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提纲

时间:2019-05-14 22:1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己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己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提纲》。

第一篇:自己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提纲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时间1919-1920③操纵国:英国、法国、(主导国)美国

④内容:《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普法战争:法国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保留部分军队是为了镇压德国国内反革命力量)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一战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始终没有兑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够反映帝国主义分赃)。

⑤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⑥凡尔赛体系的确立:A构成: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B意义: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⑦关于中国的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启示: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⑧、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1920年1月地点:日内瓦主宰国:英、法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时间:1921-1922③操纵国:英国、美国、日本

④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⑤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⑥意义: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⑦关于中国的问题:《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九国公约》的实质: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局面《九国公约》的意义: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A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B消极作用:加深了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C积极作用: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战后世界和平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提供暂时的保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B重要原因:资本主义为追求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相对过剩C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3、A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4、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特点: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目的:A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为了克服经济危机B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④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⑤影响:A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B深远影响:开创国际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避免了走上了分法西斯道路。D:国际影响:新政对国家干预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为后来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这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为二战中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⑥实质:在不该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和改良。⑦新政的启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资本主义需要计划经济,我们发展经济同时,注意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抓住历史机遇,跟上时代步伐,更改能够推动进步。

⑧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B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政治保障C: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⑨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相同点:A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B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C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D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E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F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不同点:A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B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C 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D 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E 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F 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11、借鉴作用:A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B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C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E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12、罗斯福的精神: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一战期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㈠主力:军部。㈡2.26兵变:①时间:19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重要习题:

1、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德问题如何处置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

(1)A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B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九国公约》实质:恢复了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通过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了解,你是怎么“认识弱国无外交”的?

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的过程,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中国是协约国 的战胜国之一,巴黎和会上却无视中国的合法权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当事国,却被迫在向各帝国主义国家的“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签字,使中国再次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支配的局面。

3、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4、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A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B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C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D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E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F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A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B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C 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D 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E 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F 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5、新政对我国的启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度要符合国情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新政借鉴作用:(1)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3)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5)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7、罗斯福的精神: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8、1929年-1933年出现经济危机,各国选择怎样的出路?其结果有何不同?

(1)出路:美国选择新政,德日选择建立法西斯专政(2)结果: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明显增强。德日选择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9、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有人说它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人说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为什么?

答:①第二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②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0、美国的新政,德日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新政特点:加强国家对积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特点:对内实行极端的独裁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梦想建立庞大的帝国。

11、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采取的不同政策对你有何启示?

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④启示: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合指导,在国内用民主改革的方式,稳定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德日法西斯道路用向外侵略扩张、转嫁经济危机的方法,损人利己既祸国殃民,更带给世界无穷的灾难,违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12、德国与日本法西斯上台的异同:(1)相同点A都是严重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产物,统治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建立的强权政治B上台后都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的镇压,实行恐怖统治C上台后都加紧了扩军备战,对外侵略,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2)不同点:德国的希特勒的纳粹党上台执政,一下子就确立了法西斯的统治,而日本则是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势力逐渐抬头,逐步形成法西斯化的。

13、罗斯福总统在一定程度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围绕罗斯福和邓小平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和作用分析观点(1)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美国的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的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等。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时代特征: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基础目标: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3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实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政策。(3)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2.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列宁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成功的无产阶级政权)3.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4.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三、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

经济上:1921年制定新经济政策:

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经济严重破坏。(2)措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成立苏联

2、斯大林探索:

经济上:1928——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目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结果: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时代特征: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6月

2、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处置战败国,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3、三巨头:英劳合·乔治、法克里蒙梭、美威尔逊操纵会议,其他弱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

4、核心条约:《凡尔赛和约》

(1)、是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它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其中一项是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实质: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至1922年

2、原因: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操纵国:英、美、日。

4、核心条约:《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2)实际上:此公约实质上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它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2范围:开始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一)、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1、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影响:A、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C、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宏观控制与管理加强;D、美国联邦政府权

力明显增强;E、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1、德国:a、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b、罪行: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掀起了反犹狂潮。

2、日本:a、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内阁,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b、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意大利进一步强化了法西斯专政。4、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并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特征:法西斯挑起“二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一、绥靖政策

(1)绥靖政策是指: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等西方大国因害怕法西斯的战争讹诈、又想使德国矛头引向苏联而采取了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法西斯的做法。(2)慕尼黑阴谋是指: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10天之内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3)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影响:A、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B、造成二战初期,西欧,北欧许多国家沦陷。二、二战爆发的原因:

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C、凡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D、绥靖政策的纵容。

三、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1)“二战”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瓦解)

(2)“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侵略苏联。

(3)“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瓦解)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联盟建立:标志事件是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联合起来打垮法西斯国家(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作用)。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参加。决议有:战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向日本作战。

五、重要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2)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6月),英美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灭亡。

(3)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德军投降,欧洲战场基本结束。

六、战争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单元特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变化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发展迅速,一片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经济调整、成最大债务国,发展受限 3、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二、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美国在经济上援助和扶持。(马歇尔计划)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

3、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三、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促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2、意义: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四、七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 1、20世纪70年代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是日本 2、20世纪70年代经济领域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美国、欧盟、日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时代特征: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经济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一、冷战中的对峙

1、对欧洲“冷战”

(1)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

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信号: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表

(3)时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4)表现:

政治上: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

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军事上:1949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

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对亚洲“局部热战”:50年代朝鲜战争;60年代越南战争

二、两极格局形成: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开始。

三、美苏争霸的阶段: 1、50、60年代——美国占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占优势——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3、80年代——相对缓和,有所收缩

4、结束: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现状: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

多极化趋势的原因: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多强”的实力不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格局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多极化趋势阻力: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制定全球战略,利用历史矛盾挑起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例如:科索沃战争、两伊战争

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背景: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③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④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

3、影响: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弊: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

利地位

4、中国的应对措施: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②2001年,上海举办了APEC会议;加入世贸组织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时代特征: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美国

标志: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特点: ①科技成果大量出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变短

②科技在各领域互相渗透、相互促进 ③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3)各国大力发展科技,增强各自的国际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五年为单位编制发展国民经

济的计划,始于()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2.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中国印度美国

(1952年产量)(1950年产量)(1950年产量)

钢产量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

(人均)

发电量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 949千瓦时

A.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

基础仍然薄弱

C.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

量赶超美国

D.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

3.“开着解放牌汽车,奔驰在青藏公路上”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抗美援朝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大跃进”时期D.“一五”计划完成后

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5.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一桥指我国在长江上建成的第一座大桥,它是

A.厦门沧海大桥B.武汉长江大桥

C.钱塘江大桥D.南京长江大桥

6.有的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

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

7.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是

A.人民公社 B.生产互助组 C.生产合作社 D.家庭联产承包

8.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D.实行公私合营

10.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

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A.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土地改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D.大庆油田建成,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12.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

A.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改革D.进行三大改造

13.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14.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政权同国内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5.下列各项中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A.“大跃进”运动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订

C.“一五”计划的制订与施实D.中共“八大”制订党和人民的任务

16.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17.“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首

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高指标、瞎指挥严重泛滥②“共产”风盛行

③全国陷入**④人们充满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18.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其主要标志是()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④浮夸风 ⑤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⑥“共产”风

A.①②③④⑥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

19.下列哪一位不属于八大后探索时期的先进人物()

A.王进喜B.邓稼先 C.焦裕禄D.孔繁森

20.“九一三”事件是指()

A.江青反革命集团策划武装政变B.林彪外逃,机毁人亡

C.造反派上海夺权D.一举粉碎四人帮

21.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许多毛泽东主席像章,其中一枚像章背后刻着的数字表明是“1969年6月”制作。由此可以断定该像章是()

A.建国初期的B.抗美援朝时期的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D.三大改造时期的22.“四五”运动指的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篡党夺权活动

B.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篡党夺权活动

C.人民群众自发的悼念周总理、怒斥“四人帮”的群众运动

D.造反派的夺权活动

23.“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A.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24.“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老干部批评“文革”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四人帮”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2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邓小平复出整顿B.“九一三”事件

C.“四人帮”被粉碎D.“四五”运动

二、非选择题(50分)

2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

材料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1976年天安门诗抄

(1)材料一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结果如何?(6分)

(2)材料二中“雄杰”指谁?为悼念他而爆发的群众性运动是什么?(6)

(3)以上词句表达了人民群众哪些共同的思想感情?(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材料一出自哪一文件?有何作用?(6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一文件?其颁布有何意义?(6分)

(3)材料二中,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2分)

28.识读“第一个五年计划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4分)回答:

(1)修到“世界屋脊”的公路有()、()、()。其中属于我国最西端的公路是()。

(2)新修建的位于长江以南的铁路是()。

(3)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是()。

(4)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是()。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综述

本单元共有4课基本线索:讲述1953到1976 年大约13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走了一条艰辛的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二、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助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实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储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整合能力,并能重点突出。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可以借助虚拟情境、图片等教学工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四、教学重点

1、一五计划,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三大改造的含义及影响;

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

4、十年文化大革命。

五、教学难点

1、一五计划的影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2、三大改造的含义及影响;

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

4、十年文化大革命失误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小组探究

七、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2、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使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

3、归结法,培养学生的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八、课时分配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课时 第5课

三大改造

1课时 第6课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

1课时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课时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1-8单元测试题

第(1——8)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D 2.C 3.C 4.C 5.A 6.B 7.B 8.D 9.A 10.D

二、观察思考

11.(1)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要和平与面包。

(2)热烈欢迎列宁的归来,支持列宁的主张。他们来自工、农、士兵。

(3)武装推翻临时政府。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四、历史探究

1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D 2.D 3.C 4.D 5.C 6.C 7.C 8.C 9.C 10.C 11.B 12.B 13.A 14.B15.B

二、连线题

16.三、观察思考

17.这是1932年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在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就任美国总统。他大胆地采取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办法来缓解经济危机,推行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新政”。结果,极大地缓和了经济危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化。而“新政”中对国家干预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也为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仿效,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连任总统之后,在其权限范围内,给予反法西斯国家以尽可能的支持,特别是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予以制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向法西斯国家宣战,全面开动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方面积极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积极促成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一方面全力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问题探究

18.(1)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德国问题,华盛顿会议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问题。

(2)巴黎和会签署了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的《九国公约》等条约。

(3)巴黎和会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的矛盾。华盛顿会议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的矛盾。

(4)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只能暂时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不能真正长期维持世界和平。因为凡尔赛体系虽然缓和了老矛盾,但又促成了新矛盾。如:对德国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其严厉的制裁,必然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战胜国因分赃不均而产生了新矛盾。对战败国和东南欧新兴国家领土的“平衡”性安排,造成了新的民族不和,埋下了新的冲突种子。而华盛顿会议也同样遗留了一些新的矛盾,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矛盾。日本在会后深深地嫉恨于美国,埋头扩军备战,准备来日与美国决一死战。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决不可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19.(1)共同背景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给两国的经济打击都十分沉重。两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治理危机都十分不得力,使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极权统治和对外扩张来缓解危机,这正迎合了法西斯的基本政策。所以,大危机给两国的法西斯势力提供了夺取政权的机会。

(2)德国法西斯通过欺骗宣传,骗取德国人民的信任,经过合法的议会选举,获得第一大党的地位后组建内阁,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日本法西斯则利用了军部的特殊地位,通过不断地给政府施加各种形式的压力,迫使政府屈从法西斯势力的要求,逐渐过渡到法西斯专政。

(3)它们对外政策的共同特点是极力对外扩张。

它们通过扩张和发动全面战争,给邻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战争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制造了严重违反人类基本准则的野蛮大屠杀,如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由于法西斯的行径严重违反了人类的基本准则,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反抗,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打击下,两国法西斯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两国对那段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由于对德国法西斯处理得比较严厉和彻底,德国历届政府对过去的侵略战争都能采取悔过和承担责任的态度,对国内渐起的新法西斯势力能够予以打击。而由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又出于自身的利益,未能按照盟国的要求,严厉惩罚法西斯战犯,使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不能正视侵略战争,不但没有悔过的态度,而且还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手段歪曲历史。对国内不断扩大的法西斯势力,也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B 2.C 3.B 4.D 5.D 6.C 7.D 8.B 9.B 10.A 11.A 12.D 13.D 14.D 15.D

二、连线题

16.17.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

这次会议主要解决因苏台德危机引起的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问题。

由于英法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决定牺牲捷的利益,换取与德国妥协。最终接受了希特勒提出的侵略要求,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并压迫捷接受了这一严重损害主权的协定。

这次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给当时紧张的欧洲局势带来了极恶劣的影响。首先,英法在会议上的所作所为,使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软弱心里,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不久,就背弃他在会议上的承诺,实现了对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此外,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如同增添了左膀右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得到巨大增长。又通过兼并捷克斯洛伐克,越过山地屏障,进入了东欧大平原的边缘,为后来入侵波兰和苏联奠定了基础。最后,英法的行径,严重打击了寄希望于英法保护的巴尔干国家,在难以指望西方国家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被迫违愿地修改了对德政策,接受了德国的许多侵略要求,有的国家甚至与德国进行了合作。这使德国进一步消除了侵略的后顾之忧。

四、问题探究

18.(1)首先,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西方国家一味地坚持绥靖政策,尽管法西斯国家公然侵略一些弱小国家,但是只要没有威胁到它们自身的实际利益,它们就采取明哲保身的政策。其次,英法等国根深蒂固的反苏、反社会主义政策,也使它们没有诚意与苏联进行合作,丧失了曾经出现的合作机会。另外,法西斯国家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并没有急于进攻实力较强的大国,还利用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再加上美国社会的中立主义居支配地位,使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

(2)1942年,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法西斯的战火烧遍了世界主要国家,包括那些社会制度不同和那些幻想保持中立以避免卷入战争的国家。法西斯的暴行,使那些遭受侵略和将要遭受侵略的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起来打击法西斯的必要性。法西斯主义对全人类的威胁,已经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打败法西斯、收复失地、解放被奴役的人民成为各国的共同历史任务,这些因素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况,先是埃塞俄比亚,后来是中国、西班牙,再后来是波兰,最后甚至轮到了英国。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力量对比,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无论是在人力或是物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反法西斯战争从此开始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4)从上述历史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对待一切邪恶的力量,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只有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互相信赖,互相支持,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击败邪恶势力。

19.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作用的结果。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但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却居前列。这些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不甘心在殖民地市场和原料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不惜冒战争的风险去争得自己所需要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料产地。

一战以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且还促成了一些新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而逐渐尖锐化,特别是那些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帝国主义国家,充满了复仇的情绪,一直伺机通过战争突破这一体系的束缚。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一方面,促使德日等国法西斯势力掌握了政权,战争政策成为法西斯政权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危机的空前国际化,还使上述的那些矛盾都空前加剧。大危机成为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绥靖政策,也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与扩张。在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给所有国家,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带来了极其惨重的破坏。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口达6

000多万,战争所到之处,大部分成为废墟。各国物质财富的损失总额达4万多亿美元。二战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的空前浩劫。

这次战争的巨大危害,使战后和平、友好的思想深入人心,阻止战争的发生,成为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追求。为了避免战争,各国应当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准则处理国际关系,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加强各国间的友好往来,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对待经济困难,共同应对,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引发政治危机,给战争贩子提供机会。还要积极推动世界多极格局的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构成平衡与制约的国际关系,形成阻止战争的制约因素。

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B 2.A 3.B 4.B 5.A 6.D 7.D 8.C 9.A 10.D

二、连线题

11.略。

三、问题探究

12.(1)欧洲共同体于1958年成立,现有25个成员国。

(2)学生可以结合史实从经济、政治上加强合作、消除战争隐患等角度入手,言之有理即可。

13.学生可以联系当前实际,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国际竞争角度入手,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B 2.A 3.B 4.C 5.C 6.C 7.D 8.A 9.C 10.C

二、连线题

三、观察思考

12.答案略。

四、问题探究

14.(1)发展生产力。

(2)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出自内部,具有必然性。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人民不满,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5.B 6.C 7.A二、连线题

三、动手动脑9.方法很多,但应包括以下内容:

地区时间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1947年

“蒙巴顿方案”

/

/

1950年

印度共和国建立

/

/

1952年

/

埃及起义

/

1953年

/

埃及独立

/

1956年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古巴武装起义

1959年

古巴革命政府建立

/

/

1960年

/

非洲独立年

/

70年代

/

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巴拿马收回运河部分权力

90年代

纳米比亚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四、问题与探究10.略。

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D 2.B 3.A 4.B 5.B 6.A 7.C 8.B 9.D 10.A 11.D 12.C

二、请填写有关美苏冷战的内容

13.冷战的原因: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开始的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冷战全面展开:杜鲁门主义出台

冷战的战略重点地区:欧洲

美国实施冷战的经济步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美国实施冷战的军事步骤: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参考答案

苏联在军事方面的应付措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的实质:争夺世界霸权

冷战结束的标志(时间、事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三、问题探究

14.(1)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2)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四、观察思考

15.中东地区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原因略。

16.微软公司、诺基亚公司、索尼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丰田公司、宝马公司、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耐克公司、三星电子公司等。

五、简要回答

17.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

1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略。

第八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A 2.B 3.B 4.A 5.C 6.C 7.A 8.D

二、连线题

9.三、观察思考

10.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从社会角度看,克隆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在该项技术实验阶段必将产生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他们与母体的辈分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等。因此,人们应当制定法律或相应的规定来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四、问题探究

11.(1)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越来越重视,大力发展高新科技。(2)因为当今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12.提示:评论家们对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一,戈多(Godot)是从英语“God”演变而来,即上帝之意,故这一人物暗指上帝;其二,戈多这一人物正如写这个剧本之前贝克特的小说世界所展示给人们的死亡境界一样,他象征“死亡”;其三,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13.(该题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作答,但要注意导向性)《辛德勒的名单》揭露了法西斯实行种族灭绝的惨无人道的暴行,讴歌了舍利取义的正义之举,烘托出热爱和平、珍惜生命的主题。《拯救大兵瑞恩》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歌颂了舍己救人、关爱他人的高尚行为,让人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道理。《泰坦尼克号》歌颂了在灾难面前人们互相帮助、舍生取义的美德,抨击了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丑行。

下载自己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己总结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精选5篇)

    九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p2—p5)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繁荣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出师表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出师表 课型:鉴赏课时:姓名:孙景浩单位:马兰第一中学日期:.评论 2课时 2013/3/17 【文本解读】: 《出师表》选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九年级上册历史提纲[5篇]

    期末复习提纲怎么写?其实写期末复习提纲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但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习惯,再具体的做出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历史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15×3分=45分) 1、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 金和元。建立起中国历史......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2012-02-27 14:07:12|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金 D.南宋与金 2.下列哪一项搭配是错误的?( ) A.女真......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九社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姓名:学号: 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20、关于资源的基本国策是21、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22、你将怎样节约资源2、PRED关系中关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