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19-05-14 22:4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巫溪县探索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初见成效

[2010-6-13]

巫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区、偏远、贫困” 是其基本县情,如何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直是困扰县委县政府的一道难题。巫溪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关键所在。要解决群众问题,统一群众思想,激发群众热情,引导群众创造,需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全面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一、坚持用共同的愿景凝聚人心,统一干群思想

2007年之初,巫溪县城北门沟几位党员和群众到县委县政府上访,要求解决居住地脏乱差的现状。巫溪县委县政府没有简单地安排市政部门来解决,而是组织发动群众自力自强做好清洁卫生,用政府拨钱修建道路,引导群众自发捐资,自发将污水管道接入主管道,自发修建门前台阶,自发的做好门前“三包”和绿化。从此,北门沟改变了历史,群众过上了环境幽雅的幸福生活。“干群众需要的事,选群众自己信任的人”的经验总结出来了。由此县委县政

府带领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期盼,提出在全县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的目标,立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建设美丽城市、改变生活环境立即成为全县广大干群的共识。“四城同创”的提出,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经过科学分析、合理定位的“135”(以“赶上全市平均发展速度、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渝东北重要门户、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示范县、全国人文生态旅游胜地”三个定位,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山水城市、绿色产业、民计民生、党建和基层基础”五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档)工作思路,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于是,巫溪县委县政府将更多科学的产业规划、城市蓝图,通过生动的影视和平面媒体公之于众,并用具体行动付之实践,最终达到了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是干群拥护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群众支持的。2009年,巫溪县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县城,今年3月全市“创卫”工作现场会在巫溪圆满召开。

二、坚持用开放的方式联系群众,密切干群关系

当前,政府给予农民的越来越多,但农民不一定就越来越满意;政府对农村管得越少,但农村社会不一定就越来越和谐;农民收入逐年增长、逐步致富,农村社会不一定就必然稳定。农村如果没有责权利统一的支持规则和合理的投入机制,给得再多农民也不会满足;如果没有应有的集体意识、责任感、安全感、归宿感,政府管得越少农民越迷茫,越无所适从。对此,巫溪县坚持用开放合作的方式联系群众。

一是开门议事,与群众互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晓事关民计民生的重大事项,虚心接受农民检查监督,实现互动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增强群众的集体感和归宿感。

二是开门走访,坚持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构建起听民声、察民情、办民事、排民忧、解民怨的工作机制。在接待上访群众、化解信访矛盾方面加大力度,建立由县级领导牵头的信访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由县级领导直接交办,由县委、政府督查室直接督查,乡镇、部门更加重视信访接待工作,有效的化解了群众矛盾。开展惠民政策执行的调查清理,如对全县各地的社会最低保障、种粮直补资金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老百姓感受到政策执行的公平,消除了积怨。组织全县广大干部下村入户访贫问苦,对最困难的群体,采取干部“一帮一”的方式,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

三是开门搞活动,发动组织群众打开心门、走出户门、加入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唱读讲传”主题活动,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和思想阵地。

三、坚持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农村,促进群众自治

一是利用社会组织资源夯实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充分依靠民间力量去组织群众,让民间组织资源为党和政府所用。让乡村的道德模范、经济能人、技术能手、太极拳协会、红白喜事协会会长等,成为基层组织的重要力量,增强党组织对基层民间组织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坚信“妙方在民间,关键在发现”,探索总结了“三公开”、“和事堂”,即公开事实、公开评理、公开结果,借鉴沿用群众创举助推组织农民工作,把村民紧紧地组织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周围。

三是用群众的语言宣传党的主张,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敢于讲真话,善于讲大白话,学会平等地讲话,俯下身子平等地、真诚地与农民沟通交流,把高深的思想理论和复杂的法规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实现与农民资讯互动、信息共享。

四、坚持用立体的管理融洽城乡,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充分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让基层党组织充当信访工作中为民请愿、为民争权的发言人,成为上级行政机关为民谋利、为民解困的执行人。2007年以来,利用村级换届机会,整顿了30多个软弱涣散支部,领办创办龙头企业28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带动15000户农民,整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元左右。

二是探索“三重党组织生活”,纵向整合党组织资源,畅通民意直达渠道。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委(党组)班子、党组织关系所在地、驻地党小组参加三重组织生活,建立起从最基层到县级领导层面的信息直达通道,重新构建起“上下联动、上传下达、联系顺畅”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对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探索“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横向整合社会组织资源,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在农村实行“三位一体”,建立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为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模式,将县城社区划分为112个管理单元并分别建立党小组,每个网格明确不同层次的干部进行联系,让县级领导、部门领导、一般干部直接深入社区对号入座,与群众打交道,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密切干群关系,有效推进了城市创建。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建立了流动党支部、劳务经纪公司、农民工工会“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2007年武汉(红岩)流动党支部劳务经纪公司,从家乡带领1万余名农民工到武汉务工,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四是全面开展干部回乡实践活动。在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三项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让机关干部回到曾经生活或工作的地方,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五、坚持用创新的思路不断探索,巩固实践成果

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巫溪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全县GDP同比增长16.8%,是建国以来巫溪增长最快的一年,连续三年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排名两翼13个同类县第2位。同时,巫溪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只有更多地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增进与群众的感

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提升社会秩序的“稳定系数”。二是要针对新时期的特点来研究群众工作,特别是社会的阶层分化,不同利益群众的需求多样化,需要用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三是要改变传统的群众工作模式,要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全方位发动、引导、组织群众工作新体系。四是要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健全群众工作网络,将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巫溪县今年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群众工作部,作为县委负责农村社会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全县群众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的工作部门。由县委常委兼任部长,统揽全县群众工作,对群团组织、协会、信访办、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民政救济、劳动保障等部门进行归口管理,拟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探索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第二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发言稿

今年以来,我局结合省委、省政府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对永佳河镇栗林店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大走访、大调查,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的工作目标,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村集体情况:栗林店村位于永佳河镇西南部,距乡镇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15公里,下设村民小组15个,户籍人口1922人,其中常住人口1120人,外出人口802人,特困人群132人。该村耕地面积1458亩,山林面积400余亩,交通便利,村委会临桃李公路100米,通村公路90%硬化,剩下2个村民小组3公里未硬化,电话、有线电视、网络整村全覆盖。

2、村经济发展情况

该村属农业大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为主,水稻、棉花、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左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左右,低于全县水平。农民纯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占72.5%,农业收入占21%,其它收入6.5%。村集村2010年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房屋出租9000元,投资收益2000元,其它收入9000元,多年来村集体不负债,但2010年新建村级办公

楼三层21间,完善办公设备和附属工程,累计投资24万多元,目前缺口资金9万元。

3、两委班子情况

该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女性1名,全部是中共党员。村支部书记樊银祥1950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87年担任书记职务,目前兼任村委会主任,其他成员50岁以上3人。全村党员45人,设置党小组5处;定期召开了党务工作会,做到党务每月公开,村务进公开栏,党员有活动室,群众有谈心说事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资超市、卫生室、档案室等设施齐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高,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潜力没有挖掘,好田好地好山林投入不足、收益不高,特别是缺乏种养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2、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为农田排灌水设施老化,两处机房泵站不具备抗洪抗旱能力。小田小地整理没有启动,加大了劳动力度影响利用率。

3、村民住房条件不佳,全村常住448户,住房砖木结构占到80%以上,而且公共设施很少,没有统一的规划,脏乱差问题严重。

4、村集经济发展不活。主要表现为村办企业少,效益不明显,原来村办“小三场”全部解散。2010年引进的永佳河

镇栗林店村鑫源建材场,经营产品单一,年产值不是很高,村级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很少,严重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

根据栗林店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创新农村社会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增收缓慢有关。尽管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总的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农民收入主要还是以打工经济为主,农业自身收入微乎其微。因城乡交流的加快,城乡生产、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农民对农村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农村公共事业薄弱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反映在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城市居民免费享受便捷的交通,优越的教育资源,而农村上学难、出行难、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农村低保标准比城镇低,覆盖面比城镇小,新农合报销比率也相对较低,更谈不上就业权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这些差距也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3、农村社会治安差的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壳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

农村成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地。这些都给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提供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农村版土面积大,区域分散,相对来说警力配备不足,农村社会治安投入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较城镇少,更不说天眼工程建设。村级组织分设的治调机构因经费紧张,出现错位、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也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4、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有的地方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发挥组织带头作用。一部分村干部干事谋事的能力有,但是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差,不愿意扎扎实实地搞工作,把村的事当副业做,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只要开展工作,动手动脚都要花钱,集体经济基础又差,导致工作得过且过,没有一点主动性,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三、解决的途径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加大农村投入要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支付力度,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充分挖掘农业本身的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让城乡均衡享受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探索农村集体组织收入股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和经营,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

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增加农村社会和谐因素。

2、深入基层,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法宝。创新农村管理,要求机关干部扎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走访、大调查不仅提升了干部自身素质,还加深了干群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建立长效机制。今年全省开展的“三万”活动就是农民朋友很受欢迎的活动,对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很有帮助。

3、加强管理,强化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要在选好和建好村级班子的基础上,要重视干部定期培训,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不断提高政治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服务群众的意识,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班子和班子成员实行目标项目化管理,明确职责、细化内容,以实绩考核、公众测评为依据评比日常工作,并公开、公正、公平运用评比结果,要落实基层干部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在保证落实工资的基础上,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拥服的干部要提供进步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基础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天下事“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发展之基,是利事之本,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人们对成功最好的注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高山镇就打造出了“以和谐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地处豫西山区和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发展上可以说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是提起高山镇,尤其是高山阀门,那却是远近闻名。

2005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在第33位; 2007年在郑州市综合实力已前进到第12位;2009年,高山镇继续名列前茅,居第18位。单从数据分析,高山镇的五年来的发展有进步也有倒退,但是要知道2003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是第76位。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高山镇可以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阀门之乡”、“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最佳宜居乡镇”、“中州名镇”、“郑州市生 态镇”和“国家卫生镇”等。2010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收入4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70元。与五年前相比,生产总值增长了107.8%,财政收入增长了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9%。

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和财政收入等这些数据,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意。五年来,高山镇就是顺应民心、立足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经济上,为企业和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抓发展上,始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稳定是基,平安是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在社会管理上必须要有所作为。在这方面,高山镇把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一)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稳控协调机制,把矛盾解决 在萌芽状态。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高山镇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慰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成了集综治、信访、司法、社会法庭为一体的综治服务楼,组建了社会法庭,构建起“大信访、大调处、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高山”建设。

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高山镇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臵得快。同时,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等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高山镇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在村级重大事项处理中,高山镇每个村都建立起了“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委会—联户代表大会—监委会”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村重大事项中均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做到了干群之间“有争议、大家议,力争把事情解决好”,这样干群之间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民生,把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做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必须以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办实事上。高山镇近年来围绕民生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和道路的绿化、亮化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村组通;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三是保障群众生活,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0元到100元的老龄津贴,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50%;四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新建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五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德,不断提升群众“知美、爱美、求美”的良好夙愿。同时,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经济是轴,发展是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创建和谐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雄厚的财力,谈什么发展都是空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民生投入需要资金,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资金,如果说平安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经济发展则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阀门之乡。但是,没有任何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企业改制后,有很多阀门企业纷纷倒闭,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场逐渐缩小,经济增长也步履维艰,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使经济雪上加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如何转变,如何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泥淖。高山镇选择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规划,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一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修路、引水、架电,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上支持,税收上优惠,服务上方便,使他们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园区填充能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土成熟企业内外部联合扩大生产,引进资金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场地、执照、环保手续引进外地资金进行规模建设启动生产。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园区产业相近或相关的配套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风为实,干事为先,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跨越发展,打造幸福高山

高山镇过去的发展有过成功,有过曲折,也有过教训,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群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有一张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宏伟蓝图。正是这样的前提,高山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从幕后走到前排,从落后走到先进,从贫穷走到富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同志到高山镇进行调研,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为什么高山镇不是荥阳市乡镇中最富裕的乡镇,但是对民生的投入确是最多的”。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以民 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为民方能安民、安民方能发展、发展方能为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一届党委班子换届的一年。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概念,荥阳市也提出了“打造郑州新组团,建设省会西花园”的战略目标,机遇摆在面前,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就能顺势而为。

未来的发展,高山镇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统筹镇村、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富民工程、合村并城安居工程、靓丽文化名片工程、社会保障慈善爱心工程”,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转型相互促动,坚持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互为依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打造幸福高山。这就要求全镇干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务实作风,踏实肯干,一步步按照蓝图绘就的目标逐步实现。

(一)作风为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实,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多想一想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的期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就能够以扎实的作风履行好自身职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干事为先,口号喊的再高,不干什么都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要充满激情,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二要提高能力,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干部要带头干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一方面要率先垂范,以实事做出示范,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亲历亲为,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

高山镇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我们相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高山镇的发展必将在宏伟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二、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及维稳成效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新变化,推动制度创新、寻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云石山乡在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一)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云石山乡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乡、村管理服务操作上行政化倾向仍较为明显,习惯于通过条条实行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基层组织很大程度上只从事收费、统计等抽象化、官僚式的管理事务,没有很好地把握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不关心和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够人性化,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工作方式。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政府与群众沟通欠缺、群众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形成干部与群众的情感隔阂,由此使得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支持,进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重大项目推进。

为了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上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渔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从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开始在渔农村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它融合了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党的群众工作的成功做法,并充分运用了‚网格‛和现代数字技术,是三者结合的产物。

2、‚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容

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具体地讲:

(1)实行网格化定位,落实责任区域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村域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设置网格。网格范围大小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100—150户为一网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网格都对应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块块、点面结合转变,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

(2)实行组团式联系,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各层面管理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并吸收渔农村老干部、优秀联户党员、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注重团队管理服务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每支团队都明确正副组长各1名,负责组织日常联系服务、搜集信息、反馈情况等工作。注重团队成员各领域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对团队成员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等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组建团队,将乡镇(街道)辖区内各种管理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3)实行多元化服务,完善服务体制

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体制,将管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各团队牢牢把握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这一核心,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采用拉家常、道地会、交心谈心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联系服务群众。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民生,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引导群众创业创新、如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进一步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把政府管理服务程序前置,提高了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4)实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数据平台

运用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遵守法纪等信息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把分散、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使政府可以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还在数字平台开设服务团队成员个人‚民情博客‛,记录团队成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心得体会、难点疑点、意见建议等,促进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困难互帮,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维稳成效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它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完善了社会防控体系,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夯实了维稳工作的群众基础。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和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政府对群众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详细,查询信息也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普陀区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作用,以网格为单位,通过数据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区内网格系统数据库中的7431名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上门走访或电话咨询,在第一时间内摸清了全区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的情况。通过全面有序地做好受‚问题奶粉‛影响小孩的排摸和治疗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减少了重大项目的推进阻力

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委、政府与民众有了更好的沟通渠道,增进了彼此的理解。群众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设项目也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镇金沙五星级温泉酒店建设,因部分群众不愿意拆迁而进度受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设身处地地分析项目开发带来的好处,通过多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合情合法地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终于用真情和行动感动了群众,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3、畅通了群众利益的诉求渠道

网格服务组成员经常性深入群众走访联系,嘘寒问暖,了解民情,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如白沙乡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视察民情、解决民难,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着力实行解决问题、每月集中走访、每月工作例会等三项制度;勾山街道开展‚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4、消弭了干部群众的情感对立

通过团队成员经常性的入门串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实打实解决问题,逐步消除了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困难也愿意跟团队成员反映。如截止目前,普陀区各服务团队通过下村走访群众,征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达1403条,已经解决1164条。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是一旦得到解决,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通过一件件细微事情的解决,改变了群众当初观望、怀疑的态度,对这项工作比较认可,对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感到很高兴也很配合,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云石山乡农村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践模式,在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上,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

(一)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创新经验

1、以人性化的服务取代硬性管制来实现社会稳定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网格化管理是基础,组团式服务是关键,落脚点在于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网格小组成员的走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加以解决。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与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量事例显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细细小小、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来赢得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的。

2、从被动应付的工作方式转到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以实现危机预警目的

社会稳定离不开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预警,就是以防范为主,超前预测,及早动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每个服务团队所有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走村入户活动。各网格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及晚上的休息时间经常性地走访所联系的群众家庭,同群众谈心交流,对困难群众加强了服务工作,对思想不稳定的群众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对一些矛盾及时进行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使基层政府能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处置,在出问题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就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了很好的危机预警作用。

3、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高效行政 为实现对社区及群众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政府专门开发了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乡镇和街道成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中心,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数据导录等工作。乡镇、街道每一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等信息都能在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询,从而便于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宅基地审批时,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找群众的家庭住宅情况,直接确定宅基地的面积和建筑面积,而不需要再到现场勘查,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和办事效率。

4、结合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整合资源优势来实现管理目标近几年来,舟山先后开展了党员联系群众、农村老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政府把这些活动全部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个载体的资源优势,力求做到为民服务更全面、惠民机制更长效。例如在构建网格体系时,由政治性强、素质较好的联户党员来担任小组长,同时,把各小组长开展走访和联系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对联户党员工作考核和实施党员星级管理的评定标准。并利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老干部,来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创新服务手段、分层分类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办‚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以座谈交流、双向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在平时则采用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对于简单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诸如建房、生育、就业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的事项,由网格服务组长负责向社区(村)和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后进行答复;对于各职能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汇报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对分管领导不能解决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分管领导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经乡镇班子会议研究后提出解决办法。

(二)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启示 云石山乡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对于搞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很多启示意义。我们要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为本、强化服务行政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我们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强调‚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利观与亲民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把心思用在为老百姓排除困难上,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网格组成员日常走访中,群众总会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要求政府解决,在碰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我们的干部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时给予帮助。通过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群众把我们干部当作知心朋友,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基层干部只有在内心深处正真确立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才能做到这一点。

2、体察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能否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发现矛盾及时处理。由于大量的不稳定因素起源于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也在基层,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通过与公众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使政府部门能准确把握基层脉博,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愿望和不满,时刻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和倾向,提高了政府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并且‚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对实际问题采取分层分类解决的办法,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就逐级解决,及时给群众一个答复,避免了矛盾纠纷的积压和激化,真正实现‚察民情、解民忧、顺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公民精神‚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 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也意味着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关系是公共治理得以运转的社会与道德基础。所以治理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际上也蕴涵着对共同治理与公民精神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形式,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其实践中,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退休机关老干部、医护人员、教师、民警与农村党员等的作用,组成乡村社区网格服务团队。很多人一方面作为网格内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组团服务的成员为公众解决问题,这对于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和公共意识,实现协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五篇:舟山经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

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2009-12-28 14:17:37 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作者:丁友良

摘 要 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农村基层管理的不完善,所以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近年来舟山市在渔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而其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全方位、信息全覆盖,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化解乡村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从而促进渔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对于搞好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渔农村 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管理模式 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丁友良,舟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紧迫性

(一)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实现社会稳定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日趋激烈,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而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是风险性最高和危险性最大的时期。现代化进程向我们昭示,随着物质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变,保持秩序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正如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所指出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发生**。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发生了政治动荡与社会不稳。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启动了全面系统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人,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社会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系统的异质性空前增加,特别是如今改革的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分布严重不均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而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所以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都将一事无成。

(二)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中国,由于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多种原因,保持农村稳定有着特殊而迫切的意义。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小平同志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农村稳定在整个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亨廷顿在其研究中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他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 “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对政治体制来说,城市内的反对派令人头痛但不致命。农村的反抗派才是致命的。得农村者得天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初期,稳定的基础是在农村。” “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他们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它积极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局面是稳定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农村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少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解决,农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突出。并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主要表现在:干群矛盾比较突出、农村贫困状态没有真正改变、农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少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所以当前农村的社会稳定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重点研究和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这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代替了人民公社时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然而,由于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到位,村支两委关系和乡村两级关系尚不规范,由此导致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第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性运转的管理机制系统作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中,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如缺乏乡村社区发展和管理的参与机制、缺乏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缺乏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致使农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积怨过深、突发事件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村社会管理理念有缺陷。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重管制、轻服务。服务理念缺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深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政府要么简单地对农村实行国家社会一体化的社会控制,要么从便于向农村汲取 资源出发实行严格的社会管理,没有为农民提供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式单

一、手段简单粗暴。大多是强迫命令式的,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运用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甚至还有一些基层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干着损害群众利益之事,致使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突出。

由此可见,基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落后,基层社会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基层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化解,这既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也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及维稳成效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新变化,推动制度创新、寻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舟山市在渔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一)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

1、“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舟山渔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乡镇(街道)、社区(村)管理服务操作上行政化倾向仍较为明显,习惯于通过条条实行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基层组织很大程度上只从事收费、统计等抽象化、官僚式的管理事务,没有很好地把握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不关心和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够人性化,习惯于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工作方式。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政府与群众沟通欠缺、群众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形成干部与群众的情感隔阂,由此使得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对经济社会发展不支持,进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影响重大项目推进。

为了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服务上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渔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从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开始在渔农村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它融合了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党的群众工作的成功做法,并充分运用了“网格”和现代数字技术,是三者结合的产物。

2、“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容

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 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具体地讲:

(1)实行网格化定位,落实责任区域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村域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设置网格。网格范围大小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100—150户为一网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网格都对应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块块、点面结合转变,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

(2)实行组团式联系,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各层面管理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并吸收渔农村老干部、优秀联户党员、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注重团队管理服务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每支团队都明确正副组长各1名,负责组织日常联系服务、搜集信息、反馈情况等工作。注重团队成员各领域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对团队成员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等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组建团队,将乡镇(街道)辖区内各种管理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3)实行多元化服务,完善服务体制

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体制,将管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各团队牢牢把握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这一核心,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采用拉家常、道地会、交心谈心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联系服务群众。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民生,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引导群众创业创新、如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进一步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把政府管理服务程序前置,提高了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4)实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数据平台 运用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遵守法纪等信息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把分散、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使政府可以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还在数字平台开设服务团队成员个人“民情博客”,记录团队成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心得体会、难点疑点、意见建议等,促进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困难互帮,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维稳成效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它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资源,完善了社会防控体系,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夯实了维稳工作的群众基础。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和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政府对群众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详细,查询信息也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普陀区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作用,以网格为单位,通过数据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区内网格系统数据库中的7431名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上门走访或电话咨询,在第一时间内摸清了全区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的情况。通过全面有序地做好受“问题奶粉”影响小孩的排摸和治疗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减少了重大项目的推进阻力

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委、政府与民众有了更好的沟通渠道,增进了彼此的理解。群众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设项目也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镇金沙五星级温泉酒店建设,因部分群众不愿意拆迁而进度受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设身处地地分析项目开发带来的好处,通过多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合情合法地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终于用真情和行动感动了群众,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3、畅通了群众利益的诉求渠道

网格服务组成员经常性深入群众走访联系,嘘寒问暖,了解民情,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如白沙乡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视察民情、解决民难,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着力实行解决问题、每月集中走访、每月工作例会等三项制度;勾山街道开展“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群众的利 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4、消弭了干部群众的情感对立

通过团队成员经常性的入门串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实打实解决问题,逐步消除了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困难也愿意跟团队成员反映。如截止目前,普陀区各服务团队通过下村走访群众,征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达1403条,已经解决1164条。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是一旦得到解决,群众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通过一件件细微事情的解决,改变了群众当初观望、怀疑的态度,对这项工作比较认可,对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感到很高兴也很配合,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舟山渔农村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践模式,在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上,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

(一)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创新经验

1、以人性化的服务取代硬性管制来实现社会稳定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大的成功经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网格化管理是基础,组团式服务是关键,落脚点在于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网格小组成员的走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加以解决。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与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量事例显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细细小小、实实在在的服务工作来赢得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的。

2、从被动应付的工作方式转到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以实现危机预警目的社会稳定离不开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预警,就是以防范为主,超前预测,及早动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每个服务团队所有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走村入户活动。各网格小组成员利用双休日及晚上的休息时间经常性地走访所联系的群众家庭,同群众谈心交流,对困难群众加强了服务工作,对思想不稳定的群众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对一些矛盾及时进行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使基层政府能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处置,在出问题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就发现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起到了很好的危机预警作用。

3、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高效行政

为实现对社区及群众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数字化、精细化和长效化,政府专门开发了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乡镇和街道成立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中心,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数据导录等工作。乡镇、街道每一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等信息都能在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询,从而便于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宅基地审批时,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找群众的家庭住宅情况,直接确定宅基地的面积和建筑面积,而不需要再到现场勘查,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和办事效率。

4、结合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整合资源优势来实现管理目标

近几年来,舟山先后开展了党员联系群众、农村老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政府把这些活动全部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个载体的资源优势,力求做到为民服务更全面、惠民机制更长效。例如在构建网格体系时,由政治性强、素质较好的联户党员来担任小组长,同时,把各小组长开展走访和联系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对联户党员工作考核和实施党员星级管理的评定标准。并利用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老干部,来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创新服务手段、分层分类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办“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以座谈交流、双向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在平时则采用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对于简单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诸如建房、生育、就业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的事项,由网格服务组长负责向社区(村)和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后进行答复;对于各职能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汇报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对分管领导不能解决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分管领导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经乡镇班子会议研究后提出解决办法。

(二)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启示

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对于搞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很多启示意义。我们要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为本、强化服务行政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我们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强调“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利观与亲民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把心思用在为老百姓排除困难上,用在让老百 姓过好日子上,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网格组成员日常走访中,群众总会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要求政府解决,在碰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我们的干部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时给予帮助。通过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群众把我们干部当作知心朋友,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基层干部只有在内心深处正真确立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才能做到这一点。

2、体察社情民意、及时化解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能否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发现矛盾及时处理。由于大量的不稳定因素起源于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也在基层,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通过与公众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使政府部门能准确把握基层脉博,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愿望和不满,时刻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和倾向,提高了政府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并且“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对实际问题采取分层分类解决的办法,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就逐级解决,及时给群众一个答复,避免了矛盾纠纷的积压和激化,真正实现“察民情、解民忧、顺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公民精神“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 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也意味着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关系是公共治理得以运转的社会与道德基础。所以治理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际上也蕴涵着对共同治理与公民精神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形式,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其实践中,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退休机关老干部、医护人员、教师、民警与农村党员等的作用,组成乡村社区网格服务团队。很多人一方面作为网格内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组团服务的成员为公众解决问题,这对于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和 8 公共意识,实现协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下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小河街道娑婆桥社区成立全市首个“和事佬”党支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我区小河街道党工委在娑婆桥社区成立全市首个“......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历次会议都将其列为重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创新社会管理之......

    浅议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模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和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都在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新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人社部门创新社会管理,要做好“四新”工作。 一、转思想......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_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 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008-9-3邓肇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几十年的革命、......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正视矛盾,有效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

    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