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小学包班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包班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从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小学教师包班现象看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应该从何处说起?高考?地域差异?今天便来说说我们家乡农村学校的包班现象。
包班,即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并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按照国家规定,现行小学各年级应至少开设九门课程,对于一两个老师来讲,压力确实太大了。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邓州市白牛镇,据报道,近年来家乡小学中,教师包班或变相包班现象(即两个教师教两个班所有学科)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于是,我决定对包班现象做一个调查。
一、对偏僻农村小学的走访
一大早,我便独自一人赶赴白牛镇娘娘庙小学。娘娘庙小学,坐落于邓州市白牛镇东南角的娘娘庙村,村里共有住户395户,总人口为1541人。一路上,我发现乡村的主干道都是刚修的又宽又直的水泥路,以前在农村难得一见的小轿车,现在也变得多起来了。道路两旁的麦田里修筑了许多造型别致的机井房和数不清的机井,成了农田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都是国家农综开发项目给农民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因为姥姥家就在娘娘庙村,所以我轻车熟路,很快便到了娘娘庙小学。站在校门口,心情难免有些激动,因为调查的第一站就要开始了。跟随接待我的张老师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小朋友正在一个单独的小院子里玩耍,我心里想,看起来学校人挺多的呀。也没有多问,便跟着张老师走进了在四年级教室旁边的办公室,在四年级窗户外我看了一眼,心中一惊,怎么才这么点人?四年级老师正在上课,也没办法去问,只能先按耐住强烈的好奇心,跟着张老师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是由一个教室改造而成的,一共摆了六张办公桌,不同于高中、大学的教师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办公桌仅仅是同学生用的课桌一样的桌子罢了,桌子上没有电脑,办公室里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饮水机,在原来讲台的地方放着一个电热水壶,讲台上还放着几摞薄薄的作业本,正在向张老师询问有关学校的基本情况的时候,听到一阵铃声,原来是大课间了,我便趁着下课的时候,向几位老师了解了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娘娘庙小学一共有学生95人,分五个年级(一至四年级和幼儿园),其中幼儿园有两个班,共53人,其他年级各一个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9人,四年级7人。教师方面,幼儿园两个老师,二、四年级二个老师,一、三年级二个老师,校长教一到四年级部分课程,共7名在职教师。
张老师的名字是张士长,已经65岁了,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他从21岁开始任教,这已经是第45个年头了。我问张老师现在教什么学科。他笑着说:“我现在教的是一、三年级语文,另外一个教师教一、三年级数学,等于是我俩合包两个年级六个学科。现在我们上、下午各排4节课,我一天要上6节课,一周上5天。”我又问张老师,除了语文、数学这两个科目,其他的科目是不是正常开设?张老师不好意思的说道:“现在语文、数学还跟以前一样,属于主科,英语和科学也比较重要,所以每周都有固定的课时,而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科 1
目就是偶尔上一节,没办法,现在教师太少,这些课根本没法安排,而且咱这里教师也不是科班出身,连英语都基本没学过,对音乐、美术什么的也不懂,所以这些科目就算想教也教不了啊!”听到这里,我觉得教师包班不仅使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当我问起教师包班的原因时,他说:“其一就是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经济条件好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市里寄宿制学校了。另外,我们学校没有开设五、六年级,所以当学生年龄稍大点,为了让孩子适应五、六年级所在学校的环境,家长就提前让孩子们去那些学校就读了。而按有关政策,教师的配备应根据学生数来确定,学生少自然决定教师少,只有教师包班才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差、收入太低也是导致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因素。咱农村教师跟城里教师可不太一样,城里教师福利好,奖金多,咱这里比较偏僻,交通不便,要奖金没奖金,要福利没福利。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面会来学校慰问一下,给每个老师发两袋米,一壶油,现在上面‘八项规定’一出,又不让发了。我这老头子还好点,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儿女也不用我去操心,那些年龄小点教龄较短的老师就不行了,如果还要供孩子上学,那就压力更大了,收入还没有在家种地收入高呢!”张老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记得以前我刚教书时,虽然工资不高,但毕竟是个铁饭碗,所以当时学习好的家又穷的学生一般不会考大学而是选择读师范当老师。以前那会儿也没人出去打工,都呆在家里种地,勉强混个温饱。现在就不一样了,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一个月能挣好几千,而农村教师虽然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也赶不上飞涨的物价,现在成了教师勉强混个温饱了。现在教师编制缺口挺大,但就是没人愿意当教师,容易得咽炎、颈椎、腰椎各种职业病,收入还太低。有的老师想着干点别的,结果教育局还发文件,严禁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听了张老师的说法,我不禁有些愣神,教师工作辛苦、收入偏低,我之前也有所耳闻,但具体有多辛苦、多低,我还真不知道呢!教师收入过低,也是造成师资短缺的一个原因啊!
带着我对包班现象渐为清晰地思路,我决定趁热打铁,奔赴同娘娘庙村紧挨着的刘楼村,去那里看一看有关小学包班的情况。
刘楼村位于白牛镇的最南部,是一个比娘娘庙村稍大点的村子,村里共有546户人家,共2410人。在向学校老师说明来意之后,我受到了贾校长的热情接待。刘楼小学有一至五年级和两个学前班(幼儿园大、小班),其中学前班50人,一年级35人,二年级22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7人,五年级12人,学校总学生数154人,老师共有9人。
我向贾校长询问了教师任课的情况,基本与娘娘庙小学一致,但是因为比娘娘庙小学多了一个五年级,所以有一个教师独自教了一个年级,属于一人包班,包的是五年级。至于作息时间,应该是镇里统一规定的,都是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老师除了上课就在办公室里面备课和改作业,一天到晚8节课,都是累的不行。我问贾校长:“为什么会出现包班这种现象的呢?”贾老师沉默了一下,说:“这个你猛然让我说,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是原因我却能说出几点,首先是教师人数有限,是造成包班的主要原因。其次,学生数量太少,这个咱目前也无法改变,但老师可以多招啊,招不来才是现在的现状。”
“说句实在话,现在是真没啥人想干老师这个活,年轻人出去挣大钱,谁想窝在家里当老师,上岗两三年,一个月工资千把块?虽然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工程师都顾不上温饱了,怎么一心一意的去教学?”听着贾校长的话,我也在心里想:确实如此,话糙理不糙,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难,那农村教师缺口这么大,怎么没人愿意去干呢?
填完调查表,我决定去调查一下一般农村家庭的收支状况和小孩受教育状况,于是便离开刘楼小学,去了严陵村。
二.对普通农村家庭的调查
我提前给家住严陵村的姑姑打了个电话,刚好姑姑有空在家。严陵村包括七个自然村,一共有3250人。严陵村在白牛镇相比较而言发展较好,村里面一般都是两层小楼。
姑姑家一共有7口人,四世同堂。奶奶、姑姑、姑父、表哥、表嫂、还有表哥的两个女儿。我问了问姑姑,我的两个小侄女现在上几年级了,姑姑说:“童童上的大班(幼儿园),瑶瑶上的小班,就在咱严陵村的幼儿园上学,等到明年童童要上小学了,就把她送到城里她姑姑那里去上学,咱这里小学教学质量不行,特别是英语,现在英语多重要啊,不能让她们输在起跑线上。”
“这就是恶性循环啊,小学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就要去别的地方,学生少,老师自然也会相应减少,只能包班。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那些没出去的学生和老师啊!”我对姑姑说。
午饭的时候,我详细询问了姑姑家的收支情况。统计如下:
收入方面:2012年夏粮(小麦)收入9600元,玉米8000元,花生5700元,粮食补贴2400元。姑姑、姑父外出打工,表哥表嫂在本地打工,一年打工收入80000元,合计105700元。
2013年夏粮收入11000元,玉米6500元,花生5500元,粮食补贴2400元,打工收入87000元,合计112400元。
支出方面:2012年日常生活开支38000元,买化肥、农药3600元,医疗卫生支出1800元,买保险1900元,教育支出3000元,合计纯支出48300元。
2013年日常支出40000元,化肥、农药3600元,医疗卫生支出1500元,保险1900元,教育支出3000元,合计纯支出50000元。
2012和2013年纯收入共计119800元,平均年纯收入近60000元,人均年纯收入近8600元。
据姑姑说,家里的收入情况在村子中属于中等水平,有的在建筑工地干一人一年都能挣四五万,村里有去市里做生意的,一年能挣二三十万,现在好多家里都买了轿车。姑姑说:“你说你去调查包班,有的老师说收入低,那是真低啊,肯定不如打工挣钱多。”
离开姑姑家,一路上我就在想,教师的收入低,学生外流是师资力量短缺的原因?去问问我的初三班主任吧。
三.对白牛镇初中教师收入情况的调查
白牛镇原来有三个初中,因近几年生源下降,中心校调整布局,将三个初中合并成一所初中了,就是现在的白牛一初中。
见到我的初三班主任薛老师,第一个感觉就是岁月不饶人啊,老师已满头银丝了。跟老师说明我的来意,便跟老师唠了起来。
“老师你现在还当班主任不?”
“不当了,班主任当着太累了,要早起,要熬夜,现在岁数大了,身体吃不消了。而且现在这孩子们也不好管,家长看的太娇了,班主任不好当啊。”
“咱初中有没有像小学一样的教师包班现象呢?”
“那倒没有。全乡就一所初中,学生相对多了,一个班六七十个人,初中开设的科目也多,不可能包班,一般就是一个教师教一个科目,教两个班。”
“老师,现在你的收入多高?方便透露下,填一下表吗?”
“行啊,我给你填一张吧。”老师一边填表一边说,“现在我们当老师的收入确实太低了。这两年新下来的老师越来越少,估计都是看老师收入低,还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受这罪吧。”
看到老师2012年合计栏收入才23194.16元,我心中确实是有很大的震撼。老师教学也有18年了,一年奖金才200元?我想着初中至少要比小学要好点吧?怎么会没个福利,也没啥奖金呢?特别是2013年,咋只有个工资?
“老师你们2013年什么福利、奖金都没有吗?”
“对啊,2013年上面规定了,教师福利都没有了,唉,本来都没啥福利,就教师节学校给发200元补贴,2013年也没有了。想想也感觉怪气人,当年成绩差,没上成学的同学,现在一个月都好几千,有的都万把块呢!咱辛辛苦苦干一年还没人家俩月挣得钱多,老同学聚会,人家都开着小轿车,咱只能骑个摩托车,虽然说攀比不对,但是差距也太大了啊,现在咱也只能寄希望于好好教学,等以后哪个学生当上领导了,给咱老师再涨涨工资。”老师苦笑着说。
“这两年新下来的特岗教师工资还不错,不过好像是只有大学应届毕业生才能报,才参加工作工资就比我们高很多。”
“刚参加工作工资就比你们高?”
“对啊,我现在一个月工资不到两千块,特岗生刚下来一个月都快三千了。”老师说着给我找了教师工资表,特岗生的工资居然是全校最高的了,超过了工作二三十年的老教师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在想,同样是老师,工资怎么能相差这么大?是为了鼓励应届大学生下基层教学吗?
后来,老师介绍我采访了特岗教师丁谨,女,26岁,教龄两年。
“丁老师,你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
“2800元吧,没绩效工资,奖金、福利今年也没有了,当老师这个职业,太累了。”
“工资还不错啊!”“我还感觉很低呢,现在跟我的同学比,我都属于垫底了。而且特岗生就前三年工资高,以后也会跟其他老师一样的,那样工资就更低了。一个月一千出头,估计只有现在的一半了。”
“那丁老师到时候有什么打算呢?”
“我啊,现在准备考研呢,一个月一千多真不行,结不起婚,买不起房。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啊,而且现在人情世故这么多,幸好现在我还没结婚,但是婚是必须要结的,对吧!赶紧奋斗奋斗,考上研就能脱离苦海了。”
听丁老师说完,我也在想,本科生嫌农村老师工资太低,不想干,师范生偏僻地方也不想去,这可能是农村师资短缺的主要原因吧!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让农村的小学不再包班?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呢?
四.我和父亲的思考
当我将今天的所见所闻告诉父亲后,父亲说:“教师实际上就相当于基层公务员,现在人们都说公务员好,铁饭碗,挤破头的去考公务员,其实基层公务员
跟普通单位员工一样,从哪里去贪污腐败?人们的说法是片面的。”
“怎样才能解决农村小学包班现象呢?”
“政府应增加教师编制,或者改变教师配备办法,由原来的学生数确定教师数,改为由班级数确定教师数,特别是农村偏远小学。”父亲顿了一下,“也可以将师资力量充裕的城市教师调配到农村,并制定有效的奖励制度,比如下乡教学给发放补助、津贴,增加农村教师晋升职称的机会等,从而提高教师到农村任教的积极性!”
“这样听起来不错,但小学生的体、音、美、计算机课程怎么办呢?能不能从社会上多招点专业老师,然后可以让一个老师同时在两到三个小学任教呢?”
“是不错,但是收入依然是一个问题,必须先解决教师的收入问题,才能招聘到各个行业的人才啊,我觉得可以从改善教师工资制度,多劳多得,或者从提高基础工资等方面入手。”
“还可以加大对现有老师的培训力度,现阶段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工资不能一下子就涨上去,人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招齐,现在还是要包班,不如让老师们辛苦点,多学点东西,不能亏了孩子们啊!”
后记
随着键盘的一次次敲击,我的思绪也从上千公里以外的老家回到了我所在的天津民航大学。在我写这篇调查报告的时候,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农村小学教师包班现象俨然成为一个十分凸显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虽然仍有许多诸如教师包班现象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发生,还有一些问题仍未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之中。但目前他们亟待被关注,需要被解决!因为这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农村孩子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
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管理学院xx班陈卓2014年3月
【附】
参考文献:
《乡村八记》
《南阳日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白牛网村落情况》
第二篇:包班制思考
包班制,盲目性大于收获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残障程度不断加重,由原来的轻度转为以中重度及多重残疾为主的学生,并且许多学生还伴随肢体、功能、心理等多重障碍,因此教育对象对教育需要差异化加大,传统的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教育需求。近年来,我校从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调整课程设置、改革班级教育的模式、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尝试在包班制下实施教育教学,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了实践和研究。
包班制是一种与传统的科任教师制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班级管理模式,班级中一般由两到三名教师组成,全面承担一个班级的日常教学训练、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生活管理等工作任务。教师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按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包班制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真正实现综合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以主题单元统领课程,改革课程设置
在目前的培智学校中,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只能达到普通学校低年级的水平,而学科课程采取讲授为主的方法,课程内容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智障学生需要的是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化知识、经验和技能。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把不
同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编在一起,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障儿童在实践及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练习技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因此,我校采取了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领课程。主题单元是以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居家生活、社会生活为目标而设置的,分别从认知、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运动等几个领域构思内容。主题几乎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认识自己到认识家人,从认识家庭、学校到生活必须场所(银行、医院等),从居家生活到工作休闲等。学校拟定了“我们的学校”、“我的家”、“我们的社区”、“学会乘车”、“学会购物”、“学会看医生”等24个主题单元供教师参考。教师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年龄段,分别选择同一个主题单元的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教学。同一个主题单元,内容可能涉及到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但不同的年级段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呈螺旋上升式。九年的主题单元训练,为智障学生走上社会,基本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期初,班主任牵头,组织本班教师一起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主题单元,围绕选定的主题单元组织课程资源,分工合作选择适合本主题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连贯性,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避免不同领域间的知识的重叠与断裂,最终形成单元主题班本教材。
二、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抓手,改革课堂形式及评价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逐步被特殊教育界认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及有效实施是实现个别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方法或手段,对特殊儿童实施个别化是特殊教育的必然进程。特殊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就是个别化。教师致力于个别化教育的研究,从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淀到个案的实践,从课堂的个别化教学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从教育评估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等,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个别化教育体系。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加重,使得教师为每个学生制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相距甚远。要使个别化计划得到有效落实,课堂的形式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分层以及个别教学等策略。我们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是协同教学的模式,即一个教师主教、两个或多个教师配合上同一节课,将学生随时分组或个别化教学,教学时间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材料和训练项目也可能不一样,基本满足每个学生个别的、独特的需要,才使得我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得以有效的实施,学生的进步大、发展快。
对于学生的个别化计划执行情况,我们根据单元主题、个别化计划,由教导处组织,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等相关人员,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以评定教师的教学和合作情况。我们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相同的和不同的目标,根据领域,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检
测学生的个别化计划完成情况,同时也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
包班制的教学,有利于教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能力以及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教师设计中重度学生主体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实施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思考:如教师需要自己组织主体单元内容,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性,但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够;教师多领域教学专业性不足;协同上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师精力;教师之间沟通流于形式等等,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思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去完善,才能使包班制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四篇: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
“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自从朱镕基卸任以来,时隔八年之久,再一次亮相于民众之间。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套以朱镕基的讲话为内容的书,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于是朱镕基又“热”了。从“朱镕基热”中不难看出,全国人民非常喜欢和爱戴这为共和国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位大国总理,极具幽默,自信,从容的演讲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的勇气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他的书我必须拜读,可是最近出版的讲话实录,我曾三次专访新华书店,每次都是遗憾而归,因为书早已脱销。我在遗憾中暗喜,因为他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懂他爱他的人。
虽然他卸任有八年之久了,但他的影响力就像深秋的桂花,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秋天,再深的巷子也挡不住桂花飘香。
他是21世纪的勇敢开拓者,自1978年到2003年这20多年来,人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要许多热血沸腾,才华横溢的政治人物来推动的。80年代初,当时党政领导人年纪轻,干劲足,上下一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尽管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改革开放的民意不可违,政绩斐然,勇于开拓的朱镕基,也从上海上调到了中央工作,负责经济工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旗早已矗立,大旗也准备完毕,缺少的是一位优质的旗手,等待大旗的升起,这位优质的旗手就是朱镕基。
1993年,通货膨胀,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在此期间他还亲任央行行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悄然消失。1998年,一上任就遇上亚太金融风暴。朱镕基沉着应对。在亚太各国中,唯中国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经受住了亚太金融风暴的考验,并有力的带动了亚太其他国家走出风暴的打击,实现经济的复苏,当时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更是严重受挫。1998年上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他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在面临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下,确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即“保八”。“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到位是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五项改革分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国企效益低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下定决心三年脱困,结果国企三年攻坚任务 出色完成,国家财政出入显著增加,有力支持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朱镕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加入WTO。目光短浅者不明白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而对其带来的一些暂时性 问题而喋喋不休。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它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他倡导扩大内需。人不但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思僵化的人,只看到消费者损耗物品的一面,却没有发现消费者反过来拉动生产的一面。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朱镕基的观点是超前的,站在同时代其他
政治家的前面的。他从事经济工作四十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十三亿人口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最大的消费者,必须开发这个消费者的市场,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政府,在中国由不发达走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始终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是我们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朱镕基坚决打击走私。90年代,在中国官员政治道德急剧堕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走私变得十分猖獗。一些走私分子手伸到公安、纪委、海关、工商,伸到各种重要岗位,甚至伸到了中央部委。实在是骇人听闻!走私破坏市场秩序,破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财政出入大量流失,朱镕基坚决主张打击走私。使夏门远华、广西、湛江等一些重大走私案件得到侦破,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扭转了90年代那种疯狂的走私形势。朱镕基的这些措施,有力的激发了古老中国的经济活力,使中国在政治稳定,思想文化不争论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有人把朱镕基与美国央行行长格林斯潘,誉为当今时代两大经济英才。现在中国的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政治家,他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其出众的政治才能,而且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家便有隙可乘,国家便会混乱不堪。因此,广大民众无不希望政治家严于律己,而对品德恶劣的政治家极其蔑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沦落到各行各业,许多高官也受到了冲击,在职退职总想为子女捞点好处,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克杰、程维高、陈希同、陈良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官吏理当受到人民的唾弃!朱镕基就是高级干部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做官风格,极其可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值得后续者发扬光大。
正当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企业工人的下岗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就某点而定论。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价值规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国企改革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企业破产,企业减员,引起职工下岗。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又不通畅的情况下,职工下岗无疑会使他们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远计划,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改革之所以是艰辛的,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修一条路,不仅仅在于修完就完事了,要涉及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发展及生态。所以要深入思考,也要有过人的勇气,更要去做大量具体工作,而且不可避免会有会败的风险。一个民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开拓者,朱镕基就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框架,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起来的。朱镕基改革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不畏惧,迎难而上,更是因为他了解中国国情,明白如何发展,坚定改革信念。他的改革为后和积累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历史会证明,只有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才能发展各个领域。
朱镕基“热”来了,“热”得很简单,两本书就把民众吸引到一起。在网上的评论不难看出,有人认为这是他对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为现今发展提供经验。不管怎么说,他都热起来了,热得不是没有原因。从“朱镕基热”这一效应,再结合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倡导经济转型,但始终得不到解决,物价、房价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几翻。经济发展不良,这让民众想起了朱镕基,1998年—2003年,物价、房价上下涨幅不是很多,一直都很平稳,还因为他深入改革。尽管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已经不能完全寄望于某个强人身上,但重温改革精神,官民双方汲取改革动力,无疑是“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
“朱镕基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的个人魅力,他为人直率,幽默风趣,讲真话,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朱镕基答记者》与《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共同点就是“真”。在《问答》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时,有一段朱镕基用英文讲话的视频,其中的一部分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我不敢说这本书的立论如何正确,更不期望每个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想说:我在本书中讲的都是真话,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朱镕基来到他当过院长的经管学院,那时《实录》还未正式出版,他说:“我在这里只讲真话,我把这套书送给你们,看看我这十几年来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朱镕基的一生我把概括为“真”、“能”、“公”、“严”、“幽默”,这五大特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公认。这是他的优秀品质,作为领导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他的身上,作为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向党组织靠拢必须学习的品质,党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党的,从而使党更加先进。
唯真,才能交真心;唯能,方可办大事;唯公,才会服他人;唯严,方能有效律;唯幽默,才能化险为夷。不能做到,也做不到,只能无限的靠近。
第五篇:XX小学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XX小学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学校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现象进行了调研,通过在教职工、广大群众和学生中进行查、访、问,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深入的剖析。对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
一、学校管理相对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紧跟着教改的步伐不断前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致使学校改革阻力重重,进展相对缓慢。
一是教育思想相对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和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地涌进校园,我校的教职工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到外面去接受新思维、新观点、新教法,因此无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工对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教育教学上依旧采用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此“老掉牙”的教育方法既简单又落后,这是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八、九十年代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现在很不适应,如对大班额班级和小班额班级的管理,村小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中心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缺编,教育教学质量奖奖励办法的更新、学校教代会民主监督的职能的发挥、教学“六认真”的考核办法、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学校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等等规章制度。由于所制定的年代与现在的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运用在现在达不到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落伍。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应该说,教学质量的滑坡与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确实也还存在着一些单位问题。
一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由于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分配到我校的教师很少,而且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不少年轻教师分到学校不到两三年,便远走高飞,再加之调进调出的教师数额不平衡,加剧了学校教师队伍老年化趋势。据统计,35岁以上的教师约占%,50岁以上的占%。
二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需加强终身学习,然而有少部分教师本身素质就差,偏又不爱学习,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本身素质的匮乏,也就加剧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低劣。另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为缓慢,特别是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有相当的困难,教了几十年的书,叫他一下子去适应,很难的。据我们的调查,有个别老教师是这样评价新课程的:教了一辈子的书,要我现在转变观念,去适应学生,真是不适应,要是能早点退休,多好呀!听听这样的语言,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对老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老教师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呀!
三是个别教师的素质急待提高。学校的个别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急待提高。应该说,就是这个别的教师,导致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群众的印象极差。这部分教师本身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而且在参加教学工作后,也不钻研、不虚心向有能力的教师学习,整天闭关自守,做一天和伤撞一天钟,致使教育教学质量极为低劣,在期末考试中,人均分与最高的相比悬殊40多个大分。还有部分教师的政治素质也极待提高,对学校的政治学习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工作中,时常与领导唱一些反调。个别教师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在学校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应该说,学校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高尚情怀去影响身边的一代人。可是,也有极少数教师教育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学得过且过,教学六认真极为马虎,学校每次检查,总有那么几个教师,不仅不写备课教案,连学生的作业批改也是一片空白,你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吗?显然只能是低劣的。
四、教育资源启用不力。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人力,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心校超大班额与村小小班额形成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由于近年来受民办学校的冲击,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往中心校,如果学校不答应,他们就扬言要将孩子送到民办学校,如此以来,就加剧了中心校人数的猛涨,村小学生的猛减。中心校班额三年级以上一般都在75人以上,村小一般都在20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加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不说,还增加了中心校老师的工作量,一个老师教150人以上的学生,单批改150人以上的作业就要花费其多少时间。而村小教师,虽然所教的学生人数较少,但是科科都要教,节节课都要上,也还是够辛苦的。如此这些该如何来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确实是摆在我们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二是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形同虚设。学校近年来花10几万元建成的微机室、开通的现代远程教育、接通的校园网络对多数教师来说,简直是形同虚设,更不用说在课堂上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那些摆在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里的教学辅助用品很难搬到教室用一用,不少学生对封存在图书室的图书是渴望之极,但是很难借到一本。在如今课程改革的年代,拿语文科来说,一个小学生在毕业时要达到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可是那本是孩子们增长知识的书却成了一种摆设。不少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地域的限制,想扩大阅读量,但是没有书,无法解决他们的读书热望。在拿远程逃此担W虐才沤淌Φ绞小⑾嘏嘌担墒侵钡较衷谖梗姑挥猩瞎唤谠冻探逃胖士巍U庑┳试淳驼庋装椎乩朔蚜恕?/SpAN>
五、思考:优化教育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围绕“抓准找准突出问题”,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学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也算是整改措施吧。
一是加强学习。组织教职工利用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党的建设理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这既是一个教师的政治要求,也是一个教师业务素质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坚定教职工的理想和信念,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把个人生活目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目标、党的教育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加强引导教职工不断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要掌握从事教学、教研需要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正当的手段在学习时,还可以开展向身边的先进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缺编,学校将积极向上级争取名额。同时大量地引进优秀教师来我校任教。对现有的教师队伍,采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从教的责任心和能力。
三是优化学校管理。对学校现有的一些管理制度,根据目前学校的发展状况,及时召开支委会、教代会、行政会,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如今学校发展的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规章制度。
四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一是人力资源,学校将尽最大的努力,制定出一套能激发每位教职工的管理办法,尽量调动每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对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一定要强化管理力度,各分管领导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交教代会讨论决定,形成规章制度,逗硬执行。
五是加大对教学常规的检查力度。教导出要制定出一套融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办法,要让每位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在教学中,爱岗尽责,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