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
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
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县
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开拓创新,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遵循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协会完善、创新机制和功能,增强行业内部自律能力和上通下达的协调能力,以规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进和完善订单农业,走“企业 农户 基地”之路,促使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菜企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自营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水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区内外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把握商机,组织生产,进行网上交易,提高经营效益率。
4、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入WTO后,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适应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企业厂长(经理)、中层管理干部、营销人员的WTO知识、贸易规则、金融结算、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政府要用活用好WTO对农业“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加强对脱水蔬菜原料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技改研发、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支持;实施积极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强对蔬菜脱水企业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加快***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
第二篇:---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
策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2007-12-12 15:26:2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2)***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县发展计划局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
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
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
展原料基地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
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
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第三篇:***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发展计划局
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尝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孝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县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
第四篇:***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发展计划局
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
第五篇: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油茶是原产我国的乡土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我国油茶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现有油茶林面积约5000多万亩。福建是油茶的中心产区之一,除东山、平潭以外,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全省现有油茶林面积126万亩,宁德市约占四分之一强,其中福安、柘荣两县市保存面积18.48万亩,占宁德市的75.2%。油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油茶产业对改善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柘荣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柘荣县位于闽东北部临海内陆山区,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境内气侯温暖,水热资源丰富,为油茶适生区,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曾是全省重点油茶基地县之一。全县现有油茶林保存面积6.15万亩,分布于8个乡镇62个建制村,其中宅中、富溪、楮坪、黄柏、英山等5个乡镇曾为全省油茶生产基地乡,油茶林保存面积5.17万亩,占总面积的84.1%,宅中、楮坪、富溪等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均超过万亩。
由于油茶政策的不稳定,我县油茶生产曾几起几落。据普查,1979年时全县油茶林面积曾达10.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6.92万亩,历史最多向国家交油700多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油茶林分产到户,由于农户长期粗放经营,大面积油茶林处于失管状态,造成荒芜,有的逐淅被马尾松、檫树、杉木等树种更替成混交林,有的改为种粮。至1989年全县油茶林面积仅存7.0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4万亩。1989~1997年在全省木本油料林生产项目和国家一、二期油茶低改工程的带动下,我县油茶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耕作水平有所提高,林分结构不断优化,油茶林面积增加到7.3万亩,采摘面积达5.6万亩,常年产籽量达78.8万公斤,年产油约400吨,油茶单位面积产油量7.5公斤。并建立了240亩优良无性系采穗圃,补植更新良种苗木35万株,嫁接换冠更新油茶林860亩。
近年来,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油茶生产普遍出现下滑,大面积油茶林再度失管返荒。全县现有6.15万亩油茶林中,可采摘面积约4.5万亩,其中油茶纯林仅存2.8万亩,混交林达1.7万亩,抛荒失管1.65万亩。全县仅富溪镇富溪村保存榨油坊2个,年收购茶籽约1500担,榨油600担。
二、柘荣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混杂,良种面积少,增产潜力小。我县油茶品种较为混杂,绝大部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或70年代及80年代初新种植的立冬籽、小果油茶、大果油茶等普通品种,虽能适应本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但产籽能力和出油率普遍偏低,增产潜力有限。全县良种油茶仅在90年代油茶低产林改造中预栽更新35万株(约2300亩),嫁接换冠更新860亩,合计约3160亩,仅占现有油茶林面积的5.1%,且因长期失管,其优良性状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树势衰退,纯林锐减,垦复难度大。我县现有油茶林按龄级分:初产期0.5万亩,占8.1%;盛产期2.1万亩,占34.1%;衰老期3.55万亩,占57.7%。按树种组成分:油茶纯林2.8万亩,占45.5%;混交林1.7万亩,占27.6%;抛荒失管1.65万亩,占26.9%。具备生产潜力的油茶林不足总面积的一半,且由于长期失管,逐渐荒芜,产量不断下降,大小年差异越来越明显,重新垦复的难度较大。
3、加工能力不足,经营效益难以体现。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茶籽采摘量急剧减少,全县目前仅有富溪镇富溪村保存土法榨油坊2个,年收购茶籽约1500担,榨油600担,且由于与市场严重脱节,产品销售范围小,价格低,现价每斤仅32元,按亩产油10斤测算,亩产值仅320元,油茶林的经营效益无法得到真正体现。
4、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难以为继。自1997年国家油茶低改工程二期实施结束后,我县油茶产业已有10多年未得到很好地扶持、发展,油茶生产、科研、投入均已停滞,特别是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使油茶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油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为继。
三、加快柘荣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茶油市场景气度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央到地方对油茶产业的重视,特别是今年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对油茶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以及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对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进行强调部署并提出将加大对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情形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油茶产业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应把握良好时机,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把它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一项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解决认识问题。当前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对油茶产业发展存在几种认识:一是“无关论”,种不种油茶是农民的事,政府及其部门无须干预过多,发展油茶既不是创新工作,也不是重点和中心工作,现在都讲工业化了,谁还回到传统农业上去。二是“无效论”。对农民来讲一年种几亩油茶,不如出去打几天工,认为无利可图。三是“无力论”,油茶生产投入大,没有一定实力难以发展成产业。四是“无益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值。这些认识问题严重阻碍了油茶产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领会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统一思想认识,聚集社会力量,推动产业发展。
2、组建领导机构,解决工作力度问题。县委、县政府要成立高规格的发展油茶产业领导小组,要确定一名县领导专门负责,发改、财政、农办、林业、民政、税务等部门参与。要把发展油茶纳入县、乡(镇)两级的经济发展计划,要列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要作一级对一级重点工作考核的指标,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的目标考核制。县政府要出台加快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决定,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深入调查研究,解决产业布局问题。我县应尽快组织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以求全面掌握全县油茶生产现状,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科学制定我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全县油茶产业发展。要根据油茶树生物学特性,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各乡镇传统种植、加工等情况,合理规划布局,确定种植和加工区域,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增加经济效益。
4、加大项目包装、策划力度,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家油茶产业政策、产业导向的研究,积极捕捉重要信息,为项目资金争取服务。要把握今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透露的“国家将设立专项资金并安排不少于20亿元的贴息贷款,用于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等重要信息,立即着手包装、策划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支持。重点做好福建三本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油茶新品种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的包装、策划及申报工作。同时要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要创新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投、以补代投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油茶产业发展。要积极支持企业和农户利用各类信贷资金发展油茶产业。县政府还要制定政策,加大对良种选育、良种推广等技术方面的扶持,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5、搞好林地资源配置,解决好集约化问题。油茶要形成产业必须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只有集约经营,才会有人投入,有科技进入,最终才会实现效益,形成产业。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要在明确山权的基础上,加速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实现集约经营。为此,建议:一是实行公司化运作,通过工商合法程序将各类油茶开发公司转变成合法主体,享受银行贷款、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在明确林权的基础上和不侵犯林农利益的前提下,乡(镇)、村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让集体山权顺利实现土地流转。对既不造又不准通过流转方式让别人造林的集体山,政府要通过一定经济、行政手段予以制约。三是政策性资金不撒胡椒面,重点扶持上规模的生产经营户。四是每年对油茶生产大户和成效突出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一体化问题。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加快产业的发展。今年,楮坪乡引进“福建三本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县开发油茶产业,企业注册资金3188万元,拟建设油茶加工生产线三条,年可产油5000吨,油皂素2000吨,年产值达到3亿元。计划2009年建设第一期一条生产线。对该项目,政府要予以全力支持,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难题与问题,争取企业早日投产,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同时,要建立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楮坪、富溪等乡镇建设油茶生产示范基地。在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7、依法保护资源和各方权益,解决投资环境问题。要按照“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油茶生产周期长、面广、矛盾多,乡(镇)、村要主动承担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为保护投资者和林农的利益,凡林地流转须通过县林业产权机构予以登记备案。同时,投资者必须按照我县油茶发展规划要求,不得毁林造林,不得占用耕地造林,不得侵犯林地所有者利益非法造林,以确保我县油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