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体会
三、开展多彩实践活动,让经典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经典诵读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背多少,或者以背得多向世人炫耀,而应该是通过经典来滋养学生,立君子品、行君子事、树君子风,使孩子达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为此人民路小学搞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经典诵读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活动一:践行《弟子规》,培养好习惯
《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习惯养成方面具有宝贵的经验。结合《弟子规》和学生实际情况,该校制定出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如:干干净净每一天,学会问好,戴好红领巾,做好课前准备,珍惜每一张纸,文明课间十分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事例,使该校的全体教师深切感受到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践行经典才是对孩子最真最好的教育。
活动二:践行“慎独”,开设“诚信屋”
“君子必慎其独也”,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好习惯,该校开设了具有童趣的“皮诺曹诚信屋”,诚信屋内设四大板块:失物招领--文具超市--互换空间--友情援助。诚信屋有各种文具,同学们根据需要自行购买,按价投币找零无人监督。在这里学生受到了考验,培养了诚实守信的品质,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中“慎独”的人格魅力。
活动三:践行孝道,爱在家庭
百善孝为先,《论语》及许多国学经典都阐述了为孝之道,如何使经典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该校号召全体学生“善待父母,动真情;善待亲人,动真心”。该校的具体做法是:节假日布置亲情作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通过开展“三八献花给妈妈”、“九九重阳敬老人”“今天我当家”、“节约每一分钱,争做理财小明星”、“走进父母,亲情调查”,“小手牵大手,朝着文明走”等活动,使队员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四:践行 “博爱之为仁”,爱在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是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在国学经典中随处可见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如何使经典文化穿透几千年的时空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该校号召全体少先队员“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08年汶川大地震这次特大灾难中,该校密切关注时事,在第一时间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地震灾情牵我心,我为灾区献爱心”系列活动,共捐款34729.77元,衣物6000余件,使全校少先队员和祖国同呼吸共患难。作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六一节前学校还通过河南省邮政厅,向灾区的儿童寄去了214封慰问信,向灾区小伙伴们坚强、勇敢、懂事的表现致敬,并企盼他们节日快乐、早日重建家园,健康的成长。六二班的四十一位同学,带来了四十一颗棒棒糖,为灾区小朋友送去了四十一颗真诚的心,表示灾难一定会很快过去。目前该校已收到来自四川安县桑枣镇飞龙村红星帐篷小学十余名学生的来信,其中陈星同学在给范姗汕的回信中这样写道:虽然我们不曾相见,不曾相识,但从你的一词一句中,我感受到了你的善良。一封信是一份祝福,收到你的祝福,使我重拾站起来的信心,谢谢你,这份真诚的爱会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所畏惧”!
知之切而行之笃, 通过以上活动,经典名句滋养了学生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正像六一班赵雨薇的爸爸说的那样: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一天天懂事起来,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真心希望学校能将这一活动坚持下来,推广出去。那样,受益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城市。
第二篇:学习弟子规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 1 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若你: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 2 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2017年2月1日
第三篇:《细读弟子规》体会
体会
张婷
2014.2.28
细读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都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去年我有幸当了一年科任老师,站在不同班主任的角度和学生相处、了解学生,才感受和发现到学生喜欢和尊敬什么样的老师。因此爱和尊重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不正是《弟子规》中说道的,“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只有从心里爱学生,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那么他们也会同样回报对你的爱,爱老师就会听老师的话,孩子们就变得懂事、乖巧了。
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父母要通过读书,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作家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人只有懂得爱,懂得感激,懂得体贴,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世界上才不会有空虚和孤独。
第四篇:学习弟子规体会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老隆一小 刘雪芬
在开展学习《弟子规》之前,我经常听到同事们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他们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无心向学;家长越来越不重视教育,大多数家长忙于挣钱,或沉迷于赌博、打麻将,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工作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我也有同感。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虽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收效甚微,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老师在孤军奋战,得不到家长及社会的有力配合。自从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以来,不但老师学,学生学,家长也在学;不但老师践行,学生践行,家长也在践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在老师、家长的影响之下,在教育的约束之下,学生的思想觉悟、言行举止,学习态度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我校,校园的课间纪律、环境卫生,学生的文明礼仪,路队纪律等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尊师守纪、友爱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各级各班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作为班主任的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以前好做了。同学之间闹不团结的现象基本没了,无心向学、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越来越少。时常。我们老师都会由衷地感叹:是《弟子规》给我们的工作减压了,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乐!许多家长在《弟子规》意见反馈卡中写到:《弟子规》让我的孩子懂得了如何孝敬长辈,如何做人与学习,希望学校继续大力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我班上学生骆学洋的家长在反馈卡中写到:近段时间,左邻右舍都夸我家骆学洋进步大,讲文明,讲礼貌,有爱心、爱学习。是我的教育方法好。我说:不是我的教育得法,是《弟子规》让学洋进步了。不但学洋在进步,而且《弟子规》也使我改正许多缺点。感谢学校大力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让我和我的儿子一同进步!
《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如何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等。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学好《弟子规》,践行好《弟子规》,那我们的社会就一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学习弟子规体会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