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22: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

——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加强和改进群众

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以“一推行四公开(全面推行机关干部联点驻村,公开联系方式、公开岗位职责、公开监督机制、公开考核办法)”活动为抓手,组织全市各级干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疏导群众情绪,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干部已走访群众108.8万户,收集各类问题50395个,征求意见建议38925条,办理好事实事31602件,落实帮扶资金4238万元,化解矛盾纠纷31826起,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改进了机关作风、维护了稳定和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一、“一推行四公开”丰富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时代内涵

群众工作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当前正值经济社会转型期,群众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何把握群众工作新规律、新动向,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深入实施,为我们拓展群众工作平台、丰富群众工作内涵提供了有效载体。

1、探索了教育引导群众的新办法。加强群众思想教育既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由于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价值取向的急剧分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信任危机、道德滑坡、功利至上,群众思想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尤其对特定人群、重点人员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借助“一推行四公开”活动平台,全面开展群众大走访、大交流、大帮扶,在“走”的过程中贴近群众,在“访”的过程中教育群众,在“帮”的过程中团结群众,用现在与过去比、用国内与国际比、用主流与支流比,引导群众充分看到巨大变化、切实看清大好形势、辩证看待现实问题,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错误言论、消极观念、低级趣味的侵蚀,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切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为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2、提供了助推科学发展的新动力。联点驻村、下访帮扶,既是深入调查研究、实现科学决策的过程、也是广泛汇聚民智、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各级干部到基层创新实践、向群众求计问策,不断激活破解难题的“金点子”、铸就推动发展的“金钥匙”。同时,及时把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一线,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当中,形成了夯实基层凝聚合力、依靠群众推进事业的生动局面,为全市改革发展奠定了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注入了最充沛、最强劲的力量源泉,谱写了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精彩篇章。“十一五”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的1519.9亿元增长到的5619.3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美元,由第10位跃升到第3位;辖内财政收入和入库税收双双突破千亿元,达到1350.4亿元、1101.4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包括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在内的全国大中城市中由第25位跃升到第10位,已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十强;去年,以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

3、开辟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一推行四公开”活动中,各级干部不仅积极主动、身体力行地担当社会管理的组织者、社会矛盾的调解员、社会摩擦的润滑剂,使很多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社会关系得到了有效理顺、社会利益得到了妥善协调;更是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基层自治机构、依靠社会自治力量调解问题、邻里矛盾、生活纠纷,把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环节、各领域,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的互补和互动。同时,着力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联点驻村的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来抓,积极指导和帮扶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断提高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实现基层矛盾调处由“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由“被动应付”到“主动介入”

第二篇:信访局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经验材料

扎实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

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

转型,信访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难题、新困惑和新现象,为准确把握信访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动向,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率先发展,去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宁波会议”精神,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领域,扎实开展了“一推行四公开”(全面推行干部联点驻村驻社区、公开联系方式、公开岗位职责、公开监督机制、公开考核办法)”活动,由各级领导接访转变为广大干部下访,主动服务群众、真心融入群众,形成了干部全参与、走访全覆盖、责任全落实、服务全优化的良好格局,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上半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入户走访群众108.8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1826起,化解信访积案790余件,信访总量批次人次分别同比下降11.7%和17%,呈现出上访批次减少、上访情绪缓和、上访诉求变化、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大局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率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坚强保障。

一、坚持全面常态下访,解决了“找得到人”的问题

在“一推行四公开”活动中,我们着力建立健全接访下访的常态、长效机制,确保群众能找到想找的人,说出想说的话。一是搭建全覆盖平台。出台了《关于建立“一推行四公开”制度 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在市县建立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乡镇(街道)建立群众工作办,在村(社区)建立群众工作站,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实现了全市174个乡镇、街道和1850个村、社区群众工作机构全覆盖。二是畅通常联系渠道。在市、县媒体公开了6000多名各级干部的办公电话、常用手机和办公地点等信息,集中公布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值班电话以及水电气等18个市民服务电话,向人民群众发放“信访一卡通”260多万张,实现了“全天候”、“零距离”接待群众。三是强化长下访责任。对干部联点驻村一定三年,实施痕迹化管理,坚持“周督查、月调度、季讲评、年考核”。同时,开通联点驻村(社区)监督热线及电子邮箱,由纪委、“两办”督查室、群工办随时抽查干部下访和处理群众来电、来访工作,以制度保障接访下访的长效性。

二、坚持优化服务接访,解决了“办得好事”的问题

坚持抓好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的基础性、根本性、本源性工作,变稳控群众为服务群众,变事后处访为事前息访,变个案调解为集中解决。一是改善公共服务,减少信访增量。定期分析信访问题,主动呼应群众诉求,从前移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优化办事程序、精简办事环节入手,围绕交通秩序、公共安全、窗口服务、民生权益、市容环境等重点领域,着力“治堵”、“治安”、“治差”、“治难”、“治脏”,解决群众教育、医疗、就业、出行方面的等问题,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有效地防止信访问题发生。二是推行代办服务,减少信访总量。在各级群工站设立代办服务网点、明确专门代办人员,按照“便民、公开、依法、高效”和“只要群众授权就代,只要群众方便就办”的原则,实行“一条龙”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群众所需的服务事项。至目前,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已累计代理服务事项28311件,办结23677件,以往群众要跑若干个来回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大多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能办好。三是提供个性服务,减少信访存量。在接访下访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关怀下访,针对困难家庭、困难人员的现实需求提供特定服务,针对信访户的实际困难提供人文关怀,针对残疾人、下岗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刑释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提供爱心服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帮扶困难群众6000余户2万余人,资助和救助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4.8万余人次,启动帮扶建设项目128个,落实帮扶资金4366万元,让困难群众在实打实的服务中,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

三、坚持联调联动处访,解决了“解得了难”的问题

为确保领导干部接访处访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性,创新了“一健三联”的工作模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统筹研究推进措施,交流共享成功经验,形成了相互联动、齐抓

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联网受理群众信访热点问题。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受理群众信访问题的工作平台和访情日报制度,完善来访、来信、来电和电子邮件等多种信访手段和措施,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受理群众信访问题的立体网络。二是联调解决群众诉求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联

席会议协调和督办作用,加强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的联合挂牌督办;加强联合接访中心建设,推动信访工作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同联动,实现来访群众“一站式接待”,矛盾纠纷“一体化调处”,群众利益“一揽子解决”。三是联合办理信访积案焦点问题。针对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和案情复杂、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各级干部在联点驻村的过程中,以“三清楚”、“三明确”、“三个不放过”为原则,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实行分类梳理、因案施策,联合审查、依法终结,做到条块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协调联动,实现案结事了、息诉息访。

四、坚持深入交流互访,解决了“交得上心”的问题

领导干部接访群众来访,最能体现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通过深入推进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我们做好了在经常性对话中亲近群众、在零距离交流中融入群众、在转作风过程中植根群众。一是实现结对互访。各级部门以“一帮一”的结对共建形式、广大干部以“一对一” 与群众结亲认亲的形式,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动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说群众广泛认同的话,讲群众能够接受的理,办群众普遍欢迎的事,推动干部作风在一线养成,形象在基层提升,思想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共鸣,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得以解决,感情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融洽。二是加强对话互访。联点驻村的干部定期邀请企业代表、致富能手、种养大户、老党员、老干部、楼栋长、困难户、拆迁户、上访户等,以召开群众大会、村(居)民座谈会、对话会、恳谈会等形式,干部(社区)为抓手,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增进了互信、融洽了感情。截止目前,全市已组织召开群众大会4000余场次,召开村(居)民座谈会8500次,收集各类问题50395个,征求意见建议38925条。三是利用网络互访。各县(市区)开通了网络民情“直通车”、官方微博、qq互动群,建立了电子智能民情台帐,为人民群众反映诉求、参政议政开辟了新渠道,把传统接访下访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以便捷化的服务赋予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新的生命力。

通过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群众诉求有人听、群众困惑有人解、群众事情有人办、群众难事有人帮的喜人局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关键是要树立群众观念、维护群众利益、改善公共服务、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听取群众心声、主动化解群众怨气、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三篇: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关于新形势下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当前妇联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新思路、新载体、新举措,不断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结合本区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妇女工作呈现出的特点

(一)把握立足点,在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上展现新优势。妇联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统战性,区妇联立足自身组织优势,着力加强组织建设。一是抓学习,提升服务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每周学习制度,强化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服务理念。二是抓机制,健全基层组织网络。横向中,加强对非经济组织的妇委会建设,在没有妇联的单位和部门指定妇女工作联系人,努力使妇联和妇女工作覆盖到全体妇女。纵向上,以村、社区为重点,加强妇联基层组织的建设。形成了纵横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网络格局。三是抓培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区妇联根据“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以立足本职、争当优秀为主题,抓好妇联干部在岗学习、实践锻炼,激发了干部职工强烈的工作热情。

(二)找准切入点,在服务妇女群众工作中再创新业绩。一是宣传教育,促进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区妇联以加强妇女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活动。节日宣传。利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日,通过评选表彰“三八”红旗集体、“三八”红旗手、和谐家庭,举办演出等活动,使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女性,激发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家教宣传。通过两年9场的“巡讲龙江——绿荫行动家庭报告会”,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科学育子理念,掌握科学育子方法。二是活动引导,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在区妇联的积极倡导下,城镇社区成立了老年艺术团、社区秧歌队、健身操队、腰鼓队、激情广场,从而推动我区群众性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由区妇联与区老龄委、关工委共同组织举办的“老少同乐共建和谐”文艺专场演出、秧歌大赛;与文体局联合举办的“唱响红岸”专场演出等都,展示出了广大妇女、儿童“健康、充实、愉悦”的良好精神风貌。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以和谐家庭为重点,在全区开展学习型家庭示范户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学习型示范家庭,努力营造“家庭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的氛围。三是强化服务,关注群众民生问题。开展庆“六一”关爱儿童系列活动。深入社区、学校,慰问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送去了食品与学习用品、发放儿童健康宣传手册等活动,切实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不断提升“春蕾计划”品牌效应。

与区教育局联合开展的“春蕾圆梦”助学活动,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近百名学生解决了求学资金难题。举办“春风送岗位•妇女得实惠”活动。区妇联与区劳动局举办“春风送岗位”专场招聘会,东府塑料、双富兽药等40余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5000余名求职者进行了求职咨询。其中有200余名女性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协议。

(三)突出关键点,在妇女群众维权工作中实现新提升。区妇联坚持从宣传引导入手,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调解力度,加强实事维权。一是加强法律宣传培训,着力提高妇女干部与群众的维权意识。区妇联联合律师事务所开展维权工作专项培训10余场,以提高广大妇女维权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积极参与维权实践,提高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法院审理的一些侵犯妇女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并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来信来电来访案件,办结率达100%,有效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巩固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幸福办北玻社区、北兴24社区等基层组织的试点创建活动,有效地发动广大妇女姐妹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四)抓好着力点,在深化妇女群众工作中开拓新思路。我们抓住当前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着力点,不断创新思维,使妇女群众工作更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性。一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妇女群众就业技能。区妇联与区农业局、劳动局联合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班,增强广大妇女的劳动技能,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二是积极参与法律宣传工作。积极参与政法综治宣传月、3.15消费者维权日等大型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广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

二、新时期妇女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在当前改革开放大局中,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仍然存在着承接政府转移项目的能力有待改进、服务妇女的能力有待提升、凝聚妇女力量有待加强的问题。

(二)弱势群体受社会关注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农村和城镇贫困妇女健康问题、农村单亲特困母亲住房困难问题突出要给予关心。

(三)村(居)妇代会组织化程度不够健全,部分妇代会主任协调能力弱,活动经费少,待遇偏低,开展工作受到制约。基层妇女干部参加异地培训、交流机会少,不利于她们开拓视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妇女维权存在单纯保护受迫害、受虐待妇女权益的误区,涉及妇女就业权、教育权、卫生保健权以及城乡失地女、农村出嫁女权益受到侵害等领域的问题不多,更多妇女认识不到求助的重要性。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的建议

(一)在工作中培养对妇女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妇女工

作中要赢得广大妇女群众的信任,密切联系妇女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主动“下访”,沉下身心到基层去、到群众家里去,用温情、热情、深情去为她们解决难题、引领她们建功立业,努力打造妇女群众的“温暖之家”。要不断运用网络、信息等现代通讯方式收集民意诉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在创新中提升服务妇女群众的思想境界。随着妇女群众思想、处境、角色的不断演变,赋予了妇联工作很多的创新元素。首先是观念求新,主动争取各方支持。要积极主动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动,争取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以从容进取的心态推动工作在创新中突破、在务实中活跃、在发展中提升。其次是方法谋新,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妇联群众工作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一方面要靠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另一方面要靠全方位的强势宣传营造磁场效应,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要坚持不懈地用特色工作来挖掘妇联工作的内涵,拓展妇联工作的外延,展示妇联队伍的形象。第三是工作创新,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大力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妇女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选树一批女性创业典型,帮助有创业就业意愿的女性共同创业。

(三)在实践中关注妇女群众的民生问题。妇联组织要在解决涉及妇女儿童民生问题的难点工作中有所突破。一要切实帮助解决妇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推动妇女创业

小额贷款工作等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密切关注社区贫困妇女、留守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帮助她们解决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二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妇联组织要加强与公、检、法、司、劳动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家庭暴力投诉站、人员陪审员及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等妇女儿童维权“绿色通道”的作用,同时引导妇女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田埠乡党委书记 廖玮

做群众工作难,做农村群众工作更难,这是多数乡镇领导干部的深切体会。“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如能真正把老百姓比着天、当着地,依靠党的好政策去做,尽心尽力去做,开动脑筋去做,这样还会感到难吗?也许这样才会真正享受到做农村群众工作的乐趣,才会认为自己是名符其实的乡镇领导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做农村群众工作的几个主要难点

1、农村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增加了做群众工作的难度。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和农村“三化”过程的推进,农村生产结构和农民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利益格局进一步分化调整,群众诉求利益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二是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和“村改居”的推进,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渐被打破,但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正在建立健全之中。三是因农村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征地拆迁、村务管理、干部作风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农村维稳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变化,客观上使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既成为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又成为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比较困难的时期。

2、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做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随着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学习政策、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反映情况、表达民意、诉求利益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在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却没有随之提高,相反,在诉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只讲民主不讲法制”、“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信访不信法”的现象。更有极少数人还产生了“以闹维权”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不良思想,甚至有个别人采用过激乃至违法方式进行利益诉求,给基层群众工作增加了难度,为农村社会和谐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

3、基层干部综合素质的不适应影响了做群众工作的感召力。

近年来,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新形势下仍表现出几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不愿意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实打实地交流。二是知识素质上的“不适应”。一些基层干部平时不注意学习掌握政策,了解科技法律知识,做群众工作存在知识“恐慌”症。三是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个别基层干部习惯于靠空洞说教和行政命令来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呆板,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突出问题。四是工作能力上的“不适应”。个别农村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导致在群众中威信不高,说服力不强。五是工作作风上的“不适应”。一些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较差,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对待集体利益缺乏“公心”,对待个人利益抱有“私心”,发展党员、培养干部时搞“近亲繁殖”,容易造成农村干群情绪对立。

二、我乡在新形势下破解难点的一些具体做法

1、深入基层,宣讲政策,释民惑顺民意。开展干部进村入户、进社区、进矛盾多发区和访困难户、访信访户、访拆迁户、访个私业主“三进四访”活动,真心倾听村民呼声。实行乡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实行“三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与困难群众结对交朋友,及时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想、所忧、所急、所盼,每月下乡驻点不少于15天,现场办公,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集体讨论处理,并把这些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主要依据,半年一评,年终总评,分别在驻点村委会召开有群众代表、党员、村干部等参加的会议,干部向群众述职,汇报在驻点期间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由群众代表打分。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减少了矛盾,融洽了干群关系,也锻炼了我们的干部。

2、深入群众,因势利导,解民忧助民富。紧紧抓住关心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个核心,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这个根本,深入基层、因势利导,疏民怨助民富。李良麟是田埠一带有名的白莲营销大户,乡政府曾欠了他几万元的白莲款,老李讨债多年都没结果,一气之下他发誓再也不跟政府打交道了。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带着财政所及办公室的相关人员一起去了他家,当场就落实了还款计划。之后,在乡政府的建议帮助下,李良麟于2007年8月成功注册了“武华牌”白莲商标,成为全县第一个个人拥有农产品商标的营销大户。谌林生因山林分配问题是有名的上访户。上访必有因,为此,乡领导走访村里的老人,了解历史渊源,并先后五次翻山越岭几十公里现场勘界,谌林生和他的邻居都被感动了,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谌林生笑着说:“这些干部都到家里来解决问题了,是真正为我们百姓着想。”为发展地方经济,近五年来,引进电子厂1个、服装制衣厂4个、鞋厂1个,解决劳动就业1300余人,引进外商兴建水电站3个;仅基础设施投资就达3000万元,修通了50多公里的“民生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组组有简易公路;争取移动公司支持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11个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讯覆盖了全乡各村各组;深山移民263户1272人,完成了恶劣生存环境村的移民扶贫工作;全乡共有2.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有4300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涉保金额1206万元。

3、深入实际,忧乐与共,疏民怨保民安。深入开展“有话跟我说,服务到你家”和谐便民活动。将印有乡村干部、驻乡涉农单位负责人联系电话的“便民联系簿”送到了全乡的村小组长、农村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及种养加工运销大户的手中,疏通了基层群众的诉求渠道,架起了干部与群众联系互动的桥梁,实现群众与政府“零距离”,坚持“有问必答,倾听群众呼声;有求必应,化解矛盾纠纷;有难必帮,解决群众疾苦;有险必救,处置突发事件;有困必扶,服务千家万户”的服务宗旨。近五年来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实现了赴市以上“零上访”。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群众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关键要从解决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入手,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变化、新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切实增强农村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历经了多年的实际工作后,本人以为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群众工作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1、做群众工作要有“资本”。这个资本是指自身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俗话说“打铁须得自身硬”,“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学习政策、通晓政策和运用政策是农村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群众学习政策、掌握法律的途径非常广泛,许多群众对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征地拆迁等政策知识的了解一点也不比基层干部少。如果基层干部在政策法规的学习上不能做到先人一步、先入为主,不注重给自己经常“充电”,争当“学习型”干部,那么就必然落后于群众,做群众工作时就会被群众“将军”而陷入被动。

2、做群众工作要有“情感”。群众利益无小事,农村基层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带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既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又要教育群众,让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如子女教育就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种子化肥农药的购买、困难户生活保障、宅基地报批、村庄道路交通、计划生育措施等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问题。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工作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3、做群众工作要讲“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随着村民自治和“阳光村务”的推行,广大农民群众不仅关注村务办理的结果,而且更加关注村务办理的程序和过程。因此,基层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坚持依法办事、民主决策,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凡是涉及村民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都要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议事规则,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进行集体讨论决定,而不能搞“一言堂”和“家长制”。在解决涉及群众利益诉求矛盾纠纷时,一定要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不能突破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能为求得一时一事的解决而引起攀比和新的矛盾。要加强制度建设,着重从制度上规范基层干部的决策管理行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4、做群众工作要有“新招”。一是做群众工作的面要宽。特别是在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认真掌握群众思想动态,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般群众、落选或离职干部及个别重点人物等四类人群的工作,不断扩大农村群众工作的覆盖面。二是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要活。一方面,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与群众进行交流沟通,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同群众进行换位思考,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另一方面,要善于通过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体娱乐活动、普法宣传活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三是做群众工作的手段要多。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被动工作方式,积极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大胆创新群众工作载体手段,充分运用政策理论宣讲、组织村民代表培训、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解、进行网络政策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切实增强农村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做群众工作要善于“借力”。基层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第一线,虽然责任大、任务重,但权力却十分有限。因此,在做群众工作中要学会并善于“借力”、“用力”。一是要借政策之力。尤其是要用足用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助农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进一步夯实做好群众工作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借领导之力。对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个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历史遗留老大难纠纷等,基层干部要主动向包点挂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以取得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其尽快解决问题。三是要借部门之力。对一些牵涉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难度较大的工作,基层干部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通过积极协调沟通,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四是借群众之力。基层工作在农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特别是地方上有一定号召力和威信的村民,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说话做事极富鼓动力和示范作用。人心齐泰山移,有了政策之力、领导之力、部门之力、群众之力,众力齐聚,农村群众工作必定能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由难变易、更上一层楼。

三、惠民生是第一目标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惠民生是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也是乡镇党委的第一目标。

(一)要践行惠民之旨。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到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冷暖安危。乡镇党委要始终关注人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始终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认真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要善谋惠民之策。要强化民本意识,把惠民生作为思考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要从群众最现实的需求出发想问题,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要从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定政策,不出伤害群众的规定;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出发干工作,不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金堂处于成都市的三圈层,实力还较薄弱,要坚决克服“求稳怕难”的思想,切实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直面困难,更主动地融入“全域成都”,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辐射和产业覆盖,创新推动县境内全域互动,各乡镇竞相发展。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真心支持和拥护。

(三)要多行惠民之举。要多办群众最关心的实事。要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试验区建设机遇,集成运用各种政策,学习重灾区灾后重建经验,加快金堂大道建设、东风水库扩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般场镇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对统筹金堂全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要多办群众最现实的事。当前,返乡农民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就业是民生之本,丝毫不能放松。要采取以发展促就业、创业促就业、培训促就业、互动促就业、政策促就业等有力措施,切实破解群众就业难题,使大家有活干,有饭吃,能够安居乐业。要关心群众身心健康,多干群众直接受益的事。切实提高医疗、社保、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向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同质化的公共服务目标迈进。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三角镇党委书记

侯奕斌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些特点

(一)从群众的角度来看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和新的社会群体。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的较大变化,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特征也逐渐显露,这些都深刻影响群众工作开展。

2、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当中,还有部分群众抱有“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侥幸心理,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唆摆利用,采取过激的行为来反映利益诉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广泛凝聚群众力量,悉心汲取群众智慧,大力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3、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及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突出。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越来越广,行为方式越来越激烈,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第一位的问题。从近年的群众性事件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事发突然,演变迅速。一旦事发,规模即迅速扩大,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引起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参与。二是组织严密,行为激烈。三是从直接原因看,一般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主要是农村征地、房屋拆迁。四是多种矛盾交织,处臵难度大。一些群众要求的合理性同反映形式的违法性交织在一起,有的还存在违法犯罪和敌对分子插手利用的问题;总体上属于改革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但又往往与历史遗留问题相交织,处臵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二)从干部的角度来看

当前,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牢,脱离群众,不愿做群众工作;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不敢做群众工作;工作方法欠缺,本领不大,不会做群众工作。这些都导致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代表性和凝聚力,在群众工作中未能发挥强大的先锋作用,不能在关键时候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

二、农村干部要立足四个着力点做好群众工作

在中国各级干部中,村(居)干部最直接面对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群众工作能力方面,村(居)干部应该是最强的。同时也要看到,今天群众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同志们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说,以前什么都听村干部的,现在村民自治,村民也有了“话事权”。以前村头大喇叭一响,上级精神一下就传达到各家各户。现在,农民各种各的地、各耕各的田,人员难组织,会议难召集,信息难沟通,管理起来很不容易。总之,形势不同了,群众工作也要有新套路、新办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这既对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开展群众工作明确了方向。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我认为要立足四个着力点。即:一是敢于做群众工作;二是乐于做群众工作;三是勤于做群众工作;四是善于做群众工作。

(一)敢于做群众工作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时下,少数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这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容易犯这种毛病,日常只顾在办公室工作,不善于联系群众,由于缺少与群众的直接接触,在做群众工作时,便抓不住人心,解决不了问题,面对群众时自信心不足。所以,要有“敢面对”群众的勇气,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面对面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从2008年开始,三角镇就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干部“大下访”活动,由镇长、党委专职副书记分别带领导镇、村干部下访企业、下访农户。

(二)乐于做群众工作

是否乐于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现在,有的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盲目决策,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因此,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其次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充满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都是有感情的,共产党人感情的最高体现就是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只有首先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充满了感情,与群众的结合就会自觉,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事实说明,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

(三)勤于做群众工作

勤于做群众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多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步要勤,沉下身去,准确掌握了解广大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并为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提供准确的信息。回顾过去,我们的确做群众工作是不够勤,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对此,我经常要求党员干部想一想这样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就是要做到“三个代表”,其中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共产党是怎么执政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领导干部是干什么的?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不是官老爷。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但不会做群众工作。第四,基层组织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基层组织的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定位和方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分出多少精力来做群众工作。

(四)善于做群众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仅有热情和干劲远远不够,还须有新方法、新招数,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掌握法规,另一方面是掌握方法。

第一,掌握法规,这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掌握法规就是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又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当前,一些干部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浅薄,视法律法规为“点缀”,在群众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大于法的思想,决策不民主、不依法,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公开,严重偏离法治化的轨道。结果从表面上看,工作做了,事情办了,却留下了许多后患,有的甚至还会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工作的损失。依法行政不仅体现着领导者的水平,更是领导者的责任。如果我们的干部既做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又做法律法规的遵守者,更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者,学法懂法,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公道正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第二,掌握方法,这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掌握方法,做到外圆内方。

做群众工作,要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什么是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我的理解,首先,必须加强双向沟通。沟通的关键,先要弄清楚群众想要什么。一方面,我们要放不下架子,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时刻把村民想什么、需要什么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要主动告诉群众,村里正在做什么,最近有什么打算,对他们会产生影响等等。总之,群众希望村干部听到自己的心声,也希望了解村干部个人的想法,村干部既要作被动的倾听者,也要作主动的宣传员,这既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更能有效避免产生隔阂和误解。比如,有的村干部埋头苦干,为村里做了许多事,但越是这样,村民越怀疑他有财务问题,最终通过审计,才还了干部一个清白。这样的例子有不少。这说明,今天的村干部光会做事、一声不响已经不够了,还要学会“推销”自己。

其次,要创新宣教的形式。现在向群众宣传政策、决定,靠正式会议、公告栏是远远不够了,单是误工补贴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要把分散的农民吸引过、组织起来,就必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生产生活习惯,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比如,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载体,或适当印制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单张,发到各家各户,实现宣教全覆盖。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过程中抓好教育引导。积极发挥农民义工队、老人协会、人民调解等民间组织的作用,为群众提供贴近的、亲切的服务。

再次,要改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位老支书说,村干部的威信来自三方面:农村知识、心理素质和群众基础。什么是农村知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适合农村的工作方法。一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贯彻上级政策、办一件事之前,要反反复复地宣传,让村民都理解、明白、支持这件事。二要注意把规矩立下来,对事不对人。“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先把规矩定下来,别人就无话可说了。三要学会说服而不是压服。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平等的交流,不能简单化,更不能靠所谓的“官威”去压制。否则,很难使群众心悦诚服,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当然,对极少熟心术不正的人,也不能迁就,一定要以正压邪。近年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我镇都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打击违法行为,迅速平息了事态。这点党委政府是很明确的,只要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就支持村干部大胆开展工作。

什么是心理素质?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了群体性、过激性行为增多的特点,要求年轻干部不仅敢于、善于做群众工作,而且对群众过激的言辞和行为,还要讲韧性、有气度,具备良好的心态。一要学会控制情绪。群众性突发事件,来得突然,情况复杂,往往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这对年轻干部是一种考验和历练。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冲撞,要理性思维,冷静处臵,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旗臶鲜明地向群众讲清道理,争取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一些群众上访告状,是因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急需政府给予帮助解决,在诉求表达上表现了过激行为。这就要求年轻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那些企业下岗职工、农村贫困群众着想,理解他们的苦衷,理解他们的过激言行,最大限度地照顾群众的合法权益,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三要学会体谅包容。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些群众可能对我们的措施不理解、不支持,对此不必动怒,更不能动粗,而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度量来对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诚消弭矛盾,用宽容感化群众。

此外,是群众基础。我们常讲,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群众对我们的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我们的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

概括来说,我们的干部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于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依法办事,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群众工作就会由难变易、由被动变主动。

三、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干部,要尽快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要尽快进入角色

踏上农村这个大舞台,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尽快完成过盛角色的转换,是大家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尽快进入角色,必须“研究群众”,正确地认识群众。一是多走,就是要多到村里走一走,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二是多听,就是要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广纳群言。三是多问,就是要放下架子,向群众请教,这是了解群众情况的捷径之一。只有尽快进入了角色,正确认识了群众,就为做好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勤学善思,增强本领

面对新形势、新课题,年轻干部应加强学习,注重研究,善于总结分析,把握规律,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办法,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硬本领。

村干部是联系上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群众的桥梁,担负者上传下达以及领导村民依法自治的重大责任。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就必须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不折不扣地把法律法规和上级政令落到实处。当前,涉及到农村的法律法规,有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治安处罚法、物权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文件,大家要认真学习。还有许多中央和省里、市里关于农村的政策,都要多学习。明确哪些是可办的,哪些是不能教条式办的;了解市里鼓励什么,支持什么,禁止什么。这些法律和政策如果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我们干工作就会陷入盲目,就会到处碰壁,甚至还可能摔跟头。不要因为不懂政策和法律而做了糊涂事,更不能“因公违纪”、“因公违法”。那就不仅仅是你个人的损失、你家庭的损失,更是我们党委政府和支持你的村民的损失。同时,村干部还要加强学习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当村干部,就是当村里的带头人,自己懂致富、会致富,才能够指导人家致富。不论是搞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村干部都应该懂一点,有些方面甚至要精通。

(三)提高工作技巧

一是“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看似细微的小事,对于个人或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是件大事、难事。作为干部,只要群众观念强,再大的矛盾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如果群众观念弱,再小的问题也会积少成多,酿成祸患。干部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能解决的就必须千方百计尽快解决;对条件不允许一时不能解决的,要给群众解释清楚,求得谅解;对不符合政策、法律法规不该办理的,要对群众进行耐心疏导,把政策说透、把道理讲清。二是善于融入群众,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如今不少干部反映,现在做群众工作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其实,做好群众工作,关键的是要正视群众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不仅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愿望,还要掌握群众心理,熟悉群众语言,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解决问题上,要锦上添花,雪中送炭,但更重要的是雨前送伞。三是善于跳出惯性思维和固有模式,探索新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沟通协调。面对群众,干部们要注重平等交流,不说官话、大话、套话;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来引导群众,增强说服力。群众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多开动脑筋,多研究方法,满怀深情、细致入微,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社会和谐稳定就有保障。

(四)不断增长才干

主要是提高四个“识”。即知识、常识、胆识、见识。也就是我上面所讲的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对农村干部而言,知识重要,胆识、见识更重要。而这些正是我们年轻大学生所欠缺的,也是农村工作所需要的。

(五)注重争取领导的支持

要做好群众工作,还要注重争取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和帮助。刚到村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要收集好群众合理的诉求,及时向领导汇报,反映情况,争取村“两委”的理解和支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

方山镇位于泸州市西南部,全镇幅员面积52.7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809亩,下辖13个村(社区),总人口28049人,其中农业人口27134人,非农业人口915人,16个支部,472名党员。方山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主要围绕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等问题,深入开展以“找问题、寻对策、理思路”为主要内容的走访调研活动。镇、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主要开展上门入户走访活动,重点走访离任村干部、致富能人、军烈属、特困户、留守家庭、长期上访户等,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切实找准本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记录“民情日记”。把走访调研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现将走访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情况

1、镇机关党员干部以开展“找问题、寻对策、理思路”为主要内容的走访调研活动

按照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对镇机关干部的要求,方山镇扎实开展了“干部大走访”攻坚行动,做到了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接访群众、重点走访困难群众、办理反馈意见等。把走访调研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帮民需、解民难。并建立了镇、村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机制。镇领导深入村组干部及群众开展调研走访活动,并确定了7个调研课题,形成了7篇调研报告。在调研走访中做到“四个结合”:即倾听民声与疏导教育与化解民怨相结合;贴近民心与宣传教育与改善民风相结合;掌握民情与多办实事与解决民忧相结合;集中民智与科学决策与维护民利相结合。

2、村(社区)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办百家事”为主题进行走访调研。

方山镇12个村、1个社区支部高度重视,组织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小组长,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办百家事”为主题进行走访调研,变村(社区)干部“坐等群众上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思想为村(社区)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直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查民情、解民忧。村(社区)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为民解忧。为了切实帮助贫困户,村“两委”成员和七户困难群众进行了结对帮扶,每个村“两委”成员帮助一户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目前在这一阶段各村(社区)开展走访活动115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件数87件,村(社区)党组织已解决问题件数47件。

二、取得成效

1、形成两个共识。一是对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认识。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咬住发展目标不偏移,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以观念的大更新推动工作的大跨越;二是对科学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近年来,我镇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其他发展较快的乡镇相比,我镇发展还相对较慢,发展依然不平衡,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2、取得两项调研成果。在学习调研期间,我镇结合“找问题、寻对策、理思路”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影响我镇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一是形成了调研成果。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相关站所人员参加,组成五个调研组近40人(含村、社区干部),深入全镇12个村1个社区,走访农户200余户、5个企业,开展广泛的学习调研活动,形成了7篇调研报告;二是调研组提出了诸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涵盖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将为推进我镇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3、解决二个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农村、社区,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家中进行谈心交流,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办百家事”走访调研活动,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注、期盼、急需的事情,真正做到记民情、暖民心、解民困。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为民办实事方面。镇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全程代办站,建立健全了为民办实事承诺制度。通过实行办实事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镇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使学习实践活动更具实效,开辟了一条知民心、体民情、解民忧的“绿色通道”,架起了一座干群之间沟通的“连心桥”,成为衡量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测温计”。二是在农民增收方面。

1、建立党员示范基地。把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设成为党员教育活动的阵地、致富能手帮带的园地、农民群众致富的“田地”,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导、帮扶作用。例如白塔村依托“党员蔬菜示范基地”平台,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2、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方山村成立“方山木薯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种植和养殖,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3、建立特色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小组在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党小组在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作用,形成党小组带党员、党员帮群众的联动效应。打造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凝聚人心能力强、促进和谐能力强的党组织。

第五篇: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汪少勇

随着政治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法制政工”理念的提出,既包含用法的意识来加强政治工作的落实,也具有以法律手段来维护官兵权益的含义。如何维护官兵的法律权益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衢州支队立足部队实际,在提升官兵法律维权意识和帮助解决官兵、家属涉法问题上作出了一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实践中,本人客观分析了当前法律援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较系统总结了工作中的一些有效做法,以期对今后消防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当前法律援助工作中值得坚持的做法:

(一)搭建平台,架起与官兵沟通的桥梁。为给遇到法律疑难问题的官兵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衢州市消防支队将平台的搭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建立法律援助站。2010年5月份,支队联合市司法局成立了市消防支队法律援助工作站,有效缓解了部队法律人才缺乏的难题。工作站职责包括为部队官兵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受理部队官兵及其家属有关法律援助的申请并进行初审等,同时工作站还向部队官兵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宣传,协助市法律援助中心办理相关事宜。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以来,共开展

法律教育7次、现场咨询3次,下基层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解决官兵涉法纠纷3起;二是建立网络咨询平台。“小小QQ群,维稳显奇功”,支队专门创建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咨询QQ群,将对口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导员、战士纳入QQ群,大家可以在线提问、发表看法,并听取律师意见。此外,QQ群还经常在群内发布法律法规信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默默充当普法宣传员、调解员的角色,成为了普法宣传教育的好帮手;三是开通法律咨询热线。当前,部队官兵中以80、90后居多,一旦其家庭出现涉法问题,极容易义气行事。为能及时帮助官兵解决涉法问题,支队政治处设立了法律咨询热线,配备专门人员,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受理官兵们提出的法律问题,并作好登记和联系工作,确保服务到位。

(二)完善制度,着力提升法律援助质量。支队结合部队实际,以法律援助为核心设立了多项辅助制度。一是定期值班制度。支队制定了《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者定期值班制度》,制度明确规定:值班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来访提出的法律问题要准确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要详细记录,限期继续负责告知等。此外,制度还特别指出,如接待中发现重大紧急事项,值班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及时向法律援助站站长报告,以免延误问题的处理而造成恶劣后果。二是咨询接待制度。该制度明确了咨询接待工作的三项原则:坚持为官兵服务,坚持解纷息诉,坚持抑恶扬善、伸张正义。同时制度对

咨询接待工作五个步骤、建立咨询来访登记本等内容亦作了详细规定,有效推动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定期宣讲制度。支队每季度都会通过视频系统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围绕婚姻关系、财产纠纷、人身权利等方面为官兵介绍一些法律知识、法律常识,并且半年一次与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现场咨询活动,面对面解决官兵的各种法律疑难问题。

(三)注重宣传,多种形式强化官兵法律意识。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官兵的维权愿望比较强烈,但法律知识相对缺乏。为扭转这种状况,衢州支队采取了一系列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将法律知识宣传贯穿到经常性工作中。日常中,支队会经常性的穿插安排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将学习重点放在广大官兵所关心的问题上,如婚姻关系、财产纠纷、人身权利等。二是以“小竞赛”巩固学习成效。支队以“小竞赛”为手段,一方面通过测试了解官兵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普法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落实探亲、休假前“一堂课”制度。支队每个官兵探亲、休假离队前,直接领导都必须找他们谈一次心,其中遵守法制、部队纪律是必谈内容,通过平时教育和离队前交谈增强官兵的法律意识。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官兵对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期望值过低。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部分官兵对法律援助工作信心不足,并

认为“部队管不了”。一些官兵对法律法规涉军条文内容不了解,对地方司法机关处理涉军案件具体做法不清楚,认为部队与地方司法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当官兵个人或家庭遇到涉法问题时,部队只能发函请求解决,没有最终的处理权,因此向部队寻求帮助的主动性不高。此外,一些官兵还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认为说出来会遭领导和同事笑话,因此暗藏心中,准备自行解决。

(二)官兵法律意识的培养还需加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少数官兵的法纪观念还是很薄弱。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面对违法乱纪的人视而不见,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虽然为数不多,但不可忽视,它在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了消防部队对加强官兵法纪教育的力度欠够,频率欠高。还有个别官兵平常一贯遵守部队纪律,从无违纪现象发生,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官兵的法纪观念就比较强,他们一旦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也可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这种情况不可勿视。

(三)法援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支队的具体做法是与市司法局、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成立法律援助站,由于部队任务繁重,有时也会出现制度执行不严的情况。同时,法律援助工作站成员以部队人员为主,事多人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工作人员基本是兼职的年轻干部,有的学过法律专业,但处理法律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一旦有了涉法问题,依靠

地方司法援助部门的情况比较多。

(四)涉法问题的解决存在难度。虽然官兵的维权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由于受到环境制约及维权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限制,一些涉法问题的解决依然存在难题。当前在部队官兵当中反映比较强烈的涉法问题主要有破坏军婚问题、军人军属受不法伤害案件、宅基地和邻里纠纷、有关合同纠纷、家庭成员内部利益纷争等,从涉法问题本身来看,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有的问题涉及经济的、民事的,甚至行政的数个法律关系,再加上官兵分布全国各地等,处理起来、执行起来相当困难,这给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三、强化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创建系统、规范、可操作的管理机制来切实增强官兵法纪观念。一是引导机制。政工干部须从理论的高度对官兵的行为进行引导,使官兵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二是反馈机制。当前,部分官兵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均是由于心理障碍、人格畸形长期积累所致。广大政工干部应经常与基层一线官兵进行交流,了解官兵的思想动态,掌握官兵的思想发展方向,及时发现问题。三是防控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积极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法治理念,对已经有违法倾向的官兵,应采取及时疏导的方法,将违法念头抑制在萌芽状态,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强化法律援助骨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高的法律援助队伍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各种疑难法律纠纷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法律、法规,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考虑在每周中抽出固定的时间,按照系统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或者可以通过聘请法律专家讲课、组织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到地方律师事务所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开展法律援助跟踪服务。为保证援助案件的裁决能最终顺利执行,部队法律援助站应积极开展重点案件全程跟踪服务。在案件审结后及时主动地与当事人联系,跟踪监督案件落实情况,对需要继续提供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及时提供服务,直至权益受到维护为止。

(四)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协同合作。日常中,要密切加强与对口律师事务所、司法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如邀请司法局法律专家为支队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及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为有法律服务需求的官兵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此外,还应定期向对口律师事务所、司法局汇报法律援助站开展情况,汇报官兵学法用法需求及部队建设中需要协调解决的法律问题,安排专人定期收集官兵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并及时与律师事务所沟通,以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

(五)建立与法律援助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机制。法律援助是一项处于发展阶段的事业,在努力探索适合部队的做法和模式的过程中,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座谈会、参观访问和网络联系等方式与法律援助机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汲取经验,并力争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定期交流制度。

(六)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日常中,应利用部队宣传阵地和信息网络等加强宣传法律援助政策,定期邀请资深律师到部队进行婚姻家庭、预防犯罪、治安管理处罚等内容的法律宣传,同时为官兵提供现场法律咨询。此外,还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组织开展一些有声势有影响的宣传活动,集中报道一些感人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事迹等,争取树立起若干典型和模范。如此,不仅有利于增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更有利于促进部队整个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下载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开展“一推行四公开”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