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作业一感悟最深的是语文素养

时间:2019-05-15 10: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作业一感悟最深的是语文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作业一感悟最深的是语文素养》。

第一篇:山西省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作业一感悟最深的是语文素养

印象最深——语文素养

我认真学习了蔡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院 副教授)、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靳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关于“语文素养”的内容感触颇深。

课中讲到:“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觉得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中国文化对学习者的熏染,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课中对语文素养和双基做了比较,深刻阐明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训练中的几点也颇受启发,我一定努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下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014年6月22日

第二篇:山西省2011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

山西省2011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提交者: 贾爱萍

(提交时间:

2012-1-10 21:57:57)

答题内容:

未来十年教师的职业生活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业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提高教师素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学习。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我们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在别人的后面,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刻苦地学习,尽快地用最先进最新鲜的知识武装自己。思想理论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和基础。加强学习,首先是学习理论。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知大局,懂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论上似是而非,思想上模模糊糊,行动上摇摇摆摆,给我们教育事业造成损失乃至严重失误的情况,有史可鉴,值得记取。对于加强学习,多数学校领导是重视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总的看,学习风气还不够浓厚,学习效果还不够显著。有的终日忙忙碌碌,就是不读书,不看报,陷入事务主义;有的热衷于开会,发文件,上电视,陷入形式主义。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降低整个干部队伍的质量和我们党的执政水平。

二、举办多种培训班,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进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职业专业技术教育培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在强调兴趣爱好的同时,更要强调组织的作用。在静与动之间要找到结合点。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要突出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比如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专题性的学习,像开办学习园地、学校内部英语角等;学习和研讨交流相结合,请专家讲座等;开展的技能竞赛、合理化建议、专业技术比武等活动有机结合;针对学校各自的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等等。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精湛的专业本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教师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这些人会为学校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成为带头人,引领大伙不断开拓新路,这无疑会使全体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开展全方位技能竞赛,提高教师技能。

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技能竞赛,内容可以有年级、班级、班内小组三位一体的比赛;有不同岗位突击能手赛、个人立功赛;有单位争先赛、同种专业的冠军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一定要选好载体,结合开展群众性经济专业技术创新工程、教师合理化建议活动和群众性生产竞赛以及教师专业技术革新、专业技术协作活动,改进传统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增加科技含量,强化创新能力,推进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推广应用。要保证和维护教师的学习权利,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技术练兵活动、岗位自学成才活动。“四面锣鼓一起敲,各个岗位比贡献”的全方位技能竞赛,不仅使教师熟练掌握了岗位应知应会知识、技能,提高了教师的岗位专业技术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毋庸置疑,传统的读书活动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学校里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教师读书自学活动,为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传统的组织学习在方法和内容上显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已经沿用了许多年或某些单位正在沿用的那种我读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的学习形式,让人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需要被更加灵活的形式所代替;那种为了领导要求而学,或者说为了学校而学的学习目的,将会被为了自我发展而学,为了竞争需要而学,为了兴趣爱好而学所取代;学习的作用也将从注重知识的积累向更加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

五、要注重实效。

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目标明确、内容规范、措施具体,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不同目标的实现,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确实帮助教师逐步成为适应新专业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新型劳动者!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例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减负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是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六.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七.是适当运用奖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能动地探索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表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因此,任何实践都只有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才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其次,观察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化技能的训练。而外化技能的训练,而外化技能需要观察,观察是很重要的实践,尤其是科学实验。观察不是简单地看一看,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清主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理,作定性的观察,同时进行定量的观测。再次,要注重各类外化技能的培养,这里包括:用语言文字方式的外化技能,图象方式的外化技能,艺术方式的表达技能,各类外化类技能都是将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或思维果,通过人的感官肢体,运用说,写,画,制作,表演,演奏等形式表达出来,这类外化技能属于表达技能。这就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或外化过程,也是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最后,还要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还须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性,弘扬创新精神,提倡质疑提问,学会多难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以便学会开创未来。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和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①积极创新培训模式。②不断优化培训内容。③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④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⑤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⑥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①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②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③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④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⑤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一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二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三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为教学服务的原则。②适度使用的原则。③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①教学功能。②指导功能。③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第三篇:2011年山西省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考核方案

2011年山西省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考核方案

采用过程考核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学习课程:公共必修课为《未来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专业必修课为《科学命题——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学科系列。

2、学习时间:每门公共必修课学习时间不少于30小时(1800分钟),专业课不少于20小时(1200分钟)。

3、作业成绩:按时提交作业并于作业有效期之前取得合格成绩。

4.满足以上条件的学员可取得在线考试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本次培训总成绩计为合格。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不再参加传统培训与纸质考试。

四、培训时间

学习周期为2011年6月——2012年5月,分为课程学习、总结评价、回顾反思三个阶段。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线考试时间为2011年11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为2012年1月——2012年2月,回顾反思时间为2012年2月——2012年5月。

第四篇:西双版纳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科学作业一

如何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如果我们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喻成“过河”,活动好比一艘船,带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了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科学概念就好比这艘船的舵,掌握着船行使的发现,没有行使发现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课堂上没有科学概念为主线,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时,将要学习许多科学概念。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况且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要遵循概念发展的顺序和学生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实际水平,要一步一步地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下,借助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亲身的探究和实践,科学知识在其心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才能获得“深层理解”并形成科学概念。

在科学课中如何将概念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因此,教师的课堂中重视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前提。例如,在研究空气的一节课中。一上课,教师就请每组学生按要求完成“浸不湿的纸团”这一实验,所有学生都观察放在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没有被水浸湿,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纸浸入水后是一定会湿的,但放在杯底,杯子倒扣入水后,为什么没有湿呢?到底是谁在起作用呢?”学生们作出自己推测。这样不仅引入了概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还为后面的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科学概念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理解概念。比如“动物的卵”,首先学生应该由外而内的观察动物的卵。在儿童概念重组中,当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产生冲突后,应该选择一种最为适当、明确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儿童建立起科学概念。在对动物的卵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只有选择解剖的方法,才能揭示动物卵的特征,使他们形成繁殖的科学概念。明确这一点后,每组学生用多种解剖方法探究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接着面对观察活动中获取的信息,学生只有通过整理,通过思维的进一步推进,才会形成“动物的卵有新生命发育生长的条件”的概念。这也正是我们期望学生形成的观念性的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声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的现象,但他们却认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许多方式中的一种。部分老师在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时,会让学生讨论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可能建立起“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的概念。那如何让学生科学地建立起“振动”的概念呢?

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改变学生原始知识、经验的过程,即概念改变的过程。只有通过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引导学生接触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概念,从而掌握科学概念。

第五篇: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全员岗位培训作业一

问题一: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学校要减少“圈养”的时间,增加“放养”的时间。“圈养”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必要手段;“放养”是给学生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寻求到更适合自己发挥的空间。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造适合的教育,给他们“放养”的时间和空间。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课堂成为“放羊式”的课堂,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各类兴趣班,从体育到文艺,从科技到劳动,从动手到动脑,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与节日,文艺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等,让学生畅游校园,回归生活;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活动中成长与发展。“放养”能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地展现,“放养”能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放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养”出个性。有了“圈养”的意识,有了“放养”的空间,学生就能在学校中自由地生长!

问题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然而,一些实践活动形式热闹,实则低效;课堂的宝贵时间在忙乱、低效的实践活动中悄悄地溜走,数学实践活动应该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式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体现出“数学味”。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数学知识与方法,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得。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

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提供给学生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锥、圆柱容器等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发现圆锥与圆柱体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的计算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体验学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建构成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反应。围绕体验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三、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

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问题三:数学味就是数学的文化意味。任何一种文化,其组成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要素而以精神文化要素为核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处处都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足迹。例如,打电话、坐电梯需要按数字;乘公共汽车需要明确行走的路线、方向、购票;买东西需要付钱;饮食起居需要算计日期时间;读书需要翻页;穿衣需要量长短„„可见,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就连我们自身也处在以形形色色的数学形体来体现的物质世界的包围之中。完全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奇的数学王国之中。

正因为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家长有心,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数学的机会,随时都能捕捉启蒙孩子数学兴趣的契机。在我的教育过程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数学。生活是孩子获得数学知识的源泉。数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孩子视野所及、伸手可触的东西,都能成为传授数学知识的载体。从最早的健身操,到数手指、楼梯及物品,甚至图书的页码、车牌号码、小区内停车位的标号等都成了学习数学的最好实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机利用身边的小事强化孩子对数的理解及应用,比如分发物品的数量限制,玩游戏时计次,或专门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伸手可取。

此外,时间的认识与计算、钱币的认识与使用以及初步的几何知识等等,都是孩子必须面对、需牢固掌握的。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随时随地遇到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些源于生活中的问题是真实、具体的,真正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可使孩子逐渐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逐步提高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的外甥首次提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问题时刚四岁,如果从正面给予回答,他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于是我亲自动手,用硬纸板做成不同的形状,分别让它们像车轮一样滚动,外甥通过亲身体验,在欢笑声中得出“圆形的车轮滚动时最平稳”的结论。仅一个问题,就让孩子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只要有心,处处都可寻找到教育孩子的契机。

下载山西省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作业一感悟最深的是语文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2014年初中教师远程全员培训作业一感悟最深的是语文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