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务犯罪防治
职务犯罪防治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一、职务犯罪的危害性
(一)犯罪的直接后果十分严重
由于职务犯罪都是具有一定权力的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且这些人手中握有权力,能直接地、从表面上看来是合法地犯罪,因此犯罪比较容易得逞,这更会助长犯罪心理,实施更大的犯罪。近几年,我国职务犯罪一年比一年多,要案涉及的犯罪数额一年比一年大,都说明了这一问题。象胡长青、成克杰等罪犯贪污的数目之大令人震惊。职务犯罪直接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职务犯罪毒化社会空气,腐蚀人的精神,使人道德沦丧
职务犯罪最大的危害在于对人的精神危害,对社会的腐蚀。职务犯罪多数表现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权力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追逐的热点,并且对权力的认识产生了扭曲。一些人追逐权力,是为了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私利,这样就形成了花钱买官,以权挣钱的恶性循环。
二、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找准职务犯罪的原因,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了解职务犯罪是如何发生的,才能使我们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积极的效果。
总的看来,我认为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没有完全摆脱贫穷与落后,我国的平均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掌握职权的个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追求个人享受,便滥用手中的职权,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另外,社会分配不公也是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不高。在社会上,从事商业的人员甚至个体摊贩,他们每月的所得,是公职人员工资的几倍,一些担任公共职务的人员发现有的人生活优裕,心理就失去了平衡。当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工资收入来达到别人的生活水平时,便利用出卖手中的权力,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便由此产生。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有关行政,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仍存在不少漏洞与不足,这就为有关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实施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预防有关人员的职务犯罪,国家实行了许多相关的制度,如法律监督制度、纪检监察
制度。这些制度对于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起到了很好作用,但它们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从而为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
(三)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职务犯罪的存在与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影响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
1、特权思想。
中国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 的观念;权力总是与某些特权人物、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员,都是人民公仆。但是一些人由于受封建特权思想流毒影响,在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之后,不思如何廉洁奉公,为人民做贡献,而是想着如何利用权力捞取个人好处,如何作威作福。这种人只要有适当机会,便会滥有职权,谋取私利。
2、拜金主义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金钱至上的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抬头,甚至对一些从事公务的人员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恶劣影响。一些人视金钱为一切,崇尚“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腐朽论调,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得到金钱,他们利用职权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或者滥用权力营私舞弊,非法经营、堕落为社会的蛀虫。
3、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一些人经受不住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腐蚀,盲目追求资产阶级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方式。并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为满足自己贪欲,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利用职务贪污、挪用公款或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最终蜕变为社会渣滓。
4、个人因素
如果担任公职的人员自身素质低下,也容易造成职务犯罪。个人品质的不同,在同样条件下,有的人廉洁奉公、秉公执法,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终生;而有的人则贪赃枉法、假公济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文化素质高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思想觉悟,往往能够抵御各种不良的诱惑和侵蚀,文化素质低下,则一般容易为眼前利益所迷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份和权力的性质,从而走向职务犯罪的道路。
除此以外,外界的利益诱惑有时候也对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公职人员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有一些人,为了非法目的,用金钱物质等利益,对其进行诱惑,让其一失足而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也是一个不良诱因。有的人原来不敢实施违背职责的行为,怕受到法律制裁毁了自己的一生,并累及家人。但后来发现很多人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并没有受到法律追究;有的人虽然案发了,但判得很轻等。经过盘算便不再害怕触犯刑律,也开始利用职务之便牟取非法利益,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大利益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实际上也是对实施犯罪的一种宽容。
三、如何预防职务犯罪
要真正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必须逐步铲除滋长职务犯罪的各种土壤,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职务犯罪的各种机会。
首先,我们公职人员自己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要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拒绝拜金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毒害。第三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爱好,拒绝腐蚀,让行贿者无机可乘。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完善的立法是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实施职务犯罪的犯罪分子钻改革的空子,很多情况下是钻政策规定的空子,导致一些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惩治。严格执法,防止职务犯罪的人逍遥法外。还要排除干扰,坚决打击职务犯罪。由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在查处职务犯罪时往往会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对确已构成犯罪的,要依法处理。建立和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对职务主体的监督制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各方面的监督中需要加强的有两个,一个是新闻监督。新闻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舆论工具,把有关人员违法犯罪的“丑闻”,向社会曝光,这无疑是对滥用职权或者利用职权进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种有力遏制。这也可以使那些潜在的犯罪人,加强戒心,不敢肆无忌惮地实施职务犯罪。另一个是社会监督。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的一种监督。我国目前一些公务行为的透明度还不高,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知之甚少,因此限制了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为了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方便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应当尽力扩大职务行为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发挥作用。
第二篇:浅析职务犯罪及其防治
浅析职务犯罪及其防治
摘要从职务犯罪的构成,职务犯罪的危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引发了对职务犯罪防治的思考。作者认为,可以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人民群众舆论监督,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等多个方面来遏制职务犯罪的产生。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职务犯罪案件伴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增加,且大案要案层出不穷,犯罪金额不断上升,涉及范围愈加广范,同时出现不少有组织的犯罪、智能化犯罪,这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职务犯罪的含义
职务活动必定由特定的部门交由具体个人来实施,或是依据法律法规直接从事,或是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从事。按理来说,其相关工作人员都必须从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家负责,人民负责,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但是,该权力在偶尔会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加之其它内在外在因素,由此便可能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触及刑法,构成犯罪,就是通常所说的职务犯罪。所以,职务犯罪主要是指掌握了一定国家公共财产、行政人事关系等多种实权的国家公务人员滥用职权、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侵犯公共利益的犯罪。其行为严重违反法律规范,违背“程序合法实体公正”的要求,直接影响了行使职权的客观公正,亵渎了公权力的尊严,而且损害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荣誉和形象。在刑法的各中职务犯罪构成中,又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较大,作为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职务犯罪的危害
职务犯罪,有别于其它的刑事犯罪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便是它的犯罪主体为国家公职人员,因此,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国家政治方面的影响: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在其行为过程中,其代表的是国家行为,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人民群众服务。若在此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违背了其职务活动的宗旨,甚至把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了牟取私利的工具,滥用国家权力,便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造成严重破坏,这将直接损害人民政府的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度,严重时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正因为国家管理各项事务是通过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来实现,其符合相关规范的职务行为便是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未能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必将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到国家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2)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都有其利己主义动机,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而其收益便是从他人、集体或者国家那里获得的非法利益,其中包括直接贪污、盗窃、侵占的国家财产,间接收受的他人贿赂等。攫取社会公共财富,大搞权钱交易,按权力大小分配社会财富,使权力介入市场,导致资源人为紧张,增加流通环节的阻力,人为增加生产成本,而这些行为,必将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和流失,破坏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造成市场经济的失控或混乱,影响投资环境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3)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当腐败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必将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社会环境,人们的精力便不能用来搞好本职工作,产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等各种现象,腐蚀人的精神,使人们不是奋发进取,而是道德沦丧、社会奢靡,吃喝嫖赌、追求享乐,并形成恶性循环,这将极不利于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及遵纪守法。职务犯罪的防治
职务犯罪从各方面危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引发腐败现象的产生,减少因腐败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及社会冲突,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成果,就必须与腐败行为进行长期的斗争,标本兼治,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群众监督,深化市场改革,同时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多方面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
3.1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立法方面。从近几年的职务犯罪的案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的职务犯罪智能化愈加明显,在犯罪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性,犯罪证据不好掌握,同时刻意规避法律,钻法律的漏洞,相对于现今的职务犯罪,在法律的滞后性也较明显,所以,必须切实加强预防和处理职务犯罪的立法,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程序法和实体法多方面遏止职务犯罪的发生,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2)执法方面,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执法的过程中不能畏惧权势,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地去执行,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做到程序合法,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依法严惩。
3.2 加强监督机制
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在工作分工的过程中,注意考虑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细化工作权限和职责,同时应对各人员在工作进行相互制约,提高工作中的透明度,同时做好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
(1)内部监管。做好国家权力行使机关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或相互制约部门及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工作,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作用。在廉政建设工作上既要做好反腐工作,又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热点岗位人员的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监察干部任用的考察,对重大事项全程跟踪监督,当工作中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监督,以利于公平公正,防止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发生。
(2)外部监督,很多大案要案的侦破起初都来源于群众的发现和举报,加强人民群众及公共媒体的外部监督是防治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外部监督,就必须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并同时保证为各种监督方式提供畅通的监督渠道,如群众信访、上访、举报和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同时消解因大规模、长时间信访、上访、举报给群众和基层干部带来的负担和怨气,消除群众对党和国家日益产生的信任危机,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反馈,并切实将人民群众对贪官的抨击转化为有组织制度的调查取证。
3.3 深化市场改革
现今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必须明确政企分开的涵义,构建以企业为本,以政府服务为主的新型政企关系。防止因政企不分,或违背市场经济秩序,所引起的职务犯罪。在工作中,必须严惩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对经济秩序的监督检查,促使市场管理部门严格履行职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办各类贿赂案件。以权钱交易多发、易发领域作为检查重点,既查受贿行为,也查行贿行为。结合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做到权力和利益分离。
3.4 加强思想认识教育
职务犯罪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传播性,在对待职务犯罪的问题上,不单要从法制、体制上找原因,更要防患于未然,在思想源头上消除腐败的滋生。所以,必须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经常对公职人员进行思想认识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其人民公仆的角色,正确认识腐败对自身及社会的严重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大局、廉洁奉公,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适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开展学习讨论,进行法制教育,真正使公职人员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收到入脑入心的功效,同时增强廉政文化在公职人员中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拓展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舆论覆盖面,营造有利于廉洁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红.科学制约公共权力是反腐败的治本之路[J].湖南社会科学,2003.[2]刘志坚.论腐败产生的制度原因及法律对策[J].安阳大学学报,2003.[3]刘海峰.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与反腐败――经济法功能新探[J].当代法学,2002.[4]吴丕.“腐败排行榜”与中国反腐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第三篇:探析职务犯罪轻刑化及防治对策(一)重点
探析职务犯罪轻刑化及防治对策(一)
论文关键词:职务犯罪 量刑标准 防治对策
论文摘 要:近年来,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量刑出现了明显的“轻刑化”态势,社会各界反映强烈。职务犯罪轻刑化,导致执法公信力的缺失,有损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斗争的信心,危害长期以来业已取得的反腐成果。
据报道,2005年至2009年6月间,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7%,而同期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抗诉数,却仅占职务犯罪案件已被判决总数的2.68%。另据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受理职务犯罪案件共计49627件63901人,其中移送审查起诉33024件42951人,不起诉人数和不起诉率连续两年下降,无罪判决率降至7年来最低。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现象已日渐突出,此类案件适用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比率远远高于一般刑事案件。职务犯罪轻刑化,容易引起群众对法律和执法的不信任,导致执法公信力的缺失;职务犯罪轻刑化,无疑会削弱对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影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化;更重要的是职务犯罪轻刑化,有损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反腐斗争的信心,危害长期以来业已取得的反腐成果。
一、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的成因
首先是立法自身存在缺陷。1.刑法对职务犯罪处罚规定的量刑幅度过宽,对法律的适用没有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导致法官在量刑时自由裁量权较大。比如《刑法》第383条、386条规定了对贪污、受贿犯罪的处罚,数额在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幅度宽,这给缓、免刑“创造”了条件,也给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量刑提供了过大的活动空间。2.固定数额的量刑标准滞后于现实需要。这种固定数额的量刑标准容易造成实际上的量刑不公,且现行刑法自修订以来至今已有多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使立法时确定的数额标准已不能及时体现业已变化的现实社会危害性程度。3.法定的缓刑条件仅有实体性条件且过于主观,对法院宣告缓刑是否适当,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刑法》第72条:缓刑适用中“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标准的认定是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为依据的,由于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有其表面性和易于隐藏的复杂特点,有时让人难以把握。
然后是,对自首、立功情节的标准认识分歧导致缓刑大量适用。“原因之一是检、法两家所掌握的自首、立功的标准不一致,特别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审查期间和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前如实供述罪行是否为自首的分歧较大。”法院判决缓刑的理由,无非也是被告人确有悔罪表现、能够主动坦白交代犯罪事实、积极全部退赃、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等。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情况容易被审判机关认定为自首,且量刑时作为应当减轻刑罚的法定情节,从而导致缓刑的大量适用。
再者,证据收集不充分也会导致案件判决的轻刑化。由于侦查手段相对滞后,证据收集难以达到充分、确实,导致公诉不力,从而影响整个案件的量刑,这也是导致了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的原因。
二、职务犯罪轻刑化的防治对策
(一)完善立法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根本。1.首先立法上要完善贪污、受贿刑罚的具体规定,尽可能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空间。建议通过对犯罪情节、犯罪数额的具体量化,从而对1至10年的刑期作出合理的、有层次的分解,以利于司法操作并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限制。2.完善缓刑适用的条件和程序规定。首先,在立法上应设定具体统一的缓刑适用标准,缩小适用缓刑自由裁量空间。其次,对于被告人适用缓刑、免处实行听证制度。建议法院对适用缓刑、免处的职务犯罪案件,实行缓刑、免处的听证制度,即凡拟适用缓刑、免处的,必须经过听证程序,由法院主持听证,邀请人大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被告人所在单位人员等参与听证程序,对被告人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再犯可能性等进行公开听证。再次,立法可考虑增设相关缓刑义务的规定,使犯罪分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一定的实质性责任,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缓刑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冲突,改善缓刑公正性的不足,以看得见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心。
(二)履行量刑建议权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有效手段。在审判活动中,检方应对案件提出量刑建议,对刑种、刑期等方面提出尽量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履行了审判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起到让群众参与监督的作用,使量刑程序阳光化,促使审判人员认真考虑检察机关的意见,督促法院作出公正判决、裁定。
(三)实行检审协调机制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基本要求。首先,就检察机关内部来说,应按照检察一体化机制的要求,实行公诉向前延伸,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侦查向后延伸,服务于公诉,及时两部门消除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上的分歧,促进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法律保障。检察机关要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要转变思想,既要对自侦案件侦查活动中执法不严的情况进行监督,又要对审判机关重罪轻判、量刑畸轻、滥用缓刑的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公诉人没有提出适用缓刑、免刑量刑建议,而法院适用缓刑、免刑的判决,要重点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该抗诉的要坚决依法抗诉。
(五)司法人员转变观念是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前提条件。
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执法者的态度、理念及方法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往往会成为量刑失偏的走向。而“仁慈执法”会折损法律权威,如果无动于衷,往往会引发社会的负效应,不利于有效地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甚至会挫伤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失去对司法机关和法治的信赖。无论是贪污腐败或是渎职犯罪,当严不严、罚不当罪都是执法的大忌。因此,要纠正“执法仁慈”,就要使执法者准确理解“宽严相济”,而“宽严相济”并非是只宽不严,判决结果也不应该令犯罪分子满意,更要与对腐败分子“零容忍”相适应,让广大群众满意。由此看来,纠正执法者的执法理念问题是目前进行防治职务犯罪轻刑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可喜的是,职务犯罪轻刑化现象,已被社会强烈关注,我们国家司法机关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2009年3月18日,两高颁布实施《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公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对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判决实行上下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我们期待研究制定出更多的防治应对职务犯罪轻刑化现象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公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2009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
〔2〕《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2010年11月18日 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四篇:浅谈职务犯罪的特点与防治措施(文晓红)
浅谈职务犯罪的特点与防治措施
专业:法学(本科)姓名:文晓红 学号:2007143008022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有的国家工作人员经不起考验,趁政府职能和新旧经济体制转变之机,大肆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反腐倡廉,惩治职务犯罪,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败是对党内存亡的头等大事,决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而应坚决纠偏补弊,激浊扬清,认真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因此,认真地探讨、研究当今职务犯罪的概念、特点与防治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指与职务有关的犯罪总称。“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职务就谈不上职务犯罪。一般意义上的职务是指工作中新规定担任的事情;刑法意义上的职务则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上述一般意义上的职务,也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法上所称的职务,它是指行为人因依法或受委托从事公务而取得法律身份担任组织指挥、监督和管理性质的事情。它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政法、经济、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人员团体等各个方面,因此,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溢用职权,不履行职责,故意或过失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破坏国家管理职能,侵害国家、集体利益或公民的人身权利,并依照弄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作为。根据这一概念,职务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职务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实施的犯罪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三是职务犯罪破坏国家管理职能,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四是职务犯罪在行为方式上,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不作为。
二、职务犯罪特点。
(一)权钱交易突出,权钱交易是当前职务犯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政治经济以扭曲的方式进行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畸形的交易行为,掌握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以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取金钱或其他特质利益,即通过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的贪欲。在我国,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和国家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有少数人大搞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尽管各个案件的犯罪形式、手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云谋取私利,如: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利用职权及其影响大搞权钱交易,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基础上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受贿,共计索要收受人民币153万元、美金3.5万元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成为人民的罪人。再如深圳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兼广为公司经理曾莉华在与境外公司合作经营一些工程项目时,以“入门费”、“感谢费”、“办理出国旅游”等费用为名,进行刁、卡、压先后向三个公司的董事长索贿并接受贿赂共计人民币387万元,港币13万余元,美金2.8万元,并将绝大部分赃款换成港币或美金转移到香港存入外国银行,企图以后享受。在上述的案件中,几乎都是在“有权不用白不用”、“别人都吃了,你不吃白不吃”的思想下产生的。还有原深圳能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劳德容,原深圳市九州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某某都是权钱闪易的突出代表,掉进了职务犯罪的深渊。
(二)职务犯罪案件数额越来越大、大案要案增多。职务犯罪中的接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其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财政局预算科科长罗斌信贪污公款高达1.5亿元,创下全国个人贪污公款数额之最;有受贿案件中,广东湛江特大走私受贿集团安,涉及金额达百亿元,数额之大,涉及干部之多,创建国以来之最;辽宁省锦州开发区公安局局长赵国利上任短短200余天,贪污公款总额达二千余万元,日平均贪污达10万多元;挪用公款案中,犯罪分子不仅挪用国家资金而且把手伸向水利建设资金、移民资金、救灾资金、养老福利资金、下岗职工补助资金,令人发指。如三峡库区特大挪用移民资金赌博案件,该案的犯罪分子,保管移民款的出纳员王素梅竟将百万元移民款挪用,扔进赌场……从上述犯罪案件看,当职务犯罪之多,数额之大,危害之严重,超过了建国以来的任何时期。
(三)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职务犯罪绝大多数属于智能犯罪,行为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职务,在犯罪前总是想方设法变换作案手段,隐瞒所犯罪行为,逃避法律制裁。从当今的犯罪情况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手段:一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犯罪工具,从而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二是权钱交易的犯罪活动往往混杂在合法执法任务中,经过预谋策划,作案隐蔽,侦查取证困难;三是职务犯罪的主体都是有职有权的人物,他们的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广,作案前有准备,作案后有对策,不仅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而且常常利用职务干扰侦查活动;四是犯罪手段不仅从单向双向、多向发展,而且从个体向综合性发展,表现为内外勾结、里应外合。如少数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有意损害国家利益为外商谋取好处,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回扣的方式占为已有;五是职务犯罪与其他经济违法、行政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起相互联系、互相包容,而犯罪分子又往往避重就轻,转移视线,具有较大的欺骗性。
(四)数罪交织,案中有案。在职务犯罪活动中,往往滋生多人犯罪、多种犯罪相互牵连,交叉传染。表现在个行业或一个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员相互勾结,相互串通,共同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带有极为浓厚的群众犯罪色彩。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侦破一案,挖出一窝,带出一串,形成小案大案,案中有案的连环套,涉及的单位多,人员也多,甚至牵涉到单位或领导,从而形成一个犯罪网络,相互包庇,情况十分复杂,犯罪分子单个相牵,群体相连,各自为政,各显其能,相互保密,绝不转易暴露,以免殃及自身,同时犯罪方式各目繁多、花样翻新、很难发现。
(五)发案部位增多,涉及面广,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贪污贿赂行为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在党政领导机关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有的牵涉人多,甚至个别地方的领导班子基本烂掉,还有的领导部门集体共同私分公款,在建筑行业的一些包工头为了揽到某项工程,不惜花重金行贿,打通所有关系网,拉干部下水,所以有群众反映某些单位是“建起一幢房子,烂掉一个班子,倒了一批干部”、“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其中一些职务较高的干部也参加了犯罪。
(六)顶风作案和持续作案突出。近几年来,不少犯罪分子我行我素,毫不收敛,顶风作案和持续作案,通过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虽然在某些人中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遏制了他们的犯罪欲望,但是,也仍有人臵国家法、党纪政纪于不顾,以身试法,顶风作案、持续作案。以深圳市为例,前年全市检察系统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00余件,涉案人数327人;去年1—6月,已立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202件,205人涉案,立案数高居不下。
三、职务犯罪的防治措施
为了遏制职务犯罪的增长,最大限度也减少这类犯罪,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强化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须导致腐败,这是由于权力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为了防治职务犯罪的增长,在权力系统中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建立和健全以下监督网络。据深圳市检察院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省人民检察院及市人民检察院在今年年内都要设立侦查指挥中心,并分别建立一级、二级、三级侦查人才库。各级侦查指挥中心和侦查部门今年可以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随时调用本级或下级侦查人才库人员参与案件查办。
深圳市检察院说,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库的建成将全面提升深圳打击职务犯罪的水平和能力,深圳市检察院新设立的侦查指挥中心今后将可协调全市反腐败案件的查办。该中心有权指挥机动反腐队参加深圳市区两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机动反腐队的加盟将极大提升区级检察机关办案的抗干扰能力。
1、强化党的监督。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监督是最直接的监督。党对党员的监督既要严格、又要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只要他是党员,就不管他是一般干部还是高层领导,都要一视同仁,必须克服党不管党,对党员监督软弱无力和不一视同仁的状态。
2、强化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有两个,即政府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政府监督部门是专门负责对政府门市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审计部门主要对事业单位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调查,对违法问题予以处理,对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这些监督机构的权力比较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力,使其不受任何机关和个人的干扰。可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公署”的做法。
3、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人民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和开展行政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具体包括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是否正确贯彻实施完法和法律,是否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违法、渎职行为等依法进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这种监督职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制约和抑制,对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是不够的,以致造成权力失控,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本人认为需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充分运用审议权,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二是落实检查权,定期不定期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但不能流于形式,要找出根本问题;三是拓宽信访渠道,通过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强化司法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选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人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力等,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对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接受贿赂、循私枉法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30条第2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这是我国司法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预防审判机关内部的贪污、受贿、循私枉法等犯罪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5、强化社会监督职能。社会监督职能包括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和平途径对国家政治、经济工作进行监督。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正确,充分行使监督权,是预防职务犯罪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此同时,舆论监督也非常重要,新闻部门拥有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多种传播媒体,抓住一些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件,真实、客观、及时予以报道,公开揭露职务犯罪行为,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这对于遏制职务犯罪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警示教育,警钟长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加强行政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职务犯罪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为人利用职权犯罪。因此,加强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是防治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方面。
1、权力适当分散,强化分级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种种弊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客观经济调控体系,保证企业的依法自主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强调责任制,加强监督,这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抓好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遏制职务犯罪的增长,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制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监督办法,防止监督流于形式或造成真空状态。
3、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要钱帐分管,领取现金、物资手续要完备;加强对现金、发票、印章、凭证的使用管理,加强对实物验收,入库存、保管、领用等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堵塞漏洞,从管理上铲除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温床。
(三)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脑力劳动都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拉开差距,甚至出现“倒挂”,“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二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平均水平过低,在工业、建筑、商业等几大行业中,机关干部的工资几年来一直排在第九位以后,要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一个较有力的措施,就是适当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并且还要略高一点,这样才能使国家工作人员有一个保持廉洁最起码的物质条件。
(四)加强政治思想和法制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职务犯罪的产生,固然有其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在同等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有的干部犯罪,有的干部为政清廉,有的干部违法乱纪,有的干部奉公守法,关键是干部个人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有差别。因此,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等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应配合“三个代表”的教育特别是共产党员,特别要讲党性、讲修养、用党的章程严格要求自己,把法制教育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消除极端个人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影响,推广,扶持正义和正气,增强国家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五)加强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反对腐败、惩治职务犯罪,为政清廉,克己奉公,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打、防、教、改”并举的方针,组织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公安司法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各司其职,能力合作,动用政治、经济、行政、纪律、教育、法律的各种手段,进行全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治职务犯罪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参考书目:
①《党风廉政教育学习资料汇编》中共广东省纪委宣教室第4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第1468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检查院组织法》一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30条第2款;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
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⑦《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书。
第五篇: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人民痛恨职务犯罪,要求惩治职务犯罪,消灭职务犯罪,以维护自已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职务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㈠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㈡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 ㈢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打击是治标之举,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不例外。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从内因方面只有不断优化、强化职务行为人的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职务行为人具有良好的素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不想为职务犯罪,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预防职务犯罪除了优化、强化内因以外,还应劣化、弱化外因,消除引发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下面从社会风气、规章制度、监督管理及执法环境等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1、净化社会风气。它涉及到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的直接参与,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等措施从宏观上加强规范和引导,更需要每个公民、各个单位、部门的直接参与,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后者具体来讲,依法照章办事,消除单位、个人为谋非法、违章之利益而走后门、拉关系的非分之想;守法照章行事,消除非法、非分之想,不给有关单位、个人开后门,得好处提供条件。如上述所说去做,那么,上述不良社会风气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遏制,减少,消失。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和不完备性,我们不可能制定出绝对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更不可能人人都依法照章办事、守法照章行事,所以,净化社会风气只能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它又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你我去实践,身体力行。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狠抓监督管理。这是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部门,也包括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实际生活中,很多职务犯罪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关。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使职务行为人不敢、不能为职务犯罪,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所以,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各行各业,包括本单位工作特点、规律的调查研究,并注意加强对各种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规律的调查研究,为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提供有效依据。再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就得不到执行、落不到实处,而使之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还应狠抓监督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执行,落到实处,发挥规章制度的效用,预防和减少因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职务犯罪。
3、预防职务犯罪,需要党委的领导,政府的支持,需要职能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发挥,需要各个部门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由此,我们应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检察机关在其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部门及人人都来参与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格局。可见,构筑社会化的职务犯罪预防格局,党委和政府要重视,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部门及每个公民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很好地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很好地运用向有关国家机关控告、检举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权利,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守宪法和法律,不为职务犯罪,人人控告、检举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不让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为职务犯罪的大好局面。任何职务犯罪都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都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大都痛恨职务犯罪,我们何不很好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洁身自好?又何不很好地行使控告、检举权利,揭露职务犯罪,让其无藏自之地?人人都如此,则职务犯罪将无藏身之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标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