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价西晋诗歌及其在中古诗史上的地位
2评价西晋诗歌及其在中古诗史上的地位?
I
1)、西晋初,以傅玄代表的乐府诗,其中一部分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如曹操的乐府诗一样,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还有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诗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杂言》等。
2)、太康时期是文学创作的繁盛时期,这时的诗歌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藻华丽、对偶工整,其中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①陆机的创作,数量上最为丰富,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了较完善的艺术境界,所以被钟嵘称之为“太康之英”。陆机注重语言的修炼,文词的华美,对偶的工巧,对于五言诗的艺术技巧的提高,甚至对于以后格律诗的形成,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②左思的代表作《咏史》八首是这一时期最能保持建安诗风的代表作品。他把咏怀和咏史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写成规模宏大的诗组,开拓了咏史的艺术领域。
3)、在西晋怀帝永嘉年代,以及于此前后的一段时间,在一些大官僚仍然崇尚老庄虚谈的风气影响下,兴起了玄言诗。这种诗风曾占据了文坛。这些诗抒写玄理,歌咏老庄哲学,使诗歌“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这种诗风一直延续到东晋。II
1)、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作家努力从事艺术形式的追求,在艺术形式上的加工不遗余力,在语言上追求声色之美,在句法上讲求对偶整齐由此逐渐发展了文学创作上的骈丽之风,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表现,是艺术的追求,促进了文学本身的进步与发展。
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主张,将诗歌的审美追求向前推进了一步,标志着审美自觉进入发展阶段,是摆脱儒学束缚获得人性解放在诗学上的反应。
3)、西晋诗风在总体上虽“力柔于建安”,但却以“清、韵”取胜美学风尚上超越建安风骨。
4)、西晋时期的诗和乐府的界限已经较为明晰。
5)、玄言诗继正始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又有了仙游诗体给永嘉诗坛上带来一股新的诗风。
6)、是中古诗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人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和借鉴作用。
第二篇:对评价陶渊明诗歌地位两种观点的评析
[摘要]:陶渊明诗歌地位在古代有两种观点,主要以钟嵘和朱光潜两人的评价为主。钟嵘在《诗品》中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地位应为中品,而朱光潜却给予其极高的评价,甚至置于李杜之上。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主要源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与美学观念不同。论文从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美学观念进行多维分析,运用美学理论的观点对其评价进行探究,以获得新的研究发现。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中品;美学
引言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向往田园与自由、鄙弃权贵的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除此之外,他在文学、辞赋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陶渊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后世对其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过。钟嵘在《诗品》中举陶渊明两句诗“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称之为“风华清靡”,将陶渊明诗歌品第列为中品。但这个论断却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同与接受,直到朱光潜的出现,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才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这两种,评价的源于两者美学观念的不同。而两者的美学差异在于钟嵘重在自然,认为没在滋味,而朱光潜则是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强调以“静穆”为审美理想。
一、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差异
《诗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六代诗话之祖”。钟嵘在《诗品》中细致分析了陶渊明诗歌的创作风格与特点,赞誉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把陶诗列于中品地位。而在朱光潜看来,陶渊明的地位是崇高,唯有前之屈原,后之杜甫能与之比拟。
(一)钟嵘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云:“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陶渊明作为一位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从整体来看,陶渊明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质朴明快,情感表达真挚,表现其气质与正直。钟嵘据此将陶渊明置于中品。
钟嵘在《诗品》中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受时代影响而造势。他评价陶潜诗歌说:“世叹其质直”,显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质直”是陶渊明诗歌的重要特征。这决非钟嵘个人的看法,苏轼说:“卜诗质而绮,癯而实腴”。
朱熹说:“辞翔简占,概而要之,质朴少文。”尽管钟嵘将陶渊明列为“中品”,但是还可以看出钟嵘对陶渊明其实还是赞赏的。“世叹其质直”一个“叹”字,表达了钟嵘对陶潜的婉惜之情。就从文体而言,“质直”,显然与钟嵘所一直标榜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才高词盛,富艳难踪”有所区别。
钟嵘对陶渊明的品评将放在我国文学发展史历史的比较中加以考察。《诗经》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其民歌语言是朴实自然的。到屈原《楚辞》发展,文辞就华美起来了。汉赋辞藻富丽,开大兴骈体文的先河。经过了汉末的社会大**,儒家思想受到了空前的大冲击,文学崛起,走上了“自觉时代”。曹丕提倡“辞赋欲丽,陆机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而刘勰强调诗歌语言要“英华弥缛”,钟嵘推崇诗歌“词采华茂”,到了齐梁时代,骄体文达到了顶峰,文学创作倾向“文风华靡”,华美的词藻成为一种迁客骚人追求的风尚。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被雍容华美所取代,也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在崇尚文风华靡的时代,陶渊明显然是独树一帜。他甘愿弃官从农,在质朴无华的田园生活中享受男耕女织、其乐融融的农家之乐。陶渊明用他弃官从农的决定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当时官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次,陶诗诗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呈现出一种自然朴实之美,与当时文风华靡的社会风尚是相悖的,因此钟嵘将他列为“中品”,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之下是非常开明的。
(二)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
朱光潜是在美学方面有独到之处的学者,在我国文学界享负盛名。他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王攸欣.《朱光潜之乐山交游及其学术转向》[D].湖南.2012年.159-173
“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杜甫还不免有意雕绘声色,锻炼字句,时有斧凿痕迹,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贴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③在朱光潜看来,陶渊明诗歌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与屈原、杜甫相媲美。屈原开创了我国楚辞之先河,杜甫则以“为国为民”的热胆衷心赢得世人的爱戴。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体》,多用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语句参差不齐,以长句为主,多用“兮”字结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多与下层人民相关,诗歌风格为“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歌,在创作上,应高于屈原与杜甫。陶渊明用简朴自然的话语把读者带入描绘的田园生活中,我们仿佛看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傍晚时候抬头看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诗选取的意象无非就是大自然中常见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简单的语言就勾勒出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那是属于陶渊明向往自由与农耕的世界。
《诗论》是朱光潜对于诗的评价的论著,他在最后一章特地对陶渊明进行详细的论述:“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高度赞扬陶渊明,认为其诗歌地位应超越屈原、杜甫,位于极崇高的地位。而朱光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是因为他在研究诗歌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静穆说”,在当时是颇受争议的论断。首先,他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对自然有很深沉的情感,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可以看出来。其次,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大师,他基于中国国情,参照西方理论,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段后面我建议对静穆说进行论述,我找不到别人的论文资料)如他在文章《诗的主观与客观》中这样评价:“诗的情趣都从沉静中回味得来。感受情趣是能入,回味情趣是能出。诗人对于情趣都要能入能出。”⑤陶渊明的《情赋》,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石壕吏》和《无家别》,韦庄的《秦妇吟》,都是体物入微,出而能入,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在研究陶渊明的同时,他在创作和人生观方面也受到陶渊明的很大影响。他接受陶渊明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
二、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差异的原因
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差异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时代的文学和美学思想。钟嵘的魏晋南北朝是美的自觉时代,整个时代对美有着如生命般热烈的追求,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魏晋风流。在这个自觉追求美的时代,美学思想则表现为追求华丽的文采。而朱光潜文学批评理论在早年的时候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评论派人的交往。因此,他的思想表现为追求“静穆”,崇尚自然之美。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美学大讨论开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即自我突破,超越唯物主义,提出了美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第二,各自的审美评价标准不同。钟嵘作《诗品》的出发点是寻求感情表达的适当方式,在恰当表达感情时,通过“指事造形”构建完美的外壳,加之以描绘事物来达到“穷情”的效果。钟嵘的审美标准注重的是追求情感如何通过外壳给人以“滋味”的审美感受。朱光潜对于诗歌的审美是在于心物关系上。在朱光潜看来美是一种境界,提出符合“纯正的趣味”的审美标准。在朱光潜的美学标准中,他认为艺术创作必须要以情趣为基准,情趣可以沟通人的情感与心灵,通过艺术手法表现生活的情趣。只有达到对生命的顿悟和留念时,生活的情趣与趣味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来,生活才有意义。
(一)时代背景对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发展也是文论发展的高峰期,文学主张以华丽为主。当初,出现了一些比较著名的论断,比如曹丕的《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陆机《文赋》的“诗缘情”,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衔华佩实”以及钟嵘的《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苏勇强.“魏晋文学自觉”辨宋毅[D].温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007.110-112
钟嵘所处的时代刚好是是魏晋南北朝,受到潮流影响,文学论断以追求华美为主。而朱光潜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美学大讨论开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即自我突破,超越唯物主义,提出了美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时代背景对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影响
钟嵘的文学批评观念与当时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氛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观念对钟嵘《诗品》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个思想活跃的时期,出现了追求文风华靡的社会风尚,也让当时的文人明白辞采藻饰对于“诗”“文”的重要性。陆机《文赋》也说“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谢文学.怎样评价钟嵘<诗品>的曹操品第[D].许昌.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4-16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谢文学
怎样评价钟嵘<诗品>的曹操品第[D].许昌.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4-16
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的诗坛,对辞藻的追求是社会风气使然,更是是一种求取名声的手段,因而令世人趋之若鹜。至此,“诗缘情而绮靡”的风格成为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风格之一,这时候注重的是辞藻的华美和骈丽文风。
再看陶渊明,平淡自然是他不变的生活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特征,他善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诗句并没有瑰丽的语言,也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只是“润物细无声”,在再加上诗人本身人格高清,对生活经验体验深刻,所以他的诗多是不加以刻画,却显得好不做作,还原生活原本的样子。虽然陶渊明的诗也有“朴素中见绮丽”的特点,但因为陶诗语言的朴素高度精炼,以至于“绮丽”的成分被自然朴素所洗净,还原自然。他对于美的准确把控才可能用嘴朴素的语言为诗再造形象,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诗中的“绮丽”需要仔细玩味才可以显现。
因此,陶渊明诗歌地位在《诗品》中被列为中品以及同时代文人对其评价都不高究其原因。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创作风气,都受风尚影响,追求辞藻华美,正如曹丕所说的“诗赋欲丽”。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南朝时代的诗人对辞藻华丽的诗文尤其的喜爱和欣赏。反观陶诗,却以意境高远和品格淡雅而为人所知,却并不以华丽的辞藻而为人喜爱,所以钟嵘将其列于中品就在情理之中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陶渊明生前及其死后的一段时期内,也曾有有人以及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陶渊明的人格以及诗歌成就给予过高度的评价。比如陶渊明“靖节”的谥号就是由其生前好友颜延之在其《陶征士洡》中为褒扬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而给的。而梁朝太子萧统也是十分的喜爱陶渊明的诗文,为亲自作为陶渊明编辑,作序,作传。萧统的《陶渊明集》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在《陶渊明集》中,萧统称赞到“其文章不群,文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⑦而事实上这些高度的评价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对陶渊明诗歌及其艺术成就其实评价并不是很高,比如在颜延之的《陶征士洡》中,颜延之并没有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他称赞的只是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品格。
2.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的时代背景
朱光潜处于中国新旧文化交替、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社会变革、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之下,其人生命运的轨迹与时代思潮、政治运动都与之紧紧相连。朱光潜亲历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的不同阶段中,他的美学思想都有所发展。解放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进入中国,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之际,朱光潜同样也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朱光潜早年时候注重自己的个性,带有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在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他提出了美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观点。美的东西必须要有客观的事物作为支撑,加之以主观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才能使客观的事物化为物象,变之为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还提出了实践的影响,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学思想。
朱光潜对于陶渊明的评价很大一部分也有来自于“京派”的影响。朱光潜与“京派”作家的交往,无形之中也受到影响。“京派”是审美与启蒙的合一。首先,文学是具有审美主义的,要学会审美。其次,文学在当时具有启蒙的功能,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启发人们的思想,激发理智。因此,从审美立场看,文学具有审美本位主义,反对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认为文学有教化功能。朱光潜与其他京派作家是走正派思想,反对极端主义。过度的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都会被他们所摒弃,反之,陶渊明诗歌如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符合当时文学主张。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田园写作带有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核心精神讲究不温不火、不偏不倚、温柔敦厚、和谐中庸。因此,在创作中,“京派”作家摒弃官场的尔虞我诈,更多地倾向宁静和谐的乡野生活,因为那里还有温暖的人性美及人情美。陶渊明正是那一位敢于与黑暗势力对抗,大胆追求向往的田园生活的诗人,因此,陶渊明成为京派作家所敬慕的对象。
(二)钟嵘与朱光潜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的差异
钟嵘与陶渊明对于陶渊明诗歌地位的两种观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美学差异。首先钟嵘的美学思想主要以“滋味说”作为理想追求。在钟嵘看来,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是心物相感之下人的内在清感的强烈抒发和表现。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则是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以“静穆说”为审美理想。
1.钟嵘对陶渊明的审美评价标准
钟嵘的论诗标准是“滋味说”,在《诗品》中他参照论诗标准对其他文人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至此将陶渊明的诗歌地位被列为中品。钟嵘的“滋味”的审美标准是诗论评价的主要标准。“滋味说”是指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能穿透内心的力量,达到精神的审美享受。
陶渊明辞官归隐,引起官场上的躁动,但他写下的诗歌并没有被人所知。陶渊明诗人身份被世人所知,源自于《诗品》的记述。《诗品》中,陶渊明被提出且置于中品位置,这显然是与“滋味”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滋味说”在当时影响着钟嵘《诗品》的论断,对后世有借鉴、影响作用。首先,“滋味说”提出了“赋、比、兴”的创作写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民间诗歌就是采用“赋、比、兴”的写法,使诗歌铺陈排序,借之类比吟咏他物而意味无穷。其次,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原则是“直寻”。最后,钟嵘提出诗歌的慷慨悲壮之情应与华丽的文采相结合,即“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风力”即风骨之意,魏晋南北朝崇尚风骨之说,强调写文章要有内在的精神与生气,主张风骨与辞采并重。“”钟嵘的‘滋味说’在诗歌创作上,要求抒发悲慨怨愤的情感,以这种情感的表现力量为骨干,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发挥它们的审美表现功能,通过瑰美多彩的文辞,达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以艺术形象为本体、以情感抒发表现为生命,文质统一,音调和谐流畅,文彩优美自然的艺术整体。”钟嵘认为诗歌的最高造诣,应该把三项要求融合,描景状物时采用“赋、比、兴”的写作方法,以事物的直接原貌寻找内在的生气、情感,再佐之以辞藻华丽的语言,使人感到诗味无穷,深受感动,体现出诗歌对情感的艺术感染力。钟嵘还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将三者结合到完美极致,才是诗歌中最好的作品。
曹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个性有关。而钟嵘在《诗品》中特别推崇曹植的创作,认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的“风力”,也就是“风骨”之高,所采用的词藻语言也是声情并茂,文风华丽。对于陶渊明诗歌创作来说,完全相悖,这显然与陶渊明平淡自然的风格是不相符合的。而另一方面“滋味说”认为诗歌要有形象性与审美性,不能只是泛泛而谈的事物。强调自然朴实,也就是强调“即目”、“直寻”的自然英旨,而这一点陶诗可谓是得天独厚。任全身心翱翔于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明月星辰,以自然之心写自然之物,不添加任何雕琢装饰之美,浑如天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钟嵘意识到其情感的自由抒发、“协左思风力”、语言的“清靡”之美而非“自然”之美。故将其列为中品。
2.朱光潜对陶渊明的审美评价标准
朱光潜对陶渊明的审美评价标准主要受西方古典美学思想得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之前就已经说过,早年时候朱光潜在理论当中注重自己的个性,导致出现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当1956年批判美学观点大会开始时,朱光潜首当其冲,陷入了主观论。在批判当中,他认识到自己的失误,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美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理论。美的东西一方面要有客观事物作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主观的意识形态或审美观点的作用,两者结合,才能使客观事物上升到美的层面,把事物化为美的物象,才为之美。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自然界之物是客观存在的,陶渊明对它们的喜爱,如对菊花的钟情,使菊花作为一种美的意象落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菊花也是对陶渊明品性的象征,高洁、脱俗是菊花的象征,正如陶渊明的为人一样,清新脱俗。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援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感情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
。反正语言文字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今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文字,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那一句话只有那一句的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林润生.寻求对话与训练的融合[J].福建教育,2005(3A):20-23.这里主要体现的就是他的审美标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陶渊明的大多数的田园诗首先表现的是诗人摒弃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而后表达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以及体现诗人高洁的人格。诗歌主要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例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后的悠然自得之情,或者到人生真意,都做到了融情入景,景情交融。形势与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第二,“静穆说”是崇尚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朱光潜说“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7.所以“静穆说”则是朱光潜对陶渊明审美评价的第二标准。“静穆说”在开始之初,体现为“无言之美”,文学创作应该注重以审美的眼光发展,追求艺术的功用,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并达到理想的境界。
“静穆说”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以“和”为理论体系,崇尚自然,以和为美的价值观。朱光潜的论著《诗论》是一部中西理论合并的诗歌论著,专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观点。《诗论》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而“静穆说”是该论著的核心内容。陶渊明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在追求田园生活时,他对大自然是享受与热爱,甘愿过着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体现了与自然的融合,且和谐相处的原则。陶渊明的生活理想,正是朱光潜所追求的“闲适自然”的完美例子,与他《诗论》中的“静穆说”理论完美结合。“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他最钟爱至高无上的诗人,是任何其他的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陶渊明寄托了他文艺思想的完美性,是他“生活的艺术”的理论的最佳执行者,也是他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最佳点。”巩青燕.也谈朱光潜的“静穆说”[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9(6):67-69.正是陶渊明的闲适自然的情怀应证了朱光潜的“生活艺术”的理论,因此,他把陶渊明诗歌地位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也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美学理论观点。
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对陶渊明诗歌地位的观点上,钟嵘和朱光潜从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各自的美学思想,审美标准上的提出不同的看法。从钟嵘到朱光潜,也可以看做是陶渊明诗歌地位的提升的接受史,由此暴露了时代的文化局限下,人类认知能力的差异。对陶渊明诗歌地位的研究奠定了陶渊明在我国诗词领域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对陶渊明的诗歌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从而发掘其时代意义。
第三篇:在诗歌大赛上的讲话
实验中学北辰文学社近期组织了诗歌大赛,缘起于文学社社员宫琳同学的倡议。这也是实验中学建校以来第一次全校性的诗歌大赛,收到学生创作的诗歌400余首,评出一等奖11首,二等奖56首,学校郑重地举行了北辰文学社首届诗歌大赛颁奖仪式,并请济宁师专中文系副教授、诗人彭兴奎先生就诗的创作做了讲座。前几天《鲁风》主编王良先生电话通知我说要为我校的诗歌大赛出个专版,并约我就诗的话题写个稿,他是诗人,又是我的朋友,他布置作业,我能不乐意接受吗?
我也是一个喜欢诗的人,喜欢读诗、背诗,偶尔也写点诗,也特别想给中学生朋友交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诗是远离功利的。书、画一纸千金,诗却不能。古人写诗,有时题在墙壁上,有时寄给朋友,有时诗友聚在一起唱和,就算是发表,连稿费也没有。就同学们来说,中考、高考不考诗歌呀,现在不限文体了,谁又冒这个险呢?但惟其远离功利才是诗,才是歌。才远离了世俗,才留住了童心,才有真性情,才感动人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又是有功利的。
诗可以陶冶性情,一般而言一个喜欢诗的人他总也坏不到哪里去。沈泽宜先生说过:诗,从内部让人变得善良、高尚、宽宏大量。作为一种远离虚名俗利的精神存在,诗歌如同一柱清新纯洁之光净化和强健着我们的灵魂,让卑微者抬起头来,高贵者俯首自省,教怯懦者无畏,柔弱者坚强,萎靡者振奋,使颠倒迷乱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简单、明亮。这是诗歌的大功利,是诗教的作用。也是人类永远需要诗歌的理由。
我不主张大家都来写诗。但我却主张大家都读些背些诗,特别是古典诗词。
我认为,中学生朋友如果喜欢写诗,可以写新诗,写短诗。短诗容易写,也不难写好,长诗却不然。古体诗呢,那是有许多规矩的,只是我们还不太了解。如果特别想写古体诗,不妨现在趁着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读多背多积累,四十岁以后再写也不迟,说不定那时可以水到渠成呢。
以上这番话是写给喜欢诗歌的中学生朋友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四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班级:学号:姓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着明显的提高。“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升空,2008奥运会申办成功及其成功的举行等一系列事件,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到了一个空前新的高度。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所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与中国都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命运日益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历史的发展向前,更大的历史舞台出现在中国面前,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命运与世界息息相关。
当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目前,尽管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我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随着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引领着世界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性的大国。
第一,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不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拥有较强军事实力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席位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所以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敞开国门,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不但引领着发展中国家发展,也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在加强自己的实力的同时也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世界大国之一,在第三世界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在国际事务中也同样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其表现在: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望于中国,中国不负众望,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多次表明,将继续同与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除经济实力,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中国的投入较之前有很大提高,使中国的陆、海、空三军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着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许多国家仿效的样板,“汉语热”也成为了世界文化的潮流。各方面都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神舟七号载人航天,2008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令世人另眼看待的地步,法国等一些国家也纷纷找中国帮忙发射卫星,这不也是变相的承认中国航天科技的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吗? 2009年中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中国展示了歼十战斗机、新型主战坦克、新型战略导弹、“空警-二000”和“空警-二00”预警机。“直-九” 新型武装直升机、改进型九五式枪族。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十四次阅兵中,以全部是国产的先进装备出现在阅兵方队中,歼十的横空出世,证明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ZTZ-99式新型坦克综合性能处于世界第三代坦克的前三位;九五式枪族再次说明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轻武器的国家之一。2012中国的航母制造成功并下水,“神十”飞天成功更说明我国科技在不断的飞速进步!
(3)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稳定国际局势、抑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中国作为代表第三世界的唯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中正确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作用,力争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1/5,在一穷二白情况下,创造了发展中国家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奇迹!本身就是对世界进步、和平发展的重大贡献,尽管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潜力巨大的大国。对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中国是世界上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人口众多,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可观,是世界商品的巨大销售市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需求不断增长,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世界各地随处能看见“中国元素”的身影。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也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儒学”、“孔子文化”已被世界共同关注并且很重视。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飞速的提升着,这主要是有着强大的国力作基础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国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创造了现在的辉煌,中国的经济与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得密不可分,广泛参加全球性的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及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于这一切,我们应该做出理性的认识。
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国际社会地位的复杂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一个实力大国,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我国地位的提升,我们收获的越来越多,同时要承担的责任也越大,需做出的贡献也越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敢在世界上仗义执言。中国实行的和平的对外政策,决定了我们要成为亚太地区稳定的坚强支柱。如中国努力促成朝鲜美国和韩国的会谈与接触,缓和了朝鲜和西方大国的矛盾。比如朝核问题,中国从中斡旋,并成功促成“六方会谈”。中国在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贸易壁垒的设置,中国外部发展条件十分严峻。
二、外部的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反恐和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三、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中仍存在挑战,国际上仍有许多人(包括美国在内的印度、越南等)对中国存在偏见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存在种种疑虑,充满误解,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何正确面对这些挑战,将是中国长期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有着风险与挑战,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之而来有很多的机遇。
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主流,这种国际体系有利于我国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在全球事物上,对中国的借重与需求也急剧的上升。
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发展的为他们契机。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一件好事情。中国和平崛起,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自己强大的一面,而且还应该正视我们依旧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继续努力,实现中华之伟大复兴!
第五篇:在命题评价会议上的讲话
在命题评价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样的一个会议上,我想从“命题者的命题策略”和“教育者的教学智慧”两个方面和大家做个交流,算是抛砖引玉。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查,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学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说它导向性是很强的。
我个人觉得应该做到四个吃透:命题人应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吃透中考命题形式和趋势、吃透学生。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明确要求,并一一得到落实,考试时首先要针对这些内容命题,考查教学达成度。
了解中考命题形式和趋势,我曾经看过一份材料,对课改前和课改后的试卷进行比较分析,至少有这样的几个变化:
1、直接提问式命题向情景展现式命题转变;
2、理想模型式考题向实际问题式考题转变;
3、关注知识和结论向关注能力和过程转变;
4、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转变。
更加强调:
1、以人为本,强调试题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考试只有甄别功能,但新课程却强调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希望参考的学生不仅是接受了一次测评,而是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接受着新的教育,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随着答题过程而有所提高。以人为本,重在发展,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2、立足长远,强调考查双基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加强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命题以考查双基为目标,坚决杜绝繁难偏旧的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手段,把所需考查的双基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此实现考查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融合,相应要求学生能将多方面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机溶通,其实是一个高要求,试卷的难点正在于此,这也是今后教学应特别加强的地方。
再就是要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命题,在命题问题上也要讲求实事求是,试卷难易度的把握„„。
近几年,我们学校在考试命题、监考、阅卷、分析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特别是今年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命题中心,可以说逐年规范,走上了正轨。在这样 的一个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探索,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
1、少量试题有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2、少量试题表述不够严谨,经不住推敲。
3、部分创新题型跨步太大。
4、试卷难易度、区分度、效度的把握。
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在命题过程中要大力关注的。再说“教育者的教学智慧”。最近我们一直在抓优效课堂,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为什么这样说呢?老师的意识有了变化;我们的课堂有了变化。这些我们的学生、家长都有了感受。我来读一封家长来信:
贵校长您好!
我是初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贵校实行民主教学法,虽然不了解具体情况,但是看到了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看到了对学生的负责态度,对把孩子送到贵校的决定欣慰不已。
最近跟孩子沟通,发现孩子一些问题:前孩子接收的是传统教育(填鸭式),现在换了教育方法了,但是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自己不能平滑过渡。在此方面学校可否做一些工作?
例如:老师双轨前进,一方面使用新教学方法,一方面继续督促,逐渐平滑过渡。避免过渡期内成绩下滑的现象发生。这封信,还是说明了点问题的。我想,我们的课堂要想高效,要在这样的五个方面下大功夫:
1、把能力立意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
2、强化“双基”教学。
3、重视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经历过程。
4、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5、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和拓展。
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展开。老师们!我们选择了淮外,就和淮外相融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上升到学校发展的高度,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勇于攀升!
1、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此次命题工作的重要性。
此次初中毕业生终结性学业结业考试不仅是对本届初中毕业生义务教育阶段性结业考试,也是衡量他们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的依据,是一项高利害性考试,关系到对每位毕业生三年学习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定,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今后命运。每位学生背后有一个家庭,有一群社区群体,影响面较大。这次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我们的工作肩负着各地党委、政府、百姓、学生和家长的重托,一定要从讲政治高度重视和对待此次命题工作。同时,命题好坏对我们初中今后各学科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影响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一定要从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高度加以重视。
2、加强团结与合作。我们是来自十三个地(市)企的几十所学校的老师,各地、各学校的教材选用有所差异。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一定要本着“命好题,出好高质量试题”为原则,加强协作与沟通,求同存异,以课标为基准命好题,命出高质量的试题,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同时,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3、把握这次学习和锻炼机会。
这次命题人员的选拔是本着“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反响好、诚信程度高”的原则,选拔和推荐的,经过学校、县(市)区、地(市)企、省教育学院的层层选拔和推荐,经省教育厅审定,由联合命题小组的优中选优产生的。大家一定要重视此次组织的认可。同时,要认识到考试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命题好坏关系到到考试的好坏。命题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要求很高,技术性很强。各位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会,通过命、审题的实战演练,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法,服从领导。大家都知道,命题是一项高利害性工作,在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命题工作纪律和保密法,严格按规定程序命题,严格服从领导。如果我们发现违纪现象,停止其工作,但不能出命题点,直到考完。并且,我们将向有关地市通报情况,要求有关地市取消其三年的评优、晋职、晋级的资格,违法者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我和联合命题点领导小组成员相信,在省教育厅、省教育学院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在各位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最后,预祝各位教师在未来的一个月里工作、生活快乐。我们愿为各位教师提供热情服务。哪位教师在未来的一个月中生活上需要帮助,请找联合命题领导小组成员和省教育学院有关领导。
最后,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吴智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各位命题老师的工作热情和业务上的专研精神,并提出着眼高考,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特点、文化氛围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和命题工作的关注,要开展命题实践,多专研多讨论,创出符合学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复习资料和试题,以题知所长、以题补所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铁峰给了我向同志们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幸运的宠儿。多年以来受到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给自已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有幸参加了我省2005年及2007年的中考数学学科的命题工作,受益非浅,也有不少的感想,现就命题中所经历的过程及体会做一下总结。与各位同行分享。
05年入围近一个月,07年入围近40天,这也是因为07年命题的套数多的缘故。整个过程都是紧张而充实的。大至经历这样一个流程:
一、入围前的检查工作: 由于命题的保密性和公平性,入命题点之前需把随身带的手机和相关和书籍资料,密封保留,只留取衣服和洗涑用品。
二、命题培训
入围的第二天上午就进行技术培训,主要从这几方面培训,1、命题的依据:国家的课程标准教材,及各地市的考试说明。
2、命题的原则:简要直白的说,就是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突出课改理念,联系真实生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转换,试题要有创新亮点,不俗气,不是成题,有时尚感;偏题,烦题,似是而非,死记硬背的试题不出,难易成度分布合理:按7:2:1(两年都是这样)
三、制定双项细目表
会议之后,发给我们北师版和人教版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确定所有考的知识点,分值及比例,要疏理出能够考察全面性的知识主杆,添写双项细目表,所谓双项细目表实际就是一个命题的计划表,即能体现考察目标和考察内容这两方面所涉及的各个项目所占权重的比例。这一环节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反复推敲意在为后序命题提供范围做好铺垫,时间约一天左右。
四、实施命题
1、签责任状:命题之前每人先要添写责任状,按手印
(1)要告之自己是否参与编写市面流行的试卷试题,指出出版社书名(2)要保证自己不出有关练习册的有关试题
2、确定题型:首先仔细研究试卷数量与考试时间的关系,基础题型与综合题型的匹配,能力考察深度与数学实际相关的程度等。全卷均衡合理分配,延续我省中考试题的题型分布:填空选择各10题,解答8题,然后确定各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
3、开始命题:
2007年的命题工作与2005年的命题工作有所不同,05年我是初次命题,5位命题教师有3人参加过中考命题,我是跟着经验人走的,07年就不同了5个命题教师只有我一人参过中考命题工作而且这次又是各地市联合命题,其余4人分别来自佳木斯市桦南县、伊春市、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友谊县、肇东市。这里年龄最大的就是我,因此在把握题型难易程度基本上就落在我的肩上了压力非常大,这一时期,又是非常艰巨、紧张,折磨人的时期,3天之内就要出样题,即初稿。我们的每一天基本上都要工作到后半夜,我们先用一天多的时间命选择、填空。按着每个试题所要考查的内容翻阅教材。我们手头的资料很有限就是教材,近二年省中考数学试题,及该年的省数学竞赛试题还有外省份的一套书籍,每命制一个试题,都要说明试题的出处即来源。由于选择填空试题的内容基本上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这些试题的出处,基本来源于教材,或在教材的基础上重组加工,创编的。
像填空的7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若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人传染了x人,那么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
就是取材九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引例,意图是考察学生能针对实际问题列方程,所以没有在解方程上难为学生,从而降低了难度,减少了答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