小朋友,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表达同学们对山区孩子的一片爱心。
二、教学重点
爱心卡的种类及设计要点。
三、教学难点
爱心卡上的文字及折法的选择于纹法的安排。
四、教学理念
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电脑、范画等。等。
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纪律情况和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书中的照片,提问:你见过这张照片吗?在那见过?你知道他的来历吗?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是一张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孩子和她一样,因为贫穷不能上学,他们贫穷、落后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我们一样。今天就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一份真挚的情意。
3、板书课题: 献出你的爱心
三、讲授新课:
1、介绍希望工程:
2、小组交流课前调查了解有关遍地区的小朋友学习生活的情况。谈谈自己在查找资料的体会。
四、教后反思:
19、小花铲
课业类型 :设计应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通过利用废旧塑料瓶设计制作小花铲,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思、加工能力,训练他们使用剪子的技巧。
隐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感受制作的快乐,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废塑料瓶制作小花铲,造型要简练,并充分利用瓶子的形状。
教学难点 :利用瓶子的形状进行设计。
教学方法 :资料调查法、欣赏分析法、游戏法、自主研究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欣赏评价法。教学准备 :各种废塑料瓶、剪子、课件、小装饰、小花铲的成品和半成品。
教学过程 :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调整
课前准备 :
1、调查废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及它的的潜在利用价值。
2、把调查资料以图画或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课前调查、记录。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桌上的用具安排。摆放好用具。
二、导入
1、乱扔废塑料瓶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2、废塑料瓶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什么?学生发表。(如:污染环境……)学生思考后发言。
三、新授 观察,小花铲如何制作的?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观察、分析:外形与瓶子接近,要有手柄,要有突出的部分用来铲土。注意要安全使用剪子。可能会剪不动,可以用刀子割。
四、实践 请你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商量,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学生尝试制作。
五、小结 点评作业 表扬有创意、造型简练的作品。
六、拓展 塑料瓶子还能做什么用?你还可以怎样处理它们? 学生发言。
板书设计 小花铲 铲土的部分 造型简练 组成部分 制作要求 手柄 充分利用形状
七、教后反思:
第四篇:第九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主题是“园丁之歌”,由《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组成。《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体现的是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所见》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习作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安排不仅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孩子,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而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形式——记叙文、演讲稿、古诗,可以以此来感知演讲稿的语言形式,同时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师恩难忘》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的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刘绍棠的作品,语言清新淳朴,富有乡土气息。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大段抒情,甚至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是读者仍然仿佛能看到田老师可亲的形象,听到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少许几处议论,是“我”长大后,用成人的眼光回味品评老师的教学而发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齐,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另外,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通俗易懂,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方。
《古诗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 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这首诗简单易懂,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既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习作1》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在教师节前夕安排。《师恩难忘》引开去。
《练习1》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经过第一、第二学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所有这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名著阅读的体验,比如:《哪吒闹海》、《三顾茅庐》等。
2、进入第三学段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较多具有个性化,因此教师除了继续加强“双基”教学外,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享受阅读的愉悦。
3、进入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指导的盲目性和单纯追求阅读数量等问题,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教师“以本为本,固守课堂不放松”的教学观也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要“扩大知识面”,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
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事实上,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已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而本单元的主题学习对于处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讲,恰恰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方向的指引。它的出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窗户。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读准多音字“正”。
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积累有关风的诗句。
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3、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
6、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7、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情意:
1、《师恩难忘》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2、《陶校长的演讲》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会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3、《古诗两首》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乡村田园风格的热爱。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学会请教》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师恩难忘》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很典型具体,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紧扣重点词句,细细研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2、《陶校长的演讲》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语言特点,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进行学法渗透。
3、《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
5、《诵读与欣赏》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流,学会如何请教,达成交际目的。
五、单元教学建议:
(一)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
课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让学生读中思,读中悟。《陶校长的演讲》第二段“四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形式呈现的。不要作过多的内容分析,而应侧重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古诗两首》在初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师恩难忘》要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初步认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书体会作者的情感,抓关键词,品读文字,与文字对话。
(二)倡导自主
引导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它应该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师恩难忘》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充分地阅读、思考,交流,并讨论、交流。《陶校长的演讲》可预设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寻隐者不遇》可让学生分角色合作问答,活动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创设情景
平等对话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需要,积极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组织和激发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实现与文本世界的融合。《师恩难忘》小诗与故事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从中感悟田老师的教学有方。《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熟读课文,尝试演讲,体会演讲的语言特点。《寻隐者不遇》创设情景,分角色扮演,一问一答,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口语交际》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分角色扮演,在实践中学会请教。这样教学使得语文实践落实到实处,做中学,学后用。
六、单元教学流程:
《师恩难忘》
一、揭题,建立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课文大意
三、研读,探究难忘师恩
四、升华,激发尊师情感 《陶校长的演讲》
一、质疑,自主提问
二、初读,寻求答案
三、细读,感悟内容
四、总结,体会文体 《寻隐者不遇》
一、读题解题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句
四、理解诗意
五、合作交流
六、体会情感 《所见》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再读,理解句意
三、细读,想象意境
四、研读,体会情感
五、背诵,读中悟情
第五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飞天》说课稿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飞天》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内容,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00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这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这些飞天的造型婀娜多姿,形态各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能过欣赏、表现飞天的形象,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表现方法,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飞天的表现手法,感悟传统造型艺术的魅力。
2、情感目标。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增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法学法及依据:
教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中教师用谈话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导游情境、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古典音乐的动人旋律,生动的飞天图片,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2、赏析教学法。赏析品味祖国传统飞天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学法 :
1、探究法。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教学中,紧抓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设置相关的启发性提问。
2、自学法。由于学生对飞天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欣赏书中的飞天图片,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新课开始之前,我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摆人体纸摸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追溯历史,交代审美背景。每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相关的时代背景。交待飞天艺术的来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内涵。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学生边看动画教师边为学生讲述飞天的由来: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在印度神话中,是云和水的女神,在佛教中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通过飞天由来的讲述,让学生理解古人用飞天表现超脱凡尘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3、设立交流空间,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感悟后的交流环节,是师生共同研究、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的总结,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飞天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飞天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解决本课的重点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情感激励,升华审美体验。同学们,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学生欣赏课件:奥运会开幕式的飞天舞、08年春节晚会节目舞蹈飞天、油画家曾浩的油画作品。在此飞天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更是一种精神,带着这种精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真正的实现了它飞天梦,神州七号上天课件。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到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今天老师从你们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你们的创意,看到了各种现代派的飞天,老师想说你们的创意让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