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职校会计实习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语言弊端的分析与思考
对职校会计实习教学中过程性评价
语言弊端的分析与思考
过程性评价语言既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在会计实习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事关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探究。
一、时下会计实习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语言的弊端
一是“廉价的表扬”所谓“廉价”指的是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表扬。尤其是在一般公开课、评优课中教师过程性评价语言的常见病。把脉这种病,是教师心理期盼学生配合与活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练习及回答,一味的高度肯定,廉价赞扬。
二是评价语言简单、苍白。简单的表现就是词汇量少,语言单调,没有程度的区别和量的轻重变化。如赞扬肯定总是“好”、“很好”、“真聪明”、“好极了”。批评否定就是“真笨,这么简单的分录都不会做,不动动脑子”、“真没救”。苍白就是表述简单,滥用形容词而没有好坏的具体说明。
三是评价语言武断、生硬。具体就是:凡与教师观点相反或不一致的就一律全盘否定,语言生硬甚至还夹带批评和讥讽的口气。如“讲了不知多少遍了,还是把借贷方搞错,你是干什么吃的”。四是评价语言的含糊不清与失误。所谓“含糊不清”就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而学生的思考方式又出乎教师的意外;或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料及的,更无心理准备的;或是教师一时不能作出正确判断,情急生智,把问题交给学生解答,名曰“相互帮助”。对学生不一的讨论结果教师也不做评价,1
或是含糊的问一句“会了吧”,学生也就懵懵懂懂地点点头就不了了之。所谓“失误”就是对学生的表达有错误的,教师因无法鉴别或由于粗心给予了肯定,但发觉后又因面子问题不愿及时更正。
以上所述,会计实习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语言的弊病,后患不浅:不切实际的表扬,是一种虚浮的信息传递,也是一种不实风气的熏陶,久而久之,就可能助长华而不实的学习风气;不能平等、和蔼地对待学生,是陈旧的教育观念的表现;武断与生硬、讥讽与嘲弄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破坏和谐的学习气氛,损伤学生参加实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产生想要通过会计实习提高操作能力又不喜欢上实习课的现象;含糊不清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语言,可能会使谬误流传,甚至误人子第。
二、提高过程性评价语言质量的思考
首先,构建科学的实习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①要转变评价观念。从传统教育评价的“重选拔、重结果”转变为新课程标准评价必须“重在学生发展,重在过程”。要从应试教育评价“重少数尖子生”、“一个标准”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多标准”。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我们的评价就会充满了希望和激励。②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是随时可能的(如我们普通的会计教师就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账务处理方法,也不可能熟知所有的财经政策),这是要鼓励学生参与解决,如果当时不能解决,就不要妄下结论,留待课后探讨。③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的氛围中友好的交流、探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互动。④要有“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学风。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师生都是不断发展的人。师生都应该懂得现代教学中出现学生先知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如许多学生熟悉
股票知识,甚至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我们的有些教师对此就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操作技能了),教师不必为此羞愧,学生也没有理由骄傲,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探索求真,就是进步和发展。⑤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都要兼顾。
其次,要提高评价语言的质量,促进严谨的学风与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是教师学识、气度、智慧与风范的体现。在语言——思维交流中,迅速作出判断,并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的确是不容易的。要提高过程性评价语言的质量,得下真功夫,不能就语言练语言,还得“功夫在诗外“。①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日日翻新的“即日信息”都要不断储备、更新。固守原有的知识体系,吃老本是万万不行了。②要有宽容的胸怀。这样你不但能赏识学生,也能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失误,也宽容学生的“先知”和“问难”。这样才能平静的反思,反思发生的失误,展望发展的未来。③要具备辨认多级层目标的眼光,了解你的学生,在心中有每个学生起步的平台,这样你才能准确的分层次的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情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与评价观。评价要坚持方向性、民主性、激励性、层次性原则。④要磨练科学化、艺术化的评价语言。所谓科学化,就是要实事求是、准确恰当;所谓艺术化,就是表达流畅、词有文采,语言要委婉、含蓄、丰富、诙谐,充满睿智珠玑。比如肯定的语言可以用”不错、还行、可以、较好(这位同学做的不错,注意了处理这种类型业务的要领,说明他审题思路清晰,动脑筋了。)挺好、真棒、很好、棒极了(这位同学不但找出了这笔账务的错误之处,而且还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等;表扬的语言可用“真行、很不错、真会动脑筋(我们这个实习小组的同学真会动脑筋,提出了和其他小组不同的解题思路。)、真能干、了不起”等;否定修正的语言要委婉,可用“不够仔细、不够精确、不很全面、还需调整,这样行吗?这样合适吗?是否可以┈┈就好了”等等。要根据表述的正确程度,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⑤幽默的语言是智慧的结晶。一次会计实习公开课上,有位教师示范会计电算化操作,第一步登记入帐,顺利完成。进行第二步操作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了错误关机,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起来。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的对学生说:“会计工作中的细致性是多么重要,做其他任何事情又何偿不是如此呢?”顿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掌声,接下来这位教师笑了笑,又说:“一次失误没关系,再努力。”这次他顺利的完成了操作。
作者姓名:吴飞云
工作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通州职业高级中学经济管理部(江苏省通州市育才路3号)
邮政编码:226300
联系电话:(0513)6107103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浅析过程性评价与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具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多元化、立体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过程性 评价
绪论:教育艺术的本质应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故而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课堂上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无疑能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其二,重视非预期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但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一直沿用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这种评价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强调的是对人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在淘汰、选拔的过程中,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具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
1、评价主体互动。
2、评价方式动态化。
3、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
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性评估。这一综合性评估,既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状况的阶段性测查,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层次等状况的总
结性测查;这一综合性评估,是对学生某一学期、某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情况等的显示,因而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测查,即主要词查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对语文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因而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我们所构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构建好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直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要求,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备型整体系统。
二、评价应建立在尊重学生,重在鼓励的基础上。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语文的学习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差别。数学的结果往往是唯一的,而语文则不然。它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弹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比比皆是。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当然每一个人所获得的都不同了。过分的强调统一只能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教育艺术的本质应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故而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课堂上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无疑能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三、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是过程评价的途径。
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多元化、立体化。教师的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成为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其手段有如下几点:
平时与阶段相结合。仅凭一两次测试,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语文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调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查的“恐惧意识”,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从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亦较“武断”,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结合采用,从而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四、评价个性化、动情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一个少儿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他们渴望父母的赞扬,鼓励,渴望教师的肯定、欣赏,渴望同学们的羡慕、赶超。他们需要感受成功,成功后的喜悦、自豪,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是现
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甚至于有的表扬成了贴标签。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若能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写出优美的作文,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教师真喜欢看你的作文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我不仅会大加赞赏,还会与学生一起体会精彩之处,通过我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引导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
综上所述,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注重语文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无疑会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从而为孩子成长增加催化剂。总之,过程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体验到进步与成功,而且能使教师从中获取语文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应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原则,采取积极的有效的评价程序,将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促使过程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更广泛、更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玮.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的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02 [2] 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M].2002 [3]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M].2000 [4]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三篇:任务型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与实施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梁春琳
【摘 要】阐述了任务型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的意义,探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与实施方法。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过程性评价 方式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89-02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都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根据学生学习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单一的用考试分数线将学生归类。但是,评价的本质应是帮助学生改进和发展,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注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活动的改进和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整合,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学、评互动,对促进和推动学生学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与过程性评价概述
(一)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以任务成果方式展现教学成果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任务为载体,师生把学习内容设计成一系列任务;二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任务,即任务前、任务轮和任务后;三是设计阶梯型任务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推进;四是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语言和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五是任务在实施和完成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并重,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结合,注意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六是以任务成果方式展现教学成果。
(二)过程性评价。一般认为过程性评价分为五类,即教师教学自我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自我过程性评价和生生学习互为过程性评价。本文探讨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活动价值并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学习活动的活动。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具有如下特征: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方是教师;评价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活动价值并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学习的活动;评价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建构学习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构主体价值的过程。
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一)课堂口头评价。课堂口头评价是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式。课堂口头评价是指教师课堂上用有声的语言,以正效价值论为基础的诊断和鼓励性评价。课堂口头评价是课堂上最直接的交互方式,是促进学生改进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任务型教学环节中,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情态、学习技能和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应善于运用和把握课堂口头评价机会,及时、客观、公正、有针对性指出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抓住机会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心理。教师的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因此教师课堂口头评价一定要语言真诚、方法得当,使课堂口头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催化剂。
(二)任务结果成绩评价。任务结果成绩评价是指对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成果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反映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上,更反映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日常任务结果成绩的评价可以:一是让教师观察、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步过程和努力程度;二是让教师根据学生学业情况及时给予辅导、点评和帮助;三是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是教师可以积累学生平时的学业评价数据,作为期末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做到对学生由点及面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后台对话交流评价。后台对话交流评价是指课后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在交流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课堂观察、问答、讨论、练习以及任务结果成绩等方式了解并跟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任务的完成状况和学习状态,课后平等地、有目的地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接触、沟通、交流和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共同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交流,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信赖,学生容易倾诉自己的学习苦恼,这时教师可以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倾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共识,触发学生的身心变化,帮助学生改进和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情态实施评价。学习情态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情绪和态度等心理感受。研究发现,积极的情态会让学生产生自信愉悦和匹配的学习态度、动机、信心和兴趣,而消极情态则会让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懈怠、沮丧、害羞、自卑等负面情感,使思维、注意、理解、记忆等认知技能受到抑制。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情态实施评价,目的是要从情感、态度和动机等思想根源端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产生乐于思考,追求改进和发展等积极的学习情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评价的目光应不仅指向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能力和状态,同时还要指向学生的思想、态度、动机、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和毅力等方面的认识与发展,帮助学生架构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态,消除或避免消极不利的因素。
(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技能实施评价。学习技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用以理解、加工、运用和存储信息的技能,包括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如何学习知识、如何理解知识结构、如何操练和运用知识、如何存储所学知识等,涵盖学习活动中运用的理解、推理、分析、归纳、概括、分类、迁移、联想、猜测、比较、记忆、操练、建构等认知技能。教师及时客观地嵌入任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改进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诊断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计划制定、知识理解、推理、分析、归纳、概括等学习技能存在的问题,客观地予以点评,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看不到或无意识存在的问题,帮助并推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和改进。同时在评价中教师通过介绍和演示学习技能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授人以渔”,能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认识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策略在完成任务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架构自己的学习技能。
(三)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实施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是指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完成任务的结果可以是任务的准备、任务的合作和讨论、任务展示、课堂提问和任务作业等活动。对学生这些活动实施评价能有效地分析、比较、监控和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因人施教,进行个性化辅导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点、喜好、经验以及独特见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展示由衷地进行欣赏性评价,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其价值,细心地捕捉学生的发展潜能和需求,并及时地提供帮助。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实施评价不仅能让学生认清、回流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也能够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保护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5)
[2]李雁冰.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3]梁春琳,学习主体自我过程性评价的认知缺失与评价策略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基金项目】2012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04)【作者简介】梁春琳(1962-),女,广西桂林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第四篇:对问题性教学过程的再思考
对问题性教学过程的再思考
进行问题式教学,李镇西老师堪称楷模和典范。他是以问题为载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这与我校正在开展的问题式教学异曲同工。
近日我常常在想,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名师?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仅就课堂教学而言,我觉得:①名师最应该是平民,他平易近人,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②名师应该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和丰厚的文化知识储备,③他有倾听不同声音的胸怀。如果阐释这三者的关系,那就是正因为名师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对教育有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才有了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和理念,那么他的外在也就越表现的平易近人,只有内里空虚的人才装腔作势拒人于千里之外。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名师上课看不出做秀的痕迹而更像是和同学们聊天,能近距离的和同学们交流并能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在看似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中解决了同学的疑难,完成了教学任务。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些就是名师了?我以为不然。名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灵活地拓展问题的广度,挖掘它的深度。我觉得这一点正是我校问题性教学面临的最尖端的问题,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的问题性教学很容易流于肤浅。
以李镇西老师讲授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先说广度,或者叫旁征博引。
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读出自己”,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周恩来给欧洲客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怎么才能给他们把这个剧情介绍清楚呢?周恩来说了一句话,说“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恩来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他就是要让欧洲客人从《梁三伯与祝英台》中读出自己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叫读出了自己。
②讲到文中的“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这句话时,李老师说“每次读到这里,我的心都受到一种震撼。我想到在许多城市,往往都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墓,比如南京,同学们会想的哪些墓?”同学们想到了中山陵,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继续联想,想到了陶行知墓,又想到了胡耀邦墓,他的墓也是非常朴素,墓碑上就是一个浮雕,队徽、团徽、党徽概括了他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李老师又说,还有一些人连墓都没有,比如周总理,他把自己的骨灰撒向了大海,邓小平也把自己的骨灰撒掉了„„
③有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托尔斯泰墓周围的几株大树的感悟时,李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补充了有关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
④一个女同学由刚上课时对这篇课文的不喜欢变为了喜欢,李老师这样评价:就像在饭桌上,你本来不想吃,可看别人吃得津津有味,那我也吃一口吧,结果发现还真好吃呢。
⑤对“逼人的朴素”的理解,李老师讲了一个例子,北大百年校庆时启功的几个学生写文章回忆说他们相约去看启功老师,走到老师宿舍楼前几分钟都还说说笑笑,很兴奋的,但一踏上启功老师宿舍的楼梯,没有人提醒,大家情不自禁的放轻了脚步,屏住了呼吸„„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看似无意的扩展、插入或评价,其实正是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厚积薄发,他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它不仅在和同学们分析托尔斯泰这个个体,更是在引导同学们感受和领悟这个群体所共同拥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再说深度。
①讲到周总理和邓小平撒掉了自己的骨灰,李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背诵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使学生自然的理解到一个人靠什么不朽?不是靠纪念碑,而是靠人格。
②讲到学生看启功老师时放轻了脚步,屏住了呼吸,老师总结到“是他们尊敬他们的恩师”,再联系文中“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摘下一朵花”这一说法时,李老师说:“成百上千,然而却如此宁静,我们只能说,托尔斯泰的伟大征服了每一个凭吊者的心!”这种类比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文中的内容。
③帮助理解“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时,李老师在同学们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托尔斯泰晚年感到自己“被声名所累”原因是他有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再加上他晚年生活的不幸福,所以“亲手种树的地方就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所以说是“新的启示”,对于他个人来讲,当然是“美好的”了。
事例举到这里已足够,再多就有罗列的嫌疑。我想说的是李老师对每一个问题的理解都不是肤浅的点到为止,而是能层层剥笋让学生看到庐山真面目,不仅使学生一次一次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教学过程是那样的缜密与自然天成!总而言之,听这样的课应该很过瘾,既享受又提高。
问题性教学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让我们措手不及。当然这无可厚非,因为人的知识是有盲点的,对某个问题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但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外。如何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就是答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如果哪个教师在临上课的前几天还在那找资料,设计自己的教学,写教案,这样的教师不应该算是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如果放在知识的清晰上,那么这样的课不叫成功的课。因为教师对知识的熟练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在课堂上你还在考虑,这的知识我想得对不对,怎样讲才讲得清楚,这不能算是一流的教师„„”。
后记:早就想写这篇文章,因为三校联研的时候讲过这篇课文,所以《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一到手,我就迫不及待的看了李老师这篇文章的讲课实录,一比较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万分欣喜,只是笔拙,不能表达自己想法于万一。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赏识性评价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赏识性评价的
思
考
摘要: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赏识性评价,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赏识性评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赏识性评价理念;
2、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
3、赏识性评价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赏识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赏识性评价
认识理念
使用
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人生观、世界观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一句话、一件事,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新课标的相关理念中,提到了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学会评价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赏识性评价把握不准,有过于注重表面化的赏识表扬之嫌。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赏识性评价的理念,遵循赏识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
一、正确认识赏识性评价理念
笔者认为,所谓赏识性评价是指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实施的一种评价行为。它是通过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激活学生内心需求的一种评价方法。只有教师的赏识性评价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产生教师预期的结果,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向上动力,才能使学生产生的自信、自强的信念不断的保持下去。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赏识性评价中的成功评价与不足评价的辨证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赏识性评价中既有对学生成功之处的肯定,又有对学生不足之处的引导。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指出引导不足,揭示不足成因,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二者都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表扬肯定,而忽视对学生必要的指出不足,和加以引导。教师应该在肯定学生成功的同时,引领学生在不足中找原因,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亮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与不足矫正之后的快乐与享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赏识性评价中的成功评价与不足评价的辨证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赏识性评价。
二、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
在充分认识赏识性评价的基础上,在正确赏识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意:
1、掌握学生是正确实施赏识性评价的基础 要想正确实施赏识性评价,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希望做什么,爱好做什么。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给学恰当的评价,才能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预期效果。
2、恰当的切入点是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赏识性评价最忌讳切入点盲目,目标性不强。要想抓准评价的切入点,教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回答,认真观察学生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和形体语言迅速做出分析,把握要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学生以恰当的赏识性评价。所谓恰当的赏识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互动中明白受到赏识的确切原因,让学生心领神会,体会成功和纠误后的快感,进而产生自信自强的信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一律做出简单的、表面化的肯定性评价,如:“很好”、“非常好”、“正确”、“非常正确”、“good”等等,结果学生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所谓赏识性评价也就落不到实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效果甚微,或说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必须抓住切入点,给予学生公正、客观、激励的评价,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
3、明确的目标是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性评价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没有明确目标的评价,是效果甚微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教师的评价活动必须明白,教师的评价强化学生的那些做法,想法,肯定了学生的那些行为。弱化了学生那些行为、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那些良好的习惯等等。
三、赏识性评价的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
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句话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慎重使用评价,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因此,赏识性评价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教师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赏识性评价,只有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才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