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浅析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析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建议
玉米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玉米生产,加之玉米比较效益高于大豆等作物,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从2004年3213万亩,发展至2009年7000余万亩,2009年玉米已超过大豆成为全省第一大粮豆作物,是全国第一大玉米产地,可见玉米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省玉米生产应用的品种多而乱,缺乏突破性的品种,给我省玉米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我省玉米育种现状及育种行业的优势和当前的育种任务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商榷。
一、我省与国外玉米育种现状比较
我省玉米育种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育种技术与基础层面
(1)新品种选育技术滞后,条件设施不配套
我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比较先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支撑种子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在发达国家,数量遗传学原理和现代统计学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气候环境分类、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面都已经在跨国种子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我省在这些技术领域相对较封闭,缺乏合作与交流,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薄弱,尚未建立规模化转基因操作技术平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缓慢。现有设施和科技项目投入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未能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育种技术平台;布局有待优化,装备水平急需提升,应建设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加强以玉米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为核心的玉米分子育种的研究。
(2)种质资源研究滞后、共享率低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发达国家拥有庞大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从事大规模、程序化、数据化、永久性的种质改良、创新和利用平台,支撑种子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企业在重视种质资源收集、改良与创新的同时能够实现企业内部全球各试验站之间即时交流和共享。
我省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基础研究的单位很少,育种家在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和利用方面比较重视玉米的抗病性和丰产性,忽视抗逆性的深入研究。育种科研单位很多,包括企业在内,我省玉米育种者的数量不少,互相重复且高度分散,研究水平低,同一单位各课题组之间都难以实现资源交流和共享,在整体上降低了育种效率,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保存的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5%,并缺乏有效、深入和规范的评价数据。缺乏前育种研究,对育种研究的支撑作用很微弱。
(3)育种体系及方法差异、限制规模发展
在育种目标方面,国外的优良品种除具有常规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特性外,还具备种子耐加工损伤,栽培管理简约、适宜高速精量机械播种、机械去雄和产品适宜机械收获的优点。跨国企业的育种家以配合力和产量测试数据为主要依据选育自交系和杂交种。该方法是建立在长期多点、大规模测试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具有高效率和持续稳定等优点。先锋公司在全世界设立1000
多个测试基地,每年测试上百万组合。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所有数据采集、分析均通过机械和电子设备程序化作业完成。经统计分析和多轮淘汰,筛选出优秀的杂交组合进入商业推广。每个杂交种在商业化之前至少在150多个试验点和200多个农民地块进行测试。程序化和标准化是规模化商业育种的管理基础。
我省育种家多采用以表型鉴定为主的经验育种法培育自交系。首先根据经验对目标性状做出预期,在田间根据预期进行人工选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较多的不确定性。过分依赖育种家的经验限制了育种规模的扩大。由于科研单位育种规模小、设施条件不足和缺少经费等限制,多数只在育种本部设点测试,少数较大的单位也仅设3~5个测试点,每个试验点土地规模小且管理粗放。
2.体制机制层面
从现代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早期都是公益性机构进行新品种选育,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商业育种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公益性机构逐步转型到基础研究、种质改良创新研究和公益性技术研发为主,同时负责种子市场的监管。如种子认证、质量监管、新品种登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我省还不能马上就转到企业育种为主,因此有必要创新机制,理顺科研与企业的关系,否则像种子工程、新品种产业化项目等投入到企业的经费就会转化为企业利润,使国有资产流失,达不到改革的目的。今后,提高我省种子产业的创新能力,要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我省企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这比增加投入更重要。
(1)组织管理方式的障碍影响产业发展
发达国家主要在企业进行玉米育种研发,以市场和产品为导向配以大量投入支撑,使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充分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建立和推行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大规模育种程序,形成流水线式的管理机制,岗位和人员分工细致,育种环节高度专业化,育种效率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一直是我省玉米育种的主体,企业育种刚刚起步。两种体制之间的“壁垒”造成“产学研、育繁推”脱节,严重阻碍了现代种业的发展。目前,我省绝大多数育种单位没有建立起以产品开发为导向的大规模系统化的研发链条。中国科技人员对育种和种业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全能化而不是专业化,每个环节的水平都不高,严重分散精力,限制了育种规模、效率和水平。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科技成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显然不适应商业育种的技术需要。
(2)投入少、基础支撑条件差
大型跨国种业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和系统管理人员,研制各种实用先进的育种试验设计、统计分析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程序化和标准化,育种效率高。先锋公司每年投入大约4亿美元经费用于玉米育种研发,而孟山都每年的研发投入近8亿美元。这些公司都形成了育种研发生产和推广-销售-服务-下游产业的完整的产业技术链条。
过去二十多年,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没有解决好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矛盾,反而强化了玉米育种研发与种子产业互相割裂的状态,科研单位与企业形成市场上的竞争性关系。国家育种研发经费有限而又僧多粥少。种业尚未形成强大的研发实力,现行科研双轨制抑制了企业对育种研发的投入,只能过分依赖从科研单位购买品种使用权,造成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我省育种家多数以经验育种为主,基本上没有也不善于使用育种专业分析软件,研发效率低。科研单位的育种成效随着人员的变动、新老更替而波动,持续性、稳定性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差。
(3)育种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
我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育种人员薪资水平低,对高学历的青年科技人员缺少竞争力和吸引力。近年,随着国外种业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建立研发机构,外企以优厚待遇,招聘我国高学历的玉米育种专业人员,加速了我国育种技术人才的流失,威胁巨大、后果严重。
二、玉米育种产业发展建议
我省与国外育种水平的差距除在技术层面以外,体制和机制亦起了较大的束缚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国家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研发共享体系
重点支持玉米种质改良、创新、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建立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技术平台,转基因技术平台,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种业发展中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收集、改良与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发放,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共享体系,以新机制带动全国骨干研发力量和重点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紧密合作,形成育种技术产业化的流水线。
2.创新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嫁接,逐步完成商业育种与公益单位的剥离
制定优惠政策和投入资金,优先支持重点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嫁接”。依靠重点企业营销管理及资金优势所创造的利润支持科研单位利用丰富的育种资源、先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优良品种促进商业化过程;引导育种家探索pipeline式育种管理模式与机制;逐步完成商业育种与公益单位的剥离,在政策调整理顺后,使事业单位的商业育种人、财、物顺利进入种子企业。国家机构要加强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究,支持种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深入研究和普及种子质量控制技术。
3.立足种业、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
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探索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商业育种模式。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大型企业发展,有利于建立长期多点、大规模数据测定、全程机械化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商业育种技术的发展;支持种子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制种技术的提高。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良种繁殖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大型种业,参与国际竞争。
4.制定长期稳定的玉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玉米育种产业实行减免税收和低税政策。新创办的育种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种业所得税优惠,并对所征收的增值税给予一定比例返还,用于企业研发和扩大再生产;除国家规定外,建议种业进口所需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产业发展特需人才、土地等,实施优惠政策。
5.加强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
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品种的保护、审定和推介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改进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加强种子检测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改革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品种审定后的市场监管;提高企业和种子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种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兼并和重组,提升企业实力。
6.改革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
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要达到品种多样化的目的,要尊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事实;品种的多样化区域化即可使品种布局合理,又可降低生产风险。品种数目的增多,还可以淡化公益性科研机构对竞争性育种的追求,同时增加企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三、我省玉米育种产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这一阶段的继续教育学习我体会到目前我省的玉米育种道路虽然存在很多困难,我觉得现阶段我们要做的首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早熟、耐密、抗逆、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创新和改良
根据当前粮食生产对玉米优良新品种的需求,特别是东北地区早熟区域玉米生产对具有耐密、耐低温、抗旱等优良特性玉米种质的需要,开展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为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良的育种材料。
2.现代化玉米育种数据平台的建设
完善玉米育种试验与实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田间耕作与管理全程机械化、育种材料鉴评数字化、数据处理微机化现代化的玉米育种平台。
3.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建设
加强以玉米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为核心的玉米分子育种的研究,挖掘玉米种质材料的优良基因。通过玉米基因工程技术实现玉米近缘或外援基因的导入,突破常规育种难以实现的远源杂交,创造玉米种质新资源;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玉米育种技术,对一些田间鉴定周期长、接种和诱导工作量大的性状进行辅助选择,提高选择效率和选择的可靠性。
4.耐密生理与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开展玉米高密度条件下群体结构和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为玉米耐密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满足生产对高耐密性品种的需求。
5.加强国内外玉米育种资源的信息交流
凝聚和培养玉米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加强玉米产业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和合作。
第二篇:浅谈玉米育种
浅谈玉米育种
玉米最主要的特征是天然异花传粉,天然授粉群体的田间组成处于高度的异质状态,个体的基因型处于高度的杂合状态,这决定了在玉米天然授粉的群体中,株间表现型比较意义不大,必须通过一定的基因型选择过程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同时,由于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造成表型选择不可靠,必须对大量个体做测交或后代鉴定,才能确认表型是否真实遗传。由于这些原因,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多代的选择比较才能育成新的自交系或品种。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生产上利用的是F1 代的杂种优势。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1 ]。获得优良的玉米自交系是实现玉米优良杂交品种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差异、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不同变异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是玉米育种的遗传学基础。优良亲本自交系的标准
1.1 配合力高
一般配合力高(亲本与杂交种的配合力高);特殊配合力高(亲本与亲本间的配合力高)。
1.2 农艺性状优良
株型好(现选紧凑、半紧凑)生长势强、根系发达,茎秆挺立,果穗不露尖,现选大穗型及耐密株型,生育期适中,吐丝散粉协调。
1.3 适应性强
对纹枯、穗腐、大斑、小斑、青枯、丝黑穗、轿花叶等病具有较强的抗性。现还提出了抗耐瘠、耐寒、耐旱、耐密植、肥料的高效利用等自交系的选育。
1.4 亲缘关系较远
有利于产生强的杂种优势。
1.5 降低生产成本
低成本是种子进入商业竞争的重要条件,是育种工作的成功表现,这就要求母本材料自身产量高,一般要求在7500kg/hm2以上,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2]。选育自交系的方法
选育自交系就是对某些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种质材料个体连续自交和选择,最终获得优良纯系, 再经过配合力的测定育成优良自交系。一般把自交系选育的方法分为常规选育法和其他选育法 以常规选育法为荃础的玉米育种技术又称为常规育种 以其他选育法为基础的育种技术可有多种, 例如, 以单倍体选系法为基础的单倍体育种, 以物理化学诱变为基础的辐射和诱变育种, 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等。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策略
2.1 加强基础材料的研究
积极搜集、整理基础材料,加以研究改良与创新,是解决种质基础狭窄的根本所在。基础材料的选择起点要高、要新。目前辽宁省应用的骨干系很多,如沈137、铁C8605、丹9046、丹598、丹340 等等,一般配合力都比较高,遗传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些骨干系相互改良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要对老优良系谱再选择,如沈5003、铁7922、掖478、掖8112、Mo17 等自交系,他们都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一般配合力都很好。
2.2 采用复合杂交创造新种质
选择几个骨干系,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组建群体,克服回交转育等方法选系遗传基础狭窄这一弊端,同时又减少用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玉米群体的工作量,提高了选育速度和选择效果,丰富了遗传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组建新的群体时,取材要有较多的优良基因频率和较少的不良基因,特别是目标性状要突出,要有特异性,使基因充分重组,创造新的变异。
2.3 配合力的早代测定
要以自身繁殖产量高、优质、多抗、耐密和综合性状优良为标准进行自交系选育。在选育过程中要加大选择压力,密植或人工抗病接种。但是最重要看配合力,选择高配合力的材料为基础材料,后代出现高配合力的频率加大,选择果穗、籽粒、行粒数和穗粒数等产量性状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一般配合力是基因的累加作用,即加性效应,是可以稳定遗传的,配合力应早代测定,一般选在S4 代自交系基本稳定为宜,一般选3-4 个了解特征特性的骨干系作为测验种,例如用丹340、瓦138、丹598 等父本系来测定母本系的一般配合力,测定一般配合力后,用其它的父本系进行轮配,测定特殊配合力,这样测选结合,有的放矢,加快了自交系选育。
2.4 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无论对主效基因还是整个基因工程选择,都会事半功倍。目前,抗病育种与抗虫育种已经大量开展,通过回交改良的办法,将抗病、抗虫基因导入优良自交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断学习并运用先进育种技术,提高自
身选育水平,是适应越来越高生产水平的必要条件。玉米育种手段的创新与运用,将成为选育突破性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2.5 采用1 加2 选系法(即一个冬季在海南加两个世代)
春季在本地种一个世代,冬季在海南连续加两个世代是玉米自交系的一种快速稳定有效的选育方法。这种方法缩短了选系年限,加速了对新优种质的改良利用, 提高了育种效率。目前被很多玉米育种者采用。由于此法的稳定年限缩短,能加快利用国内外最新、最优种质资源或杂交模式,使选出材料配出的新组合属于市场上最新杂优组合模式,增强了竞争力。可充分利用有效育种时间,节省育种经费,节省人力、物力,与常规南繁工作时间上无冲突,不妨碍常规南繁活动,增强南繁工作的效率和保证系数。海南二季主要应放在基础材料重组、自交和S1、S2、S3几个世代材料的选择上,S4 代尽量放到本地和海南一季播种及测交。在加快选育新材料时,同步加快组合鉴定试验的步伐,选材与试验同步进行是加快育种速度的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3]。
3.选育自交系的方法。
(1)常规选育法。这种选育方法就是在一个分离的原始群体中选择个体自交系,经若干世代按目测自交选择之后,进行配合力的测定,最终选出优良的自交系。常规选系法的问题是早期入选的规模很难界定。目前,有的育种者在早期世代不分穗行种植,而是将入选的果穗的等量混合种植,到晚代才严格选择单株种成穗行,进行配合力测定。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加了入选基因型的数目,同时增加了对单株的选择压力,可能对提高抗性和获得目标基因型有帮助。在育种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常规选育法,更多地依靠育种者的经验。
(2)单倍体选系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自然或人工的诱发、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人工的染色体加倍或自然加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然后再从中选育优良的单株,成为自交系。单倍体育种一般只需两年就能获得纯合的自交系,比常规方法缩短了育种的周期,对育种家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单倍体选育省略了大田选择的步骤,对诸如抗性等性状通常还要进行加倍的选择[4]。
(3)辐射与化学诱变选系法。辐射诱变选系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能量甚至宇宙射线诱发染色体产生结构变异或等位基因突变,根据表型变异选择有用的个体育成自交系。此种方法的诱变机理主要以损伤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发现有利的变异,因而在选择原始材料上要兼顾遗传基础丰富和抗损伤能力强,在选系过程中要注意淘汰各种畸形株和不利变异,选择突变性状明显的健康的植株。这种方法近年来被有些人移植为航天育种或太空育种。
(4)分子选系法。所谓分子选系法是在D N A 水平上开展的自交系选育,包括转基因选系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系法。转基因选系就是借助遗传转化技术,将一些其他动植物有利的外源基因导入自交系或杂交种内,育成有外源基因控制性状的优良自交系,这种方法对于改造玉米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某些目标性状是致关重要的。分子标记辅助选系是首先对某些优良基因确定的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然后以这些分子标记为间接选择性状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最后育成优良自交系。
(5)自交系的改良。某些自交系在育成后发现有些必须克服的缺点,有些自交系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某些重要的性状发生退化,或发生了新的病害生理小种的侵染,或者不适应新的推广区域的环境,这时解决问题的捷径是对原有自交系的个别性状进行改造,育成新的改良系。改良自交系最常用的方法是回交转育法。回交转育法就是以被改良的自交系为轮回亲本,以目的基因供体亲本为非轮回亲本,经过5 代以上的回交改良和1~2 代的自交稳定后,就可以育成新的改良自交系。回交效果的好坏同目标性状的遗传方式有关,一般回交法对简单性状或单基因控制的性状以及细胞质遗传性状最有效,对复杂性状效果差。回交法在选择供体亲本时要注意主要的目标性状不要有连锁累赘,还要注意选择具有相同杂种优势取向的优良自交系,防止改良了原有的不良性状又带来了新的不良性状,以及造成配合力下降等问题发生。回交后代也应该进行配合力测定,在不同的秭妹系中选择配合力高的应用[5]。杂交种的选育
4.1 杂交种的自交系选育
自交系的选育已经为杂交种选育提供了大量资料和信息。在应用优良自交系选育杂交种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亲本有较详细的了解,并遵照某些原则在亲本间组配。亲缘关系远,地理差异大,例如采用国外系×国内系的组配模式已经被国内育种家广泛认识;类型有差异,性状要互补,类型间的差异通常反应了基因型的差异,性状互补更加重要,特别是重要的抗性性状,至少在亲本之一中要存在;农艺性状和种子生产性能好,这对于新杂交种的应用极为重要;配合力要高,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特别是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要高。
4.2 杂交种的选育技术简单
单交种的组配除了育种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选配亲本之外,通常采用最多的方法有2 种:一是轮配法,单交组合数=P(P-1)/2,其中的P 为亲本数;二是骨干系法,单交组合数=M×N,即将自交系分为M、N 2 组。在组间做可能的杂交,其中一组为骨干自交系组成,另一组为新自交系组成。这种方法通常最为有效[6]。
参考文献:
[ 1 ] 牛虹宇.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方法.养殖技术顾问,Technical Advisor for Animal Husbandry,2010年 08期
[ 2 ] 陈桂兰,阳康春,蒙月群等.浅谈玉米育种技术.2011年第02期(总第252期)吉林农业,JILIN AGRICULTURALNO.02,2011(CumulativetyNO.252)
[ 3 ] 丁兰英.浅谈玉米育种中自交系选育.农业科技通讯,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年 12期
[ 4 ] 张志军,岳尧海,王敏,张洪伟,刘文国等.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概述.辽宁农业科学,2011(1): 46 ~ 51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 1002 - 1728(2011)01 - 0046 - 03
[ 5 ] 孙敬华.浅谈玉米育种的途径及方法.中国农业信息,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2006年 04期
[ 6 ] 吴涛.玉米育种的选育方法及程序[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04)
第三篇: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
张世煌
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
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
1靠提高两亲本之间的SCA。Duvick研究表明,杂交种产量的增长与亲本自交系的GCA平行。Hallauer指出,发展杂交种初期,SCA对杂交种产量的贡献大约在70%,而到了1980年代初期,GCA对杂交种产量的贡献上升到80%,SCA只占20%。实践证明,不仅产量增长取决于GCA,抗逆性的提高更取决于GCA及加性遗传效应的积累,因此,我们说这个原理决定了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效率。
二、基本策略
根据上面叙述的这些原理,我们提出了玉米育种要“立足现有种质基础,以我为核心,向两边推开,循环育种和高密度育种”的基本思路。
二十多年以前,我们手里能用的种质资源确实很贫乏,但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我们引进了世界上许多核心种质,连美国、法国、德国的跨国公司都争相把许多好的资源送到中国来,但是我们大多数育种者却不会使用这些种质资源。包括许多专家教授也不会使用这些原始资源和改良种质,甚至不会使用美国公司的专有自交系。其根源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缺失,这就使育种技术失去了灵魂和主心骨,缺少最基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足可以反映出我们需要加强常规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培训。也许有人会说都是科技和学术界的浮躁给闹的,但我们说不清也解决不了社会浮躁,只能讨论理论和技术,充其量是我替大家读书。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解决不了眼下的创新出路问题。“以我为核心”,说的是商业育种要以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核心。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理论问题,而是育种实践的结晶,但在中国,人们对杂种优势模式的理解与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有关。它背后的研究方法是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但对技术的采用却受人文智慧影响。玉米种质资源可以划分成两个杂种优势列(alignment),我们概括为A′B,Hallauer则概括为Reid-Tuxpeno ′ 非Reid-非Tuxpeno。这是对美国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杂种优势模式SS(Reid)′ NSS(非Reid)的扩展和延伸。后者是一对经典的杂种优势群(group)。如果有需要,每个群内可以包含若干亚群(cluster)和不断加入新种质(races)。每个国家应以美国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基础,建立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两个杂种优势列的思想有利于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也就是把全世界的种质资源都按照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分别推往两个方向进行管理。
我上面最后两句话把事情的因果关系给说颠倒了,实际上,正是由于种质扩增的实践产生了两个杂种优势列的理论概括。所以,杂种优势列的想法只有从Hallauer和我的嘴里才说得出来。没有这个实践,哪有这个思想?而一旦产生了这个思想,自然就更进一步促进育种实践。这样说就符合认识论了。
接下来根据杂种优势模式,把国内外的种质都“向两边推开”,以防止走“猫步”,有效地保持甚至逐渐提高两群(列)之间的SCA效应,这有利于强化对种质资源的管理,提高育种效率。这在本质上是逐渐扩大两个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或等位基因的频率差。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保持和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循环育种”,既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或两个杂种优势列之间的二环系育种,是一个基因频率的累加过程,即充分利用加性遗传方差,不断提高新自交系的GCA效应,这是玉米杂交种持续增产的基本原因。在循环育种过程里,还要施以高密度等逆境选择压力,这是抗逆育种的突破口,对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具有引导作用,其后果直接指向高产和稳产的育种目标。
三、美国经验和中国玉米的“之”字形发展轨迹
玉米利用杂种优势80多年,产量潜力不断提高,ASI(散粉至抽丝间隔天数)持续减少,叶片持绿性和倾斜角度逐渐增加。先锋公司研究了七、八十年来所培育的杂交种,发现低密度下的产量和杂种优势都没有提高,而高密度下的产量和杂种优势却持续提高,至今没有停止增长的迹象。
在过去60年里,中国玉米品种和杂交种的果穗长度增长缓慢,但果穗的直径和穗行数明显增加。这不是高效率提高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又好又快的途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单位面积的收获穗数增长得极
为缓慢,每年每亩只增加11个果穗。出籽率严重下降,特别是1990年代大量使用PB种质以后,杂交种的出籽率急剧下降。同时期,株高、穗位、生育期和秃尖长度都不正常地急剧增加。这是忽视抗逆性育种的直接后果,反映出我们对育种目标和增产途径的理解都出现失误。
在育种目标和技术路线混乱的局面下,是可以搞育种的,就像不按照杂种优势模式也能搞育种一样,但在育种技术体系中每增加一个不确定因素,随机性就增加一倍,导致育种的难度特别巨大,因而效率低下和没有竞争力。从生产上来说,可持续地提高产量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以至浪费大量资源,也难以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实际产量和效益。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强调在低密度下提高品种的产量和杂种优势,却忽视了应该在高密度和其他逆境条件下提高经济产量。
今后需要什么?我们需要逆境下的高产,逆境下的杂种优势,需要逆境下改善生理学指标。这样研究产量、杂种优势和生理学指标才有育种价值和生产意义。
四、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玉米育种技术体系中有很多环节需要改造,涉及到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我们以往虽然忽视了对抗逆性的改良,选育出大量杂交种,但其中那些最优秀的品种,基本上是靠提高抗逆性,尤其是抗病性而提高了在逆境下的产量增益。今后,要主动采取抗逆育种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产量增益,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杂种优势上,尤其不要在低密度等非逆境条件下研究产量和杂种优势。针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提出玉米育种的基本策略,概括成5句话:⑴以现有种质为基础。也就是要提高自信心。⑵以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核心,这是育种技术的出发点。⑶向两边推开。其作用是控制SCA,利用非加性遗传方差,防止走“猫步”,提高育种效率。⑷循环育种。这是充分利用加性遗传方差提高GCA的有效途径。对种质资源要做到喜新不厌旧。这是可持续地提高产量潜力和产量稳定性的技术基础。⑸高密度筛选是抗逆育种的第一个突破口,它的原理是利用G′E 效应,扩大育种群体(选系和筛选杂交组合)的分离谱,即通过增加遗传方差(σ2g)和选择强度(i)而提高育种效率。
改造育种技术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核心。西方跨国公司早就在杂种优势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而清晰的技术核心。我们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了类似的技术核心,今后每一个研发能力较强的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都有必要建立自己内部的技术核心。有了这个核心,就能够停止对杂种优势群的中国式争论,避开无良教授在理论和技术思路方面的干扰,在育种实践中克服长期困扰我们的种质创新的难题。从理论上来说,有了这个技术核心,我们就能够较轻松地开展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研究,合理而高效率地利用欧美和热带、亚热带的优良种质,就能够防止再度发生“狗熊掰棒子”和“走猫步”现象。建立技术核心就可以把国内外种质都分成两个杂种优势列,在循环育种过程中把等位基因频率向两个相反方向积累,而不是总走猫步,导致基因频率总在0.5附近摇摆。退一步说,即使在划分杂种优势群(列)的时候把个别种质(譬如旅大红骨)分错了方向也不要紧,只要抓住了技术核心,我们就能够定向地改变等位基因频率,商业育种就不会乱了方寸。总之,要把理论落实到技术和材料创新上。这是当前很紧迫的事情。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技术和实践问题。造成我国玉米育种技术失误的原因很多,但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中包括哪些体制、社会、政策、理论、技术和个人因素?通过哪些途径与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我国种子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有赖于育种者认真思考,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和给出答案。
第四篇:黑龙江省依安县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 要:黑龙江省依安县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具有环境无污染、水质清洁、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越自然条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关键词: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依安县
黑龙江省依安县幅员面积3 685.00 km2,辖15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和7个农林牧场,地处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 500 ℃,年降雨量460 mm左右,有耕地26.73万hm2。
该县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具有环境无污染、水质清洁、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越自然条件,所产大豆色泽纯正, 籽粒饱满,是大豆生长发育的最适宜地区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依安县种植大豆生产及市场情况
2014年,依安县大豆种植面积为4.93万hm2,总产量1.15亿kg。目前,农民大豆销售量在50%左右。在大豆获得丰收的同时,由于今年中国取消大豆临储政策,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新政和进口大豆冲击以及内外价差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看今年大豆收购价格走低,购销市场冷淡。目前,大豆市场价格在4.20~4.26元/kg之间,预计3月份以后价格会上涨至4.50元/kg(受市场需求影响,个别地区粮源少,可能导致价格上涨)。依安县大豆产业低迷原因
2.1 大豆价格低,农户种植热情不高近年来,随着农药、肥料和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大豆的生产成本呈现上涨势头。其他作物玉米可以收650~800 kg/667 m2,价格是1.60~1.80元/kg,投入大约500元。大豆可以收135~255 kg/667 m2,价格是4.00元/kg左右,投入接近300元/667 m2。种玉米比种大豆要多挣约300元/667 m2。有的大豆种植大户出现了种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随着成本的提高和收益的降低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农户纷纷改种植收益较高的玉米和其他经济作物。
2.2 受国内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 我国大豆主产区种植的大豆主要用途就是榨油和豆制品加工,而进口的大豆基本上都用于榨油。同时,进口大豆的出油率在19%~20%,国产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国外培育的多是高蛋白质或高含油量专用品种,国产大豆品质一个缺陷就是专用性不强。
2.3 大豆良种推广的限制 区域内大豆的种植条件不够良好,缺乏灌溉、排涝等发展现代农业基本条件。加上农户在大豆产前、产中、产后管理粗放等现象已成习惯,品种混杂退化、单产水平低,没有实行区域种植和专品种生产,降低了蛋白和脂肪含量,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2.4 加工企业工艺落后,流通成本高 据调查,我省拥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150余家。目前,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一半,在黑龙江省收购大豆,需面对小规模经营农户,每收购1 t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00元,而在南方沿海地区,大豆的费用不到25元/t。而转基因大豆来料地区如美国年中央大豆公司、温哥公司和ADM公司等十几家大豆加工企业,加工总量约占全国的60%,并且产品种类和市场相对完善。与加工进口大豆相比,加工国产大豆要增加300元/t成本。
2.5 对外依存度过高 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是在大豆方面缺乏定价话语权。美国才是全球大豆名副其实的定价中心,美国农业部定期发布的产量报告成为全球大豆期货价格运行的风向标。关于发展大豆产业几点建议
3.1 做好非转基因大豆宣传工作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和蛋白食品原料,进口的国外大豆多为转基因品种,对健康是否有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抓住机会大力宣传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抓住恒大收购我县黄淮油脂有限公司战略机遇,加之周边又有“北大荒九三”这样的大型压榨企业,大胆出击,为振兴黑龙江省和中国的大豆产业尽一份力。
3.2 建立扶持鼓励机制 在现有农业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农业风险的投入,加大农业风险理赔的力度。建立粮食管理部门管控的粮油市场调控资金,利用期货市场超前引导农民先卖后种、先卖后养,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政府部门有序开展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同时建立健全大豆收储审批制度,建立物价、财政、农业、统计、粮食等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
3.3 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大豆生产模式 划分区域,整合资源,坚定不移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对基地内的农户均实行“一订一保六统一”的管理模式。“一订”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一保”即实行保护价收购;“六统一”即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结算。
3.4 建立大豆精加工和走出去战略 在大豆加工领域,对现有大豆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的大集团,消化和吸收世界大豆前沿技术,培养自己的消费群体,拓展市场空间。在提高大豆单产和精加工水平方面下工夫,把非基因食品作为一个新品类,打造概念营销包装成“寒地黑土非
第五篇:育种学各论玉米复习
1.玉米育种目标的重要性:A、是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最基本环节 B、育种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C、它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显示育种工作者战略性和前瞻性能力的重要环节 D、是选择鉴定的依据和预期的育种成果
2.育种目标制定原则和依据:A、当前农业生产对玉米品种性状的要求,高产、优质、多抗、适应范围广、生育期适宜 B、根据所在地具体生态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目前品种的利用情况、所拥有的种质资源、掌握的技术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综合考虑
C、既要着眼于现实,又要放眼于未来
3.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
4.具体育种目标
A、因地制宜,选育适宜株型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普通玉米杂交种;技术指标:
比现主推品种增产8%——10%以上或产量相当,但真有特殊的优良性状;稳定性好;高抗或抗当地主要病虫害;DNA检测达标
B、选育优良的特用或专用型玉米杂交种:高赖氨酸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0.4%)、高油玉米、甜玉米、青贮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
C、选育生育期适宜的杂交种。原则: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
D、选育“双高”玉米杂交种。“双高”指杂交种本身产量高,制种产量高,而且要求
父母本抗病、抗倒、耐密、生育期相近,父本雄花发达、花粉量大、耐高温。
5.玉米的遗传性状有质量性状(籽粒类型、胚乳品质、籽粒和植株色泽等)和数量性状
(产量、株型、配合力等)。质量性状的遗传受效应较强的主效基因控制,杂种后代按一定比例分离,具有明显的质的差别。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有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三种,显性和上位性效应都会随着基因的分离和重组而改变,统称为非加性效应。
6.加性效应: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效应具有简单的可加性,基因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性状的总和,可在上下代间固定遗传。遗传特点:F1的杂种优势不明显,F2的变异范围小,遗传力低,遗传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其起主导作用的性状如穗行数、单株果穗数、叶片数等可通过亲本选择来进行改良。
7.显性效应:同一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8.上位性效应:不同基因位点内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的效应。
9.在育种上,想获得较早熟的杂交种,双亲生育期差异应小些,也比较好制种;选育晚熟
品种,双亲生育期差异可大些,制种时要注意花期调节。
10.若想获得糯(甜)玉米杂交种,要求双亲都是糯(甜)质的,这是因为除普通
玉米呈显性遗传外,其它类型均呈隐形遗传,普通玉米与其杂交时,由于胚乳直感,杂交当代果穗为普通非糯(甜)玉米,F1子粒呈现3普通非糯(甜):1糯(甜)的分离比例。
11.子粒色泽受果皮、糊粉层和淀粉层3个部分影响。果皮颜色性状的遗传主要受果
皮色基因P和p与褐色果皮基因Bp和bp所控制。果皮颜色有红色、花斑色、棕色、白色,属两对基因的遗传,属母体组织。糊粉层有紫、红、白等颜色,主要为7对基因所控制,其显隐关系为紫>红>白。胚乳淀粉层颜色性状,有黄色胚乳与白色胚乳,为一对基因所控制,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糊粉层和淀粉层均有花粉直感现象,但必须是父本为显性性状时才能表现出来,如黄胚乳×白胚乳的F1代植株的果穗上即可分离出黄白粒。
12.我国地方品种资源有硬粒型品种、马齿型品种、中间型品种、糯玉米品种、爆
裂玉米、甜玉米。
13.外来玉米种质资源有:温带的种质资源,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及其他温带国家的玉米
种质;热带和亚热带的外来种质资源。
14.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鉴定:搜集到的资源要及时进行整理、分类和鉴定研究,妥
善保存,以供利用。保存时注意两点,玉米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在繁殖时易窜粉混杂,为保证品种的典型性,防止遗传漂移,应减少繁殖次数,一次繁殖,保存多年;根据品种资源的遗传特点,采用合理的繁殖方法和繁殖群体。
15.目前玉米种质资源主要是“二级三期”保存。二级,地方各省、区、高校及科研
单位国家库;三期,短期、中期、长期。
16.玉米育种没有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A、缺少高产和超产所必须的种质资源 B、缺少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C、缺少足够的抗逆性基因来源。急需解决的问题:
A、引入和创造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创造更好的选系条件 B、引进、创造和利用新的抗逆性基因 C、加强基础种质的扩增、改良、创新及利用,将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17.姊妹系:来源于同一个原始基本株,按不同的农艺方向选择所得的遗传基础绝大部分
相同,只有微小差异的同胞自交系。
18.玉米自交系:指从一个玉米单株经过连续多代人工强制自交,结合选择而产生的性状
整齐一致,遗传上相对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19.优良自交系应具备的条件:三高两抗(高配合力、高纯度、高产量、抗病抗逆性性
强)
20.一环系:指从地方品种、综合品种以及改良群体中选出的自交系
21.二环系:指从自交系间各类杂交种后代中宣传的自交系
22.选育自交系的基础材料有:地方品种、各种类型的杂交种、综合品种以及经轮回选
择的改良群体。
23.选育自交系的方法有系谱法、回交法、聚合改良法、配子选择法以及诱变育种法和花
药培养法,而系谱法是应用最多的方法。
24.系谱法选育程序:(1)第一季根据育种目标,选择适当的基本材料。(2)第二季将
上季当选的自交穗,按基本材料来源以及果穗的编号,分别种成小区。(3)第三季及其以后世代按系谱种植上季当选的自交穗,继续在田间观察评选,淘汰劣系或杂系,在优系内选优良单株套袋自交,经田间与室内综合考评,当选果穗分别收藏。一般经5~7代自交,其植株形态、果穗大小、子粒色泽类型、生育期等外观性状基本整齐一致,就可获得一批自交系。
25.采用自交系与系内姊妹交或系内混合授粉隔代交替的方法保留后代,既可以保
持自交系的纯度,又可以避免因长期连续自交而导致自交系生活力严重衰退而难以在育种中应用的问题。
26.配合力的测定一般有早代测定和晚代测定两种。早代测定指自交当代至自交3代
测定,可以减轻以后的工作量,有助于提早对自交系的利用;晚代测定是在自交4代及以后世代进行测定,遗传性已稳定,容易确定取舍,但工作量较大,肯定优良自交系较晚,影响自交系的利用时间。
27.测验种:用来测定自交系配合力的品种、自交系、单交种等,统称为测验种。这种杂
交称为测验杂交,简称测交,其杂种一代称为测交种。
28.配合力的测定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法、多系测交法(骨干系法),多用顶交法。
29.玉米杂交种的类别:品种间杂交种、品种与自交系间杂交种(顶交种)、自交系间杂
交种(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和综合杂交种)。
30.加快育种进程的途径:(1)以骨干系法为核心,测用结合(2)试验、示范、推广相
结合(3)利用冬育冬繁,加速选繁世代
31.杂种优势群: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经过反复重组,种质互渗而形成的遗传基
础广泛、遗传变异丰富、有利基因频率较高、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的育种群体。
32.从高产育种的角度出发,高产杂交种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单株生
产力(2)群体内个体生长协调(3)群体与环境协调
33.玉米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青枯病)、病毒病、穗腐病
等。
34.目前发现的抗小斑病的生理小种有O、T、C三个,其中O小种是我国的优势小种,受细胞核影响,T小种受细胞质影响。
35.普通玉米子粒中赖氨酸含量是最低的,每百克中仅有赖氨酸0.245g。
36.高赖氨酸玉米的价值:相当于脱脂牛奶的85%~95%,对营养不良患儿有辅助治疗作
用;含有较高的赖氨酸和色氨酸,有利于动物吸收,有较高的饲用价值。
37.高赖氨酸玉米产量较低的原因是其配合力低。
38.群体改良的概念:通过对基础群体进行轮回选择,逐步提高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频率,以改进群体的表现,从而创造和改良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的一种育种体系。被改良的对象可以是开放授粉的品种、杂交种、综合种、群体或基因库,改良的产物可以是选育自交系的基础材料,也可以直接用于边远地区的农业生产。
39.轮回选择是反复鉴定、选择、重组的过程,每完成一次鉴定、选择、重组过程便称为一
个周期或一个轮回。
40.混合选择:玉米最简单的轮回选择方法,在基础群体中根据当代单株表现型进行选择,将选中的果穗进行收获脱粒,均匀、混合种子,形成下一轮基础群体。此法未控制授粉,未进行后代鉴定,难排除环境和低劣基因型的影响,容易误选。
41.轮回选择的方法:群体内的轮回选择(混合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全同胞轮回选择、自交后代选择)和群体间的轮回选择(相互轮回选择、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等)。
42.半同胞轮回选择每轮要历时3年攻三代。第一代,自交和测交。第二代,测交种
比较。室内保存与测交种对应的自交株种子,对测交种进行综合鉴定,选约10%最有测交种。第三代,组配杂交种。
43.群体改良的效果:(1)改良群体的产量和配合力(2)改良外来种质的早熟性和适应
性(3)改良品质(4)改良抗逆性、抗倒性、耐密性和耐肥性(5)改良创新种质,建立充实基因库
44.玉米种子的类别:(1)常规品种种子,包括天然授粉的普通品种、综合品种、改良群
体的种子(2)育种家种子,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亲本种子的最初一批种子,是用于进一步繁殖原原种的种子(3)原原种种子(4)原种种子(5)亲本自交系种子
(6)杂交种子(商用种子)
45.配制玉米杂交种的技术:选地隔离、规格播种、严格去杂去劣、母本去雄、辅助授
粉、适时收获、分收分藏、质量检验。
46.提高自交系繁殖产量的措施:(1)选用良田,精细管理(2)合理密植,增株增穗(3)
适期早播,增肥增水,以促为主(4)人工辅助授粉,增粒增产
47.测交选系是前期育种工作的核心,是利用杂种优势的基础,也是玉米杂交育种的重
点和难点。
48.群体改良的作用:(1)创造新的种质资源(2)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3)改良外来种
质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