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书生听课感
今天,我非常幸运能再次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再次看到魏老师,他还是那样站着演讲的,还是一演讲就是几个小时不用休息;他的面容还是那样平和亲切的,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还是那样幽默有趣,他身上的那种难以言说的魅力还是那样吸引在场的所有老师。但我两次听讲座,却各有所感。第一次,我被魏老师的人生经历、教学方法与教学成就所震撼。这次,魏老师的讲座就像一股新鲜的空气迎面拂来,令我感到身心愉快。因为这次我找到了自己平时的累与烦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的烦与累不是来自工作量大,工作辛苦;而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只知道努力工作而不懂得像魏老师那样把学习、工作、养生融合在一起,全情投入,享受生活与工作的乐趣。我要学习魏老师利用公家时间,锻炼私家的身体,这样就会越来越健康。
第二,我的烦与累不是来自于现在的学生懒惰、难教,家长不配合;而是自己没有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没有用科学管理学生。凡事管得太多,不放心让学生做。魏老师身兼数职都那样轻松自在,是因为他用了两件法宝:
一、民主,二、科学。他无论在教育局工作管理上,还是学校、班级的管理上都是找出规律进行科学管理,一切从真从简地安排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民主作用,让老师与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人尽其才,做到事事有规律,事事有人管,真是既省事,又省心,何来有累与烦呢?
第三,我的烦与累不是工作与生活压力大,而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放松心情解除压力。魏老师练气功:松、静、匀、乐,练出了一身好健康,练出一番事业。只要我们懂得放松身心,让自己心静如水,做到不攀比不争名不贪利,心情平和,呼吸匀畅,先呼出烦恼吸进快乐,然后就是呼出快乐吸进快乐。正如魏老师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所以我们带着爱看世界,世界就是处处有爱,天天生活充满了爱的世界,人生就会快乐。
“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我们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魏书生。
第二篇:魏书生讲座感
其实不难
—— 听魏书生班主任工作的讲座心得体会
10小教1 吕春燕
毕业在即,面临的就是就业,人人都愁找不到工作,而我在愁怎么工作,在大学里,学了太多的理论知识,但空于实践,在徐州的那次小实习也颇让我感觉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深感自己的无能,现在小学里的教学情况与我们想象中的差的好远,我们所学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恪尽职守,可是辱骂,殴打学生的事例处处可见,老师不再是和蔼可亲,学生似乎对这种冷暴力变得麻木,在这里我并不是要职责我所实习的小学,我所针对的是整个小学教育现状,而且最可悲的就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习常。当我在描述我的职业观的时候,身边作为教师的亲戚都会“嗤之以鼻”,他们说“大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实施起来真的很困难”。每位教师都想做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可是为了出色的完成学校教学任务,老师们只好选择“委屈”孩子,我觉得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弊端,以硬性指标来扼杀学生天性的自由美好发展,以整体的发展而忽视个体的发展,我真的害怕自己也会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背离自己的愿望,魏书生的班主任讲座就是我的一剂镇定剂。
魏书生老师谈到了三点关于他做班主任的经验,一是,从教师职业特性角度来说,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服务,老师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基点,要适应、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来施教,就像魏老师谈及他当班主任时的经历,当他在一个“调皮捣蛋,学习不良”的班级里上课时,当他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学生不断“刁难”,但是魏老师很明智,不批评孩子,伤害他们的自尊,将要求降低到他们能够做到的地步,这就做到了一个老师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二是,不谈也不提虚无缥缈的目标,将大目标化为具体的小要求,比如魏老师对其学生提出的“五个一分钟”,不能爱自己的父母,就不可能爱祖国,爱人民,所以不要谈泛化的抽象的大目标,只要从小事做起,自然可以一步步实现高目标。三是,决不让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魏书生老师把班级的所有任务都细致地划分给每一位学生,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助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责任感,还增强了班级集体感,班级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班级又管理地很好,同时也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心的把所有任务教给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站在学生角度调整自己的工作,魏书生老师就是这么教书的!
2010年11月10日 上午
第三篇:选修课听课感
下面关于听课感想范文的材料由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整理。
听课感想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
《世界建筑艺术史》是我大二的第一门校选课。当初选修的时候便是冲着兴趣来选的,后来听同学说,这门课好过,学分又高,能选上真的很好人品。我没想那么多,只是告诉自己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总是翘课。
大学里的翘课是有无数借口。过后之后回首,又是一条破烂身躯的校选,身上打满了翘课的弹痕。总的算起来,去了六次左右吧。幸亏老师讲得好,本人也不算笨,感觉还是学到东西,窃喜之余更是可惜。但好歹有学,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雅典卫城和君士坦丁堡两节课。
其实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建筑是什么?于我、于世界,建筑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学任何一样新的东西时,我首先都思考这几个问题。
曾经在一篇论文中看到这样的说法,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就是建筑、悲剧和史诗。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也直接驱动了我选修这门课程。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希望能够从文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建筑。传统百科书或互联网百科给“建筑”的定义比较冰冷,而艺术史里的“建筑”则精彩纷呈,陈老师的讲课也内涵丰富和吸引人。第一节课后我就这样认定,建筑是文明和历史的符号。
我并非其专业学生,也没去找资料验证,如果这样的定义能够成立,学习建筑艺术史对我的意义便明朗了。我喜欢历史、也喜欢艺术,仅仅是兴趣,便构成了我选择和有兴趣投入其中的理由。这样的喜欢是超越所谓的意义的。正如历史上,多少惊世绝伦的建筑的诞生和湮灭,很大程度上是被文明或者政治的“喜好”决定了的。
对于世界呢?古代的人们尤其是西方人追求永恒,长生不老的肉体只在神话里,洋溢思想的羊皮纸终成残卷,他们或许倾向于最接近自然的产物:来至大地的巨石堆砌的雄壮建筑。西方人对雕塑石刻的热爱让我不理解,或许海洋国家的人生活在颠沛之中,对稳固和恒定更有独特的热爱吧。建筑来至于土地,巨大的石材让他们相信这就是或者这是最接近永恒的事物,只有在建筑里,教皇君主的荣耀才能流传万世,工匠艺术家的天才才能流传万世。
有了这样的自己的思考,学习起来我才更加有底气。我不想只做一名听课的学生,我更希望有思考在其中,毕竟我并非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所得,或者是为了学习。
一个学期接近尾声,回头收拾的时刻,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已经在课上的讲解和课下的思考中成形。
或许因为对历史本身抱有的沉重感,总是觉得,和所有的艺术史一样,咋看下建筑的历史色彩斑斓、百花齐放,但五光十色的背后尽是历史的沧桑。建筑的兴衰荣辱常常是跟随着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的变革。轰然倒地的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帝国,取而代之的是同样盛极一时的罗马;圣索菲亚大教堂庄严肃穆的穹顶之下,谁又想起了帕蒂农神庙的炮火尘埃。历史的常则和轮回在建筑身上不断上演,该腾空出世的终究能华丽诞生,该灰飞烟灭的终究会随风远逝。还有一点更是不变:即使能坚毅的屹立,却怎么也不会有永恒的辉煌。建筑就和历史的人物、事件一样,都是时代的符号,粉墨登场时候呼风唤雨、万众朝拜,离开舞台的时候又殇神黯然。
历史的辛酸又夹杂着感慨,感慨的余味里更有孕育新生的气息。艺术的高大背影伤痕累累,但也是他光荣的勋章。每一次毁灭带来悲怆本身就是崇高的佳作,历史对艺术的伤害都能成为新艺术成就的诞生。遗址能够超越遗址,既是对湮灭的镌刻,也是反省本身的丰碑,更是夹杂着残酷美感和悲剧命运的艺术神作。当然这不是鼓励毁灭和破坏,但巨大价值的毁灭中,确实有着某些雄壮惨烈的悲剧色彩。破坏本身的崇高,并不会使人限于破坏本身。破坏了旧的体系,夹杂破旧立新时代的种种,新的艺术时代也会随之而来。历史的循环反复总是有类似的轨迹,新生而盛,盛极而衰,衰极出新。新生的事物先是向盛的极端冲刺,继而向败的极端俯冲,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构成浩淼的历史长河。绵延悠长而又饱含自我否定和批判精神的建筑艺术史也没能躲过这样天命。
历史规则的运行中常常还有“反复”的有趣现象,对于建筑艺术亦然。当然,此时的反复并非简单的复制。比如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重燃,古典柱式构图被认为体现了和谐与理性,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符合。当然,如果只说历史,文艺复兴本身就是历史的一次有趣的“反复”。
除了历史本身的规则和规则对建筑艺术命运的影响,建筑本身的呈现也是对历史的呈现。圣索菲亚大教堂从基督教堂到清真寺再到博物馆的职能转变,也是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乃至黑海海域和地中海北岸的历史写照;雅典城内立法会议大厅建作环形,数排层层上行的半圆形座位设计,无不体现了当时的民主气氛;而今帕蒂农神庙的断壁残垣,是对基督徒、土耳其人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最好记录;随着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落成,所有建筑师被刺瞎的双眼,是“恐怖伊凡”的铮铮罪证。建筑向来是历史的记录者之一,这是建筑师们的初衷,也是事实。
那么艺术呢?显然,建筑的艺术呈现便是艺术历史本身、或者是对艺术历史的记载。建筑本身是艺术品,建筑风格本身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比如典型的多利亚柱式的建筑风格,遍布希腊半岛的多少神庙正是沿着这个风格来展示自己的瑰丽壮魄。哥特式建筑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反映,同样印证了当时文学、绘画对神权的附庸,甚至于后来的哥特音乐、哥特电影,都是从建筑的哥特艺术所代表的历史的哥特艺术中吸收和发展而来。这样的辩证似乎回到了一直以来所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但也的确有几分道理吧。
世界建筑艺术史一课,给我带来的是一学期沐浴历史的万千感慨,一学期赏析艺术的饕餮大餐,一学期对人类伟大工程的高山仰止。听课的感想在于倾听和思考,接受和消化是形成自己认识的基础。翻开书本打开网络早已有人陈述过你所持的想法,但他人的陈述并非自己的理解,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自己的思想。这,又是一学期校选的额外所得了。
以上关于听课感想范文的文章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继续关注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
第四篇:观看魏书生老师报告会所感(定稿)
观看魏书生老师报告会所感
观看魏老师的报告会使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现将自己的感受总结如下:
1、豁达、开朗、不计较名利,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就是魏书生老师一生所坚守的!这一些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自己缺乏的正是这种心态,这种精神。
2、在班级管理上魏老师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教师是为学生服务,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每个学生都成为助手而不是对手。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管理能力等诸多能力,在一个班级里,一个教室,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无限的展示机会。在次基础上,老师给予了积极的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在班级这个小型社会里,得到了发展和张扬。学生在自己创造的最真实的情景中,得到了最真实的社会体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懒”老师能带出“勤”学生,“勤”老师就只能带出“懒”学生。这样一来,使每个同学感觉到自己都是重要的,学生一旦有了被重视的感觉,就会更大地激发他在这一方面的积极性,无形中每个学生为班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魏老师还建立了计划系统,按计划行事,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事、时、人三者落到实处。为了强化教学过程,又建立了检查、监督方式,并制定了具体检查时间、检查方法和奖惩措施。以德治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行为久了,也就养成习惯。日久天长,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学习、工作、尽责、助人”,这些都是人生中最美的享受。
3、要学习他那“苦中求乐、忙中求闲、失中求得、闹中求静”的精神。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宁静一些。面对繁忙的工作,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接受,去面对。即使有一万件事,也只能选择干一件,我们只能是不慌不忙,乱没有用,急也没有用,发牢骚更没有用。要牢记魏老师说的:“守住心中的宁静,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做好平平常常的事儿,过好平平淡淡的生活,原来工作就这么简单。魏老师面对这一切那么坦然,常能变苦为乐,以豁达的心情乐此不疲地心情愉快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他说,读书是享受,写作是享受,教学是享受,散步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是享受。相形之下,我们整天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当老师当得好辛苦!听了魏老师的报告后,我茅塞顿开。唯有树立豁达的人生观,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我们才会活得精彩。用公家的时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多经典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像魏老师那样,还有什么想不通,不愿做,做不到,做不好的呢?
第五篇:读魏书生教育所感一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有感
如此平常心
观看魏老师的教育光碟,感受最深的是做老师和家长要有平常心。
事例一——不以同一水平去评价学生
魏老师讲到一个事例:一班差学生老师要求跑步,魏书生老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排出五个等级,男快、男慢、女快、女慢、走队,即使分了这么多等级,结果还是有学生说走也走不动。这种事情换成一般老师肯定会愤怒,因为别的学生能跑,怎么还有学生连走也不行呢?但是魏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生智慧,顺利解决问题。他是这样做的: 不能走总能爬吧,如果走也不行就爬,爬总算是没有学生做不到了。就这样最差的学生都能行动起来,以至整个团体都变得有力量。
事例二——方法总比办法多
还有一个事例,魏老师给一个班上作文课,学生基础很差,上作文课时大部分学生说不会写作文,魏老师要求学生学会写,学生只是消极地说学不会。面对如此情况,魏老师依然没有着急,既然学不会那老师就想办法教会,结果是教也教不会。最后魏书生老师要求学生实地观察,写出所感。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不会写字,魏老师引导这些学生用拼音代替字。虽然不会写字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有些学生连拼音都不会,魏老师又想出办法,用圈代替拼音,然后再教会学生查字典,用字把圈还回来。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学生行动起来了,他们发现自己还能做点事,从而慢慢找到更强大的自我。
试想想,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一颗平常心,强行地给孩子加压,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基础,又如何能在孩子和家长教师们的要求相违背时想出办法,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至于自暴自弃,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