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耐火材料是高温工业生产运行和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在其生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耐火材料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做具体的介绍。
耐火材料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包括天然矿石及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目的经过一定的工艺制成的各种产品,它的耐火度一般在15800C以上,具有一定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体积稳定性,是各种高温设备必需的材料。耐火材料按化学成分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耐火材料;按耐火度可分为普通耐火材料,其耐火度一般为1580~1770 0C、高级耐火材料,耐火度为1770~20000C、特级耐火材料,耐火度为20000C以上、超级耐火材料,耐火度一般大于30000C;按加工制造工艺划分:可分为烧成制品、熔铸制品、不烧制品;按用途划分:可分为高炉用、平炉用、转炉用、连铸用、玻璃窑用、水泥窑用耐火材料等;按外观划分:可分为耐火制品、耐火泥、不定形耐火材料;按形状和尺寸划分可分为:标型、普型、异型、特型和超特型制品;按成型工艺划分:可分为天然岩石切锯、泥浆浇注、可塑成型、半干成型和振动、捣达、熔铸成型等制品;按化学-矿物组成划分:可分为硅酸铝质(粘土砖、高铝砖、半硅砖)硅质(硅砖、熔融石英烧制品)镁质(镁砖、镁铝砖、镁铬砖);碳质(碳砖、石墨砖)白云石质、锆英石质、特殊耐火材料制品(高纯氧化物制品、难熔化合物制品和高温复合材料)。
耐火材料在我国“十五”、“十一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世界耐火材料的进口和出口大国。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和日本、西方工业强国之间的差距,我国耐火材料的产量位于世界前列,但在功能、特种、节能、产品寿命以及环境友好型耐火材料等先进耐火材料的市场占有比例仍较低。这就要我们围绕主要下游行业品种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对耐火材料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及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先进耐火材料。
经过不断的努力,力争实现功能型、节能型、长寿型和环境友好型等先进耐火材料产品的占有比例大幅度上升,耐火材料消耗显著降低,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耐火材料综合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产品品种和质量可以满足高温工业及新型产业发展的需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耐火材料行业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第二篇:中国农村现状和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的基本状况是: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而如何解决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村治结构中各种权力边界不清,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以及农民非制度参与和非法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将决定农村政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政治 乡镇体制 村治结构 公共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1]。事实上,农村政治状况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因为,“如果我们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认识和重视农村问题的政治方向,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理顺农村各种政治关系,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甚至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村政治视野,任何有关农村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方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导致失败。
本文将对现阶段中国农村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公共权力组织的构成和运作及与农民公共参与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认识市场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发展规律。
一
国家主导农村社会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代表国家权力为基本特征的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对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态。但存在乡镇干部行为失范、乡镇政权管理效率低下和社会动员能力减弱等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的民族国家,现代化是与农村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资源。事实上,这个历史的逻辑也指导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设计。无论是晚清的农村改革,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农村建设;无论是新中国的集体化运动,还是新时期的村民自治,就其总的历史状况和目标而言,都是民族国家力图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统一进程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没有进行也不可能完成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在走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之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要在农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3]。其表现形式就是国家权力体制在农村社会得以建立。自民国期间国家行政体制下沉到乡镇一级之后,在农村社会直接代表国家的就是乡镇政府。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社合一体制,国家行政权力冲击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国家及农村干部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迳缁嵴?渭捌渌?煊虻目刂疲??蟮厍炕?斯?业纳缁岫?蹦芰Γ?泊痈?旧掀苹盗舜?撑┐迳缁嶂刃虻幕? P率逼谥泄?┐甯母铮?钪苯拥哪勘旰妥钪匾?某晒?嵌匀嗣窆?缣逯频姆穸ǎ?罢饩褪鞘敌猩??鹑沃疲?乇鹗橇??邪?疲?敌姓?绶稚琛盵4]。而政社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体制,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
“乡政村治”体制的“乡政”,是指乡级机构的功能运转主要体现在乡政权上,特别是体现在乡政府的职能上,从乡级政治事务、行政事务和经济事务的管理方面,都突出一个“政”字。而“村治”则是指村级组织对村域事务在自治基础上的具体管理。在这一体制中,“乡政”代表着国家权力,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组织机构,而且掌握了农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控制着和主导着农村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国家政权的基本属性通过新的“乡政”体制顺延了下来,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全国各地的乡镇普遍建立了完备的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等政权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分别从党务、立法、行政和统战等系统强化着国家政权,以保证国家权力自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性。(2)各乡镇政权配备了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随着公务员制度在乡镇的推行,大批有文化、懂法律的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了乡镇干部队伍,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乡镇政权的各个岗位上,确保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3)普遍建立了乡镇财政制度,乡镇政府具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提升了乡镇政权在经济、文化事业和社区发展等领域上的政治能力。(4)乡镇 企业有所发展,增加了乡镇政权对经济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具有资源性质的乡镇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乡镇政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工具。
但是,目前的“乡政”也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乡镇政权的施政能力,乡镇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呈下降趋势。(1)体制上冲突。乡镇政权体制存在诸如党委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现状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及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冲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权力受到一定程度虚置;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受到肢解,政府功能和权力残缺不全等问题。(2)人员臃塞,乡镇财政负债严重。目前我国乡镇政权吃“财政饭”和“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100—200人之间,有的甚至超过500人。乡镇政权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据对全国81个农民负担监测县调查,平均债务额1098.6万元,平均净负债708.2万元。乡镇财政濒临破产。[5](3)乡镇干部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及激励机制欠缺,工作效能差和制度化程度低,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寻租性,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缓解乡财政的负担或乡镇干部自己获利,采取各种名目增加农民负担,并在与民争利时采取许多非法的失范行为,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处于从农村获利和维护农村安定的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改革方案:(1)强化乡镇体制。主张者认为,应该继续强化国家对农村社会的主导作用,大力加强乡镇体制建设,其中在规范乡镇各政权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并努力使其行为制度化,特别是要县级政权要简政放权,下放各部门在乡镇的下设机构,以改变目前乡镇体制上条块分割的状况而提高乡镇政府的工作效率[6]。有研究者认为,要强化乡镇体制,还必须将社会体制的下线伸入到村[7],即将政府组织延伸至行政村,实行“乡治、村政、社有”[8],也就是将村级组织的行政功能扩大或制度化,在村一级实行行政化体制,在村民小组一级实行村民自治体制。(2)弱化乡镇体制。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乡镇政权建设应该遵循转型期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即“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依赖性的减弱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权利文化的转变,国家的行政权力将逐渐退出农村的政治领域,农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实现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的转型”[9]。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在确保国家基本行政职能下沉的同时,逐渐实现 国家行政权力体制上移,达到乡镇社区自治。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一些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实行乡镇规模调整,有的地方有1/3的乡镇被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
毫无疑问,现代国家是不可能放弃也不应该放弃对农村社会的管制。因为,如果没有国家强制性的影响,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走向现代农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缺乏基础。问题只是,在市场化进程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农村政治中,乡镇权力体系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这是由行政支配主导型和缺少约束制衡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从目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社会的管制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行政性的“命令—服从”模式如何有效,而应该主要建立一种“法制—遵守”模式。也就是说,国家应该通过一种法制方式,将国家在农村社会的利益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确定下来。在这种“法制—遵守”模式中,应该将农村社区事务、国家目标进行适当的区分。对于诸如各种税收、计划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 村民自治,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二
村级治理体制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村民自治正在改变农村政治的性质和运作路径,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存在各种权力边界不清等深层次的冲突,农村政治制度化建设落后于现实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村民自治体制的绩效和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村级治理体制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变是与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的。如果说,1980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变了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那么,从1984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第二步改革,通过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为合同制,取消生猪、蛋品派购,实行市场价格,则在改变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自此之后,市场成为了配置农村社会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农村社会一定程度的市场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促使社会流动增加,并使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结构发生变化,即农民职业分化和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但是,这种因市场化取向而产生的社会分化,又受到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制度性冲击和约束下,决定和形成了目前农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各主体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取向的冲击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约,形成了农村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分 化,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大分化,瓦解了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制的社会根基”[11],中国农村社会正在进行以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过程。然而,“分化本身并不足以导致现代化。发展是分化(既有社会的分工)和整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将分化的结构联系起来)互相作用的过程”[12],为了达到这一整合,国家需要向农村社会输入新的政治制度规则,这就是村民自治体制的逐渐建立。村民自治是农村基础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其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13]。这一体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8年,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尽管还没有实行村干部的民主选举,但村级组织建设开始规范,村级干部也在精简。第二阶段是1988年以后,随着《村组法》的实施,从建立乡政府和村委员进入到了村民自治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了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建章立制等自治活动,并在全国建立了一批示范县。到目前为此,全??ǔ?ㄍ搴透郯峦猓┗?旧隙际敌辛舜迕褡灾翁逯疲?⑵毡榻?兴闹廖褰齑逦?嵫【伲?灿?万多个村民委员、38万名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各地还在不同程度开展了“村务公开”和“建章立制”等活动。农村民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普遍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1)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在权力关系上的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实现对农村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在村级正式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可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是以国家法律的授权为依据、以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为基础的,在法律上并不具有服从村党组织的义务。两者权力来源和职权不同的客观存在,必然影响到农村政治的统一性。而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有些地方在乡镇党政的支持下,采用控制选举、用党支部会议代替村民会议、以党组织替代村委会行使职权等所谓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方式来控制农民自治组织。其结果是改变了村民自治的民主性。(2)国家行政权力与村民的自治权力之间的冲突。从国家立法上来看,村民自治否定了公社体制时国家政权与农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的变化,最主要表现在,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农村权力的基础已由上级授权而改变成了村民授权。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国家行政权力对村委会的管辖权限及行为习惯等问题,也必然影响到乡镇政权的权威。乡镇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施政能力,一方面通过强化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并通过建立村级党组织来控制村民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实行“村财乡管”等措施来肢解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3)村委会的自治权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之间的冲突。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委会不仅管理着村集体的土地和财产,还具有支持和组织全村发展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并需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因此,人们按照人民公社时期的习惯思维,将村委会视为集体经济组织。有些地方就借发展集体经济为名,将村委会职能扩大,不断强化村委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剥夺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国家权力与村庄自治权、社区组织与村民个人权利的边界问题。政治组织理论认为,任何权力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会产生组织的不经济性和个人权利的不可预期性。组织的不经济性,不仅包括其运转成本,而且还包括其机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因不必要的职能产生的代价。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代价就是由于其职能的无限度扩大而自身成本投入又明显不足或过剩所导致的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内在必要联系的某种损失。为了克服这种不经济性,就必须有效而合理地确定村级组织的权力边界,明确其职能范围。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应该是:(1)真正落实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的一种农村政治安排,是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内生成的这种“自治制度”,对广大村民来说,其选择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有关村级织织的性质、结构和职权这些方面都不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只能是在国家法律权威下形成的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在国家主义的权威导向下,要求广大村民这些“自治主体”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建立符合基层政府意志的“自治组织”,因此,在?逦?岬纳柚煤腿??按宓持Р康牧斓嫉匚坏确矫妫?⒉淮嬖谑导室庖宓脑级ê透?摹R?朔?庑┪侍猓?捅匦氪罅μ岢?ㄖ迫ㄍ?碌钠踉季?瘢??缯虻痴?⒋寤?愕匙橹?痛迕褡灾巫橹?嬲?魑??缮掀降鹊恼?沃魈澹?⒋偈蛊湎喙毓嬖虻闹贫然??源死辞炕?迕褡灾巫橹?叭ǖ母招浴#?)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独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服务[14]。村民自治解决的是村庄内部的秩序及村庄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秩序,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村民与社会,特别是村民与市场的关系。村庄内部的秩序,表明的是社区组织所必需的结构环境,是社区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与控制与正义相关的问题;市场秩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交易赖以实现的市场伦理与信用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国家之外社会的存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并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村民进入社会需要许多中间的渠道。村治体制不能够也不必要为村民提供市场化的组织,根本性出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农业市场化的组织性需要。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组织资源来看,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市场化组织,就是以平等主体为基础的、通过契?嫉姆绞浇?⒌木哂忻魅返娜ɡ?鸵逦窆叵导昂侠硗顺龌?频幕嵩焙献髦谱橹痆15]。
三
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正在加强,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农村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组织正在形成。但是,农民非制度性参与、非法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公共参与是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16]。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才是法定的基本政治单元,广大农民作为皇权下的“子民”,在村庄事务中,只有通过他们家族或宗族组织进入公共领域,其活动只不过是家庭或宗族组织行为的外化或代表,个人在社区事务中不具有独立的政治身份。民国时期,虽然农民的“国民”身份得到了确认,但在严格的保甲体制中,农民作为“保丁”承担更多的是对国家和社区的义务,而且是一种与社区“连坐”的强制性义务。新中国建立之后,在集体化时代的“集权式农村动员体制”下,农民成为了“社员”,社员对集体经济组织在经济和人身上的依附也就决定了其公共参与权利的有限性,法律规定的“社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决策和管理的一切“权利”是一种虚置的权利。只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并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事实上,在 国家大力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进行的第四届和第五届村民选举时,每届选举全国有六亿、占总数90%的农民参加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表现出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村民自治搞得好的地方,村民已在事实上享有了村务的管理权。而当这些选举权和管理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部分农民已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与各级党政组织或干部对簿公堂。特别是部分农民通过组织或参加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的公共参与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农民的公共参与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公共参与主体的分化,形成了新的政治上“有权群体”。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虽然进行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主管理体制,村务的管理权在事实上被大约11%的管理者和特权者掌握,大多数村民处于农村政治权力的边缘。(2)农民非制度性参与大量存在,采取集体行动对抗基层党政的事件增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农村干部的行为失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而有关农民负担却日益增加,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以及乡镇干部的工资及福利补贴都直接依赖于农民的税费,而村级组织在代理国家和乡镇收取上交提留任务时常“搭便车”的行为并有些过激手段和方式,这样在不断积累村民的不满对抗情绪,一旦有动员性力量加入,就可能以非理性的、难以控制的方式发泄出来,农村社会就会处于**之中[17]。(3)农民非法参与有扩大的危险。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威胁和恫吓等手段影响乡村干部决策或村委会选举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到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地痞村霸气焰嚣张,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生命权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 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无情的践踏。(4)村民通过家族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现象有所增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家族势力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自在秩序,得到了国家政权的扶持,家族现象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外观形态。但自中国进行转型期之后,稳定的家族势力遭到了冲击,特别是随着农村社会的集体化和公社化的开展,宗族组织逐渐瓦解,家族势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农村政治的高压式的控制有所减弱,家族势力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宗族组织的复兴并成为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一方面为目前缺乏社区归属感的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经济上的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宗族组织通过操纵或暴力破坏村民选举来控制农村基层组织,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如何解决现阶段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政策性取向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对于非法参与这类直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行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必须进行坚决有力的打击。事实上,对于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已引起了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党政在结合国家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运用专政机器对那些由村痞地霸控 制的村进行了集中打击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对如何看待农民制度性参与的发展趋势、解决农民非制度参与及宗族性参与等问题的分歧意见较大。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1)扩大村民的制度性参与,规范村民的非制度性参与,限制宗族性参与,将村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往乡镇甚至县市推广。其理由是,村民自治实际上就是村民对村级社区事务的全面参与,其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农民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村民自治所形成的民主可以通过制度传递的方式不断向上层递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乡镇民主制度的建设”,其“经验必然会向上引伸,发展到乡镇”[18],即应该按照村民自治所提供公共参与的经验,进行县、市长的直接竞争性选举[19],这种传递最终影响到国家民主。而对于农民的非制度参与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要从农民的利益表达和保护方面来进行规范。为了让农民能够表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家正式组织之外建立农民的政治组织,应该建立农民利益集团,[20]其中恢复政治性农民协会组织是一种合理的选择[21]。而对于宗族性参与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引导其往利益集团方向发展。(2)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尽量减少村民的制度性公共参与。其理由是,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具有?康暮褪侄尾豢煽匦裕??;嵩斐缮缁嶂刃虻幕炻遥蛔谧逍圆斡朐蚓哂星渴迫禾謇?梦夜?┐迥壳盎共怀墒斓摹靶问缴系拿裰鳌崩窗?嵘偈?娜跏迫禾宓拿裰魅ɡ??虼苏饬秸叨急匦胗枰匝细裣拗啤6?杂诖迕竦闹贫刃圆斡耄?唤霾荒芾┐螅??Ω镁×考跎佟U獠唤鲆蛭??衷谛矶嗯┟癫⒉痪哂忻裰鞑斡胝?紊?畹乃刂剩?裁挥行纬擅裰鞑斡胝?紊?畹南肮撸?嗍?┟癫⒚挥忻魅返摹⒆跃醯拿裰饕馐叮?挥邪衙裰鞑斡氲弊鍪亲约旱娜ɡ?鸵逦瘛K?堑牟斡虢鼋鍪俏??ぷ约旱木?美?娑??械氖侄涡圆斡耄??皇悄勘晷圆斡耄?虼怂?嵌耘┐甯刹炕共荒苄纬捎辛Φ拿裰骷喽剑?荒苡幸馐兜赜跋炫┐濉⑴┮嫡?叩闹贫ê图喽秸?叩闹葱衃22]。而且还在于,任何公共参与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农村社会增加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以求增加村民的公共参与,其成本基本上都需要由村民负担,而为了从农民手中争夺维护公共权力的费用,又需要扩充公共权力机构,这样形成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农村经济不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约公共权力的运作成本。公共参与从来都是评价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参与都能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而,现代国家,一方面开放政治领域,通过公共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满足民主政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在公共参与的形式和程度上加以适当的限制,以确保社会秩序处于稳态。特别在有关农民的公共参与问题,因考虑农村社会的利益资源和权威结构等特性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般将农民的社区性公共参与和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区分开来。对于农民社区性公共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以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为根据;对于国家层面的政治参与,则赋予农民以公民权,按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将在组织形式和职能方面由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转变,农村社区性事务的范围将有所扩大,而国家政治层面将往县级政权提升。而为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法律权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就成为必然。这样也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社会公共参与的发展基本趋势:(1)农民的社区性参与将会有增加,而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参与将有所减少;(2)非制度性参与将受到限制和规范,但使其制度化成为政治性的农民利益组织的努力不会实现,有可能的选择是建立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主张和保护农民的权益;(3)各种非法参与、宗族 性组织参与因其复杂的社会根源将继续存在,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抑制。
第三篇: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黄样430079)
摘 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本文回顾了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并且回顾了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有助于中学生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中学生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关键字:函数;概念;发展
函数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在不同的阶段,从观点上和表示方法也不尽相同。回顾函数概念的定义以及演变历史,对加深函数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但正是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与层次性,中学生往往不习惯用集合、对应的观点去解释函数关系,缺乏用函数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的研究,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函数概念的三种定义
在当代国内外教学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有三种代表定义。(1)变量说
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变量说是函数的原始定义,它把函数定义为:依一定规律依赖于一个变量的另一个变量。
虽然这一定义简单粗糙,但人们对它的探索却是最漫长的。函数概念萌芽于17世纪时对方程个数时的不定方程的求解,例如对方程x+y=100写成y=100﹣x,则y值的变化取决于x的赋值,这就产生了变量概念及依存关系。
把“函数”一词最早用做数学术语的是莱布尼兹(G.W.Leibnitz)。在他1673年的一部手稿里用“函数”(function)一词来表示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如切线、法线等的长度及纵坐标。而曲线本身则是由方程给出的。莱布尼兹还引用了“常量”、“变量”和“参变量”。直至1718年,约翰·伯努利给出了“解析的函数概念”:“函数是由任意变数和常数的任意形成所构成的量”,这是函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张。而后约翰·伯努利的学生欧拉(Leonard Euler)发展了这种函数“变量说”。1748年,欧拉将“解析表达式”定义为函数,他说:“变量的函数是一个解析表达式,它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组成以任何方式组成的。”并创用函数符号y=f(x),其中f解释为由变数与常数组成的解析表达式。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它把函数这一广泛的概念与某个解析表达式混在一起,而把图形或其它方式给出的函数排除在外了。因而欧拉(L.Euler)为了适应积分需要,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向“图象定义”推进。在1775年由欧拉精确化:如果某些变量以这样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之而变化,那么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他认为,任意画出的曲线表示所确定的x、y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并和达朗贝尔(Dalembert)在弦振动的研
究中首先采用了函数记号。但这个定义强调“随着变化”而缩小了函数概念的外延。
后来,由于积分运算式子以及分段函数等等都不符合一个解析式的定义,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扩张,先后两次将函数定义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某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给定其中某一变量时,其它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则称最初给定的变量为自变量,随之确定的量为函数。”此后,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P.G.Dirichlet)提出了函数的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一或多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叫做x的函数。几乎同时,黎曼也给出了函数的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如果y有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不论x、y所建立的对应方式如何,y都叫做x的函数。黎曼的定义已十分接近现在许多初中教科书所采用的定义。它出色地避免了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以清晰完美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这个定义也为19世纪数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1]。
(2)对应说与关系说
“对应说”是函数的近代定义,其内容是这样的:
给定两个集合A和B,如果按照某一确定的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内的每一个元素x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B与它相对应,那么f就是确定在集合A上的函数,A称为函数的定义域,f(A)={y︱y=f(x),x∈A}称为函数的值域,显然f(A)包含于B。
自17世纪引入函数的“变量说”以来,人们发现它有很大的缺点。首先变量的意义是不清楚的。其次,“变量说”中函数已允许连续或不连续地取值了。但是,x一般能取的值是a≤x≤b,并且x总是被考虑为连续取值。于是人们就想,能否扩大x的取值范围,或干脆取消把变量限制在数中的条件。19世纪,椭圆函数、超椭圆函数和阿贝尔函数的产生,使代数函数论得到蓬勃发展,函数的概念由特殊函数扩大为一般函数。于是人们对函数概念的认识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函数的两个本质定义出现了。1834年的数学家给函数的定义是这样的:
X的函数是这样一个数,它被每一个x所给出,且与x一起变化,函数式可以用公式表达出来,也可以用某种条件给出,这种条件指出怎样把所有的数加以验算。函数关系可以存在而关系本身可以不知道。
这个定义叫做“列表定义”。因为从一个x值可以给出一个函数值y,就好像我们中学代数中列表表示函数值的方法一样,表中一栏是x值,和它对应的一栏就是y值。这里建立了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函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对应”是函数概念的一种本质属性与核心部分。1837年,人们给函数下了这样的定义:
如果对于任意x的值,相应地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那么称y为x的函数。在此用什么方法建立对应是完全不重要的。
函数的这个定义的优点,是直截了当地强调与突出了“对应”关系,但它的缺点是,把生动的函数变化思想省略简化掉了。随着19世纪人类对各种函数类(连续函数、可微函数、解析函数)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集合论的问世,建立了函数的集合定义,也就是用“集合”与“对应”来叙述.以美国的维布伦为代表的数学家给出了函数的近代定义:在变量y的集合与另一个变量x的集合之间,如果存在着对于x的每一个值,y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样的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
在这个定义中的x、y,既可作为数,也可以作为点;既可以作为有形之物,也可以作为无形之物。再经后人加工,这一定义便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近代函数的定义。(高中阶段,基本上采用这一定义,只不过是把A、B限定为非空的数的集合。)由此前进,又定义了以集合的集合(称为类)为元素的集合函数。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δ函数、广义函数论等。但函数的概念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到了20世纪初,人们给出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即“关系说”,它把函数定义为满足条件“若(x1,y1)∈f,(x1,y2)∈f,则y1=y2”的二元关系f[1]。
在我国,函数一词是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年—1882年)最初使用的,他在1859年与英国学者伟烈亚力(1815年—1887年)合译的《代数学》一书中,将“function”一词译成“函数”。函数概念的教学研究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线,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函数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函数的传统定义以及函数的表示法,并讨论了一些常见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高中,学生学习了集合、映射等有关概念之后,运用集合、对应的思想概括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实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函数概念与中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如: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方程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好函数的有关概念,是学好上述内容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及应用的基础。
2.1 函数概念的教学思想构想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深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与实际事物的量与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它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而函数概念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怎样教学函数概念呢?在“新数学”中,有过一个大胆的尝试,即企图按照集合与笛卡尔积去建立函数概念的形式定义:设A与B为两个集合,并记A*B为
A、B的笛卡尔积,则称A*B的一个子集f为一个函数。如果当(X1,Y1),(X2,Y2)是f的元素,且X1=X2时,就有Y1=Y2,然而,许多来自经验的事实表明,虽然这一定义是数学上一项优秀的基础,但它不可能是好的认知根源[2]。在此新构造中,必须使用新的集合论的定义去取代早期的与过程有关的定义,这一重新构造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极其困难。西厄平斯卡(Sierpinska)断言:在向年轻学生介绍函数时,使用久经揣摩而得的现代定义,这是教学法上的一个错误,是一个反教学法的颠倒。
在函数概念学习之前,基本上是常量数学,所学的数学概念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函数研究变量,变量的本质是辩证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函数是一个辩证概念,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确定,符号“f”(对应法则)表示的意义,学生最难理解,因为“f”具有“隐蔽性”,它的具体内容很难从符号上来想象,即使“f”所表示的对应法则是确定的,学生也缺乏足够的、为符号“f”建立起具体内容的经验基础。这样,一方面是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还处于很不成熟的时期,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逻辑思维的范畴,只能局部地、静止地、分割地、抽象地认识所学的事物,另一方面函数却是一个辩证概念,其特征是发展的、变化的、处于与其他概念相互联系之中。形成函数概念,必须要冲破形式逻辑思维的局限,进入到辩证思维的领域,这个矛盾构成了函数概念学习的认识障碍。函数的构成应当从映射入手。在一般关系的范围中,它是一个不确定的难以理解的运算。最重要的是函数关系的定义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一记号上来讲,都没有运算价值。不少教学法专家认为,关系概念比函数概念更基础、更一般,主张教师在教学中用关系来定义函数。关系缺乏应用的原因是它具有类似于一览表那样的记录特征。科学的内容不是描述性的记录,而是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用关系,而是要用相互关联的程度来描述。引入函数概念可以不考虑关系。在学生接触了许多函数,己经能作出函数以后,再让他们去归结什么是函数,这才是数学活动的范例。
2.2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实例运用
关于函数与函数值函数的统一记号是f(x)或y=f(x)或f(x,y)=0,学生常常搞不清哪个是哪个的函数。如果设函数的集合为A,那么f(x)∈A所表示的是函数值属于A,这种表示就错了。同样y=f(x)∈A或f(x,y)=0∈A也是错的。我们所指的函数是f,记号f∈A才是正确的。例:f(x)=2x+1,求f(x-1), f[f(x)],并说明f(x)与f(x-1)是否为同一函数。显然f(x)与f(x-1)不是同一函数,这里虽然定义域,值域都相同,但对于x来说,“对应法则”是完全不同的。
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设计时,注意到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3]。
首先创造情境,从实例引入概念。然后通过几个实例的比较,抽象概括得出函数的概念。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巩固函数的概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分析,学生主要经历了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即从具体事例或具体概念中抽象出了函数的一些关键特征,如变量是可以任意赋值以及可以不断变化数值的量,而常量则是无法变化数值的量,整个的心理过程是分化、抽象、概括。
3总结
函数概念是重要的。从函数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函数概念的内涵不断被挖掘、丰富和精确刻画的历史过程,同时看出,数学概念并非生来就有、一成不变的,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们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还需要不断加以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第三、四册)。
[2]张九彦高中阶段二次函数教学摭谈[J].青海教育,2006,(04)。
[3]吴兰珍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浅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第四篇:日本耐火原材料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日志
分享给好友转到我空间复制网址 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日本耐火原材料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耐火材料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20:54 阅读(90)评论(0)分类: 耐火材料 举报
日本的耐火材料工业始终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大量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断开发研制出新材料。品川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和黑崎播磨有限公司是日本两大最为著名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它们占据着大半个日本耐火材料市场。此外,还有一些较小型的公司也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它们是:旭硝子玻璃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熔铸耐火材料为主)、新日铁坩埚有限公司(以生产坩埚和化铁炉用定形耐火材料为主)、TYK集团(主要生产中间包水口、等静压制品)、Plibrico日本有限公司(旭硝子的子公司,以生产不定形耐火材料和可塑料为主)。
日本耐火材料市场的总价值约有1490亿日元,而耐火原料约占一半。日本的许多耐火材料公司都与钢铁厂建立了联系,如,新日铁钢铁集团就是黑崎播磨的重要股东;JFE钢铁集团也有自己的耐火材料分厂,且与品川和TYK有重要的合作关系;住友金属工业有限公司也与品川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表中列出了1998~2004年间日本的耐火材料产量和从中国进口的耐火材料数量。
1998~2004年间日本的耐火材料产量和从中国进口的耐火材料数量/kt
年份 从中国进口 日本耐材产量 粗钢产量 定形制品 不定形制品 总计 定形制品 不定形制品 总计 1998 53 12 65 541 804
1345 90979 1999 55 17 72 513 770 1283 97999 2000 73 20 93 545 782 1327 106901 2001 93 20 113 478 753 1231 102064 2003 125 37 162 449 758 1207 109786 2003 165 37 202 439 735 1174 110998 2004 196
238 436 744 1179 112895
1998~2004年间,日本的耐火材料产量从135万t下降至118万t,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由于日本的一些耐火砖厂迁移至中国,二是日本的不定形耐火材料产量始终很稳定。由于近几年汽车及其它主要消耗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得日本的钢铁产量也有所上升。2004年,日本73.7%的耐火材料用于钢铁工业,其次是废物焚烧业、铸造业、水泥,石灰业、陶瓷和玻璃工业。
刚玉
Itochu Ceratech集团是日本著名的电熔矿物生产厂,它是莫来石/尖晶石生产厂Nagai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与Itochu陶瓷有限公司的合并公司。Itochu在爱知县的濑户有一个电熔刚玉生产厂、在东京有一个贸易公司。Itochu的贸易公司主要进口矾土、菱镁矿、中国硬质粘土、Mulcoa、棕刚玉、石墨和SiC。Itochu在濑户的生产厂有4座回转窑,主要生产定形、不定形耐火材料用烧结莫来石。
在日本,每年耐火材料用电熔刚玉的总量大约有10万t左右,烧结刚玉和白刚玉各占一半(不包括磨料业用)。Showa Denko KK、住友化工有限公司和新日铁轻金属有限公司是日本三家较为著名的刚玉生产厂。
在日本,每年对莫来石的需求约有9000t,对尖晶石的需求有1.4万t,Ube材料公司是Itochu主要的竞争对手。近些年,由于日本耐火材料市场萎缩和从中国进口制品的增多,使得莫来石产量(原来每年4万t左右)有所下降。Itochu生产的尖晶石制品主要用于钢包,而Ube生产的尖晶石制品多用于水泥工业。合成莫来石主要用于生产不定形耐火材料,尤其是适用于需要抗热震性能好的玻璃工业。
镁砂/矾土
日本镁砂和矾土主要从中国进口。营口中凯矿物有限公司是Itochu的子公司,Itochu占60%的股份。该公司主要出口镁砂至日本,同时也生产中国、日本市场需要的不定形耐火材料。
据估计,日本每年对死烧镁砂的需求为12万~19万t、苛性烧结镁砂的需求为每年4.5万~5万t、电熔镁砂的需求为每年3万~3.8万t。而事实上,随着部分镁碳砖厂转移至中国,日本对镁砂的需求已有所下降。Itochu Ceratech公司、Tanisho有限公司、Taiko贸易有限公司和Fuji Kozai有限公司是中国电熔镁砂和死烧镁砂的主要进口商,其中,Tanisho,Taiko和Fuji Kozai是日本有着较长镁砂贸易史的三家著名公司,它们也生产部分苛性烧结镁砂。Tateho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是日本国内著名的高技术化学、耐火材料市场用电熔镁砂、高纯镁砂、单晶镁砂的主要生产厂。
日本耐火矾土市场虽然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不是最大的,但是它的发展一直很稳定。每年耐火级矾土的产量约有6万t,其中不包括氧化铝水泥、磨料级矾土。在日本,有许多矾土进口商,Itochu Ceratech、Iwatani和Taiko是日本主要的矾土进口商。日本进口的大多数矾土是Al2O3含量为85%的山西矾土,天津港的离岸价是每吨100美元。
石墨、氧化锆和SiC
日本的SiC市场每年的交易量约有4万t,主要用于耐火材料工业。这些SiC主要从中国进口和由国内YakushimaDenko有限公司(主要生产Diasic牌SiC)生产。新日铁坩埚公司是Yakushima产品的主要用户,也是它的主要持股人。
中国的棕刚玉价格由于电价上涨也有所增长,但是现在的价格已保持稳定。日本每年的棕刚玉交易量超过7万t,一部分是从中国进口,另一部分由Itochu及其它生产厂生产。如今,日本正在积极寻找从其它途径而来的SiC和棕刚玉。
锆英砂主要由Rasa集团和Iwatani生产,Itochu进口的部分电熔氧化锆用于半导体烧成窑。石墨也主要从中国进口。在日本,有20多家中国石墨的进口商,Tanisho是最大的一家,近两年从中国进口石墨的价格有所上升。
此外,日本每年大约进口5000~6000t耐火级铬铁矿。而Kinsei Matec有限公司每年从南非进口2万~3万t铸造用铬矿石。
石灰石/白云石
除了耐火材料工业外,钢铁工业也是日本的石灰、石灰石、白云石、氟石和其它材料的大宗用户。同时,日本国内的水泥工业也是石灰石和硅石的主要用户。根据数字显示,到2005年3月底,日本石灰石的产量约有1.61亿t,主要生产厂是:Nittetsu Kogyo(年产量1210万t)、Todaka Kogyo(年产量1190万t)和Mitsubishi材料公司(年产量990万t)。这些石灰石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水泥(8000万t)、钢铁(2200万t)和玻璃(94.8万t)。
大多数的石灰石生产厂都与钢厂(如JFE)建立了合作关系,JFE有一个特种矿物分公司,该公司在日本和海外有许多大型矿山:在日本有Yoshii(年产量95万t)和Kochi石灰石矿;在菲律宾的保和岛有一个保和石灰石矿,在宿务岛还有一个Alcoy白云石矿,Alcoy每年在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生产玻璃、钢铁工业用石灰石的产量超过30万t。此外,JFE在日本还有2家石灰生产厂:Kurashiki和Fukuyama(亚洲较大的生产厂之一)。
日本的白云石矿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枥木县,在这里有4个白云石矿,最大的一家是Yoshizama矿(属于Yoshizama石灰石公司)。在日本西部还有2个白云石矿,其中一个是位于岐阜附近的Shinko Kogyo有限公司的Miyama矿。
叶蜡石
在日本,有4家主要的叶蜡石生产厂:ShowaKogyo有限公司、Hattori有限公司、Goto Kozan有限公司和Shokozan矿物有限公司,它们与一些规模较小的叶蜡石生产厂加起来每年的产量约有60万t。
在日本关东北部的Showa Kogyo公司的叶蜡石资源已几乎衰竭,公司主要从中国、韩国进口叶蜡石。
Hattori公司在神户生产地开石,也从中国、韩国进口叶蜡石。此外,Hattofi与马来西亚的玻璃纤维生产厂有一家合资公司——Nitto Boseki,该合资公司从中国台湾进口硅砂,从美国和马来西亚购买高岭土来代替叶蜡石。Nitto是日本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厂,也是叶蜡石的主要使用者。Goto主要生产叶蜡石和水铝石。Shokozan的叶蜡石也主要从中国和韩国进口。
中国的叶蜡石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有5-6个矿)和福建省(有3个矿)。韩国有2个主要的叶蜡石生产厂:Chosun耐火材料的分公司和Mingyo矿物公司,这两个公司都与日本的叶蜡石进口公司有业务往来。由于日本国内的叶蜡石储量下降,Showa公司的进口量最大。
玻璃纤维是叶蜡石的主要应用市场,该市场多使用叶蜡石细粉。日本的玻璃纤维生产厂主要有4家:Nitto Boseki、旭硝子玻璃纤维有限公司、NEC玻璃有限公司和中央玻璃有限公司,这些公司一直在使用大量的叶蜡石来生产普通的玻璃纤维制品。
分享给好友转到我空间复制网址 隐藏签名档小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相关搜索词:
有限公司 镁砂 生产厂 矾土 刚玉 签名档
评论列表
想第一个看到日志抢沙发?
使用签名档匿名评论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附加功能 提交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第五篇:土木工程现状和未来发展
土木工程现状和未来发展
1中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没有停过,且发展很快,尤其在改革开放20年间,发展极为迅猛,几乎整个中国成了一个大的建设工地。新的高楼大厦、展览中心、铁路、公路及桥梁、港口及大型水利工程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大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之快,数量之巨,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1.1 高层建筑
人们往往会把高楼大厦与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这是自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将越来越高,随之,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因此,在城市中心区,不得不大量建造高层建筑,并且越建越高。据不完全的统计数字,中国大陆已建成的20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已超过10000幢,而超过100m的高楼已超过500幢,其中,上海金茂大厦,88层,高421m;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95层,高460m,十分突出。
1.2 大跨建筑
最近20年,高层建筑不仅越建越多,越建越高,而且其结构体系及布置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以往,多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筒体结构等体系;近几年,巨型结构、转换层结构、悬挑结构及高层大跨框架结构等体系也相继出现。
1.2.1 大跨预应力结构
20世纪80年初建成的上海色织四厂工程是国内最早、最有影响的大跨多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为6层,双跨,每跨20m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距7.2m,解决了“布机上楼”问题,推动了纺织厂房向多层方向的发展。
前几年,中国建成了不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屋盖单层建筑,跨度最大的达30m,并编制有国家标准图。因为它是一种预制的薄壁空间结构,又是直线预应力筋,所以,理论上是很经济的。
1.2.2 大跨空间钢结构和悬索结构
中国很大部分空间建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钢结构,尤其以网架结构和网壳结构最多。如,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都是大跨度网架结构;而天津体育馆采用了双层球形网壳结构,直径达135m。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各地纷纷建造展览中心等大型大跨建筑。从而,巨型空间曲线形钢(桁架、拱)屋盖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1.3 公路
中国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初,虽不算晚,但是,在1949年之前,发展缓慢。1949年,全国能通车的公路仅8.0×104km。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建设事业逐步发展,并迈入现代化建设时期。到2000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
中国的高速公路起步较晚。经过20世纪70年的规划论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零的突破之后,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较大发展。到199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有3400多km,1999年已达1.3×104km。2002年,中国已建成高速公路24336公里,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1.4 铁路
截至200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路程已达6.87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亚洲之首。铁路朝着城市轻轨和地铁两方面发展。地下铁道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六个城市建有地铁,已开通的总长度达215公里;设有140个地铁站,北京地铁长度已达41.6公里。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建造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间仅需4小时。此外,磁悬浮列车也在发展。
1.5 桥梁
石桥、钢筋混凝土桥和钢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对各类桥都曾建造过,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创造了世界纪录。现对拱桥、刚架桥、斜拉桥和悬索桥作简单介绍。
1.5.1 拱桥
中国已建成跨度100m及以上的石拱桥10座,它们都属于世纪纪录。湖南乌巢河双肋石拱桥跨度为120m。在建的山西晋城—河南焦作高速公路上的石拱桥,跨度达146m。可见中国石拱桥建设屡创辉煌。1996年建成的广西邕宁邕江桥,其跨度达312m,创中承式混凝土拱桥新的世界纪录。可以认为中国拱桥建造居世界领先地位。
1.5.2 刚架桥
中国虎门大桥系由东引桥、主桥(跨度为880m的悬索桥)、中引桥、辅航道桥和西引桥组成,其中辅航道桥跨度达270m,为两座单桥组成,都为单室单箱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行车道宽14.25m,于1997年7月建成通车,当时创了预应力混凝土刚架桥的世界纪录。
1.5.3 斜拉桥
1993年1月建成通车的上海杨浦组合(混凝土面板与钢架劲大梁共同工作)斜拉桥,世界注目。1995年1月18日通车前,杨浦桥为斜拉桥世界纪录。1996年中国建成的重庆长江二桥为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跨444m,双向4车道,桥面宽24m,跨长
居世界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第2位。
1.5.4 悬索桥
已建成的主跨为1385m的江阴长江公路悬索桥已于1999年9月28日通车,按跨长,它仅居世界悬索桥的第4位(前三位为1991m的日本明石海峡桥,1624m的丹麦大海带桥,1410m的英国恒伯尔桥),但其北岸混凝土锚碇的沉井为51m×69m×58m,体积达2.04×105m3,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悬索锚碇沉井。
1.6 水利工程
利用水力发电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尽管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但仍是发展方向。中国水利资源丰富,亟待开发。50年间全国兴建大中小水库8.6万座,水库总蓄水量4580亿m3,建设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万公里,目前防洪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达7000多亿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大坝为重力坝,高度虽只有190m,但库容大,故建成后的装机容量将超过现今世界最大的巴西和巴拉圭所共有的伊泰普水电站的装机容量(1.26×107kW)约1.5倍,达1.82×107kW。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另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其大坝为斜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54m,总装机容量为
1.8×106kW。四川二滩双曲拱坝于1998年建成投产,坝高242m,装机容量为
3.3×106kW。
1.7 特种结构
在特种结构方面,我国有4所电视塔排在世界前十位,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建成高度在300m以上的电视塔多座,高318.5m的南京塔为空间框架结构。为世界第一座这种形式的电视塔。目前世界最高的电视塔为高553m的加拿大多伦多预应力混凝土电视塔。我国1995年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以468m的高度排在世界第三位。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将建设一大批大跨超长建筑,像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无论在工程结构的改革、建筑功能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采用上及合理组织施工方面,还是在抗震分析和计算机程序应用上及有关抗震控制试验研究上,我国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2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地球上可以居住、生活和耕种的土地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因此,人类为了争取生存,土木工程的未来至少向五个方向发展。
2.1向高空延伸
现在人工建筑物最高的为646m的波兰Gabin227kHz长波台钢塔,由15根钢纤绳锚拉。日本拟在东京建造800.7m高的千年塔,它在距海约1.25英里的大海中,将工作、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融于一体的抗震竖向城市中,居民可达5万人。中国拟在上海附近的1.6公里宽,200m深的人工岛上建造一栋高1250m的仿生大厦,居民可达10万。印度也提出将投资50亿建造超级摩天大楼,其地上共202层,高达710m。可见二十一世纪高层建筑仍将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2向地下发展
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东方宣言》,提出了“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建造地下建筑将有效改善城市拥挤、节能和减少噪声污染等优点。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大规模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到80年代末已开始研究50~100m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
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综合化。国外地下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综合化,首先是地下综合体的出现,成为具有大城市现代化象征的建筑类型之一。其次综合化表现在地下步行道系统和地下快速轨道系统、地下高速道路系统的结合,以及地下综合体和地下交通换乘枢纽的结合。第三综合化表现在地上、地下空间功能既区分,又协调发展的相互结合模式。
(2)分层化与深层化。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逐步向深层发展。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与矿物工程系的地下建筑物多达七层,加拿大温哥华修建的地下车库多达14层,总面积72324m2。
(3)微型隧道工程将加速发展。微型隧道是人进不去的隧道,直径一般在25—30cm,最大可达2m。在隧道表面入口处采用遥控进行开挖和支护。这种方法快速、准确、经济、安全。所以适宜在高层建筑下,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下,高速公路、地铁和河道下安设管道。
(4)三S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作用将得到加强,3S即GPS(卫星全球定位)、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2.3向海洋拓宽
为了防止机场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也为了节约使用陆地,2000年8月4日,日本大阪利用18亿立方围海建造的1000m长的关西国际机场试飞成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的七星大酒店也建在海上,洪都拉斯将建海上城市型游船,该船将长804.5m,宽228.6m,有28层楼高,船上设有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跑道、医院、旅馆、超市、饭店、理发店和娱乐场等。近些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也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如上海南汇滩围垦成功和崇明东滩围垦成功,最近又在建设黄浦江外滩的拓岸工程。围垦、拓岸工程和建造人工岛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将来像上海这样大的近海城市建造人工岛积累了科技经验和准备力量。
2.4向沙漠进军
全世界约有1/3陆地为沙漠,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耕地被侵蚀,这将影响上亿人口的生活。世界未来学会对下世纪初世界十大工程设想之一是将西亚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绿洲。改造沙漠首先必须有水,然后才能绿化和改造沙土。现在利比亚沙漠地区已建成一条大型的输水管道,并在班加西建成了一座直径1公里、深16公里的蓄水池用以沙漠灌溉。在缺乏地下水的沙漠地区,国际上正在研究开发使用沙漠地区太阳能淡化海水的可行方案,该方案一旦实施,将会启动近海沙漠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我国沙漠输水工程试验成功,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长途沙漠输水工程已全线建成试水,顺利地引黄河水入沙漠。
2.5向太空迈进
由于近代天文学宇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登月的成功实现,人们发现月球上拥有大量的钛铁矿,在800℃高温下,钛铁矿与氢化物便合成铁、钛、氧和水气,由此可以制造出人类生存必需的氧和水。美国政府已决定在月球上建造月球基地,并通过这个基地进行登陆火星的行动。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1985年发现建造混凝土所需的材料月球上都有,因此可以在月球上制作钢筋混凝土配件装配空间站。预计21世纪50年代以后,空间工业化、空间商业化、空间旅游、外层空间人类化等可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