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5 01:3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第一篇:《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亨廷顿使用的是历史比较法,运用其掌握的翔实的历史知识和当时的国际时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美国的政治体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的,对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普遍性;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在一定时期呈负相关,把政治现代性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混为一谈是十分有害的,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先存在权威才能限制权威;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旧时期落后的政治安排在新的时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等等。这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的理解。在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面临着新生的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因此,往往为腐败提供了温床,所以腐败问题要引起重视。在这本书中针对性谈腐败的内容不多但是很经典。

1.腐化是衡量政体是否缺少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个尺度。

2.在不同文化区域中,腐化现象的普遍程度也会不同。但在大多数文化区域中,腐化在现代化最剧烈的阶段更为盛行。

3.法律增多的同时,腐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亨廷顿认为在腐化泛滥的社会中,制定旨在消除腐化的严格法律,只会使腐化更为猖獗。

4一个社会区分腐化和非腐化的能力的提高,便是现代化程度逐步接近现代性的标志。

5.现代化进城引起的腐化在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比在封建制国家更广泛。

6.阶级划分越鲜明的国家,政治腐化现象也越少。

7.用财富谋取公职与用公职谋取财富都属于腐败,但我们似乎关注后者更多些。总之,虽然前景不是那么乐观,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虽然亨廷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在解释当代中国出现的种种问题上还是显示出了其正确的地方,学习他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在这种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学习亨廷顿的理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篇:《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 是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亨廷顿认为各国政治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治统治程度的高低。他认为共产极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都属于有效的政体,因为他们都具有政治上的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亨廷顿对政治秩序的强调。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水平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这四个标准来衡量。之后他阐述了在现代化过程会导致政治衰败。第二章 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并进行了比较。现代化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权力的合理化、结构的分化、参与的扩大化,而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在不同的国家也会不同。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在美国的现代化中,参与的扩大化先于权力的合理化和结构的分化,而在欧洲的现代化中则是相反。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政治现代化和二战后那些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又有所不同,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过程是漫长的而二战后新兴的独立国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面临着迅速的政治现代化,因此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三章 是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主要比较了官僚制和封建制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第四章 是执政官统治和政治衰败。主要讲了从寡头的执政官统治到公民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军人所起的各种作用。第五章和第六章 分别讲了作为政治现代化的两种手段:革命和改革。第七章 突出介绍了政党在政治现代化中的作用。

亨廷顿使用的是历史比较法,运用其掌握的翔实的历史知识和当时的国际时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美国的政治体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的,对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普遍性;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在一定时期呈负相关;把政治现代性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混为一谈是十分有害的,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先存在权威才能限制权威;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旧时期落后的政治安排在新的时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等等。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的理解。由于我们这个专题是腐败与反腐败,所以我接下去谈一谈这本书中我读出来的关于腐败的内容。

在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面临着新生的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因此,往往为腐败提供了温床,所以腐败问题要引起重视。在这本书中针对性谈腐败的内容不多但是很经典。

1.亨廷顿在书中写道:“有证据表明,腐化的程度可能与迅速的社会经济现代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生活腐化的高峰期,与工业革命的冲击、新的财富和权力源泉的形成以及向政府提出新要求的新兴阶级的出现是同时发生的。”p59

2.腐化是衡量政体是否缺少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个尺度。P60

3.在不同文化区域中,腐化现象的普遍程度也会不同。但在大多数文化区域中,腐化在现代化最剧烈的阶段更为盛行。

4.现代化产生腐化的原因:1.现代化包括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变化。2.现代化中产生的新的财富拥有者通过钱权交易来进入政治系统或寻求方便。3.现代化通过扩大政治系统输出功能促进了腐化的产生。

5.法律增多的同时,腐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亨廷顿认为在腐化泛滥的社会中,制定旨在消除腐化的严格法律,只会使腐化更为猖獗。

6.一个社会区分腐化和非腐化的能力的提高,便是现代化程度逐步接近现代性的标志。

7.现代化进城引起的腐化在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比在封建制国家更广泛。

8.阶级划分越鲜明的国家,政治腐化现象也越少

9.通过“钱”与“权”相互交换难度的不相等程度,腐化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传统国家与美国比较)

10.用财富谋取公职与用公职谋取财富都属于腐败,但我们似乎关注后者更多些。

11.外国人商业活动普遍的国家特别容易加剧腐化的程度。原因:1.外国人较少顾虑对他国政治制度的腐化

2.外国垄断经济使得本国人通过仕途发家。

12.腐化程度(腐化频率和腐化规模)。

无论哪种社会,腐化的 规模 都是随着一个人在科层等级或政治阶梯上地位的升高而增加的;在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居于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下层,腐化行为的 频率 较高。结合腐化的规模和频率,则在权力阶梯中层次越高,腐化的程度越高。

13.腐败的另类思维。

正如政治参与的扩大所造成的腐化,会有助于将新社会群体引入政治体系一样,政府管理的增多所造成的腐化也可能会刺激经济发展。因为腐化可以成为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传统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一种手段。正如

维纳

在评论印度的情况时指出:“如果不是小费给复杂、僵硬的行政体制带来的一点弹性的话,许多经济活动都会瘫痪。”

甚至有人曾指出:诸如子埃及那样的社会中,政府减少腐化现象的尝试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给经济发展设置了新的屏障。

就经济发展而言,如果政府是僵化和过于集权的,那么廉洁一点还不如腐化一点儿为好。对于一个相对没有腐化的社会(如一个传统规范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社会)来说,一定程度的腐化可以使一个发达的传统社会有所改善;但一个腐化已很普遍的社会,却不会由于腐化的发展而得到改善。

腐化与政治发展背道而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一定的腐化有助于政党的壮大,而对政治发展有推动作用。哈林顿指出:“一个政府的腐败将意味着另一个政府的诞生”同样,一个政府部门的腐化将有助于另一个政府部门的制度化。P70

14.腐败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发展的产物。因此,从长远看,要减少腐败就要使这种参与组织化和程序化。

15.缺少组织性,缺少公认的权威模式以及社会集团间缺少稳定的关系,会造成腐化泛滥。某种政治组织可以行使有效的权威,可以造成一种超越于个人和社会集团利益之上的组织化的集团利益(“机构”、“组织”、“政党”)发展这种政治组织便可以减少腐化的机会。P71

16.在执政官式的政治制度中,缺乏有效的政治制度意味着权力是分散的,它是以多种形式和种种小的权力单位构成的……在执政官式的政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背叛”。在制度化的体制下,政客在逐级登上权威阶梯时,会把对某一特殊社会的效忠,扩大到对整个政治制度和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效忠。在执政官式的社会中,成功的政客仅仅把它的认同和效忠从一个集团转变到了另一个集团。……在一般情况下,个人在踏上财富和权力阶梯之后,便把对群众认同转变为对寡头的逢迎。他们已经被具有狭隘利益的社会势力所吸引或征服,而不再顾及以前曾忠诚过的利益。在一个制度化的公民政体中,升官会开阔其眼界,而在一个执政官式的社会中,升官则会缩小其眼界。

第三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公管1101

1110020102

朱嘉赞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浮现书中的各个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衰朽。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参与度,现代化,现代性,公民政体,普力夺政体等等,不断在脑子里梳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政府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作者赞成李普曼的观点“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我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

文中说道,**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在我看来这应该这就是政治的供需不平衡吧:社会满足不了大众参与政治的需求,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

书上有些观点对我原来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是以往的自我感受,或者是高中政治课本教给我的都是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阅读作者举的例子,我还是不要赞同他的观点,还是觉得政治与经济有关系,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再比如“政府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政府权威大,权力集中,让我们一直着眼于如何通过限制权威,分散权力来稳定社会,而忽略了要在现代化国家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的大前提必须是先存在权威,如果缺少了权威,政府办事就会受制于人,不能很好的运用国家机器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了。

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功效。书中介绍了政治制度化的几个判断识别条件:适应性-刻板性(算年龄、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职能);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按照作者的标准,我对照中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化进行分析,觉得中国政治制度化具有适应性:组织存在了六十多年,现在是第四代领导人领导,只能比较齐全;复杂性:拥有庞大的下属组织,高度专门化水平;自主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内聚力:组织内部能够相互协调。

“政治制度具有道德和结构两个范畴”,这个观点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的政治是不道德的观点不同,亨廷顿认为政治也是有道德的成分的,他说道德需要有信赖,信赖包含着预测性,而预测性有要求存在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作者还举了美国和苏共中央委员会赋予公共利益以实质性内容的政治制度的例子,说明了人民需要有道德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说,对于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同样适用的真正上策不是那种能确保民主或寡头本身最大限度膨胀的政策,而是能确保他们能最长久地延续寿命的政策。这说明了制度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想要是政治制度长久稳定,就必须处理两者的关系。“对通用汽车公司有好处的对国家也有好处”这句话很有意思,这说明的也是通用这个企业个体的利益得到实现的同时,对整个国家的公共利益也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政客们说,上台后往往发现许多事情和竞选时“看起来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政府机构利益要求的一种表现。这个描述很形象,是在野和当朝两种看问题的视角,这也是有些政党在竞选之初凭借某些政策吸引选民使之成功执政,但是上台后受到种种因素阻碍,没有实现竞选时的承诺,最后执政满意度下降,退出执政的队伍的原因。“政府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并非视其在大多程度上代表人民的利益或是其他什么集团的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区别其他所有组织的自身利益。”说的也是这个政府执政之道吧。

作者还帮助我们区分了现代化与现代性,指出现代化是达到现代性的过程,现代化途中容易产生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还将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废,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理清关系,特别指出腐化问题,我觉得这个对现在社会有比较强的社会意义。文中说道“一切法律都会使某个集团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个集团最终就变成潜在的腐化根源”,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在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该如何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呢?确保各个社会势力之间的相对公平,既不过分打压,也不过分贬低,最大程度减少腐化的可能性。

作者说肃清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降低衡量公职官员行为的准则,临一方面要使这些官员的行为大体向此中准则看齐。我觉得这一方法就是一种政治思想,权术的一种体现,做事比较灵活,有点儒家“中庸”的感觉,准确的把握两者的分寸,拥有政治的敏感度和相当的政治头脑。

书中描述的不稳定政治,堕落国家的情况就是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腐化国家的具体表现,它们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仅仅只靠马基雅维利所说的“权术”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高度制度化的政体来巩固。在我看来《君主论》主要是马基雅维利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对统治者如何运用权术统治国家进行论述,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则是研究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讨论政治参与度,政治制度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认为政治衰朽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如何采用更有效用,更合理的政治方式来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

总的来说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作为主要观点,后面的章节是对第一章具体的论述与分析,像第二章讲的是政治现代化,将美国与欧洲进行比较,介绍了现代化的三种类型,权威的合理性,特别介绍了都铎制度。第三四章介绍了政治的变迁及普力夺社会,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碰见的各种政治问题。作者不管是对稳定的民主政体的赞扬,还是把普力夺社会等做作为反面的例子,它旨在强调美国的历史经验并不适合用来理解目前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各种政治制度不论意识形态,只要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就是好的制度。

总的来说我觉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亨廷顿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周密的证明,引用大量古代哲人的名言,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站稳了脚根。解释了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现代化与现代性,改革与革命,政治参与度与政治制度化等等。

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政治制度这回事。

第四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从古至今,能人志士都常怀一颗平和治世之心,但单就西方历史而言,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和平大多体现在饱受战乱的百姓所怀的朴素愿望或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出于某种学说或目的进行的倡议和说教,但缺乏实践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进入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等人开始将社会本身和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中来,而其研究成果也对社会运转与发展真正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一科学领域逐渐积累学术成果并稳步发展的结果是,在二战之后,出现了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全新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冲突问题。这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飞跃性提升,对世界各国学者,特别是我国相关研究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社会冲突与发展的分析与看法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这部著作出版于1968年,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研究探索。本书反对“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结合于二战后后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动荡,更迭和变革的现状,据此提出强大政府的观点,因为亨廷顿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式就是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因而,建立强大政权被视作根除国家动荡衰败的必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否认了西方学术界在此之前一贯坚持的自由世界与民主社会思想,即以意识形态来划分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亨廷顿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各国的政治区分体现在政府有效程度而非政府形式”,他认为,只要是能够有效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职能,确保国家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过渡进程平稳的政体,无论其类型和种类,都是有效的政体。例如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暂时缺乏政治共同体和权威的统治方式,但其现实有效性和不断改进的发展方向证明在政治上并不是失败的,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片面的民主还是集权的问题,国家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名义性。所以亨廷顿选取了美国和苏联这一对冷战中两大对立正营的领头羊,两个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超级大国来进行同一层面的类比,研究方式忽视其民主或者独裁的区别而强调国家机器的效能高低,这对冷战形势下的对立双方都是一种颠覆性的启发。这种理论的提出和这部著作的出版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以意识形态划分一切的时代能够由见识和胆识提出这样的观点是这本书和作者亨廷顿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价值所在。纵观政治秩序论,将政局稳定作为了政治的核心,对政治稳定的追求是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书中这样阐述了亨廷顿的这种追求:“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而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和目标,作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操作方式。

一.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政治制度是政治稳定的保护框架,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化的推进,而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政治制度化包括适应能力,复杂程度,自治能力和内部协调能力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水平越高,则整个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实现政治稳定,就必须保证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合理的政策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时局的变化以及应对突发情况和外来势力的挑战;完善的下层组织和自身结构分化为政权带来能够脱离个人和某一机构的不稳定性的收益;独立、中立的政治程序能够保证政治制度自身的立场和价值,提高其生存能力;而一切政治都是人与法的混合物,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但需要好的条文,更需要的好的执行者,强大的内部协调能力才能保证执行者免受私心的腐化和内部纷争的牵制,保证合理制度的实现能力和长期延续,说到底,内部协调能力是由制度产生并服务于制度的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的集合,正如“树立道德需要责任,信任必须具备可预测性,而可预测性又要求有规律的、制度化的行为模式。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

度,社会就会无力界定和实现其共同利益”所言。

二.必须存在强有力的政党。亨廷顿相信,一个好的制度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党来建立和执行,一个强大的政党足以推行制度化的公共利益取代分裂自私的个人利益拼盘,将超越狭隘地域思想的国家忠诚和民族认同推行开来,维系全国全社会各种力量的枢纽和纽带。这种能够吸引和协调多方面势力和力量的公共利益是什么?是理想的哲学观念还是掌权群体的自身利益,或者物竞天择的自然竞争结果?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应该是大体上能够代表国家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长远利益的事物,但其顾及面是人数上的绝大多数而非既得利益的绝大多数,是根本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眼前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抵触、误解和扼杀,这个时候,一个积极而且强力的政党才能克服困难推动公共利益的发展。在所谓民主国家,民众名义上享有完全的政治权利,但事实上民众只是根据规则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专业的政治家则从事具体工作,事实上使得政治活动成为了一种疏远一般公民的专业活动;而在所谓独裁专制国家,所有公民都可能关心政治,但没有一种渠道能够让民众参与其中,这种语境下政治的决策越分散,政治分裂就越严重,越多的政治参与带来越多的不稳定因素。无论哪种情况,政治的稳健都不是非专业的民众自身能够胜任和实现的,一个领导正确、力量强大的,有足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政党才能确保民众意愿的顺畅表达和政令的专一,才是政局稳定,政治英明和统治清廉的保证,这都是依靠民众自身或者散沙的小政党联合所不足以胜任的。

三.必须确保公众的参与。公众虽然处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胜任维持政治稳定的重担,但其归根结底是一切政治活动的参与力量和作用对象,是政治的根本,脱离民众参与的政治既无法联系实际,又无法有效施行,民众,特别是其中的自由知识分子,既能为政治统治,为掌握统治权力的强大政党贡献智慧,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价值,其本身又在政局衰败时产生巨大的离心和变革作用,成为维持政局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吸纳民众,吸纳自由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治中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政治制度化和政党统治,充分防范和控制其消极作用避免其煽动动荡势力的产生和壮大,对维持政治稳定和推动政治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亨廷顿的观点依旧没有显露出过时的迹象,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中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起理论正在指导实践的影子,我国亦不例外,因此,参悟这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维持我国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显得很有帮助。

第五篇:读书笔记——《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自从1968年出版,就成为政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时隔近43年之后,读到这本名著,令我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一、本书的简要内容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凝住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了亨氏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声誉。首先,亨廷顿论辩说,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发展一样可能发生。新近独立国家的实际经历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政治混乱。其次,他提出,现代性中的好东西常常向交错的目标运动。特别是在社会动员超越政治机构发展时,新的社会行为者发现他们无法参与政治而产生挫折感。其结果便是亨氏名之为“普力夺主义”的状况,也是导致反叛、军事政变以及软弱和组织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严丝合缝的组成部分。后者随着诸如政党和法制系统之类组织的设立或衍变为更复杂的形式而具有自身的、另类的逻辑。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从理论上对其理论架构进行分析。本章首先指出各国之间政治上的最大分野是政府的有效程度。发展中国家出现政治衰朽的原因就在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失调。亨廷顿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两个角度来分析。他提出了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四个标准,并从公共利益角度讨论了政治制度。而现代化则促进了政治意识的多元化,如果政治制度不够发达,就会导致暴力和腐化。亨廷顿又从社会阶层即城乡差距的视角论述了政治衰朽,并列表分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城市和农村阶层的作用。他又依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个变量区分了两种政体: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亨廷顿首先区分了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他依据这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英国、欧洲和美国三种政治现代化的不同类型。亨廷顿从比较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是多线发展的。亨廷顿认为美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借鉴意义,而是应该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去寻找发展的路径。

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亨廷顿认为传统政体的现代化首先要有权力来进行政策创新,其次要具备吸收新兴社会势力政治参与的能力。他分析了传统政体的不同类型,主要关注于官僚政治政体和封建政体。亨廷顿从政策创制和团体同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最后,亨廷顿对于这两种政体中国王所面临的困境作了分析,要么嬗变、要么共存、要么维持。亨廷顿认为传统政体的变迁过程中往往由于军人力量的强大而产生普力夺社会。

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亨廷顿分析了普力夺社会的根源,即国家有效政治制度的缺乏导致军人、学生等有组织的团体干预政治。接着,亨廷顿考察了普力夺政体的演进:寡头普力夺→激进普力夺→群众普力夺→公民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军人所起到的作用既可能是护卫者、制度建设者,也可能是破坏力量。

第五章和第六章,亨廷顿考察了政治发展的两种动力,即革命和改革。在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中,亨廷顿分别从城市和农村,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等角度,结合发展中各国的不同发展历史,分析了通过革命实现政治发展的历程。他把革命区分为东方型革命(动员→创立新制度→推翻旧制度)和西方性革命(旧制度瓦解→动员→创立新制度)两种类型,并且分析了列宁主义与政治发展的关系,认为列宁主义是一种政治发展理论,它涉及到政治动员、政治制度化和公共秩序的基石,比如党的建设的理论、灌输理论等。

第六章“改革和政治变迁”,亨廷顿首先指出改革比革命更为罕见,接着区分了改革的两种战略战术:渐进的费边主义、闪电战,并且以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等为例证明。亨廷顿分

析了改革在城市和乡村中,对于知识分子和农民的不同作用,在城市里是催化剂,在农村则是替代物。他着重讨论了农村的土地改革。因为农民所关注的主要是眼前的实际利益,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第七章“政党和政治稳定”,亨廷顿分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政党。他把政党区分为一党制、主从政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他分别讨论了各种政党体制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认为两党制是最稳定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一党制更符合社会现实。他又考察了农村起义过程中,政党体制的不同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最后,亨廷顿指出,组织在政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

二、摘要分析

1.“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政治活动家隶属和认同各种政治机构的多寡。”

分析:当一个社会里的政治活动家隶属于多种政治机构时,他们就会在多种政治机构内活动,就能在多个机构里实行治国改善社会的措施。如果这些政治活动家认同多种政治机构,那么这些政治机构就有更大的自由活动,这保证了民主。如果政治活动家很少隶属和认同各种政治机构,他就可能会压制这些政治机构,不尊重它们,采取政策批驳政治机构的活动。

2.“若要使该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的话,每一个集团的权力就是通过政治机构来行使的。”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机构和共同体的相似性,即组成共同体的成员一定有一个相同的背景,而政党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代表,但是,组成共同体的成员不一定拥有相同的目标,而政党中各成员的利益和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因而相同背景下不同政治目的的成员各组成一个集团,通过政治机构比如政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

3.“在简单的社会里,即便没有政治,或至少没有高度分权化的政治机构,共同体也照样可以生存。”

分析:这里所谓的“简单的社会”,我姑且理解为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社会,如蒙昧社会(原始社会)和臣民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蒙昧社会里,人们没有权利意识,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经济生活采取平均分配,所以他们不需要也没有能力组织政治机构。在臣民社会,臣民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志,相对国家权力而言只有义务没有实质上的有效权利,他们不需要高度分权的政治机构来维护他们的政治利益,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而在“复杂的社会”,即公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萌生了保障自己经济权益和政治权利的观念,他们需要高度分权化的政治机构来维护多个社会集团的利益。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实用的国家政体是融民主体制和寡头体制为一的政体。”分析:所谓民主政治,即多数决定少数权利;所谓寡头政治,即统治权为少数人所把持。民主政治容易引起多数的暴政,寡头政治容易引起少数的暴政。所以,融寡头制与民主制为一体,是最安全的。

5.“如果可以避免革命,城市中产阶级便会在适当之时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其队伍的不断扩大,它也变得更加保守。”

分析:中产阶级往往不太倾向于采取对社会破坏较大的激烈暴力行动。随着队伍的壮大,中产阶级开始要求维护传统的经济体制,反对改良。

6.“一个具有分工结构和选贤任能制度的官僚体制,从效率逻辑来讲,是比政党更加现代的制度。”

分析:这样的官僚体制,具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具有关于职权和职责的法规和制度,所有职位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随时可以解雇,因此,其效率必然要比政党高。

7.“孟德斯鸠认识到,功能的严格划分会导致权力的不平等。”

分析:功能的严格划分,使各机关分工明确,但各个机关的工作必有分重要关键的与次要平凡的,因此权力的不平等由此产生。

8.“较为可能出现民主的倒是那些保存传统社会和政治多元制成分的国家。”

分析:保存传统社会和政治多元制,各个利益集团才能维护其自身特殊利益,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就获得了存在的权利。

9.“没有一个君主是在一个纯粹传统的社会中着手改革的。”

分析:如果一个社会纯粹是传统的经济结构,或者是纯粹由传统的思想统治,那么,就不会有改革的需要和动力。比如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其前提是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再如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始形成,才有了反对旧有社会秩序即封建贵族特权与分裂割据的要求。

10.“公民政体直接随政治参与范围的变化而变得更稳定,普力夺社会却随着政治参与范围的变化而变得更不稳定。”

分析:普力夺社会,本质上是长期专制统治的产物,当旧有制度崩溃,政治参与壁垒被打破,各个阶层都有可能采用极端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志。

下载《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后感

    1. “在一个完全不存在社会冲突的社会里,政治机构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那么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之后,还需要政府吗?不需要了!马克思说,历史进程的终点,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共同体,到时候......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摘要: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研究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他的政治秩序论,为战后西方......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一、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一)政治差距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五篇范例)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读书报告 题 目:《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 权力与笼子 学期2015—2016年春季学期 学院 社区学院学号 15122793学生姓名 向阳泉......

    政治变革的原因

    政治变革的原因 2014-7-23【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则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

    变革中国读后感

    变革中国读后感 科斯与王宁所著的变革中国一书,浅显宏观地阐述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变革中国读后感

    国道——变革中国读后感科斯与王宁所著的变革中国一书,浅显宏观地阐述了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

    变革中国读后感

    读《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是什么力量推动改变,主导改变,而这样的经济发展又是怎么样起步的呢,中央领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