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坚定信心 缓解考前焦虑的八大技巧
高考坚定信心 缓解考前焦虑的八大技巧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了,我首先预祝同学们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理想成绩。
最近有家长和同学问我高考越来越近,考生却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白天压力也很大,一离开书桌就担心且不踏实,有时还感到空虚等!怎么办?
不管怎样经过多年的辛苦努力,每个人都对高考抱有期望,但在高考中毕竟还是要有许多人退下来!这就是几乎所有考生在考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原因。不管什么症状,只要我们认识清楚了,我相信问题解决起来就不会再盲目。
实验也证明:接近考试前的今天考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已经基本成型,考前短期内难有提高。考生迎接高考的心理状态是当前影响高考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同样努力学习、同等学习成绩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状态好,谁临场发挥得好,谁就能在高考中取胜;而如果心理状态不佳,面对高考,内心紧张焦虑,头昏头胀,大脑一片空白,纵然经纶满腹,难以倾注笔端,终因临场发挥失利,功亏一篑,岂不令人抱憾终生!在历年的高考落榜者中,因心理准备不充分而失利者大有人在!
那么高三学生突出表现为那些心理问题呢?处于紧张备考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考前的心理应激反应,也就是常说的考前综合症。如考前心理紧张焦虑、困惑,有的求胜心切,产生急噪情绪;有的对高考没有把握、缺乏信心;有的无所适丛等等。这个时期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多发期,如严重失眠、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症、多疑病症等都有发生。心理咨询案例统计分析证明,高三学生各种较严重心理病症,如严重失眠、焦虑症、强迫症、多疑病症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影响了高考复习备考。
由于高考强大的作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识到考生在考前或考试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症状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进一步确认产生这些严重症状或预测考试中产生心理变化的诱因,然后尽可能缓解这些症状让它们不应过头。
一、考前考生平常产生这些症状的关键点在于对以下几点的认识不足。
(一)、对高考的认识
对于部分同学可以跟他讲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型选拔性考试,社会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将与他们息息相关,这样强化高考作用的同时也可淡化考生的身份,从而可减缓症状。另外可让部分对高考没有自信的考生认识到从高考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只要有战胜生活的勇气,照样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考上大学固然前途光明,考不上也依然前程似锦(可举例),不管怎样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的成败,认识到高考只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一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有多种,年轻人不要孤注一掷,把命运完全维系在高考上。高考前多想几条退路,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二)、对自己的认识
正确认识自己,包括正确评价自己和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压力。正确评价自己就是要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目标过高,超过自己实际能力,考试多次受挫,会造成焦虑;目标过低,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松懈。特别是那些平时感觉不错,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一定要分析造成考(Q吧)试不理想的原因,确定是自己知识掌握得不好,还是考试紧张,不要总把失误归为发挥得不好,那样不利于目标的确立,也不利于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地学习。对于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要有舍我其谁的思想?对于有些介于考上或考不上、介于考上重点或考上非重点的学生,为缓解心理压力,不妨可设置一个略低的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增加自信心,从容地面对考试。那些对高考充满自信的学生,不妨适当提高目标。只要目标合理,就能以最佳状态面对高考。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忧虑、担心与其成就愿望值成正比,与为此愿望付出的行动成反比,一个平和的心理状态对于应考十分重要,所以对于高考,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行事在人,成事在天,降低目标,顺其自然。
(三)、对症状的认识
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出现考试焦虑现象,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有些着急是难以避免的。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心理潜力。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轻度的考试焦虑是相当普遍的。可是有很多考生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看得很重,误认为紧张情绪会对考试产生严重的影响。却不知其他考生也大多存在像你一样程度的考试焦虑。谁过分看重考试焦虑,谁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考生不要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想得太多,看得太重。适当的紧张和焦虑有利于提高意识的觉醒程度和思维的敏锐性,不紧张不焦虑反而是不正常的,而过度的紧张和心理压力,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考试发挥。缓解心理压力可采用自我认知矫正法。第一步是把自己的担忧不加思索全部写下,然后去掉重复的,按担忧程度大小排列各条目;第二步是分析担忧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第三步是对不合理的担忧产生质疑,逐步打消担忧的念头;第四步是得出合理的分析。如,通过分析认为某一担忧是不现实的,而且有危害,那
就应马上放弃这种担忧;再如,通过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认为自己有可能考上大学,担忧是没必要的。再就是不要逃避关于“考砸了”的问题,其实你最担心的最忌讳的就是这个问题,家长老师包括你自己都在回避这个字眼,其实,不妨透彻的讨论“考砸了”的问题,一方面使考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和宣泄,另一方面让考生对“考砸了”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一次成败或成功都不是人生最后的、不可改变的结局,考上好学校的人不一定成才,以后的路很长,况且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制的社会,这是个终生教育的时代,学习有很多的途径可走。
如果压力过重,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的现象,应早些看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缓解或调节考前焦虑的几种技巧:
(一)、饮食减压法
饮食疗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考生生理健康,为考生超强度的脑力劳动提供足够的物质与营养基础。这是考生减轻心理压力的生理保证。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有的食物还可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大量摄取诸如草莓、洋葱头、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不要吃大量的大鱼大肉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血液大量流入胃肠而通往大脑的血液则响应减少。
另外,有些食物可以集中人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这可间接地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如胡萝卜能提高记忆力,因为胡萝卜能加快大脑的新陈代谢作用,有助于记忆。香蕉含有血清素,它对人的大脑产生成功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海螯虾可为大脑提供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它含有的多种重要脂肪酸可供应人体所需的养分,能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
还有,少食、多餐也有助于减轻考生紧张与疲劳。如经常咀嚼诸如花生、腰果等食品对恢复体能、减轻疲劳是有一定帮助的。而过硬过于油腻的食物,对考生来说则不是理想的食品,因为精神紧张必然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这些食品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反过来会加剧考生的精神紧张。(二)、运动减压法
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如在星期日时家长可与孩子进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动。针对考前时间紧的情况,考生应学会抓住间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在学习中的间隙时间可进行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动。考
生在考前每日进行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考生晚锻炼比早锻炼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早锻炼虽然空气好一点,有助于大脑充分吸收氧气,但是应看到考生考前大都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这往往导致早锻炼后,考生整个一上午都精神不振。而傍晚锻炼因有一个吃饭休息的调试过程,却可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三)、转移减压法
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家长在高考放假期间和高考期间有意找一个佩服考生并且与考生关系相对密切的好友来陪伴他,这样不论聊天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都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另外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聊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进行左右脑思维的自主转移,为此考生应将文理科知识交叉起来学习,脑科学的初步研究表明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活动是由人的左右大脑分工负责的,这样文理交叉学习可以让左右大脑轮流活动,这种转移既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度,也可提高学习效率。
(四)、环境减压法
对于考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是够压抑和紧张的了,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首先绝对不能慌乱,在这关键时刻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靠山,更要有意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好好复习等与大学有关的内容。家长可以在为孩子迎考服务方面暗中给孩子以物质与心理上的支持,如营造安静的家庭学习和休息氛围,为孩子安排好饮食等。家长在考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如倾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多聊天、尊重孩子的意愿、多鼓励孩子而不能以打击或施压等方式鞭策孩子努力学习,还应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宣泄,如以幽默的方式逗孩子开怀大笑,对孩子遇到不快时适当时可让孩子痛快地哭一场,经常对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式的爱抚,甚至经常拥抱孩子等等。
(五)、睡眠减压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宽舒与平衡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考生在考前遇到的问题是既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也没有很好的睡眠,许多考生因考前过度紧张还常常发生失眠。即使有的考生能及时入睡,但其睡眠质量也不高,如睡眠不深、整夜做梦等。所以保证考生有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睡眠是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如何改善考生的睡眠呢?首先家庭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其次针对考前睡眠时间少、身心过度疲劳,考生应进行多时段的睡眠。对脑力劳动过大过强的人来说,多时段的休息是调节过度紧张的有效方法,这已被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的切身经历所证明。对于失眠的考生,一方面应积极调试心态,减轻因失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失眠与心理压力常常产生恶性的互动。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的安排生活,建立有规律的起居来克服失眠,同时在饮食上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如睡前喝半杯浓牛奶是有助于入睡的。
(六)、过渡减压法
通常学校与家庭都让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以让考生以充沛的精力应试。但许多老师、家长以及考生都不了解科学的调整方法,例如大多数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关学习的活动一概不进行,事实上这种休息与调整是不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紧张度、大压力的生活、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考生与家长都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所以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就应该慢慢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式。再从应试角度来说,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学习活动,也不利于考试时迅速建立应急机制。
(七)、简易复习法
在课本和复习资料上很难捕捉到高考的原题,但是高考考查的基本知识一定是教学内容以内的。在目前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复习看书的过程中不要看课本之外过难过偏的内容。
总之,冲刺非常关键阶段,一定要调整好心理状态。首先要坚定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自信能提高中、高考成绩,考生对自己的高考目标期待要适当,瞄准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能考出好的水平。其次要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以乐观的情绪来应对,不互相攀比。在考前的准备中,尽量进行积极想象和自我暗示,当自己情绪高度紧张时可以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碰到挫折或难题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如果过于看重每一分,不愿舍弃,就可能会失掉更多的分数。敢于舍弃,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东西。要知道,物理难题的分数并不比后面化学、生物的分数值钱!容易的分数
不要,却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难题的分数,肯定是不明智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在考前根据自己的实力,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最佳应试策略,力争效益最大化,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祝大家考试愉快.
第二篇:缓解高考焦虑
七招缓解高考考前焦虑
最近有家长和同学问我高考越来越近,考生却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白天压力也很大,一离开书桌就担心且不踏实,有时还感到空虚等!怎么办?
实验也证明:接近考试前的今天考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已经基本成型,考前短期内难有提高。考生迎接高考的心理状态是当前影响高考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同样努力学习、同等学习成绩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状态好,谁临场发挥得好,谁就能在高考中取胜;而如果心理状态不佳,面对高考,内心紧张焦虑,头昏头胀,大脑一片空白,纵然经纶满腹,难以倾注笔端,终因临场发挥失利,功亏一篑,岂不令人抱憾终生!在历年的高考落榜者中,因心理准备不充分而失利者大有人在!
那么高三学生突出表现为那些心理问题呢?处于紧张备考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考前的心理应激反应,也就是常说的考前综合症。如考前心理紧张焦虑、困惑,有的求胜心切,产生急噪情绪;有的对高考没有把握、缺乏信心;有的无所适丛等等。这个时期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多发期,如严重失眠、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症、多疑病症等都有发生。心理咨询案例统计分析证明,高三学生各种较严重心理病症,如严重失眠、焦虑症、强迫症、多疑病症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影响了高考复习备考。
由于高考强大的作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识到考生在考前或考试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症状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进一步确认产生这些严重症状或预测考试中产生心理变化的诱因,然后尽可能缓解这些症状让它们不应过头。
一、考前考生平常产生这些症状的关键点在于对以下几点的认识不足。
(一)、对高考的认识
对于部分同学可以跟他讲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型选拔性考试,社会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将与他们息息相关,这样强化高考作用的同时也可淡化考生的身份,从而可减缓症状。另外可让部分对高考没有自信的考生认识到从高考战场上退下来的人,只要有战胜生活的勇气,照样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考上大学固然前途光明,考不上也依然前程似锦(可举例),不管怎样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的成败,认识到高考只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一个人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有多种,年轻人不要孤注一掷,把命运完全维系在高考上。高考前多想几条退路,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二)、对自己的认识
正确认识自己,包括正确评价自己和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压力。正确评价自己就是要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目标过高,超过自己实际能力,考试多次受挫,会造成焦虑;目标过低,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松懈。特别是那些平时感觉不错,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一定要分析造成考试不理想的原因,确定是自己知识掌握得不好,还是考试紧张,不要总把失误归为发挥得不好,那样不利于目标的确立,也不利于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地学习。对于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要有舍我其谁的思想?对于有些介于考上或考不上、介于考上重点或考上非重点的学生,为缓解心理压力,不妨可设置一个略低的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增加自信心,从容地面对考试。那些对高考充满自信的学生,不妨适当提高目标。只要目标合理,就能以最佳状态面对高考。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忧虑、担心与其成就愿望值成正比,与为此愿望付出的行动成反比,一个平和的心理状态对于应考十分重要,所以对于高考,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行事在人,成事在天,降低目标,顺其自然。
(三)、对症状的认识
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出现考试焦虑现象,有些紧张、有些不安、有些着急是难以避免的。轻度考试焦虑在某种意义上还会促进考生发挥自己的心理潜力。考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轻度的考试焦虑是相当普遍的。可是有很多考生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看得很重,误认为紧张情绪会对考试产生严重的影响。却不知其他考生也大多存在像你一样程度的考试焦虑。谁过分看重考试焦虑,谁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考生不要把自己存在的轻度考试焦虑想得太多,看得太重。适当的紧张和焦虑有利于提高意识的觉醒程度和思维的敏锐性,不紧张不焦虑反而是不正常的,而过度的紧张和心理压力,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考试发挥。缓解心理压力可采用自我认知矫正法。第一步是把自己的担忧不加思索全部写下,然后去掉重复的,按担忧程度大小排列各条目;第二步是分析担忧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第三步是对不合理的担忧产生质疑,逐步打消担忧的念头;第四步是得出合理的分析。如,通过分析认为某一担忧是不现实的,而且有危害,那就应马上放弃这种担忧;再如,通过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认为自己有可能考上大学,担忧是没必要的。再就是不要逃避关于“考砸了”的问题,其实你最担心的最忌讳的就是这个问题,家长老师包括你自己都在回避这个字眼,其实,不妨透彻的讨论“考砸了”的问题,一方面使考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和宣泄,另一方面让考生对“考砸了”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一次成败或成功都不是人生最后的、不可改变的结局,考上好学校的人不一定成才,以后的路很长,况且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制的社会,这是个终生教育的时代,学习有很多的途径可走。
如果压力过重,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的现象,应早些看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四)缓解或调节考前焦虑的几种技巧:
1、饮食减压法
饮食疗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考生生理健康,为考生超强度的脑力劳动提供足够的物质与营养基础。这是考生减轻心理压力的生理保证。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的食物有直接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有的食物还可提高我们的接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精力集中。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大量摄取诸如草莓、洋葱头、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不要吃大量的大鱼大肉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血液大量流入胃肠而通往大脑的血液则响应减少。
另外,有些食物可以集中人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这可间接地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如胡萝卜能提高记忆力,因为胡萝卜能加快大脑的新陈代谢作用,有助于记忆。香蕉含有血清素,它对人的大脑产生成功意识是不可 1
缺少的。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海螯虾可为大脑提供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它含有的多种重要脂肪酸可供应人体所需的养分,能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
还有,少食、多餐也有助于减轻考生紧张与疲劳。如经常咀嚼诸如花生、腰果等食品对恢复体能、减轻疲劳是有一定帮助的。而过硬过于油腻的食物,对考生来说则不是理想的食品,因为精神紧张必然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这些食品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反过来会加剧考生的精神紧张。
2、运动减压法
科学的安排生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段、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而适宜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如在星期日时家长可与孩子进行爬山、打球、游泳等活动。针对考前时间紧的情况,考生应学会抓住间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在学习中的间隙时间可进行伸伸腰、踢踢腿、做做深呼吸等小活动。考生在考前每日进行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考生晚锻炼比早锻炼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早锻炼虽然空气好一点,有助于大脑充分吸收氧气,但是应看到考生考前大都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这往往导致早锻炼后,考生整个一上午都精神不振。而傍晚锻炼因有一个吃饭休息的调试过程,却可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3、转移减压法
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状况,家长应帮助考生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如家长在高考放假期间和高考期间有意找一个佩服考生并且与考生关系相对密切的好友来陪伴他,这样不论聊天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都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另外放学后泡泡热水澡、与家人聊聊天、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进行左右脑思维的自主转移,为此考生应将文理科知识交叉起来学习,脑科学的初步研究表明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活动是由人的左右大脑分工负责的,这样文理交叉学习可以让左右大脑轮流活动,这种转移既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度,也可提高学习效率。
4、环境减压法
对于考生来说,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是够压抑和紧张的了,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首先绝对不能慌乱,在这关键时刻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靠山,更要有意应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而不能制造考前压抑、紧张的家庭氛围,如在言行上不要天天对考生灌输好好复习等与大学有关的内容。家长可以在为孩子迎考服务方面暗中给孩子以物质与心理上的支持,如营造安静的家庭学习和休息氛围,为孩子安排好饮食等。家长在考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如倾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多聊天、尊重孩子的意愿、多鼓励孩子而不能以打击或施压等方式鞭策孩子努力学习,还应积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宣泄,如以幽默的方式逗孩子开怀大笑,对孩子遇到不快时适当时可让孩子痛快地哭一场,经常对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式的爱抚,甚至经常拥抱孩子等等。
5、睡眠减压法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考生精力充沛、心理宽舒与平衡的前提。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考生在考前遇到的问题是既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也没有很好的睡眠,许多考生因考前过度紧张还常常发生失眠。即使有的考生能及时入睡,但其睡眠质量也不高,如睡眠不深、整夜做梦等。所以保证考生有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睡眠是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如何改善考生的睡眠呢?首先家庭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其次针对考前睡眠时间少、身心过度疲劳,考生应进行多时段的睡眠。对脑力劳动过大过强的人来说,多时段的休息是调节过度紧张的有效方法,这已被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的切身经历所证明。
对于失眠的考生,一方面应积极调试心态,减轻因失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失眠与心理压力常常产生恶性的互动。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的安排生活,建立有规律的起居来克服失眠,同时在饮食上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如睡前喝半杯浓牛奶是有助于入睡的。
6、过渡减压法
通常学校与家庭都让考生在考前进行一周以上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以让考生以充沛的精力应试。但许多老师、家长以及考生都不了解科学的调整方法,例如大多数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关学习的活动一概不进行,事实上这种休息与调整是不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如果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下,长期下来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高紧张度、大压力的生活、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来无事可干,使原来那种适应高度紧张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对象物,面对宽松无事的环境,反倒不适应。所以许多考生停止学习后,往往会产生抑郁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对此考生与家长都以为是因过度紧张的学习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刹车惹的祸。所以考生在考前一个月前就应该慢慢减小学习强度和减少学习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式。再从应试角度来说,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学习活动,也不利于考试时迅速建立应急机制。
7、简易复习法
在课本和复习资料上很难捕捉到高考的原题,但是高考考查的基本知识一定是教学内容以内的。在目前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复习看书的过程中不要看课本之外过难过偏的内容。
总之,冲刺非常关键阶段,一定要调整好心理状态。首先要坚定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自信能提高中、高考成绩,考生对自己的高考目标期待要适当,瞄准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能考出好的水平。其次要以平常心看待高考,以乐观的情绪来应对,不互相攀比。在考前的准备中,尽量进行积极想象和自我暗示,当自己情绪高度紧张时可以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碰到挫折或难题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如果过于看重每一分,不愿舍弃,就可能会失掉更多的分数。敢于舍弃,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东西。要知道,物理难题的分数并不比后面化学、生物的分数值钱!容易的分数不要,却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难题的分数,肯定是不明智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在考前根据自己的实力,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最佳应试策略,力争效益最大化,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第三篇:中考前父母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小技巧
中考前父母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小技巧
马上就要中考啦,完全没有紧张感或严重紧张甚至焦虑,则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完全不紧张唤醒不了身体的兴奋状态,难以发挥最佳学习水平。过度紧张或者焦虑则会降低学习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焦虑从心理学角度讲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目标适度有层次
父母可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既不盲目夸大又不妄自菲薄。太高的目标会给孩子带来沉重压力,也会因失败而无法承受,可按照三四个层次设置预期目标。这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减少压力。
合理分配时间
孩子进行大量习题练习时,可先按轻重缓急分类,先完成紧急任务,再按先易后难的顺序依次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同时完成多份任务的压力,还可以增强信心,缓解焦虑。
保持情绪稳定
根据心理学成就曲线,对于最高行为测试(例如高考)而言,适当焦虑能有效提高成绩。遇到情绪低落或焦虑,若孩子自己无法有效排解,甚至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时,可在专业人员的疏导下进行心理咨询。
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神经过度紧绷是无法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至关重要。考生要注意劳逸结合。长时间学习会使大脑疲劳,这种状态下再高强度的学习也是无用功,不如利用半小时运动一下,转换场景,既锻炼身体,也让大脑得到休息,有利于之后高效学习。同时,运动也能帮助孩子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
饮食安全与营养保障
第一,气温逐渐升高,父母不要买容易变质的食物,也不要在无证摊贩处购买零食或早餐。
第二,考试当天早上不要吃得过饱。两场考试中间的午餐很重要,要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较为丰富的食物为主。
第三,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要给孩子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食冷饮。父母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食物结构多样化,并以清淡为主。
第四篇:初三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如何缓解考前焦虑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如何缓解考前焦虑》第18周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二、理论分析:
考试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事情,过度紧张是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遇到考试情绪高度紧张,心慌,胸闷,头昏,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有的还伴有口干,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手指震颤,大汗淋漓,头脑轰鸣甚至昏厥等。这也是部分学生存在的考前焦虑症。
对考试漠不关心,抱“无所谓”的态度,也是目前某些职高学生对待考试的不正常心理,同样应帮助他们认识其危害性,引起足够重视。
三、教学重难点
找出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掌握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讨论分析体验
五、教学过程:
1、做游戏,初步体验
⑴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过平地独木桥”的游戏(学生过独木桥)
⑵老师:让独木桥升高些。我们再过一次桥。(学生过升高的独木桥)⑶让同学们谈体会。问:第一次过独木桥和第二次过桥心里有什么不同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⑷小结
第一次过桥,大家很顺利地过了,第二次过桥,独木桥升高了,有的同学紧张得心乱跳,还有的同学的脚也在发抖,因为大家都害怕掉进河里,越紧张,越容易掉进河里。由于大家过度紧张,因此影响了大家正常水平的发挥。
2、引导学生:
老师:其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也非常紧张。我的眼睛不敢朝大家看,心怦怦乱跳,就是现在我也有些紧张,这是非常正常的。
⑴问:同学们,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出示:考试。⑵问:你们在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学生:出汗、头昏、肚子痛„„
3、我们怎样克服这些过度紧张的情绪呢?两种途径:*一是自我调节
⑴ 老师介绍:有三种减轻紧张情绪的简便技术。
出示:A、迅速同时拉紧缩所有的肌肉,然后立即解除,紧张,反复多次。
B、把练习的重心放在呼吸上,做6次慢速的深呼吸,想象所有的紧张随着呼吸离开了肌体。
C、自我暗示:“冷静,放松”并与深呼吸协调进行。⑵ 做自我调节操
放轻音乐闭上眼睛,松松头颈,松松肩操练时身体要放松,闭目,呼气和吸气要充分*二是什么?⑴ 听故事,明理
A、放录音,听故事(故事内容略)
B、讨论:演说家采取什么方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
C、小结,过渡
蒙悉尼斯第一次演讲时特别紧张,结果影响了他们演讲,被别人赶了下台,第二次演讲时,由于他一次次练习,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显得格外自信,他克服了过度紧张的情绪,博得观众的喝彩,同学们,你们看,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⑵ 那么,我们怎样在考试期间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A、注意学习生活节奏。
B、学会自我调节。
C、考试增加自信心。
⑶正确指导
出示:
A、复习时的重点:已经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及时补习生疏的地方。
B、看看自己整理的笔记,考卷等。
C、检查考试必备的学习用品,保证充足睡眠。
D、比平时提前半小时起床,吃好早饭,检查所带学习用品,信心百倍走向考场。
E、保持心情轻松,相信自己能考得很好。
F、预备铃响后,休息一会,或闭目养神保证头脑清醒。
4、小结:
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到自我调节考前做好准备,考试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克服紧张情绪。
5、实践:“做个小记者”
用学到的方法,采访身边老师,并谈谈体会。
四、总结:
通过本节班团课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克服过度紧张情绪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在学习中进行尝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潜能。
第五篇:面对高考如何缓解考试焦虑
面对高考如何缓解考试焦虑
面临高考,同学们会普遍出现考试焦虑问题,表现为一种因考试情景而出现的负向情绪反应,其内因是不能客观评价实力与目标是否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心理状态等非学科因素(软件)时,也要关注学习状态等学科因素(硬件),只有“软硬兼施”,才有理想的效果。大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第一,优化复习的情绪,树立备考的信心
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如果在一种痛苦或焦虑的情绪下学习,即便我们学过的知识,也很难处于一种优势的兴奋状态,在需要提取该知识进行思维时,被激活的却是那种负向情绪体验。一些同学在解答某类题目时,总是潜意识地想逃避,习惯性地焦虑,即便强迫自己思考,但头脑却是黑暗的;一些同学在考前,会突然感觉自己以前会做的题不会做了,或者英语单词全都忘了,等等。诸如此类均是思维被负向情绪掩盖的一种错觉。因而,在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下复习和应试是必要的。
第二,客观面对考试焦虑
压力、紧张和焦虑三个概念并无本质区别,只有一个“度”的差异。临考,我们都会紧张,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焦虑程度会有不同。研究表明,适度紧张对应试有积极的促进效应,只有过度焦虑才会对应试产生消极影响,而过度焦虑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3%。之所以我们会普遍感觉比较焦虑,往往是因为心理错觉。例如,考前不少人误以为只有自己紧张,而别人不紧张,进而推论自己心理素质差;又如,考前过分关注自己睡眠质量,产生头痛、状态不佳等错觉体验,进而担忧影响自己的复习和应试,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过度焦虑呢?这里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经验标准:如果我们至少一个月都感觉吃饭没有胃口,睡眠不良,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变得迟钝,那么才可能是考试焦虑。当然也可以用标准考试焦虑量表进行测量。
第三,辨别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寻求问题的“杠杆解”
备考过程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因素是不容易控制的,如果将有限的精力和智慧耗费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上,往往劳而无获;反之,关注可控因素,寻求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则会事半功倍。
对我们而言,考试结果是一个未知数,过分考虑这一不可控因素,必然加重焦虑。“瓦伦达效应”说明:过分地关注事情的结果,其过程必然出现漏洞,结果适得其反。而我们可以控制的便是平时充分准备认真复习,考场上正常发挥。
曾有位学生认为自己有某种“规律”:如果考前出门见到的第一个车牌号是奇数,则多半会考好;反之则会考糟。这一荒谬的案例并非个别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对“运气”的关注。运气是一不可控因素,对运气的过分担忧,恰恰反映了对自己实力的不确定。临近高考,我们往往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学习实力,因而心理上容易想象考试失败而产生焦虑。因此,结合自己的考试期望目标,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力,就能有效缓解考试焦虑;寻找办法,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就能建立备考信心。
实力就如树上的果实,有些是已经确定的,如果实的数量;有些是还可以改变的,如果实的大小、色泽、味道等。考试就如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尽量采摘树上的果实。所谓的超水平发挥(或发挥失常),无非就是多采摘(或少采摘)了一个或两个果实而已,它并不会影响你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明白了考试与实力的关系,便不会因担忧“运气”而焦虑,剩下的就是如何提升应试实力的问题。
第四,应试情景训练,有备才能无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平时训练的情景与考试的情景越相似,考试时就越能发挥应有水平。高考考查知识和能力,也考查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把平时作业当作考试,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那么进行哪些应试情景训练呢?
1.心理的紧张度。通过想象,有意识地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一种高考状态,感觉一定的紧张,起初会有点不太适应,但这很重要。在这一情景下,才更能真实地暴露学科的问题,或应试过程的其他问题,如“过失性失分”、“考试强迫性分心”等。
2.答题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这一点尤其重要。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限定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分数。平时训练时,对试卷划分几个板块,通过若干次训练,记录自己在各个板块大概需多少时间,并分析和调整,直到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也符合高考要求的比较固定的时间安排。
3.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高考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是否熟练,因而平时训练时要力求达到知识与问题类型间的自动化联系。即一接触到某一问题情景,就能立刻识别其属于哪种类型,并立即提取相应的知识加以解决。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牢固记忆和准确理解基础知识。有的同学陷入题海,大量地重复练习,但却连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我们不反对训练时一题多解,但一定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一项权威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而且他们首选的解题方法来自教材中的例题。
4.考场中可能的突发事件。考场中可能出现两种突发事件。一是“舌尖现象”,常发生在第一堂考试,一些同学会发现前几个选择题非常简单,但就是回忆不出相应的知识。这是因心理紧张使思维受到了暂时的抑制。遇到这种情况要冷静,放松,再分析,如果仍然不能作答,那么就应果断地跳过。过不多久,紧张消除,这一题定能作答。另一突发事件发生在大概开考半小时,一些同学会突然注意到别人翻卷子的声音。别人翻一下卷子,就误以为别人做完了一页,进一步错误地暗示自己实力太差,心理严重波动,不理性地加快答题速度,从而出现严重失误。
应试情景训练是缓解考试焦虑,提升应试质量的一种有效策略。如果高考时,我们感觉与平时的训练情景几乎没有区别,还会有多少紧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