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会计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的创新
【摘 要】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在推行全员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和运用职业化管理的思维进行专业及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化教育,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
【关键词】 职业化;职业岗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走过的辉煌历程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真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批批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正在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作为吉林省首批国家级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的带头人,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及探索中,虽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但仍感到由于受认识程度、学习深度、视野宽度以及会计专业特殊性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以往的改革在总体上缺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主线,即:职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很宽泛,它包括环境的职业化、管理的职业化、员工的职业化特别是团队的职业化等等,而以往在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致力的核心项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员工职业化素质中的一个组成内容,并且这一部分的改革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环境、管理、服务、团队等多方面职业化程度的制约。正因为如此,虽然专业教学改革始终没有间断,但仍然没有突破本科学历教育的模式,会计专业教育与未来专业岗位的零距离仍然处于努力的目标状态。职业教育的特色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必然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困惑。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冲破传统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以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引领新一轮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
一、推行全员的职业化管理模式,为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是一个全员、全程、终身的教育,要实现会计专业教学与未来专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首先要解决的是高职院校职业化思维的养成和职业化环境的营造。要做到学校像工厂、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员工,就必须用企业经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院。学院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要制订并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应有特定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用制度去管理学院,用规范去约束员工,用业绩考核结果来决定对职工的物质奖惩及职位升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能感受职业化环境,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环境育人功能;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服务育人功能;就能接受职业化管理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育人功能。通过全员的职业化管理,为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氛围、奠定基础。
二、运用职业化管理的思维进行专业及资源整合,为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
职业化管理的思维就是把办学校、抓教育当作办企业来做。办企业要重效益、讲诚信。一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为导向);二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即: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用职业化管理的思维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专业群群体优势,注重品牌效应、工作效率以及办学效益。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向,做好未来3-10年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变动趋势的预测。在认真分析学院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资源,充分考虑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做好专业调整及资源整合工作。形成以一个专业为龙头,各专业在人才需求曲线上分布合理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专业群。这种整合方式的优势在于:一可以突出重点,保证有限教育资源最有效的投放方向;二可以保证生源的细水长流,实现高职教育外延上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专业建设形成梯队,重点带一般,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四是强调专业关联度,有助于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办学成本与风险,实现
高职教育内涵上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合力作用,推动专业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
三、启动全过程的会计职业化教育工程,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如何培养会计人”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精髓就是高职教育的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启动会计职业化教育的系统创新工程。
(一)以会计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教育的特色是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作为技术应用性较强、就业面较宽的会计专业要有生命力,就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人员,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人员,也可以是商业企业的收银员,银行窗口工作人员。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职业用人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广泛吸纳主要行业的就业岗位专业人士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根据不同的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标准,科学、准确地定位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地域经济的特色,从而为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化教育,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
(二)根据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要求我们必须以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为模板,去设计、制订并不断修改、完善专业教学计划。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即将上岗的员工,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用人的标准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具有人才资源培训特点的专业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必须是由企业的专业岗位专家,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往届毕业生和学院的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制订,并在执行中得到各方的监督。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育、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形象的树立、职业化会计人心态的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会计职业化习惯的养成、会计职业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会计团队职业化建设等模块。
一个由职业化群体共同打造的与企业用人岗位完全对接的专业教学计划,为全面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勾勒了框架。
(三)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职业化教育要素为重点,完成职业化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过程是由解决几大支撑要素来完成的,具体归结为职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职业化程度、职业化教育的(教程)内容(及来源)、职业化考核标准、考核人员及考核方式的确定等。即:学生上课在哪上?由谁上?上什么?由谁考?考什么?如何考?笔者认为:完成职业化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上述疑问的过程。
1.建立多维空间的校内模拟仿真会计综合实验室,解决课在哪上问题。会计岗位工作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日常的业务工作,来处理企业与政府部门(如财政、税务部门、国家审计机关)、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投资人、债权人(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关联单位(如供应商和客户)等方方面面的经济
关系。而现在各高职院校的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解决会计岗位自身的职业能力训练问题,大多没有实现会计职业岗位之间的轮岗(或小组合作)实训。这种实训完全脱离职业环境。笔者认为,可将原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以及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作为基础实验室,继续发挥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功能。同时,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即:突出会计岗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学生不仅要在企业内的会计机构内部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轮岗实训,还要在企业外的相关单位或部门参与实训,从而实现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职业化。
2.逐步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课由谁上的问题。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岗位应用能力是所有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双师型不等于双师证。由于我国目前在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上采取以考为主的方式,考取证的大多是考试型专业人才,而并非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在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前提下,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并接受来自校方提供的专业技术咨询及专业人员培训服务,实现合作双赢。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进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
3.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职业鉴定标准,广泛收集和利用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资料,编写会计岗位的系列教程,解决课上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职业化教育的要求,会计岗位系列教程编写的总体框架要服务于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鉴定标准;形式或体例必须按实践教程(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编写;资料来源应尽可能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可稍加变通)或业务流程;编写人员队伍必须由企业专家为主体、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集中实习、实训教程应单独编写,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并有完备的课程计划、实施方案、考核评价标准与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4.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参加全国会计专业岗位职业鉴定考试的课程,在考核内容、标准及方式上要与国家编考相一致;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课程可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来完成;考核小组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考核;在具体内容上突出彰显会计岗位特色,在组织形式上以体现岗位分工特点,倡导团队合作为方向。
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是有明确就业指向和岗前培训功能的专业教育。作为从事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职业化教育的理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从而使受教育者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担负起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开放、民主的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昕主持完成的吉林省重点教改立项课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 李昕主持完成的吉林省重点教改立项课题《高职教育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3] 李宏飞编著的企业员工培训教程《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
第二篇: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着力提高职工素质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同样要进行创新。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是培训工作的基础,也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要改变以往培训方法的单
一、枯燥乏味,就要对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地创新,积极为员工创造条件,提供多渠道、多途径、可选择的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融入现代培训技术和手段,建立员工真正感兴趣的立体感十足的教育培训模式。
高升采油厂热注作业区针对热注运行工开展的门槛题培训已经进行了三个年头,通过作业区广大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以《热注运行工基本教程》为依据,使员工的基本技能素质培训和岗位应知应会培训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这三年里,即总结出了成功的经验,当然也看到了目前教育培训工作的不足。这种不足集中的体现在了培训方式的粗犷、单一。为了改变以往简单的通过兼职教师进行口头培训的方法,改变 “老师讲,学生听,考试测”的传统学校授课模式,作业区最近组织人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拍摄了600多张照片,制作完成了24个PPT课件,涵盖了《热注运行工基本教程》的所有内容。接下来用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作业区教育办公室协同生产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将制作完成的24个PPT课件全部拍成了视频,前后总共拍摄了500多段视频,最后通过剪辑合成了22个操作视频,完成了《热注运行工基本教程》从PPT课件制作到教学视频拍摄、剪辑的所有工作,并参加了局里的优秀课件评比。从图片、视频的拍摄到视频的后期剪辑、配音配乐,凝结了作业区广大干部员工无数的心血。
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受教育的对象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岗位员工的教育需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业区这次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了现代的培训技术和手段,将多媒体融入到员工教育培训中,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枯燥乏味,让教育培训变得鲜活起来,变得立体感十足,变得有血有肉!
第三篇:积极创新党性教育模式
积极创新党性教育模式
努力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2002-09-0
5“三个阵地,一个熔炉”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性质、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党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始终遵循的方针原则。党校能否发挥好“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特别是“熔炉”的作用,这是关系到党校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学员党性锻炼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强党性教育,强化学员管理,切实发挥党校“党性锻炼熔炉”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立了学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新模式。从而,有力地促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完成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伟大工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搞好党性教育提供保障
为使党性教育和锻炼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增强实效性,我们与市委组织部共同制定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关于加强在校学员考核考察工作的意见》、《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党性教育实施意见》等十几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为落实党性教
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从“六抓”入手,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具体措施是:一抓思想动态,二抓制度落实,三抓出勤到课,四抓读书笔记,五抓考核考察,六抓总结鉴定。认真贯彻落实好党校的办学方针,达到“理论基础、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党性修养”的培训目标。
二、落实教学新布局,构筑党性教育的主渠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党校的主课,党性教育是必修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课的教学中,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过程,也就是渗透党性原则,突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过程,而党性锻炼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则是政治方向,即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问题,因此,把“主课”和“必修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党校开展党性教育的基本做法和主渠道。为夯实学员理论基础,在主课教学中突出“三基本”理论和“五当代”知识,准确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同时,针对学员的特点,突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强化党史党建理论的教育,并注重学习领导科学、法律、计算机等科学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实施“五个一工程”,使党性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为搞好党性教育,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在探索党性教育新路子的过程中,根据党校学员的实际特点,结合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一般规律,正式实施了学员党性教育的“五个一工程”,即一个计划,一套教材,一支队伍,一段时间,一个基地。一个计划就是党性教育实施计划,凡是学制两个月以上的主体班次,我们都要根据不同对象制定详细的党性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包括党性教育的目的要求,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以及党性教育的阶段性总结等等;一套教材,就是精选了一批针对性强、相对固定的党性教育学习材料和音像资料作为学员必读必看的教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修养的有关著作,党章及党的有关法律法规,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党的历史、现代科技、法律知识等等;一支队伍,就是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党性教育师资队伍,包括革命老红军、老干部、市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先模人物代表以及各方面专业教师。我们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师资队伍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教育优势,形成强有力的综合教育功能;一段时间,是指每周二下午为学员党性教育固定时间,雷打不动,使党性教育在时间上得到保证;一个基地,就是建立党性教育基地,1997年以来,我们以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摇篮井冈山及沂蒙革命老区的“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作为我校的党性教育基地,主体班次学员根据教学计划和党性教育计划安排,分别到“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我们还积极争取社会支持,由青岛纺织服装集团出资71万元,在我校设立了“党性教育基金”和“育人基金”,为党校学员党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从而使学员党性教育走上了规范
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抓好第二课堂,强化党性教育效果
党性教育是每个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的必修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党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强化党性教育效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党性教育的系列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1.革命传统教育。我们组织学员深入沂蒙革命老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延安革命圣地,通过向革命烈士敬献花蓝,请当地老红军老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实地瞻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场景,尤其是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我们实施了“六个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即:走一次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唱一首红军歌,看一部片,上一堂党课,宣一次誓。走一次红军路就是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山涧小路进行拉练,既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又是一次体魄的锻炼、意志的考验;吃一顿红军餐,就是让学员体会当年红军生活的艰难,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唱一支红军歌,就是组织学唱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十送红军》或《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反映了当年斗争的环境和条件,更体现红军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革命情操,从而使学员在轻松愉悦中受教育;看一部片,就是组织观看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片《井冈山丰碑》,片中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感人泪下,催人奋进;上一堂党课,就是请井冈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毛秉华老人作传统教育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井冈山精神,谆谆教诲学员
要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光荣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工作;宣一次誓,就是组织学员到烈士纪念堂进行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的宣誓活动,以激发学员报效祖国的热情。从而使学员触动思想,净化灵魂,坚定信念,增强党性。
2.廉洁自律教育。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廉洁自律教育作为学员在校期间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基本要求,我们通过组织学员听取党风廉政建设报告、收看反腐倡廉电视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大案要案和到监狱听取反面教员发自内心的忏悔等活动,启发了学员自重、自警、自省、自励的自觉性,使学员普遍受到了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我们还利用沈阳市“慕、马”腐败案件反面典型,组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问题的研讨,使学员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了学员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3.党性分析活动。党性分析是党校学员党性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取得党性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员党性锻炼效果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五查五看”为重点,积极引导学员实事求是地自我剖析,进行党性分析。通过查理想信念,看政治立场;查组织观念,看政治态度;查宗旨意识,看公仆形象;查作风纪律,看廉洁勤政;查敬业精神,看政绩贡献“五查五看”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党性教育效果。
4.开展学员论坛。紧紧围绕如何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提高
政治理论素质、领导水平与工作效率,以及我国尤其是青岛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员论坛,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开展的论坛和研讨的课题中已有5项成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市委书记张惠来同志亲自批示,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5.组织驻村入户。这是我们近几年来探索党性教育新形式过程中的重大尝试,其主题是:驻村入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倾听民声,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达到增强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目的。学员自带背包行李、伙食费,住进农民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深入到老党员、烈军属、五保户家中谈心,交朋友。通过这一活动,学员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找到了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体会到做好农村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拉近了干群关系,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和友谊。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教育教学模式角度看面临很大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全面调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为一项重要目标,保证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水平,为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和小学教育实际结合在一起,保证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做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接受者,需要和学生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一种能力,为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需要积极引导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念转变,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观念转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快乐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掌握知识为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够能够不完全依赖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导性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其综合学习、科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启发式教育模式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小学生语文教育模式创新与模式构建
小学生语文自主创新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对学生综合教育模式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需要从课程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2]。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自主学习、寻问探疑、互动研究、揭示规模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确保创新学习理念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从自主学习和感知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能够积极把握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能够高效合理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水平。
四、总结
构建完善的小学生教育模式是其教育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当前需要在求知求新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完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让小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发现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其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其实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互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揭示学习规律,对科学有效的归纳知识、化解问题、升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煦光;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12-13
[2]阮尚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3期.19-20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06期.27-28
第五篇: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工作实效
2009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教育模式 注重工作实效 努力探索中职德育工作新路子
宝塔区职业教育中心
宝塔区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72年,占地42亩。学校现有教职工120名,在校学生1680名,是一所融职教、成教、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了幼教、旅游、艺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和汽驾维修与应用等专业。学校认真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和“雨露计划”,加强与东西部地区及省内企业、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服务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把握中职学生特点,不断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育人理念,突出德育工作首位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找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今年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深入班级、用人单位等,通过走访、座谈和征求意见建议等,找准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外部办学环境来看,社会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多种观念、思想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产生影响。从学校工作看,德育教育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和实践性,个性不够鲜明,个案深入研究不够,个性体验与道德实践不够。从学生素质看,理想信念模糊,行为规范较差,心理问题较多。从家庭角度看,家庭重普轻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子女的关心、重视不够。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树立科学育人理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必须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素质,把德育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牢固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科学育人理念。要树立新型人才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开阔的视野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中等应用性人才,以学生能否成为未来有用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树立素质教育观,既着眼于学生“成才”教育,又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发展能力,使他们不仅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具有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
质和意志品质,而且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创业精神,从而真正体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职业性。要树立开放教育观,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判断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理清工作思路,形成育人合力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是:12345。“1”是一个转变,即学校工作由原来的重智轻德、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向突出德育首位、育人为本方面转变。“2”是建好政工队伍和班主任两支工作队伍。“3”是建立完善三个工作机制,即学校党团、科任教师、班主任德育工作网络机制,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和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构建一个“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格局。“4”是坚持四个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德育工作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现代职教理念相协调的原则,把时代要求、优良传统与传承延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近、小、实原则,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承载能力出发,正确引导,把握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原则,既重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更注重学生在实训
实习中道德教育和实践体验;坚持教育与管理、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学校德育组织和管理评价机制,做到责任到人、有序推进。“5”是做到五个结合,即学校德育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坚持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相结合,与德育课程和学科教育渗透相结合,与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凸显职校优势,创新德育形式
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本身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知行合一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感悟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主要开展四项活动:
一是技能实践周活动。针对中职学生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纪律、卫生及集体观念淡薄等现象,学校每周安排一个班级,亲自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升旗仪式、考勤、卫生、纪律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既使他们体会、感悟到爱护环境和提高思想纪律的重要性,又加强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的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理自立生活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二是用人单位实训实践活动。中职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
间是在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学习生活,这为德育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利用企业生产规范标准、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潜在因素,学校和实习单位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增强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三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暑期和节假日,深入社区、旅游景点等,宣讲延安精神,开展“消夏文艺演出”活动,走访慰问老红军、老八路。特别是我校结合旅游家政专业,成立了礼仪服务队,参与礼仪服务队的学生必须参加严格的礼仪服务技能培训,为市、区500多次会议、活动提供义务服务。培训内容包括仪表、仪态、岗位用语、岗位举止、服务标准等内容,队员的站立、行走、神情、仪态、文明用语等方面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礼仪服务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
四是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延安革命圣地独特优势,联系鲁艺、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延安精神教育德育基地,开
展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大型法制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
四、丰富德育内涵,注重工作实效
一是紧扣学生就业主题,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通过教师授课、个人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与学生谈话、邀请优秀就业学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职业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启蒙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树立人生奋斗目标。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的个性心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臵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内容和时间等。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采取建立心理咨询室、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学生保持正
确的自我认识、进取心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道路和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各种烦恼。
三是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平台。学校创办了《延安职教》校刊,组建了“黄土地文学社”、“书画社”、“学生广播站”等,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搭建学生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的平台。
四是典型引领。一方面邀请优秀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另一方面邀请已经就业的优秀学员返校给学生做就业经历报告,用身边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敬业、诚信、奉献等精神。
总之,学校结合中职内涵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全面提高德育质量,服务学生终身发展。近年来,全校未发生一例学生违法犯罪现象,2名学生被表彰为省级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我校学员在专业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学校选派学员参加了全省中职学生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计算机专业荣获2个三等奖,7个优胜奖;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荣获4个优胜奖。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毕业学员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校坚持德智并举,以德促智,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