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模版)

时间:2019-05-15 05:1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模版)》。

第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模版)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

靖江市第四中学

韩凤金(214500)物理这门课,既像数学一样需要严谨的分析,但又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显得很生动。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恰到好处的设计来体现。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次,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学生感觉最难的是力学部分,特别是运动学部分,它涉及到多个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且不同位置的摩擦系数又不一样,哪个物体先停,会不会停,摩擦力会持续多久等,都需要周密严谨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草稿纸上画不出它们如何相对运动,这时就要在脑海里模拟它们受力后开始运动的过程,但学生往往想不清楚,反而被搞糊涂了,所以经常听懂了但不会自己分析,但这时候最忌去问别人,这道坎一定得过去,不然以后永远是见了这种题就头脑混乱,条件反射做不出来,只好败下阵来。实际上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与过程。那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状态与过程”的分析能力呢?

一. 状态与过程

我们在解答物理综合题时,肯定要运用定理及定律列出具体的公式。在列式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对象,也就是对谁列方程;其二,我们运用物理规律列出公式的两边应该是不同时刻的两个状态,要把每个状态分析清楚;第三,从一个物理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把两个状态连接在一起的就是物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每列一个物理公式,必须非常明确这个公式是对谁列方程,是对哪个过程列方程,而方程左右两边对应的是哪两个物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对“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 子过程与总过程

与力学规律相关的物理过程变化多端,由于过程的多变性,必然使问题趋于复杂性,但复杂多变的物理过程又具有阶段性。过程的各个阶段,即各个子过程,相对于总过程来说,问题通常都要简单得多。因此,把构成过程整体的若干子过程划分出来研究,就可以把全过程看来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加以简化,得到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三. 注意过程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1. 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运动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这些基本过程都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必须进行认真的演示与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遵循的基本规律。

2. 用“慢镜头”方式分析物理过程

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分析较快的物理过程时,常采用“简化‘的方法,从而导致错误,学生之所以采用”简化’策略,主要原因为:学生对较快的运动过程不能仔细观察,没有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教师上课对运动过程的分析速度远快于学生对运动过程的构思与想象速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慢镜头”式的过程分析进行示范。

3. 用作图的方法分析物理过程

我们发现用“慢镜头”式的方法想象、分析物理过程时,并不是所有的过程学生都能完整想象,特别是过程比较复杂、物体个数较多的时候。这时要用作图的方法分析物理过程,使各种关系形象、直观的显现出来。4. 通过转化物理情境分析物理过程

有些我们不太熟悉的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很难想象与分析,例如对于宇宙飞船的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的分析,就需要启发学生通过转化物理情境来帮助分析,将宇宙飞船中的完全失重转化为地面附近的自由落体,便于我们分析。

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物理过程

学生有时拿到题,会盲目套用公式;有时又只分析物理过程,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应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结合起来分析。

下面举两例具体说明如何分析物理情景中的状态与过程

例一.如图所示,平板A长L=5m,质量M=5kg,放在水平桌面上,斑右端与桌边相齐,在A上距其右端 s=3m 处放一个质量 m=2kg 的小物体B,已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A与B两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最初系统静止,现在对板A右端施一水平恒力F后,将A从B下抽出且恰使B停在桌右边缘,求F的大小。g=10m/ s2。

分析:研究对象有A和B,在A从B下抽出的过程中,A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A=Ff1f2,B在A上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μ1g,A被抽出后B在M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而静止aB=μ2g,对于B来说,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也就是第二个过程的初速度,只要找出这两个子过程相关物理量,利用位移关系就能解答此题。

解答:设B在A上运动时,A、B加速度分别为aA、aB,历时t,则aB=μ1g=1m/s2,Ff1f2F161F1622t =,A、B位移分别是sA1、sB

1,sA1=aAtM5210112F162122tt=2,此时B速度vB=aBt=t,摔下后BsB1=aBtt, sA1-sB1=2,∴22102aA=

2vBt2的加速度aB=μ2g=2m/s到停下来滑行sB2,sB2=,又sB1+ sB2=2,∴t=2s,F=26N

2aB242例二.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如图所示,其中传送带经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弧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未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 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N。装置由电 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 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

P。

__分析:小货箱被放上传送带上后,与传送带之间相互作用,整个过程 分为三个子过程:小货箱先做匀加 速运动,再水平匀速运动,最后沿斜面匀速上升。在水平传送时由于相互作用产生摩擦生热。解答:小货箱先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这段位移为s,所用时间为t,加速度为a,对小货箱有s=

12v0att,而传送带的位移2s,2212传送带对小货箱做的功为

W=fs =mv0,212摩擦生热

Q=f(2s-s)=mv0,2在斜面上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小货箱增加的势能EP=mgh,设整个过程中共运送N个小货箱,则 W=P__t =N(W+Q+EP)=N(112mv0mv20mgh),又v0t=NL,22NmN2L2(2gh)解得P=tt__总之,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解题中深入、透彻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与过程”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按照物理思维程序,一步一步,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列出相关的表达式,对于这类题,一定要把临界点,也就是一些运动和作用力即将发生改变的那一瞬间的状态画下来,进行仔细地分析,再向后推或回溯前面的过程,脑子里要像放电影一样,相对运动的过程,过程中受力的情况,清清楚楚,如果能做到这样,物理对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困难了。

第二篇: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物理规律教学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本文主要是论述了关于以上观点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可行性操作方法。

关键词: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教学 过程与方法

前一阵子,笔者参加一次会课活动。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一位教师对于本课重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规律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下简述一下过程:

步骤一:复习加速度大小的意义:表示每秒钟的速度改变量;

步骤二:问题:某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t=0s时速度为v0=10m/s加速度为 a=3m/s2。则3秒时的速度v是多少?

引导学生:3秒钟速度改变量是多少?初速度是多少?末速度可以由以上两个条件求出来么?

学生很轻松的回答:速度改变量是9m/s,初速度v0=10m/s,末速度等于初速度加速度改变量,结果为19m/s。

步骤三: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4.0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则刹车后3s末速度是多少?

学生:3秒的速度改变量12m/s,末速度为8m/s。

步骤四:问题:根据以上所用的方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末速度可以怎么求解?

步骤五: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题讨论、归纳得出结论:V=V0+ΔV即V=V0+at 步骤六:学生根据书本上的V-t图象分段推导加以证明。

通过几步骤的分解,学生不仅对于这条规律掌握在心,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效果较好。

经过这次的会课,笔者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

一、在物理规律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必要性(1)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主要是指运用物理,特别是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所以,传统的物理规律的教学方式很简单:复习―推导―讲解―应用说明。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基本上是停留在能用规律说明一些生活现象、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的阶段上。

但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探究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更应该强调过程与方法,即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还应通过揭示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后者更为重要。(2)学生在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上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物理规律的提出和形成缺乏认识。例如,在运动学中一个涉及平均速度的求解,可以使用V=S/T,在满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V=(Vt+V0)/2来求解。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分不清这两个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导致了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究其原因,肯定是在物理规律的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对结果怎么形成的缺乏认识和思考。

2.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可以体现在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在规律公式的使用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他们往往用事物的现象代替了本质,仅仅根据物理现象就强搬乱套公式,不习惯于解释、分析、逻辑推理。

3.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归类能力不强。学生对新的物理知识理解掌握不深透,对于有些物理量或规律容易混乱。例如:动量和动能两个物理量,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等,从而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并领会结论,导致了能力的下降。

所以,笔者认为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认识,并且把这种过程变为课堂的主体形式,在揭示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的几个阶段

揭示物理规律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教学内容的引入、研究讨论、形成、发展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分阶段在这些环节上组织教学。

(一)引入阶段

主要揭示问题因什么而提出,例如:一个概念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还是已有知识存在缺陷或不足,必须寻找新的规律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研究讨论阶段

通过发动学生展开探索性思考,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析,初步认识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文章开始的课堂案例中的步骤一至步骤四。

(三)形成阶段

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论证,把已发现的事物、现象特点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得出定义、定理、定律等科学表述。从研究讨论到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例如案例中的步骤五和步骤六。

(四)发展以及归纳总结阶段

主要是利用新的结论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概念的外延、扩展或适用范围,引申出定理、定律的推论性结果。此外,物理实验、题解思路的探索,解题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三.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基本方法

1.实验归纳法:通过物理实验来总结规律。物理规律是观察、试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从阿基米德定律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从牛顿第二定律到电磁感应现象等等,这些物理学的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物理实验的探究。我们在大量实验现象和数据中归纳出定性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得到规律。

2.理论分析法: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可以先用实验或实例做定性研究,再运用理论推导出结论。例如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也可以在事实经验基础上研究理想实验,进行推导。比如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或函数图象进行推导,新教材中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规律和速度时间规律就是运用此法。

3.提出假说,通过检验和修正,得出结论。例如:《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一课中,对于功和速度变化之间关系提出许多的设想,再通过W-V图象或W-V2图象等观察、总结,最后得到了W和V2的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探究实验的思路。

总之,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最后都要建立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重视探索的过程才能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述。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要注重分析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思维体系,以构建科学的物理思维方式,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1

学科分类号

070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英文):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design

学生姓名:

孙永帅

号:

0910407050

别: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业:

物 理 学

指导教师:

宋克慧

起止日期:

2012.10—2013.05

2013年 5 月 16 日

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 录

摘要............................................................................................................................I 关键词............................................................................................................................I Abstract..........................................................................................................................I Key words......................................................................................................................I 1 前言............................................................................................................................1 2 对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些思考....................................................................................2 3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简介....................................................................................2

3.1教学策略简介...................................................................................................2 3.2 教学过程简介..................................................................................................3 4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3

4.1 了解教学对象..................................................................................................3 4.2 分析教材..........................................................................................................3 4.3 确定教学目标..................................................................................................4 4.4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4 4.5 思考教学策略..................................................................................................4 4.6 初步确定教学流程..........................................................................................5

4.6.1 新课引入................................................................................................5 4.6.2 新课教学................................................................................................5 4.6.3 知识小结................................................................................................5 4.7 教学过程..........................................................................................................6

4.7.1 语言方面................................................................................................6 4.7.2 互动方面................................................................................................6 4.7.3 提问方面................................................................................................7 实习教案实例及分析................................................................................................7 6 课题总结与展望......................................................................................................17 参考文献......................................................................................................................18 致 谢............................................................................................................................19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摘要

中学物理,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感到好奇,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想好教学的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中学生,物理教学,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Phys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process

Abstract High school physics, the first contact i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s teaching, as a teacher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course, curiou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o, as a teacher in front of the teaching, we must find a good teaching strategies,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better grasp the whole class, thu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design

I 前言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天真、充满活力的少年,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期待,对一些现实中的现象充满了疑惑,而我们的物理课程就是要来解决他们的疑惑,引起他们对未知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物理这门课程充满期待,这是我们得责任。我们作为物理老师,要怎么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呢?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策略,不能想当然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死搬硬套的加在学生身上,当然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必须附有教学魅力,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室外探究教学等等多种教学手段,课堂上我们得语言可以丰富,幽默,富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要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拥有附有教学魅力的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教学策略,什么是教学过程,以及之间的关连。

本文中,我会对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教学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介绍来说明,教学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作为物理老师的我们需要重视的方方面面,以及制定一个优秀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并通过在教育实习中,对教学策略与教学过车的把握和运用,来验证了优秀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在课堂反应中去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1]初中物理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门课程,在接触这门课程以前,中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感到好奇,感到神奇,当他们接触到物理这门课程时,一定是充满了求知欲的,而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引到他们,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让他们轻松的走进物理学习这个大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物理教师更是如此,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而教师的教学场所,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场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光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和实验仪器带到室外,充分的利用室外的阳光,并且可以在室外讲解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在阳光下为学生门“洒”出一道彩虹。教学方法不要拘泥一格,只要想学习,哪里都是教室。3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简介 3.1教学策略简介

教学策略,英文名称“teaching strategy”,是当代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术语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界定既呈现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其共性为: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其分歧在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3]有人就把教学策略看成是教学设计。如阿姆斯特丹(D.G Armstrong)把教学策略定义为:“有系统地安排教师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某一单元确定的

教学目标。”[4]我认为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5]

3.2 教学过程简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求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4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步骤

4.1 了解教学对象

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教师要做到应材施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7],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分配课堂的时间,课程讲解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的繁与简。4.2 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

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初中物理知识,绝大多数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现象,而这些知识也是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的。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8]因此,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3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4.4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对物理现象,知识的了解,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从而确定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点讲解的详略。4.5 思考教学策略

根据对学生基础的了解,对教材的了解,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来思考适合这节课内容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的特征。”[9]是运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探究教学,还是传统教学。教学方法不一样,显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10]。

4.6 初步确定教学流程 4.6.1 新课引入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新课的引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新课引入,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杜威主张教学“以儿童自己的冲动为起点以达到最高水平鹄的”[11]正是要解决教学的内在动力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身上,只有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学生才能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6.2 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重点、难点,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的回应,是不是能了解,清楚。教师还要分配好对各个知识点讲解的时间,从而从容的把握整个课堂。4.6.3 知识小结

在知识小结的时候,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反应,从而了解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在根据从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后面课程中,确定习题讲解时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全部接受。

4.7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检验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是否适合学生的标准,也是整个新课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过程的好坏,决定了整个新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注意到那些方面呢。4.7.1 语言方面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有魅力,而这个魅力怎么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自身的语言要具有吸引力,对物理课来说,这门课程本身就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书本上的物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让学生在欢笑中,了解,理解物理知识。4.7.2 互动方面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课堂,做为课堂的一部分,学生不只是整堂课的观众,他们也是整堂课的主演,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课堂不能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个互动可以是提问,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可以是学生帮助老师在黑板上讲解一道题目等等。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参与互动的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

4.7.3 提问方面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2]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个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好方法,当然提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提问的问题应该从易到难,并且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还不能因为学生没有回答正确问题来则被学生。要让学生在问题被提出的时候,学会主动去思考,培养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3] 5 实习教案实例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体现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紧密联系,我将用实习时的实习教案《平面镜成像》,来进行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分析。【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反射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是反射定律的深化和延伸,平面镜在生活和生产科研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学习,可巩固光的反射,同时又为学习光的折射增强理解运用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准备】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

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

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由上可知: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三)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结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

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演示实验: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结论: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4.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性质

演示实验: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凸面镜的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球面镜在生活的运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教学设计说明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本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以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课程理论为指导,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动态的观察者。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教学反思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相应物体的虚象,并且找到物体和像之间的关系。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无法在光屏上会聚成像的,所以是虚象。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体会,知道物像是左右相反的,但是对于物像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确没有感觉,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示实验:

器材:平板玻璃一块,长短和粗细相同的两支蜡烛,一张白纸,火柴。实验步骤:

1、在白纸上固定好平板玻璃,并对平板玻璃的位置作好记号。

(思考题:为什么选择透明的平板玻璃?这样作有什么好处?)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的白纸上。

3、在玻璃上找到蜡烛的像,并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正好放置在像的位置,观察。

(思考题: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说明了些什么?)

4、将平板玻璃两侧的蜡烛的位置作好标记。

5、取下蜡烛、玻璃并在白纸上作图来研究物像的位置关系。

(思考题:物体和像在其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跟平面镜又是什么关系?)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细致地展现给学生看,并且让他们带着思考题去看实验,最后归纳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相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物距等于像距,物像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在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有这样的特点,我本来以为可以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释,但是发现学生并没有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储备,后来才知道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学生去证明为什么,只需要掌握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即光的反射能够作出物体对应的虚像就可以了,而做出来的虚像就能体现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特点。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教材的处理要花很多的心思,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学的度不能为了清楚讲明白一个问题而扩大知识点的难度、深度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了解到,我们在进行新课教学前一定要有一个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考虑,要考虑到,学生现在了解的知识范围,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方面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丰富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与学生。课题总结与展望

物理教学,需要好的教学策略,只有好的教学策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学过程,只有优秀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对物理课程充满兴趣,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有动力,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就需要去创造出

好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我们去更用心的去了解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只有用心才能更完美。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本社,2002,6:56

[2]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中心:语文3[M],北京,人民教育出本社,2010,9:54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217

[4] 高佩.中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上海:中国劳动出本社,1991,9:144

[5]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142

[6]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180

[7] 霍懋征:人物[J],北京,人物杂志出版社,2010,7:5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145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32

[10] 柳斌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46

[11] 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致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

[12] 张伯行:学规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24

[13] 孔子:论语为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718

致 谢

在这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宋克慧文老师一直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从论文的选题、文章的结构及编排、论文的内容研究直到最后的成文,都给予了我细致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全体同学和身边每一个朋友的陪伴以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帮我改掉身上的缺点,让我长大,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也让我更懂得珍惜!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书山有路勤为径”!我将永远牢记导师的教诲,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第四篇:物理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把握科学探究与实验验证的关系?

案例一

教学“光的直线传播”课

1、引入课题

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光的直线传播。随即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几幅彩色图片:

图片(1):灯光阑珊的城市夜晚,几柱彩色光柱划破夜空,交相辉映。图片(2):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一束红色激光贯穿了大部分画面。

图片(3):海底世界中,一位潜水员头盔上的灯光,射向远处。

2、新课教学

教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中看到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沿直线传播(齐声回答)。

教师开始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的器材进行小组实验,分别观察镭射笔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水中和水果冻中的传播路径。

评析 :

教师在教学的逻辑关系处理上出现了失误。首先出示课题“光的直线传播”,这不是明白无误地直接给出了结论吗?接着,教师展示了光的直线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实例画面,又恰恰为刚才的结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学生随后进行的实验只能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性探究,本质上来说,是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相同的,都是在各自未知领域中对事物的一种研究活动。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性,即首先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问题,再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是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课一开始便出示,会使得探究活动失去问题性,再去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又从何谈起?因此,实施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明确科学探究和实验验证的逻辑关系。

思考之二:如何把握自主探究和课堂秩序的关系?

案例二

进行“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片段: 学生几人一组,围成一圈进行实验。器材有:激光笔、蜡烛、火柴、一瓶水(略加牛奶)、蚊香、玻璃瓶、易拉罐、塑料薄膜和三张纸片(中间带有小孔)等。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有照激光笔的、有点燃蜡烛的、有点燃蚊香的„„教室里很是热闹。

教师:请哪一组同学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在实验中的发现?

一位女生起立回答,可是其他同学的声音盖过了她的发言声。教师立即击掌示意大家安静,但同学们兴致正浓,大部分依然我行我素,讲着、做着„„靠窗的几位同学还正在用蜡烛熏易拉罐,不时发出嬉笑声„„

评析: 课堂秩序问题带有普遍性。原因有两条:一是平时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机会不是很多,学生习惯于看老师做,听老师讲,偶尔有机会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就显得格外兴奋,甚至有点忘乎所以了;二是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起步阶段,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探究活动在程度上应有个分层推进、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

现在质疑“课堂纪律”、“教学常规”的报道常见于媒体报刊,那种出于教师管理考虑、导致课堂死气沉沉的纪律和秩序却应在摈弃之列,但如果着眼于保障学生自由学习的纪律和秩序,则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要切实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思考之三:如何把握合作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案例三:实施“光的直线传播”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探究性研究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列举如下:

讨论1

看了手影表演后,同学们提出什么问题来一起研究?

讨论2

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光在空气水中和玻璃中是如何传播的?

讨论3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讨论4

路灯下,人行走时地上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讨论5

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呢?

评析:小组讨论特别多,许多问题都是经过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和回答,学生特别忙,看起来也很热闹。笔者心存疑虑:这么多的问题真的都需要讨论吗?两三分钟内学生如此忙碌的讨论有多大效果呢?

时下评课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那就是看上课热闹不热闹,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多不多。诚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学习团体,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助共享,可以激发起思维碰撞,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我们切不可由此而产生片面认识,曲解了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含义。一个问题下来,教师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学生又有多少深入思考呢?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不少“热闹”与“活跃”是以遏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代价的,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是十分不利的。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对教师的依赖性,尊重并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合作讨论,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对上述三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我认为:

1、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性学习和训练性教学相比较,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实验的起步阶段,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这更说明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探索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内在的教学规律。

2、学生探究能力上逐步发展的,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应该循序渐进。探究的环节可不必追求完整,应该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完整、分层分步的培养过程。

3、探究性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刻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探究课题,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掌握科学探究中相关因素之间的排列顺序,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方式。

4、探究性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所有物理知识时,都要去探究,那是荒谬的。即使是探究性的教学,课堂也应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不能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同样还不能支干不分。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有限,应重在方法培养、精神塑造!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

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徐州广播电视大学邳州分校 薛兴华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导致人类对知识、能力、竞争力等概念产生了新的认识。对于职业学校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其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提高创造新知的能力。《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这无疑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重要转变,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记忆和理解,立足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接受式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探究性学习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

环顾全球的“物理教育”,物理学家、物理教学法专家、物理教师都在异口同声地惊呼:“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学效率低!”在中国,普遍反映是:“物理难学!物理难教!”国内很多研究物理教法的知名教授为此也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指导,以求改变现状。我国的物理教学与一些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异,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必须改革,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而又激烈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教育必须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转变,新的课程标准实施象一场及时雨,让枯枝发新芽,物理课程改革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内容,又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探究创新精神。

在物理的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深难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我们正是想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解释功能,来突破教学难点,解决物理难学、物理难教的问题。我校课题组全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探究式教学研究实践中,更新教学理论,转换角色,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而努力,为物理学科在我校的优势地位而奋斗,为真正实施“探究式”教学而探索。

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之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学习物理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落实;三是有利于邳州市职业学校的可操作性;四是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学以致用;课题目标分为: 1.设计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3.设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4.让学生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教学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6.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8.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三、实施的步骤和措施

(一)、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10年6月~2010年9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0月)

(1)、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2)、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3)、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3、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2月)(1)汇报成果阶段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2).修改完善阶段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3)、上交专家评审,完成结题报告,并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

(二)、实施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应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具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学习教材,还要在跨学科知识、生活、科技知识方面不断学习,同时还要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服务于教学。

2、强调教学试验机制。一是严格控制教学试验因素,参与教学试验的班级不搞优化组合,保持相对稳定,按课程计划开课,不增加课时;二是设立每位教学教师的责任班级,研究分析教学过程及其它变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影响;三是加强常规性工作管理与教师个人工作量评定相结合;四是加强对教学要素结果的形成积累与保存。

3、加强领导,建立激励机制。校教研室、各级分校、教科室是教研的组织领导力量,一方面为教学模式创造支持条件,另一方面对有教学成果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在评模、晋级、职评上优先。

4、积极争取社会各层面和家长的支持。物理课内的探究活动基本上在校内可以进行,而课外活动大多需要走出校门,我们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改,为学生在家庭中动手探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与一些工厂、社区建立长期联系利用科技辅导员、校外活动基地为学生进行科普实践、调查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

5、为教学班级学生服务,提高参与意识与主观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不拘形式,边参与,边记录,边成长。学校每年一次科技活动周,探究式教学经验交流,并把学生的智慧成果通过媒体、网站和相关赛事中推出。

四、构建两类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1.课内“问题式探究”模式

我校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并试验了课内“问题式探究”模式,包括设疑(创设设问题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疑(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质疑(设计实验方案)-----探疑(进行实验证据)-----疑解(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借助多种资源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的内驱动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与合作的共同推进中,实现物理知识的建构。其特点是:以问题带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学习代替了被动强迫的学习。其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善于从教材、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2.课外“实践式探究”模式

实践式探究式是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制作、创造等方式,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探究模式。我校课外“实践式探究”模式已初步形成,包括:“三实践”即调查实践、制作实践、科普实践;“四勤动”原则即勤动手、勤动腿、勤动脑、勤动嘴;“五联系”即联系生活、联系生产、联系科技、联系自然、联系社会。

(1)调查实践,开展专题调查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社会中,可让学生针对调查的问题情景,提出调查方案,自己调查、走访、实验、收集信息,并能自己写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反思和评价。尝试学写小论文,可以将难理解的物理知识融入实践,也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2)、科普实践,以科普讲座和科普宣传、科技活动周为主,主要是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思想,树立科学观,调动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广泛兴趣。

(3)、制作实践,制作探究是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一个技术性问题,通过学生的制作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运用“实践式探究”模式进行课外学习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途径,广泛获取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器材,开展科技制作和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课题研究实施的方法:

1.创设情景: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首先有要营造一个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的氛围,现在的许多学生常常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课,在老师的点拨下被动的去思考,按课本的要求或老师的布置一一题一题的做,缺乏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老师去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思想能自由驰骋的氛围。所以首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新、奇、趣上做文章,充分挖掘教材这方面的特点把课堂气氛搞活;能用物理实验说明问题的就一定要用物理实验来说明,要尽可能的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能开展实验活动的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就是说让学生感到物理课总是有趣的、新奇的,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了密度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猜想,如把我们教室的空气都压缩到一个口袋里,你能背得动吗?请他们量一量,算一算。学了声音的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试一试如何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演示实验可以把它改为学生实验。

其次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活泼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在和学生平时的交往中,要用亲切的、和蔼的态度去尽可能的引发学生发问,引发他们去思考。在课堂上我们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浅显的、可笑的、古怪的、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对那些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可以课后回答,有意义的、可探究的引导学生课后组织探究活动去研究,对学生的错误或是故意刁难的也要用诚恳的、善意的语调指出其不足,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对那些有创意的要给予热烈的表扬。一句话也就是说要充分实现教学的民主,对学生不要吝啬鼓励和表扬。

再则要密切师生的关系,做学生的贴心人。平时要不管自己心情的好坏,都要随时随地乐意地倾听学生各种各样的提问,学生感到有趣的我们也要表示好奇。要从学生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思维和方法,他们的这些思维和方法对我们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但对学生来说就可能是新思维和新方法,甚至是创造性的。对他们的好的见解要表示欣赏,使学生的好奇和我们的好奇形成共振,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迸发出更丰富的想象。

2.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急于要把问题弄明白的兴趣,逐渐养成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和跃跃欲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就说明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平时多鼓励学生看一些科幻小说,布置一些容易使学生进行想象或猜想的小论文作业,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发掘教材的因素,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假设。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辨析,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物理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必我们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去怎么做。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而不是由书本和老师来提供。教学中要注意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想象,类比想象,因果想象等等,进行一些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的训练。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讨论、议论、争论。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和所做的实验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例如,你时时刻刻都看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又如你天天走路,脚和地面的摩擦是什么摩擦呢?你又怎么来确定你的判断是否正确呢。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不用一本书或一张纸让像成在上面呢,隔着玻璃能不能看到像在纸上呢,在玻璃的另一边(即在纸的一边)能不能看到纸上的像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要深入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去体会里面的细微的差别,要和其他情景去对比从中发现问题。

还要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常常会有感受,但又往往道不明讲不清,对是生活问题和科学问题及物理问题等分不请。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把观测到的现象问题化,再帮助他们把问题转化为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对问题深化,对思维进一步加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设问的水平和能力。

3.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

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以后,可以更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对问题的成因及结论进行猜想。如使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是杠杆的形状,还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大小,还是作用力的大小。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不是对问题胡猜乱想,而是对这个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或直觉提出的看法,也就是说虽不一定正确但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猜想活动要贯穿整个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进行中当原来的猜想被否定或又发现新的情况时又必须进行新的猜想。

有了猜想以后,我们及时地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这个过程是我们现行教材中很少提到的,对学生尤其重要。首先要明确探究的目标,要想去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和帮助他们分解目标,要解决这个目标的问题先要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分析哪些问题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哪些问题可以用查资料,调查研究的方法去解决。当他们目标定得太大的时候或一时因条件不具备尚无法解决的时候,帮助他们修改目标,制定新的计划。同时要让学生组织起来研究小组的学生充分讨论,猜想每个问的可能的结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有几种方法能得出结论。每种方法怎样去实施,各需要需要什么器材,需要哪些资料,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能准备什么,没有现成的,能不能用简易的方法自制,然后确定采用什么方法。根据确定的方法选择合适器材,去调查如何去收集什么材料或资料。再推敲如何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例如:我校 2010年机电一体化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有学生就猜想磁场会不会对通电液体产生作用呢。接下来就会有用什么来产生磁场呢,怎样使液体通电呢等问题,在实验方案制定过程中就产生了用什么样的磁铁,磁体怎样放合适呢,磁铁的大小磁性要强到什么情况就可以了呢。对液体来说就有什么样的液体能导电,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导电液体,如何配制导电的液体呢,液体有了如何给它通电呢,通什么方向的电流,让液体流动还是让液体转动呢:电流要多大才合适呢,要产生这样的电流用什么电源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学生实验方案的制定也不要求全责备,只要无大错,方向正确而具有可行性,基本框架有了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了。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实验或实践方案。如上面的事例中,学生一开始也不可能想的那么多,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4.物理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

在物理实验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做到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探究的全过程。

在物理实验中如用到新的仪器设备时,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会自己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和能力,要看得懂说明书所表述的工作条件,操作要求,注意事项。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可以收集到的材料或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探究需要的仪器。

要注意所用仪器的安全,防止随意损坏仪器,要注意仪器的测量范围,仪器允许工作的条件,易破,易碎的仪器要谨慎操作。还要注意人身的安全,如使用交流电的时候等。

要启发他们通过公共的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要尝试着对信息进行评估,对所得到的信息是否具有科学性,对你探究的项目是否具有有用性。要把这些有用的信息及时地用恰当的记录下来(如笔录,复印,录音等)。

注意引导他们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做好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现象的记录工作。(这一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特别重要)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凭想象就下结论,不能随意记录,要有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知道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数据失真,实验探究就无法进行下去,实验的结论也就失去了依据。活动也就失败了。还要会正确记录数据,要注意环境条件对数据的影响,要注意观察者自己的疏忽会对数据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依据这个数据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给以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饶的精神和能力。对他们实验中的进展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他们的创意要表示惊叹和欣赏,让他们在实验中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的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态度。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我们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代替学生去想,去做或者直接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下结论。而是要用启发的方法,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即使是建议也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去想,去解决,他们往往想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绝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5、具有现实意义

探究式教学除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之外,还具备时效性、相容性和可接受性。在教法和学法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学为主,以学法指导为主,不硬性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经过实验、体验、讨论、分析,自觉接受教学理念。在教育形式上,课内渗透课、科技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种课型合理选择、优化组合,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认知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科学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在内容和信息量上,与物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深广度适当;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及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且经常更新,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在化学、生物、地理中推广探究式教学,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及现代媒体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总之,我们把探究性教学拓宽了物理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能紧跟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改革了教学形式,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改革水平。

六、“探究式”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学方式产生了改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的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单一“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使原来操作能力强,但考试分数低的同学树立了自信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使原来动手能力不强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进行创造发明的意识增强,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校物理学科一直占优势,操作考核满分率占40%左右。2010年,几个同学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获国家奖励,共计三十名同学获此省级以上奖项。共计50多名学生获市级奖励。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探究式”教学实施以后,教师加强了业务学习,加强了交流协作,在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通过研究与实践,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激发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没有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地探究。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几位教师参加创新教育大赛和“探究式教学”大赛分别荣获得省级奖励。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反映出我校课题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许多篇优秀论文在徐州教育论坛上交流。

(四)教学经验推广给其它同行

课题立项以来,不少兄弟学校来校交流探讨新的教学教法。2010年12月邳州电大理工教研室组织召开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公开课,观摩课获得大家一致好评,并交流了我校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市推广教学经验。

七、几点思考

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课题组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不少困难,思考着一些问题。

1、由于我们由来以久的对教师工作量化评估,很多条款与新的理念相违背,制约着教师放开手脚去搞教研。

2、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学到初中如果小学课改步伐跟随不上,职业学校学生底子差对探究式学习无所适从,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3、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足的时间,每一节课都要完成一节课的任务,而探究式教学有很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往往时间控制不住。

4、探究性教学对物理教师个人素质要求高,对学校教学条件要求也高,职业中学难以做到。

时代的进步促使教育改革,探究性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为物理学科教学铺上锦绣道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必定取得成功。

参考资料

1)、许卓明 《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河海大学学报 03.12(2)、刘 力 《探究式教学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科教育 04.10(3)、刘伟忠 《探究式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 中国高等教育 06年第24期

(4)、朱桂琴 《探究式教学及其基本范式》 教育探索 03年第7期(总第145期)

(5)、王彩秀 《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式教学偶得》 中学生理科月刊 05-1(6)、陈学雄 《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研究》 物理教学探讨 04.9(7)、陈琴英 《探究式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化》 高教论坛 05.2(8)、段小磊 《学与教的革命--关于探究式学习的再研究》 昌吉学院学报 05.1(9)、肖 萍 《以课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社科纵横 05.8(10)、许晓东 《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06年第1期

(11)、唐 群 《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化学教育

下载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控制

    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控制 摘要:物理现象以及物理理论的学习一直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理论性、方法性、抽象性,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

    交互式教学及其过程分析

    外教一对一http://www.xiexiebang.com 交互式教学及其过程分析 认知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各类交互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过程;英国语言学家Firth......

    教学设计过程设计套路分析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PPT上展示 打出本课的标题 开场白作为导入 二、初读课文,研字词音义 自由地、放声朗读全文, 边读边给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并借助课文注解试着读懂全文。要......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

    初中物理教學案例研究與分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尚志市三陽學校 和發財 初中物理教學案例研究與分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尚志市三陽學校 和發財 上課開始,我準備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中过程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㈠、游戏导入 1、师:小孩子们都喜欢做游戏,咱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出示PPT.“看图猜词”),我们来看看谁最聪明?(出示图片,学生猜) 2、师:同学们的知道的还真不少。......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分析”日志我于2011年11月14日以来,参加了2011年初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选修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分析》,我每天坚持上网学习,认真聆听了教授......

    职工思想状态分析

    职工思想状态分析 阳铜钢: 根据车间安排需要工班各位同仁对近来的工作发表自己的想法,建议和牢骚 也可以个人的家庭困难等等问题! 前半年辛苦兄弟了,多谢各位同仁的积极配合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