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读《季羡林:做人和读书》
读<季先生的自传》,感觉颇深。2.季先生读书和做人,让我们这些年经的一代是敬仰的。但是季先生所研究领域的确是偏冷门的。而季先生在做人和读书方面,作为上个世纪年代的学者,给我们现代的人带来的启示还是很多的。
先说读书方面:
1.现在但凡我们读书,功利性实在是太强。另外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不足以和以前相比了。我作为中山大学的学员之一,因为网络和活动夺取的时间实在太多。对电脑的时间反而更多了,这不得不让人忧愁的。读书,作为兴趣爱好,和那个年代的人比起来,的确不能相比。因而作为一些好的习惯和爱好,读书,的确应该作为学者一个最为基本的爱好。
季先生的图书馆的生活,让我极为羡慕。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都节俭来买书来充实自己。而我们现在更多是在自己的享受,吃的,睡的,玩的。
这个原因,我也感觉到是缺乏时代,历史的使命。这个无法达成共识,是现在社会所失去的。因而转向自己,也不足为奇。
而季先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对其一生影响极大。对于搞学术来说,德国作为大学起源之处,那里所学的习惯和方法,的确很值得我们现在所学的。
2.读书过程,尤其是做博士论文,做的考据真的很多。现在我们因为网络原因,的确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做些摘抄过程,能把更多的精力去做创造价值的事情。现在我们社会,日新月异,的确所做的工作,尤其是学术方面,要在新的方面。否则,则是摘抄,对于新人来说,尤其有害。
3.我反省自己,感觉自己,要大志也没有的。但是现在我所学的东西,其要解决的问题,将是在未来社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城市自身发展问题,城市内部空间,经济空间的建构的问题。而相比季先生外文专业,的确我们这些实用性很强。也就一定程度早就我们急功近利,但是我也想,未来处理问题,要需要更多的智慧。原则和方法都很重要,尤其是我回家的这次,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孩子如何,和家长教育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城市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和政府的所做事分不开的。导向,原则,对于一个城市都是很重要的。希望自己能读书,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做人方面:
1.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平衡关系。对于第一个,我很赞成,不合乎自然之理的,当不可采取。人文抗拒自然之力,尤其是强大自然之力,能顺应自然之力,利用之最好,不能利用之,能否改变之,不能改变之,则自己改变之。而季先生,作为上一个世纪的学者,其感受很深就在于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有意义的话,就在于。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之士才懂得的。鲁迅先生指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才。
2.宣讲“天人合一”。的确欧美那种科技哲学,对我们社会的确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同时带来很多的烦恼。哪一天,电脑崩了,给你造成不便,不亚于你病了。很多资料,乐趣都是通过电脑、汽车也是,能让我们克服这个距离。但是赛车,占地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的问题,远比其所带来便捷多的多。因而东方古人智慧,天人合一,的确是新时代改变社会的良方。我们是在需要读读古人的言语,尤其以《论语》《易经》等古语源头,明白古人所爱所恨。及其一智慧。就好像读完《季先生》读书与做人,就应该懂得积累自己的书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而历史价值方面,前面我也谈了自的使命。目前,少于定力,在于私心。至于个人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唯有消灭私心,系诸葛亮的“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确,心中无有宁静,实在太多杂念。
第二篇:《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智者乐,仁者寿,长着随心所欲。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季羡林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陌生。他于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时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先后获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副校长等。是著名的教育家、东方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读景》一书是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收录选编并于季老去世一周年时出版的,旨在用朴素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和“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整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我比较喜欢历史和山水风景,以前经常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但很少读写景方面的书,这一次偶然看到《季羡林读景》一书,感觉还是非常欣慰的。
《季羡林读景》这本书收录了季先生从22岁到91岁近70年的写景散文。有趣的是,在季先生31岁到51岁这整整2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收录一篇文章,不知道从1942年到1962年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中大部分文章都不是很长,可能是因为我文学修养太低,通读这些文章时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单从文字表面来看的确是平淡无奇,用一个文雅一点的词——朴实无华——来形容应该是比较贴切的。在这60余篇散文里我找不到太多华丽的词藻,很多时候看似都是平铺直叙。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难道就是大师之作吗?还文绉绉地冠以“宁静致远”的封号,是不是太过于矫揉造作了。但后来,尤其是当我回味读过的一些文章时,才渐渐明白“宁静致远”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这本书并不适合在喧闹的都市里读,而是适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如果外面飘着雪就再好不过了),一个人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一处景。一簇海棠花、一株夹竹桃都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哲理。正如编者评价的那样:季老的很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相互融合贯通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涉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
我只把这本书细读了一遍,不能完全领会书中潜藏的思想精华,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感触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突兀,题目是《母与子》。说它突兀,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并不是什么写景散文,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来看。文章大意是作者母亲去世,作者回家乡奔丧,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憋了进去”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显然是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有点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他有一个儿子,因为家里没有饭吃,出去当兵。老妇人每天都盼着儿子回来,后来终于收到了一封早该在半年前寄来的信。因为村里只有作者认识字,所以老妇人兴奋不已的把信交给作者,请作者帮她读信。然而信的内容却是她的儿子已经阵亡了,让她找一个人把她儿子的棺材运回来。作者不愿让这位已经饱受摧残的母亲再次受到打击,便谎称她儿子升了官,很快就会回来看她。
文章以作者自己与母亲和老妇人与当兵的儿子一暗一明两条线展开,非常带有文学色彩,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两对残缺的母子、不加修饰的文字,竟将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母亲健在时,唠唠叨叨,我们或许还会感到烦,但当你读到“正中放着一个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里装走了我的母亲,也装走了我的希望和幻影”时,你的心恐怕要颤抖了。当我们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世界,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母亲,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把母亲忘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在情人节也许会不惜重金买一大堆玫瑰送给不知道最终属于谁的女孩子,但在母亲节却吝啬得连一条祝福的短信都不舍得给母亲发。殊不知母亲每天都在某一个角落里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孩子的身影。面对装着母亲的木匣子,作者陷入极度悲痛之中,这是回忆、内疚交织的结果。母子亲情剪不断,怎几颗眼泪了得?
季先生留德十年,其中哥廷根这个只有十来万人的小城成了先生的第二故乡。不是因为在哥廷根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是因为一座塑像。这座塑像是有生命的,他是一位教授,也是季先生的“博士父亲”。季先生留德十年里经常去这位教授家吃饭,季先生几乎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二战期间,教授的儿子战死在北欧战场,不久,教授自己也被征从军。留下教授夫人一人孤苦伶仃,季先生就成了她最亲近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老教授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季先生加以教导,才使得季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学有所成。同时季先生与教授夫妇之间也结下了难解的师生情。时隔35年,当季先生再次踏上哥廷根时,教授夫妇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师徒促膝长谈,共同回忆那些老哥廷根的老生活直到深夜,最后依依惜别。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但都不愿承认。老教授把先生送上车,车开走了,老教授却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成了一座塑像。
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完全没有了隔阂,超越了国界,黯淡了学术。一座塑像诠释了一种不寻常的情愫。我时常在想中国的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季先生与老教授夫妇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身处异国、孤独无依的季先生把自己的导师作为亲人,痛失爱子的教授夫妇也把季先生作为精神的寄托。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因为一场战争,他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种真情与亲情有多大区别呢?
也许是编者故意安排的,在这本书中另有两篇文章描述的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作者是从花园为切入点来引入的。也是一对老夫妇,不同的是,这对老夫妇住在中国,而且他们的家离季先生的家不远。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男的非常喜欢侍弄花,女的则有点怪,三十多年从未打理过花园。一夜之间男的突然死去,别人都以为女的会回德国,但出人意料的是,季先生在一天中午竟然发现女的在花园里采摘丈夫所种牵牛花的种子,季先生问她采摘这些种子干什么,她的回答极其简单:“我丈夫死了,但是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短短一句话反映出多么厚重的夫妻情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这本书既然是写景散文当然不应该少了对山水美景的描写。季先生一生去过不少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景观也有所了解。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发现太多专门描写著名景点的文章。《登黄山记》《在敦煌》是比较少有的几篇相对较纯的写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是写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像《枸杞树》《海棠花》等,但即使是写一些小花小草也掺杂有其它的成分,真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在书中经常会读到作者同外国友人一道观景的内容。文章基本套路是前面大部分写景,后面笔锋一转升华到两国友谊的高度。比如“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夹竹桃》)“大米上写着‘印中友谊万岁’几个字”(《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季老的一种写作风格吧,但我并不想就此做太多评论,论写作,季老是专家,我还没有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我只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季老的敬意。季老作为一个文人,却时刻关注着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在这里他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转变。一个中国人在外国,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爱国,保持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更是爱国。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日益缩小的社会里,中国必须注意与周边及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是一个大国长久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文章当属《延边行,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季老写这篇文章的手法比较巧妙,他以一条半死不活的鱼的口吻来向人类控诉。控诉人类对鱼类的残忍捕杀,控诉人类吃喝成风的恶习,控诉现实社会的勾心斗角。这篇极具讽刺性的文章是季老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恶化的关系的批判。在《喜鹊窝》中,孩子偷走小喜鹊的情节与这里的吃鱼是异曲同工的。作者是在用这些无声的文字来唤起人们的良知,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在《老猫》《咪咪二世》中,作者提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三只猫:虎子、咪咪和咪咪二世。这三个小不点前后陪伴了季老十几年。季老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也懂得季老的心思。季老每天都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任务:溜猫。想象一下,夕阳抱猫
向斜阳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说了这么多,无论亲情、师生情还是夫妻情,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一种无私的大爱。整本书实际上是以和谐为主题的。季老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这不正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吗?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旗正在中华大地迎风飘扬,而季老早就在用他一生的心血默默地为这面大旗着色。《季羡林读景》一书里作者用短短的几十篇散文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智慧。面对浩渺的宇宙,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好“人”的本分。
陈双强
2012-2-9
第三篇: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体会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请保留此标记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经夜,床边,怀着崇敬之情,翻开季羡林老先生收官力作《读书与做人》的扉页,感触颇多。季老毕生德行之高尚,学识之渊博,经历之丰富,无愧于一代巨匠宗师。本书字里行间虽无华美辞藻,但却彰显其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犹如季老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近代中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被季老先生信手拈来作为《读书与做人》一书自序的点睛之笔。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书,第二部分是做人。
初读全书后,我在第一部分“读书”的浅薄体会是: 一要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季老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他拥有对书籍孜孜不倦的追求,养成了终生读书、常年学习的良好习惯。当今,随着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手机、iPad等电子媒介,却越来越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为此,像季老那样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无疑是我们摒弃“人浮于事”的当务之急。
二要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时间对任何人是一个固定的常量,绝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经常抱怨公务繁忙或家庭琐碎等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其实只是我们回避问题的托辞和惰性在作怪,关键在于看我们要如何合理分配好读书时间,尽一切可能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必将有所收获,仰望守住属于自己头顶的一片晴朗星空。
三要培养治学的严谨细致作风。季老做学问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借鉴的。季老书中提及,在其一生六十余年的学术研究中,德国10年的留学生活经历,是其至关重要的10年。德国人向来以严谨、细致著称于世,他们的学风也是如此,学术论文更是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从事资料的搜集、整理等基础性准备,然后再写出条理化、系统化的提纲,直至立论成稿,最后还要反复校对,不让它出现任何差错。读到这,我不经意联想到了如何提升公务员调研工作能力方面,要促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出炉,自然离不开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校对,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字。同样,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应如同治学,不断修炼好“严、细、实”的作风。
四是如何学习外语的经验之谈。季老一生能熟练运用英语、德语,通晓阿拉伯文、斯拉夫语、俄语、法语等外语,更在我们称为“天书”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代语种上拥有很深的造诣。至于有何捷径,天赋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关键还是勤奋。书中,季老借用鲁迅先生一篇文章中的一则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下妙方纸卷,剥开多层外包装后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一笑之余,颇为耐人寻味,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那就是“业精于勤”。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做人,相对第一部分的读书,我认为更加对读者有现实指导意义。书中,季老结合自身人生观、处世观、享乐观、长寿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见解与读者共享,让人从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我仅以书中一篇“有为有不为”谈点自己的感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传承千年的警世名言。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小善、小恶不应忽视其小,更应明白由小见大的道理。尤其是,在面对金钱、名利、美色等诱惑,要懂得一个“怕”字、看到一个“法”字、衡量一个“德”字,懂得“怕”可以斩断贪欲邪念,看到“法”可以避免身败名裂,衡量“德”可以成就一颗清正廉洁的为民之心。一旦“为”错了,就要毅然然回头,及时“不为”。还是陈毅老帅那句通俗易懂、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多读书是厚积薄发的根基,读好书更是修身进步的捷径。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无疑是一本好书,更是一册让我受益匪浅、伴随终生的“床头佳卷”。
读书与做人。虽然,作者在书中分为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
大师的朴实。当我们在担心现代难出大师的时代时,却见大师多得是。有自封的、有学生捧的、也有名副其实的。季老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什么大师。其实,在我们的心中他就是难得的大师。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章,却深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机遇。
勤奋与成功。季老在成功一文中谈到,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勤奋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勤奋的故事,如悬梁刺股之类。这种精神是需要代代相传。据相关报导,现在的青少年对网络越来越迷恋,对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有很大的冲击。有人还担心下一代会不会对读书缺失。其实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对读书还是需要引导与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刻苦地读书,才会有所建树。
爱书如命。季老在丢书之痛一文中讲到:书,数年之间,已塞满了七间房子。在这么多书中居然能发现朱光潜全集丢了三本,宗白华全集丢了两本。并用丢书惨重来形容。那种丢书之痛我们常人可以理解吗?对于他来说,真是爱书如命。
我最喜欢的书。书多得读不光,几辈子也读不完。所以,我们只能有选择地读。季先生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呢?《史记》、《世说新语》、李白的诗、杜甫的诗、苏轼的诗文词等。回想自己读过多少书呢?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第四篇:【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前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虽然作者在书中分为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们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本书是季老自己作序,借用张元济先生的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来作为此序的标题,可见其爱书如命和对读书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读者读书之重要。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序中写道: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不断的进步,越来越聪明,懂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可见书是事关人类传承的大事,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之。
季老论人生,信手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与心灵的抚慰。论人生时,季老这样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 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绝非可有可无,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对于季老的人生观,其对于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是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的。书中写道: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 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是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就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其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却是平实真挚、引人向善,给人以精神启发,引人深思的。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书带给我们无限智慧,奇妙人生,美好憧憬,在沉入阅读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成长进步,在岁月长河中各种
思想的渗入、各种精神的感染永不会终止。虽逝者已去,但其思想与精神将永世长存,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世人不断前行,给后世之人以启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篇:《寂寞—季羡林》读书笔记
《寂寞—季羡林》读书笔记
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第六辑第七辑第八辑—ZXM
目录
寻根齐鲁............................................................................2 魂断德国............................................................................2 清华梦亿............................................................................2 燕园春秋............................................................................3 拥抱自然............................................................................4 馨爱市井............................................................................4 感悟人生............................................................................5 品味书香............................................................................5
第一辑
寻根齐鲁
好不威风,烟波浩渺,离乡背井,飘泊天涯,风光旖旎,良辰美景,月是故乡明
神州大地,朝廷,肃然起敬,皇威犹在,旧习未除,蹿房越脊,惊人本领;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形同虚设,多此一举,叛徒,非我族类,闲书,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
妯娌,揪住了我的心;可怜小女儿,不解忆长安;寄人篱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争名逐利,喜形于色;历千年而不衰,经百代而常在
第二辑
魂断德国
1.洋罪;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我现在恨不得要把整个世界吞到肚子里去;淡红的双腮,圆圆的眼睛;同是天涯沦落人;男士们服装笔挺,女士们珠光宝气
第三辑
清华梦亿
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各极其妙,不可偏执
清华建立的基础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完全受美国的影响,受资本主义的影响,身上没有封建的包袱;而北大则是由京师大学堂转变成的,身上背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清华多的是资本主义,北大多的是封建主义;清华的校格是清新俊逸;北大的校格是凝重深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 外为中用,古为今用
第四辑
燕园春秋
1)留得春光过四时;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年四季,季季皆春,那是比春天更加春天的春天;尽人事,顺天命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荷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4)人去楼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风凋碧树,落叶满长安;一段是魑魅横行,黑云压城;一段是魍魉现行,天日重明
5)湖光塔影,未名湖畔,发思古之幽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南辕北辙,垂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骨悚然;着实不敢恭维,小巫见大巫
7)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冬天出太阳,一直盼到今天
8)天方夜谭,夸大其词;《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0)英雄不吃眼前亏,我虽不是英雄,然眼前亏确实不愿意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当时已惘然;长夜漫漫何时旦;视我如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第五辑
拥抱自然
春雨贵如油,此时无声胜有声,方生方逝,方逝方生;处之泰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气势非凡,直冲云霄;泪眼问花花不语;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否极泰来
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洛阳牡丹甲天下,花中之王;百花仙子,美妙非凡;人间地狱,谈虎色变;红的墙,黄的瓦;紫气东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鸟鸣山更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盼星星,盼月亮,盼得两眼发红光
第六辑
馨爱市井
一、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庭院深深深几许;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人间沧桑,世态炎凉;都有恍如隔世之感;语不惊人,貌不压众;语不惊人死不休;野狐谈禅
二、摩肩接踵,过江之鲫;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悲欢离合总无情
三、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第七辑
感悟人生
亮的白天,暗的黑夜;焚琴煮鹤,大煞风景;与天地同体,与宇宙合一;不知老之将至;自我感觉过分良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未名湖的涟漪,博雅塔的倒影;谎言说上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
东晋 陶渊明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极尽风光之能事;走过阳关道,也走过独木桥;难以望其项背;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八辑
品味书香
A.酷爱读书,嗜书如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以上所言,纯属野狐谈禅,不值内行一顾
B.一拿起书,就放不下;如磁吸铁,爱不释手 C.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虽然我不是君子,然而食言毕竟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