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高效课堂与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高效课堂与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位县教育局长到某校检查工作,看见一间教室里的讲台上摆着一个地球仪,便亲切的问学童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何倾斜二十三度半?”学童甲非常惊恐,答道:“这个,这个不是我弄坏的。”此时,教室走进另一名学童乙。局长再问,学童乙答道:“您知道的,我刚进来,什么也不知道。”局长疑惑地问一位语文教师这是怎么一回事。语文教师满怀歉意地说:“这不能怪他们,地球仪买来时,就已经是这样子了。”陪同的校长见局长脸色越来越难看,连忙趋前解释:“说来惭愧,因为学校经费有限,我们买的是地摊货。” 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些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连起码的地理知识也不了解。如果让这样的老师去上课,无论上哪一门课,除了照本宣科,肯定做不到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如果上的是语文课,肯定会使学生味同嚼蜡,苦不堪言。这样的课,不仅做不到旁征博引,甚至会出现知识性错误,更谈不上什么高效。
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能力素养下降,这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不能不发人深思。造成这种现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语文教师队伍的知识素养和科学素养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这已严重影响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所以必须在抓好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的同时,开展好高效课堂之前,增强教师的各种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中学语文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知道,科学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不仅可以使教师认识当代学校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可以使教师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教师认识科学的本质。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备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具备独立思考、富有主见和创见,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的思想。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师只有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协调发展起来了,才能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应该相辅相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初中语文第课本中的《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向沙漠进军》、《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恐龙无所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等课文都涉及科学知识,这些涉及建筑、地理、物理、生物、气候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因为自己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不去给学生正确的回答。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古今渗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让自己成为一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的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应该成为一名“杂家”。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整合的问题,其整合就是要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讲究学科渗透,文理渗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努力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要明白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有助于语文教学,教师的个人爱好应该成为从事语文教学的优势。
语文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才能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1-
科学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法学、伦理学等社会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怎体中,并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应该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很强的科学意识,是学生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语文课,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这一点上,也是义不容辞。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阅读科普书和多观看科普节目,以增强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认识;要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争取成为一个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和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做得更好,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该出手时就出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不注重其合理应用,甚至运用不当,滥用多媒体,必将导致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对策:适时使用,适当使用,重视师生交流,以期和大家交流共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整节课从展示教育目标到教学的导入,直到课堂总结,除了教师少部分讲解外,其余都用课件来演示,材料尽数罗列,牵涉到的素材(图片、声音、录像等)有百多兆。例如,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然后就是字词句,还有通篇的疏通文意,更有许多相关的图片、结构图„„一堂课下来,学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看了半个多钟头的多媒体内容,而黑板上仅仅留下“湖心亭赏雪”五个字。还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春》时,教师将自己对课文的预设表现为多媒体的演示,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击,课堂上春花、春草图应有尽有,春风、春雨声此起彼伏,出示字幕时伴随的玻璃声、敲门声等不绝于耳;结果是整堂课学生都被图片、声音、录像等信息包围着,根本没有机会思考、想象和理解。学生似乎接触到了许多信息,实则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知识,更谈不上去反思、创新。就连听课教师也被这种种声响搅得心烦意乱。
面对此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针对问题认真反思、总结,最终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对策一:选准时机
要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恰当地运用,要用在疑难处,用在“不可言传”处,用在激发灵感处;要用在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解的问题,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不要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激发兴趣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音、影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以动态或静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探究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迫切的探索欲望必然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探究。如上课铃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
突破难点时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观察感知,或写景状物,或记叙事件,或联想生发;实物投影,物物对比,描形写物„„训练的方法不一而足。在训练之后还可以直接展示学生习作,即时反馈修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还可范文示例,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的指导也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对策二:重视交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1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建立在新兴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教学内容,它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创始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积极活动,而且可以以视听为基础,通过视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在视听之前或之后,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或开展活动深刻体会。
《孔乙己》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人物活动画面,人物矛盾冲突等内容。然而,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并未为之所束缚。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重要片段,揣摩人物心理,由此来决定朗读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既把握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体会出了剧本台词个性化的特点,继而进行能力训练,频显情景训练要求: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思考、讨论、练习,课堂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仅没有束缚我们师生护动,甚至为我们所用,使课堂节奏更紧凑,活动目标更明确。
总之,语文教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尽管在使用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就此不作为或因噎废食则是极端错误的,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第三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提高人文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提高人文素养 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就是指以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为其构成要素的人的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生活管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发发展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
那么,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师应怎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呢?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田,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价值感和专业激情。“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它深深地道出了一名教师的真谛---奉献。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储备丰富的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等社会科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而在平常的备课中,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人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在各种文化中自由变换,也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掌握较为深厚的语文学科知识,也就是说要掌握古代汉语、古典文学、文学理论等知识,要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区别,通过对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作出分析、判断,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一个有志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他就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有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渊博的知识,有熟练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博爱的情怀,能善于培养学生倾听、说话、朗读、写作、观察和文化拓展等方面能力,爱好广泛,举止大方,有亲和感。再次,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自身方面,而更多的是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人文因素的挖掘中,应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上下功夫。高效语文课堂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放,通过能力渗透人文性,紧扣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有机地将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转化成实际的达成目标,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力求做到:研究学生,研读教材,研读文本,研读教法。因为语文的内容往往饱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不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针对这些蕴涵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还应该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上,并给予信任上,尊重学生的智慧。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教育学生是一种管理,更是服务。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的教育。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例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但是,如果我们在导入中设计一个问题,在学生得出好几个不同的答案时,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然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大家的思想动了起来,手也动了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不正是一种关注学生本体意识的体现吗?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的体验和创造要比教师的授予更有意义,要立足于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当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教师应该加以引导,要激发、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发现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做到享受学习。总之,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精神之核心。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会失去生命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学科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海无边,学无止境,每一个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教改的大潮中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第四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练好教学基本功,追求课堂高效益
练好教学基本功,追求课堂高效益
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也不敢轻易“放手”,生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成为学校、家长、学生眼中的“罪人”,所以只得认真“教书”,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学生的成绩并不如教师所愿,反而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上课睡觉、作业不做、消极怠惰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静心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该怎么做?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自去年十月起,我校开始尝试这样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学习和研究后,方知这种模式与《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吻合的,这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的法宝。但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不是说改就能改变的,开放的课堂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这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提高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是现实的。
语文教学基本功是语文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语文教师队伍和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所谓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绝不是将别人成功的经验拿来就用即可,而是要从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开始,唯有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底气十足,做到游刃有余。那么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基本功呢?结合我校近一年来对高效课堂的探索历程,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教师应具备深钻教材的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有主旨思想的规定,有教学方法的要求,有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必须依次进行,它是指导教学的最重要的文件,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此出发,做到此,才算是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所以,我们语文教研组在每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上都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让教师明确本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及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和实施建议,做到有的放矢,为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科书,它是承载课程标准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情感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吃透教材内容,弄清其编排体系、前后关联以及各年级、各篇目的具体要求。在备课这一环节,我们语文组一直坚持采用先个人备,完成各自承担编写导学案的任务,后通过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重点考虑对课堂时间的科学分配、在展示环节中,是让学生单个展示还是多人合作展示;是小组长抽
测还是帮扶对子之间互相检测。针对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并形成适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导学案,每次结束一课的教学,办公室成了我们热烈讨论的重要阵地,学习目标是否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制定的?重难点是否突破?学生互动学习效果如何?伙伴间的真诚交流随时存在,在一次次的探讨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慢慢变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学堂。我校还统一要求每学期必须听三种课型的课:一是组内优秀教师的公开观摩课,主要是起到示范作用;二是以创新做法为主的研讨课,起到启发思路的作用;三是新进教师的过关课,起到了解情况,相互学习的作用。虽然三节课的说法不同,但每堂课的呈现都集中了语文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力量,这样的课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而言,都会收获颇丰。听课后的评课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传统的评课,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老师讲得怎么样,而现在评价课堂主要是看学生在课上是否愿学、乐学,学生的表现如何,所以评课的焦点集中在学生身上,一堂好课的标准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年春季学期,全县的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成功召开,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在各年级、各学科中普遍推行,并获得了领导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师应具备编用导学案的基本功。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对比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只立足于教师“如何教”,通过教师教来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内容,教师占主导作用。而导学案则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导学案时需做到:脑中有纲(课标)、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理念,也就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近一年来,我校语文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摸索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检测反馈。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对学情要了如指掌。目标的表述要具体,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求每堂课教师都要呈现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大声读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几大中心环节,都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体现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改变过去教案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语文组导学案的编写流程为:提前分工,个人形成初稿,通常是在假期将任务分配下去;开学之初,印发初稿,个人研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完善导学案;使用后及时反思,再次修改形成定稿汇编成资料。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和修改,老师们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教师应具备精讲点拨的基本功。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占用少量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但是毋庸置疑,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拓展能力、生活经验能力等是有差异的。而且在某些问题上学生的知识程度也不足以达到能在教师不进行点拨讲解的情况下,只通过合作探究就能完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谓“精讲”是指精选讲授内容,即精讲重、难、疑点,知识内在联系点;精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讲;其次,是精选教学方法,即通过备课——备透大纲,备透学生,也备透自己,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讲”的功效。“精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难点、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设计导
学案的三个板块中,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比如:生字的识记、词语的理解、文本的整体感知。老师一般都不讲,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预习,通过独学自己完成。在合作交流及探究学习环节,设计的问题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展开,这其中常常隐藏着一些苦涩难懂,难于理解的东西,这些也常常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对此“精讲”,要用通俗易懂的,容易理解的话语向学生阐明。当然精讲并不是直接讲答案,而是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点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点拨”的时机,当小组在讨论时发生争执;当学生在交流时无法开口;当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适当点拨,思路分析、技巧方法是重点,经老师适当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有独创见解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三点,是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探索中,对教师语文教学基本功的重新定位,但要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我们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积极进取,加强锻炼,在语文高效课堂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进步。
第五篇: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初级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推进,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素养”越来越值得我们重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文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逐渐弱化、淡化以致于趋向消失。为了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但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从“文学”角度概括,主要包括教师对生活的感知力、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力度不够。因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还不是主流地位。调查表明,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水平也不高,虽然学历水平均已达标,专业技术职称也不低,但文学理论的素养、文学鉴赏知识及能力,对文学现象的关注程度和对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的认识把握还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切地认识到:新世纪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的责任非常重大,语文老师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国家国民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学的水平。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对一篇文章的教学,也只是一般的常规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根本上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没有从文学鉴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理解。再加上语文教师本身文学素养水平的局限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
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这些都与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素养的重视息息相关。其实,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影响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因素,而且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文学观念、加强阅读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要把教师的文学教育同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这才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具备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首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目标也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新教材也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1、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步伐。随着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下就很自然由语文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决定。
2、语文教材特点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了人文性,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这些都体现了人文性。第二,现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第三,教材体现了它的开放性。特别是在阅读思考和练习中,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追求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联翩,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空间。
3、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语文学科
以下的几个特性:(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3)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4)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
4、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修养、民族文化素质。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决定语文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主动性和民主性的培养,更决定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教育任务。
四、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
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应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
得苍白无力和肤浅。
2、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文学基本常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熟知外,还要更广泛地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
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等都要了解。
3、锤炼教学语言、能写各类文章
其他学科教师的语言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师生交流的工具,而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还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因课文内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语文教师还须根据教材调整自
己的教学语言,或慷慨激扬,或曲折婉转,或见解明快,或犀利深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
备的基本功。由此可见,锤炼教学语言固然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能总结教
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还应该能写各类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教师应该先写,从中体会写作的甘苦,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能力。
4、文学鉴赏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从小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其中就
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在教学中,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
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思维水平。
5、提高学科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具有综合性,选作课文的文章,文史哲经,应有尽有,数理化生,无
所不包,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将选入教材。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才
能读懂此类课文,并在教学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五,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首先,语文教师应从自我做起,要更新观念,有一种面对新形势不提高文学素质就不能适应
需要的紧迫感,从根本上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积累,提高文学素养。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的含义、文学
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说实话,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不利
于教学质量改进。语文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其实,语文教师除了钻研教材之外,要通过重读经典名著,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要通过阅读阅读学、语言学、写作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充实自身理论素养;要养成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科学地研究各类体裁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高对文学的感悟力。
最后,还要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多练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出适当的点拨,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
这样有目标地去自学、去多读、多练、多思、多品,通过自修,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实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设有生命力、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