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

时间:2019-05-14 23: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

第一篇: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

返朴归真简单实效

——再听刘德昌老师讲座有感

天河区骏景小学 吴红英

学生上完课不愿离开的音乐观摩课你听过吗?2003年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在广州市少年宫所上的现场观摩课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结束后,同学们不肯离去,刘德昌老师又上了一节课,同学们才高兴地走了。听过刘德昌老师上音乐课,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做为专家,他每星期还有十六节音乐课,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对小学音乐教育是那样的热爱、那样的忠诚。

2010年4月16日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再次来到广州,在美丽的六中为来自全广州市的音乐老师作报告。2003年刘德昌老师就提出不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忽略了对隐性的音乐基础的培养。现在重提不能忽略表现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可见是比较重要的问题。2003年他强调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多媒体画面有时会干扰了聆听。现在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占用了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他强调要向姊妹艺术学习借用,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的多媒体。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留下了上《大鹿》的侯老师和学生们,现场点评示范,从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前奏就要符合歌曲情感和音色的要求,说到连音与非连音唱法,刘老师示范“线中有节奏,节奏中藏着线”的感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语言的理解,最后学生也学会了。刘老师,他可以为了

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躺在地上,一会儿跪在桌子上,一会儿手舞足蹈。他在实例讲解中双手托住下巴,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顿开。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刘德昌老师的讲座后,吴斌先生作报告“应该用怎样的观念看待课改?”他说现在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特别强调音乐是不需要借用视觉来学习的,尽量不用多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你如果能听上一百遍,你一定能上好课。

防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绝对化的表现,即提倡新的就是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于是乎,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应这些方式。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又有继承。不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新课程。

一直听李梅老师说很崇拜刘德昌老师,她听刘老师讲过课,我没见过,于是就从网上搜集刘德昌老师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一篇,很感动,音乐的本真,真的很好,在经历几年的花里胡哨之后,我们的音乐课就应该回归本真,但是又不能

回到原来的一个录音机一遍一遍反复的老路子上去,音乐课程改革的出路到底在何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相信同行们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感悟!——题记

一、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

刘老师说:离开本质的东西犹如雾里看花。

我认为学科教学理应体现学科的特点,体现学科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和体验,只有从学科最本质的东西里才能真正感悟、理解、吸收学科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必然成为学生在体验感悟后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将受益终身。刘老师建议教学中少一点音响,能不用多媒体的时候就不用,刘老师不用话筒讲课,充分展示出作为音乐教师最原生态的语言、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刘老师说:我唱歌不如歌唱家,弹琴不钢琴家,表演不如艺术家。那么刘老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我认为这是刘老师个人对艺术感受的真情表露,这种真情的感染力绝不亚于一位大师的表演。刘老师就是一位大师—音乐教育大师。他注重的是把音乐本质的东西拿出来让孩子有一个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借助媒体播放歌曲,借助视频观看表演,一切能做的他都自己来。其目的就是多让孩子接触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

刘老师说: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

刘老师问刚上完一堂音乐课的老师:“伦敦是什么乐器?”这位老师一时答不出来。刘老师说这就是你刚才课堂上问学生的问题(我在场老师确有提这个问题),大家都笑起来了。因为歌词是有巴黎吉他、伦敦小提琴、柏林法国号(圆号)。刘老师又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客甲踩了乘客乙,乘客甲连忙道欠说对不起,乘客乙也生着说没关系。乘客甲又不合时宜地冒出一句话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气得乘客乙要挥拳揍乘客甲。你踩了我的脚还要说这

是我应该做的。这都属于指向性不明确而造成的。类似的例子在课堂上经常碰到,而很少引起老师们的注意。我在多个场合下也讲过指向性不明确的课堂设问,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回答问题。

三、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

刘老师说: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现场刘老师给听课老师搞了好多互动活动,刘老师用肢体语言根据听课者的声音来表演,或刘老师来表演听课者来配音,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太深了。他把全体老师的注意力,表现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既看他的表演,自己也在表演。比如:他把老师分成三组,第一组按固定音高发出“呜”的声音,第二组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第三组发出“戚擦,戚擦”的声音,先看刘老师的手势、动作、表情分组练习,然后三组再合起来形成三个不同声部的组合,大家顺着刘老师的手势变化和脚步的进退,声音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列呼啸的列车在我们面前疾驰而去。这种效果远比看视频的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艺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体验和感受是正是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的东西,是其他媒体是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类似的互动场景,刘老师在讲座中指导大家共同参与不下十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切追求的课堂效果吗?

早闻学院要请一个知名教育家来讲座,心里充满着期待

从郭院长的口中得知,来讲座的是刘德昌老师,便在百度里搜了下,从别人的文章中初浅的了解了他,真正见到刘老师,真正听他的讲课,收益颇多,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我称他为先生,刘德昌先生。

刘德昌先生是全国音乐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有幸能听他的课,是一种全新的领悟,是一种反思。

听了他的课,我简单的总结如下:

1、音乐课堂上,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脱离音乐本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是僵死的表现

2、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听、模、唱),这一点很重要,无论什么时候,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3、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有自己特点的教学

4、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要与本节课音乐内容相关,要进行有效果教学,不能浮夸(他的浮夸指的是漂亮的多媒体课件等等)

5、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把握好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心理特点,根据认识事物认知程度不同等来处理歌曲

6、注重情感、语言情感的表达

7、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速度、力度、音色)来表现审美

8、注意“聆听”,这是音乐当中最明显的部分,老师要求学生时要有要求 我只能用文字简单的记录,更多的收获,是在刘德昌先生魅力四射的讲课中,我把自身教学存在的误区,做了反思,在他的讲课中,找到答案,得到启示。在三个多小时的讲课中,教室里始终充满掌声和笑声,大家无数次鼓掌,他始终站着,没有讲课稿,始终充满激情,始终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和我们互动,这不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容易做到的,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热忱,对音乐教育的一颗执着不变的心!

刘德昌老师以其丰富的肢体和声像语言,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与在座教师互动,把音乐教学中需要传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暗藏于“听、模、唱”的设计上,用饱满的激情和丰富的感染力传递情感,使教师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刘老师的课,让人百听不厌,且次次精彩,他那活的多媒体的运用,让我再次深深感思。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夸张而又不失真滴的教学行为,完整地衬托了他良好的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他教会我们好的课必须深析教材,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运用恰当的手段和策略,通过教师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感染力感染学生,从而使教学目的顺利达成。刘老师的课博众出彩,闪现着音乐教师的独特魅力,是我们音乐老师的优秀榜样。

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刘老师说:音乐教学不能离开其本质,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把学生注意力深深地,牢牢地吸引在他的周围,不能离开。

刘老师,可以为了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钓鱼,一会儿躺在桌子上表演《小白菜》的旋律下行,一会儿手舞足蹈表演春天来临、小雨刷刷、一会儿又和老师们拉起了钩钩表现有情。他在实例讲解中爬到讲台上,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朗诵、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第二篇:刘德昌老师的教学观点

刘德昌老师的教学观点刘德昌:上海特级教师音乐教师

观点一:学生的知识技能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并在音乐活动中引领学生体验音乐美,以此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如我们平常说的:知识技能一定要让学生在大量音乐活动的参与中获得,并要在活动中追求美感在学生心中多次发生。

观点二:音乐教师怎能对自己所要教的音乐作品不熟悉呢?他举了两个例子,一老师说课,内容为《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说得头头是道,说完后,让他哼唱主题,竟然哼不出一个。另一老师也说课,内容为《只怕不抵抗》,说完后,让她到钢琴上自弹自唱,竟然疙疙瘩瘩,更谈不上什么音乐形象。这让我想起,上个学期开始,我们强调最多的:备课要备自己,备自己的音乐表现、备方法手段的操作等。

观点三:对音乐美的追求要深入、要细致。他举《阿细跳月》,不要把五拍子单纯地从节拍的强弱规律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而要引导学生体味彝族的五拍子音乐,前三拍为“领”后两拍为“和”,“领”和“和”之间的交流、呼应感。是啊,老师自己对音乐的体味千万不要停留在“大概”上哦。

观点四:技术千万别破坏情感,注意,音乐是流动的。是的,很多老师以前都学过声乐,可不能把美声用到所有的歌曲教学中,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形象、情感和风格,需要以不同的歌声去表达。

观点五:过分的强调反倒会失去很多。就象我们平时经常说不要“死扣”,那会让学生远离音乐。

观点六:要追求从外到内的体验,要水到渠成。就是,层层递进,要关注环节与环节的递加、同一环节内的小递加,通过这样,使学生的音乐体验越来越深入。

观点七:学生的学习反应是你获得教学灵感的第一资源,因此,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并适时捕捉学生的反应,以此来获得学生音乐体验情况的反馈,同时能发现一些独特表现,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观点八:以歌唱的状态进行有声调的朗读,是学生学习歌唱很重要的途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歌曲基调、音色、注重声调找到逻辑重音、情感等。观点九:一定要给学生准确的东西。如:京剧中的喇叭腔,不要跟学生说渐强,宝塔腔不要跟学生说渐弱,疙瘩腔不要跟学生说断音。

观点十:歌曲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在不同的声区歌唱会有不同的音色;还要注意,涉及到风格的歌曲,一定要关注风格的形成因素,不要一昧照音乐的基本面貌去表现。如歌曲《乃哟乃》,若按照两拍子的强弱规律去歌唱可能味道会差些,而若按彝族舞蹈的舞蹈性规律去歌唱,会更有风格。

刘老师的观点使我的思想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清晰。

返朴归真 简单实效

——再听刘德昌老师讲座有感

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在广州市少年宫所上的现场观摩课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结束后,同学们不肯离去,刘德昌老师又上了一节课,同学们才高兴地走了。听过刘德昌老师上音乐课,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做为专家,他每星期还有十六节音乐课,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对小学音乐教育是那样的热爱、那样的忠诚。2010年4月16日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再次来到广州,在美丽的六中为来自全广州市的音乐老师作报告。2003年刘德昌老师就提出不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忽略了对隐性的音乐基础的培养。现在重提不能忽略表现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可见是比较重要的问题。2003年他强调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多媒体画面有时会干扰了聆听。现在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占用了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他强调要向姊妹艺术学习借用,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的多媒体。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留下了上《大鹿》的侯老师和学生们,现场点评示范,从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前奏就要符合歌曲情感和音色的要求,说到连音与非连音唱法,刘老师示范“线中有节奏,节奏中藏着线”的感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语言的理解,最后学生也学会了。刘老师,他可以为了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躺在地上,一会儿跪在桌子上,一会儿手舞足蹈。他在实例讲解中双手托住下巴,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顿开。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刘德昌老师的讲座后,吴斌先生作报告“应该用怎样的观念看待课改?”他说现在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特别强调音乐是不需要借用视觉来学习的,尽量不用多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你如果能听上一百遍,你一定能上好课。

防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绝对化的表现,即提倡新的就是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于是乎,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应这些方式。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又有继承。不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新课程。

刘德昌老师出生于音乐世家,投身小学音乐教育事业30多年,执着追求、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早在2001年,音乐基础教育权威杂志――《中国音乐教育》刊登了题为《音乐教育,因你而精采——记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的文章,全面介绍了这位音乐教育界的“神奇”老师。说其“神奇”,是因为不管什么地区,什么学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是他上课,都会被磁石般的吸引,迷恋于他,迷恋于音乐课,音乐教室成了,最令学生神往的地方。无数个孩子就是这样爱上音乐,音乐成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心中一份最美好的情感。

学习倾听,学会倾听,是刘德昌老师音乐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能够专注的聆听,学会捕捉每一个细小的声音信息,不仅能够顿锻炼敏锐的听觉感知,同时也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刘德昌老师特别看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他积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经验,将教师的音乐教学和学生的音乐学习归纳为这样一个程序:欣赏——模仿——创造表现——欣赏。

创设情境,变化情境,是刘德昌老师音乐教学艺术的又一特点。在他的音乐课上,你看不到那种干巴巴的讲授和机械枯燥的训练,学生从头到尾始终融入一种情境化得音乐学习之中。有时他会运用图画、语言等要素设置情境,有时他用独树一帜、形象逼真的表演,完全的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之中,其投入之忘我,令人拍案叫绝!刘德昌老师把他的课堂教学总结为十六个字:“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教会方法,优化课程。”听他的音乐课,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他的音乐教学具有很高的境界,许多东西都很独特甚至奇特的,他鲜明的教学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一般人很难模仿,他的教学魅力也恰恰就在如此,因为艺术是需要风格的,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若没有了风格,还会有魅力吗?

刘德昌老师学历不高,甚至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师范教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教师,成为一个令人钦佩的教育专家。他的成功给千千万万音乐教师带来这样的启示:热爱你的学生,热爱你的事业,热爱你心中的音乐艺术,你将有机会分享音乐教育带给你的成功与快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定用情范唱、用心上课,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学习音乐。

大师的经验是我们前进的助力剂,我们音乐教育一线的教师应好好学习刘老师的精神和他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积极大胆地实践、探索、运用、创新。寻找和建立自己风格的音乐教学之路。

尽管我们知道“名师不可仿”,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发掘自身的教学特长,并能使之得到最淋漓尽致地发挥,做独特的自我,我们也就离名师更近了。

“民间音乐家”刘德昌

刘德昌,何许人也?音乐指挥家,曾率团参加全国合唱节、国际合唱节,并先后获银奖、优秀表演奖。作为有幸亲历两次比赛的合唱团员,不但自身音乐素养得到很大提高,我更因能在平凡俗世生活中见到并熟识象刘德昌先生这样的人而感到激动、兴奋。或许正是有了他们这一类人,生活才不至于太乏味;而艺术,离开了象刘德昌先生这样的人,或许便不能传扬开来。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象刘德昌先生这样的人还不足以树碑立传,但我总觉得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衡量,刘德昌先生这位“民间指挥家”或许值得一书。

2002年3月,不知受哪位领导的推荐,我这个业余又业余的歌唱爱好者,竟然被吸收为由无锡北塘区教育局组建的铃兰女子合唱团团员,与一帮小学音乐教师为伍,(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幼儿园教师),经过刘先生两个月的调教,竟然登上“直升飞机”,参加2002年5月在无锡人民大会堂进行的全国合唱节,并以业余团队的身份获得全国银奖(集体)的荣誉,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刘先生本人却并不满意,他的目标是全国金奖),使我这个音乐乡巴佬大开了眼界,不再自满于卡拉OK歌厅里众人的掌声,也使我认识并领略了像刘先生这一类“民间艺术家”的风采与精神,之所以称他为“民间艺术家”,是听说刘先生完全是自学成才,虽有一个哥哥是某著名音乐学院的指挥,有一定的渊源,但其一开始所从事的职业却是与合唱指挥有一定距离的普通音乐教师,而他本人却至今连教授都不是。在我们中国,这样的艺术家便只能屈就为“民间艺术家”了。

刘先生,大名刘德昌,上海人,精瘦,常穿白色或藏青色T恤,灰色休闲裤;鹰勾鼻,鹰隼一样的眼睛,瞪起来很吓人。我总觉得他要是上台化装成个老鹰肯定特别生动,再加上他一开心就要张开双臂,作展翅欲飞状,竟活脱脱是一只鹫鸟。初识刘先生却有啼笑皆非的感觉,直觉上以为碰上一个“老寿头”(方言:老而滑稽的人)。好笑之余,心下颇有些骇怪,暗道:如今还有这等奇人。嬉笑怒骂,浑然忘我,手舞足蹈,形神兼备,忽而温柔呢喃,又忽而当头一声断喝,加上一口地道的上海话,以及上海人特有的滑稽和幽默,此时说他是一个疯子一点也不为过。但正是这个疯疯癫癫的刘先生凭着对音乐天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凭着他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全身心的投入,凭着他对我们这些业余队员的严格、精湛的训练和要求,才使我们这个业余合唱团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可以说,没有刘先生,就没有铃兰女子合唱团今天的状态。

作为一个“海派”艺术家,刘先生的脸是我们演唱排练质量的评分表,其千变万化之速度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说,一走进排练厅,刘先生的情绪即完全跟我们排练的好坏走。高兴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生气便拧眉立目,山呼海啸。唱到精彩处,刘先生闭上鹰眼,嘴角挂上被刻意夸大的陶醉的笑,身子不安地扭动,两手差不多要舞出天外,脚上的步伐一般轻盈而细碎,是那种容易让人联想到俊美村姑的特有的步伐,初见刘先生这般光景,我们这些大惊小怪之人,往往因憋不住笑,又要兼顾唱,而乱了阵脚,有时甚至会笑不可抑,集体喷薄一笑,刘先生也毫不在意,继续“深入演绎”,直到我们一个个笑得人仰马翻,他才嘿嘿一笑打住,临了还不忘加上一个造型动作,于是我们又笑,直至笑出眼泪,这时是我们合唱团最开心的时刻。最经典的要数参加全国合唱节的那首无伴奏曲目《打酸枣》,为启发我们想象漫山遍野的酸枣树,人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刘先生一时兴起,但见他边唱边舞,在室内转了一圈后,“噌”地跳上一张凳子,手搭凉棚做眺望状,还故意不停地摇摆头,五官齐动,由于瘦,此时他看上去活象一只猴子,我们顿时笑倒,他跳下凳子后,仍意犹未尽地做了一个身段。对此,他笑称自己是“十三点”,是为艺术“献身”;也许正是他这种“不惜一切”的“启发式”排练,这首曲目被我们演绎得淋漓尽致,优美传神,深受评委们的好评;我们也经常挨骂,刘先生骂起人来很凶,唱得不合他的意,或在轻重缓急上处理得不好,或屡教屡错,便开始焦躁起来,眉头拧成疙瘩,脸阴沉得象要打雷的天空,随时有暴风雨要降临,嘴里喃喃地骂到:讨厌!讨厌煞了!有时一句歌词唱砸了,他便狠狠地做个夸张的甩鼻涕动作,意思是唱得太烂,我们便想笑而不敢笑;实在糟糕时,他便毫不留情地批评,用词极尽上海话中讽刺挖苦之能事(据说曾有一位团员被他痛骂,哭着冲出排练厅的大门);谁要是倒霉被他单个地“拎”出来听音准,唱准了便罢,跑调或气息不匀,他便有本事夸大十倍而又惟妙惟肖地模仿你,在哄笑声里告诉你什么地方该修正,不过即使有时被挖苦得面红耳赤,却很少有人记恨他。继全国合唱节后我们有两年没见到刘先生,此次国际合唱节我们自然要请他担任指挥,阔别两年后,他跟我们见面用的也是他特有的诙谐的方式。当时我们正在练唱,他忽然就背着一个包,“贼溜溜”地出现在门口,猫着腰掩进门来,我们用笑声和掌声欢迎他的到来。

 回复

 1楼

 2009-08-01 17:17  举报 |  我也说一句

 wx9678677

刘先生是性情中人,他唯一钟情的就是音乐,其它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特别是官场上的应酬,他最烦这个,有时还敢拿领导开涮。作为一个局领导主抓的团队,又有着不俗的演唱水平,在排练期间经常有这领导、那领导(省文化厅厅长也来视察、聆听过)来聆听我们的演唱,刘先生便有些不胜其烦,常常一转身背对领导冲我们做鬼脸,我们笑,领导莫名其妙;有时领导们落座后,他便一本正经地对我们下令“放电”(刘先生说要注意眼波流转,声情并茂即能打动评委,用他的话说就是放倒一大片,他还曾扭捏着学人酥倒的样子,并称之为“放电”),因此我们马上想起他滑稽的样子,又笑开了。好在刘德昌的个人风格各位领导已有所耳闻,大都也以一笑置之。人们对艺术家总是要宽容一点的。

初进合唱团,由于我进团比较晚,在很多技巧方面都比较生疏,由于自诩歌唱得不错,在开始时,我总是拉开嗓门引亢高歌,声音盖过声部许多人还浑然不觉,在处理歌词方面,我总是自以为是地加进通俗唱法的重音、鼻音、装饰音,却不知这正是合唱中的大忌(刘先生说在合唱团不需彰显你的个性,我想这句话有道理,在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还真有必要了解合唱的和谐与优美是怎么来的,这也是合唱团始终吸引我的原因——它跟自己的个人演唱太不同了);为此我没少挨刘先生鹰眼的“抓”,但因为我态度非常认真、诚恳,刘先生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和婉,以至于后来他一有机会就要对我亲切鼓励一番,使我信心大增,慢慢地我学会将自己的声音与他人融合在一起,领悟到合唱中的团队精神。由此我又发现其实刘先生并非是一个严厉的师长,你可以积极为自己辩护,可以据理力争,那双瞪大的鹰眼立刻就会流出一丝笑意,再挑毛病时,口气中即会有一些安慰的味道在内。说实在的,刘先生的听力绝对符合一流指挥家的要求,队员中只要有一个人哪怕一点点不符和要求,就会被他“捉牢”,这时他会带着恨铁不成钢的神情,连声追问:“啥人?啥人?啥人?!”因此所谓的据理力争其实是“强词夺理”罢了。每周两次的排练,刘先生都必须往返奔波于无锡和上海之间,再加上其他许多大小演出、讲学,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跑,其间的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从未见他露出倦容,每次当他摇摇摆摆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的总是一种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活力与天真,纯净与顽皮,我们私底下常议论:这老头,哪来那么大劲儿,整天蹦个不停?他说:“一些外在的东西我们不要去羡慕人家,我们每个人都有比这更有价值的东西。你们应该向我学,从我身上你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说实在的,整天和孩子打交道,对社会、对人、对世界的认识总觉得有些局限,参加合唱团后,也算是浅浅地一脚踏进了艺术的大门,更有幸认识了像刘德昌先生这样的指挥家,清新、有趣、幽默、率性,对音乐有着极强的领悟力,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肢体语言、表情去解说音乐,感染每一位合唱队员,还善于“抠字眼”,常常是为一句甚至半句歌词练上半天,颇有“唱不动人死不休”的味道,以至于我们觉得如果在演唱过程中表情稍有木讷,便对不起眼前这位如醉如痴的小老头。不过就我个人认为,刘先生在许多演唱细节上的处理过于细腻了一些,这或许和他是个地道的上海男人有关(上海男人的柔全国闻名),虽然他常常拿我们和一些北方的团体比对,也要求我们在演唱时稍微加一些开阔之气,但在排练过程中他还是偏向于展现我们女子合唱团“甜美抒情”的一面,此次国际合唱节比赛中,或许正是我们的演唱太具江南女子的阴柔之气,缺少一种大家风范,因而我们只拿到了一个优秀表演奖,虽然这对于一个业余团体来说,已是可喜,但不管是指挥也好,合唱团员也好,我们都还应有潜能可挖。相对而言,获金奖的以色列女子合唱团,她们的演唱即达到了大气、柔情、活泼、庄重而又不拘一格的境界。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想必刘先生看到这段文字,不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敬罢。刘先生在选唱曲目的安排上,比较偏向于民族的东西,他认为我国各地的风土、民俗、民间艺术是一个瑰丽的取之不尽的宝库,特别是一些风光旖旎的民族音乐特别动人。例如前面提到的《打酸枣》、此次参加国际比赛的《灯碗碗花开在窗台》、《摘菜调》等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希望以民族走向世界的艺术创想。在这次比赛中,他还对以上曲目进行了艺术加工,为这两首曲子增色不少。不过或许我们这些城市小姐实在无法体会西部女子那种带点“野趣”的娇羞和满心欢喜,任刘先生如何模仿西部大姑娘、小媳妇的扭捏之态,在排练过程中我们始终无法真正唱出这种韵味来,刘先生不是嫌我们象“童养媳”、就是嫌我们象“泼妇”,唉,还真不好把握。他从不对我们讲那些高深的音乐理论,偶尔坐下来讲几句,也是字斟句酌尽量讲得通俗易懂一些,据说他讲课是从不备课的,而是尽情尽兴发挥。在音乐的天空里,他是任意摘取星斗的怪才,一个顽童,一个凭直觉在音乐海洋中畅游的乐手。刚从国际比赛的舞台上跳下,刘先生就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据说他还要去匈牙利、维也纳……

其实细品起来,对艺术和对儿童是一样的,都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稚子之心,像刘德昌先生那样。这也正是我想写写刘先生的原因,在如今的世俗社会里,至真至纯的情感一如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偶见刘德昌先生这样的人便有惊喜,便有感动,似乎才发现自己原来还不至于太麻木、太波澜不惊。

“我是活的多媒体”

——听刘德昌先生讲座有感

塘溪镇校 许笛

在暑假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鄞州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在钟公庙小学如期举行。本次的培训教研员王老师真是费劲了心思,她为我们邀请来了全国特级音乐教师刘德昌老先生。早就听说了上海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评课很风趣,非常有感染力,8月23日那天的培训场面,更让我对这位“老特级”充满敬意。

这个讲座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这么高级别高水准的讲座,令我更加敬佩的是一整天的讲座刘德昌老先生只用了黑板,粉笔,钢琴这三件物品。面对以往那些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讲座,刘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感觉到了返朴归真,简单实效。所以他笑称自己是活的多媒体。

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为我们上了春雨沙沙这堂课。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几朵云朵就引出了这堂课的上课重点和内容。当讲到歌曲演唱时,刘老师现场就对老师们进行训练,他的方法很简单,把老师们分成了三个声部,然后现场教唱。真正做到说的多不如做的多,让老师们自己在实践中体验,更好领会理论上的精华。在训练中刘老师介绍了很多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四句歌词: 小溪轻轻流,小鱼儿慢慢游,你和我手牵手,快快乐乐向前走.然后用这四句歌词来做发声练习。这就解决了平时枯燥乏味,而且毫无意义的发声方法。

一天的讲座下来,在37度的高温天气里,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满场飞舞,一会儿跳一会儿唱,一会儿笑一会儿逗,一会儿爬桌子一会儿躺地上,如果你以为他是在逗大家玩,那就错了,他是在启示我们,他的一举一动全是音乐呀!

听着刘老师的观点,看着他全身心的投入,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这才是真正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的音乐人。反观我们年轻一代的音乐教师,在社会

大背景下,在文化课至上的各种压力中,却选择一味的退让,妥协,甚至放弃。

我想刘老师的这堂讲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鞭策和震撼!正是有这样的前辈们孜孜不倦的引导,我们的音乐教育之路才会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希望以后能够再有机会听到刘老师的讲座。

激情演绎音乐

——听刘德昌老师音乐讲座有感

没有话筒,没有多媒体,座无虚席的千人报告厅却没有一丝声音。来自全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济济一堂、屏息凝神,聆听着一场来自上海的小学音乐特级教师、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原生态”的艺术讲座。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刘德昌老师的大名,如雷贯耳!对于他的课堂教学艺术更是“心仪已久”,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观摩、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与大师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实在是荣幸,也让我收益非浅。他的形象、他的教育理念、他的音乐底蕴确实让我翘指赞叹。

刘德昌老先生已快花甲之年,却仍然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拿他的话说“无论你有多大的年纪,只要你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你就是一个孩子!”真的难以想象,白发苍苍的刘老先生竟然可以为了课堂的需要或者学生理解的需要趴在地上或着蹲在桌子上。他在现场展示他在上一年级的《闪烁的小星》情景:他跪坐在讲台上,双手托住下巴,然后很夸张得眨巴着眼睛看天花板用非常童真的声音且很有感情的地念起歌词:“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逗乐了到会的全体老师,也感动了全体老师。我真实地看到了一名音乐教师用他整个的身心演绎着音乐,育爱着学生,真实地感受一名教育界老前辈对音乐教育事业深情投入!

“你是音乐老师,你得用心去感受音乐,用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去感染学生。”刘老一直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小雨沙沙》、《小白菜》在我们眼里如此简单,甚至单调的歌曲,刘老师处理起来却是那么优美。从歌曲的情感到曲式,不放过任何一个音乐细节。为了让作为小学生的我们理解《小白菜》的下行旋律,头发斑白的刘老师竟然在身体的倾斜中摔倒在了地上。面对大师大胆甚至夸张的表演,让我们由衷的钦佩。

听了他的讲座,你会感觉到真个会场就是一个音乐的大课堂,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迸发出的那份激情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在感动之余,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对音乐的热忱、对音乐的理、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演绎如何去感染学生。正如刘老所言:“你是一个音乐教师,你面对的是小学生。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不管你的性格如何,面对学生你就应该有一份童心、童真,用孩子的激情与学生沟通、交流。”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听特级教师讲座有感

听特级教师巡回讲座有感

南平小学

最近,国培计划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走进了我县,我有幸认真聆听了来自特级教师王亚丽老师和省骨干教师范晓芳老师的两堂精彩语文课,感觉受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第一,我觉得上课教师应该具备活泼开朗,热情向上的乐观性格。这样在课堂中老师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及积极的心态自然而然的会感染到学生,带动学生的情绪跟积极性。如王老师和范老师上课时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积极鼓励学生,让我感受到老师特富有魔力的课堂语言,有效的操作活动,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第二,要精心准备,肯花心思,肯动脑筋,耐心总结。肯花时间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肯花时间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那些方面容易接受,那些方面需要加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肯花时间在研究教法上,要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适当的游戏与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常教常新。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很多出彩的游戏与活动,往往令人忍不住叫好。这些游戏跟活动教材上是没有的,哪里来得呢?自然是教师动脑的结果;我觉得还得在上完课后肯花时间去分析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包括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学生才会崇拜其,乐于与之交往。同时,“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各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能否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是课堂师生人际关系的“重难点”,对待后进生,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善意的点头,友好的微笑,都有可能使他们悔过“自新”教师应对后进生适当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应尽量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感。

第四,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在对名师课堂智慧的挖掘中,课堂细节中蕴涵的盎然春意最能打动我们。那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有热烈的争论,有善意的宽容,有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来自于名师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

通过这次“讲座”,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专业型教师的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第四篇: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几天来和国家特级教师们零距离接触,专家们对小学数学的前沿引领,对课堂的高超把握,无不让人心生敬仰。又一次让我经历了思想的洗礼,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领略到名师课堂的精彩,欣赏到名师的教学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豁然开朗,发现了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不禁让我感觉到:越是名师,上课越有激情、越对学生亲近,大概是他们身体中文化积淀到一定的厚度,人站到一定的高度,才有那样的教学功底。学习后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憾,精神上的顿悟,思想上的净化,认识上的升华。通过这次学习,整理笔记、盘点收获、几多感悟在心头:

一、异彩纷呈的讲座收获颇多。

海淀区著名的特级教师田丽丽老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但是对我们来说,每位教师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又身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因而专家们的新潮观念、精妙方法等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个人,这就要求我们用心研究分析,对照自己的实际,为我所用。

二、注意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几位教师用各种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真实地遵循了学生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使一个真实的课堂,以人为本的课堂,以学定教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课堂中生成的许多新课程资源,真实写了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启发了学生更加深入,全面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田老师在教学《认识体积与容积》时,当学生回答错误是,她并不是马上否定她们,而是从侧面诱导他们。如果此时我们的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大加挖苦或否定,那么这位学生就可能无所收获,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此时的田老师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尽可能知道学生的亮点。学生也很舒畅,在教学中,田老师或点拨、或点头、或巡视、或参与谈论、、、、、、真正履行着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师生观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发言的机会,决不能让少数“精英学生”包揽课堂发言权,作为教师应具备这样一种教学民主意识,即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状态如何,都应让他在一节课上至少发言一次或更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注学困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数学问题,通过数学问题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2.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要改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时间和空间。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学习成果才能瓜熟蒂落。那些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最终并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值得回忆,回味的东西(哪怕你塞给他许多知识)。有的甚至造成学生后继学习的困难。这些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惊醒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实验,去猜测,去交流,去概括,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浮华退去,尽显本色。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执教的观摩课都很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样简单的物品代替;五花八门的活动被扎实的动手实践所代替,真正彰显了课堂本色。

五、高效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标准。

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每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重难点的落实。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难点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做一名好教师不容易

几位老师的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首先要苦练教材关。只有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钻研透了,把教材吃透了,才有可能设计出精彩的教学过程。其次教师必须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因此要有计划的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最后,教师要有真本事。小学数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果。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走近名师,学习名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通过这次学习,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

第五篇: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吴涛

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土城镇白鸡小学:吴涛

10月31日至11月1日,我有幸聆听了省特级教师张志平等教师的专题精彩讲座。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张志平教师,也是第一次听他的讲座,但却使我受益匪浅,享用不尽。

张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既幽默风趣又真诚朴实,是一个极具智慧型的数学专家。此次讲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数学学科及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我们所热爱的数学教育。他那对数学严谨地表述,潜心地思考,精辟的归纳,不得不让人佩服数学和数学研究者的魅力。我突然顿悟:原来数学教学竟可以那么的神秘与美丽!她是一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值得研究探讨的学科,她是集聚艺术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有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但伴随着更多的是我感到自己很紧张,很恐慌。真是所谓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原本以为自己还行(学生成绩在全镇一直都位居前列),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我离所谓的优秀教师实在太遥远了。回顾我之前的教学,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虽然成绩很优秀,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教得那么辛苦,学生学得也那么辛苦?而不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不明白为什么成绩这么好,可是我心里却对自己的教学仍没个底?为什么我的教学水平总是老样子,没有什么突破?也不知怎么突破?为什么我讲不出、写不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原因在我自己!是我肚里的墨水太少,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太浮于表面,以至把数学教死了。扪心自问:除了给学生一个分数,还能给什么?我对教材体系有多少了解?我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有多深的挖掘、延伸?我的教学对学生思维有多少提升?我在学生心目中是怎样一个教师?是十年之后恨之入骨、还是感激不尽?打算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还是一个智慧型的教育家?

面对以上问题结合汪校长的报告,我反思着自己的不足,寻找着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学观和教材观,掌握钻研教材的一般策略,做到真正整体把握教材。也将努力做到:

一、要持之以恒地多学习。

理论知识的匮乏,让我的教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却收获甚微。一句话:我太需要学习了!而且是马上去学习,还要坚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只有学习,才能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只有学习,才能引领我有效实践。

二、对教材要系统思考、整体把握。

系统思考、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师的观念,是教师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充分体现。对教材没有系统思考与整体把握,会使我们的教学显得肤浅没有内涵,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不了解,内在思维得不到发展,那么数学教学也将失去她真正的意义与作用。所以我们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和处理教材,实现教材的必要超越,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数学教育引导学生要学会联系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要勤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教而不研则浅”,反思使人进步!所以教师只有跳出教育看教育,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惟有不满,才有创新;惟有耕耘,才有收获。

张老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指明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只有系统思考,才能整体把握;只有深入分析,才能融会贯通。

二0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下载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特级教师刘友开事迹材料

    省特级教师刘友开事迹材料 刘友开同志从事教育工作30年以来,一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

    特级教师以及英语教学专家讲座听课感想[大全]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紧张而有序的 “课内比教学”活动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我作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赛课、评课等比教学过程,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

    特级教师以及英语教学专家讲座听课感想

    特级教师以及英语教学专家讲座听课感想 2009年11月14 日,学校给了我们英语组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得以观看郑州举办的特级教师以及英语教学专家的讲座,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受......

    “中国教师梦-全国特级教师讲座大全

    “中国教师梦-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好课堂观摩活动”汇报 9月10日和9月11日,我和安老师有幸参加了在鄂尔多斯市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本真课堂暨阅读与识字”观......

    观摩特级教师刘松《乘法分配律》心得

    观摩特级教师刘松《乘法分配律》心得 观摩特级教师刘松《乘法分配律》心得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运算定律,在许多问题的解决中都要用到它。“乘法分配律”又是今......

    听特级教师沙福敏讲座体会

    听特级教师沙福敏讲座体会 震撼: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听完讲座的感受,我认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震撼一:刚一上台,沙老师就非常严肃地说:“刚才在导师代表、学员代表发言时,有两位老师......

    听特级教师郭善渡讲座有感

    听特级教师郭善渡讲座有感 信息技术1班李光华 今天有幸听了郭老师的讲座这次讲座,通过一下午的学习,我收获很大,使我受益匪浅,让我的"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新的认识、补充和拓展......

    全国特级教师丁榕老师讲座.doc0000

    全国特级教师丁榕老师讲座----- 班主任的幸福人生 ----心得体会 (姜新)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在于唤醒、在于鼓励。„„” -----篇首语 在2013年11月16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