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邹谠出生于中国广州,本科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芝加哥大学主攻美国政治学并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并于196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
本书主要对太平洋战争到朝鲜战争间十余年间的中美关系做出了系统研究,态度较为客观,书中并不避讳美国对华政策的短视和对国民党判断的失败,并承认了共产主义在群众中收到的的积极回应。但是,本书出版于1963年,当时中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还相当紧张。作为美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判断上,邹教授选择了与美国政府的声音保持一致,因此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新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敌视、共产党对极权主义的追捧,都不符合我们的观点。总体来讲,邹教授还是准确地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美中关系的格局,引导我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并不在于取得权利和领土上的特别待遇,而在于远东局势的普遍稳定。众所周知,最有效地实现这一全面目标的途径就是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P6
“在这种利益的指导下,美国的远东政策是积极的和‘干涉主义的’”
“美国不会为中国而战”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国、俄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发出照会,提出美国政府关于对华开放门户政策。这一政策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
首先,要保障在中国的所有外商贸易机会均等,并且,要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这一政策是整本书的立足点,构成了整本书观点的框架。一些政治家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美国国家精神的开放与道义。但是,正如书中引用李普曼的话,“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生活方式输出的缩写”。
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生活方式输出比这更加广泛。美国对中国民间的传教活动始终没有停止,美国也一直努力向中国输出美国式的“平等”、“自由”的概念。美国希望把中国改造成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基督教的国家”,同时,书中此处还有一个限定语:“并追随美国的领导”。美国的商人和民众被中国四万万人口所形成的潜在的巨大市场而强烈吸引。美国对中国的政策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施展的政治手段。而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恰好符合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利益的指引下,美国采取了积极的、干涉主义的远东政策。
然而,中国的巨大吸引力并不足以让美国甘愿付出政治代价和军事代价,却也让美国不舍得放弃。因此,在1899年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一直奉行着这样的中国政策:国际形势对美国有利时,美国便鼓吹其门户开放政策,游说列强承认这些原则——但是,所有努力都仅限于外交的、和平的手段,面对俄国对满洲的侵略、日本对胶州湾的占领以及臭名昭著的P6 P8
“二十一条”,和其他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只要中国没有分裂的危险,美国便选择“不承认主义”,而且这“不承认主义”最后也成了和日本谈判的筹码。每当列强对其门户开放政策加以诘难,美国也立即鸣金收兵。
美国的传统远东政策包含两个矛盾的方面:支持门户开放政策;却不愿为中国的利益、以及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而诉诸军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一矛盾始终未被激化,一部分原因是美国为了第二个方面,而在第一个方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部分原因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主要限制的是在华特权最大的日本,而1931-1941年间面对日本在中国的逐渐扩张甚至向东南亚伸展,美国唯一的措施就是对日本进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美国对支援中国上的犹豫不决,使得它在最终的对日作战中付出了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二战中的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
“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友好的国家而出现的前景颇为暗淡。这种毫无希望的局势主要是因为日本向中国发动进攻而造成的——而本来仅仅美国一国就能够制止这场进攻” P27
“美国„„的官员和公众忽视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弱点,而在战争的艰苦时期这种弱点尤为明显”P44
“他感到有义务无条件地支持蒋委员长,„„,这种与蒋打交道的方法基本来源于罗斯福使中国继续参战的焦虑心情” P75
“在战争时期,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比与其他任何盟国的关系都紧张„„甚至当美国处于明显的强有力的讨价还价的地位是,国民党政府的政策往往还是会取得胜利”P85
“蒋的明显的成功也必须归功于他使政治和军事上的不利变为外交优势的手腕”P98 “美国失去中国的根源可追溯到以召回史迪威为象征的战时的挫折和失败。而蒋在表面上战胜了那位极为失望的美国将军后也播下了他在中国大陆垮台的种子。”P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需要中国将日军牵制在远东区域,否则日军将奔赴西方战场,对同盟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中国继续参战的能力对美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必须支持国民党政府,并努力阻止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为了打通运输线,美国计划中英美协同作战收复缅甸。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很可能在1943年之前就解除中国的困境,建立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并驱逐日本侵略者,并使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对话中取得上风。然而,英国更在乎它在印度的利益,而蒋介石不遗余力地保存力量,而英国人的冷淡反应更给了他推脱的理由。最终,收复缅甸的计划一再推迟、削减,美国的军事战略与政治方针的矛盾使美国失去了一个迅速解除远东压力的机会。美国在政治上的灵活性远远不能与其在军事上的灵活性相提并论。
在与国民党的沟通中,美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史迪威将军力主重整国民党军队,而蒋介石认为这一改革计划的政治困难太多。史迪威将军向陆军部建议对蒋介石施加更大的压力,而蒋介石以与日军讲和相要挟。最终,政治上极为老练的蒋介石赢得了意志的较量,罗斯福
终于放弃了史迪威将军的建议并召回了他。二战中美国的政策完全被蒋介石摆布,这让蒋介石肆无忌惮地追求他心目中的政府和党的利益,并坚信美国会始终做出让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个致命的判断失误。
美国在国共关系中的作用
“必须尖锐地提出谁领导谁的问题,必须坚决地反对投降主义”——毛泽东
“外交官员们对国民政府生命力不强的估计在马歇尔将军对于国民党合作而实现他的目标的失望情绪中,在他撤离中国的最后决定中找到了知音”P134
“国共两党之间的对抗和敌意,以及他们全神贯注地在中国进行权力之争不仅牵制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队,而且妨碍了有效地使用共产党军队反对日本”P139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意图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尽管在政治舞台上,许多人乐于事后发难”P208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为了抵抗日本进攻,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双方正式发表了对等的声明。然而,在正式声明的面具背后,政治现实却是完全不同的。
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并对可能进行的行动加以分类,国民党可能同意的行动先奏后斩,国民党不会同意的行动先斩后奏,国民党即使面对既成事实也难以接受的行动斩而不奏,可能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动不斩不奏。毛泽东应用的这种策略实际上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了共产党的发展。而国民党面对日益壮大的共产党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不愿全面决裂,毛泽东写道:“只要中日矛盾继续尖锐地存在„„(就)绝不能造成1927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而蒋介石虽然对重创共产党军队非常得意,但明白在对日作战的同时清剿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不可能的。
在对中政策的问题上,美国人有三种考虑:从传统的原则和感情出发,美国希望坚持不干涉的传统、谴责中国内战、拥护中国统一;从军事上考虑,“占有有利战略位置、纪律严明、领导有方的共产党军队”对战况有很大影响,美国希望“武装共产党人”;从战后远东政治关系考虑,美国害怕因为中国而得罪苏联。基于这些考虑,美国想方设法调停国共双方的关系。
1943年之前,美国通过政治顾问、外交使节等多方面敦促蒋介石保证对中国共产党人采取温和政策。这一阶段美国所做出的外交努力从效果上看是成功的。1944年6月,美国派遣华莱士访华敦促国共和解事宜。在会面中,蒋介石极力说服华莱士相信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并建议美国对共产党而非国民党施压来实现联合政府。华莱士建议罗斯福接受蒋介石的提议,并任命私人代表全面协调美中军事行动。然而,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都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被蒋介石玩弄于股掌之间。
美国政界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分为两种。赫尔利将军认为应当坚持支持蒋介石,劝说他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协定,但不为实现这一目标给他施加压力,而且“美国向共产党提供的任何
援助必须经过中国国民政府”。外交官员们认为,应当寻求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站到美国一边的途径,或者至少共产党采取独立于苏联的方针。赫尔利得到了罗斯福总统(和后来的杜鲁门总统)的支持,然而他过度低估了共产党的力量,而对国民党政治前途过分乐观,从而彻底排除了美国为在中国形成反共阵线而采取干涉行动的可能性。然而,日本投降以后,中国的事态发展表明,国民党并不能建立一个具备最起码效率和诚实的政府,同时美国联络组的撤退使在美国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需服务站失去必要的协助。他本人也在战后辞职。
美国在中国最大的失败
“追溯历史,事情似乎很清楚,雅尔塔协定预兆这在远东权力平衡上即将发生根本的变化”P211
“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美国总有一天会发现不可能再支持蒋介石”P267
“蒋是不能撇开的人”P33
5二战在欧洲战场的结束时的俄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重新登上远东舞台。雅尔塔协定后,苏联与美国的冲突构成了新的两极国际体系,而中国则成为争夺的直接目标。
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后,苏联立刻向日本宣战,迅速向满洲进军,并击垮了已经不堪一击的关东军。而此时美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能力阻止苏联在中国扩大其影响,它不得不完全依赖政治手段取得苏联的合作,维护它在中国的政治地位。美国希望苏联与中国国民政府能够达成和解。但是,此时政治谈判上的优势也完全被苏联占据,苏联以中共进入满洲相要挟,迫使国民政府同意苏联倡导的中苏条约,远东的权力平衡就此被打破,而中苏条约对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的削弱,很快就被苏联红军进入满洲所导致的后果所弥补。
随着共产党势力在中国的扩大,国民党在谈判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这时,受到总统支持的赫尔利的纲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他在中国的声望也急剧下降。
1945年11月中国的事态发展完全驳斥了之前赫尔利的三点设想中的亮点:苏联保证支持国民政府使共产党人妥协;苏联不援助共产党。赫尔利因此辞职,而他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职业外交官的破坏,而仍然完全相信苏联领导人信守诺言的诚意。
日本投降后,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斗争开始了。而共产党人占据了中国最关键的区域。打破了平衡并避免了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是美国的紧急援助,它通过海陆和空路把国民党输送到全国各战略要地。而外交上,美国也督促日军不要向未经国民政府授权的中国军队缴械,从而寄希望于通过日军来拖住共产党。这样,国民政府重建了它在华中和华南的政权,并占领了华北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和交通线。这一时期的事态表明了美国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的可能性。
然而,美国对中国影响的局限性也在此暴漏出来:国民政府在政治上的无能、在人民中的反对情绪是美国无法改变的。为此,司徒雷登大使敦促蒋介石放弃他无能的同伙并启用更有才干的人来代替他们。这种做法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合乎逻辑的进程应该是:美
国应该应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其他的领袖替代蒋介石。然而美国却有一种“离不开蒋”的幻觉,直到1948年,美国才下定决心向蒋介石施压。1949年1月,由于满洲和华北的溃败,蒋介石不得不从总统职位上退休,然而他仍然企图在幕后操纵政治局势。其后果就是李宗仁无法有效地调动忠于蒋的军队,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角力中一败涂地,共产主义的旗帜终于飘扬在了中国大地上。这是美国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共产党的成功彻底宣告了美国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干预以失败告终。最终,共产主义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击退美军,以强国的姿态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第二篇: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让我从中也学习、了解到了许多。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不了解就会产生偏见与歧视“。那么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才会让彼此更好的相处。近年来,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外交上较为关心的话题,中美之间有着合作,也有着分歧与冲突,但我们明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维护世界局势稳定,为各国人民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大多仅来自于中学及现在大学里一些相关课程与书本上来的。关于中国与外国的了解本身也是片面的。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得不说就算在思想自由的今天,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或多或少对于当年的历史还是会有所隐藏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本身也会对自己祖先的过往,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美化的倾向。
而本书中,费正清教授则以一位美国人,一位较为客观的身份来为我们讲述他眼中的中国历史及中国发展是怎样的。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中国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精耕细作,而它对人的意义可以从依赖水稻的经济生活和思想方面看得最为明显。美国某经济学家曾认为,水稻田的插秧是世界上体力的最大花费,强劲的体力多于良田。中国农民他们缺少土地和资本去进行机械化的或者大规模方式的耕作,这就直接性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在思想方面,自然经济的自然惯性使得人们树立起自身关于人的价值的标准。中国人注重劳动,劳动光荣是中国人几千年坚定的价值取向。
费正清先生认为中国人注重劳动,所以直接导致把节省劳力的创造发明视为异端,而这一点从清代末期中国人民反对铁路可以看出来。但是关于这一点我却不怎么赞同,中国人民热爱劳动这是我们的优良美德,我认为爱劳动和创造节省劳动的方法之间并不冲突。
不过费正清教授对于中国的分析确实是很深刻,很透彻的。同时由于是以西方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必然也存在着与我们传统观点不同的地方,比如费正清教授在文中提出的“士绅阶级”。费正清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特别注意到了士绅阶级对于中国的影响。
按照我的理解,费正清所谓的“士绅阶级”,指的就是一个地方有钱有势同时又有着相应的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人,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大地主阶级“。在费正清教授看来,这一阶级由于在地方上拥有大量钱财从而控制了当地的经济,而由于这些士绅在当地有着一定的权威与地位,所以在当地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同时又由于这些乡绅有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主导了当地的文化。因此按照费正清教授的观点,士绅阶级,或者叫大地主阶级由于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他们才是推动古代中国或者叫农业中国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阶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力军,而将士绅阶级,或者说大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和推翻的对象的历史观显然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可见中西方的观点还是存在着不同,而且从这里或许可以看出,西方人倾向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我们可以把这种历史观称作“精英史观”,而中国人则倾向认为是人民创造历史,我们可以把这种历史观称作“群众史观”。这是我在书中读到的最大的不同。
总而言之,《美国与中国》整本书以较为客观而全面的态度为我们分析了中国历史及其发展、中美关系及其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我对本国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更多的了解到了中美之间的关系。或许在以前,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对于中国美之间有着许多的不解甚至是误解,但是现在我更多的明白其实和平是每个国家及其人民所追求与渴望的。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在美国的失败
宏观经济学在美国的失败
斯蒂格利茨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3月21日
如果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一些错误的模型,那么政策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亚当·斯密非常严谨,他已经意识到一个有效市场运行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旦不考虑这些条件,那么这座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大厦就将倾覆
·对于经济运行来说,需要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并且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如果制定了错误的规则,经济运转就会失效
·我们对宏观经济学、银行、金融等领域涉猎已久,但我们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学模型
·经济学家同意过去20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是错误的,它们将全球经济金融带入了深渊,因此需要新的经济学思维
2011年3月18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承办的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颁奖典礼暨斯蒂格利茨教授学术演讲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举行。国际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作了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经济界忽略了亚当·斯密理论中有效市场运行的前提
谢谢诸位邀请我参加这么隆重的会议。今天我们已经讨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诸位同仁讨论这些重要的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感觉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很小的地球村。今天我们颁发的是“浦山”经济学奖,它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曾是麻省理工的一名学生,许多当年同浦山先生一起共事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或者好朋友。保罗·萨缪尔森是我的老师,克莱因教授是我的好友。今天我赶到这里参加纪念浦山先生的颁奖仪式感到很荣幸,同时我也感到很荣幸能看到这些学者写出如此重要的论文并获奖,请允许我多说两句,他们的研究课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试图解决棘手的全球性难题。我曾在1995年参与起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文件,了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这些学者的研究有助于在经济学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建立联系。
我今晚演讲的主题是宏观经济学。这可以追溯到250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先生向世界阐释了“看不见的手”这一经典理论,它描述了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里,个体出于自私目的的行为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该理论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改变了欧洲,甚至是全世界。亚当·斯密先生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是非常严谨的,他已经意识到了一个有效市场的运行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旦我们不考虑这些条件,那么这座建立在“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大厦就将倾覆。不幸的是,许多学习该理论的后来者并没有理解亚当·斯密先生的思想。20世纪中叶两位研究亚当·斯密理论的学者KennethArrow和GerardDebreu证明了这些前提和局限性。我们将这些可能发生的现象称为“市场失灵”。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它们有局限性,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部性。最重要的外部性之一就是环境的外部性,最重要的全球性的外部性则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这也是今天获奖者之一的论文所研究的问题。
还有其它的一些局限性,比如竞争。微软就是一个当今社会的垄断的例子。还有其它一些例子,需要全世界的反垄断机构采取措施保证它们不会导致不正常行为,比如提价、妨碍发展和效率等问题。我个人的研究领域是信息不完备的问题以及不完全风险市场问题,这种情况总是发生。我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BruceGreenwald共同解释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经常是“看不见的”,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说,市场是无效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忽视了或者说忘记了这些重要的教训。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模型假设信息是充分的,风险市场本质上是完美的。它们提出了一些假设,根据这些假设,市场总是有效运行的。所以至少对我来说,它们此次对危机预测的失败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最近75年里最重要的经济事件,对科学来说,包括经济科学,最终考验它们的就是预测能力。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每个人都希望它能提前预测出来,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它根本就没有预测此次危机的能力。比它没有预测出危机更严重的问题是,根据它的理论,根本就不应该有危机发生,因为市场是有效的,既然市场有效运行,就不会有泡沫产生,如果没有泡沫,就谈不上泡沫破裂的问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所有这些导致此次危机的逻辑环节在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那里都不会发生。人们发现这些作为宏观经济学核心的模型有重大缺陷。比无法预测危机、说危机不会发生更糟糕的是,即使危机已经发生了,泡沫已经破灭了,一些固守于那些理论模型的人,包括美联储主席,还在说:别担心,问题已经控制住了;次贷是有些问题,但还不至于影响经济全局--他错了。这些他使用多年并据此制定政策的模型显示风险将会被分散,所以在他说“风险已经控制住了”的时候,他的论断是建立在他熟悉的模型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模型根本就是错的--无论是经济假设还是数学结构上都是错的。如果你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一些错误的模型,那么你的政策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传统宏观经济学存在重大缺陷
在经济危机前后,有些共识是错误的。比如经济危机前,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和金融当局认为把通胀保持在比较低的稳定的水平上会促进经济稳定和繁荣。但这是错误的。美国的通胀就是稳定的处于低水平上,格林斯潘就曾以将美国的通胀稳定维持在低水平上引以为豪。其实并不是美国把它的通胀维持在低水平,而是中国帮助它这么做的。中国汇率稳定,出口产品价格低廉,使得美国消费者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产品。所以格林斯潘把美国的低通胀归功于自己,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功劳。尽管我们有很低的通胀,我们还是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危机,余波至今未退。这些模型讨论的是低通胀(相对价格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无谓损失)产生的扭曲,相对于经济体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的损失,这些损失可是乘数级别的。美国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已经是数万亿美元的水平。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有人说不要考虑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不会有效,货币政策才是我们应该倚仗的工具。但是很显然,货币政策是没有效果的。这是凯恩斯说的。他说:像这种严重的危机导致的深度衰退,货币政策是不会起作用的。确实也没起什么作用。格林斯潘在金融市场崩溃后面对国会作证时说,他对此很吃惊。和格林斯潘一样,世界上许多央行行长们倡导自我监管,即市场参与各方可以监管它们自己。在一次演讲中,他说,市场可以更好的控制风险,对于市场的崩溃,他感到很吃惊。我很吃惊他居然感到吃惊!我学的经济学教给我激励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我们看看金融行业的激励机制,我们就会明白它们的激励机制是鼓励短视的过度冒险行为。要是它们表现良好的话,我们就要重写我们的教科书了。我们没有重写教科书,事实证明它们表现并不好,就像行业激励机制引导它们做的那样。当然,这种现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市场是应该提供正面激励的,为什么市场提供了负面激励?这种激励机制对我们的经济没有产出正面效益,甚至给股东和债券投资者也没带来什么好处。这引出了关于激励的另外一个问题,企业治理。而企业治理的内容根本就不在宏观经济模型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些模型去掉了银行、银行家、企业治理--它们去除了所有重要的因素,包括风险市场和信息。金融市场的功能涉及的就是风险、信息、资本分配和风险管理。(现在的)金融市场管理风险的方式是错误的,它创造了风险,错配了资本。这是非常严重的市场失灵。这些因素被排除在当今世界大部分经济体制定政策所依据的模型之外。在这些模型中,市场总是有效率的,但我们现在知道并不是这样。不光是这些模型导致了产生危机的错误政策,而且当危机发生时,它们也没有起多大的帮助作用来抑制危机的影响,它们无法给政府决策者们理论框架帮助他们对危机做出反应。这些模型没有把一些重要的因素,如银行和信贷,包括进去。这次危机是一场银行业的危机,但因为这些模型没有包括诸如银行和信贷等因素,它们对解决问题无能为力。现在美国、英国和其它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解决银行的问题,如何重组银行业,如何注资,如何让它们回归它们的原始功能,就是给中小企业贷款。
答案就是,多年以后--泡沫的破灭是在2007年--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仍然不足。失业率在美国仍然很高,现在下来一点儿了,大概是8.9%。但是每六个美国人当中依然有一个人无法找到全职工作。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宏观经济模型无法给出任何有益的建议。美国现在有许多人在讨论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在我看来,危机的核心问题是银行业运转失灵,整个金融系统和监管者也是问题所在。监管者应该知道如果对银行监管不力,那么银行就会做出格的事情。它们的历史劣迹斑斑。我们在过去200年间时常遭受危机。危机变得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实际上,自从里根和撒切尔1980年代开始实行放松管制运动以来,我们这个世界已经经历了100多次(经济)危机。实际上危机是常有的事情。监管者的错误就在于放任自我监管,也就是不监管。所以说,银行业是问题的核心,但监管者也有责任,因为它们没有阻止银行的错误行为,如果对它们监管不力,它们就总是出现问题。第三个问题的源头是经济学家,或者说“其他经济学家”。问题是经济学家们给政策制定者一些模型,告诉他们不要监管,而监管者就信以为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但要恢复经济的活力,同时要修正我们的经济学研究。这也是你们这些学子们将来要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很值得珍视的机会。
请允许我重点谈谈经济问题的本质以及我们的政策是如何失灵的。美国现在拥有的资源和危机前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产都和危机前大同小异。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消除和房地产行业及风险的错误定价相关联的扭曲,那么既然我们拥有的资源都差不多,而且还修正了市场定价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产出更高才对。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产出比原来要低。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市场本身并没有有效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银行业意识到它们并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就转而向政府寻求帮助。但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给政府提供可供它们思考、决策的正确的政策框架。现在美国正在讨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错误的,这还是因为这些讨论过多的受到宏观经济学家的影响。他们说应该紧缩,但是我们真紧缩了他们又会看看预算赤字,然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做的不对。但赤字是因为经济疲软而导致的,因为经济一落千丈,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并产生了赤字。什么是解决赤字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让美国人找到工作。如果失业率下降,如果经济增长能够达到潜在的增长率水平,那么我们就不会受赤字问题的困扰。
不幸的是,许多人开出的针对减少赤字的药方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这些药方会削弱经济,降低财政收入的水平,从而恶化赤字问题。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实际上很简单。首先我们必须解决银行和金融业的问题。我们必须让银行恢复它们的原始功能,就是向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其它一系列有益于经济增长的功能。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展开这些问题,但很显然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并且很明显我们并非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需要实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我们可以采取我经常说的中国式的刺激政策,至少是你们那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也就是说,要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我很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讲堂,我们的大学就没有这么漂亮的讲堂。对基础设施、教育以及科技的投资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长期来看也能促进增长并增加财政收入。在1997-98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当时我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我经常到处规劝(亚洲国家)说,你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和我们教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恰恰相反,它实际是在鼓励你们走向经济衰退--可它却成功了!
中国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很不幸的是,许多当今的宏观经济学家对该理论并不认同。这些政策刺激了投资,并给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美国现在该做的事情。财政政策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从长期来看,如果你投入了,财政政策实际上可以减少赤字,并为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件事情就是重组债务。差不多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抵押贷款,并且他们需要支付的贷款额超过他们房屋的实际价值。对那些说没有泡沫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如果你在市场高估值的的时候引入抵押贷款,那么最后一大批人就要承受比他们的房屋价值要大的贷款额,因为泡沫破灭的时候,房屋价值下降,但他们欠的贷款额不变。对这些人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打击,这是社会经济层面的巨痛。你们可以想象美国家庭失去住房的(凄惨的)情形。现在失去住房的美国人的数字已经--当然,这些数字在你们中国人看来也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无论什么数字对你们中国人来说可能都不算大--达到了700万,我们预计今年还有200万人将失去住房,未来数年还将有数百万人。所以我们现在正经历一场社会经济危机。如果人们负债太多,他们就倾向于少消费。除非我们重组美国家庭债务,否则经济不会有大的起色。我们都知道这些(经济学)原则。我们有企业破产法,企业有问题时会重组,我们给它们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们重组它们的债务并且让它们重新经营因为我们要让它们的资产盘活,这样它们就不会被债务压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允许企业重组。但我们不允许家庭重组他们的债务。所以美国家庭现在被债务压的翻不了身。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银行的“掠夺式”的贷款方式并利用低教育程度人群缺乏相关知识的弱点渔利。除非我们让他们重组债务,否则我们的经济不会有起色。
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意义深远。我只想指出,当人们提到市场经济的时候,他们经常忘记市场经济总是以一些规则或者说法律为基础运行的。你可能制定好的法律,也可能制定非常糟糕的法律。非常有意思的是,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说,我们有破产法,我们2005年实行的新的破产法实际上使情况变得更糟糕,并部分导致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我们有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也有反垄断法。换句话说,对于经济运行来说,你需要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并且你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如果你制定了错误的规则,经济运转就会失效。比如,如果你没有一部反垄断的良法,你就会发现竞争的失范,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经济效率也会下降。这些都是经济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立法阶段。如果你们做的不好,将来再改起来就会非常麻烦。你们一旦制定了一个法律框架,既得利益者就要努力维持现状,因为他们可以获益。银行业对危机前的规则就游刃有余,它们赚的钵满盆满。它们不希望改革。它们说:有问题吗?是,一些人失业了,还有一些人还不起房贷失去了住房,但我们的业绩很好啊,我们不认为应该改革。(可见)我们对监管制度的改革非常艰难。
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模型
我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尽量解释一下在过去20年风光无限的传统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重大的缺陷。好消息是尽管有这些不足,我们未来提高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已经具备了。我们对宏观经济学、银行、金融等领域涉猎已久,但我们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宏观经济学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代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这一重大的任务未来数年可望有所进展,一个原因就是像我开头所讲的那样,有一批国际经济学家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像新经济思维研究所,它得到了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也帮助它筹款。在同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局长AdairTurner会谈时,这些经济学家同意过去20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是错误的,它们将全球经济金融带入了深渊,因此需要新的经济学思维。我们其实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监管就是其中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正如我此前所说的,监管很重要,但监管问题还没有解决。去年夏天美国通过了Dodd-Frank法案,这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的一步,但是我把它称之为“瑞士奶酪”。瑞士奶酪有很多孔洞。该法案就像瑞士奶酪一样,有些可取之处,但有很多缺陷,假设过多。比如说,他们就像一个消费品健康安全委员会,有些金融产品就像核电站一样,太危险了,碰都不要碰,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金融产品。就像药品一样,要通过检验来确定它对健康无害。据他们说,他们制定该法案是要加强监管,防止银行的掠夺性行为,但他们又说汽车贷款不受监管限制。将汽车贷款排除在外怎么会是一个好主意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那些代表汽车业的游说集团付了钱了。这根本就说不过去。
对全球金融稳定来说,更根本的问题是银行太大以至无法正常倒闭以及相互关联度太深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如果这些银行太大以至无法正常倒闭的话,就意味着你可以追求风险,而如果你成功了,风险带来的好处都是你的,银行把收益都放到了它们的口袋里;但万一你失败了,有纳税人给你买单。我把它称之为“伪资本主义”(ErsatzCapitalism),也就是说,把收益私有化而损失社会化。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市场经济体中,在任何我们能设计出的经济体中都会发生。这也是美国正在发生的故事。不幸的是,我们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同样的激励机制仍然存在。动态来看,这样的经济体是不稳定的。银行规模太大不会正常倒闭,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那么会发生什么呢?这些银行反而会以低利息率拿到贷款,因为你借钱出去的话,你当然要借给那些你知道不会倒闭的机构,因为如果它们有问题了,政府会出手相救。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例子。在经济学上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在政治上是非常复杂的。
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于美国,随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监管也必须是全球性的,因为如果不是全球性的,就会出现套利行为。我们需要改革全球储备体系,我们今天下午在中财举行了非常好的关于国际储备改革的研讨会。21世纪还有一种单一货币履行着核心货币的功能,但价值储存却不高,而且非常不稳定,导致通胀,将来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不合时宜的。21世纪需要一种全球制度来匹配全球经济一体化。
最后我想讲的是,我当年作为经济学本科生的时候,有时会心生黯然,因为我感觉我出生的有点儿晚,各种伟大的思想都已经出现了。我觉得凯恩斯主义非常棒,我觉得要是我能早些年出生然后我发现该理论就好了。太迟了。但我发现经济学理论有一些漏洞,这是我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对于你们这些在座的学子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时代,因为大家都知道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实际上,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我们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掌握的许多知识,或者说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实际上是错误的。所以这是个质疑的时代,是鼓励研究的时代,因为我认为,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认识许多原则,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原则,以及经济学的一些其它的原则,经济增长应该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并且增长的成果应该由更广泛的人群分享,这些问题我没有机会展开论述了。但很明显我们需要更好的理解经济系统是如何运行的。谢谢!(《CHINADAILY》辛志明译稿)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责任编辑:陈君)
第四篇:《美国与中国》之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之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的著者是费正清,译者是张理京。我读这本书实际是一个巧合,由于我之前选修了科技文献检索课,在作业中向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国与中国》。起初只是对这本书挺感兴趣,之后我发现这本书还是毛概课的推荐阅读书,倍感高兴。
内容框架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为中国建国前后与美国的关系。框架如下:
引篇
第01章 中国景观
第一篇 旧秩序
第02章 中国社会的本质
第03章 孔孟之道
第04章 异族统治与朝代的更迭
第05章 政治传统
第二篇 革命过程
第06章 西方的侵入
第07章 叛乱与复辟
第08章 维新与革命
第09章 国民党的兴起
第10章 南京政府
第11章 共产党的兴起
第三篇 美国与人民共和国
第12章 我们历来的对华政策
第13章 美国的政策和国民党的垮台
第14章 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秩序
第15章 力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
第16章 第二次革命
第17章 前景:中国和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
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
整体介绍
这本书其实并非历史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历史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科特点的综合性论著。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富于开创性的思想体系。作者每叙述一段历史后进行一些分析,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穿插自己的见解。一个个小的观点最后使读者形成一个认识中国历史情况的思维。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总会穿插一些对当时所处历史环境的说明,从而便于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有说服性的分析。
本书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词是“思想文化”。开篇既是谈由“中国景观”为一个主要原因引起的“中国文化”。之后又讲孔孟之道,统治者一向是以文化思想的控制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后来外族入侵的成败与否,稳定与否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文化相关,有较强的中原文化基础则可以进行稳定的统治。自己本身只有草原文化却没有中原文化的话就统治不久。例子为:辽、金、元与清的对比。西方侵入最开始的手段也是文化入侵。朝廷也把文化思想的控制作为治理的重要手段。维新与革命之争也是文化人之争。国民党治理国家也要靠振兴中国文化出力。共党统治江山也要通过给全国人民洗脑的方式。
然后,中美关系问题就和文化差异有着很大联系了。双方的相处是否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作者让美国人思考的。
精彩细节总结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中较为精彩的细节进行的总结,在形散神不散的细节中,我们将可以看出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中国6/7的人口集中在1/3的土地上,美国人会想10亿左右的中国会住在那里,吃什么东西;在美国每户人家相隔半英里,而在中国每隔半英里是一个拥有几十户或几百户的村庄。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中国:一是农村中为数极多从事农业的农民社会,那里每个树林掩映的村落和农庄,始终占据原有土地,没有什么变化;另一方面是城市和市镇的比较流动的上层,那里住着地主、文人、商人和官吏——有产者和有权势者的家庭。
对一个享有较高物质生活水平的美国人来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中国农民在这样困苦的生活条件下,竟能维持一种高度文明的生活。问题的答案在于他们的社会习俗,这些习俗使每个家庭的人员,按照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经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变迁。这些习俗和行为准则,一向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牢固不变的社会现象。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强堡垒,并由此汲取了力量和染上了惰性。
在中国历史上,美国人迫切想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阶级不能冲破对官场的依赖,以产生一股独立的创业力量呢?首先,中国商人的心理状态与我们古典经济学家所赞美的西方企业家的以为理状态大不相同。另外,官商之间总能找到一个密切的利益共同点,因为从事任何一桩大的买卖,官府的保护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旧财经制度也提供了另一个证据。代表资本积累的存款通常是投资在放债上的,因为那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息。总之,资本主义之所以不能在中国兴起,是因为商人从来不能摆脱士绅及其官府代理人的控制而独立自主。
中国的军人始终是国家官僚机构的一部分,靠国家经费供养,并且易于贪污腐化。中国的军事传统含有许多非暴力的方法:通过第三者进行斡旋,协商,搞间谍活动,行贿颠覆,拆墙角(拉走对方的追随者),威胁利诱,以及采用一切欺诈手段。
中国的领导开始在自强的口号下采用西方的武器和机器,不料却发现他们自己被吸入一个无法抗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从引人机器进而需要引人技术,从引人科学进而需要引人一切学问,从接受新思想进而要改革制度,最后从立宪维新进而走向共和革命。蒋介石的思想是来自许多方面的大混合:曾国藩为人处世应以道德目的来衡量的见解,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解释,卫理公会惯常参加仪式的基督徒的虔诚,从日本、俄国、美国以及轴心国家方面来的影响,都被放进他那保守的民族主义框架之内。
毛泽东生平的一些简单事实似乎是难以置信的:在一个4 亿人口的广大国土里,一个28岁的人和其他十几个人成立了一个政党并在其后50 年取得了政权,组织和改造了人民,改变了山河——历史上没有见过比这更伟大的成就。亚历山大、恺撒、查理大帝、欧洲所有的国王、拿破仑、稗斯麦、列宁——没有一个前人的成就比得上毛泽东,因为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古老这样大。
占人类1 / 4 的中国人口,不仅唾弃了基督教,而且也唾弃了法律的最高权力、个人主义的理想、多党竞选制、公民自由权,总之,唾弃了我们的整个政治秩序,以及通过合法手续得到自由和安全的种种观念。我们感到我们的基本价值标准直接受到威胁。如果中国人自愿选择共产主义,那就可以断定,人类的大多数是不会走我们的路的——至少目前是如此。
中国人具有比别人更值得自豪和更与众不同的传统,对这种传统崩溃的反应来得比较慢,受落后之辱的时间比任何其他大民族都来得长。
在这庞大的政治组织里同样突出的一点是,中国人依赖伦理道德的程度甚于依赖法律,依赖有关道德的舆论胜过依赖法庭审判。
细节思考
第一,中国历代是怎样通过思想统治国人并不断完善这一方案的?
从秦汉开始官方就确定了以道德礼仪为思路的思想统治方案,在之后的各
朝各代有不断完善。西汉开始宣扬的孔孟之道,强调了阶级性。之后又发展出经学和理学。通过规定的参考书籍考试选拔人才迫使读书人思想不断受到四书五经的熏陶,培养出大批的服从统治者的治国人才。通过孔孟之道的农村启蒙教育培养大批的顺民。即使是在国民党时期,蒋介石也是大搞新生活运动,其主要目的不过是继承传统,对出版业进行监控,减弱新青年们对人民思想的改造。共党上台后在国民党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对新闻出版业更加严厉的封锁,大力发展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进行党化教育,对党员经常搞学习小组,进行思想汇报,严密监控党员思想。
第二、中国历来的革命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官僚的夺权。农民起义带来的往往是大量的人民消亡,大量人口的消亡减小了整个国家的负担,于是剩余的人民生活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欣欣向荣。农民起义领袖自身往往有很强的个人欲望,起义的结果最终还是照前朝的模式做皇帝。官僚的夺权,以较少的代价,较少的死亡获得政权,没有撼动统治阶级的模式,负责治理的官员都还在,没有独裁者个人意志的推动,政治模式的转变无法完成。
第三、维新、革命、起义三者走向怎样?
太平天国起义缺乏知识分子领导,有着强烈的个人崇拜,没有设计好治国制度。维新站在清朝统治者一边主张改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统治者的情况,最后设计的制度让统治者感到威胁,因此失去统治者的支持。辛亥革命开始的目标是推翻帝制,获得了全国的支持。随着任务的完成,当初的合伙人开始考虑之后的情况,原本团结的人没有了共同的追求,于是开始出现大分裂。辛亥革命没能改变统治阶级的基础,最终独裁主义耐以生存的环境依旧没变,袁世凯、蒋介石这些独裁者依旧可以独立潮头。
第四、共产党的洗脑方案是什么?
通过组成学习小组,让成员轮流汇报思想,不允许私下交流沟通,这样将每个人独立起来,让成员们互相攻击,给予每个人以巨大的危机感,迫使每个人说真话,从而强迫他们洗脑。又通过掌握这些人的弱点进行控制。形成紧密的组织来执行治理的任务。
第五、中美问题的实质是社么?
美国与中国的争端问题并不是美国要吞掉中国,而是美国希望同化中国,破坏中国的政治制度。美国做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姿态,一方面吃力不讨好,另一反面也确实为了自己本国人民过的更好而压迫其他国家,但是不进行国家侵略以抢夺资源。
总结
费正清是近现代社会最热衷关注、探讨中美关系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他用美国人的视角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洗涤。他让美国人更加了解了中国,也让现在的我们更加了解我国与美国。虽然他有的观点有失偏颇或已过时,但现在看来,依然有许多观点焕发着活力。总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更多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对我的思想和认识有了提高和扩展。
第五篇:《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刘灿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刘灿
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第四版1983年版。译者:张理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出版。
这本书虽然很浅显,比较容易读。但由于一年来没有怎么看过历史方面的著作,对于这一本就显得有些谨慎了,9月底开始看,持续了约20天。看书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想法,但因不方便记录,白白让很多想法流逝。每当要写读书笔记时总是担心自己无法表达清楚之前的想法,于是乎犹豫不前。
我惭愧,这本本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书现在成了我了解中国的启蒙读物。
【表面特征】
本书共17章,引篇、第一篇 旧秩序、第二篇 革命过程、第三篇 美国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中国景观。从中国的地理状况,气候等自然环境大体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简要介绍中国人的起源,介绍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用来与西方对比。之后2-5章介绍中国开始明显与西方接触前的一些情况。
第二章是讲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各主要阶层分类。
第三章讲中国最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及其发展,经学和理学,军国主义及个人主义分析。科技发展阻碍的分析。
第四章讲中国朝代更迭的情况。
第五章讲主要的政治传统即:官僚体制,法律制度,宗教概况,人文思想,民间政治发展。官僚体制和法律制度相互协调来管理人民,宗教用来给人民洗脑,培养顺民,人文方面的培养用来发展忠于统治的官僚。而民间宗教及人民起义正式反抗以上这些东西的力量。
第二篇为6-11章。讲中国人民近代的挣扎史。
6章为西方与中国由友好接触到中方遭受侵略。
7章为中国内部发生的斗争及反斗争。
8章为国人针对中国所处的不利情况做出的积极反应(维新与革命)9章为1927年北伐胜利前的国民党
10章为1927年开始国民党主政时的主要措施
11章为共产党主政前的发展状况
第三篇为12-17章。讲美国与近代中国关系的演变及共党建国后渐渐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及对中美之间相处的相关思考。
【整体分析】
虽然是一部历史书,但是作者写书时却是每每叙述一段历史后进行一些分析,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穿插自己的见解。一个个小的观点最后使读者形成一个认识中国历史情况的思维。在叙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总会穿插一些对当时所处历史环境的说明,从而便于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有说服性的分析。
本书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个词是“思想文化”。开篇既是谈由“中国景观”为一个主要原因引起的“中国文化”。之后又讲孔孟之道,统治者一向是以文化思想的控制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后来外族入侵的成败与否,稳定与否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文化相关。有较强的中原文化基础则可以进行稳定的统治。自己本身只有草原文化却没有中原文化的话就统治不久。例子为:辽、金、元与清的对比。
西方侵入最开始的手段也是文化入侵。朝廷也把文化思想的控制作为治理的重要手段。维新与革命之争也是文化人之争。国民党治理国家也要靠振兴中国文化出力。共党统治江山也要通过给全国人民洗脑的方式。
然后,中美关系问题就和文化差异有着很大联系了。双方的相处是否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作者让美国人思考的。
【细节思考】
1、中国历代是怎样通过思想统治国人并不断完善这一方案的?
从秦汉开始官方就确定了以道德礼仪为思路的思想统治方案,在之后的各朝各代有不断完善。西汉开始宣扬的孔孟之道,强调了阶级性。之后又发展出经学和理学。通过规定的参考书籍考试选拔人才迫使读书人思想不断受到四书五经的熏陶,培养出大批的服从统治者的治国人才。通过孔孟之道的农村启蒙教育培养大批的顺民。即使是在国民党时期,蒋介石也是大搞新生活运动,其主要目的不过是继承传统;对出版业进行监控,减弱新青年们对人民思想的改造。共党上台后在国民党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对新闻出版业更加严厉的封锁,大力发展党员团员少先队员,进行党化教育,对党员经常搞学习小组,进行思想汇报,严密监控党员思想。
2、中国历来的革命。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主要是农民起义和官僚的夺权。农民起义带来的往往是大量的人民消亡,大量人口的消亡减小了整个国家的负担,于是剩余的人民生活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欣欣向荣。农民起义领袖自身往往有很强的个人欲望,起义的结果最终是还是照前朝的模式做皇帝。官僚的夺权。以较少的代价,较少的死亡获得政权,没有撼动统治阶级的模式,负责治理的官员都还在,没有独裁者个人意志的推动,政治模式的转变无法完成。
3、维新、革命、起义三者走向。
太平天国起义缺乏知识分子领导,有着强烈的个人崇拜,没有设计好治国制度。维新站在清朝统治者一边主张改良,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统治者的情况,最后设计的制度让统治者感到威胁,因此失去统治者的支持。
辛亥革命开始的目标推翻帝制,获得了全国的支持。随着任务的完成,当初的合伙人开始考虑之后的情况,原本团结的人没有了共同的追求,于是开始出现大分裂。辛亥革命没能改变统治阶级的基础,最终独裁主义耐以生存的环境依旧没变,袁世凯、蒋介石这些独裁者依旧可以独立潮头。
4、共产党的洗脑方案
通过组成学习小组,让成员轮流汇报思想,不允许私下交流沟通,这样将每个人独立起来,让成员们互相攻击,给予每个人以巨大的危机感,迫使每个人说真话,从而强迫他们洗脑。又通过掌握这些人的弱点进行控制。形成紧密的组织来执行治理的任务。
5、中美问题
美国与中国的争端问题并不是美国要吞掉中国,而是美国希望同化中国,破坏中国的政治制度,美国做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姿态,一方面吃力不讨好,另一反面也确实为了自己本国人民过的更好而压迫其他国家,但是不进行国家侵略以抢夺资源。
暂时就想到这么点,很多东西都流失了。
2011年11月4日
初略地介绍了自己读书的体会。从所说看,自己还是获得了不少史实与
认识的,这就是获得思想与独立观点的过程,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吃力不讨好的分析应该是到位了,比之于那些不是说美国全好,就是说美国全坏的认识
进步多了。这样的读书需要不断坚持,累积多了就越来越聪明,自己也能够
分析社会与时代了,更能够看清中国的今天与明天,进而知道自己在这个时
代应该做什么。
不过,对于史料,最重要的莫过于分析形成的原因,例如共党的洗脑为
什么能够产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做着做了分析没有,如果没有自己应该
尝试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做了分析,是否准确、全面,有什么局限,这样读
史效果会更大,以后需要逐步养成这样的习惯,而不是接受了没有自己的分
析、判断。当然,这是需要理论的,所以看多了史书,就要看学术著作,没
有这样方面的功力、知识,还是在增加知识,而不能增加自己的分析能力。
以后看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这样效果会更好。切记!
梁木生老师
2011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