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高中文科教育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备受重视。高中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其课程学习质量的好坏,还影响着高中生领悟知识的程度。本文结合高中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究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相长的循序对比,进而提出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的长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
1.前言
培养高中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一直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领域,阅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总体综合素能。因此在高中课程教学程序中,应该增强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环节的教育力度。全面从高中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多方位整合有助于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资源素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高中生阅读能力的保障性提高。通过优化培训流程,强化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评估,充分营造优势互补氛围,保障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2.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1高中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对高中生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即提高高中生大量采集、整理和总结能力。站在信息加工角度上分析,高中生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采集、整理和总结信息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以上步骤才可达到有效理解和掌握信息的目的。因此,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及提出问题,自主独立采集、整理、帅选、综合、归纳及重组信息,从而获取新信息。例如:在教学《失街亭》时,“街亭失,大势去”就阐述了马谡因纸上谈兵、自以为是造成街亭失守的故事。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街亭会失守?”这一问题去阅读文章,学生则可先研读文本,获取一系列相关信息后,再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得到在战前部署时是完全处在主动状态,但实际战争时却是处在被动状态这一结论,从而就可在此铺垫下掌握失街亭之所以失去的本质原因。[1]学生也可在今后谈论失街亭这一话题时变得有据有理,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了。此外,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尽量多收集和所阅读内容相关信息,还要
指导学生对信息价值进行帅选和判断,进而培养学生信息的价值感。
2.2高中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能力作为阅读能力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逐步提升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将作品本身作为出发点,通过与作品、作家对话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理解和想象来理解阅读的材料,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例如:《边城》作为田园诗杰作,学生在初读《边城》之后,只会对小说田园诗特点有个朦胧感觉,此时学生还需深入研读,并通过师生、生生间探讨和交流,坏人延伸性、扩展性阅读沈从文的小说,来加深对《边城》其独特且魅力景色的认知和感受,并深刻体会其内在朴实人性美,进而提升自身鉴赏能力。[2]
2.3高中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比较阅读能力,通过比较法来对作品进行分析,了解事物间异同,并深入探究事物间的异与同,达到深刻理解作品目的。例如: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和史铁生《我与地坛》两篇散文均是以生命为核心,其中托尔斯泰受到的是基督教的影响,渴望过着苦行僧朴素般生活,死后可以和土地相结合,并在大自然中获得灵魂安宁;史铁生正视生死源于生和死,乃是不可抗逆自然规律,其受到的是道家生死观念影响,[3]通过比较阅读这两篇散文,可以从中发现生命的可贵和美丽,和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并在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掌握各文化精华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目的。
2.4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现阅读中所存在问题,支持学生所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见解,并要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本质上领悟问题所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质疑基础上敢于创新,如:学习《失街亭》时,传统对于马谡的看法就是不听劝告、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从而导致战争失利,面临这个深入大家内心传统观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查询资料,在充分掌握历史事件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来提出自身见解,进而提高高中生创新能力,达到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涵盖了综合分析能力、综合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以培养高中生阅读兴趣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主观阅读能力为辅,全面贯彻阅读综合创新能力为目的,营造系统的阅读能力培养程序。建立长效的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机制。从而合理、高效地引导学生不断为提高阅读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书董.浅论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路径[J].群文天地,2012(08):133-133.[2]呼延俏倩.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J].新西部(下半月),2008(12):210,221.[3]唐毓评.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谈[J].文学教育(下),2009(09):110-112.[4]裴蕾.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57-57.
第二篇:农村高中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 2009-7-25 10:42:22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它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我校高中阶段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水平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农村学生作文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农村学生作文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修养等方面。因此,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农村学校走出的学生经常这样的谈论:唉,放周末不如不放,回去又要写作文,或者: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再看看语文老师们每次改作文:这些作文非常差,真想两下子给撕了。要是碰到月考,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长此以往,岂能不令我们认真反省。
二、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农村学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知识面相对较窄,语言以及可供阅读的书匮乏,作文内容空洞乏味,无话可说。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孩子,耳闻目睹的事比较少,信息不灵通,资料看得少,社交能力较差,再加上受民族语言的影响,说起话来总是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别说写作文,就连一句通顺的话都说不出来,出现了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甚至考试时背人家的作文的现象。作文,在语文教学上应备受重视。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热点、难点,因为作文难、难作文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作文,除了与阅读与经历有很大的联系外,就学生写作的成长过程,教师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教师个人写作素养,往往影响着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质量和作文习惯。而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勤于写作、善于写作、乐于写作的教师就是一面活生生的镜子,教师的日常教学语言和写作成绩深深影响着学生。通过教学与写作,教师的身上散发着的个人写作魅力给着他的学生以无形有力的滋养、潜移默化的影响、身体力行的带动。然而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是在上写作课时,讲一大堆的写作技巧、手法,使得学生无法对这此高标准的东西有兴趣,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另外,部分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更多地注重了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对于作文则是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也随之轻视作文且慢慢失去了写作兴趣。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文化上的熏陶,他们甚至无法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一般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更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三、农村学生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一)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1、坚持“只写了解的东西”的原则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道听途说的材料一进入文章就会出现破绽。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厌弃,尤其是它又恰好在世俗的眼中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因此,农村学生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提醒并引导学生多留意乡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发现乡村之美。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写日记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二)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有老师这样强调作文“六不准”: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如果是写天气,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等。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风吹过,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则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儿,行人身穿大棉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绝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令人生厌,无病呻吟让人恶心,只有真情实感让人开怀,掩卷深思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没有了灵性。
(三)教法应创新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
1、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因此老师自己先作一篇来谈其中包含的生活体会,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平时教学中一些课讲解时,做好引导,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就极富想象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川端康成的《花未眠》等无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
3、创新思维的引导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如一块红砖的作用、一支铅笔的作用,同学们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学习之后,请大家续写小镇人们的命运。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农村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师在批改时首先做到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改。
5、厚积薄发,提高写作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虽然受条件限制没有图书馆供大家借阅,但是我们有课外阅读读本以及参考资料上的优秀选品,可让学生带回家阅读。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辽宁青年》、《意林》等广泛阅读。
其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6、模仿走向成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7、快速作文的可行性
“快速作文”一个学期可完成作文十次以上,学生的训练时间较多,又不影响课后的学习时间。若按通常由老师全批全改的话,最多一个学期也只能作六次左右,学生训练时间少了,很难创作出美文佳作,更难登作文殿堂。而快速作文时间短,又能训练学生的反映能力、审题能力、快速布局谋篇能力、遣词造句能力,逐渐克服学生在课后作文中养成的拖拉懒散、意志消沉等毛病。经过多次练习,学生能逐步熟练作文技巧,提高作文水平,以至“登堂入室”,或者说“常在水域之滨,终会钓到大鱼的。
8、精选时文赏析,让学生在情感中作文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作文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学生的作文枯燥乏味,其根本原因之一还是情感的闸门没有打开,思维没有激活,因而缺乏思想与生活气息。为此,针对目前部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9、运用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激励中作文
针对当前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活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激励产生了杠杆效应,让学生在鼓励与肯定中不断进步,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一篇短文就写好了。许多文章短则短矣,但却相当精美。例如有个学生面对着自己家里的鱼缸,的出这样的感叹:你来自江河,囚于鱼缸,你的心中一定有无限的忧伤,你不会诉说,我却能读懂,因为鱼缸是你的囚笼,学校是我的牢房。还有个学生写道:感谢你,书包,你跟着我受累,却从不埋怨,你把书本装在肚里,我把知识装在脑里。
总之,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绝非易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引导广大的农村学生写作文能有新意,有特色。
第三篇: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最有效地载体之一,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一旦掌握了读取地图信息的方法也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读图、如何正确和高效读图已经成为了现代地理知识学习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就在这里简单的谈谈以下两点。
第一点: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为了正确读图,首先要看清图名,观察图像。具体来讲,地理地图也可以简单的分为自然地理地图和人文地理地图。
自然地理要靠理解,细化自然因素又有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等,其实它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基本是不变的,它的题型也就那么几种,把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各种题型都做做,会有收获。在自然地理地图中,要关注阅读自然地理规律图,主要包括四幅图,这是在《必修1(人教版)》,每一个单元大家要关注一幅图,是什么呢?其中大气圈,大家比较关注气候类型分布图,水圈,就是陆地和海洋这一块,大家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图,当然陆地淡水,就是水循环的分布图也要给予理解。再有陆地环境中,大家还要关注自然带的分布图。最后是板块分布图。
人文地理,社会因素又有科技,经济等等,培养人文地图素养时,首先要读的就是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这是一个大的轮廓图。七大洲、四大洋,大家一定要熟悉他们的基本分布和轮廓,另外重要的运河、海峡的关键运口。我觉得这是读图的第一个层次,把整个世界最大的面貌先记住。而且这种记住,要作为一种常识。而让大家最头疼的就是区域图,大家觉得在读区域图时觉得复杂,而且担心考试中随便出了两条经线、纬线画一个小方块让你确定这个地方是什么,这并不是现在考试的方向,现在考试并不是要考查你对某一块地方是不是可以背下来它在什么位置。而是考试中它一定会把非常明确的位置给你框定好,是在什么纬度,什么经度,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地形区都标注出来,让你肯定认出这个区域,就像在考试当中你自己读地图一样,确定了位置之后,让你干什么呢?要让你在这个区域图上分析问题,分析什么?分析自然的规律、人类活动的规律。
第二点: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末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总之,高中生对于读图是比较陌生的,也因此,读图应该是长抓不懈的,每天读图应15分钟,这是大家必备的一项工作。
第四篇:数字化信息系统对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字化信息系统对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作为高中年龄段的我们而言,每天需要承受的学习压力是极大的,并且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在这种学习现状之下对于高中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束缚是比较严重的,同时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除了枯燥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及趣味性,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有效的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磨合才能更好的确保其优势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系统;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创新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各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一名高中生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应试教育的变化。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逐渐渗透下,为在校的教师与学生们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以下本文围绕数字化信息系统对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一、数字化信息系统
数字化信息系统其实质是一种便于教学的试验系统,它通过计算机的合理操作可以很好的满足教学中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并且可以很直观的帮助我们了解到整个的过程,这对于高中教学而言是非常实用的,且具有较强的优势。数字化信息系统下可以通过相应装置的使用,可以满足一些难以捕捉的数据模拟的需求,这种系统下的数据采集是非常的可靠的。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更加的易于操作,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兴趣,因而对于我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数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实验的比较研究实验器材的比较。相同点:都采用真实的实验,来获得数据。因此,两者源头是一样的,也可以采用相同的实验原理,这就保证了两者同样真实可信。不同点:传统实验在仪器的精准度、数据的采集效率及准确性等方面远低于数字化信息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系统是能快速、准确、动态地采集实验信息,并实现数字化信息系统显示。它的数据处理全由计算机进行,计算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处理数据的工具,给探索带来了方便,也节约了时间。数字化信息系统有其独有的精度与动态显示的功能,大大拓展了经典实验的空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直观的精彩的学习创新世界。学习过程的比较。数字化信息系统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只要对该系统的软件有了充分的理解,从实验操作到软件操作,都很容易完成。很多实验,用经典器材很难做好,而用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则很容易操作。例如:我们在验证向心力公式,通过经典器材来完成,操作比较复杂,而且误差比较大,如利用力传感器与光电门传感器,并通过电脑能很快准确地得到向心力与速度、角速度的定量关系。数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实验的互动交流时间与操作时间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别,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我们讨论交流分享时间比传统实验也多一些。
三、数字化信息系统下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体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有效的实现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其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加强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校也在逐渐的朝着人性化的管理方向发展,这也为我们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创新氛围,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也在一步步的强化,这些都为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及氛围。以兴趣为导向激发高中生创新的积极性。兴趣对于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是有较大影响的,在兴趣的指引下可以极大的激发人们的潜能,这也是提升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并且对于原理使用的灵活性也是有要求的,因而怎样有效提高我们的创新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运用,不仅可以很好的将一些传统教学实验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清晰明了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可以实现动态下的数据收集,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实用的。这种优势的呈现对于我们不断提高自我的要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来要求自己不断的进行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累积,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数字化信息系统的优势。营造较好的创新培养环境。就创新建设而言,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动态的呈现,这样才能更好的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但是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实验也是有其既定的流程的,因而这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必须区分对待。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是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下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与观察来提高个人的动手能力,并且依据自身的判断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质疑与猜测,并且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及时的向专业老师求教,这对于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比较好的。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先进技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数字化信息系统的使用对于我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比较有效的,通过与创新建设的完美结合,还可以极大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创新自身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并且部分知识与定律也是比较生涩难懂的,因而需要在实验中将其简化,并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这种实验学习是其它课程无法实现的,因而需要抓住这个特点,然后在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引导下实现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语
当前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并且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是有明显的作用的。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改善当前的现状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阶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思维能力,对待事物的判断能力比较客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数字化信息系统下可以很好的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尽可能的降低其弊端的干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燕.应用数字化实验平台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2]王玉璇.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第五篇:高中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周良良 安金龙
数学交流——现代人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众所周知,数学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这就要求每个公民应学会有意识、有目的地用数学的语言、方法、思维方式和观念去认识和处理有关的事件及现象,以期简洁、准确地把握它们的规律和实质!进入21世纪,中外数学教育已把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上议事日程,这是由社会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可见,“数学交流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在民族素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一种语言,它不仅仅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而且能够用这种语言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的活动,我们要确立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观念。
数学交流作为数学素质的一部分,正在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界引起了一定的注意,并逐步认识它的重要价值。200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21在课程目标中同样也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见数学交流作为—条重要课程目标,已经是世界数学教改的一种潮流。
数学交流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同时,数学交流能力对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缺失——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盲区
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让“数学交流”走进每一节课堂,组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展开对数学知识的讨论、理解、整理和表达。课堂更应该提倡合作、启发、思考、互补、竞争和评价等学习方式。
回望当前的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里充满了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师道尊严”思想依然支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缺乏沟通与交流。如在对北京市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中,近2/3的中学生喜欢听教师讲授,只有1/3的中学生喜欢自己看书、做题或边听边做题,表现出某种自主性。后者大多数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理解力较强,学习速度快。又如对桂沪两地数学教育的一些状况调查中,数据显示桂、沪两地分别有45%、57%的学生上数学课时,害怕教师提问,19%、26%的学生不愿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向教师请教。而分别有66%、65%的教师认为在讲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十分重要的;有65%、57%的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对于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的理解,两地分别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是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实践或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认识方面许多教师有了现代教育观念和意识,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他们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运作。同时,尽管多数学生觉得教师对同学无偏见,且认为教师是关心自己的,但仍有许多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式”、“家长式”的师生关系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显然,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发挥,阻碍学生素质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对湖南岳阳数学教育现状调查中,33%的学生要求多提问、多讨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很少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有的教师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满足于自己讲,不给或很少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充分地思考与准备,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度,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当教育者,只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而应该在课内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他们用书面和口头的数学语言彼此交流。正如丁尔升教授所言:“数学教师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在进行江苏省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注重“数学交流”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研究》的研究中,也涉及到高中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创设数学交流定向的课堂环境,不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所谓“数学交流定向的课堂环境”指的是一种使师生倾向于数学交流的环境气氛。其特征是:
(1)师生进入这种课堂环境即为数学交流活动或数学交流内容所吸引;
(2)建立起强烈的数学交流意向;
(3)在数学交流活动中通常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例如,数学的图表、统计资料都是很简洁的描述手段,它们能提高信息传播的范围、容量、速度和准确性,也使信息的贮存更便利。因此数学也可以为加速学生的社会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另外,在家庭之后,学校是个体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机构,是他学会与陌生人相处的场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数学学科学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创设数学交流定向的课堂环境,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场所。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不同,对别人的看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懂得相互尊重,互相协作,不断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社会。
2.在问题解决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数学家的思维(或隐或显于教材中),数学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而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过渡到科学家的思维。作为教师应通过加工教材把数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各种定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在展示上述过程中,数学交流就会发生。
在解题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提炼支撑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归纳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情境(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应用时应注意什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自己走出校门后是否还会用到)。让学生感悟数学中蕴含的数“理”,并能将其内化为支撑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
3.加强学生自我交流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认识智能发展
自我交流是数学交流的形式之一。自我交流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的一种反省和思考过程,是促进学生内省智能及自我观察者智能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夸美纽斯认为如果学习过的新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交流,就很难做到真正掌握,结果就如同不断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去。因此,我们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课后的自我交流。指导学生对每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之中,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乎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面对错误与问题时,耐心地进行自我反省,仔细分析,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再加工,对任务执行予以监督,调节好感觉系统,做好执行控制和预期,真正做到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
数学学习报告的撰写,是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我交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交流能力的一条十分有效的措施。撰写数学学习报告,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还可以提高其观察、分析、理解、思维等多种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不断进行回顾和整理、反省和分析等自我交流之外,也不断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学习报告,不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智能发展。
4.为学生创设“写数学”的机会,不断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发展
弗赖登塔尔说:“必须以根本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除了“日记”,必须提供更多的情境,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也就是要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同时也不断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发展。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写知识小结、解题反思、调查(实验)报告和小论文、以及数学学习周记、办班级数学杂志、墙报,编数学故事等交流形式,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交往合作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我们也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1)组织学生互批作业,达到解题方法的互相交流,帮助同学即时改正错误,对发现的不同解法全班交流,互相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2)指导学生编制阶段测试卷,并在互相交流完成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10。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