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研究
11社保1班
116335
5孙琪
2014/6/7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老人问题将不再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家庭提供老年福利功能弱化的同时,老人福利社会化也就成了必然。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物质和社会服务。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因而相对稳定和舒适,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老年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他们的老年生活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由于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数急剧增加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还不成熟。因此,急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福利政策;
引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尤其明显。与中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一同到来的问题是,家庭小型化日渐明显,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进程,但目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使得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加快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首要关注重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我国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量上都是极为突出的。
(二)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当我国进入老年社会时,我国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仅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养老就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三)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1]。
二、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老年福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力照顾的老人提供供养,医疗,健康,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一)目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覆盖面小,面对人多服务少的矛盾 在我国农村,老年人主要由家庭赡养,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少,很多地方只有敬老院,而且设施陈旧,环境差,只能提供吃,穿,住等简单服务。农村老年人很多只靠土地收入维持生活,收入很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行动能力下降,患病率、伤残率上升,健康状况常常不能得到保障。
另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老年人总数的11%,而各类福利机构能提供的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
(二)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服务项目单一
由于我国城乡差异存在,城乡之间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福利设施相对较好,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大多数福利设施已年久失修,且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老年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承担,社会化程度低,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福利事业较小,社会化程度低。造成老年福利事业资金不足,发展缓慢。而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四)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素质有待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过正规的岗前训练,也就是说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可是,我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将服务工作看作是单纯的体力工作,有的单位甚至向社会招募临时工,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我国尚未发展出一支成熟的老年人服务人员团队,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职务培训制度和相应的资格证照制度[2]。
三.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立足基本国情,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匹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针对这个发展目标,我们针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建设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使老年福利有可靠保障,必须制定出老年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为了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们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所以我们要从制定政策,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入手,进而将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规规章。国家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
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医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我们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
(二).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制度建设
我国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我们不但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也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税费改革中减免农村老年人的纳税负担。对于特困老人,还要建立专项的救助补贴。在城市养老方面,我们要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向城市居民提倡个人养老储蓄,让他们学会自我保障,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三).扩大覆盖面,并提高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 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但要惠及城镇各类就业人员,我们还要设法覆盖城镇大多数的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特别要重视老年女性和高龄老人。现今中国老年人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要增加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规模,增设老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努力做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四).有效投入资金
没有资金的投入,我们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我们不但要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投入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还要将资金来源多样化。我们还可以通过激励社会投入和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建设规模等指标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此外,福利彩票公益金是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我们可以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五).建立并推行老年服务社会工作者制度
为了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步伐,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建设一支专职的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倡导和组织爱心志愿者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补充机构从业人员的不足。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改变目前为老人服务队伍专业素质较低,以及服务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现状,与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接轨,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证等一整套办法引入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与我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制度[3]。
(六)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体系。
老年人中绝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占有比较少。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分层次的服务。对于高收入者提供按市场价格收费的商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中、低收入者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非营
利的公益性服务。以非营利的公益服务为主,以商业性营利服务为辅。同时,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行劳务储蓄制度,组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利用现在的劳务换取以后的服务[4]。
(七)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服务制度建设。
多年来,农村和广大农民一直被排斥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外,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十分缺失。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终结城乡社会福利割裂、反差明显的状态,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在内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与推广工作,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真制定并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贫困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中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和贫苦老年人的分类施保、分类救助政策及办法[5]。
我们知道,老龄化社会要重视老年社会保障,而老年人福利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借鉴外国社会福利的同时,我国要逐渐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为我国的老年人呈现另一番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时正新著.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9).[4]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2009,[5]闫青春.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审视与展望[J].民政论坛,1999,(5)
第二篇: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班级: 邮箱: 2016/6/8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老人问题将不再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家庭提供老年福利功能弱化的同时,老人福利社会化也就成了必然。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物质和社会服务。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因而相对稳定和舒适,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老年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他们的老年生活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由于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数急剧增加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还不成熟。因此,急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福利政策;
引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尤其明显。与中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一同到来的问题是,家庭小型化日渐明显,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进程,但目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使得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加快老年人
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首要关注重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我国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量上都是极为突出的。
(二)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当我国进入老年社会时,我国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仅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养老就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三)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二、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老年福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力照顾的老人提供供养,医疗,健康,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一)目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覆盖面小,面对人多服务少的矛盾
在我国农村,老年人主要由家庭赡养,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少,很多地方只有敬老院,而且设施陈旧,环境差,只能提供吃,穿,住等简单服务。农村老年人很多只靠土地收入维持生活,收入很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行动能力下降,患病率、伤残率上升,健康状况常常不能得到保障。
另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老年人总数的11%,而各类福利机构能提供的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
(二)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服务项目单一
由于我国城乡差异存在,城乡之间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福利设施相对较好,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大多数福利设施已年久失修,且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老年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承担,社会化程度低,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福利事业较小,社会化程度低。
造成老年福利事业资金不足,发展缓慢。而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四)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素质有待提高;
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过正规的岗前训练,也就是说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可是,我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将服务工作看作是单纯的体力工作,有的单位甚至向社会招募临时工,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我国尚未发展出一支成熟的老年人服务人员团队,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职务培训制度和相应的资格证照制度。
三.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应对措施
面对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矛盾十分突出的局面,国家必须调整社会政策,承担福利政策的建设责任,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整合,通过国家政策机制来分配和调整资源,最大限度地加强社会福利。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老年人社会福利建设,应当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明确责任承担、扩大覆盖范围等路径,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
首先,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立足基本国情,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
[2]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匹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针对这个发展目标,我们针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建设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使老年福利有可靠保障,必须制定出老年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为了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们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所以我们要从制定政策,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入手,进而将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规规章。国家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医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我们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
(二).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制度建设
我国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我们不但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也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税费改革中减免农村老年人的纳税负担。对于特困老人,还要建立专项的救助补贴。在城市养老方面,我们要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和医疗制度,向城市居民提倡个人养老储蓄,让他们学会自我保障,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三).扩大覆盖面,并提高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
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但要惠及城镇各类就业人员,我们还要设法覆盖城镇大多数的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特别要重视老年女性和高龄老人。现今中国老年人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要增加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规模,增设老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努力做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四).有效投入资金
没有资金的投入,我们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我们不但要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投入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还要将资金来源多样化。我们还可以通过激励社会投入和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建设规模等指标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此外,福利彩票公益金是社会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我们可以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五).建立并推行老年服务社会工作者制度
为了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步伐,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建设一支专职的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倡导和组织爱心志愿者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补充机构从业人员的不足。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改变目前为老人服务队伍专业素质较低,以及服务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现状,与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接轨,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证等一整套办法引入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与我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制度。
(六)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体系。
老年人中绝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占有比较少。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分层次的服务。对于高收入者提供按市场价格收费的商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中、低收入者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非营利的公益性服务。以非营利的公益服务为主,以商业性营利服务为辅。同时,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行劳务储蓄制度,组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利用现在的劳务换取以后的服务。
(七)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服务制度建设。
[4]
[3]多年来,农村和广大农民一直被排斥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外,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十分缺失。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终结城乡社会福利割裂、反差明显的状态,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在内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与推广工作,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真制定并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贫困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中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和贫苦老年人的分类施保、分类救助政策及办法。
我们知道,老龄化社会要重视老年社会保障,而老年人福利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借鉴外国社会福利的同时,我国要逐渐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为我国的老年人呈现另一番新气象。
结语: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暂时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与各个年龄群体都有联系;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问题。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向合理的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比较快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或比较高的老龄化程度,就有可超过现有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会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从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我们要引起重视,作出应对,争取主动,减
[5]
少代价,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断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时正新著.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9).[4]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2009,[5]闫青春.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审视与展望[J].民政论坛,1999,(5)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建议
心得体会:本学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课就要结束了,经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有很多的收获。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前脑海里能联想到的只是高中历史书里讲的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欧洲一些福利国家的公民很多年不找工作,就凭着国家的福利救济,生活的竟然比大多数人还富有。在潜意识里,总觉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应该没有比较大的区别,学习完这门课,才知道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不同的概念, 社会保障有特定的含义和制度目标,与社会福利相比, 它的内容确定得多, 制度目标也有限得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我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乃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几大方面——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尽快改进社会福利政策,缓解我国的两极分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意见建议:对于这门课,我一直觉得老师上的很好。老师不仅课上传授概念,还给我们放了很多视频,展示了很多例子。让我们从一个实际的方面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福利的内容。还有小组作业,让我们自己去查资料,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对于课程,我有一个建议。我希望这门课可以多做点实践的东西,比如去一
些社会福利机构,如托儿所、养老院等等看看。顺便可以做一些义务劳动,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社会福利内容,也可以帮助别人。当然,这要在能实施的条件下进行。
第三篇: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公民民主政治权利问题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足。
●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渠道不畅通。
●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不健全。
2.基层民主建设问题
3.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政府决策失误问责制度的缺乏
●政府行政效能不高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问题
• ●司法体制机制不健全。
• ●部分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行政执法方面,执法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执法不文明、作风不端
正的问题仍然出现;滥用司法权、以权谋私的问题仍有发生。
5.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方向单一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法制化程度不高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着机制上的障碍
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不合理。
2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国有企业改革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农产品供求总量已经大体平衡。
• ●乡镇企业增长速度趋缓。
• ●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待创新。
4.现代市场的建设问题
• ●现代商品市场建设不健全。
●现代劳动力市场建设有待加强。●现代金融市场有待进一步改革。5.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政治建设的展望
• ●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将二者看作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法治国家的步伐。●培育公民社会,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让民间组织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政府更加主动积极地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扩大公民自我管理的范围,提高社会自治的程度,是民主治理的方向。
• ●通过三条途径,全面推进增量民主。一是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是推进中
国民主的现实道路。二是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中国现阶段民主政治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基层民主,一些重大的民主改革将通过基层的试验,逐步向上推进。三是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 ●持续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形成一种有序的民主。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政治参与,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政治取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经济建设的展望
• ●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主要依靠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特别是在目
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很乐观的情况下更应当如此。扩大内需重要的是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其中最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增强交融安全意识,积极应对世界交融危机。
第四篇:福利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福利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福利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翠国税局局长 于庆勇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支持安置残疾人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国家又对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对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就业,更好地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广大残疾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看,仍存在企业对政策理解不透、钻优惠政策的空子、骗取减免税等问题。本文结合辖区福利企业实际,对福利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福利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证件的真伪无法及时核实。残疾证是确定纳税人是否安置了残疾人的唯一合法证件,但是现在的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分别由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审核,并且上述两证均由手工填制,在没有其他档案资料证实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无法确认其真伪,这也给一些使用伪造残疾人证件的纳税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残疾人比例的界定难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由于残疾人比例是决定享受福利企业税收返还政策的一项重要指标,按安置残疾人比例来确定优惠界线,凡残疾人比例有差距的企业,就想方设法或弄虚作假,以获取税收优惠,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难以操作。
1、存在虚养残疾人问题。2007年调整后的新政策没有规定残疾人必须在生产岗位就职,那么在行政管理、门卫、食堂、保安、及其他岗位上班也应认可,这样可能导致纳税人为套取税收优惠政策而“虚养残疾人”,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所得远远超过“虚养残疾人”的费用支出。以威海为例,威海规定残疾人最低工资标准为760元/月,加上四项社会保险350元,全年支付一名残疾人大约13000元左右,而其享受的优惠有:退增值税35000元,所得税加计扣除13000元,可少缴企业所得税近3250元左右,全年可享受税收优惠38250元左右,远远高于养一名残疾人的费用支出。
2、存在残疾人安置条件不符问题。如一些残疾人员已达到退休年龄或根本无劳动能力而仍在岗位就业;为达到“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的税收政策规定标准,一些企业在残疾人人数一定的前提下,便在在职职工总数上大做文章,部分民政福利企业“账外有账”、“人外有人”。如企业账面工资表中只反映部分正常职工和全部残疾人职工人数,达到提高减免税所需的残疾人安置比例,另外一部分正常职工不做工资表,其工资支出不在账面列支,通过其他形式支付。
3、存在厂外经营问题。部分民政福利企业厂外生产加工,厂内记账销售。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场所之外生产经营相同的、类同的、连续的产品,将收入合并但生产人数不合并。表面上企业提供给税务机关的安置人数达到规定比例,实际上厂外的职工人数并未统计在内。将外购的流通企业的产品并入本企业产品的经营收入中,以达到享受返还增值税和减免企业所得税及其他各税的目的。
(三)违规使用发票时有发生。由于福利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税收返还,一些福利企业通过为其它纳税人虚开、代开发票,收取开票费的问题时有发生。在购进原材料时可能不考虑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的问题,有意识地不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取得价格上的优惠,增加企业利润,一些福利企业购买原材料等不向销售方取得发票,以白纸条入账现象比较多,税收负担明显过高。
(四)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转移税收。新政策实行按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限额退税的优惠,部分福利企业应纳税额小于核定的退税限额,于是通过设立关联企业转移税收。一是享受税收优惠的福利企业成为相关联企业的简单制作车间,将关联企业的产品通过福利企业开票销售,将税负转移到福利企业,关联企业不实现销售收入,偷逃税款;二是福利企业将产品以明显高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关联企业,福利企业税负高,但可以享受退税,关联企业进项税额大,可以少缴税;三是福利企业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从关联企业购进半成品、原材料,关联企业销项税额较小,可以少缴税;四是福利企业将购进原材料以关联企业的名义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转移到关联企业进行抵扣,将关联企业的应纳税额,转移到福利企业;五是福利企业还将一些成本、费用在关联企业中进行列支,人为地减少关联企业利润甚至使关联企业亏损,达成关联企业不缴或者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六是新政策放宽了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条件,由原来的占生产人员50%的残疾人比例,降低为占全部人员的25%,这种状况有可能促使福利企业筹划将超过比例的残疾人转移到关联企业,使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关联企业也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
(五)国家退免税款用途难以控制,残疾职工实得工资与国家返还的增值税额相差悬殊。按规定减免税金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补充流动资金、职工福利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国家退免税款如何使用难以控制,残疾人所得工资仅占国家返还或减免税款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退免税款以未分配利润的形式挂在账上,资金的用途不得而知;或者名义上为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但是由于在这方面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实际上最终流入经营者个人腰包,国家对福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是用放弃部分税收来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减免的税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成为部分企业和投资者获取利润的手段,优惠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
二、加强福利企业税收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扭转目前福利企业的管理现状已迫在眉睫,否则不但税务部门承担着沉重的执法风险,而且影响了的税收收入和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规范地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
(一)严把福利企业资格的审核关。严格掌握新办、转办社会福利企业条件。对企业上报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审核,重点核对残疾人员身份证、残疾证、残疾职工照片、工资支付记录、“四金”缴纳情况、企业职工人数、劳动合同、残疾人员比例等,审核人数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虚假安置、空头安置的情况。进一步规范每年的年检年审工作,认真清理整顿假冒福利企业,依法打击弄虚作假、骗取税收优惠的不法行为。
(二)加强与民政部门、残联等单位间信息沟通和协调。在实际工作中,残疾人残情鉴定由医院和医生负责,残疾人证书由残联颁发,残疾人上岗证和福利企业证书由民政部门认定和发放。因此,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涉及民政、残联、卫生和税务多个部门,在今后要加强各部门相互之间协调联动、分工负责、互通情况、信息共享、密切配合,杜绝当前社会福利企业弄虚作假、骗取税款的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机制,堵塞税收漏洞。一是建立公开透明的退税公告等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告享受退税优惠的民政福利企业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一律使用《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提供县级(含)以上医院核发的《疾病证明》。《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由主管国税、地税、民政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县民政局统一发放并造册登记。三是实行残疾人员变动报告制度。企业残疾职工人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天向主管税务部门报告变化原因、人数及姓名等情况。四是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约束。包括医院出具残疾鉴定表、民政部门发放残疾证、政府部门对福利企业改制的真实情况等,都应明确在骗取退税中的责任,特别是经办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把福利企业管理的所有责任都让税务人员承担。
(四)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日常评估和专项检查。一是要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日常评估,每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纳税人的各项涉税资料,不定期地核查残疾职工的上岗的情况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缴纳情况等,加大对福利企业的监管力度。二是通过对企业往年数据的采集,测算企业近年来生产能耗情况,计算出投入产出比,增值税负担率等,根据企业往年同期销售收入发生数、成本利润率、应缴已缴增值税和应退已退增值税等数据,对企业当期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关注退税限额高于应纳税额的企业,分析其造成税负偏高的主要原因,查明与关联的业务往来情况,注意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对交易价格明显偏低的,要按照税法规定合理调整,同时,加强对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审查,严禁福利企业将成本费用在关联企业列支,防止减少关联企业利润,增加福利企业利润偷逃企业所得税。三是要坚持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月税收管理人员要对享受优惠企业的各项条件进行实地核查,检查发现残疾人员安置比例不足25%或残疾人员不足10人的,暂停当月相应的税收优惠,在一个内累计三个月平均比例未达到标准的,取消其次年享受优惠的资格。对采取虚假手段达到标准的,第一次责令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期间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整改不达标准或连续两次检查不符合规定的取消其享受增值税优惠资格。
(五)加大对福利企业违法惩处力度。对于福利企业违背税收优惠政策在人员比例、上岗情况等方面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除停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外,还要按骗取国家退税款进行处罚,并追缴已经享受的退税款,取消其3年内申请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格,使这些企业不愿作假、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以保证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瑞刘兴姝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流转过程不够规范等系列问题,因而,要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合法流转,政府就必须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权益;社会保障机制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
农村土地流转又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它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由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户将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农户或经营组织的过程。它是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与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现代化。农村土地流转的范围既包括耕地、荒地、鱼塘、山地等其它农业用地。其主体是土地承包方,客体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流转的原则是自愿平等协商。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虽然经历了一些岁月,但无经验和规律可循,在摸索中进行,因此在实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一方面,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大多数流转的土地往往进行的是口头协议,因而流转双方容易发生争执和纠纷。另一方面,我国虽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允许农民依法流转土地,但对农村土地的流转的程序价格和管理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导致许多经营户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内容和条款不明晰,流转双方缺乏在责、权、利关系上的明确规定,为以后的合同纠纷留下了许多隐患。
2、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当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破坏土地经营权。有些地方政府将土地流转作为增加收入的手段或作为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在农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入商户或大户进行经营,如当前很多外来农家乐的经营,使得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失去了保障。
3、土地“惜转”现象较为普遍
在我国,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束缚,农民普遍存在“离土不离地”等现象。这样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人不在,但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一方面,农民无精力经营土地造成土地的大量荒废也不愿意流转,另一方面,有能力经营土地的人又缺乏经营的土地,存在着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浪费。“惜转”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收益较低,招商引资困难较大
和工业相比,农业投资大,但收益较小,所以即使很多农民自愿出让土地,也未必有大量企业承包,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更是少有人问津。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和城市相比相对较差,软硬环境的不具备使得土地在实际流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招商引资更是难上加难。
5、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政府一方面呼吁和倡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但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不健全,这样农民的收入单纯依靠租赁土地来维持,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三、对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而要实现这些就要求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克服其在土地流转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形的手的作用,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纳入市场,让其参与竞争,同时也要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使其能随时洞悉市场,更好地把握市场形势,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应该发挥其监督者的作用,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是否合法、土地流转的合同是否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是否合理。禁止一些以土地流转为名义的随便改变农地用途和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不良行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土地流转最实质的变化是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让渡。通过转让,这样就使得一部分农民成为闲置人口,由于其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较难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因此,要让失地农民能像以前一样安居乐业,就必须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跟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土地要能实现合理流转,必须有相应的流转机制作保障,如土地交易系统平台,宏观上汇总和把握信息,克服传统的信息零散、易丢失等管理性失误。同时,还需要加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土地流转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其他农村产权流转和投融资服务,从而将零散的农村业务统一起来,方便管理。
4、完善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流转土地但不失去生存保障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险仍然处于低级阶段,甚至有些农村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前,需要建立完善与流转制度和政策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为了鼓励土地流转,对已经实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实施补贴,以解除其生存的后顾之忧。其次,扩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设计一种符合失地农民需要的保障制度,突破传统的局限,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最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融合,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
5、培养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模式
农村土地流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开始就纳入市场体制,让其参与竞争,在市
场经济中接受检验。因此,就要以科技为龙头,普及和推广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农村要改善自身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实现企业和农户合作的模式,探索多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培育多样化的土地经营方式,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只有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机制,才能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6
[2]陈杰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9
[3]靳淑琳.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
[4]陈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与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8.5
【作者简介】
李瑞(1971-)女,陕西西安人,现工作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及行政管理工作。
刘兴姝(1980-)女,陕西西安人,现工作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