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一般各有十几项。把这些职权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通常指的就是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的四项主要职权。一般的市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只有三类,它们没有立法权。
人大“四权”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穷尽人大的所有职权,并有交叉性,如人事罢免撤职权,属人事任免权,也属监督权范畴;有些法律性的决定,既可作为立法权的内容,又可作为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内容。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1)修改宪法。(2)监督宪法的实施。(3)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4)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6)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7)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8)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9)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10)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11)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12)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13)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1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15)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此外,还有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组成共5面 1
人员,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力。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2)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3)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4)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6)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7)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9)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10)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11)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12)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13)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14)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此外,还有罢免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力。部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还有立法权。
四、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2)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3)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4)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报告。(5)决定本行政区域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6)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7)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8)听取和审议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9)撤销乡、民族乡、镇人民
共5面
2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10)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11)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12)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13)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此外,还有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权力。
全国人大的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不容易区分,在考试中,考生往往因此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被文字表述中的“决定”“否决”等字眼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是决定权,二是对四项职权停留在识记层次,未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界定人大的四项职权:
(一)立法权。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不都是立法机关,不能把地方各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立法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二)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三)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全国人大行最高任免权。
(四)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共5面
3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其次、四项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能看文字中有没有“决定”二字。同样是“决定”,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关于国家干部人事变动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工作报告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是监督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下年度工作计划或重大事项预案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属于决定权。
再次、主要区分决定权和监督权。因为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这两项职权一区分比较明显,不会弄错。但决定权和监督权都是关于“事务”的职权,较容易混淆。一般而言,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是否批准下年度计划属于决定权。由此可知,在每年的“两会”中,人大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总的说是属于行使监督权,但对报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部分的批准则是属于行使监督权,审议预算属于决定权。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于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下面以高考真题及各地高考模拟为例进行分析:
例1.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这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C
[解析]题中的干扰点在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有考生会误选 D,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表述的是“通过的”而非“通过了”。“通过的”表明题目的侧重点在于后面的“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而再抓住“预期”这个信息点,就不难准确选 C。
例2.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共5面 4
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题中强调: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属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即“人事变动”问题,显然属于任免权的范畴,由于主体是全国人大,因而为“最高任免权”;故选B。
例3.今年,湖北省荆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在表决中,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报告未能通过。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这在荆州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在行使()
A.立法权B.质询权C.决定权D.监督权
[答案] D
[解析]从题中可得知人大常委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听取和审议并最终未通过显然属于事中监督;故选择D
简而言之,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是关于“事务”的职权(其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一般而言,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共5面 5
第二篇: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
人大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不容易区分,在考试中,考生往往因此失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被文字表述中的“决定”“否决”等字眼所迷惑,想当然地认为是决定权,二是对四项职权停留在识记层次,未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界定人大的四项职权:
(一)立法权。狭义的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广义上的立法权则指关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权力。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不都是立法机关,不能把地方各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立法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二)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
(三)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全国人大行最高任免权。
(四)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
其次、四项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而不能看文字中有没有“决定”二字。同样是“决定”,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关于国家干部人事变动的决定则是任免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工作报告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是监督权;关于其他国家机关下工作计划或重大事项预案的审查与批准的决定则属于决定权。再次、主要区分决定权和监督权。因为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这两项职权一区分比较明显,不会弄错。但决定权和监督权都是关于“事务”的职权,较容易混淆。一般而言,审议通过上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是否批准下计划属于决定权。由此可知,在每年的“两会”中,人大听取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总的说是属于行使监督权,但对报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部分的批准则是属于行使监督权,审议预算属于决定权。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于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下面以高考真题及各地高考模拟为例进行分析:
例1.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情况,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这说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C
[解析]题中的干扰点在于“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能有考生会误选 D,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表述的是“通过的”而非“通过了”。“通过的”表明题目的侧重点在于后面的“将200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左右”,而再抓住“预期”这个信息点,就不难准确选 C。
例2.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选举胡锦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A.最高立法权B.最高任免权C.最高决定权D.最高监督权
[答案] B
[解析]题中强调:选举胡锦涛为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属于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即“人事变动”问题,显然属于任免权的范畴,由于主体是全国人大,因而为“最高任免权”;故选B。
例3.今年,湖北省荆州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工作情况的报告。在表决中,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报告未能通过。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这在荆州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大常委会否决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在行使()
A. 立法权B.质询权C.决定权D.监督权
[答案] D
[解析]从题中可得知人大常委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情况的听取和审议并最终未通过显然属于事中监督;故选择D
简而言之,立法权是关于“法律”的职权,任免权是关于“人”的职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是关于“事务”的职权(其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中”或“事后”,一般而言,该事务尚未发生或执行而进行表决的属决定权,该事务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对其进行讨论审查的属于监督权)。
区分立法机关和具有立法权的机关
导引:
先对下面几个表述进行判断,检验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情况。
1、凡是立法机关都有立法权。
2、凡是有立法权的机关都是立法机关。
3、我国的立法机关是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4、在行政机关中,只有国务院拥有立法权。
正确答案是:1对、2错、3错、4错。
如果你对这几句话没有判断正确,或者不知道正确的说法是什么,那么,你就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现有观点与结论:
按照我国现行《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正确的观点应该是:
立法机关:《宪法》第五十八条和《立法法》第七条都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是立法机关。
享有立法权的机关:《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第六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第六十六条 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由此可见,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
1、国家权力机关系统(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
2、国家行政机关系统(政府及政府下设机构)的: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机关都不享有立法权。
由此可见,凡是立法机关都有立法权,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不一定都是立法机关。
这些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享有的权限大小不同,所立法律法规名称不同,法律法规的效力也不同。具体如下:
享有立法权的机关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法类别 修改宪法,制定、修改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外的其他法
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
例、单行条例 立法名称 ××法 ××法 条例、规定、办法、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大和人大常委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人大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
较大的市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
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机构 暂行条例、暂行规定 条例、规定、实施办法、规则 4级 效力高低 宪法最高(1级)基本法律(2级)3级 5级 2级(特殊法)6级 7级 6级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条例 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 规定、办法 规定、办法 规定、办法
进一步的讨论:
关于立法机关和立法权的讨论似乎到此结束,实则不然。
立法权与立法机关的内在一致性问题
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享有立法权的机关范围要大于立法机关,也就是说,有很多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为什么享有立法权,而不能称为立法机关?可能有三种解释:
1、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权,其他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依照宪法和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者根据授权,属于从属性的不完全的立法活动,所以,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可以称为立法机关。
2、各级政府的是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地方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他们的主要职责都不是立法,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立法。所以,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才能称为立法机关。
3、只有制定“法律”的机关才能叫做立法机关,那些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的国家机关只享有一定的立法权,而不能称为立法机关。
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都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种观点最具有说服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没有看到我国立法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由于大多数法律都规定的比较宽泛,缺少操作性,所以,绝大多数法律都需要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再加上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了较多的权力,可以制定较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我国的立法体系中,国务院和地方分享了更多的立法权限,甚至出现了没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就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的情况。
尤其是国务院,不但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而且在尚无法律规范的领域,国务院可以先行制定行政法规,此时,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就代替了法律的作用,具有了更高的法律效力。人大被称为“橡皮图章”和政府实际享有的较多的立法权限不无关系。
第二种观点虽然陈述的是实际情况,但是,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与“次要”是相对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除了制定和修改法律,还有很多职责,比如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等等。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未来立法在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的分量会越来越轻。所以,很难说立法就是其主要职责。所以,以此为理由说明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立法机关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种观点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立法权中的“法”和立法机关中的“法”的含义问题。二是什么是“法”的问题。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无论什么是“法”,立法权中的“法”和立法机关中的“法”的含义都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如果只有法律才能称为“法”,那么,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既享有立法权,又是立法机关。其他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就不是“法”,因而享有的也不是立法权,也不是立法机关。如果我们承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都是“法”,那么,制定这些法的机关享有的当然是立法权。至于是不是立法机关,则需要再加上“是否享有完全、自主的立法权”这一条标准,做进一步的区分,分出立法机关和非立法机关。所以,判断是否享有立法权,关键看是否能够进行立法活动。判断是否是立法机关,关键看这种立法活动是否是完全、自主的。
什么是“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的几个主要特征是: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法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法”是法,从宪法、法律,到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都是法。
而且,从我国的司法实际看,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做出的司法解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比法律还要重要。所以,从广义上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其实也是“法”,也是一种立法活动。
从我国的执法实际看,很多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的规范性更强,其实,也是广义上的“法”。
由此看来,如果从最广义的角度理解“法”,在我国实际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很多的,也可以说,在我国,凡是国家机关都享有立法权。
其他相关问题:
1、各级人大和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但并非都享有立法权,更不都是立法机关。只有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享有立法权。只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
家立法机关。
2、我国的全国人大和常委会虽然是立法机关,但从性质上看,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下的议会,只能称为立法机关,而不能称为权力机关。
3、全国人大只能修改宪法,但不能制定宪法。制定宪法需要成立专门的制宪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不能修改宪法,更无权制定宪法。
4、国务院从性质上说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最高执行机关,但是,也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即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第三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
三、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六、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七、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八、听取和审查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
九、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的工作报告。
十、撤销乡镇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一、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二、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三、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四、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第四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查中内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四)修改党的章程
(五)选举中央委员会
(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6.入党要求:
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7.民主集中制原则3、1)党员个人服从党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十八大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了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由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机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五篇:职工代表大会职权
职工代表大会职权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群众参加决策和管理、监督干部的权利机构。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1)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和经营方针、长远规划、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凭经营责任制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2)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3)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4)评议、监督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提出奖励和任免的建议。(5)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职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职工代表的权利:
(1)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2)有权参加职代会及其工作机构组织对企业执行职代会决议和提案落实情况的检查,有参加对企业行政领导人员的质询;(3)因参加职代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而占用生产或工作时间,有权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待遇。对职工代表行使民主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和打击报复。职工代表的义务:(1)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技术业务水平和参加管理的能力;
(2)密切联系群众,代表职工合法权益,如实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执行职代会决议,做好职代会交给的各项工作;(3)规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做好本职工作。
职工代表的调动、退休和罢免、撤换:
(1)代表在本企业内部调动工作,其代表资格予以保留。调离本企业的,其代表资格自行中止。代表任期未满退(离)休的,其代表资格自行中止。
(2)每个职工或原选举单位,发现代表违法乱纪或严重失职,都可以向工会提出罢免或撤换的要求。罢免或撤换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的职工会议讨论,获得全体职工过半数以上的同意。对被罢免或撤换职工代表,要及时报告企业工会,经工会讨论通过后,宣布撤销其代表资格。
(3)代表出先缺额,应及时补选。补选代表的程序和选举代表一样,由选区的全体职工直接选举产生。职工代表的培训:
(1)换届后的职工代表,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民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2)对新当选的代表,还应进行必要的“入门教育”。组织学习民主管理基础知识,职代会的性质和认为,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3)在召开职代会前,应围绕奔驰大会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事一训”。
(4)结合各自形式的培训和实践工作的锻炼,举行民主管理成果发布、知识测验、智力竞赛和其他各种形式活动,提高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职代会的列席代表:
(1)职代会根据审议问题的需要,可邀请部分列席代表参加会议。列席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正式代表的五分之一。
(2)列席代表没有代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如工作需要,可聘请参加职代会的有关民主管理小组。(3)列席代表可以是厂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技术干部、经营管理干部、有关工人,也可以是本企业的离(退休)干部(职工)、职工家属等。审议建议权:
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建议权,是指职工代表大会依法具有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民族管理权力。
1、行使审议建议权的内容和原则
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审议建议权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方针、长远规划、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凭经营责任制方案等。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建议的具体内容,也要根据《企业法》的精神和有关心的政策、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新的内容。如国有、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特别是职工经济补偿和职工安臵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才能向上级政府有关部门报批。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出台的《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2月1日施行),还明确规定国有产权转让要尊重职工的发言权,强调产权转让要听取转让标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臵等事项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2、行使审议建议权的程序
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的审议过程,实际上是科学的决策方案选择过程。由于对决策方案的了解不够,而时间又短等原因,因此效果不够理想。根据这一情况,目前不少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审议程序:
(1)在经理提出决策意向和草拟决策阶段积极参与。当经营者对生产经营重大问题有某项决策意向时,可以通过厂情发表会等形式把决策意向及有关情况向职工群众作较为详细的说明,然后由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小组组织职工代表进行讨论和论证,并向经理提出决策意向的建议,帮助经理确定或者修正决策意向。经理决策意向确定后,由行政业务部门起草方案。
工会参与起草工作,反映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草案形成后,送交工会,由工会发动和组织全公司职工讨论,为经理修改决策草案 献计献策。
(2)在正式召开职代会前脚全体职工代表提前审议。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在正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前一至二周发给全体职工代表,使职工代表有充足的时间去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并进行充分的思考。也可以通过提前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或职工代表组长会议等形式,先由经理作重大决策的报告,详细介绍涉及决策方案的有关情况,然后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如有可能,还可采取提供两个以上方案,请职工代表在审议过程中进行比较和选择。经理制定的涉及生产经营的专项重大决策方案,应由职工代表大会的有关专门小组进行专题审议。
(3)职工代表大会对决策方案认真审议并形成相应决议。在正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的依据和采纳职工代表意见和建议的情况。工会工会主席还可以作讨论审议情况的报告。然后各职工代表组组织职工代表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做出相应决议。
(4)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开展经常性的民主管理活动。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决策方案的实施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主管理活动,如民主咨询、职工代表视察等,吸引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作出贡献,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3、行使审查同意或否决权的程序
为了确保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好审查同意或否决权,要求制定并遵循具体的审查表决程序。
(1)拟好草案。职工代表通过事先参与草案 拟定,能够对需要审查表决的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履行这一职权。职工代表参与拟定草案,可以分两个步骤:一是行政拟定有关议案(草案)前,应向企业工会通报情况。工会和职代会有关专门小组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行政部门或经理交换意见。二是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之前将草案发给职工代表,由工会或职工代表组组织职工代表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此基础由工会主持召开职工代表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系会议,对代表们提出的意见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转交企业行政。
(2)审查方案。审查方案是行使审查同意或否决权的中心环节。一般可分三个步骤:一是行政根据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并就草案内容及修改情况向大会进行说明;二是职工代表组长组织职工代表讨论审查,主席团汇集职工代表的审查意见,进行整理,然后向经理或者有关部门提出,再作进一步修改;三是有关部门进行修改后,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查,进行表决,如经审查同意,则经理公布实施该方案;如被否决,则不得公布实施。
(3)修改方案。这里所提的修改方案,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被职工代表大会否决的方案,企业行政可重新进行修改,并提交本次或下次职工代表大会重新审查;二是指大会审查同意后的方案,如企业行政要求修改,则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或授权职工代表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协商处理,但须向下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予以确认。
4、行使审议决定权的程序
审议决定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是职工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它所审议决定的内容,都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行使审议决定权的程序是:
(1)制定方案。工会组织职工代表与制定有关涉及职工生活福利事项的方案。其主要步骤是:一是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经理提出有关职工生活福利事项的初步意见和建议;二是经理在接到工会提出的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意见和建议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意向,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工会,进一步听取职工的意见;三是企业行政有关部门,按照经理和企业工会协商一致的意见,请企业工会和专门小组负责人一起参加制定相应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四是有关职工生活福利是草案制定后,企业工会组织职工进行讨论,专门小组搜集整理职工的意见后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的方案由工会召集职工代表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是否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2)审议决定方案。其步骤包括:一是在正式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之前,企业工会将准备提请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决定的方案发给职工代表,让他们提前审议,请他们充分考虑并征求所在单位职工的意见;二是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正式审议决定时,由经理或行政有关部门介绍方案的具体情况,然后经职工代表充分讨论,在各方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时,再进行正式表决。(3)监督实施。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决定的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应由企业行政负责实施。企业工会和有关专门小组要定期检查、督促,促使已经决定项目的顺利完成。企业行政要在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实施情况。
5、民主评议干部的程序
民主评议干部的方法很多,如口头评议、书面评议,但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1)制定方案和思想动员。制定的方案应包括:指导思想、评议内容、评议范围、评议方法、组织领导、时间安排等。制定评议方案,要征求党组织和行政的意见,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方案制定后,要根据方案的要求,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要分别召开干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思想动员,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具体要求。要召开评议干部专门小组会议,主要强调民主评议干部的纪律。
(2)干部述职和民主评议。干部述职,主要是被评议的干部要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并且按分管工作系统,向所在单位、部门的职工代表(或全体职工)作述职报告。厂级领导应向全体职工代表述职。干部述职后,职工代表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民主评议。厂级领导干部由全厂职工代表评议,中层干部由本部门职工代表或职工评仪。综合部门可适当扩大参与评议的人员范围。评议厂级干部时,可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参加。
(3)调查核实和总结评定。调查核实工作,主要是对评议中群众提出的重要问题和有分歧的意见,要调查核实。这一程序是民主评议中的重要环节,是实事求是地评议干部的关键步骤,必须慎重进行。否则,会影响民主评议干部的效果。
总结评定工作,是评定监督干部专门小组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把职工和职工代表对干部的评议意见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对被评议干部进行全面评定,写出评语,同时确定其测评等级。总结评定后,一般采取民主生活会或个别谈话以及其他形式,将评议结果与被评议干部见面。应允许本人提出问题或不同意见。(4)结果处理和公布结果。结果处理工作,是指评议干部领导小组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提出有关干部的奖惩、任免的建议,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干部提出奖惩任免建议,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建议必须有理有据,并经全体职工代表过半数以上通过。通过的建议是按被评议干部的管理归属上报。有关方面接到职代会对干部的奖惩、任免建议后,应认真调查研究,及时给予答复。公布结果工作,是指按被评议干部的评议范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由评议监督干部专门小组公布评议结果。公布结果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利于鼓励先进,激励后进。
民主评议结果公布后,被评议的领导干部要根据评议意见制定个人整改措施并写出报告,交主管部门。
(5)评议工作总结。评议工作总结,是指评议干部领导小组向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的情况报告,并通报干部的整改情况。
职工代表大会在行使评议监督权时,要加强对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取得党政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充分发挥专门小组的作用,各方协调配合,共同搞好工作。
6、民主推荐或民主选举厂长的程序
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推荐或民主选举厂长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1)组织准备。一是企业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民主推荐或民主选举厂长的决定;二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企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民主推荐或选举厂长的实施方案。
(2)思想发动。一是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宣传企业主管部门关于民主推荐或民主选举厂长的决定和公布民主推荐或民主选举厂长的方案;二是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干部职工以主人翁姿态,积极、认真、严肃地参加民主推荐或民主选举活动。(3)推荐和选举。一是搞好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工作;二是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使全厂职工更好地了解候选人情况;三是进行信任投票或民主选举,信任投票和选举应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4)选举结果处理。一是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选举结果;二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企业上报的选举结果,及时批复或任命。
职工代表大会的上述职权,是《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明文规定的,体现了保护职工权益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