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0:3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第一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专业程度不断增强,市场竟争一方面更加激烈,一方面努力朝着更加公平和有序的方向发展,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之间不仅注重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且更加注重服务与信誉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整个社会不仅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已成为人们立足于职场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也是大学生们走上社会就业之前的最后训练基地,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对就业单位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反过来也会影响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的评判,从而对高校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前道德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不断提高的要求,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山东大王职业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对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院校、专业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当前对在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上有两种主要错误认识:一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高职类院校开展,而其他院校则没有必要;另一种则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内容,高校没有教育的义务。基于上述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院校、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一些高职、高专等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院校和医学、师范、军事专业类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得较早、较为普遍,而其他院校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则开展得很少或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边缘化”倾向。据调查,在当前不少开展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而在德育教育中,又存在着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轻道德品质教育的现象。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又存在着重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而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占比例甚少,职业道德教育似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第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门性、针对性,教育方法、手段单一。在不少开设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院校中,只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当成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在讲授中泛泛而谈,不能够开展针对职业特点要求的专门性讲述和分析。在教育的方法上多限于只是课堂讲授,形式呆板单一,在教育的途径上缺乏道德实践。

第 四,高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位和偏差,造成当前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和错位。由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状况令人堪优。在职业价值取向上.不少学生存在市侩庸俗化趋向,在择业问题上对金钱过度关注,对一些薪金丰厚的职位趋之若鹜,而对一些报酬相对较低而急需人才的岗位却无人问津。在职业道德评判上,不少学生观念含混模糊甚至十分错误。不少学生奉献意识弱化,过分看中工作待遇,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敬业精神,更谈不上爱岗,工作上稍有不如意就辞职而去,经常舟跳槽”成为“家常便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够赚到钱,道德是次要的,手段和方法更加重要,于是投机冒险、不讲诚信、坑蒙拐骗等行为在他们眼中成为“本事”和“经验”。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重大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能采用课内必修课、第二课堂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抓好理论与实践两个教育环节,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1.根据培养目标开展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职业道德”教育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不可缺少的环节。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日标,是要帮助学生孕育一种认识企业、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的意识.前瞻性地认识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走向成功。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职业道德教育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牛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

2.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在专业课讲授内容中融进职业道德内容,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一方面,职业道德课要与其他课程配合,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课教师应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渗透。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课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对职业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提高思想认识。

3.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企业作风、传统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要求从业人员向社会负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正是由于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以及群体意识的凝聚,才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因此,对企业文化意识的堵养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企业文化。要借助企业文化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的观念,指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就业观,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相结合,端正学生的择业态度。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案例,还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有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成功就业构筑桥梁。所以,引入企业文化案例,对提高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力度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万方数据

行职业道德的养成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它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强,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冶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考虑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去感受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

1.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环节,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中,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独当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在实践完成后,应该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一是要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

道德教育准备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是要聘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以示范行为来激励学生;三是要精心设计与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希望工程尽力量、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团结一大批兴趣相同的爱好者,学生社团的广大成员拥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社团举办的各种活动,诸如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大家、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专业社团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倡导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抓好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几个基础性环节

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基础性工作环节:

1.注重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内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2.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为此,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

3.规范管理,强化教育,这是搞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基础,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抓规范教育人手,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和健全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及公共场所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管理教学及校内各方面的秩序,奖优罚劣,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创造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同时,要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文明达标”活动,设置文明监督岗,开展文明达标的检查评比,强化规范管理,促进自我管理,推动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进程。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在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文明标兵、弘扬正气、鞭挞歪风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设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与职业 2008年第26期

2、胡惠庆 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

3、夏令海 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与职业 2007年第30期

第二篇:阳城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阳城职业院校学生教育

与管理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对我省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通知》(晋煤培发[2009]140号)《关于对我省煤矿关键岗位从业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晋煤培发[2009]337号)文件要求,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和煤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大力协助下,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采取“送教到矿、工学结合”的方式,2010年春季、2010秋季稳步开展了两届全市煤矿关键岗位从业人员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目前,2010届春季学习班已处于申报办证阶段,秋季学习班正处于有条不紊的教学阶段,两届学员共有5000余人参加了学习。在教学管理方面,为严肃学习纪律,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员到课率和学习效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也受到了省厅的大力认可和好评。通过中职学历教育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受教育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适应了当前煤矿资源整合和综合机械化升级改造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市将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全员中职学历教育工作。

2011年上半年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省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和加强煤炭行业各级管理人员、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整体素质,为煤炭工业安全发展提供人才基础,为全市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安全生产作为保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 1

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声誉的具体体现。在工矿企业中,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

面对煤矿行业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培养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促进煤炭工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全行业乃至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目前,煤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原煤炭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但由于近几年煤炭院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型;煤炭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高技能人才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为此,亟待对教学模式内容与方式进行研究,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为有效推进煤炭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建成具有反馈机制的人才信息链

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目标是非常具体和明确的,即煤炭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条具有反馈机制的人才质量信息链是保证培养与使用一致性的重要保障,是不断调整更新培养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依据。信息链应该具备准确、可靠、及时、互动、互利的原则。

二、完善建立“双证制”职业资格体系,为实施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打好基础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目标搭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目前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基本上是以工种为能力范围进行鉴定,它体现了被鉴定人在该工种的能力,这与大多数专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定位是基本吻合的。以此标准来确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以及特色教材,使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受到企业欢迎,突出技能型培

养真正成为高职院校的特色。

煤炭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它自身的特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是生产一线技术管理人员,与单一工种相比它具有技能综合性强的要求,并且不同专业又有自身的特点,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需要制订一套适合行业特色,按专业大类分类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体系,该体系应具备行业性、专业性、综合性的特点,并有机地与整个培养计划融为一体。

三、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战略,实施以真实职业环境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校企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和完成教学考核。学院应有针对性地邀请当地典型的、合作密切的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共同实施技能质量控制。教学管理由学院、企业共同实施,学院重点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综合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设计、顶岗实习安排方面,学院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管理需要灵活调整、协调一致;在理论教学中,合作企业可按教学计划派专家到校授课。

2.校企共同培养,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学院应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上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生产岗位群的各种能力。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锻炼,培养能说会做的能力。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实践-理论-实践”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教学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四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把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四、在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内容中,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典型案例教学。把理论融入一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学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现场案例组织教学,核心是将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内容围绕解决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组织,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教学内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前告诉课程教学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等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做准备。上课时,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这样,使学生不仅明确教学目标,而且了解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积极推行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考核体系。公共课和职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优质核心课程建立试题库,采用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

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认真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价,搞好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七、按照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完善实训条件和技能鉴定考核方法与标准

实训条件是保证学生实验、实训的基本物质保障。实训条件的创建要满足技能的“高、新”和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所谓“高”是定位要高,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的创建,煤矿井下监控系统环境的创建等。“新”是在设备更新上要及时跟上生产现场设备的现状,切忌以陈旧淘汰设备对学生进

行培养训练。结合就业岗位特点是在整个实训培训和技能鉴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将来毕业生工作的综合性,不能简单进行单一的工种技能鉴定。

动手能力的强弱目前已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动手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和培养来实现。因此,加大实践环节的管理力度,应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环节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践环节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考核,要将技术动手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练”“考”一体化。考核不合格者需对相应教学内容再学习、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一步一个脚印,避免问题的长时间累积。并且前一个实践项目的成绩作为参加下一个实践项目的资格认证,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增加实践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一直难以解决的“训练不努力,考核前突击”的现象。

六、强化课程教学与实训

课程教学要围绕煤矿主体专业各核心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以适应煤矿需求为目标,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开拓进取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煤矿艰苦行业的要求。

技能培养分实训练习和鉴定两个方面进行,练习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强的实训指导书来指导,各个实训基地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不同的指导书,适用各个专业具体实训的需要。

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按照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综合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毕业证书为标志,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思路进行改革。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改革模式,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能力设臵教学模块,通过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毕业时

接近煤矿生产一线技术具体岗位的角色,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独立承担工作的重任。

第三篇: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法是公正善良之术”——凯尔苏斯

在现有的法律诊所课程中,职业道德无疑是较为难上的一课,因为它缺少足够的教学资源和理论依据。同时,由于道德问题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并不能实实在在外现出来的问题,不像其他的法律技术问题那样有迹可循,因此成为许多诊所教师感到为难的一门课程。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诊所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的作用等几方面来分析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模式和方法,并建立起一种分析的框架,使我们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职业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道德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职业道德问题。如今法学院的学生真正需要面对这种问题时经常是在这样两种场合下:

1、就业求职时律师事务所的面试问题;

2、统一司法考试中的考题。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可能遇到的这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法学院并不需要为此负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应当归因于律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律师职业发展中所处的初级阶段的地位,由于法律技术并没有达到如此复杂和精细的地步,因此也就没有产生职业市场对法学院教育的这种需求。同时法学院教师也没有能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法学院教师对职业道德问题的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态度。没有哪些法学院教师愿意专门去开设和讲授职业道德的课程,因为这种课程既费力又不讨好,不如其他课程那样容易见成效。

中国的律师职业道德发展同中国律师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律师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反映,因此其具体内容必然受到律师职业现状的影响和限制。应当说,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律师在中国刚刚发展了20多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成长起来的,在许多领域尚处于一种探索之中。律师职业角色的转换、执业环境的改善、执业范围的扩展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处于一种待完善的状态之中,作为律师工作所依据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也都是在近10年间建立起来的。因此,期望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有一个成熟而有效的模式是并不现实的。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转型对适应职业市场发展变化所具有的滞后性,高校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并没有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这种变化趋势,因此尚不具备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许多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院已有教学计划中曾开设的一些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如法律实务课,在进行相关道德问题教育时也体现出如下一些方面的不足:

1、教学方法的滞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学通常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单纯介绍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对传统的道德说教模式比较厌烦,具有抵触情绪;

2、教学内容过于刻板。道德问题本身就具有抽象化的特征,而职业道德与学生的个人经历相去甚远,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很难对抽象为条文的道德规范产生兴趣;

3、缺少实践效果的检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实

践职业道德判断间具有较大差距,难以验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而同时,对于在法学院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并没有教师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和热衷。因为一方面法学院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在这一点上,许多律师则表现出了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上的自信和经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热衷于给学生传达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念,如法的基本理念和自然法的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抽象的公平和社会正义理念,并对实践中的职业道德问题表示不屑,认为那些问题等学生到了实践中自然就可以学会如何解决。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法学院角色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开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法学教育评价标准的转型,法学教育开始了同实践性教育的背离。法学教育和法学发展的评价机制日益倾向于学术标准,注重法学教育者的学术产出,而开始忽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变职业导向为学术导向。一系列强制性或导向性的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强了这种转变。法学院不再是一个以产生法律实务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而成为了一个法学教授关注自己学术生涯和学术产出的学术机构。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法学院教师或是自愿或是非自愿地开始远离职业教育或实践性教育,并逐渐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忽视或轻视的局面。

此外,长期以来处于熟人社会环境之下的人际关系也造成了中国特定环境下的道德困境,这从实际层面加深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难度。

这种趋势逐渐引起了法学院学生的意见和不满,越来越多要求改变现状的声音从在校生和已毕业的学生中反馈到法学院,并最终引起了对实践性教学的重新认识和一定程度的关注与改变,这其中包括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引入。应当说,诊所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所选择教育模式的不同,在实际效果上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体现也不尽相同,有比较大的差异。

二、诊所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与不足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引进中国后,各个学校都进行了在课程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尝试。虽然内容相近,但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归纳起来,诊所教学中的律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集中课堂讲授式教学;

2、利用课堂模拟进行问题式教学;

3、利用真实当事人诊所,在学生办理真实案件过程中进行分散式教学。

此外,除了模式的不同之外,课程设置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设置在学期初期,有的设置在学期末期,这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否会产生影响也有所争议。

集中课堂讲授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简便和节省时间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向学生大量提供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信息,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接触和认同教师所

主导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为增加这种课程的实践性效果,教师可以引入执业律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也可以利用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但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背离了诊所教学的根本价值,即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通常教师或其他主讲人会事先设定一种价值标准,在课堂中传输给学生。虽然借助了律师或案例等实践因素,但都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这种课程如果设置在课程开始的学期初期效果会更受影响,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完全没有获得个体经验并进行反思的能力。同时,在将律师引进入课堂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要非常谨慎和做出妥善的安排,特别是要在事前同律师就教学目标和方式能够有充分的沟通,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角色错位。因为律师要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工作时难免要对他的角色和行为进行修正,这就可能产生一种不真实的信息,从而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

问题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具体问题是来源于教师还是来源于学生,即课堂教学的方向是由教师主导还是由学生主导。与讲授式教学不同的是,问题式教学所讨论的职业道德问题基本上来源于学生的发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各种启发式的信息,每种信息可能是有自己的倾向性,但并不会影响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所做出的选择和判断。在课前,教师并不会对职业道德的问题有明确的针对性意见,包括某些行为是否明确违反了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和教学材料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某些传播媒体所反映出的法律职业道德冲突来讨论和分析职业道德的问题,例如电影《魔鬼代言人》、《律师事务所》、《好人寥寥》等法庭片。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实务界的接触来加强对职业道德问题的理解。如请律师到课堂与学生进行座谈、或要求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就律师职业道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某些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法律职业道德问题和当 前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重大案件中存在的律师职业道德问题进行分析等等。对于这样一些信息材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组织和运用,便于学生就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避免了讲授式教学所可能产生的倾向性。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弊端,那就是在这些方式中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非亲身体验的道德冲突,并不会对学生产生太深刻的印象和领悟。没有亲身体验,很难真正让人信服地接受某种道德标准。“要通过说教让人变好,这可能是最不现实的事之一。我们学习如何像或不像个律师、士兵、商人。但教授人们如何行为的是生活,而不是人。”①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它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不可克服,难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分散式教学有可能弥补问题式教学所欠缺的因素。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依仗于法学院开办的真实当事人诊所,学生通过在诊所中接办各种真实的案件从而体验律师在真实的法律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职业道德冲突的挑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则体现在对学生处理各种冲突和问题时所做行为的监督和评价,同时通过自己处理有关问题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去感受职业道德问题在现实冲突中的表现。在真实诊所中教师的这种督导和示范作用,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改善了的学徒式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律师事务所中的学徒式方法,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处理现实中的道德冲突,这种处理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合适的替代方式,学生对自己处理方式的评价以及对相关职业道德问题的理解与收获。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它的弊端,首先这种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可能在职业道德教育之初学生就会陷入职业道德问题的困境,因为诊所的学生毕竟无法为当事人提供真正专业和足够合格的法律服务。其二是这种分散式方法的效果真的会很分散,因为学生在办理案件中并不一定都会遇到职业道德冲突的考验,或每种情况并不一定相同,如何判断和选择一个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以上的各种模式都有其不足的方面,那么应当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呢?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我们进行这种教育的目标,为更好地确定教育模式选择一个准确的定位。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道德问题是不容易教导出来的。”这是许多法学院的教师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反应。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职业道德教育这样一个命题呢?是否会因其难以通过教学来完成就对职业道德教育一掠而过甚至是放弃教育的目标呢?在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前,我们应当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哪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

2、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3、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4、我们掌握哪些教学资源?

5、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6、我们要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依照不同侧面对职业道德问题范畴的归纳,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当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职业道德的正式规范和原则;

2、当事人的最大利益;

3、开放状态下的道德判断力;

4、社会公平与正义。②这四个方面中,职业道德的正式规范和原则、当事人的最大利益和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种实质性的标准,而开放状态下的道德判断力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判断的原则。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除了从律师法和律师职业纪律规范的角度之外,还应当从哲学、伦理学等多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职业道德和责任的相关问题。在这种多角度分析的状态下,职业道德问题也会折射出不同的特点:

1、开放性——表现为个性化追求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在具体适用和行为自律约束中却有不同的体现。这与法律人的职业素养、个人的价值取向、职业经历、乃至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受都息息相关,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可供遵循。因此,针对个人经验而言,职业道德问题是个性化的、是可变的和多样性的。在我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也应当明了这种特点而不能忽视各种职业道德需要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这种多样性在诊所课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上也大量存在,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一个核心标准冲突的问题,即职业道德所应当坚守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是法律人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理念还是当事人利益中心主义的律师道德观念,学生们经常会争执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冲突,还是职业道德问题本身就存在这种矛盾的必然?这种问题可能并不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自己对于具体道德价值的判断。这种多样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通过导向性的模式进行,而必须尊重学生对于各种价值取向的偏好和选择。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地体会面对各种职业道德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2、准则性——表现为具体规范的职业道德。

如果说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职业道德教育无上限的约束,在一定标准上尊重个人的偏好和选择。那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方面的特点——准则性,则体现了职业道德的一种底限标准,坚守这种底限也就是实现了对职业道德的基本遵守。因此准则性的特点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一个确定的范畴的。职业道德教学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些具体的规范展开讨论,但并不应当仅限于熟知和严守这些准则,还应当学会动态的理解和学习这些规范和准则。

同时,体现为公共准则的职业道德标准也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况下会发生变化,甚至改变原有的一些立场。比如在9.11事件和一系列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丑闻后,美国政府和司法部门就要求制定新的规则以改变原有的对律师保密守则的保护,加强对律师行为的限制。迫使律师披露一些从案件中获取的信息,比如可能存在的商业欺诈和恐怖活动等等。这对传统的律师为当事人保密的守则和职业道德习惯是一种冲击,使得律师职业的“威望、自治和收入都处于一种危如累卵的境地”。③这对我们处于发展初期的律师职业道德标准也是一个提醒,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和标准的选择也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国外先进经验,否则面对一些新的情况可能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我们进城了,你们却要下乡了”的尴尬。与此相应的,职业道德问题的教学也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现有的职业道德准则是否就是适当的,是否有应当改进的地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并且是开放的信息,以利于学生能够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下讨论相关的问题。

3、实践性——表现为经验的职业道德

对于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言,运用准则和规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困难的是当你面对一个真实的道德冲突,如何进行选择和判断。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形成为文字的经验并非真正的经验,也是不可信的经验;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才是可信的,真实的经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职业道德必 然表现为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理解后的个人体验。职业道德是一种必须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知识,而不是一种能够任意为人所接受的书本知识。

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通过职业道德教学去发现一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如何客观而全面地去认识“关系”的问题,如何看待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背景的律师对职业道德判断标准的差异性等等。职业道德的实践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真正能够使学生获得经验的重要手段。

由此,我们或许能够对上述的几个问题给予简要的回答: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在实质上并不是将规范和准则的继受作为目标,而是更加看重学生从中获取的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和实践的空间,并让他们学会自己做 出选择和判断,这些信息可以来自真实案例、模拟材料、规范和准则、调查报告等间接的材料,更加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进行实践从而获取真实经验的机会。至于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许应当对我们已有的模式做更进一步的反思和综合运用。

四、诊所教育中职业道德教学模式的选择。

在对已有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考量后,在扬弃相关模式的弱点和分析其优势的基础上,我们的建议是应当综合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和分散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考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有的人批评实践方式有片面之嫌,但他实际上忽视了诊所教学的特点,即判断——处理——反思的学习过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处理过程,它往往需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处理,并且处理的结果常常会触动学生去思考相关的问题。因此,在职业道德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广泛的交流和思考,并通过在实践中具体检验是一个合适的模式。当然,职业道德的学习肯定不会是这样一种简单的阶段性的学习,要成为一名好的律师,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体验和思索,并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

此外,要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发展真实当事人诊所,模拟不可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职业道德考验和对深层次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因为这种模拟并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启发和引领学生思考的机制。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并注意规避其缺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第四篇: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初探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了传统方法的不合理性,初探适合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途径,包括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注重家庭教育。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认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89-02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道德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大不同,但文科、理科、艺术科学生也有其各自特点,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部分院校还出现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严重影响了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诟病

传统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共性教育、强制说服等,这些方法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新特点的显现,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

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

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

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

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2.家庭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家长是家庭德育的教育者和实施者,教育子女切勿粗暴、蛮横,强迫子女被动接受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子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在学校出现失德的行为。

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只是几个人的工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还有全社会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找到适合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教育者相互配合,建立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未来的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的德育观保驾护航。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作用,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的任务,为建立权责对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相比较其他监督方式具有较大优势。2006 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审计监督。”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010 年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审计法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规,是加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权力运行制约及监督机制紧密相连。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审计重点,重点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只是后置监督和全程监督的差异,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开始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具备的。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在领导体制、人员配置、经费保证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进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过程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预防和严肃纠正等审计措施,督促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滥用权力,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以及监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承认,经济责任

审计是中国独有的审计类别,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没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阵、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党政领导的数量巨大,而审计力量相比较而言又比较薄弱,尤其是政府审计力量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给社会审计力量实施,但相比较西方长达百年的自由经济而言,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能够提供成熟审计服务的社会中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中介机构都是“临时上手+现场练兵”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客观情况导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问题不断。

(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际执行是根据审计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但是这些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通常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来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目前审计机关人员基本以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为主,缺乏具备有较高的政策

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很难保证审计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这样无法为委托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举措

(一)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中长期计划,科学立项,实行分类管理。制订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确保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二)完善审计对象的分类管理,明确审计对象。分别采用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大力推进分类审计制度的实施。根据审计对象所属部门类别以及掌管的财政性资金数量、质、权限和责任,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职能等情况,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 A、B、C 三类。坚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 A 类对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按照规定实施审计;对 B 类对象(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一般以所在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为重点内容实施审计,必要时可按 A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对 C 类对象(普通领导干部)一般以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时可按 A、B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既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的覆盖面,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计,合理界定类别,实行分类管理。

(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异,各级审计机关可按不同种类的审计对象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审计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库,便于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时统计分析,力求审计评价意见能够客观、公正。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力、经济效益与决策水平、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内控制度执行与管理水平、廉洁自律等指标,以定量为基础,定性为结果,无法定量、定性的问题,应以写实手法,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慎重,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权责相对应。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在评价和界定经济责任时,要重点突出,着重评价重点问题、重要指标和重大事项。

(五)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不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一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三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涵盖审计内容范围广,而且一些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也较高,这为开展计算机审计

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凡是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要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以“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为工作重点,通过审计督促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树立“有权必有重任,用权必受监督,作为一把手必先受监督”的意识,破除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侥幸心理,避免他们个人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因侥幸而招致“不幸”。经济责任审计正是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过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切实起到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和保护领导干部的作用。

下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与实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并开发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与传......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研究途径开题报告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研究途径 一、选题背景: 开题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 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带着憧憬跨入21世纪,但社会的变......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讷河市二克浅镇福兴小学课题组朱存生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一轮课改工作实施,使我们对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基本理念、基本原......

    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途径与方法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

    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洪山嘴中学刘艳萍 ㈠按年级的主题教育系列 一是起始年级:具体落实“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这一系列目标。主要围绕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

    党员干部服务师生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党员干部服务师生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兴化市陈堡初级中学党支部 根据市委教工委要求,我校承担了《党员干部服务师生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这项课题研究。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汝南县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主持人:万霞 课题组成员: 邓晓迁 彭翊飞张伟 胡创业 在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专......

    关于学生读的方法、途径的研究开题报告

    莲塘三小市级课题《关于学生读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开题报告 《关于学生读的方法、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于2009年9月被确认为南昌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总课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