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业发展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对农业发展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近年来,金融违法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成为金融系统和检察机关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围绕预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问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农发行职务犯罪的特点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现阶段,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之职,业务政策性突出,相对其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职务犯罪案件总体较少,以我市农发行为例,成立七年来,未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但是,作为银行,农发行系统与其它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仍不容忽视,并具有较强的行业性职务犯罪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居高不下。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员工每天直接面对着金钱的考验。近两年资料统计,农发行系统的贪污、挪用、贿赂案件占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47%,其中贪污案占涉案金额的0.9%、挪用案件占涉案金额的10.2%、贿赂案件占涉案金额的0.3%。这三类案件都是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反映出职务犯罪案犯掠夺钱财的贪婪性。
2、从犯罪人员来看,单位负责人与基层操作岗位人员比较多,特别是信贷财会一线人员。如1999年统计资料表明,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带“长”字的领导干部占涉案人员的59.67%,信贷财会人员犯罪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3%,其中:信贷岗位占案件总数的28%、会计出纳岗位案件占总数的13%。单位负责人及信贷财会人员身处重要岗位,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务、信贷、人事权力,具有利用职务进行违法违纪的客观条件。
3、从犯罪方式来看,内外勾结和合伙作案增多,导致串窝案发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一人一案一罪的情况转向以联手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特点,主要表现为内部人员与开户企业人员串通勾结和内部员工合伙作案贪污、骗贷现象,导致一些串窝案的发生。
4、从涉案金额来看,金额巨大,性质恶劣。作案者抱着“我拿青春赌明天,富贵险中求”的心态,不惜以身试法,作案金额数十万、上百万案件不少,造成资金大量流失和被侵吞,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从事和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行业,容易诱发与金钱相关的职务犯罪。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与其他职务犯罪一样,都是利用职务便利而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分析其产生原因,案犯想犯罪、能犯罪、敢犯罪,主要是受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员工队伍素质、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因素影响。
1、受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贪婪欲望膨胀,个人主观有犯罪意向。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目标。但随之而来异化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同样侵蚀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湖南省涟源市农发行出纳员黄振鹏贪污22万元,犯案时年仅25岁,个人生活放纵,花钱大手大脚,向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2、被不法分子拉拢腐蚀,放弃原则,走向犯罪道路。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矛盾焦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资金,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金融干部职工。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与社会上消极腐败思想一拍即合,同流合污。如青海省农发行海西州分行营业部记帐员张汉杰挪用公款20万元给他人经商一案就是一例。张汉杰平时在社会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哥们义气严重,当社会不法分子提出“你是银行的,帮助我搞点贷款”时,张开始还感到为难,但在“到时不会亏待你”的利益诱惑下,挪用公款。
3、信贷财会岗位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导致一线职务犯罪案增多。为适应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需要,基层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实行信贷员包所管库责任制,信贷人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信贷人员在收购旺季每日必须深入基层所库核打码单,收购淡季每隔3至5天到收储企业进行一次信贷检查,而且一般情况都是单个独立地开展工作,行使信贷监督权。他们自身素质如何,不仅对信贷管理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农发行整体形象关系极大。应该说,基层行信贷人员中绝大多数思想觉悟较高,能严格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人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一些违规情况视而不见,有的甚至接受企业吃请,收受企业礼物,导致信贷资金流失。如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农发行信贷员王忠科、杨永样与企业会计勾结,以“购粮贷款”名义申请贷款20万元后挪用。
4、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散。银行有“三铁”美誉,其中“铁制度(规章
第二篇: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计算机操作规程,不按保密要求管理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口令。这就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诱发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还有的不认真执行“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造成信贷业务违规操作,甚至出现以贷谋利和诱发受贿等案件。
3、制约机制不完善,对权力监督不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和金融业逐步迈向商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金融经营体系和监管体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从而使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的业务监管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职务犯罪的防范意识,忽视对某些权力的监督,造成整体控制上的失衡。有的机构开拓发展业务,管理相对滞后,在新业务不断推出、基础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内控管理和制约机制建设跟不上,造成乘隙作案增多。有的机构用人制度改变后,出现了临时工、聘用工和正式工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情况,而对职责权利关系却未作相应调整,这就使所谓“临时(聘用)工不敢监督正式工,新职工不敢监督老职工,一般职工不敢监督处、所负责人”的现象十分突出,相互间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特别是基层“一把手”掌管权过大,使得其中有犯罪意识的人作案轻而易举,很容易得逞。
4、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两手抓”不够落实。近几年来,浙江省依靠沿海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从而也使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这种状况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迫于客观形势和竞争的压力,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道德风险防范,使得内部思想建设相对薄弱,防案意识淡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突出。还有的金融机构对查处案件的处罚规定大多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加之下属单位领导存有“三怕”:怕单位信誉受损,怕集体奖金被减,怕个人发展受挫。于是对发生的案件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不愿深查严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以辞退当事人一走了之。这就明显降低了查处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在客观上助长了图谋不轨之人的犯罪作案心理。
5、选人用人把关不严,埋下道德风险隐患。由于前几年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招收了不少人员。有的机构在招聘选人过程中,存在着重才轻德、重业务轻思想政治表现的倾向,有的为了解决就业,照顾性地招收了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家属,这就使一些不合格的人员也进入金融队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很容易在金钱的诱惑下实施犯罪。由于用人把关不严,也为一些人逃避纪律和法律的惩治提供方便,有的单位对一些“带病”跳槽的人往往顺水推舟,推送出去了事,致使这些人的“病根”未除,在金融队伍中埋下了道德风险隐患。还有的机构用人失策,对选调进来的人员重使用、轻管理,只看重业务工作能力,不顾及思想品行和作风表现,甚至对有的业务做得比较大的人员偏信过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这些人借机实施犯罪也就成为可能。
三、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既然职务犯罪是社会诸多矛盾和因素的综合反映,既然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预防之策必须是紧密联系金融行业的实际,实施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共性原因,防范对策措施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金融队伍素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在金融领域里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保持金融队伍的健康肌体。应该看到,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抑制不良的犯罪意识和动机产生,从而在思想防线上形成遏制和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屏障。因此,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政治优势,着力抓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法规制度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弘扬“三铁”精神,切实提高金融队伍素质。要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这不仅在于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还在于领导干部本身需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反腐蚀能力,以防自身变质或被不法分子拖下水。要不断结合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既要抓对人心有震撼力的警示教育,也要抓日常中的和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控制金融行为的有效机制。深化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完善、有序的金融行为运行机制,这既是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化解和防范因金融体制“脱节”、“失控”而产生的各种金融犯罪的强有力措施。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金融调控监督体系和现代金融机构管
第三篇: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
思考
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2007-02-16 10:36:49
近年来,金融违法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成为金融系统和检察机关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围绕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问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案发走势和特点
应当看到,这几年经过全省金融系统纪检监察部门与各级检察机关通力协作,不断加大打击金融犯罪力度和认真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效地遏制了
金融案件的高发势头。总的来说,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总体走势出现“两个波浪式”:一方面,职务犯罪案件数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职务犯罪案件在金融案件中的所占比重又呈波浪式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下,金融系统的职务犯罪处于欲张又缩的状态,较之金融其他犯罪更具有顽固性,预防职务犯罪既是金融系统查处和防范违法犯罪的工作重点,也是任重道远的法制任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1、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居高不下。在近几年立案查处的金融职务犯罪案件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所占比重一直很大,反映了金融系统职务犯罪案犯掠夺钱财的贪婪性。
2、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危害性严重。随着涉案金额上百万、上千万案件增多,造成银行资金大量流失和被侵吞,不仅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和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3、单位负责人涉案比例上升,并向高级管理人员蔓延。从近年情况看,呈现出上升并向处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蔓延的趋势,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4、内外勾结合伙作案增多,导致串窝案发生。随着金融内部管理制度的加强和改进,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手段单一、一人一案一罪的情况转向以联手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特点,从而使内外串通勾结和内部合伙作案增多,导致一些串窝案的发生。
5、案犯年龄结构呈下降趋势,智能化作案倾向明显。在原先普遍采取收储不入帐、偷支储户存款、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等传统犯罪手法的基础上不断翻新,智能化作案倾向明显。或利用新业务拓展、管理不到位等可乘之空隙,违
规大额透支、非法载留、拆借资金将公款挪用等。这些新的犯罪手法诡秘,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增大了查处和防范工作的难度。
6、基层操作岗位发案率高,携款潜逃者增多。金融系统的支行(公司)及分理处、储蓄所和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机构的基层单位,其中直接与资金货币打交道的操作岗位,往往是金融职务犯罪的诱因。基层金融机构不仅发案率高,而且还常常发生携款潜逃案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
二、诱发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从事和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行业,容易诱发与金钱相关的职务犯罪。从总的情况分析,金融系统职务犯罪与其他职务犯罪一样,都是利用职务便利而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它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诸多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
具体说来,既有其外部的条件影响,也有其内部的原因所致,是诸多因素和问题的综合作用之结果。当前诱发金融系统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受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贪婪欲望膨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目标。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也必然产生一种异化,这就是对利益特别是对不正当物质利益的追逐,随之而来的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在侵蚀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矛盾焦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资金,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金融干部职工。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与社会上
消极腐败思想一拍即合,同流合污。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长和膨胀,于是部分金融从业人员贪婪成性,不顾政策、法律的约束,公然把贪污、受贿、挪用、侵占公款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的直接手段,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
2、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驰。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系统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健全和严密的。从金融行业绝大多数的发案情况看,“十案九违规”,多与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驰有直接关系。由于管理上存有许多漏洞,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是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发生案件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有的机构不认真执行双人临柜、双人管库、离岗交接登记制度,业务工作流程缺乏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以人手少为由,一人多岗、一人临岗、相互替岗和脱岗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内部存在储蓄、出纳、会计、信贷等部门的印鉴、凭证、票据等保管不严,对过期作
废的重要凭证不及时清理,随意摆放。有的不按规定管理电脑和计算机方面”>计算机,不严格执行电脑和计算机方面”>计算机操作规程,不按保密要求管理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口令。这就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诱发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还有的不认真执行“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造成信贷业务违规操作,甚至出现以贷谋利和诱发受贿等案件。
3、制约机制不完善,对权力监督不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和金融业逐步迈向商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金融经营体系和监管体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从而使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的业务监管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职务犯罪的防范意识,忽视对某些权力的监督,造成整体控制上的失衡。有的机构开拓发展业务,管理相对滞后,在新业务不断推出、基础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内控管理和制约机制建设跟不上,造成乘隙作案增多。有的机构用人
制度改变后,出现了临时工、聘用工和正式工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情况,而对职责权利关系却未作相应调整,这就使所谓“临时(聘用)工不敢监督正式工,新职工不敢监督老职工,一般职工不敢监督处、所负责人”的现象十分突出,相互间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特别是基层“一把手”掌管权过大,使得其中有犯罪意识的人作案轻而易举,很容易得逞。
4、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两手抓”不够落实。近几年来,浙江省依靠沿海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从而也使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这种状况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迫于客观形势和竞争的压力,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道德风险防范,使得内部思想建设相对薄弱,防案意识淡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突出。还有的金融机构对查处案件的处罚规定大多
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加之下属单位领导存有“三怕”:怕单位信誉受损,怕集体奖金被减,怕个人发展受挫。于是对发生的案件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不愿深查严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以辞退当事人一走了之。这就明显降低了查处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在客观上助长了图谋不轨之人的犯罪作案心理。
5、选人用人把关不严,埋下道德风险隐患。由于前几年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招收了不少人员。有的机构在招聘选人过程中,存在着重才轻德、重业务轻思想政治表现的倾向,有的为了解决就业,照顾性地招收了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家属,这就使一些不合格的人员也进入金融队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很容易在金钱的诱惑下实施犯罪。由于用人把关不严,也为一些人逃避纪律和法律的惩治提供方便,有的单位对一些“带病”跳槽的人往往顺水推舟,推
送出去了事,致使这些人的“病根”未除,在金融队伍中埋下了道德风险隐患。还有的机构用人失策,对选调进来的人员重使用、轻管理,只看重业务工作能力,不顾及思想品行和作风表现,甚至对有的业务做得比较大的人员偏信过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这些人借机实施犯罪也就成为可能。
三、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既然职务犯罪是社会诸多矛盾和因素的综合反映,既然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预防之策必须是紧密联系金融行业的实际,实施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共性原因,防范对策措施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金融队伍素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在金融领域里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保持金融队伍的健康肌体。应该看到,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抑制不良的犯罪意识和动机产生,从而在思想防线上形成遏制和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屏障。因此,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政治优势,着力抓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法规制度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弘扬“三铁”精神,切实提高金融队伍素质。要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这不仅在于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还在于领导干部本身需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反腐蚀能力,以防自身变质或被不法分子拖下水。要不断结合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既要抓对人心有震撼力的警示教育,也要抓日常中的和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控制金融行为的有效机制。深化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完善、有序的金融行为运行机制,这既是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化解和防范因金融体制“脱节”、“失控”而产生的各种金融犯罪的强有力措施。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金融调控监督体系和现代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推进金融法制化、市场化进程,形成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作为金融调控监督部门,要强化宏观调控,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合规的宏观控制机制,同时要切实履行好金融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机构市场营运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监督管理,督促金融机构依法经营,杜绝以不正当手段竞争,从而避免不法分子进行各种职务犯罪活动。作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也应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强化自担风险能力,实行审贷分离、授权授信制度
等决策监督,以增强抵御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能力,防范由此而产生的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保证金融和经济的稳健发展。
(三)健全内控制约机制,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金融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健全内控制约机制的重要性。只有下大力狠抓制度建设和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才能形成监督制约的良好运行机制。为此,一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各金融机构要从市场经济体制和业务需求出发,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使各项金融业务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特别是对易发生犯罪的主要业务环节和重要部门、要害岗位,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制约机制,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防范职务犯罪发生。二是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要加大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使金融系统建立的以监察、内审、稽核、事后复核为主的监督检查
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要重点对储蓄、信贷、出纳、会计等易发生犯罪的岗位进行严格的稽核检查方法严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切忌流于形式,失去应有功效。要建立和落实检查责任制,对于未认真检查而发生问题的,同样要严肃追究检查者的责任。
(四)把好进人用人关,公平竞争选用人才。由于金融业是整天与钱打交道的特殊行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履责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把好进人用人关,以保证金融队伍具有相对的纯洁性和较高的思想、文化修养。把好进人用人关,总的原则要求应是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聘)用,保证质量。对不符合选人标准的,都应拒绝录(聘)用,不能降低标准,尤其是因职务犯罪或严重违规违纪而被清理出金融队伍的人员,其他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录用。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不仅要考察其业务能力和
工作业绩,更要注意考察其人品和职业道德表现;对重要岗位人员的聘(使)用,要实行岗位轮换、定期交流、强行休假等用人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考核、调查,发现有问题苗头的应及时调整或撤换,不应“亡羊补牢”;发现在金融队伍中有赌博、嫖娼、吸毒行为的,要按规定坚决清理出金融队伍,不能“养虎遗患”。
(五)加强领导和协作,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惩治腐败,打击职务犯罪,既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也是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首先,各金融机构党委(组)要加强领导,树立大局观念,克服小团体狭隘思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问题,把反腐治贪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抓,健全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支持纪检监察部门行使职权,使他们切实担负起监督、检查职责。要针对职务犯罪随着金融业务发展而范围扩大、方式手段翻新的特点,加强调查研究,提出
对策,增强预防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其次,要加强与各级检察机关的联系和协作,建立健全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排除社会上各种干预和影响,形成协同作战的整体合力,严厉打击职务犯罪,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再次,要加大对携款潜逃案件的专项治理工作力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检察机关搞好抓捕追赃工作,不让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得到好处,努力挽回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第四篇:对交通工程建设中预防职务犯罪的思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在一些地方随着交通工程建设的完工,一批又一批干部相继“落马气令人痛心疾首,如河南省三任交通厅长,因为工程建设中巨额经济犯罪相继落网:天津到县修建37公里高速公路,竟有37名干部受到处理:四川省原交通厅厅长和副厅长,因巨
额贪污受贿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交通厅个别领导,也因工程领域的腐败问题而纷纷落马……因此,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为交通纪检监察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
国家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为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存
在的漏洞和缺陷。
(一)从个人素质方面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变。表现为:
一是”见钱眼开“的贪婪心态。于是就有了利用手中权力捞一把的念头。贪婪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婪心理的人,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挺而走险,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肆意收受贿赂、挪用公款。
二是蒙混过关的侥幸心态。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漏洞,增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自认为见多识广,保护伞厚,且行为隐蔽、方法巧妙、手段高明、在自信能侥幸过关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深感吃亏的补偿心态。有些公职人员在社会分配差距拉开的情况下,看到别人待遇比自己高,住房比自己好,或者原来的下级各方面都超过自己,或者看到才华、学问比自己差的暴发户发了财,便产生不平衡的补偿心态。有些老干部认为自己为党工作了几十年,没功劳也有苦劳,过去收入少吃了亏,现临近退休该捞一把,为晚年留条”后路气也算是对过去的补偿,结果痛失晚节,铸成大错。
四是贪图享乐的虚荣心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拥有实权的公职人员爱慕虚荣,开始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色情所迷惑,成为“糖衣炮弹”袭击的对象。只要有小小的诱惑,就会链而走险,不倍以身试法。
五是“权钱交易”心态。经济权力化和权力经济化,为“权钱交易”等职务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当前,在经济生活中,经济权力化,权力经济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一些公职人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千里来做宫,为了吃喝穿”:“做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这种心理作用下,不送礼不办事,甚至伸手索要所谓“辛苦费''好处费”,成为贪婪的“硕鼠”。
六是丑恶的赌徒心态。有些本来就是好赌的公职人员,一旦有了职权就把罪恶之手伸向国家和集体财产,结果赌注越下越大,越赌越输,公款被越吞越多。这种人什么党性原则,荣誉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由生命都可以置之脑后。在“有权时捞一把,逮住了自认倒霉”这种赌徒心理驱使下,经常胆大妄为,顶风作案,飞峨扑火,自毁前程。
(二)从机制和制度管理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不断加大力度,但是职务犯罪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说明现行的权力体制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等不足,使得用权人员有较大的个人随意行为的空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似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邓小平文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而且,权力过分集中还使得纠正权力过错的代价大大提高。在实践中,很多腐败活动在其初期己被群众发现和举报,但集权体制为其提供了排除障碍的力量,直至违法行为不可收拾,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害,才受到制止和追究。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监察厅副厅长修福金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看到一些腐败案中的犯罪分子,手中掌握着工程项目的发包、分包、招标、投标、评标的巨大权力,大肆收受贿赂,使建设工程招投标近几年几乎成了最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招投标决策权何以不受制约?原因就在于现行的交通投资体制,是在交通系统内部封闭运行。些建设、交通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又兼任工程建设公司的董事长,有的还顶着“评标委员会”主任的桂冠。这种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体的特殊身份,怎能不为他们随心所欲地滥用权力提供方便!
二是权力实施过程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机制、制度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我国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应当公开进行招标。但是,据有关部门调研,去年全国工程招标率仅为六成:在对78个国家投资项目的稽查发现,大量的招投标走了过场。
三是社会和群众参与对权力的监控力度不足。在具体行为中,公职人员的权力是用来为实现公民的利益而使用的。为了保证权力行使的合理正当,通常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监控制度,防止权力被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但是,这样的制度尚未健全。群众对权力的制约缺乏有效的实现手段和制度保障。例如许多政务公开流于形式,内容不实,时间不及时等,而社会舆论监督对权力违法乱纪的曝光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也只能有选择性的,压力远远不够。
二、职务犯罪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在政治方面,职务犯罪行为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政治稳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进程,它要求有统一的法制实践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而职务犯罪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刺激社会矛盾的冲突和爆发。在经济方面,职务犯罪制造分配不公,剌激不正当竞争,催发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职务犯罪以权创收,以权获利,直接破坏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最终必然造成经济局面的混乱以及整个社会健康的经济体制的损伤。在精神文化方面,职务犯罪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和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需要通过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一)从思想教育入手,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从干部的素质教育入手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对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是要坚持廉洁从政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根据各时期廉洁自律的规定认真组织学习,并使之入耳入脑,强化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自律是最好的自我防腐剂,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根本措施:二是要开展警示教育。即要宣传正面先进典型,还要以“反面”教材为警示,以案示纪,以案说法。现在各地都建立有警示教育基地,要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和“三管”人员观看参观反贪展览,深入剖析犯罪分子堕落的轨迹和思想根源,提高广大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警示效应:三是要狠抓职业道德教育。“物必自腐后生虫”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首先来源于公职人员自身价值观念的质变。因此,每个单位都要根据行业特点,对公职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公职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切不可轻小节,而忘乎所以,所谓小洞不堵,大洞受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个人犯罪都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每个公职人员应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越权不失职,树立爱民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四是要进行法规教育。请司法部门进行授课,使工作人员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一步增强公职人员法制观念,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二)严格工程建设制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省委:我以一个党员的名义向组织保证,我绝不收入家的一分钱,绝不做对不起组织的一件事,坚决维护党的光辉形象,我永远相信党会实事求”这是原河南省交通厅厅长曾锦成在任时写给省委的“血书”中的一段话。然而,仅仅在曾锦成写这份“血书”一年后,检察机关就查实他先后收受他人贿赂40余次,款物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事实说明“‘血书'靠不住,还得靠制度”。目前不少地方己实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将不必要的行政权力从经济领域中退出来,按市场经济规律去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的调整规范机能,包括建立健全有形建筑市场、对工程实行招投标管理,政府采购制度等,取得较好的效果。交通工程建设同样必须严格执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建设四项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制约权力,消除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以法规代替领导意志,用制度弱化个人用权。当前,最为迫切的首先是按照四项制度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如招投标办法和审、查、定分离制度等。比如我省个别地方对B类工程资格预审,采取审查后随机抽取的办法,明显违反“禁止采取抽签、摇号等博彩性方式进行投标资格预审和确定中标人”的规定,应当及时更改。其次,需加大对权力的制约。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时,具有单方面意志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弱化了它的群众性、社会性和民主性,致使决策过程有的处于“暗箱操作”的状态。近年来,虽然在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充分运用多种监督形式,但多数属于事后监督,监督措施滞后,监督的应有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必须以他入“放权”为前提和条件,达到以权制权,互相制衡的目的,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z “从揭发出来的一些案件看,很多钱权交易的腐败行为,都发生在领导干部直接插手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因此,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廉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四个不准,其中244不准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第三,改革过分集权的弊端,实现权力集中与分解的合理平衡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江泽民同志曾在中纪委第五次金会上强调:”要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也要实事求是。有些环节权力过于集中,有些环节权力过于分散,都容易导致腐败现象,要根据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需要,该分散的要分散,该集中的要集中,一切措施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最终以社会效果来检验。“第四,加快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交通工程社会中介机构,解决交通建设封闭式运行的弊端,逐渐将更多的职责下放到社会中介机构承担,能用市场机制运作的就用市场机制代替,减少政府公职人员通过直接参与招标工作计划、评标办法及招标文件的制定,或通过打招呼,递条子等方式为特定企业说情,干预招投标活动。后
〈三〉完善工程监督制约机制,实行”阳光作业“预防职务犯罪。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建立与完善工程建设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途径。每个单位、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特点和规律,要针对交通行业的特点、分析容易滋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预防职务犯罪.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减少漏洞。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健全监督机制,并把监督制约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一要强化社会公众监督,落实公开制度。凡预算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公开招标、投标。在招投标中,坚持招标、中标两公开制度,使投标、中标的各个环节”看得见摸得着“,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和双方恶意串通,避免”以金钱铺路揽工程,偷工减料降质量“等现象。二要将程序规范化、公开化。每个单位工作办事都有自己的程序、特点和规律,造成权力运作的封闭性,外部力量很难介入群众很难监督。大量事实证明:职务犯罪最终原因是对权力约束不力,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失去制约的权力越大,发生职务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要将程序标准化并向社会公开,便于群众监督、防止公职人员权力滥用:三要坚持按程序运作.江泽民同志指出 ”凡是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经济方法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避兔或减少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就是需要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问题,也必须有公开公正的程序〈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程序本身也是一种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程序就是坚持监督。以权谋私者往往都是通过减少或者免除程序而实现私利目的的。所以,强化监督手段,就必须强化程序意识,坚持程序运作。对于明标暗定的假招标,或不按法定程序开标、评标和定标,泄露标底,串通投标等违规的事和人,不管多大的宫,都要认真查一查,严格治一治:四要实行同步监督。对预算内的交通建设项目会同银行、审计、监察等部门提前介入工程建设,边施工边监督,尤其要对工程的招投标、物资采购、施工、工程验收等职务犯罪多发环节,进行同步监督,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五要拓宽社会监督渠道。除内部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新闻监督外,还可以开展社会各界群众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建设项目民主评议活动,评议结果向社会各界公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努力创新与政治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监督机制。
(四)发挥廉政建设体制和工作机制作用,持之以恒预防职务犯罪。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同样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持之以恒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各单位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各单位必须把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寓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针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制定和落实防治的规章与措施。采取宣传、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有效措施预防职务犯罪,如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情况,廉洁自律申报情况,报告收受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情况,本人廉洁白律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诫勉谈话情况等十五项内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综合考评、工作业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参考依据,三是交通主管单位和领导机关要把反腐败工作和预防职务犯罪与经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四是与纪检监察、审计、检察机关等单位建立联系制度,请他们协助在重大建设工程中开展专项监察,建立全方位的防范机制,减少职务犯罪和建设资金流失,形成治理职务犯罪的社会化网络。
第五篇:预防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
预防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
预防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坏的大案要案,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好范文版权所有新阶段,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本人就职务犯罪这一问题作肤浅的认识。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更甚为恶劣,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据估计,在90年代后半期,国家因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元之间。
近年来,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大方面: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据有关报道,仅一个建筑项目的兴建,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项目竣工,共有23个环节可能出现违法违纪现象,轻则“吃拿卡要”,重则行贿受贿;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采购、施工、质量监督、监理等环节都有可能是职务犯罪案件的多发区。甚至有人说,工程设计文件的一笔一划都是“钱”。沈阳的慕绥新、广东的于飞都与此有关。
通过对近年来全国查处的大案、要案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现阶段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四多一突出”的现象。即:从发案单位类型看,工矿企业发案多;从涉嫌犯罪的主体看,担任正职领导的多;从岗位分类看,经手管理财物的人员多;从犯罪性质看,贪污、挪用公款犯罪多。在这些案件当中,作案时间长、频率高、数额大的现象突出。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挺而走险“搞”钱的占了70%,剩余的30%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厦门的远华、云南的李嘉廷属于此类型。
二、发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业务素质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严格要求自己。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抛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这些人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群众观念淡薄,颠倒了主仆关系,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有待完善。少数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再者就是只注重压任务定指标,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一来,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职制度就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使法规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成了一纸空文。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职务犯罪的防治
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确实令人解气,但更
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庭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
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预防和揭露腐败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监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增加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透明度,实行各种公开制度,改革和健全各种审批制度等等。在监督机制方面,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监督力量,一是依靠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同时发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作用。二是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功能,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三是要鼓励新闻媒体发挥监督功能,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四是要强化经济监督。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监督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
(三)、健全和规范法制制度。我国宪法已明确要建设法治国家,这也是中央的纲领性目标。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必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扰民,进而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就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