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星运行时间案例分析专题
《卫星运行时间》案例分析.doc"
1、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新课程的讲解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 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新课程的讲解是密切相关的。课前的复习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2、林老师在进入正题前,创设了一个什么情境?这对于教学有什么帮助?
林老师创设了的情景是:播放1970年4月24日,在四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情境和林老师的“情景解说”。这个情景的创设列出了相关的数据,首先唤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出现众多的数学算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思想,让学生充满了自豪的感情,充分的说明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是有其实际价值的。
3、林老师在讲到 114 × 21 这个式子的计算时,用了哪些策略?
林老师在讲到 114 × 21 这个式子的计算时,采用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教学组织策略。
4、林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的?
林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兴趣先提出了绕地球一圈如何计算,学生轻易的就可以解决,为学生后面出现自己的解法埋下了伏笔;接着才出现21圈,由于有了前面的认识,乘法意义不是问题,学生很容易的列出算式,于是大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计算上;接下来的估算,既完成了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大致确定了结果的范围,又拓展了学生估算的方法;然后“这说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那么能不能准确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恰到好处的小结,适时的新问题的提出,把刚刚建立的平衡打破,也勾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最后的合作、交流、汇报、比较、认同、共识,则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也就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5、你认为林老师的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林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如,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注重培养计算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提问启发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及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等方面,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整节课流程顺畅都值得我们学习。可以改进的地方: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想法才好交流,才能取得实效。第三个是汇报以后的比较环节,教师介入太多,放手教给学生,效果会更好。
第二篇:《卫星运行时间》案例分析
《卫星运行时间》案例分析
1、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新课程的讲解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
答:我认为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新课程的讲解有联系但并不是密切相关的,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抢答,调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口算过后的这些估算与新课程紧密相连,林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指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包括估算114×21得多少),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2、林老师在进入正题前,创设了一个什么情境?这对于教学有什么帮助?
答:林老师在进入正题前,创设了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情境。这个情景的创设,首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思想,让学生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也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充分的说明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学习是有其实际价值的,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3、林老师在讲到 114 × 21 这个式子的计算时,用了哪些策略?
答:林老师在讲到 114 × 21 这个式子的计算时,采用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4、林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的?
答:林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对创设情境问题的兴趣先提出了卫星绕地球8圈怎样计算,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的就能解决,同时巩固了学生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也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接着才出现21圈,这时有了前面的认识,学生很容易的列出算式,于是大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如何计算上;接下来的估算,既完成了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大致确定了结果的范围,又拓展了学生估算的方法(说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那么能不能准确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呢?”恰到好处的小结,适时的新问题的提出,把刚刚建立的平衡打破,也勾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合作、交流、汇报、比较、达成共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5、你认为林老师的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答:林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大家都知道计算课教起来会显得比较枯燥,但是林老师对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导学达标以及他的练习、拓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整节课流程顺畅。如果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前面的口算题目去掉,直接进行估算,然后追问,直奔主题。再一个是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合作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活动的重点应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
第三篇:《卫星运行时间》案例分析
1、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新课程的讲解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
答: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的新课程讲解有很大的关联程度。课前进行口算、估算及速算的复习是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引导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这个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新课程教学的难度。整个学习过程起到铺垫的作用,有效地展示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2、林老师在进入正题前,创设了一个什么情境?这对于教学有什么帮助?
答:引入正题前创设的情境:林老师播放卫星东方红运行情况的视频,并辅助介绍了卫星发射的重大意义。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成功的调动积极性,让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林老师在讲到 114 × 21 这个式子的计算时,用了哪些策略?
答:114 × 21教学讲解中,林老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并融会贯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复习旧知,迁移新知;情境教学策略:播放东方红卫星运行视频;动机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九段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完成阶段学习任务;教学组织策略。
4、林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的?
答:教学过程:首先林老师复习口算、估算及速算,并结合卫星运行与数学相关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爱国热情。其次,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方式运用多种方法求得114 × 21的运算结果。再次,经过比较不同方式的算法,由学生感悟讨论,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竖式方法的优越性。再次,确定整个教学算法,并对竖式运算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运用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并适时点拨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拓展练习,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5、你认为林老师的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答:值得学习的地方:林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使用值得借鉴。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创设情境,设置先行组织教学,并在整个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启发、引导、归纳、总结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建议:在教学导入环节过于冗长,复习题目的数值设置可直接与情境结合。在思考114 × 21教学中,应先行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可以发展个性化思维,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交流得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三位数乘二位数
马家中心校 赵荣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0÷6 72÷8 11×8 360÷9 13×3 40×6 240÷4 35×2
2、估算
28×3 11×7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卫星图。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114代表什么意思,关于卫星你还知道什么。
2.如果我们让卫星绕行三周她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快速的估计一下,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准确的时间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114×3=342 3东方红1号卫星是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那时候刚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如果卫星刚好绕行21周,卫星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呢?你能估计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那这个估计对不对呢?大家估算出来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吗,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去验算一下,具体的算出来看看准确的答案是多少?114×21=2394 4说说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解决。A:重点介绍用竖式计算
5.引导梳理过程:第一步算什么? 第二步算什么? 最后一步算什么?
6、引导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三、应用拓展
1、竖式计算:
135×45: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里面的进位乘法,同样讲明要满十进一。
54×312:此题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一般将数位多的那个数写在上面,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两个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方案及理由。
408×25:此题中间有“0”,应该重点讲解,当遇到“0”的时候怎么处理,是不是都为“0”或者进位要不要写在这里。
47×210:本题主要让学生可以从当中找到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当未位有“0”时,可以先将“0”省去,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最后在答案后面加“0”回去。
2、纠错(针对上题现的问题纠错)
3、解决实际问题(先估计,在列竖式计算)
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四、课堂小结
1、课你有那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114×21=2394(分)114 × 21 ———— 114 →114×1 228 →114×20 ———— 2394→114+228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第五篇: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马家中心校 赵荣
一、教材分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的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在以往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列乘法算式,以及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这也将为后续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竖式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0÷6 72÷8 11×8 360÷9 13×3 40×6 240÷4 35×2
2、估算
28×3 11×71 在具体的情境中先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估算一下。在交流不同策略的同时确定得数的取值范围。通过研讨和实践,我们一致认为数学计算不但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估算的策略与过程,估算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卫星图。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114代表什么意思,关于卫星你还知道什么。
2.如果我们让卫星绕行三周她需要多少时间,你能快速的估计一下,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准确的时间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114×3=342 3东方红1号卫星是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那时候刚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如果卫星刚好绕行21周,卫星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呢?你能估计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那这个估计对不对呢?大家估算出来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吗,有什么方法呢?我们去验算一下,具体的算出来看看准确的答案是多少?114×21=2394 4说说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解决。A:重点介绍用竖式计算
5.引导梳理过程:第一步算什么? 第二步算什么? 最后一步算什么?
6、引导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三)、应用拓展
1、竖式计算:
135×45: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里面的进位乘法,同样讲明要满十进一。
54×312:此题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一般将数位多的那个数写在上面,可以通过事先准备的两个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方案及理由。408×25:此题中间有“0”,应该重点讲解,当遇到“0”的时候怎么处理,是不是都为“0”或者进位要不要写在这里。
47×210:本题主要让学生可以从当中找到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当未位有“0”时,可以先将“0”省去,看成两位数乘两位数,最后在答案后面加“0”回去。
2、纠错(针对上题现的问题纠错)
3、解决实际问题(先估计,在列竖式计算)
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四)、课堂小结
1、课你有那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114×21=2394(分)114 × 21 ————
→114×1 228 →114×20 ————
2394→114+228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