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
【摘要】聋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屡屡在媒体上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不解。聋人犯罪作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文章通过个案来分析,得出其道德教育不够,导致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好,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道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听障儿童进行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犯罪,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聋人;特殊教育
聋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把这种现象放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探讨、研究。再者我们要在了解聋人、理解聋人,并走进、融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仅仅站在常人的立场上去分析、研究,恐怕只能是一鳞半爪、一叶障目。
我们都知道聋人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根据很多聋人犯罪的真实案例来看,聋人犯罪属侵财型,大多采用偷盗、抢劫等方式,应该说暴力倾向不明显,属于低级犯罪。他们采用的具体办法大多是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盗走钱物。如在车站拎包:先有数名聋人用手语夸张交谈,转移候车人的注意力,另一聋人趁机拎走旅客的包;也有专门窃取外地车的拍车聋人,当外地车进入城区等候红灯的时候,就有聋人上前拍车门,以手指车后胎,司机以为车胎有问题,忙下车查看,另一聋人立即打开车门取走车上的包或者贵重物品;有的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几个聋人缠住营业员,其余聋人趁机撬开钱柜盗窃。聋人一般选择停靠在路边、酒店、宾馆等处的豪华小汽车,击碎车玻璃,盗走钱物。还有的直接在汽车、地铁、商场、车站等处,直接偷窃,形式不一而足。
实例分析:
我曾经在一所盲哑学校实习。因为经常有聋人犯罪后被抓,民警审讯时有沟通困难,所以带到盲哑学校找老师帮忙,我也曾帮他们做过翻译。
小杰,现年24岁,聋人,1996入学,就读于盲哑学校,2004年因为家庭困难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根据我的了解,小学阶段他机灵聪明、比较老实,学习成绩优异。虽然时常“小打小闹”,但老师还是比较喜欢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桀骜不驯,经常旷课上网,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经常拿同学的书本和其他东西,变成了学校出名的“问题学生”。2004年9月,因为家庭困难,小杰的爸爸在没有和学校打招呼的情况下将其带到广州打工去了。
通过交流我知道:他辍学后只跟着父亲打了一个月工,就偷偷溜走了。他先后到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全国大城市认识了一些跟他一样的聋人,他们一起作案,偷东西,然后将偷来的东西换成钱。很明显,小杰走向社会后变成了一名盗窃犯,变成了危害社会的人。根据小杰自己所说:偷来的东西很值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他说自己家在农村,以后想在城市做生意,需要很大一笔钱,偷盗赚钱快一些。当审讯的民警问他知不知道偷东西是犯法的,他为自己辩解道自己只是小偷小摸,从来没有敢拿着刀子去抢别人,没有伤害到别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杰并没有完全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他的法律知识的淡薄最终使他走上了这条路。
小杰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他对于道德认识不足。有人格障碍的聋哑青少年在道德上犯错误往往与道德认识不足有密切联系。这种道德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这些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这些都是因为他的道德教育太薄弱。很多聋人都是因为自身缺陷,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缺陷,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聋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上,还没有专门为盲哑人编写,供盲哑人使用,适合聋哑人身心特点的相关的教材。对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很难上升到完全掌握道德要求的层次。学生只是按照道德教育课程所要求的对于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道德教育课的真实意义。学校应配备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道德教育课,将培养健全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用聋哑学生在校时学习和遵守道德,走向社会后能够严于律己从源头上减少犯罪。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伦理学方面来讲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养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①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良好的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聋人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步入社会后工作等等各个方面都会需要到这些必要的知
识。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于聋人而言,学习道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素质,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重大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能增强个人修养。
2.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正确面对社会存在的现实,理性的处理所面对的问题。
3学习思想道德课程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聋人身心全面的发展。
道德教育的方法:
对于听障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聋人的时候。要针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有别于正常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正常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与正常儿童有相同的趋势。但听觉障碍儿童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的发展停留在第二阶段的时间较长,即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他们主要是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的。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再者,听觉障碍儿童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例如,反映商品交换的概念“买”,其含义是“拿钱换取东西”,只有货币与物的交换才能成为“买”。而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把它扩大到“所有用货币交换的场合”,这是概念的扩大;有的听觉障碍儿童认为“粮食”就是“大米”,这是概念的缩小。此外,听觉障碍儿童分类事物时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功用。②
在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还应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尽早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还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③
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很好的道德自律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时要区别于文化课程的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10.2
②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③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修订版
第二篇: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论文i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听障儿童道德教育
【摘要】聋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屡屡在媒体上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不解。聋人犯罪作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文章通过个案来分析,得出其道德教育不够,导致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好,法律意识的淡薄,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道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听障儿童进行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犯罪,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聋人;特殊教育
聋人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把这种现象放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探讨、研究。再者我们要在了解聋人、理解聋人,并走进、融入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仅仅站在常人的立场上去分析、研究,恐怕只能是一鳞半爪、一叶障目。
我们都知道聋人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根据很多聋人犯罪的真实案例来看,聋人犯罪属侵财型,大多采用偷盗、抢劫等方式,应该说暴力倾向不明显,属于低级犯罪。他们采用的具体办法大多是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盗走钱物。如在车站拎包:先有数名聋人用手语夸张交谈,转移候车人的注意力,另一聋人趁机拎走旅客的包;也有专门窃取外地车的拍车聋人,当外地车进入城区等候红灯的时候,就有聋人上前拍车门,以手指车后胎,司机以为车胎有问题,忙下车查看,另一聋人立即打开车门取走车上的包或者贵重物品;有的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几个聋人缠住营业员,其余聋人趁机撬开钱柜盗窃。聋人一般选择停靠在路边、酒店、宾馆等处的豪华小汽车,击碎车玻璃,盗走钱物。还有的直接在汽车、地铁、商场、车站等处,直接偷窃,形式不一而足。
实例分析:
我曾经在一所盲哑学校实习。因为经常有聋人犯罪后被抓,民警审讯时有沟通困难,所以带到盲哑学校找老师帮忙,我也曾帮他们做过翻译。
小杰,现年24岁,聋人,1996入学,就读于盲哑学校,2004年因为家庭困难辍学,未能完成学业。根据我的了解,小学阶段他机灵聪明、比较老实,学习成绩优异。虽然时常“小打小闹”,但老师还是比较喜欢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桀骜不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经常旷课上网,逞强好胜,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经常拿同学的书本和其他东西,变成了学校出名的“问题学生”。2004年9月,因为家庭困难,小杰的爸爸在没有和学校打招呼的情况下将其带到广州打工去了。
通过交流我知道:他辍学后只跟着父亲打了一个月工,就偷偷溜走了。他先后到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全国大城市认识了一些跟他一样的聋人,他们一起作案,偷东西,然后将偷来的东西换成钱。很明显,小杰走向社会后变成了一名盗窃犯,变成了危害社会的人。根据小杰自己所说:偷来的东西很值钱,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上千元。他说自己家在农村,以后想在城市做生意,需要很大一笔钱,偷盗赚钱快一些。当审讯的民警问他知不知道偷东西是犯法的,他为自己辩解道自己只是小偷小摸,从来没有敢拿着刀子去抢别人,没有伤害到别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杰并没有完全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他的法律知识的淡薄最终使他走上了这条路。
小杰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他对于道德认识不足。有人格障碍的聋哑青少年在道德上犯错误往往与道德认识不足有密切联系。这种道德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这些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这些都是因为他的道德教育太薄弱。很多聋人都是因为自身缺陷,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缺陷,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在的聋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上,还没有专门为盲哑人编写,供盲哑人使用,适合聋哑人身心特点的相关的教材。对聋哑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很难上升到完全掌握道德要求的层次。学生只是按照道德教育课程所要求的对于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道德教育课的真实意义。学校应配备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开设道德教育课,将培养健全的残疾人作为教育目标,使用聋哑学生在校时学习和遵守道德,走向社会后能够严于律己从源头上减少犯罪。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伦理学方面来讲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养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①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良好的道德认识和法律意识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聋人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步入社会后工作等等各个方面都会需要到这些必要的知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识。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于聋人而言,学习道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素质,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有重大意义:
1.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能增强个人修养。2.学习思想道德课程可以使聋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正确面对社会存在的现实,理性的处理所面对的问题。
3学习思想道德课程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有利于聋人身心全面的发展。
道德教育的方法:
对于听障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聋人的时候。要针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有别于正常儿童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正常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与正常儿童有相同的趋势。但听觉障碍儿童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的发展停留在第二阶段的时间较长,即表现出更多的具体形象性。他们主要是依据头脑中的表象或表象的联想来思考的。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却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再者,听觉障碍儿童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例如,反映商品交换的概念“买”,其含义是“拿钱换取东西”,只有货币与物的交换才能成为“买”。而听觉障碍儿童可能把它扩大到“所有用货币交换的场合”,这是概念的扩大;有的听觉障碍儿童认为“粮食”就是“大米”,这是概念的缩小。此外,听觉障碍儿童分类事物时不是按照事物的本质,而是依据感知的特点、生活的情境或物体的功用。②
在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还应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尽早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小学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还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③
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很好的道德自律能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在教育时要区别于文化课程的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理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10.2 ②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③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修订版
第三篇:听障儿童性格特征
帮助听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摘要:听障儿童除了听觉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为帮助听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应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关键词:听障儿童、自卑、帮助、克服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来源于儿童时期,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消极影响。
听障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心理,他们因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致聋而无法聆听,他们的自卑心理通常表现为胆怯恐慌、内向、不敢自己选择、不愿与别人交流等等。
一般情况下,听障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显而易见就是他们的听力损伤或残障;心理方面:父母的态度、学校环境和社会固有的观念,这些因素就使得这些孩子慢慢形成了胆怯自卑的心理。听障儿童的自卑心理主要由于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就要通过后天环境因素入手,听障儿童的自卑心理是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教育来预防和克服的。那我们该如何来帮助听障儿童预防和克服自卑心理呢?
一、学校、教师的帮助:
(一)、倾注爱心及时表扬
爱是一副良药,爱是一种感情。听障儿童虽然听力上有了保障,但他们的感情同正常孩子是一样的,甚至比正常的孩子更为敏感。听障儿童每做一件事,都急于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情会得到老师怎样的评价,为了满足孩子这种心理,平时应对听障儿童日常生活学习进行细心观察,对于进步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表扬的方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一种赞许的微笑,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语言上得称赞,可以是孩子喜欢的零食或玩具,也可以是在班级中树立榜样行为。总之,应根据孩子自身的需要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表扬。
可以是在他们的小额头上贴一颗小五角星;可以是他们击掌说一声“耶”;还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积极的表扬能让孩子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心情愉悦,在表扬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自信开始建立起来。
(二)、鼓励孩子 表扬自我 有些听障儿童在私下里活泼开朗,可是在陌生人的面前却表现出害怕、胆怯的心理,同时上课时,总是挑后排的位子来坐,针对这个现象,在上课时,可以安排他们坐在前面的位子,并让他们经常回答简单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对简单问题的正确回答则会让她觉得自己表现突出,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了。
(三)、发挥长处回避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应十分注意让孩子回答他们擅长的问题,答对了就让全班的小朋友为他鼓掌。让他们不断去认识自我,不断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做到扬长补短,把自卑心理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样,他们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很棒的、是受老师的关注的,也能够充分的悦纳自己。
(四)、引导孩子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就有可能意味着孩子有一些自卑或胆怯。有些听障儿童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眼神总是在躲避、不敢与人进行眼神的交汇。与这些孩子刚接触的时候,可以经常抱抱他、亲亲他并且让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来拥抱他,让他感觉到我们大家都是对他很友善的好朋友。在他对大家逐渐产生信赖以后,就慢慢引导他看着同伴说话,再到后来引导他睁大眼睛,在与他人说话时也要注视别人。在一点一滴的改变中,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
二、父母、家庭成员的关心:
(一)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对孩子要求要适当,不能过分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家长鼓励孩子当自己感到信心不足时,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我一定能成功,我最棒等”。
(三)引导孩子使用小目标积累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听障孩子容易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把自己取得的成绩淹没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心理上常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因此,家长应积极地引导孩子将大目标不断地分成无数的小目标,引导孩子不断实现小目标,从已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
(四)驱逐孩子心中失败的阴影
听障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而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父母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并给与正确指导。常见的方法有:1.帮助孩子正视失败将其视为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2.帮助孩子将不愉快的事彻底遗忘或者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五)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卑的听障儿童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并交个他们一些实用的交往技能。
(六)尊重孩子的自信心
听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容易自卑,因此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家长应多关心、体谅孩子,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对孩子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就好,这样有利于孩子排解消极情绪,增强自信心。
三、广泛集聚社会力量:
人是社会的人,听障儿童同样如此。在社会中应让自卑的听障儿童参加社会活动,用眼睛和纯洁的心灵去体会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教育无需专门进行,只需要与社会生活本身结合起来,寓教于日常生活中。社会各界应充分关注自卑的听障儿童,给于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总之,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幼儿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但只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帮助他们预防和克服自卑心理。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要以爱心为桥梁,以多种教育方法为指导,在发展孩子语言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为听障儿童的未来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
第四篇:听障儿童家长注意事项
家长应如何面对听障儿童这一现实呢?
1、做一名理智型家长:面对听障儿童,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家长的听障儿童,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
2、切莫盲目求医,错失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到处乱求医,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精力、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载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的时机。
3、家长一定要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4、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或早植入人工耳蜗,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听障儿童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5、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听障儿童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听障儿童,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6、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听障儿童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7、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为听障儿童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听障儿童心理的变化。
8、家长要和康复机构密切配合,学习专业的康复知识
当孩子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要和康复机构密切配合,多向孩子的单训老师请教,在每个细节上保证孩子的康复效果,众所周知,父母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孩子的康复效果。
9、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学习听力和语言的关键期 三岁之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戴上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往往康复的效果接近正常儿童,甚至比健听儿童更优秀。
10、家长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康复老师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康复就够后,对孩子的康复只是生活上的照料,把康复的重任全部推到了自己孩子的康复老师身上,孩子一旦没有进步就指责老师,或者会因为一点小事乱发脾气,如果这样的家长连自己孩子的贵人都不尊重,怎么能把孩子康复好呢?
第五篇: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康复训练技巧
听能优先:基本方法是声音先于物品出现。我们在出示玩教具前,与玩具相关的声音和短语要先出现,并且多次的重复。在声音出现时,老师和家长要尽量生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声学强调: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声音通过声学能量上的突出,使他比其他词汇听起来更加响亮和突出,更便于听障儿童听到。一般声学强调的技巧有:加强关键词、在关键词前面停顿、拉长关键词发音、耳语或大声说出关键词、重复关键词。
听觉三明治:简单地说就是“听——看——听”,具体有以下情况:教导者就某件物品出现之前先以听能优先,输入语言;然后,出现物品加以语言输入;再收走或把它放在某一范围中,继续描述物品让孩子听,看孩子能否聚焦到此物品。即以听开始,最后再回到听。
破坏性行为:在教学中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设计一些违反常规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发展表达性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它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技巧。比如喝水没有杯子,吃饭没有勺子,看看孩子的反应。
平行谈话:教导者用陈述句描述儿童专注的焦点或正在做的活动,例如宝宝拿着棒棒糖在用力撕糖纸,教导者可以帮助宝宝表述出来:“宝宝在撕糖纸哦,好漂亮的糖纸,小手撕一撕,撕一撕糖纸……”;
自言自语:教导者用陈述句表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宝宝将糖纸给老师,老师说“谢谢宝宝给我糖纸,我把糖纸撕一撕,用力撕一撕,糖纸撕开啦……”。
超语段:即抑扬顿挫的说话。包含音长(声音的长短),音强(声音的大小),音高(声音的高低),四声(1、2、3、4声及轻声)。可以表达情绪,强调事实,表示疑问等。
轮替:是一种互动及会话的基础。在轮流的过程中所用的语言有“还要”、“给你”、“换我”、“等一下”、“好了吗”等。发展轮替游戏对幼儿也是一个很好的强化活动。简而言之,每个人都需要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转换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