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职业病现状
中国职业病现状
在我国关于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策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就业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个人问题也是占其中大多数。首先,对于许多在职人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职业病,例如: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哮喘、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眼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等,这一系列的病状都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然而许多人对自己的工作的危险性并不了解,这也更导致了职业病在我国多发以及扩大。
对于现如今的我国再就业问题中,不仅要保证就业率,而且还应该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问题,这也使得我国就业压力的更多的扩大了。
职业病现状让人揪心,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到今年的苹果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毒事件,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监管难、获赔难、维权难等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古浪县是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很多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去邻近矿藏丰富的肃北县务工。据报道,近几年,在肃北县务工的古浪农民工中,暴发了大规模的尘肺病。“偶尔矿长会发口罩,干活碍事,我们也不爱用,并且觉得也没什么用,戴上口罩嘴和鼻子里照样都是灰。”工人这样描述他们的劳动状况。
在职业病患者中,尘肺病患者最为普遍。卫生部《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万余例,其中尘肺病65.3万例。近年来,平均每年报告新发病例1万多例,每年因尘肺病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亿元。然而,如此严重的情况却无法有效地维权,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存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企业约1600万家,其中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高达2亿人,而37.8%的职业病患者未获赔偿。
当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
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完善职业病维权的相关法律制度,使劳动者的权益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得到应有的保障,已经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区委书记张有会建议,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实行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政府执法监管、职工群众监督的综合管理体制,增加职业病诊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相关内容,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全部材料,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的,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作出诊断。
目前,一些地方也正在为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2010年底,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虑到职业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通知规定退休后查出职业病的,可享受工伤待遇;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也于2010年底对全市722家企业进行职业病监督检查,发现违法企业199家,对其中101家企业处以警告或罚款处罚,并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力度控制职业病发生。
对于未来职业病维权问题的解决之道,卫生部部长陈竺坦言,“要加大企业作为责任主体的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各个部门不仅是各负其责,而且要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指出,首先,企业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落实按法律规定应该提供的保护用具、达到法律规定的安全卫生条件;二是政府应当履行执法主体的责任,推动法律的落实,监督企业落实到位;三是职工也应当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规范操作。
令人欣慰的是,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已列入立法日程。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明确指出,今年要修改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有关问题将在修改当中给予解决。
第二篇:1职业病现状
一、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第一,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第二,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第三,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第四,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第五,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第六,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第七,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一,防治检测不到位。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第二,企业不重视。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第三,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第四,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第五,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第六,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第七,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第八,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第九,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三、职业病防治措施与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第一,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第二,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第三,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第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第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第七,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第八、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第九,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第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常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第三篇:职业病维权现状让人痛心
维权现状让人痛心
我国职业病患者平均年龄为37.5岁,70.2%为尘肺病,近四成的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赔偿据《2011年职业病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职业病患者平均年龄为37.5岁,70.2%为尘肺病,66.7%的职业病发生在民营企业,近四成的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赔偿。
按照规定,患者要申请职业病诊断,首先要准备: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等。“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资料由企业提供,用自己提供的资料证明自己导致劳动者患病,自认赔偿,企业是极不情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曲阜医院院长姜健说。有些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提供职业史证明,甚至干脆否认劳动关系。调查中,提出诊断申请的患者中,48%的人曾因材料不齐全而被职业病诊断机构拒绝受理过。这其中,因为缺少劳动合同、职业史证明而被拒绝的人数比例达83%。
职业病患者多以农民工为主,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状况也让他们难以提供准确、完整的证明材料,因此,维权之路只能被迫止步。
从2005年起至今,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芋和村、平和村近百余人先后到安徽省凤阳县关沟乡从事矿石开采等工作,由于缺乏防护措施,久而久之,很多人患病。由于维权意识淡薄,从发现“患病”以来,虽然村民相继出现死亡,但他们几乎都选择了沉默。直到关于尘肺病维权的相关报道近期屡屡见诸于媒体,不少村民才恍然醒悟,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
目前,法律对职业病维权设定的准入标准,是维权者维权难的重要制度因素。
首先,职业病诊断机构太少,申请职业病诊断书的申请者不得不长途奔波到指定的地点;第二,准备的材料过于复杂,必须准备的材料却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配合,花费时间长、费用大;第三,等待诊断结论的时间过长,平均为34天,而在等待期间劳动者要多付出更多的住宿费、生活费等,其原本拮据的生活更不堪重负;第四,职业病诊断遇到困难后,无法找到真正的监管主体,法律上无规定;第五,以上程序完结之后,方可进入工伤处理程序,而在拿到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后,又要经过几十天甚至上百天的等待;第六,很多患者因不了解各项程序的时限或因为看病无法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很可能因过期而不被受理;第七,所获赔偿费用过低。
筑起职业病的“防火墙”
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各地正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区委书记张有会建议,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实行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政府执法监管、职工群众监督的综合管理体制,增加职业病诊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相关内容,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全部材料,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的,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作出诊断。
目前,一些地方也正在为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2010年底,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虑到职业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通知规定退休后查出职业病的,可享受工伤待遇;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也于2010年底对全市722家企业进行职业病监督检查,发现违法企业199家,对其中101家企业处以警告或罚款处罚,并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力度控制职业病发生。
对于未来职业病维权问题的解决之道,卫生部部长陈竺坦言,“要加大企业作为责任主体的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各个部门不仅是各负其责,而且要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
全总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指出,首先,企业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落实按法律规定应该提供的保护用具、达到法律规定的安全卫生条件;二是政府应当履行执法主体的责任,推动法律的落实,监督企业落实到位;三是职工也应当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规范操作。
令人欣慰的是,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已列入立法日程。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明确指出,今年要修改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有关问题将在修改当中给予解决。
我们期待,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将简化相关维权程序,明确各方责任,从而真正为所有劳动者筑起职业病的“防火墙”,同时为职业病的维权敞开大门。
本报讯(记者陈荞)昨天,本市首个职业病调研报告发布,报告显示,职业病患者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37.5岁,其中最大的群体为尘肺病患者。近4成职业病患者未获得任何赔偿,由于职业病鉴定求偿程序多、耗时长,很多职业病工人没有足够的钱而不得不放弃维权。
此次发布的职业病调研报告对包括北京在内的1026名职业病工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由北京义联劳动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分析发布。调查显示,劳动防护培训缺位与劳动者防护意识严重不足,是职业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根据调查,职业病患者从开始生病到出现病症约为6年,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37.5岁,其中约有70.2%的职业病患者是尘肺病患者,19.1%为苯中毒、铅中毒等职业中毒群体,其他职业病种类如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炎等占到10.7%。
调查显示,37.8%的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赔偿,而获得一次性赔偿的患者,平均每人领到的赔偿只有90742元。78%的患者表示,这些赔偿无法保障其后续治疗和家庭生活。有80.6%的受访者表示老家政府不会为其提供低保等福利,这导致他们返乡后的生活非常困难。
根据该调查,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的患者中,48%因材料不齐全而被职业病诊断机构拒绝受理,材料缺失则主要是由于单位拒绝承认劳动关系、拒绝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等。一旦材料缺失,依据目前的法律规定,正常走完全部法律程序的时长可达到1149天,患者很可能会因为申请时效问题而不被受理。
调查显示,患者需经过平均34天的时间等待职业病诊断结论,57.8%的需要等待30天以上才能拿到工伤认定书,其中一名受访者甚至过了1461天才领到工伤认定书。最后,51.8%的患者又要等待30天以上,才能获得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由于耗时长,很多职业病工人因缺钱等原因而放弃维权。
第四篇:中国现状
中国现状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另一种说法是,全国只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湿地消失
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生态危机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人工林树种单一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这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国家、企业和全民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当作头等大事,可以毫不过分的说,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应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我们现在只要翻开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荒凉、最贫苦、最穷困的地方,在古代都曾经是最繁荣、最昌盛的地方;现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穷苦、最艰难的人民,在古代,他们的祖先在某一段时期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兴而衰、由富而贫哩?我们再看一看世界文明发展史:从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从古印度文化;从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到中国的楼兰,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数量、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有关系再请看下面的事实吧!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首脑们怎么会坐到一起(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共同研究世界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呢?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又怎么会乐意参加、制定并执行那么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呢?世界上的事情已经够联合国头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态严重,联合国为什么要在1973年成立环境规划署这样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和协调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呢?下面我们改用一些数字来叙述,因为数字的表达能使概念量化,往往比文字的表达更为具体而清晰。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说明地球上有20亿的人没有适当的安全饮用水供应。在第三世界由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万人死亡。受污水危害的儿童,每天有6000名,相当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死亡的人数。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日本只要花100吨水就可换1吨石油。在我们中国的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由于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2003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我国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4亿!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在内。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象、海洋、地震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折合成1990年价格),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20世纪60年代570亿元;20世纪70年代590亿元;20世纪80年代690亿元;20世纪90年代前5年约1190亿元;1996年仅因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200亿元;199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3007亿元。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项统计报告分析,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8%。这个数字既不包括其它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包括1997年以后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意思就是说:到2002年实际损失的数字会更大。而2002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8%左右,这一年增长8%的实际数字是10万个亿,10万个亿呀!坦率地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如果我国的环境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那就意味着全国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创造的财富全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抵消了,白干了!如此下去,我们怎样才能富国强民、怎样才能全面进入小康!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们,能够认识、理解、需要、并接受生态化了。因为,20世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人类再也无法承受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人地之间、人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种种极度紧张关系。在我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说不定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达到赢利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却在忧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语气沉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答记者问时说:“我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确信:生态化转换是关系到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业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它将
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唯一选择,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生态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词汇、还是一股不容回避的洪流、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编辑本段黄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其可利用之水还必须减去200亿立方米.这样黄河实际拥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沿河9个省区及河北.天津两省市使用,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缺水,成为黄河面临的一大难题.1979年,黄河领域有154个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个,总缺水量高达54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以后,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胀,流动人口剧增之后,城市用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顾后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因为缺水,华北粮仓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灾,另一方面农田保积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浇灌面积较1980年减少了900万亩,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宁夏,甘肃,因为严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无法摆脱贫苦困.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据《黄河志》记载,1761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3.2万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为每秒200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径流总量的比率,50年代为79%,60年代为60%,70年代为,80年代为。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17天,1991—1995年间平均每天断流620公里;1997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长683公里。黄河可能成为季节性的内陆河。在断流的地方,昔日黄河帆影已成无水之舟。断流使下游沿黄城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东营,滨州,濮阳等城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蓄水备荒,摆满了坛坛罐罐。沿黄两岸禾苗枯焦,断流时间一长,便颗粒无收。断流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例如:年产30万吨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影响,不得不停产。总之,因断流给沿黄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仅以山东省滨州为例: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是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下均为咸水,很难食用,因而这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黄河水,黄河水是其经济命脉
第五篇:浅谈中国职业病的防治
浅谈中国职业病现状
——浅谈尘肺病及其预防预防
目前,职业病防治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根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约2亿劳动人民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而由于劳动保护水平相对较低,处于煤矿、加工产业、建筑业等低产业链的职业伤害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大量劳动者承受了极大的疾病痛苦甚至失去生命。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权保护,解决职业病隐患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下面,我将浅谈一下我认为的中国最主要的职业病——尘肺病的预防。
首先,什么是尘肺病呢?尘肺病是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我国《职业病目录》规定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病有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尘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尘肺病是我国各种职业病中最严重的病症,其患者占据了全部职业病患者中的70.2%,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尘肺病作为我论点的原因。
尘肺病具有爆发时间短、爆发率高的特点。尘肺病患者从患病到出现病症历经时间的中值是5年,其中3年内出现病症的患者达到总数的32.2%。根据不完全统计和患者回忆,单是煤矿企业的采掘工人患病率就达到了20%以上,也正是如此高的患病率才使得职业病案件常以集体形式爆发。2010年5月华北某市关闭煤矿后,该地区检查确诊为职业病的人数超过500人,其中尘肺病患者占了94.7%。河北张家口某矿山企业矽肺病案中,涉及职业病患者119人。而义联关注的香港力奇珠宝首饰制造厂职业病工人索赔案中,矽肺病患者人数也高达76人。那么,到底是哪些工种容易接触粉尘并换上尘肺病呢?根据我国卫生部2011年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中做出的报告指出,容易接触粉尘的职业与工种主要有:(1)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2)机械制造;(3)冶炼;(4)建筑材料;(5)筑路业;(6)水电业;(7)石碑石磨加工制造等。
尘肺病作为中国各种职业病中危害性最大的病种,最可怕的不仅仅在于它的患病率高,爆发性强,更重要的是它在现阶段的不可治愈性。尘肺病患者已经发生纤维化的肺部无法复原,现阶段尚无特效治疗要及根治方法。主要是综合治疗,即在用药治疗的同时积极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增强营养,生活规律化,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我国多年来研究的一些矽肺治疗药物,在临床试用中观察到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确切疗效尚有待继续观察和评估。所以,尘肺病在现阶段可以称的上是不治之症。
因此,缓解尘肺病对我过广大劳动人民的危害的工作重点就不在治疗,而是预防,预防才是缓解尘肺病危害之本。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如果预防得当,尘肺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首先,我要纠正很多人的一个误区,有很多人认为在工作时戴着棉纱口罩就能起到防尘的作用,其实这是不对的。国家经贸委2000年印发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中明确要求,“纱布口罩不得作防尘口罩使用”。因为,一般的棉纱口罩只能挡住部分粉尘,其阻尘原理是机械式过滤,也就是当粉尘冲撞到纱布时,经过—层层的阻隔,将一些大颗粒粉尘阻隔在沙布中。但是,对一些微细粉尘,尤其是小于5微米的粉尘,就会从纱布的网眼中穿过去,进入呼吸系统,而5微米以下粉尘能直接入肺泡,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最大,多戴几层也不会增强防护效果。因此,棉纱口罩无法起到防尘作用。那么,具体应该怎么预防尘肺病呢?防尘的主要措施可归纳为“宣、革、水、密、风、护、管、查”几个字,其意如下:
1.宣,做好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2.革,生产工艺技术革新,是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具体又包括改干式作业为湿式作业,尽量使用不含游离二氧硅或含量较低的原料,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等。
3.湿,湿式作业。
4.密,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5.风,利用通风达到除尘的目的。6.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7.管,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8.查,对接尘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定期进行测定以及督促检查。
只要做到了这几点,防尘的工作就可谓是无懈可击了。当然,任何职业病的爆发都和劳动者工作的高强度是分不开的。据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职业病患者们平均每天工作9.774小时,56.1%的职业病患者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26.1%的患者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甚至每个月连休假日都没有,只有年假可以供身体放松。超负荷的工作已经使得免疫力下降、身心疲惫,再加上长时间和粉尘、有害物质接触,容易患上职业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预防尘肺病的另外一个工作重心就是要严格控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严禁非法加班及长时间工作以确保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养放松的时间,使劳动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加强身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只有这双管齐下,尘肺病的预防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并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尘肺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提高对其的重视并加强预防,一定可以从源头克制它的感染,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工作安全。
计科0901 邹晨枫 20090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