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统测试题分析
高三统测试题分析
本次市统测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不管选择题还是非选题都保持了以往的惯例,重点考察了细胞结构代谢、遗传和生态,所涉及的试题题境和图表都较为经典,不太新颖,问题设置也较为基础,对一轮全面复习进行了很好的检查和引领。
从考察知识点的分布来说,必修1考察知识点为:细胞结构、分化和癌变,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酶实验,共占29分(6+6+8+9),必修 2考察知识点为:进化和遗传计算,共占18分(6+12),必修3占考察知识点为:动物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生态,共28分(6+6+6+10),选修占15分,突出了对必修1、3基础知识的重点考察。
从试题的难度来说,选择题难度不大,学生可能在第2题的D选项上因没有考虑无氧呼吸而不能确定,第5题对图的分析要求较高可能让学生容易丢分;对非选择题29题来说,曲线图跟平常学生接触的有些不同,观测指标是“O2变化的相对值”,学生对(1)题第1空很好判断,但对理由的表述可能会有很大的偏差,(2)题的几个空都比较常规,但前提是读懂曲线,从这点上无形中增加了本题的难度;对非选择题30题,对与酶有关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考察,(1)题学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差距可能会很大,因为没好好理解“说明”2字,(4)题要求学生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可参考答案却不简要啊,也许在这里的扣分会很多;对非选择题30题,“牛的有角和无角”在平常的习题中可能就已碰到,但这道题却挖得很深,估计得分不高,当然历年来遗传题的得分都不高;对非选择题31题,就我个人来说,是本套试题的一个亮点,所给的试题背景很灵活,有点类似于今年的高考题,从问题设置来看比较基础全面,学生得分应该会是最高的一题;选修题依旧保持让学生容易得分的风格,只是书写量可能有点大。
第二篇:三统答案(最终版)
三统答案
24-25 CA26-30 DCDCB31-35 BCABA
38.(1)①材料一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但随着基尼系数的增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达到国际警戒线。(2分)材料二表明,近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出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分)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调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2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分)。
(2)①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提高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素质,增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2分)②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2分)③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合理设置国有企业党组织。(2分)④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2分)⑤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2分)⑥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2分)
(3)①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片面的效率原则有可能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扩大,威胁社会公平;片面的公平原则会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2分)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统一的一种表现形式。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力量源泉。(2分)④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既要提高效率,也要注重公平。(2分)
39(7)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分)②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城市交通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治理交通拥堵。(2分)③发挥财政和税收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交通工具结构。(2分)④居民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现代交通理念,绿色环保出行。(2分)⑤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治理城市拥堵经验。(2分)
(8)①W省人大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体现了国家要制定法律,确保城市交通治理有法可依。(3分)②各运管、交管部门加强对道路交通行为的监控和管理,体现了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3分)③各地法院、检察院加强对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体现了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分)④各地加大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工作,体现了国家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城市交通治理工作。(2分)
第三篇:《通三统》读书笔记
前言
全球化的过程实际更加突出了不同人民的“文明属性”
要把中国文明的潜力发挥出来,需要同时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国文明,二是尽量了解学习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
今天我们已经必须从根本上拒斥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这样的“拿来主义”只能是文化不成熟、文明不独立的表现。
自序 关于“通三统”
借用“通三统”的概念,用来讨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一些问题。
本书上篇初步提出了当代中国“通三统的特殊含义,亦即认为今天特别需要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本书下篇所谈则是强调今天“通三统需要通过教育特别是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努力而促成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亦即形成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本书中篇则提出了拉长时间和历史的维度来抗拒全球化带来的“空间化”困扰。上篇 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P21)
当代中国三种传统的并存(P23)
三种传统:
1、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传统,包括观点 词汇等。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自由和权利等。
2、共和国开国以来毛泽东时代形成的传统,强调平等,追求平等和正义。
3、中国数千年形成的文明传统,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文化。注重人情和乡情。
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就是我们今天要达成新时代的“通三统”。
何谓“中国文化问题”
所谓中国文化的问题,背后带出来的是中西文化的问题,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不断的中西文化争论。
晚晴废除科举无非意味着传统中国的整个政治-文化机制的彻底崩溃和瓦解,中国面临一个全面重组中国社会的巨大任务,我们必须把从晚清瓦解到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的整个过程看成是寻求奠定现代中国的一个连续统。熟知不是真知
许多中国人和中国媒体常常说:“中国要融入国际主流文明社会”,认为中国正当性的根据不在于中国自己,而是西方的认可。中国人不一定懂中国,八十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不是经济改革的问题,而是思想文化,兴起了“文化热”,西方人最先报道中国的经济腾飞。
重新认识中国
重新认识中国也就是检讨我们以前对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我们需要从世界文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原先是自成一体的,严格说来,中国自成一个世界。不能用西方的逻辑解释中国的历史。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内在逻辑
美国学者谢淑丽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中提到,中国改革和苏联改革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的改革事实上是毛泽东奠定的“分权化”的轨道上进行的,而且这是苏联无法仿效的。毛泽东不断破坏中国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工作,使得中国在改革前从来不是一个苏联意义上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美国学者弗朗茨·舒曼在《共产主义中国意识形态与组织》中,认为中国建国后走的是苏联工业化的道路,迅速建立全面的高度中央计划经济体系。但1958年后毛把88%的工厂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管理。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等运动是因为他怕工农阶级以及工农干部被边缘化而被置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之外。从大跃进开始,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重新回到“延安道路”。
托尔维克在《民主在美国》中认为,国家繁荣昌盛必须“政治集权”“行政分权”(以美国为代表)毛泽东时代实际上形成了中国式的“政治集权”和“行政分权”的统一。因此中国经济改革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并不依赖国营企业改革,而是主要由中央计划以外的地方经济发展起来的。
简言之,邓时代的改革是以毛时代为基础的,我们应该看到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连续性。
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作者在这里特别想提出一个观点,即中国传统文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外华人资本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传统的中国历史文明对整个中国和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结语
我们应重新看待中国,重新认识中国改革成功与毛泽东时代的联系和连续性,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历史文明对现代中国的奠基性。胡乱的所谓“国际接轨”是可疑的,我们对西方的了解和参考,要从我们的问题意识出发,才能知道西方的哪些方面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评论
朱苏力 北大法学院院长
中国在21世纪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和平崛起不光是说崛起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说我们不用武力的问题,和平崛起的另外一个含义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崛起,使它有召唤力,当然它必然伴随着经济实力。
汪晖 清华人文学院教授
我们对于自己的意识层面进行反思的过程,同时是对我们自觉的社会实践的再思考的理论总结的过程。重新认识中国的过程,离不开我们非常具体地讨论我们的实践过程。
中篇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是潘天寿先生的一句话。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有比较大的两个趋势,一个可以称为“中西融合论”,以徐悲鸿 林风眠为代表。另外一派则以齐白石 黄宾虹为代表,比较坚持中国传统美术的道路。
在20世纪中国广义的总体的思想文化学术界,基本上都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两分法。比如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比较强调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异义,另一方面比较多的人则强调中西融合论,例如钱钟书先生。
中西融合论是压倒性的主流,因为20世纪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东西基本上全面否定全面排斥。艺术和文化的标准在于金钱。
作者认为,在新的加速全球化的时代下,潘天寿这一代提出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或许有一个特别新的含义,“中西距离论”可以扩大到对整个中国人文学术事业的一个总体性原则。另一个原则:“中西文化两端深入”,“两端深入”就是对中国和西方两端都要做深入研究【两端深入,从中西艺术谈到中西文化,把中西文化置于两端,对立起来????】,但是两者要保持距离。分为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点:拉开时间的长度,以抗拒、抵抗、抵消全球化带来的空间距离的消失。【您这是要逆全球化吗????】,拉开时间长度的做法,在时间上意味着拉到尽可能地长。第二点: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应该强调中国和西方两边的古典和经典。以古典来抵消过分的当代化、当代性,以古典文化的深度和长度来抵消过分当代化的庸俗性和浅薄性。第三点:蕴含着拉开大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的距离,拉开时间的长度和强调经典阅读的投入基本上会是一个比较少数人的事业。第四点:在文化和思想的领域上,反对民主化、反对平民化。
第五点:如果要回到中国文化的脉络上,同时意味着在中国要重新建立“成年人的文化”抵制青少年文化。中国的通识教育应该简化,贯彻“两端深入”的原则,一方面以中西文明两方面作为主干,另一方面以经典文本阅读为中心,有利于重建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文明视野。如果拉长时间距离和历史维度,或许可以抵制全球化带来的美术作品当代性同质化。
评论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甘阳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性的思考,比如说要拉开时间的长度来抵消空间的缩小,避免过分的当代化,反对平民化,区别于青少年文化,同时提出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文化共同体和恢复经典文本的阅读等。希望让中国画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它的相对封闭性“现在大学生能画出来的技巧,以前50岁的人可能都不一定画得到,但是大师没有了,整个文化现象确实是在向青少年化的方向发展。”一部分人做年轻化的绘画,一部分做传统文化,做中国画,这是一个拉开距离的思路。
下篇 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
打造中国的精英
打造“中国的精英”就是要打造对中国文明具有充分文化自觉,从而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高度自信的有教养的中国人。中国今天恰恰是一个极端缺乏精英和精英意识的国家。一个没有文明根基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出伟大的大学的。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需要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来使中国的大学成长为伟大的大学。大学的文化之根
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没有根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
20世纪中国普遍的彻底的反传统心态,特别是这种反传统心态在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制度性体现,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今天普遍感到的文化底气不足,这也正是今天中国极端缺乏精英的根本原因。
20世纪那种普遍的反传统的心态和行动在21世纪必须彻底扭转,否则我们将永远处于文化无根状态。
美国现代大学制度在1870—1940年期间逐渐成型,以“德国大学模式”取代以往传统的“英国大学模式”,美国以往的以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化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到19世纪末基本瓦解。但是美国现代仍然注重大学通识教育。
哈钦斯的大学理念与芝加哥大学的转型
芝加哥大学现在被普遍看成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镇,是因为它的本科通识教育制度特别发达。
哈钦斯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要求所有不同科系的人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就是对所有人的“共同教育”
哈钦斯提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现代大学只有发展通识教育或共同教育才符合大学知道的思想。强调大学并非仅仅是“创新之所”,而首先是“文明传承之所”,大学应该是人类文明历代积累的文化精华的储存所,并通过现代通识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首先能够吸取和掌握这一共同文明财产,从而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哈佛三校长与哈佛红皮书
四五十年代美国现代大学的模式终于基本成型,即“英国模式加德国模式”的混合型大学,第一位哈佛校长把哈佛引上德国模式,第二位走回英国模式,第三位校长致力于形成“英国模式加德国模式”的混合模式。
哈佛大学在科南校长领导下于1945年发表著名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红皮书,讨论的就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问题。哈佛报告对于“共同教育”的基本内容的看法与哈钦斯的看法一脉相承,这就是共同教育的基础在于对西方文明传统和美国历史的共同体认。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19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现了现代通识教育,成为以后很多美国大学的样板。
第二阶段:芝加哥大学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成型的通识教育模式,第三阶段:哈佛大学1945年《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 第四阶段:哈佛大学1978年的通识教育方案 第五阶段:斯坦福大学1987年的通识教育改革
我国大学现在正是缺乏基本性人文传统基础建设而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因此不能盲目接轨。
哥伦比亚模式
简明容易操作,哥伦比亚由“史”和“经”交互构成的通识教育构架,是以后芝加哥等各校同时教育课程体质都贯彻的基本原则。【中国人也应该重视本民族的传统史学经典】 芝加哥模式
作者具体列举了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以及课时安排,为我们中国当代大学发展通识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课程的具体内容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通常都是小班教学。
斯坦福模式
斯坦福改革常被说成是最激进,最极端,最新潮,甚至被说成是“反西方文明中心论”。主题阅读材料基本是传统西方经典,在每门课中又加了一本或两本非西方或非传统主流的著作。
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读本总围绕着最基本的西方经典。
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果不从本国本校的实际出发而盲目照搬分类方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甚至在效果上适得其反。我国大学目前对通识教育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亦即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
美国主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建制,最值得注意的三点:
1、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
2、普遍采取深度经典阅读的方式。
3、普遍采取教授讲课与学生讨论课并行的方式,讨论课严格要求小班制。这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之路
我国通识教育不应该成为“通识教育大杂烩”,而应该是首先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共同核心课程”。本科生应该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始直接读经典文本。最根本的是“以纲带目”避免“有目无纲”。说到底,文明底蕴是离不开文化传统的。
作者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实际是要把我们从民国以来就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做现代整理,并以此逐渐形成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并且需要走“中西并举”的道路。
第四篇:银行高管测试题
银监局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一)银监局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一)(附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0.5分)
17.商业银行应建立授信工作,明确规定各个授信部门、岗位的职责,对违法、违规造成的授信风险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第一章 总则 第九条)
A.尽职审查制
B.尽职调查制
C.尽职问责制
D.尽职审批制
18.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授信品种的特点,对客户申请的授信业务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关注可能影响的因素,有效识别各类风险。()(第三章分析与评价尽职要求 第二十三条)
A.行业前景
B.企业发展
C.授信安全
D.还款来源
19.对于严格按照授信业务流程及有关法规,在客户调查和业务受理、授信分析与评价、授信决策与实施、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管理等环节都勤勉尽职地履行职责的授信工作人员,授信一旦出现问题,可视情况。()(第六章 授信工作尽职调查要求第五十二条)
A.不依法追究责任
B.减轻罚款金额
C.免除相关责任
D.减轻处罚
20.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前,应查询集团客户的贷款卡信息、负债信息、大事记、关联方信息、对外对内担保信息和诉讼情况等,防止对集团客户。()(第三章 信息管理和风险预警 第二十四条)
A. 超额贷款
B. 过度授信
C. 抵押品管理不当
D. 贷前信息搜集不全
21.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暴露后,商业银行在对授信对象采取清收措施的同时,应特别关注。()(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条)
A.集团内企业之间互相融资、持股
B.集团董事会发生的重大改革、决策
C.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
D.集团客户内部关联方之间互相担保
22、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授信时,应在授信协议中约定,要求集团客户及时报告受信人净资产以上关联交易的情况。()(第二章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七条)
A.10%B.20%C.30%D.35%
23、汽车贷款的贷款期限(含展期)不得超过()年,其中,二手车贷款的贷款期限(含展期)不得超过()年,经销商汽车贷款的贷款期限不得超过()年。
A、5;B、3;C、2;D、1。
见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第六条
24、小企业周转资金贷款期限最长为()天,期满须清本清息。
A、360; B、270; C、180; D、90。
见银监会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第八条
25、下列哪项不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A、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B、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
C、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性
D、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
答案:,引自《内部控制指引》第三条。
四、简答题(每题5分)
1.《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所称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一些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请简述这些特征?(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答案:(一)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二)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三)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二代以内旁系亲属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四)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统一的授信操作规范,规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是什么?
(1)贷前调查应当做到实地查看,如实报告授信调查掌握的情况,不回避风险点,不因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调查结论;
(2)贷时审查应当做到独立审贷,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揭示业务风险,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
(3)贷后检查应当做到实地查看,如实记录,及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报
告有关人员,不得隐瞒或掩饰问题。
第五篇:自我分析测试题
自我分析测试题
1.我实现今年确立的目标了吗?(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人生主要目标的一部分。)
2.我是否提供了能力范围内的最佳服务?或者我能否改进这一服务?
3.我是否提供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大服务量?
4.我的工作是否一直保持着和谐与合作的精神?
5.我是否让拖拉的习惯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6.我是否改进了自己的个性?是如何改进的?
7.我是否自始至终执行了自己的计划?
8.我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果断明确地做出了决策?
9.我是否因6种基本恐惧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降低了工作效率?
10.我是过度谨慎,还是不够谨慎?
11.我与同事的相处是否和谐愉快?如果不够愉快,错误是部分在我,还是全部在我?
12.我是否因为不够专注而浪费精力?
13.我是否以宽广包容的胸怀面对了所有的问题?
14.我以何种方式提高了服务能力?
15.我放纵过何种习惯?
16.我是否公开或私下表现过任何形式的自私?
17.我对待同事的行为是否能赢得他们的尊敬?
18.我的观点或决定是基于猜测还是基于准确的分析和思考?
19.我是否遵循了提前安排时间、预算支出和收入的习惯?在这些方面,我是否太保守? 20.我把多少时间花在了无益的努力上,而本来可以用这些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21.我应该怎样重新安排时间,改变习惯,才能在新的一年更有效率?
22.我是否因为做过良心不允许的事情而内疚?
23.我在哪些方面提供了超出分内的服务质量和数量?
24.我是否对某人不公平?在哪方面不公平?
25.如果我的服务对象是自己,那么我对得到的服务满意吗?
26.我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职位?如果不合适,为什么?我的服务对象对我的服务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为什么?
27.按照成功的原则,我对自己的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