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之道
读书之道.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现在只要有人问你们在干什么,答案无非就是:读书。读书肯定是好事,因为伟人圣人都读书。我最钦佩和景仰的两位历史伟人,毛泽东和康熙帝,他们都酷爱读书学习,并且读出了自己的学问和门道。那么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呢?现在学校的人都是不甚清楚的,但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而且是肯定的。小时候家长叮嘱过,老师说过,俗语古话也听过。大意无非就是:读书让你更加聪明,明白更多事理,以后更有出息。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是我来写的文章,那么还得我来说一说,我首先就来谈谈为什么要读书?
古语云:幼不学,非所宜。少不学,老何为?这和老师讲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一个道理,阐明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少年的学习。这里我引用康熙帝的一段话::“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 这是根据他自己一生好学不倦得出的经验之谈。其实这样的感觉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不时感觉学的东西记不住,求知欲也不强,不像小时候背诵的诗文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以至于现在能随口背诵的诗文全部是小时候背过的,不禁有些唏嘘:幸亏当年没有那些好高骛远和抵触情绪,多少还背了些,记了些。所以读书学习要趁早。
现在我们没有小时候了,是不是就不要学习不要读书了呢?再来听听伟人的声音,康熙帝还说::然人或有幼年,遭逢坎坷,失于早学,则于盛年,尤当励志。虽学之迟者,亦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在教室里听几节课,也不喜欢作业,就是说白了我不喜欢学校。但是我从来都不否认学习的重要。“人不学,不如物”康熙帝说圣人之道在志于学,圣人别于常人之处就在于有志于学。人不学习肯定是要落后的,问题是你怎么看待学习。你读书上课是学习,我参实践劳动也是学习。甚至是种一亩田,做一天生意,但凡有所益知都是学习。如果仅仅是把上的几节课奉若天圣,以为等毕业了就不要学习了,这是错误的。因为你学的课只是阶段性的,有时课程可能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历史不尽相符,这是阶段性的局限,而我们要追求永恒的学习。
可见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而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康熙帝在他的额《庭训格言》中约有六分之一的内容讲的是读书的重要,其中最撼动我的是:凡事皆有贵贱,唯读书无分贵贱贫富,读书一日便有一日之益”你贵读书,我贱也读书,你富读书,我贫也读书。我们同读一本书,在此层面上我们是一致的!总之就是开卷有益。
所以像我们无甚才,无甚贵的大众赤子更应该读书,读圣贤书,你上的课那只是“术”远达不到“道”的层面。要悟道那就要丢开很多,抓紧时间拿起或诗或经或书认真读吧!格物致知。
现在我来谈谈怎么读书的问题。这里我还是引用康熙帝读书的经验总结。
第一,贵在成习。你读书一定要养成习惯,为什么我老说上课不等于读书呢?因为你当做任务啊,无法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欣然而读书乐在在卷册以致陶然其中,这种境界绝对不是假的。当你用多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在每天的而读书时间中,确实能够有欣然之感。杜甫有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假如没有习惯的养成,没有把读书当做乐趣谁能“破万卷”
呢?
第二,贵在恒久。单有了习惯也不成啊!要坚持读书。有句话叫:山不厌土石,故能成其大。海不厌细流,故能成其深。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回头一看似乎也没有从读书学到什么。这就是没有坚持没有恒久的缘故。要想获得大智慧就必须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毛泽东除了是伟大的革命家以外,诗文也是相当出色,在战争岁月中手不释卷,曾点评二十四史,即便是很多历史学者都难以做到的,何况毛泽东一生都在戎马革命,基本上是在马背上读书的。于此一样康熙帝终其一生也是苦读不措,从五岁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65年如一日,真正做到日夜苦读,无间寒暑!
第三,贵在思悟。这个境界比较高不是我等小辈敢妄言的。但是只要你大量阅读,自然会有所觉悟,尽管因人而异,但这不正好吗?你读孔子的《论语》悟到一些而前人没有的,甭管对错,你就是孔子的+前人研究的+你自己的。这是“三高”境界了。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读。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毛泽东的话,讲的是方法问题。读书不能走马观花,那样不是读书是翻书。读书一定要留下自己的墨迹,读到欣然或愤然总之是感触颇深之处,写下自己的感想,以后反过来再看不也很高兴,更有收获吗?这点我自己是深有体会,再看时发现,哦,原来当时我是这样的感觉。
那么读书什么书呢?这也是我不敢妄言的,但是我可以提八个字:诗书礼易,经史子集。供个参考而已,因为书是在太多了。不管选还是不选,总之不要让阶段性的学习思维影响就可以了,人活一世,学一世。
这文章中我反复提及毛泽东和康熙帝,绝不仅因为他们是历史伟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好学苦读的精神,可以这样讲他们读书的时间比我们紧的多,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即使如此他们也都敬然读书,名重历史为后世景仰。所以越是境界高的人越强调读书的重要,温家宝总理也曾说:“一个不读书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不想在教学楼到食堂的路上,在马路上,也无甚亮点丢在人堆里就没法认出来,庸碌无为,毫无可取之处。要想鸣惊四座,锥立囊中,即使不是为了成圣成贤,也该开始读书了吧!
四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第二篇:《师之道》读书心得
《师之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读书心得
读了《师之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这本书一共书写了四十位教育工作者,有十位最具影响力的校长,十位榜样教师,二十位最具风采的班主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令我非常感动。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藏族教师胡永利的故事。胡永利自1987年9月从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以来,一直在村小工作。这里海拔高,条件艰苦,甚至“教室用土坯砌成,房顶上还搭着雨布”。但是他以苦为乐,长期坚守,一干就是20多年,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藏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事迹十分感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胡老师长期在村小工作,并不是无奈地接受组织的安排,而是一种理智的主动的选择。他深切地感受到:“村小生活单纯,很和谐,更适合我!”“村小的生活就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尽管他完全有资格可以到条件相对好的中心校工作,但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而是自愿选择留在村小。胡永利老师乐意长期坚守村小的原因,首先是源于他对教师工作的热爱。早在念小学时,人民教师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就很伟大。1984年,他考入了马尔康师范学校,更坚定了他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其次是出于他对大山里的孩子的热爱。他说得好:“我心里非常清楚,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去,学点文化,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失望。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最后是他对于村小的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村小待久了,有感情,舍不得。”高山村小是平凡的,但一上坚守了20多年的高山村小教师不平几;高山村小教师的生活往往是最艰苦的,但一个将村小生活视为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教师,他的生活是充实的,而且也一定是快乐的。
我校也有一位长期在村小教书直到上月才退休的教师,他原来是一位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在一所高山村小一干就是30多年。虽然他家离学校不远,但能够这样坚持下来,我都觉得非常了不起了。这位老师虽然退休了,但他的精神态非常好,身体超过许多年轻老师,这也许就像胡永利老师一样,乐于奉献感觉充实,心情好,工作有劲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支持吧。我想,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他乐意去做,就不会觉得累了。正如人们常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吧。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学习上肯努力不怕困难,自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了。
书中还写了十位班主任,他们的事迹也使我受益匪浅。因为真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璐珊老师静下心来,用心观察,用心引导,用心帮助“多动孩子”肖云,十多万字的情况报告,是她对肖云的实践记录,更是一名师者自省、自悟、自行的旅途,这段旅途因为有爱所以芬芳如缕。因为真爱,王老师用心于班级活动,她深知每一次活动都是孩子综合能力发展的良好契机,“她在班上,几乎每年都有大型活动,小型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家长的力量:“有家长帮忙,班主任的工作就事半功倍。有些事由家长来做,效果甚至比班主任更好些。”工作中她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并感受到教育
合力对学生的意义。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有同样的认识,许多工作班主任一个人是做不过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能利用家长效果会好得多,毕竟人多力量大,另外每个学生情况不一样,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比较熟悉,配合老师做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适当进还可以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真爱,一考老师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感受着作为母亲的幸福与快乐,更从这样的幸福与快乐中,体会到孩子成长的一生,什么值得他们铭记、什么值得他们感谢,什么需要他们承担。要是班上的孩子懂得了这些,我相信他们什么事都能做好。爱是教育的真谛,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像一朵洁白的花,带给孩子生活的芳香,像一块无瑕的碧玉,雕琢孩子心灵的向往,帮助幼小的心灵走出困境;爱是人类生命的甘泉,带给生命智慧的火花、希望的彩霞、理想的风帆、未来的图画;爱,创造了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生活的花环,酿造了幸福醇香的美酒。“班主任工作需要的是智慧的爱。”这是王老师说的话,的确在班主任工作中光有爱不行,毕竟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你得加上你的智慧,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你的爱达到理想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李小芬老师的班级管理我深有同感。她平等善待每一位孩子,在他的眼中,所有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才有了每天晨曦初露,她早早来到教室,向同学们“问早”;所以才有了温暧的“请客”;所以才有了她对李明的不嫌弃、不放弃。正因这样,才有了她与后进孩子的心与心的一点点贴近。因为她对孩子没有习惯的“优生”“差生”
之别,她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着热切的“期待”,才让她的每一个孩子不断进步,茁壮成长。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付出许多许多。当然,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的班级就会像这位老师一样“无为而治”了,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要为这40位教育者找到一些共同点,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或缺的:情系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都都能像他们一样,我相信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定能在一片爱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2012.11.20
第三篇:《处事之道》读书心得
]
(三)《处世之道》__读书心得
方卸姣
认真的人一定是注重细节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就是追求细节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从日常的穿着到行为举止,从家居的整体布置到环境卫生,每一个细节都会不自觉地认真对待,让认真的变得光彩照人,让家成为一个温馨的港湾。从积极地对待工作到出色地完成任务,让枯躁的工作变得有声有色。当所有的坚持有所回报,领导的赞扬、同行的尊敬,都会让认真的人有成就感。一个有成就感的人,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会让自己站得更高,视野更广阔。
世上许多事,只要肯动手做,就并不难。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做事情一定要事先设立道德底线,小偷也清楚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偷的。所以说事情万万不可做绝,落井下石的事绝对不要干,给别人让出退路就等于自己前进了。说到底只要与人为善,以德服人,离是非远点,靠家人近点,便有了心安,有了惬意。乐观的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善解人意,来自与世无争。
2011.4.18
第四篇:论语之道-读书心得-2009-12
读一本书,悟一份心,走一条道
“论语”之道
大学里抱着非看不可的决心,从图书馆借来《论语》,岂料结果还是依旧,我在书桌边翻了数页,书在书柜中躺了数月,“到期归还”成了它的宿命。都说在现今社会,在网络、电视等高科技的影响下我们减少了许多看书的时间,而这一次我却因电视,因“于丹热”,让我下定决心重拾《论语》。静心读书时,发觉心境一下子被净化了很多,感受着这本25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引导我们的方向,找到心灵的安宁之道。做为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书。
于丹对《论语》的感悟,分别讲述“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传道就是传“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似乎在走单行道——学习之道。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为人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今天孝道在人们心中已悄悄褪色,“失孝之事”屡见新闻报端,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如孔子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提供丰厚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不能让教育者的“失教”成为“失孝”的罪魁祸首。
孔子在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留下了无数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些讲求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一切能者皆为师,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有书法高手,有能歌善舞者,有博古通今者,有满脑子新鲜想法的人„„“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的职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新的养分,从他人身上汲取点滴长处。,正如“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展现自我的舞台,伴随而来的也有挑战的风浪。唯有用知识,用经验武装自己,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仁爱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何为仁”,简单来回答就是“爱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于丹讲授的仁爱之道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仁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仁爱是互相的。在教育里,也是如此,仁爱是教育的基石,仁爱是教育的重点。面对学生,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使其习成仁爱对人。常说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吧,把仁爱变成一种习惯,把仁爱变成一种态度。
《论语》向我们传授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温暖的教育态度。从经典道出智慧,以智慧服务平凡,出平凡而后快乐人生。孔夫子便是从经典中走出的教师的楷模,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
第五篇:我的为师之道 读书心得
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2018.1.28 有幸在漫长的寒假里与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相遇,它给我的假期添了一份阳光和色彩。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下读完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是于老师从教50多年较为全面的总结,也是他老人家的封笔之作和压卷之作,一次全方位的总结和归纳,全书共十个章节,运用了大量的课堂实例,行文简浅显却体现着于老师50年的从教生涯诚平坦。本书写的是于老师的故事,经验,体会和感受,读起来易懂易共吗,不晦涩能感同身受,让人在阅读的同时有思考有启迪,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自己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对比。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捡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温;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证实“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阳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师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师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的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历”“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和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书中鲜活的事例,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是一项用爱心构筑的长期事业。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低要求,它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需要豪言壮语,它只需要老师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只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关注学生的眼睛,只需要老师一句爱护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所以,我告诫自己:多去走进学生,多去关注学生。当看到一个平时邋遢的孩子着装整洁时,对他肯定地说,你真漂亮!当看到一个趴在课桌上呻吟的学生时,关切地问一声,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当看到一个平时调皮的孩子看一本好书时,应及时赞赏,发现他求知的优点。这些简单不过的语言,都足以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老师在关注你,老师喜欢你。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可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还应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对学生微笑──让任何一个学生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学生交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老师平等地对话。帮学生明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学生求知──能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尊重学生的意志,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学生着想──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六年的学业。替家长分忧──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愉快、安全,使家长无须挂念。我不敢奢望自己成功,但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我!于是我就努力做他们喜欢的老师。孩子们不喜欢枯燥的作业,我就改变我的作业设计,让机械性和枯燥的作业远离孩子;孩子们喜欢玩,那我就绝对不占用下课那宝贵的时间;孩子们不欢一成不变的课堂,我就力争让我的课堂充满新鲜感,让他们从每一节课中都有新的收获„„ 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当孩子们簇拥在我的身旁,老师这道题我还有点不懂?老师这个要不要做?老师这个我已经提前做好了,你帮我改改?老师要不要我帮你„„等等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利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中,我们也该保持微笑,多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摸摸孩子的头,问问孩子怎么想的,问问他们的喜好,听听他们的想法,把自己也想成了一个孩子,温和,包容,理解眼前的一个个小朋友,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你的独特魅力,让孩子看到那个满身光芒的你。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永正老师有着像水一样的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