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难住考生的作文题到教师职业理念
从难住考生的作文题到教师职业理念
有报道称南京2014年四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的作文题目难倒了众多考生,作文材料来源是一则新闻报导,大意是一位家长表示,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教师的身份给这位家长写一封回信。中公教育讲师韩芳晗认为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考查考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也能同时考查出考生的职业理念是怎样的,的确不失为一个精彩的题目。
同时,韩老师还提醒各位考生,现在的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科目的材料分析题,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这种综合考查考生职业理念的命题趋势,那么,如果这则材料作为《综合素质》考试的一道考查教师职业理念的材料分析题出现的话,考生应该从哪些角度作答呢?
首先,从教育观的角度,考生必须认识到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要千人一面,素质教育是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但是个性不等于时时处处都要标新立异,而是个体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及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的和谐。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与家长培养孩子“做自己”的教育目标是不相悖的。
其次,从学生观的角度,作为老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性,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白板”。教师有了这样的学生观,就能够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更好地“做自己”。
最后,从教师观的角度,考生应该认识到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与其他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合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合力。材料中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重视家长的合理诉求,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陷入讨好家长的误区,而是要发挥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从平凡到卓越,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修改后)
从平凡到卓越
——论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 赵秀坚
(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 如何让学生信任我们, 如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如何在繁琐的工作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如何从平凡做到卓越?新形势下,要求我们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超前的工作理念、正确的工作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辅导员工作,以适应当今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很平凡,却很重要,如何从平凡做到卓越,值得我们每一位辅导员思考。我从事辅导员工作已有六年,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精湛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高校辅导员队伍应该围绕国家教育部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六年的辅导员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接下来我将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出发,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习,是自我提升的唯一办法。我们辅导员队伍只有不断学习,而且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体系,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国家政策方针,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拓展工作视野,努力提高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辅导员职业能力。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第一要务,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辅导员自身必须要有坚定政治信念,要有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有一套对社会、对人生的系统的看法,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是94年、95年的,身上具备了“90后”学生的特点,学生热情、开放、充满活力,思想新潮,积极活跃。与此同时,90后学生身上也有对应他们时代的缺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我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做。
第一,从面上教育所有学生,坚持用制度与法规政策教育引导我校学生,通过常规管理、学生会议、社会实践、团日活动、心理调查、走访宿舍、谈心交流等方法,尽可能的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对“特殊学生群体”,建立档案,并重点关注学
生动向。
第二,坚持定期与学生谈心制度。每一次谈心前,我都详细的了解谈话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情况,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本着“先疏后导”的原则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交谈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坚持树立优秀学生标杆,搭建和培养一支具有较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优秀学生干部成为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利用好团学干部、学生党员、班干部这三个群体,他们来自各班级,对身边同学情况的掌握及时而准确,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个标杆可以带动一大批同学,团学干部、学生党员、班干部他们的言行具有示范效应。因此,我在工作中注重武装和培养一批思想坚定、战之能胜的优秀学干部将是我们学生工作最强有力的后盾。
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及时更新知识库,了解最新的讯息以及相关的制度法规,相关的教育知识,社会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校学生的关切点等等。这样,也给我们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让我养成了一种定期浏览新闻,国家形势与政策、学生工作网站,参与论坛,阅读期刊的习惯,使得我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团学工作各阶段的中心任务。[1]
二、关注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特殊学生群体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人群: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父
母离异学生、身患残疾学生、家庭特别困难学生、有心里疾病的学生以及厌学的学生。我们辅导员要关注特殊群体,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做好预见,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孤儿、单亲家庭学生、父母离异学生、身患残疾学生几类特殊学生我们辅导员要高度关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帮助他们端正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经济情况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人格的高低,正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以知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精神粮食来充实自己,在精神上脱贫。
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较大的群体,我校共有学生4500余人,其中贫困生有占总人数的67%左右人,几乎占据了全校学生总数的2/3。因此,关注贫困生工作也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重心所在。首先,对我校贫困生分班级进行摸底调查,分出贫困的不同程度,掌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其次,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日常生活状况,积极推荐安排他们从事勤工助学活动。最后,认真仔细地做好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贫困补助、勤工助学岗位、减免学费等工作,严格落实国家和学校对贫困学生的优惠政策,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学生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
注重女生工作,医学类院校女生多是众所周知的,我校女生占学生总人数的70%左右。我们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女生多的优势,作好女生工作。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她们谨记自尊、自重、自爱。教育她们正确地看待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同居等现象,摆正自身的位置,端正她们的生活作风,不断地给她们敲警钟。多深入到女生宿舍,跟她们聊天,做她们的大姐姐,帮她们解决一些感情困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和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4]
我们在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有效的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产生,让学生开心愉快的完成学业。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并邀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给学生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另外,我们辅导员还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思想调查、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调适和引导工作,特别是毕业生中因就业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困难的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对于这类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坚持用“爱心”解决学生的种种难题,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
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积极帮助其寻求就业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辅导员应该多关心学生,注意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地开导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四、原谅学生的错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会犯错误,我们老师也会犯错误,为什么我们可以原谅自己错误,而不能原谅学生的错误呢?我们老师在教育犯错误学生的时候,不可放大学生的错误,一味指责或是辱骂,让学生失去自信,失去尊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缺点,给学生改过的机会,教育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从“堵”和“塞”转变到“疏”与“导”。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我校学生中有很多特长生,我根据他们入学前的档案上反映的特长,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我看到了学生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同时也促使学生干部更加追求卓越,普通学生增强信心的良好势头。
五、在活动中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在活动中,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
德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2]
我们辅导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坚持以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磨练自己,培养他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六、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
宿舍是学生的另一个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宿舍文化建设是相当有必要的。对此,我在学生宿舍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爱我家宿舍设计大赛”、“星级文明宿舍评比”、“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
宝”等活动,充分利用寝室这个平台开展班级建设工作。在“我爱我家宿舍设计大赛”活动中,让每个同学都来参与,为她们共同的家添上自己的一笔,一起设计一个独特的,属于她们自己的家,这样使同学们以寝室为家的意识逐渐深化,也增强了她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星级文明宿舍评比”,使同学们以寝室为家的意识更加深化,班级凝聚力和个人竞争进取精神得到了加强,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可以演绎的舞台。通过组织同学们开展“手工制作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独立思考问题和动手能力。同学们在参加“变废为宝”活动的同时,学会了对物质的节约、环保、再利用。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之一,宿舍文化的创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最终的目地不仅仅是让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我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始终着眼于培养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好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生活方式,创造安全、卫生、优美、和谐的育人氛围,以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七、做到 “精气神”、“飞毛腿”
“精气神”、“飞毛腿”这六个字是我们学生处处长送给我们的,这六个字体现了高效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辅导员就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精力充沛,做事讲究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眼快、手快、脚快、嘴快。“精气神”在中医里面理解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
人身的三宝。“飞毛腿”的解释就是感觉轻盈,走路的速度很快。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时时刻刻以“精气神”、“飞毛腿”来要求自己。
学生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与个性优化发展的协调统一。尊重是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的工作载体,实现平等沟通,民主交流,相互理解,和谐统一。要进一步改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传统,摒弃教育管理中的“长官意识”和形而上学,创建最大限度发掘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工作新局面。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开心的。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我们就是卓越!把学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我们就是卓越!
参考文献: 【1】 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2】 严冰,李浩然。以人为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方法【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 许文英,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J】,贵州学院学报,2007,(4).【4】 赵凤伟,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安慰师范大学学报,2008,(4)
第三篇:企业励志标语_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
企业励志标语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
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正确的激励可以更好地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一提起员工激励,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涨工资或发奖金,实际上员工激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只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容易失效的一种,那如何激励员工呢?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融合经典励志口号,加上详细说明,再配以精美的背景图,是企业文化墙设计师的精心之作。在公司办公场所进行装裱,不仅能提升办公室品味,美化办公环境,更能对员工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不是不可能,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以前的人一定认为“水不可能倒流”,我们知道,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的人一定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未来的人一定会说,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从正好从西边出来”的星球的方法而已。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让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
假使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已习惯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不可能”已成为他们口头禅。那么。这样的“氛围”,也许就注定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一定会被那些不说“不可能”只专注找方法的人所淘汰。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成功是因为态度
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最关键的要素中,80%是属于个人自我取向的“态度”类因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恒心、雄心、爱心、意志力等;13%是属于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能力;7%是属于运气、机遇、环境、时间、天赋、背景等所谓的“客观”因素。
能否具备技巧,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技巧根源于态度。
能否驾驭客观因素,还是因为我们的态度,因为它根源于我们对客观因素的态度以及把握客观因素的技巧,而“技巧”已被证明属于“态度”。
成功是因为态度!让我们记住这一令人吮指回味的结论,让我们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过去、把握今天、准备未来。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决心决定成功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对一位求学者说过一句名言:要想向我学习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追求成功亦是如此。要成功,我们必须先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像我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成功来源于我要。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是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我们的命运。只有决心,才最终决定我们的成功。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每天进步一点点
成功来源于诸多因素的几何叠加。比如,今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今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今天创新比昨天多一点点;今天效率比昨天多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着去做;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住他最终的成功?一个企业,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其中的每个人每天进步一点点,试想,有什么障碍能阻挡得住它最终的辉煌?就像数学乘式中每个乘项只增加0.1而乘积将很快就会成倍增长。
竞争对手常常不是我们打败的,是他们自己忘记了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者不是比我们聪明,而是他比我们每天多进步了一点点。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太棒了
成功者都是“精神胜利”大师。古往今来,愈是成大业者,其精神的力量愈是强大。
成功旅途,失意难免,挫折难免。成功者不是没有低潮,而是他们决不会让自己在低潮中“呆”得太久。
在追求成功的旅程中,如果我们真的遇到挫折、失意,乃至是失败,让我们像永远积极思维的“牛仔大王”李维斯一样,立即大声地对自己的潜意识说一句:“太棒了!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天助自助者
一生当中,我们都在渴求机遇,然而我们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机遇,或不知道它会长什么样子。即使知道,可当机遇降临时,又常常没准备好。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了一个机遇时,又因抓不住下一个机遇,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将其不断放大,而以失败告终。
真正的机遇,绝不来源于机遇的本身,而来源于我们对机遇的定义,对机遇的认识、准备与把握。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能否抓住机遇也许就不会平等。因为,要想天助,必先自助。
这一切都在印证中国的一条古训:天助自助者!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我是我认为的我
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 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 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 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
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
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因为,我是我认为的我。我们是我们认为的我们。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无法说服别人,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那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从优秀到卓越的九大理念—我是一切的根源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我们的情绪主要根源于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一一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掌控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心情。让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
第四篇:从剧本到镜头
从剧本到镜头
每个电影创作者都会在拍摄之前设计一套自己使用剧本的方法,有些人使用故事板,而有些人则列出分镜头表或拍摄地点的平面图来指示摄影机的机位。将剧本转化成电影段落的方法有许多,你的工作方法可能与企划的不同,接下来的建议代表几种为场景设计镜头或故事板的方法,它们可以被形容为一组基于剧本,但不受限于剧本的白日梦训练。
让我们在一本假定的剧本《阿波麦托克斯》(Appomattox)上应用不同的方法,故事背景是美国内战末期李将军(Robert E.Lee)在阿波麦托克斯的法院向格兰特(Ulysses S.Grant)投降的事件。
在读过剧本多次,并且和编剧做过最后的修饰后,导演对大部分的场景应如何调度会有一整体的概念,他已经在剧本空白处写上笔记,把某个特定的想法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会把它们转记在单独的笔记本上,包括照片、草图和他搜集的其他参考素材。之后,他去拜访阿波麦托克斯法院和其他地点,并在每个地点拍摄照片。现在导演已经准备就绪,可以为每个场景逐个设计镜头。
设计镜头意味着描述动作的场面调度、景别与镜头的选择,以及摄影机的角度。如果导演使用分镜头表,它可能是这么写的:“全景,用长焦镜头压缩前景与后景,摄影机从微高角度向下俯拍联军队伍,前景有树木,摄影机摇拍一右方入镜的骑兵。”
这些都是对镜头平面和摄影特点的传统描写,然而,导演最终关心的是镜头摄影的质量如何影响场景的叙事效果。为了提高你对视觉与戏剧元素两者之间关系的注意,下面这种将传统镜头以戏剧性的词汇重新造句的练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下列四项叙述中,影像的特点与叙事的特点彼此吻合,并以问句表现。
1.影像的——摄影机摆在哪里?
叙事的——表达了谁的视点?
2.影像的——镜头的景别是什么?
叙事的——我们与景中拍摄对象的距离是怎样?
3.影像的——我们拍摄的角度是怎样?
叙事的——我们与拍摄对象的关系是怎样?
4.影像的——我们要中断或移动摄影机吗?
叙事的——我们要比较视点吗?
这些问题多少互相重叠,但逐个回答它们,是一种逼着你以新方法看事物的技巧,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如何被应用在剧本《阿波麦托克斯》节录的片段中。
镜头计划——第一稿:
在导演参观过场地两次,而且根据预算做出拍片的初步决定以后,他会做出镜头计划。那不仅仅是空想而已,他开始将场景地点的照片和其他研究素材在工作的场地上展开。接着,根据读剧本时产生的想法,做出影像表(不是分镜头表),他可以将这些内容写在卡片上,一张卡片描述一个影像。这个练习相当于自由联想,而且可以涵盖导演对角色的感觉,他们是如何站立的、他们在看什么或场地的外貌如何等。有时候相关的个人经验会浮现在脑海中,比如,导演想起小学时一次打架打输了,以及当时一位朋友脸上同情的表情,他会在卡片上记下这些。最后,导演如果会画画,他会把特殊的镜头、构图的想法或一张极小的略图都画成镜头。
镜头计划——第二稿:
现在导演要求更精确了,我们就以取自剧本《阿波麦托克斯》的范例一,来说明导演工作的一种方法。
○范例:外景,阿波麦托克斯溪北线——中午
我们正位于北军战线的后方,当整排军人看着四个骑兵举着休战的旗子在一片旷野中走过时,他们显得相当安静。其中一 位骑兵就是李将军,排成一
列的军人慢慢分开,让他们通过,士兵们转身望着李将军走向斜坡下方溪边的一排树木,有几位士兵往斜坡下走了几步,看见骑兵消失在阳光斑点闪烁的树林中。
这段描写了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的第一阶段,美国内战时的战线意味着胜与败的分界,所以当南方联盟最伟大的将军走进联军的界限后,那是个不寻常的时刻,北军知道他们正目睹历史的发生,而且可能是内战的结束。这可能是编剧的意图,即从北军的视点来看这个事件。这正是针对我们四个题目里第一个问题的有效选择和回答:表达了谁的视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镜头的景别是怎样?全景、中景或特写?或者以叙事性的词汇来说,我们和拍摄对象的距离有多远?这需要一些说明,我比较喜欢用拍摄距离来认定镜头的景别,因为这么做意味着不把镜头的景别看做是包围主体的景框。事实上景框是摄影机另一端一个三维空间的盒子,当我们看到景框的四边,我们就感觉到与主体间隔的距离。因为摄影机是我们的视点,景框的大小告诉我们与动作或主体距离有多远。在剧情片中,外在的距离表现了情感的距离,当我们讲到镜头的大小,我们实际上是讲到了银幕上动作与情感的关系。
因为导演已经决定将第一个镜头当成联军士兵的视点,所以镜头景别—情感距离就代表了士兵在情感上与李将军的疏离。他是场景里戏剧的中心,虽然士兵们可能极为仰慕他,甚至同情他,但他仍是致命的敌人。因此,当李将军经过时,导演对镜头景别-距离的选择从未比全景更近,李将军必须保持着不可理解的姿态,观众必须睁大眼看他脸上的表情,要达到这目的,距离是必要的。
现在导演再来考虑拍摄的角度,在决定了视点和距离之后,他知道摄影机将被放在等待李将军前来的士兵这一排。如果摄影机是以低角度拍摄,也许会造成实际执行上的问题,因为士兵可能遮住摄影机的视野。同时,导演考虑到这排士兵的体验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专注地看着李将军,关注对象相同。因此,摄影机应把士兵都视为一体。由于这两个原因,导演认为摄影机
高度应该是中等高度,大约是7至8英尺高。如此,镜头就能清楚地拍到李将军,同时也将许多士兵涵盖在镜头中。
最后,导演面临的是剪辑的问题(剪辑或摄影机运动),以及视点应不应该转换的问题。导演对场面的感觉是,当李将军在远处出现并向北军移动时,应是缓慢发展的,当李将军来了的话传开之后,也许可以拍几个士兵的特写镜头,但这个场景是严肃的,而且也不应该是急促的。因此,利用一个在升降机上拍摄的长镜头是个不错的选择,摄影机先向下降入人群中摄取士兵的近景,当李将军经过时再向上拉起。作出这个最后的决定之后,导演就定下了镜头拍摄的方法。
第五篇: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
我们先不深究“领导”与“管理”这两个词的内在涵义,先从直观上来看:“管理”是一个缺乏人性色彩的中性词,而“领导”则充满了人情味。不过,这并不是说“管理”不好,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管理”是“领导”的基础,“领导”是“管理”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其“领导”的企业必然在管理上是卓越成效的;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其本身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管理”到“领导”,或漫长曲折,或突飞猛进,或了然顿悟的质变过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作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其领导艺术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他的成长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血与火洗礼的质变过程。虽然“领导”与“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本质区别。“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的内在涵义不同。“领导”就是率领并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朝着某一目标前进;而“管理”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管理”是要正确的做事情,而“领导”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只要掌握特定的技能或方法,就能把事情做正确,即“正确的做事情”,这是“管理”的内在涵义;“领导”即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其核心涵义在于理性的决断、诗性的引领、愉悦的工作与融洽的协作,归根结底在于将“管理”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也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两者的受动对象不同。“管理”是对事情加以控制,甚至在事情的处理中将活生生的人淡化成推动事情进展而没有生命特征的要素;而“领导”则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充分考虑在事情处理中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才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核心。所以说,“领导”是以人为导向,而“管理”则是以事为导向。从组织成员的角度来说,“以领导为导向”,即跟随领导,自愿的采取“我要干”的主动态度,就像自觉的大雁;“以管理为导向”,即服从管理,则会采取“要我干”的消极态度,就像散漫的羊群。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就是在于让企业或基层组织从“犬”式管理转变为“雁”式领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下属的工作态度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一旦员工的主
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工作,想企业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其解决问题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三)两者的实施效果不同。“管理”的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的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焕然一新的变革。“管理”的着力点在于微观运作,而“领导”的精髓在于宏观把握。不过,从这一层面来看,有效“管理”是卓越“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细致周到而卓有成效的“精细”管理,卓越“领导”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在制定过程中,“管理”是制定计划与预算的过程——确定实现计划的详细步骤与日程安排,调拨必须的资源去实现计划;而“领导”则是确定经营方向——确立将来,通常是未来一段时期的远景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举措。在执行计划中,“管理”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相当详细地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如发现偏差,则制度计划、组织人员着力解决问题;而“领导”则在于激励和鼓舞——通过唤起员工内在的情感诉求,激励人们战胜自我,克服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或源于外部,或在于自身的各种障碍。从最终的实施结果来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领导”则会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变革,并在公司内部或员工之间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就行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
总而言之,“微观”管理与“宏观”领导二者虽然具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之间不是决然对立的。“微观”管理是宏观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宏观”领导是微观领导的深化和升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然要经历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质变,尽管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蜕变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地调整心态,不断地克服压力,不断地战胜自我。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转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达成计划的没有生命特征的必备要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方能真正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