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

时间:2019-05-15 10: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

第一篇: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

本期主持: 本期嘉宾:张海波《广州青年报》总编辑 张良 《东方企业家》执行主编 尹传高 下马威咨询公司董事长 张海波最近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要更加强调发挥协同效应,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但是企业管理的“山头主义”会阻碍这种发展。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一直避免这种倾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TCL的成长中,不能单纯负面地去看企业“诸侯化”现象。如果从正面角度看,支持TCL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家精神。我们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能够以一种企业主人翁的心态和精神去主动承担责任,去应对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实际上,这是企业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

目前,中国企业和已经很成熟的大企业不一样,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过往发展中,我们所做的,一个是捕捉发展机会,另一个是加强应对市场、产业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应对变化的速度和效率一直是竞争力的基础。这些因素都是我们要保持的,而要保持这些因素,就要企业管理者更要具备企业家精神。

怎么看中国发展过程中内部的诸侯文化?

张良 比诸候文化更严重的天子文化“诸侯文化”是指什么?地盘?山头?不顾大局,搞派系,挟“部门”自重?换成管理语言,就是缺乏协同精神,以分管产业或者部门利益为重?

如果是这个意义,“诸候文化”并非中国企业所特有,但是“诸候文化”在中国企业的形态和变异确实值得关注。中国企业更严重的问题是天子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含义。都是制度变异、组织畸形的产物。

即使在非常成功的全球性公司中,这种现象依然十分明显。这和全球公司大部门采取矩阵式管理结构相关。矩阵式结构有很多问题,而在诸多问题当中,最大的问题是沟通协调问题,官僚主义就是由之而来的产物。政治学中有句话说,财政是意识形态。而从企业的角度,资源的投入就是意识形态。从公司资源的角度,财务、人力、信息技术部门在各自方面拥有整体的资源,但对于产品部门,拥有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

前些时候,我们就此问题和一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解,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销售部门抱怨市场部门支持不够,而市场部门的人则嫉妒研发部门待遇优厚却优哉乐哉,又过于迷恋技术。因此,从纵的层面上,战略推行相对容易,但是从横的层面上,整体协同则大打折扣。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就已经完成了矩阵式结构的挑战了吗?会不会我们还没有学会矩阵式的平衡和协同,就已经学会了官僚主义?还没有形成对复杂组织的适应性,就已经忙于权力的再分配了?从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更适应垂直式管理方式的,我们驭臣之术,削藩之策,权谋之道,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分权和协同少有研究,在一个如此复杂和动荡的全球市场中,仅靠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诸侯文化和所谓企业家精神是扯不上边的,同样,当中国企业还沉浸在控制式的组织文化时,所谓领导人说的协同很多时候就是“听我的”,就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思。

尹传高 TCL诸侯文化难挽危局传统的蒋介石政权就是一种诸侯政权的反映,结果,它被诸侯反制,失败了。三国时期是诸侯政治,结果汉室也完了;隋朝的时候,皇帝对自己的二个亲生儿子管不住,所以 也就国将不国了,最近新婚的李东生春风佛面,希望有多点时间给年轻的妻子,但诸侯文化能够带给他真正的安宁吗?也许会,也许不会!

1、核心价值观的分离

诸侯文化难挽危局。因为,任何一个山头或诸侯,都有强化自己的趋向。这种趋向多是在为了总体利益的旗帜之下进行的。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这种方式很难取得成功。因为中国的经理人更容易享受利益与分红,却很少真能承担起责任。

在任何一个成熟的战略系统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的基因。诸侯式的管理模式经常性的以业务的发展为第一位,将在很多的程度上使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分离,时间长了,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将更为痛苦。

做到核心价值观和业绩目标的平衡是我的能力战略的核心思想之一,尽量少点病急乱投医,从容面对新问题,我所分析的是,虽然TCL有明显的业经压力,但应该还没有到很荒乱的时候。

2、对战略本质认识的严重缺乏。

当危机关头,人们常常偏好熟悉感和程式,他们养成了依赖性。这种现象完全是根深蒂固的,只能归结为人的本性。我曾经把这种工作方式称为个人的习惯性的分权,同时我也提出真正的分权应该是有限的战略性分权。但由于TCL在系统的战略理论认识的缺乏,而把一个科学的战略管理变成了一个建立在个人经验主义之上的习惯性的学问。TCL也曾经出现过“系统战必胜”的理论,也知道这是一个系统,但是却恰恰在系统问题上发生了偏差。系统的认识,系统是能力战略的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但如何去理解系统,去认识一个企业,TCL但并没有很到的解决办法。

3、业绩导向的临时性的战略布局安排

业绩上升奖励,做不好就换人。李东生向来习惯于分权。因为这种放权,曾经造就了TCL昔日的繁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东生对万明坚的个人授权,对TCL通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TCL通讯一度曾占有TCL集团利润的3/4。

但随着中国手机业陷入了行业性的颓废,万本文也就是是工作到头了,他的那一帮子人也跟着走了不少。

目标导向是战略的一个方面,诸侯文化的硬伤是会以这个点作为一个面上的东西。到时候,有哪位诸侯业绩不好,好话,坏话,都是大老板的替罪羊。对诸侯们来说,管他的,现在有机会了,搞点权,混点名再说。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未来。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为一个国家树立一面精神上的旗帜,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建 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分别作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起到稳固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者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故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为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

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

改革开放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9年开拓奋进、硕果累累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已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为内在动力的。通过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处于历史低潮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打破教条主义束缚有机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与保持独立自主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宝库中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最显著的标志、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开放是体制创新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机制体制基础。历经近30年的改革,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主要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6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2006年为3.88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7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47.6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35亿美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降至2006年的35.8%和43.0%。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26.1平方米和29.7平方米。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是政治昌明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建设充满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发展,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公民享有的直接民主不断扩大。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付诸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由此,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是社会进步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发展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7.9%降为11.8%,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过渡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期在全国人口比重中,城镇人口由18%上升为43.9%,乡村人口由82%降为56.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人们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协调发展、追求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民大众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态度面对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战略取向。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是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辉煌的理论成果、所实现的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方向,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进程,切实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化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有机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将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扩大开放,要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要注意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统筹兼顾社会各相关方面的利益诉求,使之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增强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之间、各项改革开放措施之间的正向关联效应,形成相融共促的整体合力,降低改革自身的摩擦成本。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意把握推进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我国作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更好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引进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不仅要引进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还要注重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和管理规律的先进方式和方法,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执笔:全林远杨永利林芳竹)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为一个国家树立一面精神上的旗帜,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建

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分别作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起到稳固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者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故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为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

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

改革开放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9年开拓奋进、硕果累累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已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为内在动力的。通过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处于历史低潮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打破教条主义束缚有机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与保持独立自主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宝库中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最显著的标志、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开放是体制创新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机制体制基础。历经近30年的改革,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主要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是政治昌明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建设充满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发展,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公民享有的直接民主不断扩大。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付诸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由此,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是社会进步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发展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7.9%降为11.8%,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过渡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期在全国人口比重中,城镇人口由18%上升为43.9%,乡村人口由82%降为56.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人们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协调发展、追求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民大众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态度面对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战略取向。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是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辉煌的理论成果、所实现的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方向,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进程,切实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化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有机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将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扩大开放,要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要注意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统筹兼顾社会各相关方面的利益诉求,使之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增强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之间、各项改革开放措施之间的正向关联效应,形成相融共促的整体合力,降低改革自身的摩擦成本。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意把握推进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为一个国家树立一面精神上的旗帜,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建

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分别作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起到稳固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者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故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为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

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意志和决心。

改革开放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9年开拓奋进、硕果累累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已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为内在动力的。通过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处于历史低潮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打破教条主义束缚有机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与保持独立自主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宝库中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最显著的标志、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开放是体制创新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机制体制基础。历经近30年的改革,我国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主要职能开始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转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日趋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1979-2006年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1%。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只有1132亿元,2006年为3.88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7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由1985年的47.6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35亿美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78-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农村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反映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降至2006年的35.8%和43.0%。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和8.1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26.1平方米和29.7平方米。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是政治昌明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建设充满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发展,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积极稳妥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进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广泛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公民享有的直接民主不断扩大。积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付诸实践,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由此,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是社会进步之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发展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第一产业由27.9%降为11.8%,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过渡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期在全国人口比重中,城镇人口由18%上升为43.9%,乡村人口由82%降为56.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人们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协调发展、追求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民大众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态度面对社会,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出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战略取向。实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是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辉煌的理论成果、所实现的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方向,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进程,切实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化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有机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将

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扩大开放,要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要注意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结合起来,把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认真进行专家论证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统筹兼顾社会各相关方面的利益诉求,使之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增强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之间、各项改革开放措施之间的正向关联效应,形成相融共促的整体合力,降低改革自身的摩擦成本。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注意把握推进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我国作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更好更深入更广泛地学习、引进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不仅要引进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还要注重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和管理规律的先进方式和方法,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执笔:全林远杨永利林芳竹)

第五篇:中国特色文化之英语翻译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阁: Pavilion/ Attic 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火药:gunpowder 42.农历:Lunar Calendar 43.印/玺:Seal/Stamp 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太极拳:Tai Chi 48.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 49.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51.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52.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 53.春卷:Spring Roll(s)54.莲藕:Lotus Root 55.追星族:Star Struck 56.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57.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 58.下岗:Lay off/Laid off 59.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60.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61.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62.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63.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 64.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65.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66.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67.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 68.《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69.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 70.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下载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的诸候文化与中国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

    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王延荣(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08)摘要:创业文化倡建企业家精神,鼓励承担风险,容忍失败,鼓励人才流动和自主创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中......

    第十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一 单项选择题 1.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B) A 社会主义 B 爱国主义 C 集体主义 D 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

    企业与文化论文

    海尔文化之魂 摘要: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 系,有自己独特的标志,独特的经营理念等,共同促进了海尔的发展。 关键字: 海尔文......

    打造中国特色的快餐企业

    打造中国特色的快餐企业,让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向前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花太多的时间在厨房已变得奢侈。我们如能发明一种适应时代节奏......

    论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本文指出了当前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即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

    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的战略地位★

    试着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的战略地位,(从历史从现实文化交流各国 重要性)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教育事业在文化建设的地位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特......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已发表一百六十余年,但如今我们用现在角度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