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海淀教委“十一五”读书工程启动大会上的发言: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清华附小窦桂梅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迪金森
书籍留给人类的遗产和礼物。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终生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先读起书,再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学生们读书,将人类文明珍贵的“货物”经由书本,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和美丽的事情。
一、读书,最高级的精神美容
无论何时,我都要说,读书,是自己的事。作为教师,让人逼迫或督促是很没有尊严的事情。说白了,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提高,不是为了应付学校或完成领导的任务。教师,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内部发生彻底的改变。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改变自己的心态而改变自己的状态,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容颜。曾国藩说,有的人天生气质高贵,有的人,需要后天的读书来改善。甚至可以说,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读书修缮了我们的灵魂,使心灵面貌日益变得健康阳光。的确,人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内心的气象漫卷云舒。
比如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你可以和书中的各种人物一起欢笑与流泪,你可以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一旦和一本本书在一起“活上了一回回”,你就会成为“心灵的巨富”。你那收获,如果用物质的现金比喻的话,就好像拥几家银行存款,需要多少都能随时支取。此刻,你的脸上不洋溢着从容、淡定的自我满足才怪呢。
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却很少抽时间去读,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于是就更不要说课外书了。当然,这里不全是教师的责任,据调查,92.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我们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据调查,学校图书馆的教师,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外,平时是没有功夫到图书馆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比如小学老师,基本是包班。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泡在课堂上。课后还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批改作业,更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再有,小学女教师又特别多,晚上回家做饭,照料孩子,干大量家务„„这些客观因素的确挤占了教师的读书时间。
我们承认这些客观因素,但实际上主观上的逃避更加可怕。还拿数字说话,据统计85%的中国人每天晚上的最宝贵的两个小时的黄金时段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师资培养过程,姑且也算上一年一年在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但配以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成长的贫血,如果没有源头的活水不断注入滋润,我想我们很快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
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当读书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懒惰的最好借口,读书自然成了教师的负担。而打着这样旗号的借口与搪塞,如今却正渐渐养成习惯,这怎能不说是个绝大的讽刺。可见,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我们还处于摇篮时期,任重道远。
所以,另一种声音我们必须要明确——“有书就有时间”。我们必须“挤”、“抢”,甚至“挣”时间读书。就拿我来说,我时常把书放在背包里,随时随地展卷,随时随地记录。参加一些会议、活动,会前会后、点滴闲暇,都可以充分利用。另外,在外出时的汽车或者火车上,我们依然可以进行阅读。有时哪怕只读一会儿,余下的时光里,就算闭目养神,口中仍留有余香。
如果说前面我说的,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那么,读无字之书,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关注周围的世界。例如,适当关注2008年的奥运会、中日关系、台海局势等这些“公共事件”。作为教师,还要尽量包揽影视精品,看“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等几个专题节目。如此,也就成了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的教育就会由空中楼阁变成脚踏实地。
读无字的书,还要悉心结交那些爱读书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经常在生活中、网络里,在书信里、电话中,和朋友交流读书、工作的体会。交流完毕,每每心情舒畅,仿佛从空气清新的田野刚刚休整归来。百忧劳心的日子里,能有这样的朋友们一起经营人生的时光,实在是一种幸运。
一句话,读书,让你的骨子里有了“钙中钙”,精神容颜,注入了最鲜活的、抗衰老的生命元素。作为教师,具备了读书和学习的自觉意识——你的“面容”就会总处于变化的状态。眼睛浸泡在美丽的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丽的语言里,嘴巴浸泡在美丽的词汇里,我们的面容也就不由自主地随之平和安详,不是吗?
二、读书,最长远的备课
现在,学校的规模总的来说比以前更大,但这更容易使人失去个性,整齐划一地执行学校的统一意志。各个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在教学和教师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
验。但我们却常常感到这些指导没有涉及教师发展的“瓶颈”,或者说“症结”——文学底蕴。即便我,一名教学副校长,也难免经常纠正一些相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素养来说,微不足道的错误,什么板书啦,某个环节的过渡啦,作业的布置啦。这些问题也存在,但如果长期仅限于这样的纠偏,我为此感到惭愧。所以,从自己做起,不仅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我也必须花时间研究,怎样从更高的层次,给教师提供来自“根部”的滋养。
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不读书的教师,是一种工作的渎职。不带领老师读书的教学领导,也是一种失职。比如对语文教师来说,在我们学校,我在努力地、尽力地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平要有明确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机制进行考核,比如:每个月的“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月一本书,一篇随笔,一节好课,一次面批作文,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五个一”,我采取每月自查,定期检查,适机抽查的办法。同时,制定年度读书规划,要求自己,也建议教师每一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采取背诵、演讲、写作、检查读书随笔,建立个人博克等形式,促进个人专业修养的提升。
除特殊情况外,我每天都努力花时间个人独处,静静读书。一些经典藏书布满家里、办公室整个墙头不说,以及新近流行的哲学以及人文丛书,及时买来阅读外,《书屋》《文景》《万象》《名作欣赏》《随笔》《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但这或许又将引起新的质疑——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了,这不是又雪上加霜吗?让老师们拿什么时间备课呢?
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对付某一天的课。读书,应当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这样,你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所以,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先从你所教的那个学科领域开始读起,累土成丘,积微成大,你会发现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不过是一些入门的常识。学生课上所需的,与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相比,只相当于沧海一粟。然后,籍此出发,广泛涉猎人文社科,深读教育理论、专业著述,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高屋建瓴,具备理论基础和经验智慧。并且,渐渐培养出一双慧眼,所到之处,处处留心,对自己专业的所需能够敏锐识别,广泛吸纳。有了这样的储备,备课时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
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深感自己缺少厚重文化积淀所带来的底气与灵气,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束缚着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书本这最好的老师。将这书本给予我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以教促读,就有了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读《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再讲《秋天的怀念》一课,就能带领学生穿越史铁生的人生轨迹,悟出“好好活儿”的人生真谛。看了《中国青年报》上“留美幼童”系列报道,惊喜地发现报上刊录的当年詹天佑写给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三封信,这三封信正好是詹天佑分别在修京张铁路前,中,后的心情以及工作进程汇报。我马上剪贴收集起来。再讲《詹天佑》时,我就把这三封信分别插入课文的故事情节中。于是,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詹天佑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詹天佑的印象就不再仅仅是技术高超,他的杰出伟大,更增添了亲切真实、平凡与善良。
不久前,我校开展年度主题教学活动,共备《牛郎织女》一课。我惊喜地发现,不光是我自己,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也正在渐渐依靠书的力量,使自己的教学迈向研究与生长的高度。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们读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读了牛郎织女的不同版本以及相关评析,读了各种类型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请来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格非给我们作专题报告。通过这一系列有字和无字之书的积淀,我们不仅研究出了一节引起广泛反响的好课,更是踏出了一条既简明朴素,又直指本质的反躬内省的读书道路。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总之,以教促读成了我备课的重要成长路径。
不但以教促读,我还以读促写。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记下来,我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是把那一个个方块字凑成的思想、情感化作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写出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取了几个名字叫《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激情与思想》《和教师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等等。可以说,读书、教书、写书成了我必须的生活。
至此,我要说,教师必须成为一本书,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为此,你才会成为一本永远站着的厚重的大书。
我还要呼吁,当今,教育给教师的压力的确太大了——教师辛苦,学生痛苦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上面谈了个人读书的点滴体会,那也是付出一定代价作为条件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活动以及各种沉重工作负担的重压下,是不会拥有闲暇的教育境界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心灵结茧和蒙尘。此刻,我的心情也是颇为复杂的,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我们必须靠着“书”取暖、保鲜,让那些伟大的心灵,流淌过的宝贵血脉能滋润自己的心田。
读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人,正是以教材为港湾,把孩子带入教材的深处,然后走出教材以外辽阔的大海。眼界越来越开阔,你和学生的目光,必定略过肮脏、坚硬、暗淡、丑陋的东西,从而投向干净、柔软、明亮、美好的所在。
既然我从迪金森的话开头,也从迪金森的话结束——
“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第二篇:读书,装点我们的生活
读书,装点我们的生活
每天与书打交道,自然有不解之缘。前人关于书籍有许许多多的至理名言,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就像孩子成长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一样,除了单调的教科书外,我也喜欢读课外书,多少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满天的夜晚,我都忘情地在书这片浩瀚的海洋中遨游,欣赏着海上独特的风光。我与主人公共享欢乐,与主人公体现他的人生历程,一起去感受着书中的道理,去感受人世的沧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等等。是呀,不敢想象没有书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掐指一算,自己读了二十几年的书,不管是学校里面要求必读的,还是自己别有钟情的其他书籍,对我来说,一样不可缺少。小时候,父亲总让我成天背课文,但凡发现我手里多出了本连环画,小说之类的,那肯定得火冒三丈,说我不务正业。我很理解父辈的执拗,也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不是他们错了,而是他们没能理解:读课本是读书,看课外的其他书一样也是在读书。如果前者能夯实基础,后者则能开阔眼界。
从书中我获取了很多知识,这使自己有幸能成为一名教师。而教师这一职业也让我真正领略了“学海无涯”这四个字的分量。从前给初中学生上课时,我读书的劲头很足,因为总会提心吊胆,生怕某位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提的问题让我下不了台。现在给小学生上课,原本
认为可以轻松应对了,可好几回还是以“不太确定,课后再查”做了了结。于是,自己不只是对这些小学生刮目相看,也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知识变革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理解:读书,一刻也不得放松,否则将会被时代所抛弃,而这点恰恰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一句话:要教好书,首先得好读书,读好书,读那些能给自己最大帮助的书。
读书,更能给我精神上的鼓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是一马平川。其间会有许多挫折,无奈,我也一样,这时是自怨自艾,还是逆水行舟,那都要看自己的选择。而这时,我的指明灯就是书籍,就是那些在读书方面有非同表现的人。虽然在他们面前我会自责,但他们的读书精神足以让我永远仰视着他们。
让我来重温一下张海迪,一个身残志坚的中国妇女,自修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很难想象她有多么惊人的毅力。她读了许多书,也写了很多书,书籍对于她来说是精神支柱,那对于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还有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和教育家,在出生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聋哑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也正是她竟然毕业于哈弗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波,建立起一家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当时,我在读她的作品时彻夜难眠,有几句令我终生难忘:
“假如给我三天光阴,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动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和善良。
多么震颤灵魂的话语,我们知道,海伦用手指来观察老师沙利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学会认字读书的。而生命赐给我们三百天,三千天,甚至三万天光阴,可我们又感觉到了多少,读了多少,做了多少?在这里,我不得不感谢海伦,谢谢她,也谢谢她的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与自私,跟她相比,自己好似灵魂出窍的行尸走肉一般。真的,我们哪有时间成天怨天尤人,扼腕长叹呢?我们真该多留一些时间去看书,去读这些播撒着人类文明种子的好书。
我曾经在读老庄及孔子的书时,“出世”“入世”两个思想在头脑里打架:都是圣贤哲人,都有很深的造诣,该去推崇谁呢?其实,为此困惑大可不必,都生存于这个星球,有所奢求是对的,理所当然要有所贡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多么简洁明了,直接告诉我们:挤出时间,在书海里尽情遨游,去涉猎对我们有用的一切书籍。
读书到底为着什么?假如你一味的盼望通过读书有朝一日能写
一篇类似于《红楼梦》的名著而名垂青史或者平步青云的话,那你就错了,那你永远都打不到那种境界。正如武术的精髓是“强身健体而非恃强凌弱”一样,读书的精髓在于增长见识,净化心灵。我想,读书会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嗜好,我好读书,同时劝勉我的朋友和学生们多读书,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少一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而多一些“游刃有余”的从容自如。所以,我呼吁:你,我,我们大家,趁着年轻,多读书吧!
第三篇:让读书陪伴我们的生活
国旗下讲话(第二十一周)
让读书陪伴我们的生活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读书陪伴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读书,读书太重要了,那么,同学们,你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吗,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读得书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科学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许多书我都爱看,所以我就知道了很多的知识,对于大自然、对于科学世界有了很深的了解,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翻翻那些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的漫画书和童话书,也可以看看科幻书,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平淡,从而使人心旷神怡,信心倍增。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
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在读书过程中,会欣赏到许多优美的词句,在写作时,就可以学习和借鉴。长此以往,便会积累丰富的知识,自然就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了。
读书可以使我们通晓道理
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勤奋、诚信、高尚的人。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有漂亮的图书室,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书的陪伴,我们的成长更快乐!因为读书,我们变得明智、聪慧,因为读书,我们变得高尚、文明,因为读书,我们变得明理、善辩。因为读书,我们平淡的生活也变得丰富、精彩!国旗下讲话(第二十一周)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说: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读一辈子书。”!
2018年1月15日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须(推荐)
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须
朱雅清
【摘 要】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加强阅读,才能积淀语言,丰富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习惯和精神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抓住教材的阅读材料,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使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进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一件很美好的事。
【关键词】读书;习惯;素养
古往今来,犹太人的智慧举世公认。他们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灿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基辛格„„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还回答不出来,母亲就说:“孩子,你将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永远跟随着你。”
是的,永远属于你的只有自己的头脑。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作为教师,怎样让你的学生大脑充满智慧呢?让你的学生更爱学习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 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须
一、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热爱读书
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加强阅读,才能积淀语言,丰富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1、挖掘教材的阅读量
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几乎每个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而等到老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则懒得读书了。我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二:一是语文课上的阅读量太小,一篇几百字的课文,都要讲两三课时,且程式化倾向明显,学生自然容易爱听不听,甚至不读厌读了;二是目前阅读教学中分析、理解的东西仍然偏多,课堂上关于阅读的对话很多,而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抓住教材的阅读材料,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安徒生童话》,使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进而读出自己,读出人生,让阅读成为一件很美好的事。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
人类天生具有探索未知的渴望,孩子尤其具有这样的秉性,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习惯和精神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方可能有学生的阅读创造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读书,开设自由阅读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可以自己带书来看,也可以向阅览室借阅童话、寓言、科幻作品、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精读、泛读均可,要让学生读起来,动起来。
二、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大量读书
阅读是一个人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儿童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变得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语文素材的积累主要靠学生具体的感性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理性的语文知识;主要通过记忆,而并非理解。换言之,学生要获得智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不能单靠直接经验,更多的是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接受人类的文化、文明,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呢?开展“班级读书会”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1、导读,激起阅读期待
儿童阅读推广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成功的首要环节也应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鲁滨逊漂流记》一文后,告诉学生,鲁滨逊无数次的有惊无险,都与他的聪明、智慧分不开,他如何教化“星期五”,怎么吃上自己种的麦子,如何保存火种„„,作品中都有详细的描述,读了原著后你不得不佩服他是个聪明的冒险家,不相信吗?那就读读吧,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好奇的欲望对这本书的内容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期待。
2、共读,深化阅读体悟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统一的过程,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让学生体验“阅读合群”和“阅读交友”的理念,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方法,营造一个适宜学生个性发挥的“阅读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群众间的“合作性阅读”来实现阅读学习共同的目标指向。
学生共同读一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感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时地记录下来,在共读的同时,通过随时翻开同伴的读书笔记,也可达到互补交流的状态,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记录,你把麦种分多个地方,多个地点的贮藏和耕种,让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智慧,要是我还不得一股脑的都种下去„„。
3、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学生读完全书,对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掌握得如何,如何让学生读后有成就感、调动读书会的氛围呢,我充分利用“活动课”这一阵地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检验读书成果,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做如下抢答:(1)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2)《三国演义》作者是谁?(3)“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4)“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这样的阅读验收,有利于将学生零散的阅读感知进行适当的整理。
语文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靠一天、一月是难以提高学习的语文素养的,我还在班里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指导学生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1、课前三分钟练说,利用这短短的三分钟,诵读古诗、名篇、美文段落,积少成多,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文化积淀,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
2、课外读书一本——交给老师文艺类或科学类书刊一本,如此一个班就有三十几本流
动的书,一个小小的流动图书角建成了。学生每周借一本,一学期的阅读量就相当可观了;
3、推荐美文一篇。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介绍与时俱进且文质兼美的美文一篇,配合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孩子感受到天的高远、地的广漠,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在书的世界里陶醉。
当孩子爱上读书时,当读书将成为了他们一生习惯的时候,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骄傲 *【作者简介】朱雅清,内蒙古根河市阿龙山一小教师
(内蒙古
根河市
022362)
第五篇:必须读书(征文比赛)
必须读书
每到晚上,大学公寓楼里,我习惯了斜倚在被窝上,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反复端详,照片中间那个梳着马尾巴的姑娘是我自己,扶着拐杖坐在凳子上的是我的父亲,站着的白发老人,是我八十二岁的奶奶。他们的身后,有几株大树和一个看起来很深的大石坑。
……我的老家,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僻静的小山村,鹅卵石铺成的窄窄的、弯弯曲曲的街道,石头垒成的房子,墙根长着雨水冲刷后因为见不到阳光生成的百年青苔,像我们常见到的墨绿平绒布。那张照片里的石头坑,原先是一个小山包,还是在我不太记事儿的时候,父亲就开始从房屋后边的小山上开采石头,然后敲打成型,开着手扶拖拉机,送到山外很远的石材加工厂。这是家里唯一的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爸爸没明没夜地劳作,在我6虚岁那年的夏天,不慎被石头砸了腿,从此落下了残疾。等爸爸的腿稍微好转,又一瘸一拐地去屋子后边的小山上采石头,但是,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样利利索索干活了。开采出来的石块,也需要别人开车送到山外,这又减少了本来就非常微薄的收入。
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缝了一个小书包,把我送到了村里的小学。后来奶奶白天给人家缝套袖,一双1毛5分钱,晚上给人家纺棉花,就这样维持着祖孙三人简单清贫的日子。
每次上学,奶奶总是把我的羊角辫梳了又梳,一张小脸洗了又洗,还拿出省吃俭用买来的雪花膏给我往脸上搽。然后抻抻我的衣裳角,拉着我的手送我去上学。
每次放学,拐过学校后面小石桥旁边的那棵一搂粗的老枣树,远远就能看到奶奶在那里等我回家的身影......11岁的时候,小学毕业了,也稍微懂得了一点人情世故,知道奶奶和爸爸为了自己没明没夜地操劳,太辛苦了,就跟奶奶说我不想上学了,要替奶奶干活。谁知道从来没有生过气的奶奶一听就生气了,伸出一双干瘦的手给我看,指头肚上都缠满了胶布。奶奶说苦点累点算啥呀,奶奶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上学,你看你爹,这都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命!你要给奶奶争气呀。我还是不听,奶奶说:你这个小丫头,要是不上学,以后就不叫你进门了。我心里害怕了,想着奶奶要是不要我,那该怎么办呀?唉,还是去上学吧。
上初中是要交书本费和存车费的,我就说给了奶奶听,奶奶啥都没说,躲着爸爸拉着我走了4里地去学校找校长,校长不但免了我的书本费和存车费,还说他正好有一辆自行车,原先是他的大闺女骑的,现在闺女到县城读书了,住在学校用不着自行车,要是不嫌旧,就上学骑吧。奶奶千恩万谢。就这样解决了我上中学的问题。
3年过去,杨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县重点高中,我拿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不知是喜是忧,刚骑着车子走到村头,远远看到毛毛细雨中一个苍老的身影,佝偻着身子,在刨过的土豆地里东一铁锨西一铁锨地找土豆。
是奶奶!杨我心头一热:人家的奶奶到了这个年龄,该是坐在家里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我的奶奶为了我……想起自己每次回学校,奶奶总是把书包塞满馒头和在火边烤得焦黄焦黄的烤红薯烤土豆,原来,奶奶是这样给自己弄来的吃食啊!我扔下车子跑到奶奶身边,没有说话,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了下来,看着雨水顺着奶奶蓬乱的白发一滴一滴流在脸颊上,我的心里一阵阵发紧。奶奶却抬起头笑呵呵地说:回来了丫头?奶奶挖满筐子就走啊。
我知道,这是奶奶在安慰自己。
回到家里,我直接了当地跟奶奶说,我不上学了,我已经长大能干活了。奶奶用毛巾擦着脸上的雨水,听到我的话一下楞到那里,接着近乎哀求地说:孩子,奶奶不识字,就想着你以后能有出息,我和你爹就算有了盼头了,等你念了大学,我和你爹还想跟你去大城市住高楼呢。
奶奶好说歹说,我是铁定了心不上了,我想:不能眼看着奶奶再为自己吃苦,不能一直当一条奶奶身边的寄生虫。
费了不少口舌见说不动我,奶奶真的生气了,我颤巍巍地拿起顶门棍,照准我的屁股就是一下,棍子落在我身上,一点都不觉得疼,倒是奶奶老泪纵横,我痛苦地说:你这个没出息的丫头,老是不想上学,奶奶吃点苦受点罪有啥呀?你爹拼了命去挖石头为了啥?只要你念书,学费奶奶有办法,你今天要是不答应我接着念书,奶奶这条老命也不要了!
长这么大,奶奶还是平生第一次打我呢,我还从来没有见奶奶生过这么大的气,我扑在奶奶身上,鼻涕眼泪弄了奶奶一身:我想读书呀奶奶,我是怕您这么大年纪了受罪呀!
“吃点苦有啥?受点罪有啥呀丫头,你不安心念书,将来长大怎么会出息?”奶奶没文化,却懂得读书的重要。
我到底没有拗过要强的奶奶……
几年后,我离开家乡,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苏州大学医学系。在学校,杨我是第一批接受国家资助的大学生,并且,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我深深懂得:走出家门、走向大城市来读大学,对于一个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的不易,对于80多岁的奶奶和身有残疾还不肯停歇的父亲更是几近残酷啊!
每当晚上夜深人静,我习惯性地拿出那张被自己抚摸过多少遍的照片,看着白发苍苍的奶奶和父亲,以及那个被父亲长满老茧的双手把一座小山变成的大石坑,杨我轻轻拭去腮边的泪水,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必须读书!而且,必须把书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