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论语》中的“言”与“语言”教育

时间:2019-05-15 10:2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论语》中的“言”与“语言”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论语》中的“言”与“语言”教育》。

第一篇:3.《论语》中的“言”与“语言”教育

《论语》与《易经》中关于“言”与“语言”的思想

儒家为什么重视语言?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学以求道,仕以行道,教以传道。

关于语言或言语《论语》中有以下提及: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为知本。(《大学》p12)

(本谓诚其意也。“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听取﹔处理﹔判断。讼﹐诉讼﹔案件。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一定要使诉讼不再发生。”圣人强调“用意精诚﹐求其情理之真伪,使无理之人﹐不敢争讼也。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情况﹔实情。辞﹐文辞﹔辞辩﹔狡辩。此谓听讼时﹐要使虚诞无实者不敢狡辩。

“大畏民志”--志﹐心志。民志﹐人之心理。孔《疏》﹕“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即受到良心的谴责﹐不敢无理取闹。

所谓“此谓知本”,换言之,精诚其意﹐是晓知其本。即:听讼须从治心入手﹐治心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此论对后人的启示也在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此中有关于言语修辞的真理在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文学政事。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不语力乱怪神。

名不正则言不顺。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言忠信。

可与言而不与言为失人,不可言而与言为失言。

仁者,其言也讱(谨慎也)。

孟子曰: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民谚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

“《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学》有“一言偾事”的说法

孟子曰: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仁言,不如仁声入人之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成若缺,大音希声。

老子曰:上士闻道,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严复说:“学广则谦,识明则慎,自修而后悟平生之多过。”

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易·系辞上》中所说的:“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庄子·天道》中说:“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的王弼:“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故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庄子·天道》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吕氏春秋·离谓》:“言者,谓之属也。„„故言不足以断事,唯知言之谓者为可。”“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人之,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挢言无择。”

张载曰:君子所重于道者三,言,动,行。(57)

张载曰:雅,正道直言之也,无兴,赋,讽之巧谲。(55)

葛洪《抱朴子》有言曰: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

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力有限,不得已而假诸言;语言有限,不得已而仍需反诸物。)

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老子:圣人被褐怀玉。

增广有言曰: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

易曰: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易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易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易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易曰: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易曰:困,有言不信。(言当晦默,不可尚口,益取困穷)

易曰:渐,有言无咎。

易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易之辞也。

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诸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至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乎天地也,可不慎欤?

易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以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易曰:乱之所以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治武功”。

易曰:君子默尔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曰:圣人探赜(深奥)索隐,钩深致远。(《易》)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

动而不可乱也。

言语之妙,反其道而行之:繁者言之以易,简者言之以繁,乱者归之于条理,深奥出之以浅易,言之妙者也。

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语言生成品格。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则难为言也。

察其言而观其行。

古人论人生成功有三种: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诸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至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乎天地也,可不慎欤?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乱丝 [jumbled mass of silks or hemps]绋,乱丝也)。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礼记·緇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

晏子平仲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但我以为,言语道断,心行处远。

马一浮有对联云:

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凡圣情尽,文字性空。

(集古德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是斥责昏庸无道的周厉王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一段话:“天生烝民,其命匪(不)谌(相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它告诉人们许多事情有好的开始容易,但坚持下去、坚持到底就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事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甚至走了过场的原因。

关于语言与人生

语言是政治斗争,甚至是军事斗争的武器

除孔子之外,《论语》《孟子》《荀子》《墨经》《鬼谷子》等古代典籍都对语言和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语言在人生事业成败中所具有的作用给以了极大的重视。据统计,《墨经》中有19处提到“言”,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言语”(speech),即“话语”(utterance)。《鬼谷子》中也有19处讲到语言的问题,而且严格地说,《鬼谷子》不是讲到,而是专门讨论言语,讨论语言的运用在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军事活动中的作用。从这些古圣先贤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语言作用的重视可以看出,语言能力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有多大。

语言是打造有为人生的一种能力。

而且,语言本身是一种能力,语言蕴含潜在的力量,语言是事业开路的先锋,语言也是人生斗争的武器。语言是能力,语言是力量,所以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论语·子路》)而语言能力极差的人则只能是“一言偾事”(《大学》)。语言是事业开路的先锋,人们往往是靠语言打开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也靠语言把自己“推销”出去的,所以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语言也是人生斗争的武器,所以《鬼谷子》辟专章讨论语言的征讨杀伐,克敌制胜之用。

语言生成品格。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则难为言也。

察其言而观其行。

古人论人生成功有三种: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诸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至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乎天地也,可不慎欤?

所以,语言的学习,包括外语学习不应当仅仅满足于掌握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更坦率地说,不应当仅仅满足于或停留在使用语言的“口舌之能上”,而应该从素质培养的高度,把语言学习,包括外语学习,都当作培养自己的人格、素质与学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当作培养创业和人生能力的一门课程来对待。这样,语言的学习就能成为培养自己为大写的“人”教育大格局中的一片重要阵地。

语言是思想工具。

再次,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语言是思想的催化剂,语言是捕捉思想的网,语言又是最终决定思想之旅程能否到达终点、到达目的地的因素,语言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人内心思想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富。

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直觉,如邈邈太空中的水汽一样,基本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语言力量强的人,能够迅速的使这些感觉与直觉具像化,把他们用语言说出来,形成可以听得见的话语,可以看得见的文字,像用一张网迅速地捕捉并压缩了太空中的水汽一样,是他们从天而降,如甘霖落到饥渴的大地上,而那些语言力量比较弱,或者从来就不曾认真对待过自己语言的人,它们的思想的水汽从来就很少形成过思想的甘霖,甚至也很少形成思想的云彩,也就是说,他们的思想从来就没有、或很少形成过语言。

因而可以说,谁驾驭了语言,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驾驭自己的思维,成为思想的强者。另一方面,在人生的路上,一个人除了要努力拼搏之外,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思维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说,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来说,语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制约性的因素,因为有了经验,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是谁能清晰、准确、及时地把成熟的思想表达出来,诉诸文字,推到天下人面前,让天下人都知道。因为存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使是真理,也有个时效(effectiveness for a given period of time)性的问题,一个真理,说得太早了是邪说(heresy)、是谬误(fallacy),说出得太晚了就成了废话,庸言,说出的恰是时候才能成为真理。

以牛顿为例。

牛顿从一个苹果的坠地闪电般地抓住了万有引力的定律,靠的就是它的几乎不亚于、甚至应该说远远超过苹果坠地速度的反应能力和迅速将思想捕捉、压缩为语言的能力。简洁、精辟地落到文字的实处,推之于世人,赢得了世人的承认。所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只有那个苹果是不够的,上帝对无数的人投下过那样的苹果,但没有人做出过反应。牛顿不但得到了苹果,他还具备敏感的心、快速的反应和强有力的语言能力。

有非凡思想者,必有非凡的语言。因为没有这样语言,其非凡思想是无法成型的,也永远不会瓜熟蒂落。

如果没有强有力语言,即使已经有些美好的感觉和意识,也者能等着做别人的支持者和欢呼者,等着去为别人喝彩。

就思想本身而言是如此,就人生事业的全局而言亦是如此。

由以上所言,可以知道,语言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是生活的工具,也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和人生事业路上的开路先锋。正是从这三种意义上,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力。是人生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

第二篇: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

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

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5.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6.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7.重视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总之,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是上,代代相传,光照千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

涵,开掘与阐发其中包含的合理性、普遍性的价值意义,继承和弘扬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改革与创新我们的课程教学,含英咀华读《论语》,求真务实抓教育,对于发展现代教育,完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1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1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8、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19、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2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2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22、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23、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24、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洛克

25、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27、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28、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马卡连柯

29、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30、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1、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林格伦

32、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马卡连柯

33、懂得如何启发,使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

34、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无宁说是在实践。

35、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36、凡是出于人为的事,人都能破坏它,只有自然的本性是不能消灭的,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3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8、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39、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40、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41、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42、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

43、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瑕、僵化不变的东西。它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前进。——普良尼施尼柯夫

44、读史使人明智,读私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4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春秋政治家

46、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魏源

47、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

48、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爱因斯坦

49、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孔子

50、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51、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郭沫若

52、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元培

5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

54、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乌申斯基

55、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华罗庚

5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孟子

5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8、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唐彪

59、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巴基斯德

60、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

1、“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2、“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美国教育家爱默生

3、“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4、“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爱因斯坦

5、“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6、“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方式,但是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孙云晓《一个故事一堂课》(中山大学出版社)

7、“为了追求„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8、“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9、“以爱心聚在一起的十个人能够完成一万个分散的人做不到的事情。”——Thomas Carlyle

10、“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教育家皮亚士

11、“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2、“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3、“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美国人类资源研究所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

14、“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陶行知

15、“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法国思想家布韦

16、“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亚里士多德

17、“将所学回报社会才是真正成功。”——美国洛杉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戈沙

18、“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杨文

19、“拥有一颗好奇心最重要。”——“DNA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

20、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皮亚杰

21、“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2、“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23、“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列夫?托尔斯泰

24、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陶行知

25、“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26、“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明代薛宣

27、“一到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拼命地吃!”(1918年毛泽东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管理阅览室15种中外报纸)

2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29、“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论衡·谢短》 30、“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

31、“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

32、“历史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自知。”——英国著名学者柯林武德

33、“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这头睡狮醒来,整个世界将在她的脚下发抖。”——法国拿破仑

34、“人应该象明亮的火焰一样生活,放出最大的光芒,最终火焰会熄灭,但是那也比卑微的小火苗强。”——叶利钦

35、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36、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7、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8、著名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

39、美国第威夫人:“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

40、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我做了,我懂了!)

41、教育需要理想,需要信念;教育需要民主,需要人文;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思考;教育需要审视,需要评价。

42、中国古代谚语:“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

4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44、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会收获品格,种下品格就会收获命运。”

45、著名画家张大千说:“人生在世,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

46、魏书生说:“人的能力强是工作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压出来的。”

47、墨子:“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48、魏书生说:“你热爱生命,是为了向它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爱。而只有爱到自我牺牲的程度,才能够在事业上做出成绩。”(乐于奉献)

49、“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笔能成其文,言能明其志。”(对教师的要求)50、德国哲学家尼采:“一个志向高远的人,不仅要超越他的行为和判断,甚至要超越公正本身。

2、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3、4、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5、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6、?“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第四篇: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情感熏陶,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敬老爱幼,谦虚谨慎,孝敬父母,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热爱祖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无一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不屑,他们在老师的字词句篇的割裂中成了填字游戏的高手,为了获取高分,只注重文字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对韩剧,麦当劳,日本漫画津津乐道。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增多,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骄纵,溺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怕苦怕累,不知节俭,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观念。在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中华传统美德慢慢在青少年中失去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祖国语言的传授者,我们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还要“传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深切感受,形成自己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以达到以文育德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人人有责。语文教师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从灵魂身处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把握教材,挖掘深刻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上让学生感受中华传

统美德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初中教材中精选了若干古诗文。正

确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文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

熏陶,在字里行间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伟大情操;《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美德;《观苍海》中的“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等,这些诗文读来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引发共鸣。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合理点拨,就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

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内涵的挖掘来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鲁迅用文章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告诫我们“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背影》中透露的深沉的父爱;《雷

电颂》中的奔腾激昂,《斑羚飞渡》中的厚重博爱,《我的母亲》中闪

耀的人性光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文章脉络等,把握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木兰为什么从

军?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和平自由。木兰为什么辞官?因

为她不贪图功名利禄,以及她对亲人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

是木兰形象的闪光点,集中体现了木兰最优秀的品质。在《鲁提辖拳

打镇关西》中,有鲁提辖的著名“三拳”,从表层分析,他表现了鲁

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分析,他的这一英勇行

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判断,我们通过对“三

拳”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憎感和正义感,批判地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二,因材施教,合理感情熏陶,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通过学习名言警句,进行哲理昭示。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这些名言警句,感受

古人先哲们的伟大情怀,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懂得“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修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的人生哲理等,并把这些名言警句条幅挂在教室里,让学生时时

感受,不断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或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

行情感熏陶。例如,在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介绍辛弃疾

抗金事迹,让学生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的英雄场景。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时,介绍伟人毛

泽东的事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领略伟人的无限胸襟和豪迈气概。

另外,通过写小作文、日记或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对传统美

德的体会融入自己的笔端,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

到教育和熏陶。

第三,创设情景,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具有合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

人格。

首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不断改

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传统美德熏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取音乐和电影片段,服务于教学

情景,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

妙,愉快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千古美文吟诵比赛,演讲比

赛,大作文,小作文竞赛,每日一格言,座右铭比比看等一系列的活

动,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热情。

其次,教师的人格示范也很重要。一个具有人性魅力的教师将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

表,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

响。教师的人格示范开启学生敬仰、神往崇高人格的大门。

只有这样,一个学生身处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这一系列的外

因作用于内因,就会使学生形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胡子雄.《新课程实践中语文素养的浸润与内省》——《湖南教育》2006.113、李佩英《语文教学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当代教育论坛》2008.64、卢阳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4

第五篇: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我认为,研究语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语文教育中的 一些认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语文教育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本意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章,有人说是语言文化,其 实都带有片面性。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按照叶老的意 见,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简言之,语文就是语言。然而,这里的语言,不论口头的和书面的,实际上都既包含着语言知识和规律,又包含着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口头和书 面的“语言”和“言语”。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还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 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这样看来,区别语文当中的语言和言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 工具,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等。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构成的,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 是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 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为社会所接受。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 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才能 不断发展。同时,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行为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 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共性,它指的是“语言”;对它的研究,属于社会心理方面。另一部分具有个别 性,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它指的是“言语”;对它的研究,则属于物理、生理与个人心理方面。由此可见,语 文,不但包含了语言,更包含了言语。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什么?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的母语课程,究其本 意,都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 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显而易见,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 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其过程应当是:言语——语言——言 语。这就是说,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学生自己做人 须臾不能离开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这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empirenews.page--]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哪个重要?我的回答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言语更重要。首先,我们说,两者都重要。语言是规则,言语是行为,行为离不开规则,规则又是为行为服务的;语言 侧重于知识,言语侧重于能力,能力离不开知识作基础,知识又要以能力为目标。一个人要提高言语能力,就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知识。逻辑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语法解决言语通不通的问题,修辞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有人以为自己有了点小小的言语能力,言语上就 可以不出问题了,但如果语言知识不扎实,还是会出问题、闹笑话。有位外国教练率队与中国队赛球,结果是 “中国队胜美国队”。这位教练有一点找汉语反义词的能力,他因为不服气,说要将“胜”改为它的反义词“ 败”,把“中国队胜美国队”变为“中国队败美国队”。当人们说“中国队败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胜时,这位 教练大惑不解,说:“你们中国真奇妙,尤其是你们的语言。‘中国队胜美国队’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败 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胜了,胜利永远是属于你们中国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教练缺乏古汉语知识,“胜”是及物动词,主语是谁就是谁胜;而“败”却是不及物动词,当它后边带有对象时,则作使动用法。“ 中国队败美国队”就是中国队使美国队失败,这位教练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用上“胜”或用上“败”意思会是一 样的。这仅仅是小小的一例,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没有语言知识打基础,就谈不上什么言语能力。同时,我们强调,言语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学了许多语言知识,却不会听说读写,岂不成为笑话!在语文 教育中,应当说,言语训练是中心任务,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为言语训练服务。这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语 言”,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它理所当然地应当为言语训练服务。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在基础教 育阶段专门或主要地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以言语训练为己任。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言语活 动来学习母语的,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及其语法规则,然后再进行言语活动。所以,在基础教 育阶段,语文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言语训练这个中心,绝不能一味地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忽视了言语训练,也不 应让语言知识教学代替了言语训练。有人发出“淡化语法”之类的呼吁,还有人提出“会考全面考核,高考作 文为主”的建议,其用意恐怕都在于强调言语能力的训练,都在于要求我们认清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本意,把母 语的言语训练放在核心的位置上。我们还要指出,言语有科学(逻辑)的言语和艺术(文学)的言语之分。科学的言语讲究概念、判断和推 理,用来下定义、定理和定律,它较多地涉及逻辑的领域。而艺术(文学)的言语把典型性、形象性、生动性 作为最基本的特征,以美感作为价值判断。艺术言语有一定的客观模糊性和主观意会性,不少文学作品中的言 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确切,外延不明显,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给读者留下较大的主观情感运动的余地,有利 于提高审美价值。但是,这种言语对于从事现代社会的具体工作却并不是处处有利的。现代科技需要真实而准 确的信息,言语如果不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和表达信息,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代社会中非艺术类的言语要 有准确性,所代表的概念要确切,所表达的意义要精当,要有严格的客观规定性,不能有模糊不清的主观意会 性。试想,用概念模糊的艺术言语怎么能写出规范的现代科技论文?用意义不明的文字怎么能制订严密周祥的 法律条文?用可以随意解释的语句怎么订立合同,从事国内国际的商贸活动?怎么办?这就要教给学生不同言 语、不同语体、不同文体的语言知识,掌握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empirenews.page--] 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都重要,但重点却在于言语训练,语言教学要为言语训练服务 ;科学的言语和艺术的言语应当两者兼顾。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你就应当以言语训练为重点。

二、内容与形式 我们主张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有机统一,并以言重点。若问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内容的把握和言语形式的 把握哪个重要?也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形式更重要。首先,两者都重要。这是因为任何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无论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言语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 务;言语内容离不开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也离不开言语内容。这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 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因此,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可见没有无内 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都很重要。大家知道,所有的言语作品都是文道统一体,不说一篇篇的文章,一席席的讲话,就连一个人的名字也不 例外。鲁迅笔名有156个,但其中有个“晏敖”的笔名,一段时间许多人都不明白其含义。后来对照鲁迅的经历,才知道里面蕴含着特定的意思。1922年8月,鲁迅被二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从北京八道湾胡同的家里 赶了出来,他十分气愤,为隐射此事,就特地用含有“日、宀(家字头)、女”的“晏”和《说文解字》中释 为“出放”的“敖”作为笔名,意思就是“我是被家里的那个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可见这“晏敖”也是一个 文道统一体。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说到底,是人的社会活动方释情感品行的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人的素质。“言为 心声”、“文如其人”,其意义无不昭示着言语对于人的素质的价值。在体现人素质的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中,言语的形式和内容指的是什么?言语的形式,就是人的言语的声音系统和形态结构;言语的内容,简言之,就是言语的人文内涵,即言语所包含的德育、智育、美育内容,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文化修养。教会学 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 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 在一起的。因此,言语训练的过程,必须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正是言语内容 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语文教育是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正是语文 素质教育规律的反映。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就不应割裂了内容和形式的联系。其实,一切言语形 式都离不开德育、智育、美育的言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言语的音和形的外在形式与德、智、美育的人 文内容都应当紧密相联,避免人为的割裂。为此,大纲强调,“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可见言语训练的过程不光是言语形式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过程,是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统一的过程。[!--empirenews.page--] 然而,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却是可以被人为地生硬分割的。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凡文章 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学习言语形式,自然也就进行了言语内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有意无意地撇开言语作 品蕴含的丰富内容,就事论事地进行言语形式的训练,实用主义地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致使学生身心畸形发展;有的教师则片面强调言语内容的教育,因而常常撇开言语形式的学习而进行牵强附 会的空洞说教,或不厌其烦地阐述微言大义。这些倾向都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规律格格不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语文教育中自觉地把言语形式的训练与言语内容的教育,包括语文德育、语文智育 和语文美育结合在一起;在言语形式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言语内容的领悟,无形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这是指导思想,也是一种艺术。那么,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我们说,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形式更重要。我们要求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并不是两者等量齐观的结合,并非平分秋色,而应有主从之别。在言语训练中,必须坚持以言语形式为重点。这是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形式——内容——形式。这其实就是大 纲所说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过程,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 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 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按照人生的需要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的本领。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就在于内容本身,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学代数,就是学习代数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学物理,就是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内容本身。但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而言,进行言语训练,需要解决的却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因而言语形式的价值就显得 特别重要。在语文教育中,掌握内容是为学习如何运用言语形式服务的,因此它需要立足于言语形式,按言语 形式的学习来排列学习进程。让学生在领会一篇篇课文内容的同时,把握这些课文的形式。学习苏轼的《教战 守策》,当然要了解内容,但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如何教战守,而在于学习论证的形式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结论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重要,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读写听说的言语形式,理解内容主 要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形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就应当在言语形式与 言语内容统一的过程中,以言语形式的训练为重点。

三、思维与语感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 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越来越聪明。那么,在语文教育中,思维与语感哪个重要?也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语感更重要。[!--empirenews.page--] 首先,两者都重要,因为语感与思维训练具有客观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 存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一个正常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其思维活 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得依靠语言的帮助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 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如果不与思维 相联系,就谈不上交流思想,也就无法担负起交际的任务。尽管语言与思维两者不能等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 一定的对应关系。概念的语言形式基本上是词和词组;判断的语言形式总是单句和复句,例如理解和运用假设 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理解和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往往涉及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推理则 与复句和句群相对应。而语法则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语 言和思维这种统一的、求我们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语感与思维具有同步性,这是客观存在;其实在主观上,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感训练,也需要思维活动的主 动参与。诚然,读写听说等言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感训练,缺乏语感训练就很难形成言语能力;但同时,言 语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思维迟钝、智力低下是很难提高言语能力的。语感能力的强弱,其发 展过程中呈现的高低不同的层次,分水岭就在于思维。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异常纷繁复杂,而人的感知觉却只 能反映表面现象,单纯的一般的语感毕竟是肤浅的。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就必须同时运用思维。儿童入 学之前,由于思维能力低下,他们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自然形成的语感,只是一些言语的感性经验,属于 较低层次。入学以后,他们除继续学习口头语外,开始学习书面言语,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掌握了一定 的语法规则及其他知识,并用之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样就逐渐获得了言语的理性经验,语感也就进到了较高的 发展水平。可见思维的参与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1920年10月,美国的传教士辛格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200公里的深山老岭发现了两个狼孩,大的约六七 岁,小的只有一二岁。他们把这两个狼孩送到了米德拉波孤儿院。可是这两个狼孩带着狼的生活习性,智力低 下,大的狼孩四年才学会了六个单词因此有人说她们还不如鹦鹉和猎犬。相反,1973年,在印度尼西亚的深山老岭里发现了一个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兵,他是1945年日本投降时逃进 山岭的,28年过去了,人们猜测他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不料仅仅81天,他就完全适应了当 代人的生活,因为第81天,他结婚了。谁愿意跟一个白痴结婚呢?可见他在不到80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恢复了正 常的生活。为什么狼孩四年只学会六个单词,而横井庄一81天就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 里面语言在智力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两个狼孩在离开人类社会时,还没有掌握人类的语言,可以说已经 错过了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她们无法进行人类的思维;而横井庄一在进入深山老岭前就已经掌握了当 时的民族语言,这就使他能够在28年中依靠语言进行思维,依靠语言保持记忆,依靠语言过精神生活。回到人 类社会以后,只要补上当代社会的一些新鲜信息,包括一些新鲜的词汇,马上就能适应。可见语言对思维的发 展起了极大的作用。[!--empirenews.page--] 进行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进行思维训练也要充分利用语文。不说别的,光汉字就是一个 智慧的宝库。美国流行两句话,一句是“钞票装在犹太人口袋里”,另一句是“智慧装在华人脑袋里”。他们 说华人之所以聪明,尽管有多种原因,诸如勤奋、想象力丰富(“千里眼”、“顺风耳”)、具有群体合作意 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华人从小学的是汉字。汉字在利用形象思维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989年开始,四川万县、上海、杭州、金华以及海南等地一些 学校都在利用汉字形象化的特点,搞“汉字注音,及早读写”的实验。四川万县一个学校第一学期教学生学32 1个汉字,第二学期学到1193个,孩子入学一年,即能写200-300字的作文;第三学期开始,才用两周时间学拼 音,增加识字量,效果很好。另如四川井研县依靠“字族文”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县的3000多名小学生,学到二年时就能掌握2498个常用汉字,提前四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这种 方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的构字规律,采用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手法,将识字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 来,因而取得了成功。可见包括汉字在内的言语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语文教育在强调语感训练的同时,必须 重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语感与思维活动的客观同步性还表现在语感不光是对于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也不光是对言语(包括口 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而且又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 过程。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语音感是对口头言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 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一个人 在听话时,如能通过快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 情,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话中之话和“潜台词”,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阅读一篇文章,如 能灵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而领会文章的意境,这也说明具有很强 的语感。同样,说话与写作也有语感强弱之别。可见,从客观上说,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为此,必须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尤其不能忽视了思维训练。一味的读写和听说,如果缺乏 思维的参与,语感训练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训练中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将事半功倍,学生 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和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 强。但是,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语感训练更重要。如果说思维训练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的话,那么,语感训练则是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有在言 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觉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是很难发展语文能 力的。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途径,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它关系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 率。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因而,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 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培养起学生优良的语感。它的机制应是:语感——思维——语感。[!--empirenews.page--] 我们的结论是:在言语训练中,思维和语感都重要,但重点在于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要为语感训练服务。

四、教法与学法 要问教法与学法哪个重要?仍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学法更重要。首先,两者都重要。大家知道,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 教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教法是学法的导向,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追求“ 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要学习教学理论,掌握教学规律。只有掌握了 教学的规律,才能有好的教法。教师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较强的一般能力,一是较强的特殊能力。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从教法上给学生的学法作示范。一个人的一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良好方法的重要条件。这种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 维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等。一般能力强,工作中就可能有成功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和法军有 一次战役是在一片坟地上展开的。在战前的几天里,两边的指挥员都密切关注着对方的动静。德军的一个参谋 每天用望远镜在观察法军的阵地,他发现有一只猫每天都到一个坟堆上晒太阳。按照他的判断,这不像一只野 猫,而是一只家猫。但家猫不可能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这说明附近有人。人在什么地方?他推测人就在地下。地下会是什么人?他分析,打杖的时候,班长、排长是不可能带猫的,那带猫来的一定是个高级的指挥官。他 将自己的推测报告给了他的上司,上司则肯定了他的判断,于是集中了五个炮兵营的兵力轰炸了这片坟地。事 后一查看,原来这里是法军的一个旅的指挥所,所有的指挥人员全部丧命,这一仗就不用再打了,德军取得了 完全的胜利。我当然是不希望德军取得胜利的,但是这个德军的参谋了不起,他没有用他的特殊能力,光用一 般能力就解决了战斗。他的特殊能力应当是使用作战地图的能力、调兵遣将的能力、利用地形地物的能力、使 用武器的能力等等,但是在这里这些特殊能力都没有用上,他光用他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一般 能力就取得了胜利。可见做任何工作,一般能力总是成功的重要基础。同样,一个人的特殊能力也是十分宝贵的,它也是良好方法的重要基础。各种不同的行业有各种不同的特 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当然就有保证。同志们可能并不清楚,我们现在听到的舒伯特的小 夜曲,却是“随随便便、马马虎、潦潦草草”创作出来的。当时,舒伯特的一个好友因为要给女朋友举办生日 晚会,需要曲子,就请舒伯特来作曲。舒伯特当时十分忙,可是挡不住那位朋友的迫切要求,只好当场随手涂 了一个曲子交给他。不过因为曲子写得潦草,人家看不懂,不得不请舒伯特自己来演奏。舒伯特忘了这是自己 所作的曲子,他一演奏,就惊呆了:世界上竟有如此好的曲子!当朋友告诉他这是他自己写的曲子时,他欣喜 若狂!这就是舒伯特的那首小夜曲的创作经过,这说明,一个人的基本功强,他的水平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功不强,那么,就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可见,一个教师,要使自己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有一套好的教法,不但要有较强的一般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特殊能力。[!--empirenews.page--] 教法重要,但如果不注重学法的指导,那么,再好的教法也将枉然。因此,我们强调,学法更重要。在处 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时,必须以学法指导为重点。把学法指导作为重点,就要以研究学法即学习规律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学法。它的机制应是:学法——教法——学法。学法指导的根本宗旨是教给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它的根基则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好多学校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缺乏学生的主动精神。更有教师以自己的积极性压制 了学生的积极性,加上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好心办了坏事。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学法指 导的关键一环。江苏常州师范特级教师邱学华一次到一个学校讲学,一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女教师对他说:“ 你的办法虽然好,但在我们这里却行不通,我们班的学生笨得像石头,一问三不知。”邱老师猜测可能是这位 老师的威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就让她挑来一个“最笨的学生”,他请这个学生到学校的小卖部去买最 便宜的两个本子和两支铅笔,然后故意说钱找少了。这个学生急忙口算给邱老师听,算得又快又准确,邱老师 表扬他计算中还带着小括号,已经超过了大纲的要求!这个学生在自己班的老师面前“笨”得像石头,而在邱 老师面前却算得头头是道,使那位女教师尴尬得无地自容。邱老师对她说:“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恐怕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使那位女教师受到很大震动。其实,学生并不想“笨”,有时正是老师缺乏学 法上的指点,加上老是说他笨,他才笨给你看的。这使我想起了“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有一具 非常精美的象牙少女的雕像,由于欣赏“她”的精美,不禁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迷恋着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象牙少女竟然活了。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画中人》、《田螺姑娘》之类的故事。美国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许是受了《象牙少女》这个神话传说的启发,于1986年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带领一些 研究人员到一所学校,谎称对该校学生进行所谓“有优异发展可能”的预测。但实际上,他们既未作什么预测,也不了解任何一个学生,而是随机地将一批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及有关教师,并强调保密。可想而知,名单中 的学生,有好多是“草包”、“石头”,令校长和老师费解,但对罗森塔尔这一权威,他们却坚信不疑。八个 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测试,结果,凡是名单中的学生,无论其原有基础如何,成绩较其他学生 都提高得快,同老师的感情也较其他学生深厚,而且显得求知欲旺盛,性格活泼开朗。这就是轰动全球的罗森 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就是爱的效应。他所提供的名单,并不是真正调查研究的结果,完全是借“权威的谎 言”以诱导学校及有关教师对这些学生引起爱的注意。他巧妙地让校长和老师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而 让名单中的学生扮演了象牙少女的角色,结果就因为爱的力量,促进了这些学生的健康发展。你要知道,这些 教师由于罗森塔尔谎言的影响,平时是怎样以钟爱的心理与慈爱目光关注着名单中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 情?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暗示,当然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在其他措施的配合下,自然就产生了可喜的变化。[!--empirenews.page--] 要加强学法的指导,首先必须从指导思想上端正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明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要问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那就是能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以上四个关系,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方法诸方面。要说什么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 素质的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要说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系到语文教育性质、目标、内容、方法的这些重大课题就是永恒的主题。

下载3.《论语》中的“言”与“语言”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3.《论语》中的“言”与“语言”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明确老师在语言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2、通过学习掌握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了解并掌握语言教育活动......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艺术表达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艺术表达 摘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其中表达的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艺术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

    论语中教育的思想(写写帮整理)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内容摘要:《论语》以其短短两万多字集中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更是体现了教育方法的本质特征。它不但承载了孔子的教育上的精髓......

    再论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定位(L06-07)

    再论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定位关彦庆 张桂元 (2: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3:吉林省博物院吉林长春 130041)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以来,深刻地影响......

    《论语》与做人

    《论语》与做人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

    成语与《论语》

    成语与《论语》 学习语文,成语和熟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内容。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现代汉语词典......

    《老子》与《论语》

    读《老子》与《论语》 ——与先贤探讨人生存在的意义 生命科学学院 陈峻松 1600012172 《老子》与《论语》分别是中国两大传统学派道家与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谓......