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施嘉恒
11300740008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可是,欧亚大陆依然保持着它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仅它的西部周边欧洲依然是世界大部分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所在地,而且它的东部地区亚洲最近也成了经济增长和政治影响上升的极其重要的中心。因此,在全球都进行了介入的美国如何应付复杂的欧亚大陆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是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大陆大国的出现,对美国在全球发挥首要作用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和长远欧亚战略的重要著作。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并曾担任过卡特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布热津斯基着重分析了美国的霸权和世界首要地位的特征、范围和深度,欧亚各大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周旋于各大国之间而使美国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及中国在美国对欧亚的战略中所处的关键性地位。
在全书的一开始,布热津斯基首先肯定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四个领域具有绝对地位。美国就这样凭借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反映了美国式的政治机构和组织原则。它缓和了主要西方国家间的关系,并使它们之间的冲突一直在一个深深扎根、稳定和越来越明晰的政治秩序中得到了抑制。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体系还会继续不受挑战吗?欧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使欧洲国家敢同美国叫板,甚至还屡次将美国告到世界贸易组织;日本开始在军事基地的领土使用问题上对美抗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不同的政治制度更加使得美国疑心重重。美国逐渐发现自己的号召力反而不如冷战时期,霸权地位似乎动摇了,再任之发展下去,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布热津斯基认为,在此之前,需要
早作准备,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为此,美国必须防止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任何一种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
于此,布热津斯基的全球战略构想将欧亚大陆看作关健地区。在本书中的第二章,作者就明确指出对于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布热津斯基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布热津斯基提出:美国霸权作为不同于过去所有帝国的一种新型霸权,就是要在法、德、俄、中、印这五个地缘战略国家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这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间纵横捭阖,以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实现领导。作者在对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分析后,作出判断:为保持并尽量延长美国在欧亚亦即在世界的主导地位,美国要依靠西头的大欧洲民主桥头堡和东头“必将成为地区主导大国”的大中华。
在民主的桥头堡欧洲,法国和德国都有力量和自信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法国将自己视为地中海——北非国家的核心。德国将自己视为地区的经济火车头和新的欧盟领导人。其他中等欧盟国家不是追随美国的领导,就是默默地跟在法国或德国的后面。对法国来说,欧洲是恢复其伟大光辉的途径。但是由于其实力有限,法国只能在法德和解后依靠德国的经济力量来享有政治领导地位,但法国同时又担心德国的独大。对此,布热津斯基认为,法国只是个暂时的对手,在这个民主桥头堡内部,德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强大的经济及历史原因,更容易获取在欧洲的独立领导权。若美国支持法德联合,可使其之间相互遏止,最后该地区事务就会由美国来仲裁。
在欧亚棋局的中间地带,由于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个“黑洞”。尤其是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扩大了地缘空间真空。俄罗斯的内部危机、国际地位的丧失,以及国界线被更改,其地缘政治影响范围大大缩小。最为关键的是乌克兰的丢失,使俄罗斯的欧洲化色彩不可避免地减弱,并日趋亚洲化。俄罗斯面临着两难的战略抉择:是选择强调“近邻外国”的欧亚主义;还是向西看,回归欧洲。布热津斯基认为,俄罗斯的唯一选择,亦即能使其发挥符合实际的国际作用和能使俄罗斯得到改造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佳机会的就是回归欧洲。而这个欧洲是一个横跨大西洋,扩大的欧盟和北约。
欧亚棋局的南部,则被布热津斯基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地区,其核心地
域位于中亚及里海盆地地区。该地区诸国家不仅政治体制不稳定,而且重要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油气资源,又吸引较强大的邻国的入侵,而入侵的每个大国又都决心反对任何一个其他大国主宰这个地区。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由于相距太远而无法在欧亚大陆这一部分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又太强大而又不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美国的首要利益在于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因此,建立和加强该地区的均势,必须成为美国对欧亚大陆的任何综合性地缘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
而在欧亚棋局的东部,具有布热津斯基所认为的有效实施美国欧亚所需的远东之锚。在这里,有两个可能挑战美国地位的对手:中国和日本。布热津斯基认为,就美国的全球政策而言,同海上的日本建立密切关系固然重要,但是要贯彻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就必须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中国目前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历史和地理原因,都能促使其成为美国的强大对手。而这种可能性,首先取决于中国本身如何演变,以及中国实际上会变成一个多么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对于日本,布热津斯基认为,其属于国际性而非地区性国家。同时,日本在安全上受到美国的保护,使其更表现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延伸。实际上,日本应该是美国在处理实际事务新议程中的全球性伙伴,中国则应成为美国的远东之锚,由此促使欧亚大陆出现一种力量均势。
在本书的结尾,布热津斯基总结道:现在该是美国为整个欧亚大陆制定和实施一项完整、全面和长期的地缘战略的时候了。美国政策目标必须是双重的:一是把美国自己的主导地位保持一代人或者更长远一些。二是建立一个既能化解社会政治变革必然带来的冲击和损伤,又能演变成共同承担和平地管理全球的责任的地缘政治框架。
通读完该书并观察目前的国际形势,我被布热津斯基的前瞻性眼光所折服。本书很多观点已经运用到现今美国全球战略之中。从科索沃事件到阿富汗战争,从伊拉克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再到近期的北约空袭利比亚都在验证着布热津斯基的棋局。美国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干预,就是为了确保美国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受损害,维持一种微妙的地区平衡。
但是,对于本书中布热津斯基的部分观点我持反对态度。作者一直在强调霸权主义,并且本书的出发点就是美国要领导世界和维护其全球霸权。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无可厚非。更或许从整体上来说,全球一百
九十几个大小不等、种族各异、信仰不同、利益冲突的国家,亟需一个世界警察来维持秩序。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的内政和指挥别国的对外活动,那自然会遭到别国的反对。可以预期,随着多极化的迅速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声势和规模会越来越大,霸权主义会越来越孤立。这应被看作是国际社会得进步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成程。美国不应再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概念,而应将各国视为平等的伙伴关系。
此外,布热津斯基对于中国的看法,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偏差。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到2020年会成为“地区主导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一个势力范围或受别国敬服的范围。中国一定会发展壮大,这已为举世所公认。但不管中国多么强大,它都不会去争夺所谓主导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和整个国际事务中势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亚太地区,中国追求的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无意于经营什么影响范围。中国有过被殖民压迫的历史,深知霸权形式下人民生活的水生火热,所以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一贯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并且在邓小平理论中也强调“中国绝不称霸”。
在第六章中,布热津斯基提出中国“把美国视为敌手”。事实上,就台湾的主权问题,中国只是要求美国履行联合国的宪法,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阻挠中国统一。中国主张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并没有把美国视为敌手,更不认为中美有必然发生冲突的根源。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一直实行的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点并不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
从作者对美国未来的担忧中,不禁令我反思中国的现状。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际外交环境,对此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思想准备,并为我国的发展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对于美国和周边国家的一些损害中国利益的做法,中国却常常会选择稍许的退让来搁置争端。然而这样做不仅会使我国丧失原有的优势,反而使美国和周边国家得寸进尺,更会给外国政客以“中国软弱好欺负”的印象。也希望中国能够出现像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学者,对我国所处的地位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根据地缘政治制定出有利于我国长远发展的总体策略,作为我国今后外交的指导原则。
第二篇: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读书笔记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笔记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在此我读了此书做了粗略的笔记,主要从作者介绍、文章主要内容和对文章的反思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作者简介布热津斯基,1928年3月28日生于波兰华沙,著名的波兰裔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1928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1938年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幼年随父母生活在国外。1945年全家定居加拿大。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5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1958年加入美国籍。1956年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员。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副教授。1961年任J.F.肯尼迪外交政策顾问。1961年任社会科学研究学会当代中国问题联合委员会成员。196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教授和哥伦比
亚大学国际动态研究所所长。1962年后任国务院和兰德公司顾问。1966年任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委员。1973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D共同发起组织美、欧、日“三边委员会”,任主任。1977年任J·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支持中美建交。1981年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顿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高级顾问。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现任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教授。曾获总统自由勋章。主要著有《大失败 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大失控—21世纪前夜的全球动荡》、《美国的抉择——是王道还是霸道》、《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实力与原则——布热津斯基回忆录》等12著作。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
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
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在苏联的倒下,便想建立一个美国的世界。面对苏联的倒下出现欧亚大陆中间地带,“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
美国把在政治民主、共同价值观和总体相同的宗教以及相近的文化的欧洲作为在亚欧推广民主的桥头堡;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范围,分别对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影响。而美国的在总体目标上反对法国、支持亲美的德国、介入欧洲统一和加强欧美军事的联合以及对俄罗斯的遏制或隔开,因此在短期、长期中实施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主要吞噬俄罗斯地缘利益。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的黑洞,即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的东欧、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这里一直是苏联的地缘政治战略地,有邻近突厥语的土耳其,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国家,亚洲内陆的阿富汗和中国。在对俄罗斯的战略想法上,在对俄的友好西化俄方与对立中选择,而俄方的各种势力博弈和政治精英以及军方人士决定美苏走向或俄继续苏联的地缘利益,从现在看来那是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而美国和欧洲支持俄的战略要地乌克兰独立。再此俄罗斯在面临地缘政治多元性和反对加入欧洲民主国家而排斥在外的困境,这也是后来美欧东扩采用缓慢吞噬策略。在成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的的9个国家中,民族众多和民族矛盾多、民族混杂复杂、文化繁多复杂再加上这地区的资源丰富和经济相对贫困,地区很不平衡。大国在这地区的利益争夺重叠成为地区焦点。美国对此采取不统治不排他的利益共享的军事制衡企图。而面对远东的中国视为美国未来最大对手,美国把韩国和西太平洋部分岛国作为遏制未来中国强大的立足点,用日本来阻碍中国亚洲大国和世界大国的实现。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在军事、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以及人权问题的阻碍,还有这个对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历史经济问题,涉及中国的地区利益。而美国把盟国日本经济和军事地区大国,但孤立于本地区的实际国际性大国。美国欲东亚实现中美日的地缘政治平衡关系。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依赖西方又与日本相制衡,使美国的均势策略在全球体系减少远东负担。而韩国也是中美地缘利益直接点,面对朝鲜半岛统一和保持与日本密切关系,远东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对
手急需力量均势。
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美国作为目前唯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利用军事制衡亚欧大陆分配力量。在欧洲依靠法德两国推行民主和支持。俄罗斯的前途不确定性和对中国的在台湾问题上阻碍中美关系,实现和施压导致中国民主化。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上,美国要做好计划和步骤反击对手。培育真正伙伴,欧洲和北约东扩依靠德法国支持,遏制俄罗斯反击野心和加强对俄罗斯的安全保证。拉拢乌克兰和支持高加索国家以及中亚国家的独立性。推土耳其欧,改善与伊朗关系,推进和拉拢印度抗衡中国。加强中国对话免遭中国在远东赶出。欲在扩大北约加上俄罗斯以及中日形成欧亚安全体系。在长期的世界情况看,美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民族结构宗教等的影响和因素,还有网络的发展美国成为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
三、对文章的反思和现实意义
作者对全球性大国的界定只是在于确立美国的话语权和优越感。西班牙、英国控制的土地和贸易相比美国要强,而且其经济、军事的控制或半控制。而基督教的传播也是重要方面。虽然美国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但也出现对他国的直接干涉和国内的分裂主义?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和入侵格拉纳达等。对美国全球性大国界定的四个方面,作者没有用政治力量来衡量,当然美国的目的也是谋求全球的政治霸权,虽然美国在全球确立了霸主而对他国为所欲为美国政治标准,但只是在谋求国家利益为核心时有时限制。美国认为其文化、民主吸引力,对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有着很强吸引力,那么既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什么对中东伊斯兰主义、共产主义以及极权政府或政权的担心而进行渗透、干涉、打击,这明显是美国建霸权的战略选择。美国经济模式的吸引力增长,但建立在优势地位的全球市场以及美国控制或控股占绝对权的体系控制着体系的运作,这与美国善意无关。而在中亚地区也要加强上合组织的体系联系,限制和排除美军事存在是中俄以及中亚的良策。对于美国在乌克兰的战略上成功了,是乌克兰走近欧美 而与俄罗斯疏远及对抗,但克里米亚的入俄,其技术是失败了,克里米亚入俄也使俄在东南出海外有了战略要地。当然这也对俄罗斯地缘政治来说是一种牵制,对中国的西太平洋问题是否有机会或被美遏制,还取决于欧洲的统一对乌克兰干预程度,而欧洲独立与美国主导目的的差异很大,因此中国欧洲关系要加强和合作,主要注重与德法两国的关系。即使美俄关系和缓但处于战略安全困境中。美国战略均势与欧亚大陆建立各种组织都有美国势力并维持组织均势,即达到美国控制世界的目的。美国对这目的实施也在开展,运用各地区和各国地区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种种矛盾维持实力渗透和存在,比如高加索民族问题、土耳其民族问题、伊朗民族问题、俄罗斯车臣民族问题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问题。当然这些地区资源对美国战略意义重大。如继续存在或中美日的大三角讲出现并且影响美日同盟,但情况没有那么乐观。美国也不乐意中日韩共同体的形成,可能共同体出现美国势力排除于外,进而美国可能也进入东亚共同体实现均势状态,达到遏制中国以及日本。而在东南亚将是现实版的遏制中国战略但中国要保持和加强与东盟的关系将是上策。
美国现在确实走了一些布热津斯基的大国战略道路,欲建立美国“标准”的国际秩序。美国在欧亚大陆力量真空的中部地区也进行了相关的战略部署,也阿富汗反恐战为由,借助中亚建立军事基地和插手与高加索地区问题,以及正在发生的乌克兰问题是明显的体现。而中东战乱和分散势力以及对伊朗制裁和拉土入欧和北约都是重要战略步骤。美国力图在欧亚中部地区填补这一力量,将是一把刀在欧亚大陆的心脏直插达到遏制俄罗斯、中国、伊朗以及南亚和中东,即等于控制了世界。这是值得中国在这地缘政治战略上灵活的应变,加强与俄罗斯、伊朗的联系和战略伙伴关系,军事联盟有待探讨。保持与南亚、中东国家以及美国后院南美的均势是上策。在东亚与日、韩、东盟加大共同体进程或相应的组织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非洲作用也不可低估。中国也要拿美国战略平衡思想灵活运用对中国地缘政治利益意义重大。
第三篇:《大棋局》读书笔记(模版)
从《大棋局》看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是在老师的建议下读的,读后感触颇多。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作者的很多观点使我信服,我时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与此同时,对于作者的某些见解我也不敢苟同。
本书作者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国家安全顾问。学者与政客的双重身份,使作者在评述和构建美国的全球战略时更具有现实的独到性。我对书中关于美国欧亚地缘战略部分比较感兴趣,因为他对中美日的欧亚地缘战略棋局进行了勾画,而中美日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关注的话题。
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如果要贯彻其欧亚地缘战略,就必须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他认为,中国到2020年会成为“地区主导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一个势力范围或受别国敬服的范围,而不可能成为在各个领域都富于竞争力的全球性大国,尽管中国可能有此抱负。因此,布反对过高的估计中国的竞争力和据此得出的美国应该采取遏制中国政策的结论。布热津斯基对中美关系的分析是比较现实的,他看到了中美合作的必要性。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重大的国际事务的解决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行的,更别说欧亚事务。美国一直将欧亚地区看做其全球战略的重心,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目标之一就是“防止在这里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或亚洲从而向美国提出挑战的大国,同时防止欧亚主要国家间形成排斥美国的联合”。关于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欧亚大棋局的西部,美国已经确信它没有了忧虑,因为欧洲虽然联合了,但是并不足以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提出挑战。原因很简单,不断扩充的欧洲联盟的内部的凝聚力在逐步下降,而且,欧盟的内部比如英国已经沦为美国的“侍从”,英国已经彻底忘记了当初“日不落帝国”的辉
煌与荣耀。整个欧洲的安全防务由于欧洲的过于不自信和苏联时期留下的恐惧(现在是对俄罗斯),已完全由美国控制。所以,在我看来,美国欧亚地缘战略的中心在远东地区。而在此地区,中国、日本、俄罗斯无疑是地缘战略棋手。
让我们来看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俄罗斯一直处于其身份归属的困扰上(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俄罗斯自身更倾向于是欧洲,但来自欧盟与北约东扩的威胁使俄罗斯越来越敏感,一直到现在,俄罗斯一直将其视线关注于它的西侧,对于远东,它力不从心。在剩余的两个地缘战略棋手中,严格来说日本还不称职(布热津斯基只将日本定义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对于日本,美国一直是一把保护伞,在这把保护伞下,日本得以平安的从毁灭性的战败中恢复过来,重获其经济发展的势头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获得了世界首要国家之一的地位。但也恰恰是此保护伞强行限制了日本的行动自由,造成了日本既是世界级大国的同时也是被保护国的矛盾状况。日本一直在努力充当世界领袖,但我认为不管目前美日同盟看起来是多么的亲密,只要日本充当世界领袖的努力触碰到美国可以容忍的底线,美国就会压制它,而美国对此拥有完全的自信。所谓日本安全的保护伞,同时也是对日本的控制与监督。
所以,在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中,中国无疑是其必须要看重的角色,布热津斯基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布将中美合作看作是美国实现其欧亚地缘战略目标的关键,前提是他认为中国不可能成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全球性大国。就中国而言,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应该是一个天然盟友,因为美国对亚洲大陆不抱图谋,而且美国在历史上曾反对日本和俄国对孱弱的中国的蚕食。布的理由在我看来实在缺乏说服力,对于广大中国政客,要让他们相信美国对亚洲不抱图谋是很难的,至少对中国。从环绕中国周边的第一、二岛链来看,我们就觉得可笑,美国对一个国家如此用心的“付出”,除了
前苏联,恐怕只有中国了。布热津斯基说这番话,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他认为中国会成为地区性大国,主导亚洲事务,成为地区霸主,他是想让中国放心,美国不会在亚洲与中国发生碰撞。在此,我想说的是,中国不管多么强大,都不会去争夺所谓主导权,无论是全球的还是地区的。当然,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和整个国际事务中势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如果说中国因此而受到邻国的尊重,那倒是符合逻辑的。
中美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在两国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行动中,均少不了对方的支持,因此,我支持布热津斯基认为的中美之间必须要建立合作关系。然而对于布,这种合作关系是为美国的欧亚战略服务的,说白了就是为美国的霸权减轻阻力。环顾全球,美国唯一不能安心的地区恐怕只有远东了,除了与中国的不愉快外,还有对俄罗斯和朝鲜的不信任。对俄罗斯,之前讲过,无力于远东,而朝鲜,美国一直认为它是中国的“筹码”。而中国,与美国的合作是为了自身能够和平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双方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
布热津斯基关于美国欧亚地缘战略的构想还有很多,我仅对我感兴趣的本分发表自己的拙见。《大棋局》这本书,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利益进行了权威的阐述,是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人值得读的一本好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对我而言,它是我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好助手。
第四篇:地缘战略理论论文
地缘战略学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战略理论,该学说缘于古希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狄米斯托克利,在学科分类上,有过广泛的讨论,甚至认为地缘战略学仅仅是一个介于地理学与政治学的边缘理论。事实上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地缘战略理论从来都不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理论,而是体现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国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特色鲜明的抱负,即地缘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收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时还收到其主要思想家代表的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关切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导致多种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
德国地缘政治学
一战后德国出现了以卡尔·豪斯浩弗为首要代表的“慕尼黑学派”。与那种主要关注在全球封闭体系中反复出现的经典地理政治学不同,地缘政治学首要特征在于明确将现代民族国家看做一种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中寻求生存的有机体。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体现了“达尔文主义”对当时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日耳曼民族的终极使命感结合在一起导致的主要后果就是使地缘政治学带上了极为明显的地理决定论的色彩。
地缘政治学确切地说包含了两大根本主题:一是为身处列强重重包围中的德国、尤其是一站结束后处于凡尔赛体系重压下的德国,寻找摆脱各种外在的枷锁以及适合其最终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二是为德国最终能够成长为世界强国而教育民众,从而使他们能够具有某种足以与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空间意识。地缘政治学对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是有一些影响的,毕竟两者都是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社会科学的体现。所以虽然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地缘政治学固有的那种赤裸裸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同样使其在二战后遭到了人们的普遍唾弃,而造成地缘政治学带有强烈决定论色彩的根源,是它与1848年后逐渐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尤其与日耳曼民族对现代欧洲负有的终极使命感过于密切的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注定了地缘政治学的生命力无法持久。
海权论和陆权论
美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是海权派地缘战略理论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认为,地缘优势在海洋方面,海上力量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如果能控制公海,就足以控制世界财富, 进而统治全世界;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强国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较大的领土面积,一定的人口数量,适宜海洋事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优良的政府体制;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是国家海洋政策和海军战略的主要目标;与敌海军舰队决战并消灭之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确保制海权必须采取有效的海军战略.然而英国地理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麦金德则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岛,欧亚非、南北美、澳洲(大洋洲),其中欧亚非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他称之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 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心脏地带大体包括东欧平原,东西伯利亚平原,中亚和中国西北.麦金德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变动趋势对海权与陆权两者间力量对比的潜在含义,二是海洋国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大陆国家的有力挑战。这两大主题根本上体现的乃是几个世纪以来英美在对外政策上的传统恐惧感,即历史上的主导性海洋强国对某个单一强大强权控制大陆及由此而丧失海洋优势的恐惧。尽管美国在二战后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主导性海洋强国,但美国同样继承了英国的传统恐惧感,正是这种恐惧使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与历史上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这两种政策的核心都是防止在亚欧大陆上(尤其是西欧和东亚)出现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而这点实际上也正是经典地理政治思想界定的主导性海洋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
边缘地带论.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根据美国的战略需要和心脏地带已被苏联控制的现实,对“大陆心脏论”作了修正,提出了地缘战略学中的“边缘地带论”.认为地缘优势在欧亚大陆和近海之间的边缘地带;“谁支配着边缘地带,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斯派克曼认为边缘区,是争夺世界的锁钥.边缘地带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表现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的势力影响到“心脏地带”以及东欧与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其政治力量不可一世。美国仰仗着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实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介入“心脏地带”干预土耳其、希腊事务。可以说“心脏地带”学说中所说的内外新月形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使美国主宰世界的机会到来。“边缘地带”学说的驱使下,开始拉拢英国等西欧国家,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体系,在西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亚洲与日本的安全条约,与东南亚的集体防务条约,到中东的中央条约组织,对苏联形成包围,阻止苏联控制心脏地带,进而统治欧亚大陆。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与中苏建交,使得苏联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担心中苏结盟控制亚欧大陆,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并积极加强与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还保有马汉所提的“海权论“,其理论体现在美国的海权思维上。在冷战时期,美国在马汉的“海权”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强大的舰队,它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域取得绝对优势。美国依靠像巨人一样强大的海上舰队建立了庞大的海上霸权。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原来的海上战略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局势。为了继续其海上霸权必须改变策略。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是维护美国利益。美国一直以来的作战方式表明,美国强调在尽可能远离其本土的地方防止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其目的是实现其本土的绝对安全。为了其自身的安全,美国的舰队就必须前沿部署到别国内。控制海湾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向海湾地区派海军部署舰队,以威慑伊朗和中东的宿敌。在太平洋地区增加战斗力量,遏制俄罗斯和中国以及潜在的敌人。继续在西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部署战斗力量。
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进而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加紧建立一个单级世界。因此,美国极力主张北约东扩,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这样一来,可以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并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冷战结束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亚太地区,其军事政治活动和手段也随之展开,如频频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大举增兵亚太,加强与日韩澳等亚太军事同盟的关系等。
美国推行的“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和市场自由化”不但把伊拉克纳入了战略轨道,也经一步加强了其对伊朗的遏制,推进了其向中亚的渗透步伐,实现了对俄罗斯等大国的战略围堵。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拉之间的冷战联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美国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战略,继续把拉美国家纳入以它为首的新体系内,以便适应新时期的美拉合作。美拉之间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安全领域也加强了合作,如美国在哥伦比亚的安全合作、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非洲虽不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心地位,但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美国对非洲的关注日益增强。美国重视非洲,也是为了牵制欧洲和中国在非洲影响力。
中国主要的地缘战略思想
中国地缘战略思想异彩纷呈,这里只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以服务于当今中国的地缘战略实践。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中国的地缘战略思想和实践,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贯穿于以后的各个封建王朝.在古代,多兼并,统一战争和王朝更迭战争,孕育了丰富的地缘战略思想和实践.1.合纵连横。合纵和连横都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地缘战略思想.合纵连横使用的手段,是依仗实力,实施又拉又打的利诱与威慑。其实质是根据当时的地缘政治形势,依据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问的利害关系,在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基础上,趋利避害,交替运用利诱和威慑两种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联合,争取同盟,分化敌人,来改变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结构,以改善国家的战略态势和安全环境,达到大国称霸,小国保全的战略目标。远交近攻战略是战国时期范睢向秦昭王提出的着名的地缘战略思想。是一种非常有见地的地缘战略思想,深为后人重视和推崇.其实质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之策;是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之策;是善于选择敌手,一个时期集中力量只打击一个敌人,避免两面树敌和两线作战之策。远交近攻结成临时联盟,最是“连横”的一种表现,一般属于进攻性谋略,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国际地缘战略斗争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国近代地缘战略思想海防,塞防并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列强坚船利炮所攻开,中国国土沦失,山河破碎,边防洞开,中国边疆出现了全面危机。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重.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的战略方针。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基于中国领土三面接陆一面临海的特征,确立了陆海空三权并重的地缘战略,认为中国国防的方针在“陆防”,提出建设强大陆军的陆权思想;根据中国长期重陆轻海导致海权沦丧的教训,提出了保卫中国海权的思想;根据航空技术发展,提出建设现代空军保卫中国空权的思想.为贯彻陆海空权并重战略,提出了一系列计划设想。孙中山对空权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国实为第一人。
3.建国后地缘战略思想建国后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战略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提出的战略和国防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一条线”,“一大片”.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威胁,也是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中美关系开始走上和解之路。在这一背景下,1973年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的地缘战略。把处于同一纬度线的国家(美, 日,中,巴,伊朗,土耳其和欧洲)连成一条战略线。后来,毛泽东在1974年提出“一大片”的思想.即除上述一条线上的国家外,还要把这条线外的亚,非,拉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一条线”,“一大片”的思想突破了以意识形态区分敌友的思维模式,将国家安全,利益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基点,从地缘政治角度来判断敌友。这一思想的转变,是中国对外战略走向成熟的标志,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个世界”毛泽东在1974年指出,现在世界上存在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国,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不以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阶级标准来区分敌友并划分国际斗争战线,更多地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来划分不同阵线。明确区分了敌,我,友,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提供了指南。“东西南北”和平与发展。“东西南北”是邓小平用地理概念对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高度概括。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南美贵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主张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东西南北”理论用简单的地理语言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国际各战略力量的地缘政治格局,抓住了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的本质特征,得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结论。这一理论把国家的发展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强调为此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周边和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地缘战略继承了传统中国地缘战略思想的合理内核,追求国家的安全和和平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董明珠的战略棋局
董明珠的战略棋局
作者 | 许梦杰,CMKT研究中心高级编辑、研究员
【导读】2015年12月,董小姐作为本校知名校友应邀到我校作讲座。容纳数百人的艺体中心,在讲座开始前两个小时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延续数百米的队伍等待检票入场,其场面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此次演讲更像是个技术产品的发布会,董小姐对专利技术的专注和创新精神是每个中国企业家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近些年董小姐的惊人言论似乎总能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今年的两会也毫不例外,从去年与雷军约下的10亿豪赌转型做格力手机,到今年投资入股珠海银隆转型做新能源汽车,董小姐率领的世界500强格力集团频频打出组合拳。至于这套战略方案前景如何,将给格力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是否能够抓住政策新航标乘势远航,实现成功跨界我们拭目以待。
一、家电行业销售压力 全球空调市场 2015 年以 3.6%的降幅结尾,全球几个大市场表现乏善可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空调市场,其规模同比缩减 8.7%;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市场,同比下降了 18%;印度市场增长率低于预期;受很大期许的东盟地区增速也是逐渐放缓。根据产业在线统计,2015年和2016年的空调产量及销售量如下表: 年份
数量(万台)增长率2015生产量10385下降12%累计销售10660下降8%累计出口4373下降6%内销6997下降10%2016内销282下降26%出口567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