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时间:2019-05-15 10:2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一篇: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商丘师范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摘要:

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么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

Abstract:

In today's education,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of change, old and new teaching ideas, old and new teaching mode, the collision of old and new teaching methods, not only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reform of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s has brought a huge impact, but also to languag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y presented a serious challenge.So the new era of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have what kind of qualities do?

国家在新时期出台了新课标,新课标规定:“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它还要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可见,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素养要当好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己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专业教师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强调了奉献精神而否定了自身素养的发展,据调查了解,当前语文教师素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文化底蕴匮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是的,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小商小贩云集的环境里,他学会的是小打小闹的经营;如果生活在崇尚暴力的环境里,打架斗殴就会习以为常;同样,让孩子置身于一个高尚的文化氛围里,他学会的就是读书、写作。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老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要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学校开展读书工程,要求老师自己带头学习,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充实自己,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有文化底蕴(1)。但现实中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缺乏,令人担心。

(一)文学素养贫乏

或许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的影响,注重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而不是给学生以文学素养的提升,他们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文学素养的发展,导致了文学素养的贫乏。我曾经在一个农村的初中亲眼见过这样的一幕,一个学生问老师巴金都写过什么体裁的文章,可老师就知道巴金写的小说,而不知道巴金还写过什么体裁的文章,我见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面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五味杂陈。

(二)语言文字修养堪虞

语文课对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比其它学科更高,教师的语言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掌握,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在怎样的教学语文,取决于他的学识修养。”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不少语文教师却难以做到这点。(2)据

了解,在我国不少方言地区和农村地区,语文教师使用方言教学仍然比较普遍。语文教师教学用语不规范问题亟待改进。相较于口语的不规范问题,语文教师的书面语能力同样问题多多。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不少教师的语文文字修养堪虞。

二课程开发困难

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7)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学科的边缘位置,导致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基本的素养(3)。

三思维贫乏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问题的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

(4)。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师思维的贫乏,会致使学生思维固定,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

四丰富情感遗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语文教师更应该以“情”为先导,以“爱”为桥梁,引导教育学生(5)。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热爱祖国,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世界,要具备“捧这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奉献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有“调琴弄墨”“采菊东篱”的雅兴。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以人格的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6)。可现实呢,在社会上追名逐利的经商浪潮的席卷下,一部分语文教师感到迷惘,变得浮躁。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触动不了他们的心;一颗颗期盼情感滋润的心灵,感染不了他们的情怀;

春情冬趣、秋虫夏草、壮美山川,激荡不了他们的胸膛。于是乎,语文教学中,多了一份世俗,少了一些感动;增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些浪漫;添了一份无奈,少了一些情趣。试问,一位对自然、对生活、对未来无动于衷的语文教师,拿什么去打动学生呢?有位教育家曾说,一位酷爱自己所教学科的老师来到一所学校,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学校里已经有一大群孩子爱上这门课了。我们语文教师除了爱学生之外,还要热爱语文,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语文与爱自然、爱生活、爱艺术、爱人是统一的,能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立美,完善做人的品格。试想,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却要引导一帮学生喜爱语文学习,那岂不是痴人说梦?

五创新精神缺失

教师创新思想既来源于实践,以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发展。在教学中,理念上要将尊重学生的个性放在首位,时时刻刻都必须牢记。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一元化局面(教材一元化、考试一元化、教学模式一元化等等),使得教师唯书是从、唯教参是从,对学生个性缺乏应有尊重,我们教学中对标准答案的推崇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更别提让学生提出不同于别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专家的意见,最终事实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有一位教师说:“我自己学了十多年语文,又当了三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师。对统一格局的语文必修课已经完全习惯了。现在有必要把语文课程搞得那么复杂吗?”这位教师的话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唯教参是从,不能积极探索新方法;有的教师虽有创新之心,却只是一味照搬名家教案,由于自身条件悬殊,学生基础不同,施教效果并不理想;有不少老教师凭经验施教,机械重复,只图方便,不讲效率,但求稳妥,不思改革。“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是本次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的重大挑战,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策略。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正视当前语文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加强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无疑是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12)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详细的要求。,尤其要具有以下四种素养。

(一)业务素养

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尽快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着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在转,把烦琐的知识点的分析和题海战术当作主要的教学方法,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其结果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子;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急剧下降,甚至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啊。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坚定地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主(8)。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好基础,积极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的坦途,使语文教学尽快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教师的视觉应该伸向教改的最前沿,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改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实践证明,要搞好教学工作,“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向外界学习,比较现实的办法就是订阅有关的专业杂志、阅读有关新课标方面的专家论著和通过上网来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教改的新动向、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9),努力改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二)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对语文教师也是至观重要的,语文教师必须精通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熟

悉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语文学科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10)。为此,教师所掌握的语文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当然,语文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11),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有要汲取知识,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课程开发素养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语文,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13)。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的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素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新课改的精髓。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教师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笑声,充满成功,我们教师也定会被学生的故事而感动,为学生的“创新”而惊奇,从而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14)。1 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教学思想都处于不断递升的动态发展之中。我们应批判的继承和大胆地借鉴传统教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国内外各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之中。我们都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借鉴和学习中,还要注意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出质的飞跃,教学质量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提高。2 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几次飞速发展,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某些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新的组合和建构。例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学习邹忌那种不为甜言蜜语的表象所迷惑而能客观正视自己优劣点的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邹忌能够由家庭琐事推及到国家大事的以小见大的联想技巧,从而达到既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赞赏又能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在一切活动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语文课堂扩大延伸,将课堂、图书馆、语文学科活动连成一个整体,学校、家庭、社会联成一个网络,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新时期,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我国的教育综合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殷建明《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教书育人》2003年第9期。

[2]朱华贤,《语文教师读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语文学习》2001年第2期。

[3]王荣生、许志先,《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

[4]蔡伟,《新理念:为何难以走进语文课堂——从两则案例谈起》,《语文建设》2003年第5期。

[5]张克中,《个性教学的湮没与语文教师自由精神的缺失》,《语文学习》2002年第1期。

[6]李希贵,《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人民教育》2001年第1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8]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8,(1):44—46

[9]魏国栋、吕达等、《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04年8期)

[10]包南麟、李振村等、《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04年4期)

[1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2]《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左巨清

[13]毛志成.语文教师要提高“教艺”.中学语文教学 , 2008,(09)

[14]刘成玺, 宋振兰.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 2008,(03)

[15]王翠霞.也谈语文教师的素质.成才之路 , 2008,(03)

[16]周黎明.今天,我们怎样做语文教师.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8,(07)

致 谢

很感慨,我在长舒一口气后开始写我的毕业论文的致谢辞了。论文的完成标志着我的大学四年即将结束,也意味着,新的生活又将开始了。最近的半年则并行着找工作和写论文。其间的起起伏伏、悲喜得失,今天想来仍旧唏嘘不已。所幸我没有被失败击垮。自信、坚强、乐观的态度让我坚持到了最后,并且争取了最好的结局。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诲。您开阔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详细的修改意见一直给我很大的启发。唯一的遗憾是我自己不够主动,错过了许多与您交流的机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记取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第二篇: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师素养

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师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工具性学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有责任让学生增强语文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工具性,进而认真学好语文,要达到此目的,就对新时代条件下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提高自身的语文热情,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每天都以一种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趣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

第三篇: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水市实验高中 孙建华

摘 要:新课改已经广泛推行,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多融入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生活情趣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广泛实验。湖北省新课程改革也启动一年多了,面对目前的语文教材模块化的内容设置,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对新课型的反应,我想谈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过去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第二,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习方式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新课程标准的这些改革中可以看出,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又兼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可见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来看,应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首先、以课文和现实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包身工》时,我就问学生“课文中包身工的生活,你们有体会吗?,他们为什么会过那样的生活呢?”学生在预习完了过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讨论纷纷。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包身工命运的悲剧在于社会制度的黑暗,同时,也跟他们知识浅,文化低有关,思想上还没有觉醒。通过这种讨论课型,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很多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创造美好的生活。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也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趣。读书,是增加语文底蕴,丰富头脑“内存”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生活,热爱求知,热爱读书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以生活为源点,对生活的热爱会激发我们无穷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是一个意志磨练的过程,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 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学习语文不再只是听讲、作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应是自觉的、有兴趣,能动的惯性运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熟读精思的习惯,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看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写作相结合的习惯等等。

熟读精思可以让学生自己参透很多深刻的疑难问题。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

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有所获的成就感。如《致橡树》中的“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我们对“土地”一般的理解就是“立场”、“信仰”“人格”等,但有学生就提出来新观点了,认为“土地”还可以理解为“家人”、“工作”等,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赞同和掌声。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看书做笔记的习惯也是一个好习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捕蛇者说》揭示主旨的句子:“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在旁边批注“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看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读书、写作相结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法宝。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既广泛地阅读名篇佳作,又勤于练笔,那么写出好文章自然不是难事了。

总之,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教师既要熟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改革,真正把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常规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好。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

我原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现在来看,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的语文学习过程,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却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有一些体会,第一、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首先,上好语文课,起码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还要有扎实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课堂上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等。第二、,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形象、言谈举止,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才会被学生认可,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教师要注意展示情感魅力。表扬、鼓励、信任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并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第四、学生大胆质疑,生生互动。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些学生提出最好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其理由是:“因为诸葛亮是用诈骗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到箭的,而不是借来的,“这理由一出来,就像是一滴水掉进沸腾的油锅里,教室里顿时炸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从座位上弹簧似地站了起来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用《草船借箭》。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借来的箭还给曹操了?人家有借有还嘛。”教室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了,同学们的情趣也高涨了起来,更妙的是还有一位学生说:“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骗’是贬义词,题目改成《草船骗箭》,文章的中心就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了。”面对这么多富有个性的理解,而对这激烈的辩论,我欣喜地说出了一段启发性的话:“大家的见解太独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学习中,只要你们能善于质疑,大胆发问,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富有挑战的激情,成功之门就离你们不远了。”

语文教师若做到以上几点的话,那么所上的语文课就会更有效果和价值。语文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文本中间去,去研读,去探索,去发现,在把这种收获和体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

第五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也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的奋斗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的教与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中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正是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下载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探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素养(最终版)

    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振兴教育的人才在于教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那就是高尚的人格魅力素养、丰......

    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研究目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德、智、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配、......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思考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有幸观摩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讲台上每个选手都是进行了精心巧妙的设计,面对的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学生,30分钟的时间,既要和学生互动融合在一起,又要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的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语文也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联系,可以说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好坏,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

    新课标核心素养

    【课标】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建议 原创2018-01-22钟秉枢 上周,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有关......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 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足以说明英语的重要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你要想给人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同样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