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时间:2019-05-14 23:0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第一篇: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

冯立鳌 《光明日报》(2014年08月09日05 版)

中国思想史上,老子赋予了“道”对万物本根性、规定性的意义,建立了道生万物、道统万物的一元化理论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思辨性。他以经验实例论证了恒常之道的特征,将其灌注于日常生活中,教给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如何保持优胜和如何获得幸福。

如何认识事物

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歙张、兴废、强弱、胜败、存亡、取予、进退、福祸、得失、清浊、明昧、久暂、终始、同异、人己、爱恶、贵贱、古今、智愚、结解、主客、损益、巧拙、成缺、寒热、亲疏、抑举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深远的天道与物象常常相反。既然万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趋势,那要全面认识一事物,就不仅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应把握其表象的反面,这才是合于天道的认识。《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贪欲致病的贾瑞送来风月宝鉴,叮咛说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反面。整个故事寓意深长地告诫人们,正面的美好与反面的丑陋是同一对象,识透事物的反面才是关键;只看事物的正面,是危险有害的!曹雪芹看来是深得老子思想的玄奥。

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极富影响的,中国人历来相信利害相杂、福祸相倚、物极而反、赢缩转化的定则;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临强不畏,处弱无卑;人们有塞翁失马的挫折慰藉,也有月满则亏的成功警省。这都体现着对事物反面的顾及。

同时,老子这一思想也教给人们从反面入手的处事方法。欲取先予、知雄守雌、以曲求全,就是处事中主动占据反面,等待条件和机会、以反得正的方法。天下大事做于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不争而取胜,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事取天下等方法,更是增益了人们的经验智慧,把以反得正的方法推广到生存生活以外的领域。

如何保持优胜

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本能,然而,根据“反者道之动”,强大往往内含着毁灭,是危险的处世之道。老子因而提出“弱者道之用”——柔弱才体现道的精神。

老子始终从天道规律上看待事物。他说:“物壮则老。”强壮的事物跟随的是衰老和死亡,故难长久;另一方面,老子看到了柔弱之水的优胜性,发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在强与弱的两相比较中,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弱小则富有生机。并据此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的持柔守弱的方法,意在保持

长久的优胜。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人都明白,但实行起来却不易。问题在于:“心使气曰强。”平静如水的心受到气的驱使,就会去逞强。老子因而指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只靠一时的力量,能战胜自己的逞强之气,才是真正的强大者。《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与曹爽较量的政治斗争中称病处下,他常常主动地规避强大,但他却是三国博弈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实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现实性。

古老的易经思维崇尚阴阳和合,儒家推崇其中阳性的刚劲强健作用,主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老子则推崇其中阴性的柔弱和顺之德,认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从根源与本质上论证了阴柔属性的根本性。阴阳学说对阴阳两者的角色与功能这样划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持静,为阳之内守;阳呈动,为阴之役使。老子的贵阴贱阳与儒家的阳尊阴卑,实际是在阴阳和合的世界上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定位:崇阴守弱看重人自身的生存,尊阳进取则看重人的社会责任,两种处事方法体现着处世观与价值观上的不同选定。

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性感受。老子没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认为,有一种合于天道、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无祸无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谓“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就是幸福。

根据道统万物的理念,人们要获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应遵循天地间的常道。“无遗身殃,是谓袭常。”不愿招致祸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凶。”不识常道而任意妄为,自会引来凶险,失去幸福。

在生活中,人们把欲望的满足视为幸福的获得,老子则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认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敌。因为奢欲贪得销蚀了人的满足感,使“欲望的满足”永难实现,从而使幸福沦为水中之月;同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贪得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儿还能带来幸福?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这是人类的误区和不幸。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机敏,大都生活富足,遗憾的是他们作了欲望的奴隶,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毁灭了他们的生命和幸福,使他们沦落成一个个可怜的人儿。当代社会的腐败案例,从来没有生计困窘的成因,无一不是贪欲在驱使,贪欲使人坠入身心受控、没有幸福的无底洞。生活的逻辑一再告诉人们:欲望的确是幸福的天敌。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而长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对欲望生成难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但老子认为,人应该自觉地抑制欲望,“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以便在朴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来,消除了贪欲,就是打开了一生幸福的闸门。

老子论及幸福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一种无欲、知足、知止的长久幸福观。他叮嘱人们:“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其实,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老子学说以生存生活着的个体人为本位,揭示了深沉的宇宙法则,描述了淳朴的生活哲学,展现了简易的生存智慧。人的一生,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老子的思想都能给灰白的生活打上色彩,给前行的断途照出曲径,给孤寂的生命送上灵魂的温热。(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第二篇:智慧思辨

“智慧思辨”类作文的类型与写法

“智慧思辨”类作文是指那些在审题、立意、构思方面需要进行辩证思考的作文。它主要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种常见类型。论争型的特点是只选择正反命题中的一个来写,虽然明知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适用于不同的方面,但在写作时只能写一个,而且必须写得充分到位,不能模棱两可。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质疑型的特点是给出两种不同的见解、观点,这些见解、观点从某种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都有所偏颇,需要辩证分析,进行全面的审视。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话题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质疑型和论争型可以通过对比加强认识:论争型只能选择一个观点来写,角度单一;质疑型则必须整合两种观点来写,分析全面。辩证思考型的特点是给出某些材料或观点,这些材料或观点表面看似合理,但深入分析又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表面看似不合理,但仔细分析又有合理之处。考生需要通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结果探究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如:2008年高考辽宁卷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的新材料作文。

1、论争型写作示例

请以“旁观者清”或“旁观者未必清”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这道题目属于成语正反命题类思辨作文,在成语类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加一个可供选择的反向命题,使考生有了选择立意的自由。先说“旁观者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决断,小到个人事业、爱情的取舍,往往都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再说“旁观者未必清”,作为一个旁观者,对有些情况和细节并不清楚,没有当事人了解得透彻、明了。如果不细致地去辨析,不深刻地去体验,往往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片段示例]

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谈论,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为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这些行为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外,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作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陋习的桎梏。

2、质疑型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质疑型作文的典型命题形式。题目给出几个说法不一的材料,让考生进行整合,辩证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订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最大限度地发 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享受清风明月之美,生活味同嚼蜡。文章应该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说明理想的生活态度。

这种质疑型作文最好的立意就是整合两种观点,提出自己全新的见解,既肯定每种观点的长处。又指出每种观点的不足。

[片段示例]

“更快、更高、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博尔特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9秒69,而乔伊娜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界纪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目前开发出来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里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穆朗玛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而今,南极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马里亚纳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为现实,这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的限度。

珠穆朗玛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南极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马里亚纳海沟里也有勇士的墓碑„„

因此,在刷新成绩、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也别忘了量力而行。

3、辩证思考型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着领养孤儿。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同孩子原先的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热心却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孩子再次面临家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弱的心灵。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种思辨型材料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不对。对这种作文需要作出从表到里、从果到因的理性思考。善良、热心没有错,但理念、方法、措施不当,善良也会变味,热心也会让人心凉甚至心痛。所以,从材料的寓意或含意中提炼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观点十分必要。

[片段示例]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眼睛。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的记者为了采访,一遍一遍地唤起他们伤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缺乏救灾常识,却前往灾区,虽有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刺伤心灵的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怎样写思辩性议论文

黑格尔把他的逻辑学命名为“思辩逻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思辩逻辑就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的统一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所谓思辩性议论文,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

思辩性议论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

一、论争型议论文的写作

论争型议论文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例如1991年国高考大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就属于论争型议论文。类似的题目还有:知难而进/知难而退;激流勇退/激流通进;人言可畏/人言不可畏;大器晚成/大器未必晚成。

论争型议论文实质就是把辩论的某些机制引入作文的命题。略有区别的是,辩论中正反两方的认定,是带有强制性的。而论争型议论文,在考场上,正方反方往往由考生自行认定,以便思路畅通,充分发挥;平时训练既可由学生自行认定一方行文,也可让学生分别用正方和反方的观点各写一篇作文。

写论争型议论文,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无论是以正方观点还是以反方观点立论行文,都要用充足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主张;都要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切忌强词夺理。以“知难而进/知难而退”为例:

如按正方观点立论行文,就要正面赞扬,提倡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知难而进”的精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欧立希为发明治昏睡病的药物,失败了六百零五次,若是知难而退,不坚持六百零六次试验,能成功吗?不是知难而进,莫泊桑能从一人多高的退稿上站起来吗?不是“愈挫愈奋”,知难而进,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能推翻满清王朝吗?前人的成功无不是知难而进的结果。

若用反方观点行文,就要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知难而退”是必要的。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不讲究科学方法的蛮干与成功无缘。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出延安,结果赢得了全中国。年轻数学家高斯从热衷于证明欧几里德的第五公理即平行公里的大军中退出来,努力证明这条公理的不成立,终于有了一种惊人的全新几何学——非欧几何。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必要的后退为了更快的前进。

第二,行文时既可以以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主,也可以在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观点。反驳过程中,观点可以针锋相对,分析应该一针见血(章熊语),但应当注意礼貌,注意用语的分寸、文明、得体,不能以谩骂、人身攻击代替辩驳。

“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往往不能简单地作„是‟或„非‟的判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章熊《应该怎样学习语文》《语文报》48期)论争型议论文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有效防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质疑型议论文的写作

质疑型议论文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反弹琵琶,“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正中求反,异中求深,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如“庄公不昏——《曹刿论战》读后”;这是人物评价上的破旧立新;“就是要好高骛远”,“就是要表现自己”、“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这是对成语、格言、流行观念唱反调。

质疑型议论文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 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写《庄公不昏》,构思时就要突破以庄公“无能”、“浅见”反对曹刿的“有能”“远见”的常规思路,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的“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可见“庄公不昏”。别于流俗的独到见解源于立意构思的反常。

如写《就是要好高骛远》,应从正名入题。“好高骛远”通常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这种观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片面性。作文立意时,应一反传统观念,标其新、立其异: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行动,做为跨世纪的当代青年就是要好高骛远,勇攀高峰,敢超前人。严济慈先生为浙大题词,不是勉励青年“勇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的么?

写质疑型议论文,也要注意两点:

第一、苏轼说:“为文以反常合道为有趣。”质疑型议论文除了用反常手法即逆向思考外,还必须“合道”,因此,质疑求新不能曲解本意,有悖于事实,与公理相左。也就是说,求异必须遵守同一法则:反弹琵琶应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切忌牵强附会,破绽百出。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前人所有的观点(经验)都可以质疑、反弹琵琶的。(如“讳疾忌医”,“浑水摸鱼”等贬义词就不能反其意而用之。)

第二、成语新解,重在“解”,旨在“新”。重在“解”,是指要在成语的诠释上下功夫,即根据社会发展文化的需要,更新成语所反映出的旧观念、旧意识,划清必要的界限,这是行文的前提。如写《就是要表现自己》,应把“表现自己”诠释为“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能,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对人类的贡献。”有了这一笔,文章就好写了。旨在“新”,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力求说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也就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如写上题,就要针对现实中有人对敢于自荐、敢于表现自己的改革者的攻击、批驳“好表现自己”的观点,赞扬提倡敢于表现自己,为那些在改革大潮中敢于自荐、挺身而出的闯将鸣锣开道、呐感助威。

质疑型议论文鼓励学生逆向思考,有助于学生突破心理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使学生遇事不迷信书,不盲从权威,人云亦云,而是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主动求索,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特殊见解。

三、辩证思考型议论文的写作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如1990年全国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分析;《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跬步与千里》,可用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去分析;《守株待兔》,可用偶然与必然的观点去分析。

写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如何辩证思考呢?

第一、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观察、分析,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辩异。有些题目,特别是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所供材料往往是几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立论时肯定一种,否定一种,抑或几种观点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 神的一致,高明的做法是异中求同,即从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事物之间,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立论的基础。有这样一则材料作文题:

在关于如何成才的讨论会上,甲持“顺境”说,认为“顺境是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乙持“逆境”说,因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丙持“机遇”说,“千里马不遇伯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没有机遇难成才”。三人各持一端,争论不休。

请你针对他们的争论,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三人关于成才的看法截然不同,看似对立实则有统一的一面:三者都只强调了成才的客观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都带有片面性。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能否成才,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这样异中求同,既找到了立论的依据,又防止了顾此失彼,避免了片面性。有些材料、题目,形同实异,审题时,就应该同中辨异,即从事物的共性中分辨出个性,找出差别。请看下面一道作文题。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物极必反。

联系上面的两则成语,写一篇议论文。

这两则成语都能阐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但能否分辨出二者的不同则是能否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侧重于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侧重说明事物都有一个限度,凡事做过了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好事也会变成坏事,“福兮祸所伏”。“同中辨异”特别重要,我们可以由二者之“同”确立习作的中心论点,再根据二者之“异”确定习作的分论点。

第二、分清关系,确定侧重点。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的题目往往是涉及几个事物关系的多元概念,如(1)《课内与课外》;(2)《索取与奉献》;(3)《无私与无畏》;(4)《逆境·进取·成才》;(5)《自卑·自负·自强》。审题立意时,首先要分清题目中几组概念间的关系,并在弄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确定行文的侧重点。

题(1)“课内与课外”是并列关系,共同说明“一个学生只有把课内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真正搞好学习”。并列关系题目的重点在两侧,不能偏废。

题(2)“索取与奉献”是正反对比关系,行文时要以反衬正,重点阐述“奉献”的必要与可贵,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于奉献,“给,永远比拿愉快。”

题(3)“无私与无畏”是因果关系,行文时可采用因果分析法,因为无私,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才敢于同各种腐败现象做斗争;也正因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才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二者互为因果,各有侧重。

题(4)“逆境·进取·成才”三个概念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阐明:“逆境思进取,进取方成才”。行文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进取”上。

题(5)“自卑与自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列关系。二者又同“自强”构成条件关系,要“自强”就要克服“自负”与“自卑”,端正态度,振作精神,最终自强。行文的重点当是“如何自强”,不能把三者平等对待,更不能把“自负”与“自强”混为一谈。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

论争型议论文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探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同一事物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剖析,立体思考;质疑型议论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干扰,不囿于成见,独立思考,求异探索,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引导学生自觉地在作文过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阐明道理,促进中学生思维的深化。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辩性议论文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形式。

第三篇:舍得的哲学思辨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很荣幸我现在可以骄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对我是巨大的鼓舞和肯定,同时也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现在我更加清晰自己的责任,我想只有通过我不断的努力才能更进一步。今天我就一个我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向党组织汇报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所得。细细品味“舍得”二字:能开能合,能前能后,相反相成,相融相摄,充满着先人造词的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

“舍得”一词的广泛应用,表明了人们间的一种处事态度,反映了主客观的多重辩证关系,在插入了“不”(否定)或“有”(肯定)之后,更见其智慧深邃,意蕴深长。

现在,人们对舍得的理解和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本意的范围。在坊间小巷,我们时常听到:“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要得就要舍。”在现实社会,我们经常看到:当权衡一件事情利弊时,许多人会考虑怎样舍得;当经营某项实际产业时,不少人更会考虑是否舍得;当遭遇天灾不可抗力时,大多数人都不能不舍得。辨其现象,析其真谛:舍得是亏也是盈,舍得是出也是入,舍得是因也是果。

舍得是一种抉择,还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舍不得,意为不想放弃已经有的或将会有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合乎情理,无可厚非。因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怎能轻言放弃?不过也有极端者,古代中国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之士,外国有“出文钱如同割掉身上肉”之人,这已为人们所不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多,舍得的人越来越多,舍不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否则,“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不会家喻户晓了。

不舍不得,意为没有付出就不应该有收获。这既符合中国古代以来就存在的公平观念,又符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不会生金蛋,不劳而获必然大失公平。“守株待兔”之人怎么愚蠢,他都是有付出的,符合不舍不得的观念。“无本万利”之徒怎么聪明,他都是没有付出的,违反不舍不得的规则。当然,在任何社会不舍也得、不舍多得的事情都会发生和延续,只不过需要人们采取各种办法使这样的事情尽量少一些罢了。

有舍有得,意为做了付出就应该有收获。从市场经济层面看,有投资就应该有回报;从和谐社会层面看,做了好事就应该受褒奖。这只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又较多,有舍不得、有舍少得的事情,像投资的“打水漂”、“堵窟窿”一类,也重复发生,所以才需要人们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而和谐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克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又难料,做好事无慰藉、做义举不领情的现象,像“英雄流血又流泪”、“救人者成被告”一类,也并不鲜见,所以才需要社会努力弘扬正气和扫除邪气。

在我看来,舍得,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奉献。共产党员既要同群众打成一片,又不能混同于一般群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共产党员都要走在群众前头,讲舍得,作奉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舍弃了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许多同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都永远感动着全体人民大众,永远激励着我们身体力行。我希望党组织能够看到我积极要求进步的努力,然后更严格的考验我,让我早日成为合格而优秀的正式党员。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4月4日

第四篇:常识道德与思辨哲学

常识道德与思辨哲学

发表于:2008年7月14日 9时42分9秒权限: 公开,点击更改权限阅读(39)评论(1)举报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328814465/blog/1215999729

常识道德与思辨哲学黑格尔曾对中国第一“哲学家”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批判,他说孔子的学说不过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这种批判很尖锐,但也一针见血刺中了孔子学说的弱点。

为什么我们会把伦理道德当作一种高水平的哲学?我们的社会那么需要道德来约束吗?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道德。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也没有适合一切人的道德。老子说得好:大道废,有仁义。社会秩序混乱,自然呼吁道德约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四起,武力就是横扫一切的通行证,权力就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准,利益就是指引人们行动的指挥棒,而仁义道德被打入社会的冷宫,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有心(仁心、志向)无力(权力、武力)的孔子便提出了一套论证严密的道德伦理,上游说于诸侯霸主,下传教于平民百姓,希望将自己的道德伦理推行天下。但孔子失败了,诸侯霸主没有接受他的仁政学说,继续崇尚武力,他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

状况;同时孔子也成功了,他的伦理学说流传下来,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最喜欢利用的一种流派,他本人也被尊为一代圣人、万世师表。但是,无论孔子失败还是成功,对于社会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首先,道德呼声高,要么反衬大道迷失社会混乱,如春秋战国;要么道德约束力膨胀成为杀人桎梏,如宋明时期。其次,伦理道德被过分尊崇,就压抑了其他理念的发展,如超道德价值、如法律,如思辨哲学„„

之所以强调道德是社会的产物,是因为在社会之外,还有其他的圈子、其他的领域。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时时刻刻处在社会关系的网络里,自然会放大社会的概念、遵守社会的道德、服从社会的规范。但是,人们往往忽视社会以外的领域,轻视其他领域的价值。实际上,在人之内,有精神和心灵,在社会之外,有大自然,在地球之外,还有宇宙„„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有着不同的价值颠峰。而能否认识到、觉解到这种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提到,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完全不同。他认为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就是一个社会人所能达到的高境界,他知道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而天地境界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觉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他觉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组织的公民,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他带着这种觉解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因为觉解程度的不同,因为胸襟视野的不同,因为衡量标尺的不同,所以有了这人生境界的不同,有了道德境界以上的天地境界,有了道德价值之上的超道德价值。所以,与武力和权力相似,社会伦理道德也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高标准。一个会思考的人必须对社会伦理道德保持一种觉解、一种警惕,并有挑战不合乎心灵、不合乎自然、不合乎宇宙准则的伦理道德的勇气。

思辨哲学为什么要比常识道德层次更高、更值得推崇?

因为思辨哲学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理念,而伦理道德主要代表的是一种约束力量。伦理道德虽然说是发自人之隐侧之心,但往往异化为外在强加的力量,被社会统治者利用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思辨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活动,自由是人类心灵永恒的渴望,属于社会之外、人之内的领域。思辨哲学具有自我否定、不断反思、不舍探索的精神,就像是一股奔流不息的活水。而伦理道德则具有稳固化倾向、排斥变动性、创新性,像是一潭不起波澜的死水;思辨哲学不会创造权威、不会定于一尊,而伦理道德则常常要树立道德楷模、道德圣人来垂范世人。思辨哲学从苏格拉底起标记了一个巅峰,他的光芒似乎要比我们的孔圣人更胜一筹。

第五篇:《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初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最近我拜读了《老子的智慧》这本书,切实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同时也被老子思想所蕴涵的非凡魅力所折服。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不外是如何认识人,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老子把他的观点整理、归纳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字字珠玑,反映了博大精深的哲理,它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老子的智慧看似虚幻无边,其实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老子的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处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给人们以指导,让人们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印证人生的成功。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之处,是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如果说“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那么“无为”就是实现这个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无为”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任何行动或作为。一般人脱离《老子的智慧》的语言环境和历史情况,很容易产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误解。其实老子思想的“无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实有而似无”。他所阐述的“无为”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境界。“无为”不是消极、无所事事、不做事情,而是强调不任意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但又决不能消极的听任自然,而是认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这一管理智慧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强调管理者要顺应自然、顺应趋势、不违道、不随意而为,踏踏实实地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联系自己的工作,在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顺应形势的要求,寻求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管理署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建立并完善各种制度,形成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使管理署的工作在“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轨道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上善若水”,《道德经》不少章节都是说水之善,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又该学习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说“水善得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滋养了万物,如人体就有大半水,但水却从不争上,生而不有,她是万物的主宰。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变水的形状,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切改变都是徒劳的;积少能成多,水汇集江海成为百谷王,是其“善为下”的结果。这样看来,柔弱是胜于刚强的,这就是“柔以胜刚”的道理。

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做事的智慧,如:道可道,非常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老子做事智慧之一,就是要求做事要从根本做起、从小事做起。换言之,天下之事都必须从简单、细微处入手。所以想成就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这样大事、难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易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应具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内敛功夫,如此既能在立身处世等方面表现的从容自若,有能避免事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种大境界,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待世间人事;另一方面要“练”,注意积累经验,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苛求抱怨,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有为民服务意识。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看老百姓对他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要俯下身子,用心做事,为民谋福。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公仆心,淡泊“官”念,不凌驾于群众之上。低调做人,会使人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会使人一次比一次优秀。高调做事,就是用心做事,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负责,全力以赴,不只求完成任务、停留在一般水平,而力求把事情办得最完美,达到最高水平。高调做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博大胸襟,也应是党员领导干部干事业的座右铭。高调做事首先要善谋事。思路决定出路。多谋才能善断,善谋才能事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善谋事,就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策划好总体的思路和出路。高调做事要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激情饱满的人才会有强烈的职业责任和充沛的创造欲望,能执着地争创一流业绩。高调做事要有责任。在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用一颗心,以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竭尽全力去做。高调做事要有方法。做事的方法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主要矛盾、抓重大问题、抓重点工作,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中理出头绪,重点推进。领导干部只有廉洁从政,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党的宗旨,才能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内不愧心,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老子的经典智慧思想博大精深,在闲暇之余读一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老子的思想,吸取其精华,用辨证的方法去理解,将能修身养性,充实自己。

下载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幸福生活的智慧——老子思辨哲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老子 感悟智慧

    感悟智慧体味人生 ——读《老子二章》有感 《老子》,一本蕴含了丰富人生哲理的智慧宝典。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读《老子的智慧》有感 张志辉 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老子所著作的《道德经》。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岁月长河两千多年多......

    老子智慧新的

    讲到人际交往,中国人最讲究“与人为善”了,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中的“善”,这其中也有老子的智慧积淀在其中。老子在人际交往中最讲究“善”的智慧了,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论述。如......

    学思辨 启智慧教学设计

    学思辨 启智慧 ——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性 导入:前几天老师浏览贴吧,一个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展示ppt) 楼主黄明577在学校的贴吧里发起了一个关于中学生在......

    哲学与智慧

    静的哲学·静的智慧 姓名:陈衍春学号:09120224 院系: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 摘要:“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深得内涵,在《庄子》、《道德经中》《文心雕龙》中都有很高深的哲......

    《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61 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谢树放 选定......

    老子哲学——值得实践的哲学

    老子哲学——值得实践的哲学 ——浅读《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安宁祥和而又奇妙的世界。老子晚年著书《老子》,阐述了“道”......

    学习老子哲学的一点体会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独树一帜。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是总括了世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他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矛盾对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